最新细菌搬家教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实用8篇)

时间:2023-10-15 15:18:42 作者:笔砚 最新细菌搬家教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实用8篇)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以下是一些注重培养幼儿团队合作能力的教案,希望能够为幼儿园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细菌搬家教案篇一

1.了解洗手的重要性。

2.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

3.初步培养良好的的卫生习惯。

4.知道一些保持身体各部位整洁卫生的方法。

5.能够将自己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身边的人。

掌握正确的洗手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棉签、洗手图片、七步洗手法步骤图。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介绍一位新朋友。请看(出示棉签宝宝)

(它头上有白白的棉花,身体呢是一根小棍,他是谁呢?没错,它就是棉签宝宝,现在,棉签宝宝想看一看谁的小手最干净,我们来用棉签擦擦小手,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师:你的小棉签还是白白的吗?变成什么颜色了?没错,它变黑了,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因为棉签擦了小手,就变黑了)

小结:我们每天都要用手摸很多东西,小手就会沾上很多细菌,这些细菌会趁小朋友吃东西的时候溜进嘴里,那样的话小朋友就会生病。所以我们要经常洗手,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把脏东西洗下去。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引导幼儿自由讨论如何洗手。

师:棉签宝宝想知道小朋友会不会洗手,那你们知道怎么洗手吗?现在,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来看看怎么正确的洗手。

2.观看幻灯片,洗手顺序图:开龙头淋湿水——擦肥皂——搓小手——冲小手关龙头——擦小手。

3.观看图片,教师示范七步洗手法。

棉签宝宝希望小朋友们做一位爱干净,讲卫生的宝贝。最后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看看七步洗手法的正确步骤吧!(教师播放七步洗手法步骤图,幼儿欣赏)。

三、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现在我们都知道了洗小手的方法了,让我们一起将小手洗干净吧!看谁的小手洗的最干净!

幼儿在听故事时很感兴趣,并能结合自己说洗手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练习洗手时出现幼儿嬉闹现象,如抢香皂、把水弄泼、互相彭水,孩子完全沉浸在欢乐的氛围里,使课堂有些乱。还有要是把课件放在可最后播放,效果会更好,这就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是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到尽快的提升。

细菌搬家教案篇二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难点: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

2、实物投影仪;

3、培养菌落实物;

4、琼脂、培养皿、烧杯、甜豆浆、酒精灯、吸管、三角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学生:预习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一课时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

积极思考、踊跃提问

展示变质的牛奶,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认识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

仔细观察,从实物中获得有感性认识。

展示大型真菌及霉菌实物。

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请两个同学讲解和演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提问并解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的特点

观察菌落实物、区分其分布的特点。阅读教材。

将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分发给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交流活动的计划及展示观察记录的表格

下课后半小时内将在各自环境中已接种的培养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桌上。

布置设计探究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设计对照组。巡视和指导、参与设计,及时激励。

每组发给两套有培养基的培养皿。

细菌搬家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

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时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间,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调查中,你又想到哪些新的问题?)

教学后记:

初一(2)班没有说明细节,学生不明确调查的意义和方法,把抓昆虫等作为调查的主要目的,抓昆虫成为本班男生的主要任务。还应强调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真菌等其他生物。

初一(9)班事前说好了各种注意事项,强调了纪律,所以每个人都能完成好这次调查活动。

初一(10)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该班学生较文静,气氛太沉闷

初一(3)班课堂纪律太乱,几位同学特意捣蛋,但小组间团队精神不错,调查到的种类较多,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很广,认识植物种类多。

初一(5)班守纪律,调查生物最少19种,最多29种,证明每组都有认真调查的学生,学生积极性高,对老师的布置完成得很好。

初一(4)班户外活动时纪律管不好,很多男同学在玩蟾蜍等生物,男同学一堆,女同学一堆,纪律不好,但调查到最多的生物种类有40种,最少的也有25种,证明该班学生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但事后发现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联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学精神。

教学反思:

在户外活动前要多强调各种规章制度,考虑问题要面面俱到,,不然学生不了解活动的规则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初中生物教学教案

细菌搬家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简单了解细菌的粗浅知识,知道细菌很小,但是作用很大。

2、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让幼儿明白洗手可以杀死很多有害细菌。

3、培养幼儿爱清洁,讲卫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细菌在显微镜下的图片、香皂、水龙头、毛巾、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说说什么是细菌,导入课题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是细菌吗?细菌有什么样子的?会怎样影响我们的身体呢?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了解细菌的外部特征。

这些呀,是人们在显微镜下面观察到的`细菌在放大了很多的情况下的图片,真正的细菌是很小很小的用人的肉眼是看不见的。

3、启发幼儿讨论什么地方会有细菌?

二、主体部分

2、教师提问:手上的脏东西是什么呢?怎样才能消灭这些脏东西?

3、我们一起来洗洗小手吧!看看谁的小手洗的最干净?

4、怎样才是最正确的洗手方法呢?

手指缝隙也不能放过,最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用自己专用的毛巾擦干就行了。

三、结束部分

1、细菌很小但是也很有用,有的能给人们带来麻烦,让我们生病。但是,有的细菌被我们聪明的科学家利用起来变成了有用的药品,食品还有日用品。我们人的身体里也有很多有用的细菌。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知道有用的细菌和有害的细菌是什么样子的。

3、小结结束。

细菌搬家教案篇五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词。

2、理解细菌的性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

1、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

2、学习品味、欣赏作品的方法,品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情感与价值:

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有清醒的认识,做有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理解细菌的性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和人物多样的精神世界。

学习品味、欣赏作品的方法,品赏作品的语言

多媒体教学

第一课时

假如世界上的细菌导入:假如地球上的细菌全部被消灭,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今天让我们走进郑也夫先生的《细菌的启示》来寻求答案。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走出囚徒困境》、《代价论》、《信任论》。文革当中,北上黑龙江建设兵团852农场务农,当过农民,八年半后返回北京,后考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年,郑也夫马不停蹄,跳跃式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攻读哲学硕士,八十年代中期,郑也夫奔赴美国,攻下"丹佛"大学社会学硕士,取得双硕士。他对社会生活的杂质,仍然不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本文是作者2003年5月12日"非典"期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精彩的演讲。

第一部分(第1~11自然段):认识细菌。

第二部分(第12~19自然段):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

1、世界上的物种有哪五类?

原核细胞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核细胞生物,真菌,植物和动物。

2、细菌有哪些性质和特征?

第一,细菌是生物界当之无愧的元老。

第二,细菌无所不在。

第三,细菌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四,细菌的不可毁灭性。

第五,细菌靠寄生生存。

3、什么是寄生?

所谓寄生就是吃别人,不劳动,不去捕食。

4、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

什么叫“寄生”?所谓寄生就是吃别人,不劳动,不去捕食。不但不去捕食,并且不必自己消化——先咀嚼,后进入胃肠,经过复杂的化学过程,然后吸收。采取寄生的策略,这些事情统统不干,去打猎去采集去干活,那多愚蠢哪!它就吃你,哪儿也不去,就在你体内。你把食物给消化了,它直接吸收到它的身体里。

5、作者认为对待寄生现象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寄生行为,不要过于激动烦恼,要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心平气和的与这些不良行为作漫长的斗争。

6、这篇演讲是如何将抽象、陌生的科学知识化为明白易懂的感性表述的?

通过讲故事、形象比喻、拟人化写法、形象命名、接通日常化经验、通俗的口语表达等手法。

7、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解析:这句话从自谦的口吻与大家互相勉励,在与社会上存在的寄生现象斗争中要树立信心,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与“寄生虫”斗争到底。

8、本篇演讲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

(1)大量的通俗口语表达,包括通篇为简洁明快的语言、使用为数不少的传神的口语词汇和明快的口语短句。

(2)使用听众熟悉的、典雅、贴切乃至传神的书面词汇。

(3)因大词小用和事物间的巧妙联系等产生风趣幽默感。

(4)由于简短、明快、风趣、设问、感叹等,使其充满对话、交流的语气。

1、作者先从细菌的性质与特征谈起,谈了细菌的古老、重要作用、不可灭、生存策略等问题,从而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寄生现象。寄生现象在人类社会同样古老,要同寄生行为作斗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者让大家采取“不卑不亢、不瘟不火、不喜不哀”的态度,是要人们心平气和地去消灭“寄生虫”们,几千年的陋习不可能完全铲除;同时与寄生行为作斗争,还有利与人们激起斗志,磨练意志,开动脑筋增加智慧。

2、本文通过介绍细菌的性质与特征,以及生物界中寄生的生存策略,告诉人们对待社会中的寄生行为,不要过于激动烦恼,要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心平气和地与这种不良行为作漫长的斗争。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说明文的常识。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总体常识:

对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

特征: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东西

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准确、严密

3、说明文的分类

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4、说明文的结构:

总分式递进式

二、检查字词

反刍()繁衍()

喷嚏()砥砺()

不卑不亢()不瘟不火()

三、继续研读课文。

1、细菌对人类的挑战表现在哪儿?

2、怎样理解作者对人类社会中的寄生态度?

3、大量引用数字,使本文演讲极具雄辩。作者运用数字时有何特点?请举出具体语句说明。

四、分析说明方法并举出例子。

举例子:第4段,举例说明细菌的数量和质量非常可观。

列数字:第3段,用数字说明细菌是生物界当之无愧的元老。

分类别:第1段,分类说明五大类生物在地球上的作用。

作比较:第8段,用数字说明细菌的繁殖速度极快。

打比方:第15段,用打比方说明病毒是最简单的生物。

五、拓展延伸。

假如世界上的细菌被全部消灭,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请发挥想象,写出一段话。

细菌搬家教案篇六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运用所学的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辨证地看问题。

1、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观察,培养学习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观点,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对人和其他生物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内容分析:

细菌和真菌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往往都有这样的印象,细菌和真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可是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图片和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逐渐形成更新的观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了细菌和真菌,自然界也就基本停止了物质的流动,生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人们就会没有了生存的空间,甚至让我们找不到立足之地。细菌和真菌对人类和动植物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了正反两方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观点。

讨论、交流、多媒体演示、观察等方法相结合。

a有关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体片段。

b相关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

引言:

想象:没有植物,世界会怎么样

没有动物,世界会怎么样

没有细菌和真菌,世界又会怎么样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观察梨子桔子腐烂图

(1)、学生相互讨论:

a、它们为什么消失了?

b、它们消失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吗?

想象:如果世界上没有了细菌和真菌会是怎么样的呢?

(2)、讨论:

a、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系?

b、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c、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腐生的特点:从动植物的遗体上分解有机物

(3)、完成相关的练习。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1)、展示有关寄生菌的图片

(2)、菌类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时,自身是如何生活的?

寄生的特点:从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得到有机物

(3)、完成相关的练习

三、与动植物共生

(1)、展示有关共生菌的图片

共生的的特点:共同生活彼此有利

(2)、请同学说一说细菌和真菌对动物和人类有哪些好处与害处。

(3)、完成相关的练习板书设计: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腐生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寄生

三、与动植物共生

共生

细菌搬家教案篇七

1、人类面对不断而来的困难和挫折,要心平气和的斗争到底,这样才能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杰出的贡献。

2、学习本文机智趣味的口头表达,认识口语交际的特点。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如何将抽象,陌生的科学知识化为明白易懂的感性表达。

2、了解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

3、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主题。

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人类社会中的寄生态度的认识。

讲解分析法。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思考引题:

假如世界上的细菌全部被消灭,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

二、作者简介:

郑也夫:1950年8月生于北京,男性,汉族,无党派,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简历:1963--1968 北京八中读书;1968年7月--1977年1月 黑龙江建设兵团八五二农场务农;1978年4月--1979年7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1979年9月--1982年7月 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读研究生,获哲学硕士;1982--1994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1991年获副研究员职称(其中1985--1986 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读书,获社会学硕士);1994--1998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工作;1998--2004 人民大学社会学系,1998年获教授职称;2004--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学术著作:《西方社会学史》(能源出版社,1987)、《代价论》(北京三联书店,1995)、《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杂文集:《礼语·咒词·官腔·黑话--语言社会学丛谈》(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走出囚徒困境》(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轿车大论战》(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游戏人生》(海南出版社,1997)、《忘却的纪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三、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分五个小组完成以下问题:

1、扫清字词障碍。

不计其数 摄( )取 名副其实 当之无愧

反刍( ) 不可匹敌 得天独厚 繁衍( )

赤手空拳 不可思议 觅( )食 一以贯之

不卑不亢 不温不火 束手待毙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2、归纳文章的结构层次。

4、这篇演讲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5、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以上问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引题(听写字词):

不计其数 摄取 名副其实 当之无愧 反刍

不可匹敌 得天独厚 繁衍 赤手空拳 觅食

不可思议 一以贯之 不卑不亢 不温不火

束手待毙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二、思考分析,把握文章的主题:

1、关于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根据自学发言,教师版书总结):

第一部分——认识细菌。

xxxxx细菌的性质和特征xxxxx

(1)细菌是生物界当之无愧的元老;

(2)细菌无所不在;

(3)细菌在世界各个角落发挥着重要作用;细菌的不可毁灭性;

(4)细菌的生存策略。

第二部分——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

(1)为求生存选择寄生;

(2)启示:心平气和斗争到底。

2、举例说明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寻找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

(1)列数字;(2)作比较;(3)举例子;(4)打比方;(5)分类别。

3、思考讨论:

(1)举例说明这篇演讲如何将抽象,陌生的科学知识化为明白易懂的感性表达?

师生小结:通过讲故事,形象比喻,拟人化写法,形象命名,接通日常化经验,通俗的口语表达等手法。

(2)本篇演讲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师生小结:

(a)大量的通俗口语表达。

(b)使用听众熟悉的,典雅贴切的书面词汇。

(c)因大词小用和事物间的巧妙联系等产生风趣幽默感。

(3)怎样理解作者对人类社会中的寄生态度的认识?

提示: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4、探究本篇演讲的主题。

通过有关病毒,寄生的科学知识的生动介绍,希望人民以科学的态度,健康的心态,以精神意志上的从容应对,对待人类面临的病患危难。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词语的品味和积累。

2、小作文:谈谈我对这篇文章的认识。

细菌搬家教案篇八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难点: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

三、课前准备

2、实物投影仪;

3、培养菌落实物;

4、琼脂、培养皿、烧杯、甜豆浆、酒精灯、吸管、三角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学生:预习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

积极思考、踊跃提问

展示变质的牛奶,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认识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

仔细观察,从实物中获得有感性认识。

展示大型真菌及霉菌实物。

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请两个同学讲解和演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提问并解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