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范文(17篇)

时间:2023-12-17 17:47:10 作者:BW笔侠

读后感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和价值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取长补短。

《大学》读后感经典

陪同母亲输水的时候我带上了高尔基的三部曲,其实我早就想读下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了,记得初中的时候学过高尔基的《海燕》,与暴风雨搏斗的海燕形象就映在我心中。

看完高尔基的这三部曲后,感觉很震撼,这不是在描写一个人也不是在诉说一件事,高尔基把一个社会摆在了读者的面前。诚然,这是一个黑暗的社会,围绕着形形色色的病态的人,但是即使在黑暗里依旧有执着于光明的人。读完后,我想他小时候的生活是何等的困顿残酷,但所有这一切并没有击垮他,反而让他在逆境中磨炼了自己的意志、更加顽强地生存下去!更难得的是他永远都有思想,那他成为杰出的人是没有意外的。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阿廖沙读了许许多多的书。读书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也让他变得坚强、懂得关爱、更让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这可是阿廖沙成功的关键啊!虽然他想读大学的梦想最终破灭了,但他却懂得了社会才是能使自己进步的大学这个道理。工作学习中亦是如此,要做到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多读书、读好书,逐步积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我的这份神圣的职业!

对于阿谬沙这个人物,我们时刻可以看到他随时都保持着思想,不苟同暴行,追求知识。他生长在病态的社会里,经历苦难的底层生活,甚至也绝望的去自杀,更容易反抗这个社会,寻找解脱更多处于苦难中的底层人民的方法,最终自然会走上打破这个带来悲剧的社会的道路。他的坚强不屈、乐观奋进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实在精彩!我想仅仅看过一遍是很难从深层次来理解的,所以,我也只好用短的篇幅提出一些自己的不全面的见解。

《大学》读后感经典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小名)的童年、少年、青年时的那些磕磕碰碰的生活。

自从阿廖沙的父亲去世后,阿廖沙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随着母亲的去世,和外祖父家的破产,可怜的阿廖沙只好自己到处挣钱生活,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完成了自己读书的使命。后来,阿廖沙为了自己的读书理想,背井离乡,来到碦山求学,在一群进步人士的熏陶下,他的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开始了新的生活,开始了新的追求。

学习的机会是多么宝贵,勤奋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

大学开篇便提出了自己宗旨,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把它称之为“三纲领”。实现三纲领的途径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要做到修身,就必须心正意诚,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养成美好的品德。对于子女来说,修身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在家里孝敬父母,将来在工作上才能够做到忠和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赵善应就是这样的人。

赵善应是宋朝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赵善应的母亲得了一种怪病,他四处寻医为母亲医疗,但母亲的`病还不见好转。后来靠皇室亲族的关系,请来御医为母亲诊治,御医说要用人血和药,赵善应二话没说,便用刀刺破手臂,用他的血和药一起给母亲服下,不久,母亲的病就好了。但却留下了心悸的病根,害怕雷鸣。所以一到打雷下雨天,赵善应就去陪伴母亲。曾经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回来,手下人要敲门,却被赵善应给制止了,他说:“不要敲了,我怕惊动母亲。”就这样,赵善应和手下人在门沿下过了整整一夜。赵善应做到了“百善孝为先”,也正因为赵善应孝敬母亲,才被大家拥护称赞,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也正应了《大学》中的那句话:“孝者,所以事君也。”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有所成就。

与《大学》提出的修身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比如在家里,我有时会不听话、和家长顶嘴;有时家长让我写作业,我想出去玩;还有时会挑食。在学校,我有时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和同学闹不和,还有……。

《大学》提出:“为人子止于孝,与国人交止于信”。所以说,作为青少年,在家听家长的话,做力所能及的活;在学校,见到老师要问好,上课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学习考高分;与同学交往言而有信,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习。做到这些,就做到“止于至善”了。

我爱《大学》这本书,爱里边的名句,爱圣贤的智慧,更爱《大学》提出的人生境界。今后,我要努力钻研这本书,以古代圣贤为榜样,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读后感经典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步入象牙塔内,我也时常翻阅《我的大学》,虽然他们的时代早已结束,但他们的精神却熠熠生辉,鼓舞着我、激励着我。

阿辽沙16岁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杂货店等四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和秘密团体的成员以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甚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十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我的经历和他的人生历程相比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渺小,我们都是平凡人,但他却能在不太平的年代,表现的那般不平凡,他树立了坚定的信念,他学会了正视自己,学习了他人之长,磨砺了不可摧毁的意志。

对未来,他有清晰的打算,从当下、从眼前他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勤于思考、持之以恒;对过去,他无怨无悔,因为他曾全力以赴。

面对艰难的生活,他在书中写到:“苦难的日子里我变得更加坚强,我并不奢望他人的施舍,也不渴求偶然的好运降临,生活环境越艰苦,越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智慧,这个道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这让我知道,在任何环境、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放弃就等于失去,但是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说明自己还有机会。

去奋斗吧!在属于自己的大学时光里,用笑脸和勇敢去迎接一切痛苦、挫折!告诉自己“我能行”!我的大学,我的地盘,我做主。我将积极学习,学会与人相交,学会读书,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充实地度过三年的大学生活,我会统筹规划,列出自己三年的时间表,将大的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尽全力去完成,最终争取人生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大学》读后感经典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读史可以明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现状的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成长与生活,逐渐变得浮躁,急于成功,把最基本的东西抛之脑后。

人要不断的学习并确立目标,然后为之奋斗,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之人,因为漫无目的的生活着,是在消磨时光,没有真正的价值。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想成功,都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将自己的理想搁置,而在忙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通过阅读《大学》,我懂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只有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从新才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决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确定目标,志向坚定,才能镇静浮躁的心,进而有所收获。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我相信,每个人在努力之后,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孟子儒家经典读后感

还记得女作家杨红樱笔下的各种人物吗?肥猫鲁云飞、豆芽儿黄豆豆、米老鼠米奇和兔巴哥战小欧,这四个调皮捣蛋的男生不知给多少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五·三班的坏小子》和《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这两本书的主人公,这两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漂亮老师和坏小子》,这本书中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白果林小学六·三班是一个让校长头疼不已的班级,因为肥猫、豆芽儿、米老鼠和兔巴哥这四个坏小子的存在,使这个班成为全校纪律最差的班级。在他们的班主任严老师退休后,所有老师都不愿意教这个班。一个周五,坏小子们在肯德鸡里看到了美女老师——米兰,在米兰成功当上他们的老师后,整个六·三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整本书从一开始四个坏小子“钓”米兰上钩时与米兰的对话开始,就展现了米兰不是一个普通老师,她是一个真正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好老师,这种关心不仅表现在六·三班与六·一班打架后,更表现在她带领学生去郊游踏青时,不仅表现在米兰以“爸爸妈妈,我很棒”为标题,对同学们六年小生活进行一个盘点时,更表现在她为了学生而放弃梦想,把他们送进了中学后。

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为了不让六·一班和六·三班学生心灵遭受创伤,拦住治安大爷,编了一个谎言。米老师太好了,为了让幼小的心灵没有创伤,她不惜撒个谎,年轻的她,处理事情有着自己的做法,老教师们认为她不是好老师,可是我认为,她才能算上好老师!

孟子儒家经典读后感

你还记得那只会唱歌的猫吗?它不仅仅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猫,还是一只会说话、会唱歌的猫,更凭一己之力,帮忙了许多需要帮忙的人。它就是《笑猫日记》里的虎皮猫——二丫。

在片片黄叶飘零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梦想,在二丫的心里悄悄地萌发,那就是——帮忙翠湖公园西门的老人卖报。那是一个可怜的老人,又聋又哑、孤独无依。为了这个小小的心愿,二丫决定要学会说人话。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啊!可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二丫去拜说人话的鹩哥为师,每一天不分昼夜的学习说话。可有一天,二丫因练习过度,嗓子哑了,发不出声音,这可把二丫急坏了,是马小跳的裴帆哥哥治好了二丫的嗓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二丫最终学会了说话,它感到无比的骄傲和兴奋。二丫会说话后,每一天陪同老人一齐卖报,替老人吆喝,最终帮忙老人卖掉了许多报纸。

又一次,二丫想要帮忙一个叫依依的小女孩,依依的妈妈因为一场车祸,从此变成了一个植物人,而依依的爸爸就在那场车祸中死去。二丫不忍心看到依依没有爸爸妈妈,就又去找鹩哥学唱《鲁冰花》,二丫用心地学习,刚开始二丫总是唱得断断续续的,找不到调子。这可把二丫急坏了,在鹩哥的鼓励下,经过不懈的努力,几天的练习之后,二丫才慢慢渐入佳境,唱的越来越好。那些天里,在依依还没有来医院照顾妈妈之前,二丫就先唱几遍《鲁冰花》给依依的妈妈听。最终有一天,二丫才唱到第二遍的时候,依依妈妈的眼里竟然流出了泪水,依依来了之后,又动情地为妈妈唱起了《鲁冰花》,第一遍还没有唱完,依依的妈妈就流出了感动的泪水,竟然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一个小小的梦想,竟然让虎皮猫二丫学会了说话。这是多么匪夷所思的事啊!梦想的力量竟然如此强大。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让植物人恢复了知觉,苏醒了过来。二丫真是一只善良的猫。

二丫告诉我: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创造奇迹;只要坚持,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笑猫日记》带给我们欢笑的同时更让我们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儒家经典《大学》读后感字

提起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人们就会立即想到《变形记》。

小说的主人公格雷高尔是一家的旅行推销员。在一个普通的早晨,他从不安的睡眠中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的父母和妹妹看到他在早晨7点之后还没有走出自己的房间,都感到极度惊讶。随后,公司里的经理亲自登门询问他没到的原因。在家人和公司经理的催促下,他挣扎着起床去开门。可是他的变化越来越大,彻底变成了一只甲虫。他的新形象吓跑了经理,几乎吓晕了母亲。于是,格雷高尔被关在自己的房间里,因为家人看到他的感觉只有恐惧和厌恶,他成为家中的丑闻,成为亲人的累赘。最终家人不能再容忍他了,而他也由于长期不吃东西,最后悄然死去。

格雷高尔的变形仅仅是表面上的,他真正的内心仍然执著于以往的一切。例如:他早晨醒来后,脑子里仍然考虑的是他的差事,除了饮食上爱好的变化外,他几乎保留了以往的一切习惯,包括对墙上那幅画像的喜爱,为了阻止房中家具被搬走,他招来了父亲那只几乎令自己丧命的苹果。换言之,格雷高尔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异心”。

“变形”了又如何?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生活依旧很美好,而心中的的理想也不会随之动摇,仍要执著的追求,但是,仍要认清现实的状态,搞不清楚状况的人,不容易获得成功与尊重。

作品中的主人公梦醒之后,发现自己成了大甲虫,全家惊恐,绝望至极。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绝望的事情了,不过,还没有结束呢?孤独接踵而至。怎么办呢,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一家人终于接受了它。妹妹很细心,妈妈也好言好语,哥里高尔感到温暖,温顺的配合着,事情似乎得到了缓解,不过,经济上的不堪重负把这个家拖垮了,心理上的负担也逼疯了他。哥里高尔想克制,却又克制不了。理智已经失控,回忆占据了所有,虽然是甲虫的躯壳,但人类的心无法让他逃避。他要作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无法忍受别人当他是恶心的爬虫,他渴望回到过去!但对过去又十分恐惧,以致于有些喜欢现在的生活了。矛盾的交织让他心力交瘁,最终死在自己房间地板上。

哥里高尔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说人物,他是卡夫卡的写照。卡夫卡在写自己,写自己压抑的生活。

《变形记》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小市民。在能生存的前提下,他们会去关心别人,爱别人,但别人一旦破坏了自己的生活时,爱就不复存在了,留下的只有赤裸的冷酷。作品中哥里高尔的妹妹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到最后,哥里高尔在痛苦的挣扎中,悲惨的死去了,生活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或许还比原来好了一点。他的妹妹是跳跃着走的,似乎忘记了刚刚死去的哥哥,或许,根本就没这个人。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2

最近,我学习了《大学》这本书。读了《大学》后,我虽然不太懂其中的奥秘,但也从中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我喜欢《大学》中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我理解这三纲领就是去恶从善、改正缺点,弘扬光明的德行,使自己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目标呢?诸葛亮告诉我们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恬静才能修身,只有俭朴才能涵养品德,只有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内心宁静才能高瞻远瞩。

《大学》这本书总结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理,指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要做到修身就必须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在我国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代的刘蓉少年时在屋子里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这屋有一处洼坑,每次经过,他总要被绊一下。刚开始,感到很别扭,走着走着也就习惯了。有一天,父亲看到他被绊一下也没感觉,就很生气,大声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怎能治理国家呢?”是啊,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这就是《大学》这本书教给我们的道理,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就必须从修身开始。比如,你将来想做什么工作,而现在却不努力、不学习,天天只求想象,而不面对现实,到最后还是一事无成。只有一直向着一个目标出发,不断努力,才会有好的结果。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

这个假期,我捧着厚厚的一本《论语》,带着疑惑和新奇,细嚼慢咽地品尝起书味。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

课余时间,女生们一堆一堆地围在某一个人的课桌旁,不知谈论着什么。可我们这一堆聊的,我可清楚得很。“她这几天穿得可真花里胡哨!”一个人指着远处的女孩小声说道。“就是就是,一点儿也不好看啊。”另一个人起哄到。

……。

当那个女孩走过来时,大家却还是笑脸相迎,我看着这幅局面,心里似冰寒……。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直至整本书读完,这句话仍扣我心弦,我们应也像曾子学习“吾日三省吾身”!

儒家经典读后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在茫茫人海中,和所有心中满怀激情的年轻人一样慢慢的摸索前进。我一直认为: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固然重要,但真正来说,有些事情非得自己琢磨出道理来。我们往往很容易被自己的惰性打败,很容易被自己的弱点打败,也容易受不良习气的干扰。《儒家经典语录》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段话是说:能够做到诚恳的人,往往是选择了善道而坚持不渝地实行它的人。这种人往往还要广泛地学习知识,详尽地探讨事物的原因,谨慎认真地思考问题,明确地辩别是非,并且切实地去做。“诚”,是一种执着;“诚”,是一种信念;“诚”,是一种精神。懂得笨鸟先飞,就是“诚”;懂得笨鸟多飞,就是“诚”;懂得学以致用,就是“诚”;懂得契而不舍,就是“诚”。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国学经典大学读后感

人之初性本善,善乃做人质根本。

善乃做人根本,正如儒家所信仰,人一出生就是善良的,在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上他的人生方向是他自己决定的,而他选择的人生方向则是由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不同的人或事物所决定的,人善与恶决定于他由小到大所经历的事情。

有多少人在帮了别人之后反被诬陷,有多少人在帮了别人之后得到的不是帮助别人的喜悦而是被冤枉的痛苦与悔恨之情……正是有太多的这样的例子,所以使得人们的善心在不断的消退甚至消失。

请让自己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想想如今的社会状况,我们是不是该站起来来挽救社会的善心,来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如果想好了那就请站起来吧!

文档为doc格式。

《大学》读后感经典范文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的其中一部,主要讲述了俄国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那年他背井离乡,想到喀山去上大学,但那时的大学对穷苦的孩子是关着大门的。梦想破灭后,他依然热爱读书,但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他和形形色色的市民、知识渊博的人士交往,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里,他经历了思想发展的复杂道路,对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受益匪浅。高尔基的那种执著、高于他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知道了:世界是复杂的,是多变的,生活不可能永远都很安逸。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体会这些酸甜苦辣。高尔基自己也说过:“只有对人类的最强烈的爱,才能激发出一种必要的力量来探求和领会生活的意义。”“人如果没有良心,哪怕有天大的聪明也活不下去!”刘向说得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当我读完这本书,高尔基那坚定、顽强、倔强、执著的精神就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另外他热爱读书、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尤其值得我学习。

我又想到:在我家中有很多书,可是有的书本我甚至都没有翻看过,让它们闲置在我的书橱里,真是惭愧!难道自己知识已经很丰富了?不是说“学无止境”吗?比起高尔基那顽强、执著的精神,我还差得很远呢!读了高尔基的故事,我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积极思考,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儒家经典读后感

儒家民主主义。

众所周知,一些西方人对自己的民主制度深感骄傲。这些人对中国的看法大抵可以分。

为两种,第一种看法认为,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极权国家;另一种看法认为,中华民族自始。

至终都在各种各样的束缚之中,人民已经习惯了与锁链相伴的生活。这两种看法都明显有。

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虽然第二种看法显得还较有同情味。不可否认,这些人对中国通常很。

真诚,但是,他们的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只要看看他们批评中国政府制度和政治实践时。

所用的语言就可以了。他们要么从明确的经济利益出发,并不为人民实际的民主利益考虑。

;要么含糊其词地从当代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出发,不切实际地加以发挥。

或许我们已经到了抛弃陈旧民主观念的时候了。比如,我们应当认为,资本主义制度。

并没有促进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恰恰相反,资本主义制度阻碍了民主的健康发展;我们应。

当认为,十九世纪的个人主义不利于任何真正民主的人类社群的建立,恰恰相反,个人主。

义是任何民主社群的大敌;我们应当认为,人权不必非要先写在遥不可即的天际,然后才。

宣称在地上有实现的可能;我们应当认为,民主作为一种人类社群的生活理想,可以在不。

同的文化环境下按不同的节奏与时间表运行;诸如此类的崭新视角都要求西方人不应该再。

要求中国人既接受民主婴儿,又接受肮脏的洗澡水。

当代著名学者g.k.切斯特顿(rton)曾经说过,传统同我们先人的民主思。

想血脉相系,也意味着对我们朦胧的祖先,对他们曾经作出的努力,以及在今天可能继续。

发生的影响表示赞同。今天,我们将做这样一种尝试,也就是,我们打算通过美国实用主。

义大师约翰・杜威的眼光,结合他关于人类社群的思想,对中国“先人的民主”

许多方面,中国更接近杜威的社群主义民主理想,而杜威自己的国家却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我们相信,在未来东西文化进一步交往的过程中,美国与其他北大西洋民主国家很有可。

能因为中国的影响,越来越接近杜威的社群主义民主视野。

一、民主化的动力。

儒家民主主义的中心是关于人类社群的民主思想,而不是政治或政府本身。我们和杜。

威一样,认为贯彻民主的主要障碍在于,将民主理想与政治制度混为一谈,尤其是当这种。

政治制度很虚伪地声称它体现了民主的时候。可以这样说,政府是几乎无法充当民主的领。

头人的,尽管政府总是卷入民主化的进程。每当政府试图充当迈向民主的领头人时,在这。

种特定情况下设计的民主模式几乎无一例外地迅速流产。

在当今世界上,许多人期望中国国内出现重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在西方,持。

这种观点的大多数是具有使命感的资本家,还有主张进行自由式民主改革的人。在他们看。

来,民主制度的变革理应沿着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继续向前发展,但是,我们要说,

其实民主制度的改革并不见得存在非要这么做不可的充足理由。

在儒家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发展亚洲民主模式的思想资源。在提出儒家民主主义时。

我们并不将其限定为仅仅具有“亚洲特色”的民主。我们认为发展儒家民主主义不仅。

有益于亚洲的民主化倡导者,而且有益于西方社群主义民主的倡导者。正是由于儒家民主。

主义必使双方受益,所以提倡儒家民主主义可以提升中国民主的希望。可以这样说,儒家。

民主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且在今天还很有希望实现。

二、中国民主思想的典籍资源。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中国民主思想的典籍资源,从探讨古代儒家思想与政治有。

关的社群观点入手,我们将要看到,在儒家思想传统中,有许多思想与美国民主包含的社。

群主义原则是一致的。

纪后半叶美国民主的重建。在界定何谓“公善”(commongood)时,桑德尔提出以小“r”

因为共和主义自由的前提正是一个成形的公民社会。在这一公民社会中,公民都努力培养。

为达到自治所必需的个性和品质,在此过程中,个人对社群的归属感不断加强。由此可见。

在共享的自治社群里自由(liberty)是通过个人对社群的完全参与表现出来的。

在共享的社群中,个人对自由的认识绝不仅仅停留在“不受拘束”(theabsence。

是自治的精髓所在。

在今天的美国社会,这样一种社群主义自由概念已经不再对美国的民主起推进作用。

由于企业文化与国家政府的双重扩张,曾经缓冲于个人与政府之间的组织机制被削弱了。

曾几何时,象家庭、居民区、学校、工会、社区俱乐部和教区都曾经在教育公民遵守社会。

文明公德方面起过较大的作用。可是今天,就公民自由而言,个人自由身份已经成了公民。

选择自己目标时的单一能力。

现在,美国民主变得越来越程式化和中立化,其目的仅仅在于确保一种权利框架,在。

这一权利框架中,人们有选择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与目标的自由。原则上说,政府既不鼓励。

也不阻止人民对任何美好生活的憧憬。这种概念化的自由给社会留下一个真空,使得形形。

色色的带有偏狭性质的说教迅速乘虚而入,比如,自卫组织,基督教原教旨主义,激进的。

反堕胎主义,新纳粹主义,白人优越主义,有组织的恋童癖,等等。

桑德尔的分析表明,有两种观点通常被认为与公民对自由的理解背道而驰。第一种观。

点认为,世界已经变得极为复杂,地方自治的理念已经不合时宜;第二种观点认为,教育。

公民遵守社会公德就必然要牺牲个人自由,而且这种个人自由的牺牲常常是在强制状态下。

实现的。

针对第一种认为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的观点,桑德尔提出,我们仍然应当坚持地方自。

越大,而不是越来越小。原因很简单,不管遥远的政治实体有多么重要,人民不可能真正。

对这些庞大而又遥远的政治实体宣誓效忠。即使有例外,那也是由于这些组织机构及其政。

治安排跟参与者有或远或近的关系。

桑德尔非常悲观地认为,目前在美国占支配地位的基于自由主义的民主概念是没有长。

久活力的。他的这种看法特别接近杜威所坚持的一个观点,即民主是表现在态度上的,而。

不是表现在组织机构上的,而且民主的态度是通过教育逐渐形成并得到加强的。桑德尔认。

为,个人主要特征的培养应当是地区性教育的结果。这些个人特征首先在一个非强制性的。

自主的社群中形成,然后逐步扩展到其他更为复杂的生活领域里去。

桑德尔没有否认,独立自由的自我是一种个人解放,个人洒脱的理想,他们不受外在。

道德或社群关系的约束。但是,仅仅追求独立自由的自我并没有给美国社会带来什么好处。

事实上已经阻碍着美国的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那些表面上看似不民主。

的概念其实都有一定的价值,例如,礼仪制度下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等级制度,服从。

互相依赖等等我们先前都把它们与儒家哲学相联系而认识不到它们的民主价值。在当。

今世界各种文化日益相互依赖的情形之下,借鉴儒家思想资源对于美国民主来说,是暗示。

着一个新的、更有活力的方向。最起码,当代美国的问题对一些亚洲文化可以起警戒作用。

我们注意到,一些亚洲文化有抛弃儒家思想的倾向,却没有认真研究儒家思想对亚洲特。

色的民主可能作出的贡献。

对中国而言,显而易见,支持民主的思想资源与个人自由主义民主形式大相径庭。为。

了论证儒家思想与民主相兼容,许多学者从典籍中寻找与当代民主能够发生共鸣的材料。

这样做必然会出现问题,因为解释以往的事件,几乎都可以跟当今的事务有所共鸣。然而。

还有无数偶然因素特别是那些不易觉察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当今这种或那种生活形。

着矛盾性的政治潜能,如果中国领先于欧洲实现了民主化,那么历史学家们可能宣称,整。

个中国文化都是民主的,而且这种民主是独一无二的。

赞成这种说法的最重要的理由是,在中国的传统里,确实存在支持民主化的传统资源。

最起码,这些资源在帮助中国人消化外来民主思想的同时,可以将民主的概念转变为与。

中国传统更加吻合的思考方式。同样重要的是,这些思想方式为提倡民主的人们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支持,帮助他们与自己社会中试图阻碍民主化进程的更保守、甚至更顽固的敌人。

进行论战。

在《尚书》中,我们读到这样的话:“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

《孟子》那里,我们发现一句更为人熟知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

可见,在儒家思想中,作为人类社群的“民”是天下国家的根本。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先于。

刑罚,而这正是任何社群主义民主价值观的基石。儒家思想在传统社会中之所以长期有效。

是因为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对于法律的优先性并将道德作为确保社会和谐的主要手段。

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他希望人民的诉讼越少越好。应该说。

这一立场与法制并不矛盾一般来说儒家解决争讼的方式是先尽可能使用非正规的。

和解办法或进行道德规劝,实在不得已才使用法律手段。一个社会,如果诉讼很多,维。

秩序又不靠社会公德,却主要靠法律和制裁手段,那样要想建立社会和谐几乎是不可能的。

法律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当然是必要的,但问题在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有必要运用法。

律手段来维护社会成员的利益。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在处理法律与道德的矛盾时,更。

多地使用法律。可是,中国社会一直更依赖道德。

在中国,理想社会是一种“人治”社会,理想的“人治”社会的统治者是道德极为完。

美的君主。在一定意义上,孔子既是精简政府职能的倡导者,又是建立自治的人类社群的。

积极支持者。在他看来,成功的君王既能将社会治理得井然有序,又同时能够保持“无为。

”的状态。比如,《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儒家思想里,甚至说在更为宽泛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思想中,有足够多的命题与西方。

民主思想相协调一致。由此出发,我们不难反驳任何对杜威式儒家民主主义可能产生的怀。

疑。如果我们把杜威的民主思想和儒家民主主义二者都设定在一个社群主义模型中,那么。

这一立场就更加毋庸置疑。当然,我们仍然需要更加详细地对这些线索和观点进行论证,

有价值的(plausible)。

《论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象好的实用主义者一样,孔子强调紧密的、内心自发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孔子强。

调协调个人与家庭、进而协调个人与社群之间的关系,力图建立一个繁荣昌盛、自治的人。

类社群,并将其视为保障个人自由的最重要条件,也就是说,只有这样的人类社群才能确。

保个人与社群的理念共享以致完全融和。儒家民主主义模式靠两个强大的却又是非形式化。

的力量来维系,一个是“耻”字,一个是“礼”字。虽然,强迫作为维系秩序的一种手段。

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细胞。个人首先是家庭的成员,每个人都先要。

在家庭内部关系中认识自己,然后才扩展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中去。正如儒家经典《大。

的延伸,对国家的认识是在修身过程中逐步加深的,对自身的认识也是在人与人的角色和。

关系中逐步深化的。儒家民主主义同意这种以家族为核心的思想,因为这一出发点为“公。

统更加合理的解释。

在西方,最早思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哲学家之一是亚里士多德,在他看来,民主体制。

公共生活。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人就将家庭生活看成是同公共生活根本对立的,此后。

西方社会私人与公众领域的明确界线就固定下来了。

在传统的儒教社会中,一个人终其一生都没有真正离开过家庭。如果一个人离开家庭。

或者说儒家思想对公众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区分是跟西方大不相同的。在这点上美国。

实用主义鼻祖杜威关于社群主义的思想有利于理解传统儒教社会中的个人概念。

三、杜威与孔子对话的成果――儒家民主主义。

很大程度上,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是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的:个人与社会,私人与。

公众,自然法与成文法,权利与义务,国家的强制力(即权威合法性),正义观念,等等。

中国儒家思想关注的内容显然不同,如个人修养与社会公德,传统礼教的功能,以及礼教。

调社会角色和政治角色,树立文化典范,提倡劝谏,等等。

从杜威关于民主的思想入手,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是“儒家民主主义”。在杜威看。

来,民主的基础是沟通的人类社群。在沟通的人类社群中,那些出于个人目的刻意求新和。

哗众取宠的做法会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这种情况是肯定的,因为抑制个人出风头有利于。

保持人们的共通性,更好地确保社群的沟通。通常,这种抑制不可以来自外部,既不可以。

来自法律,也不可以来自压制性的“公众舆论”。只要人与人之间还有可能进行交流,他。

们就会尽量容忍分歧。同时,他们为了能够继续沟通,通常还会尽量避免刻意的标新立异。

我们在这里遇到了确立儒家民主主义的最大问题,也就是文化和信仰的多元论。

面上,可以容忍那么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形态呢?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不少西方人总是怀疑这一事实,他们认定。

亚洲文化是单一的,这是一种极端可笑的老观念。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与美国以。

及大多数欧洲社会一样,存在种族和语言的同一性,在某些领域甚至表现得更加明显。也。

许,整体地说,中国要比大多数西方社会更容易达到某种真正的“共识”(consensus)。

西方人往往难以理解儒学何以能够在多元文化中取得一席之地,他们在使用西方意义。

往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些概念在中国文化里的含义其实是和西方大不相同的。例如,一个。

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很可能既是儒家,同时又是道家和佛家,这种说法会令大多数西方人迷。

惑不解。因为,在西方人看来,个人必须忠诚于自己的哲学立场或宗教立场,就象对自己。

乐于接受的宗教信仰忠贞不二那样。

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在中国文化里能够和谐共处,不但体现在单一文化中,而且更。

重要的是,三教合一能在特定个人身上体现出来。这样一来,对于西方人来说,就有必要。

里,文化的共识性往往表现在美学和实践层面上,而不表现在思考或理性层面上,这点跟。

的宗教信仰忠贞不二的立场,跟儒家思想和杜威实用主义的美学意义完全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不论文化形态多么多元化,传统都力图使不同的文化形态达到和谐统。

一,并且将此视为社会公善;相比之下,西方自由主义提倡包容各种不同声音,兰迪・皮。

核心。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权利是我们最为珍视的权利,思想自由是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石。

”追求思想自由必然追求合理的信仰多元论,也必然因此反抗一切教条的保守主义和正。

统观点。

《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

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和”这个术语在儒家思想里,意味着各种不同成份。

的和谐相处,这层含义可以说是非常强烈而且清晰的。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儒学对社会和。

谐追求的前提是,默认各种不同的成分,并力图使之和谐。一方面,儒家思想在共同的理。

性模式里,隐含着相同的信仰;另一方面,从美学的角度,预先设定了强度和比较的标准。

的不同。中国人不认为思想与行动既可以合为一体,又能够彼此分离。在中国传统中,思。

想、性情与行动是相互关联的,这与西方传统的主导意识形态截然相反,西方人认为,思。

维、行动与情感都是各自独立的。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与传统西方哲学家在哲学关怀上的不同。我们引用葛瑞汉(angus。

什么是真理?”葛瑞汉揭示了中西文化问题意识的明显区别,那就是,中西文化面对在自。

然和人类社会中,人应该怎样来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方向这个问题时,答案完全不同。

古希腊哲学家思考的基本问题是“事物是什么?”,“世界是怎样构成的?”简而言。

发,西方哲学家对事实和原则作了区分,并发明了一套范畴来认识世界。古代中国知识分。

子对“如何得道”的追问,导致他们不断追求合理的生活模式,这种生活模式也是一种文。

化方向,这种文化方向使他们能够在“道”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并使他们在所生活的世界。

中施展才华。

有不少人这样认为,每当中国全社会开始反思的时候,道德和政治秩序便容易被破坏。

很自然地中国人就会特别关心社会和谐。这些人还认为中国人特别关心社会道德秩。

序,因为他们认为社会道德秩序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可见,中国知识分子主要追求的是“。

道”。与此相反,他们认为,古希腊哲学家好象总是在自由而冷静地寻求真理。这无疑是。

人”

似乎比西方文化更加重视社会与政治和谐。

其实,中国与西方社会都非常关心如何维持社会稳定。在语言多种多样的多民族社会。

比如古希腊社会里要在不同的语言、神话、风俗与礼仪之间找到一种具体而有效的方。

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保障社会和谐的原则和标准一开始就是抽象出来的,而后又。

能普遍适用。无论从积极还是消极的方面来说,在西方,对大写“t”打头的真理。

种标准,这种标准为共同的价值观与实践奠定了基础。从消极方面来说,它意味着我们应。

当容忍那些不同意现有真理的人。可见,这两种含义都是发展民主制度的应有之意。

在比较了“追求真理的人”和“追求道的人”之间的区别以后,我们发现,如果一个。

社会对思想和道德行为有明确的区分,那么提倡多元论就会更容易。如果人们不能将思想。

付诸行动,那么其思考的自由也是有限的。象中国这样的文化传统不对思想与行为加以区。

别,认为思考就是一种行为。在西方,是我们对思考和行动的区别才让我们得以彻底自由。

地思考。倘若西方思想家也认为思考就是行动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悠哉游哉地享受现。

有的自由。

可以这样说,儒家民主主义将来的发展要借助于实用主义多元论那样的形式,这就必。

须以中国人接受信仰与行动多元化的能力为前提。这种信仰与行动的多元化总是和民主相。

伴的,尤其在它采纳了社群主义形式时更是这样。

幸运的是,从整体上说,儒家思想并不缺乏实现儒家民主主义的资源。为了促进真正。

的社会和谐,儒家思想强调情感方面的默契,这种默契通过合乎礼节的社会角色和行为来。

表达,这种礼节在意识层面上掩饰了人与人之间的分歧。人们在使用礼节进行交流的过程。

中,重视的是具有很强道德实践意味的“道”,而不是去发现某种客观的“真理”,在这。

样一种道德实践中,人们不再简单地流露自己的情感,那种过分随便流露感情的方式一般。

不为接受。由此可见,在礼仪背后的统一性是很难用言语加以表达的。由于对礼节的实践。

发生争议。

毫无疑问,思想与信仰的多元化将会挑战中国一以贯之的儒家思想传统。儒家思想也。

有可能无力应战。在美国,人们每天都在质问,我们的公民文化明天是否还能存在。对中。

国也一样,今后,无论中国遇到多少困难,都别无选择,唯有以自身丰富的传统资源来迎。

接现代化的种种挑战。

在个人与社群之间的关系方面,中国儒家社群模式与西方自由主义大相径庭。西方人。

关心如何限制国家权力,并尽可能保留个人自主性。从许多方面来说,中国传统中对个人。

和社群关系的学说接近与杜威的观点,比如说,在杜威看来,人类社群的凝聚力有助于确。

立个人的价值。

无论是孔子还是杜威都认为,人是“具体环境下的人”

国实用主义那里也无迹可寻。儒家思想既不象自由主义民主模式那样,把“手段与目的”

做严格区分,将社会作为实现个人目的一种手段,也不象团体主义模式那样,将个人作为。

社会的一种手段。儒家思想与杜威都认为社会群体的广泛目的产生于个人的而且是社群的。

目标,他们在这点上几乎完全一致。儒家思想中,家庭模式的特权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

扩展到家庭以外的范围,就成了合理的政府统治基础。

《论语》还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

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仁)之本与!”这就看出基于礼教的社。

群不是单纯的,而是着眼于以人为本的精神意义上的持久性。所以,我们在分析中国社会。

的“宗教”性时,必须把建立在礼教之上的社群看成是“宗教”修行的现实基础。

在儒家思想里,基于被礼教化了的人的角色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西方意义上的超。

越含义。与西方精神超越尘世的意义相反,儒家思想中的人的角色和人际关系所指的是具。

有社群生活形式的文化遗产。这文化遗产是精神发展和宗教生活生生不息的源泉。要想了。

的,而且应当了解能够将社群统一在追求公善目标之下的礼教,了解礼教之上的社会角色。

和人际关系,也就是说,“礼”是了解中国精神的重要范畴。事实上,礼仪制度正是“天。

”与“道”两个范畴在社群生活中的具体内容。“礼”、“天”和“道”这些概念充分表。

达了渊远流长的历史延续下来的儒家文化精神。

杜威也曾经表述过类似的观点。他说:“原因和结果构成的社群,是我们以及我。

们的。

后人生存其间的无限之网,它是那么广阔无边,深不可测,充满着各种神秘的存在,这个。

社群是我们被织为一体的象征,我们的想象力只好将其称为宇宙。这个社群是我们感觉和。

思想的体现,浩淼无边,广阔到知性无法把握……这个社群正是这样一个源头,在它经过。

伦理道德的塑造之后,成为了一整套指导个体行为标准以及个人修养目标的聚合体。”

不论是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还是站在儒家思想的立场,文化价值观都是人类社群在。

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积淀下来的成就。那种设定旨在容纳这些价值观的某种超自然领域的。

立场是站不住脚的。那些具有很强理念意味的宗教所珍视的价值观念,是将和自然有关的。

事物特征理念化。为了避免这些理念化内容在世俗层面上被伤害,这些文化价值观被塑造。

成为了一种超自然的存在。

中国人尊崇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基督徒对上帝很依附,这显得有些旗鼓相当。但是,

尊崇祖先与文化英雄的儒家民主主义真正是一种“先人的民主”。虽然他们已经不在人世。

但是“他们的民主”仍然很有生气。正是这个道理当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子贡回答谁是。

孔子的老师时,子贡回答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

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一个哲人的意义在于他所创。

建的价值和思想为人传颂。中国人重视葬礼,重视家族的延续,重视孝道,重视落叶归根。

他们对祖先的尊敬可以说是一种“宗教”习惯而这也是活生生的社会记忆。

总而言之,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许多观点是关于社群生活的,它们强化了儒家民主主。

的民主之间徘徊不定,我们应当寻求某种方式,将两者结合起来。这一思路可以说是一语。

中的。如果希望中西文化交往能更富有成果,我们必然期待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日渐深入。

但是我们知道,儒家民主主义和西方的社群主义民主跟以权利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民主是。

不相容的,尤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因此我们希望,儒家民主主义是这场深入的中。

西对话的成果,它是中西信仰融合的结晶,它主要是在中国儒家思想和美国实用主义的对。

话中形成的。

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

《大学》读后感经典范文

前不久,一部《怪兽大学》在各大影院纷纷上映。它缤纷多彩的宣传海报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是一部时常让人捧腹大笑的喜剧,但我想说这部电影的内容更引人深思。

电影以大眼仔和毛怪为主要人物,是《怪兽电力公司》的前传,向我们展示了大眼仔和毛怪成为怪兽电力公司最佳组合的奋斗史。故事讲述了大眼仔在一次参观电力公司得到前辈的鼓励后,立志要考入最好的惊吓大学怪兽大学。他刻苦学习,在进入了这所他梦寐以求的大学后,他又立志毕业后要成为一名最好的惊吓员工。他知道自己的样子并不可怕,但他不甘示弱,专研每一本关于惊吓的书籍,学习每一个每一种惊吓方式,在课堂上他能回答老师所有刁钻的问题。而毛怪,这个长得十分可怕,有着优秀惊吓血统的怪物,却甘于平庸,不求上进,为所欲为,丝毫不看好大眼仔。原本一直关系恶劣的他们,在接受校长的挑战后走到一起,渐渐地他们开始接受对方,一起努力一起合作,最终成为形影不离的亲密朋友,并通过自己的努力真真正正地成为电力公司的优秀员工。

电影中的大眼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虽然天生样子就不可怕,一直不被人所看好,但是他从没有放弃过,而是越挫越勇,刻苦学习,直到实现自己的梦想。他有着超强的领导能力,和毛怪一起带领同样不被别人看好的ok社最终获得了惊吓杯。在被校长开除出校后,他和毛怪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尝试去做电力公司的收发员,清洁工等等,最终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惊吓员工。现实中其实我们很多人像大眼仔一样。也许一开始我们不够优秀,也许我们与别人对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只要肯努力,只要有梦想,我们都可以最后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像我们现在在大学一样,只有试着去奋斗,去努力,我们才有可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电影中毛怪和大眼仔的友谊也令人十分感动,他们从一开始的针锋相对,到最后走在一起成为好朋友,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实现梦想,这一过程让人感叹不已。很多人一开始我们并不了解,往往需要走到一起去合作,去磨合后,我们才能看见对方的光芒,才能真正的接受对方。

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目录。

三纲八目的追求。

弘扬光明的品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找准自己的位置凡事抓住根本。

获得知识的途径不要自欺欺人。

修身先正心齐家先修身。

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

三纲八目的追求。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经)。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5)得:收获。(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读解】。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弘扬光明的品德。

【原文】。

《康诰》(1)曰:“克明德。”(2)《大甲》(3)曰:“顾(讠是)天之明命。”(4)《帝典》(5)曰:“克明峻德。”(6)皆自明也。(7)。

(传1)。

【注释】。

(1)康浩:《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2)克:能够。(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4)顾: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禀性。(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读解】。

这是“传”的第一章,对“经”当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句进行引证发挥,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夏、商、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强调了的,有书为证,而不是我们今天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产物。《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也就是说,人的本性生来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才导致了不同的变化,从中生出许多恶的品质。因此,儒家的先贤们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为“四书五经”之首的《大学》一篇里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弘扬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弃邪恶的诱惑。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西方基督教的“忏悔”,东方佛教的“修行”,还是列夫托尔斯秦式的“道德自我完善”,毛泽东式的“狠斗私字一闪念”,乃至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四有新人”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为目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原文】。

汤之,《盘铭》(1)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康诰》曰:“作新民。”(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传2)。

【注释】。

(1)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2)苟:如果。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3)作:振作,激励。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诗曰》”句: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维:语助词,无意义。(5)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译文】。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读解】。

如果说“在明明德”还是相对静态地要求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的话,那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问题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被刻在商汤王的洗澡盆上,本来是说洗澡的问题: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大一大地下去,每人都要坚持。引申出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每日忏悔,使人联想到女作家杨绛把她那本写“干校”生活的书起名为“洗澡”。精神上的洗澡就是《庄子知北游》所说的“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所说的“澡身而浴德”,说到底,也就是毛泽东所一再强调的“加强思想革命化”。话说回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论如何展示的是一种革新的姿态,驱动人们弃旧图新。所以,你不仅可以像商汤王一样把它刻在洗澡盆上,而且也可以把它刻在床头、案头,使它成为你的座右铭。

找准自己的位置。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1)《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2)。”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3)!”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亻闲)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4)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5);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闲)兮者,恂栗也(6);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7)。”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传3)。

《大学》读后感经典范文

读过《大学》,印象最深的是《大学》中经一章里面的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说《大学》的根本,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彰显,使天下的人革旧图新,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这是它的宗旨,也就是《大学》的宗旨,但更深一步来讲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美好的纯洁的心灵,以及光明正大的德行,以身作则,树立能够带领大家从善的榜样,启发人们的自觉性,去除人本身对外界事物的占有欲,历经各种困苦,最后才达到”至善“的完美境界。

其实只要看过简介,就知道《大学》其实是《四书五经》之中最短的一篇,不过2000字左右,可是正是这么短的一篇文章,却揭示了人生的真理,一个人由凡人转为圣人的必要途径,要是我们能按照《大学》中所说的去做的话,一定能有所作为,受益无穷。只觉得惭愧的是,《四书五经》买回来这么久,碰都没有碰,要是早些看的话,就可以早些领悟其中的意义了。

我想说,每个人出生时都没有善恶之分的,只是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所以受到的教育也不同,造成每个人的文化程度也不同,再加上走进社会时受到的熏染,才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人。如今的学校已经不实行教《四书五经》的教育了,所以现在的人们也接触不到这种叫人修身养性,意义深刻的书了。一个人要是不会做人,即使有再多的学问也没有用,因为他心胸狭窄。教育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年轻一辈拥有良好的品德、悲天悯人的情怀。教育不只是教我们知识,更是为了叫我们做一个合格的人。

现在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抵触与不信任越来越多,在外面的每个人几乎都戴着面具在生活着,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的外在形象。我想问,这样生活不累吗?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我们虽然不能改变社会的这种现状,但可以改变自己,试着去相信别人,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静而后能安,这一点在经文章里面也提过。我相信,只要严格按照《大学》中所说的去做,这个社会会改变的,变得温馨而不是险恶。

《大学》是一本光辉璀璨的人生之书,只是读,我便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想说自己所做的还远远不够。需要努力的去学习,革旧图新,才能更加深刻的去了解《大学》这本书。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