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得体会免费(通用7篇)

时间:2023-08-30 18:55:43 作者:GZ才子 庄子心得体会免费(通用7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庄子心得体会免费篇一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而可喜,面对死亡来临而可怕。那情形,该像路边的野花,庄子对妻子的去世就鼓盆而歌。真人不易,学者说儒家教人入世,道家导人出世,曾经,至亲的人离世,让我感到生命无奈,生活疲惫,很多时连世也分不清,混混沌沌,顾此失彼,随波逐流,以为明了的事多了,却是越发失了方寸和方向。我翻开书,参照已心。

有时,成年人比少年成熟,是成年人多经历了几场葬礼。生死是庄子一个永恒的命题,也是的,生死纠集了一切利益所在,物质、精神、爱憎,是人就逃不了。朋友学佛,说人世是苦难的集合体,要历无数生离死别,得失祸患,来日要去西方极乐世界,下世不要为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庄子也说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悲乎。所以庄子说,我们要懂得顺应,去面对,当你已无能力握着的的领头羊时候,去放开。世上没什么是理所当然,或是横加于人的。多经历了葬礼,我懂得无论对人对物,如果只去忧患失去的悲哀,而不感恩曾经相遇相守的幸运,那去到哪个世界,也并不能真正快乐。有人问佛祖,什么是佛?佛说,无忧是佛。原来,现在脚下的土地,也可以是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与众不同的生命力量。生命在思潮里庞杂,回归自然便直观,生命是八个数目字和一条小桥,像德兰修女19101997,周18981976,在看这篇文章的人,生命尚缺四个数字。我是人类社会的瑰宝,也是大自然的一棵草,我笑笑自勉,能踏上小桥赏过风光,活好当下活出真我就不悲乎。

何为真我?生活的本原,生命的本初,愿望的本真,书里娓娓而出。外面实在太吵了,在信息、物质、欲望膨胀的今天,滋长出原始森林里蔓藤一样的人际网,已天天疲于奔命,却发觉满足更难,快乐变小。心为形役原来心被外物奴役着,心当然是高兴不起来。是时候静下心来,听听自己的声音。见过有种培训课程,学员要每日停下来和自己的手手脚脚,耳朵肚子身体各部说说话,关心它们过得怎么样。这近公于庄子的观心入门。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庄子说的耳聪目明,不在于听得、看得有多高远,而是能听见自己的声音,看见自己的心。心要见,必先静。水静尤明,况精神乎,圣人之心静乎。水能映照天地万物,是水清静的时候,风浪大作之下水映不出东西,人心亦然,心湖急流暗涌,世界万物也照不进人的心。

庄子把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叫善养生者。以心为镜,才可看清现状,联系过去,看到未来。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闭上目,静静的,我问我自己的心,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梦,怎样努力过?你心里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一幅画卷?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奈何。懂得生命真谛的人,不会花时间在不该当的事情上,不会因为执拗、较劲追逐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于丹老师说,为了娶绝色女子,为了虚荣嫁给富商,离开了爱情,于是此生与他(她)错过了;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一撮米,结果猴子给逮着了。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谓倒置之民。将眼前的利益和自己的心分开,以心为镜照见自己,再去思索问题,我看到了前面的清朗。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他的生活状态。且好的心态,比生活中好的技巧和技艺重要,像运动员往往场上显不出场下的好成绩;搭在板凳上的板条我可以轻易走过,但横到悬崖上就我就却步了。静心达而见心,心能以天合天,能以一颗清明的心,以规律迎合规律,忘利忘名忘我,做事做人都会游刃有余,做得更好。

书禅明了一种道法自然的生命状态,以真求真,以真发现真,大道合乎自然是庄子所有理论的核心。大道合乎自然,不是人们平常断章取义的无为、懈怠、隐世避事,大道合乎自然我们才能最后获到大自然里和缓的凝聚力。天地运行,万物更迭,四时有序,生生不息,正是天地间有着一股和缓的凝聚力。大圣大哲,能聚贤纳士传授至理,是他们不可或缺地拥有和缓的凝聚力。中华民族五千年泱泱大国,骨子里就是有着一股和缓的凝聚力,团结共济和谐发展,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里不息不灭。和缓的凝聚力,让我们的心恒久澄静清明,精神有了足够的强大,便能找到自己心的大道。

静而观己心,洞明规律,勉力,顺应!

庄子心得体会免费篇二

在今天的庄子讲座中,我深受启发。庄子作为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他的思想被广泛地贯穿在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今天的讲座中,讲师从庄子的“无为而治”、“趋利避害”和“乐观知命”的思想出发,深入浅出地给我们揭示了庄子的智慧和思想。下面,我将结合我的自身体会,对今天的庄子讲座做一个总结。

第二段:无为而治

庄子的“无为而治”之道,其实是一种无力待回的姿态。无为,就是没有为了达到目的而刻意去做什么。也就是说,不是怕麻烦而无为,而是在人生的种种选择面前,选择了“顺其自然”这种心态。听完讲师的讲解,我认为,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十分有价值的,我们可以把这种思想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比如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而我们被困在了路上,此时我们并不需要着急,而是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第三段:趋利避害

讲师在讲解中,强调了庄子的“趋利避害”思想,其实就是在我们生活中,尽可能地保留优势、避免劣势。讲师举了一个例子:当我们遇到人际关系上的矛盾时,我们不一定要去解决它,但是我们可以尽量避免它的发生。这种思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学术研究、营销策划或政治宣传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四段:乐观知命

庄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乐观知命为基础的,他强调的是“顺应自然”,“任事之化”,以达到顺水加薪的功效。来自生命肆意菌的学生说,我们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中要时刻保持活力和智慧,这样才能真正地顺应自然。越是在困境中,我们就越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因为我们人生的方向很多时候是由态度决定的。

第五段:结语

从讲师口中,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到了庄子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与思想,大抵其思想取之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让我们在生活中获得一份良好的指引。不仅如此,庄子的思想可以宏扬到思想领域、文化领域上,让我们的思想更加清晰,文化更加广泛,从而贡献社会上一个个更加成熟、自信、乐观的人。最后,作为一个普通大众,我并不是研究庄子的专家,所以我的体会只是个人的一面之词,但在我看来,庄子的思想把我们观念中所缺乏的很多东西融汇在了一起,并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道路。

庄子心得体会免费篇三

于丹这篇读后感,与寻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庄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和思想来将《庄子》现代化。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于丹庄子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用!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父亲嘴里那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开始的。从此,那只舞动着绚丽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脑袋里不停地飞呀飞,让儿时的梦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如今的我,最喜欢在深夜,燃一盏孤灯,品一杯香茗,握一卷《庄子》,反复揣摩“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对心灵进行着一次次洗礼。

不是吗?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庄周梦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向往逍遥之境。蝴蝶梦庄周,这是蝴蝶的选择,蝴蝶的向往,不能一概而论 。

庄子一直在讥讽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 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

然而,看过之后也有几分惆怅,也许我很向往这种生活,也许我能淡泊名利,但放弃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况,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每天勤奋地工作,可怜的一点薪水要孝顺父母、养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养房子,还务必要养好身子,病了,昂贵的医药费让你吃不了兜着走。然而,过多的奢求和索取,会让我们的心像无底的深渊,以至于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乐,心灵的快乐,心灵的闲适放松。这些离我们太遥远!

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件事之间的比较,是没有单纯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庄子认为辨别境界高低的标准就是是否合乎自然。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每一个人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学习"《庄子》心得",于丹教授讲述了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两人,家住在80层的高楼上,有一天深夜两人背着行囊回家,却正好赶上停电,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选择爬楼梯,学习于丹《庄子》心得心得体会。不多久到了20楼,两人开始感觉有点累了,合议了一下,决定把背包存在20楼,改天再回来取。卸下背包的两人感觉很轻松,说说笑笑,一鼓作气到了40楼。这时候兄弟俩已经很累了,然后便相互抱怨和指责,开始吵吵闹闹。吵到60层的时候,实在是太累了,甚至都没了说话的力气,只能平稳下来,安安静静地爬完了最后20层。终于到了80楼,兄弟俩站在家门口,却突然想起,钥匙忘到20楼的背包里了。

这个故事以前也听过,当时只是嘲笑两兄弟的健忘和糊涂,却没有想到其中也蕴含着人生的哲理。于丹教授说,故事里兄弟爬楼的过程,也正映合着人的一生。人生起步阶段,大家都是意气风发的,我们背负着沉沉的行囊,里面装着理想,装着报负,装着很多很多的愿望,不畏艰险,从脚下的第一个台阶开始上路。走到20岁,这是人开始步入社会的时候,也开始认同一些社会规则,这时会觉得社会给了我们很多的负担,托起自己已经足够疲惫,还是先把肩上的背包安顿下来,等到衣食无忧,有名有份了再回头拾取梦想也不迟。最初卸下包袱的时候确实很轻松,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积累的增多,争斗越来越激烈,我们的内心也随之日益焦虑,这时候人不免抱怨,都觉得社会辜负了自己,付出太多而回报太少。走过40岁,那些意气风发的东西都过去了,人也就变得疲惫颓废。走到60岁,这时人已经进入了晚年,晚年的时光应该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要再抱怨,应该安静和顺应一些。终于到了80岁,人生差不多也走到了终点,这时人会突然之间怅然若失,回想起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那一直都没有打开过的梦想,留在了20岁的行囊里,却是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很有意思,蕴含的哲理也引人深思,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人生的前20xx年,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在老师的督促关爱下度过的,一帆风顺的生活很单纯也很愉快,每个人在这样成长的路上,肯定积累下了自己美好的梦想,对未来的生活也有了圆满的规划,面对社会这更为广阔的舞台跃跃欲试。可真的步入社会,要一个人面对和承担其中的风浪了才发现,原来现实比想象的要残酷的多,到处碰壁的同时,那些美丽的梦想也一个个被击破,化为泡影。一方面是虚无的美丽梦想,一方面是现实的社会压力,这时很多人只能够放弃梦想而面对现实,于是背包被丢下,我们的人生也就走上了另一种轨迹。这也就是庄子所说的人被社会外界所"物化"的一个过程吧。

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庄子认为,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要通达和顺应,这就是所谓的"外化而内不化",只有这样,我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够安身立命,不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从而丢弃掉理想,迷失了自我。

想起保尔·柯察金的一句名言,这也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可以看作一条人生的行为准则,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做到。要想实现这一点,要想站在80层楼上的时候不再为遗留在20楼的钥匙而懊悔,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用心生活,背着梦想的行囊,努力攀登吧。

庄子心得体会免费篇四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著作《庄子》源远流长,深受后世学者的研究和推崇。从庄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对于人生、自然和道的独特见解。本文将通过五个方面的探讨,来展示庄子思想的核心和对我们的启示。

段落2:推崇人的自由与自然

庄子主张人应追求个体的自由和与自然和谐相处。他认为人应该放弃对权力和名利的追求,而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自由。他以“养生之学”为宗旨,不断追求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的舒适。这种观点对我们启示深远,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内心的贪欲和追逐,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简约。

段落3:崇尚自然与远离功利

庄子提倡对自然的尊重和远离功利的态度。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类只有和谐地融入自然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他以辩论和韩非的故事为例,来说明人们对于成功和名利的追求会使他们陷入无穷的痛苦和困惑,而远离功利可以使人回归自然的本真和纯净。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观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在社会中往往被功利和名利所迷惑,很难找到真正的自己。

段落4:道的思考与心性修养

庄子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修养。他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顺应道的自然规律,并遵循心性修养的原则。他以“大庄周”为例,说明人们应该放松心境,融入大自然的节奏,以达到心灵的宁静。这个观点对现代人们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因为我们往往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和精神困扰,而庄子的观点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温和安宁的道路。

段落5:超越生死辩证观

庄子以尸素为例,说明他对于生死有着特殊的见解。他认为生死只是存在和不存在不同状态的变换,并不是绝对的对立。他主张应当超越生死的痛苦和危机,追求永恒和不朽的道。这个观点虽然对普通人来说很难理解和接受,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转换,明白人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结论

庄子的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启示,他的主张和观点是我们现代人值得学习的。他追求自由与自然,远离功利,崇尚修养和心灵的宁静,超越生死的辩证观,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的。通过对庄子思想的体味和领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标,生活得更加有深度和品味。

庄子心得体会免费篇五

庄子名周,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著有《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为道家的经典。

在阅读《庄子》这本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它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想象力丰富,文风汪洋恣肆。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层出不穷的奇妙比喻,丰富奇特的想象,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文《逍遥游》表现尤为突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句中体现了作者那种超然的想象力。也许作者也想成为鲲鹏可以遨游于天际,无拘无束超然物外,拥有绝对自由,不受现实的羁绊。

《庄子》一文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一部非常好的文学作品,文学价值非常高。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都受到了《庄子》的影响。如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都受其影响,可见影响之大。

探其思想观点多以老子为依附但有所发展,主张“无为”“无用”“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又从其相对主义出发,否定客观事物差别。对儒学多有诋毁,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出激烈的抨击,却又采取逃避现实,逍遥自得的态度。看其根源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各国阶级矛盾尖锐,互相兼并也更加激烈,思想家都在尽力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庄子无力改变这种现象虽然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但也只能逃避现实。

《庄子》一书从文学角度来看不失为一部经典,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微薄感受,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庄子心得体会免费篇六

庄子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主张人们应当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尽量摆脱世俗的束缚和人为的困扰,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由。他的思想通过《庄子》一书传世,成为后人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重要参考。这篇文章将通过一则小说来描绘庄子的心得体会,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

第二段:庄子与公孙丑的对话

这个小说故事发生在庄子与公孙丑的身上,他们是两位好友,从小一起长大。公孙丑是一个官场上的官员,虽然有一定的权利和财富,但是他总感觉没有得到内心的满足。一天,公孙丑邀请庄子到家中共进晚餐,希望能够倾诉一下自己的困惑和烦恼。

第三段:庄子的安慰与劝导

庄子安慰公孙丑说,人生的困惑和烦恼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重要的是怎样去面对和解决它们。他告诉公孙丑,我们无法改变外部环境和他人的行为,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心境。他引用了许多譬喻和寓言来说明他的观点,比如那个捕鱼的人不再计较鱼的大小,而是享受捕鱼的过程,以及那个乐于被风吹拂的草叶。

第四段:庄子的“无为而治”

庄子在和公孙丑的对话中还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过度的追求功名利禄和物质财富只会让人陷入更深的困境,人们应当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安宁。他认为,真正的智慧与学问不是通过苦心钻研和刻苦修炼而得来的,而是通过内心的平静和开放。通过放松心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感受世界。

第五段: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这个小说通过庄子与公孙丑的对话,揭示了庄子的思想和他对人生的理解和见解。他的观点提醒着我们应当摆脱世俗的困扰和人为的焦虑,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感受生活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陷入功利主义和物质追求的困境中,庄子的思想给予了我们应对困境的启示。通过放下繁琐的外在压力和物质的束缚,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的挑战,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总结:庄子的心得体会小说通过庄子与公孙丑的对话,生动地展现了庄子对人生的思考和见解。他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内心的安宁,通过“无为而治”的思想提醒人们应当放下功名利禄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这个小说故事对于我们摆脱世俗生活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庄子心得体会免费篇七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徐无鬼》

世间有这样一种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面红耳赤地争论,可是交情很笃厚。庄子和惠子的关系就是如此。

庄子过惠子墓的时候,他给随从的人讲了个奇怪而不可思议的故事:楚地有个人,鼻子给弄了点白色垩土。这是很平常的事情,擦掉就是。怪就怪在这人没去擦,而是跑到一个木匠那去,叫那木匠给他拿砍掉那块大小厚薄象苍蝇翅膀的垩土。更奇怪的是那个木匠,没象常人那样叫他擦掉垩土,却真的随手拿起斧头砍去,那斧头虎虎生风,从那人的鼻尖擦过,垩土被砍掉了。他站在当地儿,脸不变色心不跳,鼻子完好无损。

这是怎样的一种奇景?!这是怎样的一种际遇啊!人世间难得有这么个胆子大的,难得有这么个技术高的。没有那斧子当前不眨眼的气度,谁敢砍?怕是斧子还没砍下,人已战栗觳觫了吧?没有那高水平的技艺,谁敢站在那等着人家砍?只怕是你站得再稳,也会给那没水平的家伙砍掉了鼻子吧?或许脑袋都岌岌可危了吧?可这俩人竟然就搭档配合得这么高妙。所以,当郢人死后,宋元君叫匠石表演一下砍去鼻子上的垩土时,他再也发挥不出如此高的技艺了。

庄子为什么要讲这么个故事呢?他自己给我们点破了其中的寓意,他说: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意思是说,从惠子死后,自己没有谈话的对手了,没有谁可以说话了。真的是没有说话的人了吗?他这不是正在给人家讲故事么?其实,他是在哀叹,自己失去了如此高妙的对手,心中万分悲凉罢了。

虽然庄子和惠子对事物的看法大多截然不同,两人在一起时喜欢互相批评和争辩,但是这相争却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庄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发。即使在论争,那也争得是不亦乐乎啊!

站在濠水桥上的惠子和庄子,又开始争辩了。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能一起出游,非好友者何?那庄子出游从容,看鱼儿从容欢快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心有所感,大发感慨。惠子是个不可知论者,所以,他反问庄子,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以惠子之矛攻惠子之盾,他说,你惠子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到此,我们觉得惠子该闭嘴了。可那惠子还是没服气,辩论水平是高高的,他继续着自己的辩论事业: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大家全都不知道了!这是何等的论辩才能啊!叫我们怎么听怎么觉得象绕口令了。这大约已到了论辩的高峰,可庄子仍能在这高峰上在拔高一筹,他告诉惠子,你先前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等等等等,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我在濠水上知道鱼的快乐了。

这次论争,庄子和惠子各逞口舌之利,没有惠子的高论,又哪来庄子的妙论啊!难怪张之纯在《评注诸子菁华录》里说:庄子、惠子意见虽不同,然惠子犹是解人也。寥寥数语,写出低徊踯躅无限凄凉。

另一次的论争,更是叫庄子发了一通关于生死的妙论。

说来庄子可真是个奇人,老婆死了,他老人家大大咧咧坐地上,姿势不雅观也就罢了,他竟然敲着个盆儿唱了起来。这情景给前来吊唁的惠子看到了,就狠狠地批评他:你跟人家过了这么久,她给你养大了孩子,现在老了,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敲着盆唱歌,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这通责备有理有节,却没难住庄子,正象明代陈深辑在《诸子品节》里说的那样庄子遇惠子,便出奇句,便有奇思奇笔,乃知奇文待人而见也。

庄子说: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恍惚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噍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