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教育论文(实用19篇)

时间:2023-12-16 16:08:03 作者:梦幻泡

范文范本是一种积累和沉淀,通过积累范本,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写作库,为今后的写作提供素材。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创作灵感。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大多数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这种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而且教学评价的内容也比较单调,并不全面。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教学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客观地进行衡量,尤其是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进步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3.2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发言,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观点,语文教师应该先加以赞赏,在夸奖之后还应该注意对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既要对学生勇于发言进行肯定,又要客观公正地指出学生观点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找到自己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去改进不足,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完善,提高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这样的话,学生就可以对自己语文学习的效果和自己语文学习的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还可以找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找到自己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努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综合素质,让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中等职业学校需要进行语文改革,但是所进行的语文改革不应该只是语文教材的改革,还应该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教育观念的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时候,一定要去除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不足,但是不能改革的太过分,不然的话只会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之后,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并对改革之后的教学方式不断反思,提高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进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不应该只追求语文教学的标准化,还应该注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才。除此之外,中等职业学校还应该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应用文训练。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想教学内容吸引学生,那就要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试论中学语文教学的伪创新教育论文

一部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一部创造发明史,创造性对人类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目的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语文教师应弘扬个性,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上苦下工夫。

一、教师要个性处理教材。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教学有个性,有创造精神。新《语文课程标准》v实验稿w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必须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灵魂,泯灭了个性的语文教学,就像塑料盆景,虽然悦目,却无精神。

固定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风格,都会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师要独具个性地研读处理教材,学会对教材进行加工提炼,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特色鲜明地设计环节,安排结构,控制节奏,不当教参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不做别人优秀教案的“传声筒”,不做“三教”(教材、教参、教辅)式的教师。语文教学应定位于教师、学生、教材之间情感的水乳交融;定位于讲授、思辩、探究的和谐统一。教师对教材感受真切,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寻思路,领略意境。

“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一百个语文教师对同一篇课文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个性的教师能分清教材内容的.主次,对重点难点“重锤敲击”,对次要处则“轻轻扣击”,甚至忍痛割爱。同时能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在熟视无睹中发现教材的闪光点,大胆地加工剪接,把教材变成最优化的教学媒介。

个性的理解,真诚情感的融入,创造性的表现,有助于让学生思维的大门豁然洞开,让学生创造的潜能悄然萌发,让学生灵感的火花骤然迸现。

二、营造宽松教学氛围,开展交锋讨论。

尽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师的教学手段面临更新,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呈现多元化,但课堂仍是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主战场,(语文教学论文)要营建一种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创见,开展交锋讨论,改变过去的一言堂,在没有有形的压制和无形压力中,尊重学生,与学生说成一片。

交锋讨论是在讨论中较多展开某些不同意见的正面交锋和激烈的辩论,思想碰撞,信息交流,即可造成热烈的讨论气氛,有助于认识的逐步深化,在阅读教学中,交锋式讨论常采用以下方法:

1.设置认知矛盾,诱发学生争鸣。同一问题,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巧借认知矛盾能激发学生的思辩能力,引导同学向纵深发展,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愚公移山的行为值不值得”这类问题,最易产生明显的意见分歧与对立,形成交锋就会有同学褒贬抑扬,臧否应和。在争鸣中求知,能发展阅读、思维,讲述能力,学生考虑的不是怎样答问,而是驳倒对方,不同的观点互相碰撞,讨论与反驳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双管齐下,在这样的讨论中,教师会欣喜地发现学生的真情实感和许多意想不到的“真知灼见”。

2.巧借知识疑点,点燃思绪火花。《怀疑与学问》一文曾说到“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如在分析《故乡》主题时有学生问:“闰土生活贫苦,子女如此多,为什么不实行计划生育呢?”学生有了疑问,老师再引导学生将“多子”现象结合社会现实来思考,大家对这一问题就会有深层的认识。所以老师要善于激起学生思维探索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问为什么,追根究底,释疑求真,直至否定既有结论。只有有勇气打破传统理论,不服权威判断的人才能创造出新理论,这正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前提条件。

3.品味推敲语言,提高思辩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由语言组合成的课文是作者灵与肉、气血同社会生活熔铸的产物,语言教学要想引导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创造,必须抓住语言品味,瞻言见貌,披文入情,在语言的体味中深究课文,在词句的琢磨中把握作者心灵的博动,在词章的涵咏中培养语感,在思维的碰撞中引发争鸣,从阅读品味到思辩,由储存消化到运用,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创造精神的过程。

三、激活写作思维,进行创新作文。

语文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进行创新写作思维训练。作文教学培养创造精神,就要给学生作文的自由,给他们抒写独特灵性的空间,让学生笔下涌动真情实感,作文才有个性。作文教学培养创造精神,应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程式化、陈腐化的作文忌之;唱高调、说空话的作文忌之;图解概念、迎合时尚的作文忌之。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善于发现,善于表达独特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创作形式:

1.设计课文续写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教学《皇帝新装》后续写“皇帝游行完毕之后……”学《小橘灯》后我安排学生写“今天小姑娘一家的生活”,这种训练是开放的,答案也各种各样。

2.利用抽象图形、几何形状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引导学生用语文学科的知识看它是个句号,用地理知识看它是星球,用数学知识看它是一个点的轨迹,画家从艺术角度看它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从哲学看它既是开始又是结束,从历史看它是一口古井,这种联想无疑对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帮助。

3.童话、科幻小说、未来畅想之类的想象写作让学生少了现实的束缚,思想的羁绊,学生在作文中神思飞扬,纵横驰骋,展开想象的翅膀,作文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4.进行成语、谚语、格言、古代故事的翻新创作。如水浒故事新编,三国故事新编等,赋予历史人物新的精神面貌。“开卷未必有益”,“没有‘异想’,哪来‘天开’”“近墨者未必黑”之类的创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上写作训练,有意地打破旧的单向思维模式,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多向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书本学习应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第二课堂是学生猎取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能,施展创造才能的乐园和广阔天地。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建立一个开放的大语文教育系统,通过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组织课外读书活动,办墙报、小报,举行故事会、朗诵会、演说竞赛,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成立文学社团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和多思、多问、多做,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强创造意识,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造力。

《国家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我们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生魅力”去教育学生,做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创造性的人才,中学语文教学责无旁贷。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致力营造朝气蓬勃,锐意进取,人才辈出的创新氛围,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精神,“从娃娃抓起”,从每一节课开始。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学校和教师应当尊重教育规律,根据具体实际,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遵循一些指导性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人本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全体性原则、个体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和实效性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能力。“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基本出发点是人,是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教学模式应当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人本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坚持以人为本,要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的安排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始终以学生发展素质能力为出发点。(2)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和要求,保护自尊心,提高自信心,使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取得成就感,从而主动地学习。如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分层次教学中,应当将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相结合,防止挫伤学生的自尊心。(3)坚持以人为本,要摈弃传统上语文教学单纯以提高学习成绩为标准的.观念,树立语文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语文学科的交际工具性,教学应当重点发展学生相应职业领域所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人文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关注人文,培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类似于“说文解字”,将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语文知识予以解构和概括,忽略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审美情趣,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乏。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打好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对比较薄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人文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在教学过程中,把培育人文素养摆在首要位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要体现人文性要求。(2)将语文学科和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联系起来,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开阔视野,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人文基础,有针对性地指导课外阅读,多读书,读好书,扩展知识,提高修养。

三、全体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语文能力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达到教学目标,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学的全体性,也体现在学生集体的能力提高和集体精神的培育。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全体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的是:(1)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一个都不能少”。寻找语文后进生的闪光点,精心设计提高策略。(2)以“纲”为纲,按照语文教学大纲,严格要求全体学生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四、个体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尊重个体,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个性化发展,是语文教学创新的立意所在。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个体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和评价考核,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自主创新,对于主观性学习内容,不预设固定“框框”和标准答案,避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3)在分组合作学习中,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特点,科学分组和安排活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运用集体动力改正缺点和不足。

五、可接受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可接受程度。创新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废立”,而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comenius)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青年人的年龄和心理力量的许可,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适合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学创新不应一蹴而就、盲目冒进,而应理性分析,稳步推进。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可接受原则,教师应当注意的是:(1)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定上,循序渐进,步子不要过快,采取阶段性递进策略。(2)与学生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根据学生反应来调整教学进程,经常与其他教师、家长和用人单位保持沟通,及时反馈,争取各方面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和支持。

六、实效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实效,保证教学创新取得实际效果。很多教学改革由于流于形式,最后都收效甚微。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实现相应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实效性原则,教师应当注意:(1)转变教学改革只是上几堂“公开课”作秀的观念,将教学创新保持常态,以负责的态度上好每一节课。(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要考虑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避免形式主义,既要做到充分利用教学手段,又要有的放矢,不滥用教学手段。

让语文教学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生活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厌世甚至轻生等心理问题。学生虽然处于三点一线的相对单纯生活中,但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轻一些的像孤独、抑郁,重的像以前报道过的高中生杀母,清华学生泼熊,近期的像留学生因母亲不给学费,当众伤母。由此可见,学生的心理问题决不可忽视。语文教学作为母语和工具教学,更应发挥其学科特点,成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阵地。

中学生的阶段特点,决定了他们心理问题的一些特点。自卑,孤独,暴躁,强迫,焦虑,恐怖。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课本教学资源,一定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让学生真正成为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学生。

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随着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和老师,往往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并由此产生或大或小的心理问题,只不过有的轻些有的重些明显些罢了。

自卑、孤独在一些学生中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时如果我们能够借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使他们顺利完成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过渡。王家新的现代新诗《在山的那边》,用形象化的语言告诉学生,应有自己心中的“海”,即自己的理想追求,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挫折,都应保持乐观向上。

遇到了自己认为高不可攀的困难时,该怎么办呢?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明确地给出了答案。一个浅显易懂但又生动有趣的故事给了我们答案:走一步,再走一步。即将一个个看似无法战胜的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小困难,并逐一克服,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能力。

亲人离我们而去,怎么面对,孤独沉沦。《紫藤萝瀑布》就是面对手足离去,告诉学生乐观地面对亲人离去,坚强地活下去。

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语文活动《这就是我》来使学生摆脱孤独,充分融入初中生活,并且通过介绍自己,讲出自己的性格,爱好。让同学、老师了解并喜欢自己。为了使这次活动能够顺利地进行,我先选出主持人,并为他们写好开场白和结束语。并且将介绍自己的难度降到很低。我事先在黑板上写下了开场白的提示语:我是某某班的同学,我的名字是某某某。我的兴趣爱好是――结束语是:我的介绍结束。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我。希望大家能喜欢我,让我们成为好朋友。通过一番鼓动和激励,这次活动相当成功。虽然有些同学身体有些颤抖,满脸通红甚至大汗淋漓,但他们都勇敢地走上讲台,并在同学们友好鼓励祝贺的掌声中走下了讲台。

这可是大多数同学第一次走上讲台,台上和台下虽然只有几步之遥,但所需勇气绝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

半年之后,当我把同学们介绍自己的视频画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他们既兴奋又惊讶。“看那时的我就是那么勇敢”,“看她的舞姿是多么的优美”,“听他的歌声是多么的动听”。“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融入这个班,交了第一批新朋友。”

听到同学们发自肺腑的诉说,我心里乐开了花。孤独、自卑就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抛到九霄云外。

初中孩子正是好玩喜动的时候。学习中马虎浮躁甚至暴躁的情况就会表现出来。语文老师应该运用自己教学的机会改变同学的暴躁脾气。字词句段篇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几部分。其中作为大厦基石的字的学习,正好可以作为很好的途径。为此,我号召同学们上课前都准备字典或词典。先在课本及练习册中,将学生的生字词或掌握模棱两可的字词作为训练对象,查出字音以及字义。并且定期举行字词检索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提高能力,减少直至消除暴躁脾气。

当然,除了字词,古诗文的教学也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途径。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诗词或散文。因此准确背诵默写古诗词又可以使他们变得认真仔细。

强迫,焦虑,恐怖,这些心理的产生,我想是与学生没有崇高理想,局限于自己的狭隘小圈子有关的。因此,语文教师完全可以运用自己的教学便利,使他们变得乐观豁达,并将自己和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白兔和月亮》是很贴近学生生活的一篇童话故事,不可过于患得患失,否则就会变得强迫、焦虑。《黄河颂》是光未然创作的一首大气磅礴的现代诗,九曲连环的黄河来自高山之巅,奔向咆哮大海。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动情朗诵,再去听听著名歌唱家杨洪基的真情演绎,加上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介绍,学生自豪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当然,所有的语文学习都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有了同学老师的关心,在活动中团结协作,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此,我选择了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首先,我了解同学对此活动的态度。经过了解,同学们兴趣很高。报名者每班都可组成两组演员。由于课本原文有些地方不太适合舞台演出。于是,我首先从网上下载了相关剧本。并进行一系列的排练。演出的那天,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真是比演员还紧张。演出结束后,师生一致的祝贺掌声让我感到了成功的快乐。演员们也快乐地互相祝贺,团结协作。同学们还将自己的智慧加入演出中,像皇帝参加大典前一天晚上,两个骗子忙绿在空织布机上。有名同学加入打呵欠的动作,这可是剧本中所没有的,而且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皇帝赏赐黄金生丝的场面上,骗子将盒子放入怀中,贪婪之相毕现于前。而这也是剧本中所没有的。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我在教学中对进行创新教育作了一些探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活动,在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自然、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允许学生提出问题、提出异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敢想、敢问、敢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发挥。

二、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激起求知欲,展开积极思维,去“发现”新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常见的盐”时,首先让学生判断一些物质所属种类,在物质中我设计了纯碱,从名字上看是碱,那么它是不是碱呢?这个问题把学生带入新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感到诧异,为什么叫碱不是碱呢?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回忆碱和盐的定义,结合纯碱的结构特点分析,学生积极思维、讨论很快掌握了新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2.重“探索”、重“过程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重“探索”,重“过程教学”,设计探索性的实验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好方法。例如:我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把教材中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先演示课本上的两个实验,再做一个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开放的锥形瓶中反应的实验,结果与前面的结论不符。学生很迷惑,我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学生很快得出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中;进一步启发学生,怎样改进此装置使它也“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学生讨论得出:加一个带玻璃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上套一个小气球,锥形瓶内稀盐酸单独用小试管盛装。再由学生演示,当两者反应后气球鼓起质量不变,学生非常兴奋,以探究的形式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学生动手“做科学”,使他们亲自体验探索自然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实施创新评价,激励创新精神。

在实施创新教育中,我觉得一个正确的、创新的`评价方式,可以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无论“优秀生”,还是“学困生”。我们都要积极、正确地评价他们的创新活动,对他们的创新加以肯定、表扬、鼓励,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爱创新、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之,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在教学中面临的实际课题。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尝试,有待今后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

让语文教学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触觉、味觉、嗅觉在审美感知中处于从属地位,而视觉和听觉却起着主导作用,为其他感觉器官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学生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其感知能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刺激都十分敏感,加之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对新颖、离奇的事物更敏锐。比如,新小说、新戏剧、新歌曲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和较大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有表情地朗读课文,采用配音、影视、音像等手段,提高学生感知的强度与广度,加深学生对作品美的感知效果和体验。如教学《听潮》《春》《白杨礼赞》等散文时,教师要尽可能地采取配音、音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感力去感知作品,体验作品表现出来的审美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位置互换,让学生置于作者位置逆向推进,从视觉、听觉、嗅觉、心理、空间、时间等方面去感知大海、春天的景象,整体上获得对大海春景和大漠白杨的审美感知,从中领悟作者审美感受获得的方法,强化感知,丰富感知,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同时得到写作能力和独创性的训练。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上语文课是最美的享受,可以登泰山看日出,可以去海边听海潮,可以上天山看奇景,可以顺长江游三峡……每一课每一篇就像一朵美丽的花儿一样,带着一股幽幽的清香,飞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可见,这位同学在学习课文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对课文有一个敏锐的审美感知,达到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审美境界。

二、培养对审美情感表现和内在意蕴的感知能力。

在对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中,老师尤其要注意对审美对象的`情感表现和内在意蕴的感知能力的培养。审美感知具有情感性、选择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教师应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只有当学生与审美对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才能深刻理解审美对象饱含的“美”,才能在精神上受到鼓舞,才能在欣赏中获得美的感受。在欣赏《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先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狼牙山五壮士虽饱受磨难,但仍然顽强抗争,他们那种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让学生油然起敬。从作品体现出的惨烈与壮美,使学生感悟出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最具震撼力的价值所在。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当今,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多样,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很开阔,老师们更应像歌德所认为的那样,即鉴赏力不是光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所以他只让学生看最好的作品,等学生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学生就有了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估价不至于高,而是恰如其分。在阅读课中,老师必须对阅读课进行精选,有系统、分层次地向学生介绍、推荐古今中外的精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如何摘抄、如何做笔记,让他们细细去领略名著名篇中无穷的魅力,这样会使学生在对课文的感知中培养出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进而达到发展学生的审美力,提升学生自身的人生质量的目的。审美感知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生阅读、写作时,注重对文章形与神、动与静、虚与实、个别与一般、偶然与必然等等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感知作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他们在有限的既定印象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感受和独特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就是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不断积累并总结经验,加强审美体验,善于捕捉并发现美。审美感知的培养是长期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中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转变观念,努力实践,使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到我们的每个语文教学工作中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技能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是一门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工具学科。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古人云:“文以载道”。这不仅说明了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有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那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一工具去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汲取文中营养,培养“四有”新人,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尤其是目前在我市中小学生中轰轰烈烈地开展的“五心”教育活动怎样在语文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来,更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五心”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此为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完成“五心”教育的任务。

一、选准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较其它学科相比,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些情文并茂的文字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即是情感的渗透、语言的感染,是师生感情的交流。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活情景、斗争业绩,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道路,这些都是我们进行“五心”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学要紧紧把握住作品的时代脉搏及其所具有的一定的现实意义,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五心”教育即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不要只局限在宏篇大论或典型形象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平凡的话语、朴素的感情、真实的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内涵,去进行入情入理的渗透。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在讲解《冯婉贞》一文时,要紧紧抓住她的“情、谋、志、智”四方面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她的“吾村将齑粉乎”的“戚然”这情;“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之谋;“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之志;“急逐弗失”之智,无不是中国人民近代抗暴斗争的光辉写照,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使他们看到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唤起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那美好的形象、美好的心灵,朴实的语言,果敢的行动将潜移默化为动力,成为鼓舞学生为中华民族富强而奋发学习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优秀短篇小说《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在牺牲前“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向正北方”的舍生忘死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他一心想着战友,一心想着部队的舍己为人的精神不正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写照吗?当同学们读到:“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堆火柴,象一簇火焰在跳起。”无不更加庄严肃穆,更加感动,这哪里是火柴,这分明是一个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红心啊!这爱心聚集在无名战士在生命最后时刻与死神搏斗中,这爱心体现在无名战士对战友对部队的深情厚意之中,这不是最诚挚的爱的奉献吗?巴尔扎克说:“感情是一种熏陶的力量”,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与同学们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即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同学们从《七根火柴》的特殊的爱的氛围中得到了启发,认定了自己学习的目标,把握了做人的方向。

“五心”教育的社会意义是广泛的,它是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突破口,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团结的根本需要。语文课堂教育便是其中最有利的渠道。《中国石拱桥》一文“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早在十三世纪,芦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在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些朴实的叙述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说明了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值得骄傲的民族。这些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宏伟建筑不正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精神的光辉写照吗?作为现代的青年学生,应当为我们祖国古老的文明而自豪。语文教师要以此为突破口教育学生从祖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挖掘宝贵的民族精神,以石拱桥、长城、运河等举世闻名的建筑中去浇筑坚强的民族意识,使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对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二、联系学生实际,有的放矢。

我们这一代所面临的是一条曲折而艰辛的探索之路,将要遇到激烈而残酷的社会竞争,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语文教学这块阵地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创造精神、适应能力、热情精神、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以适应未来世界的需要。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是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的,它是达到理想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品的时代脉搏,确立明确的教育主导思想,这样,就会使作品中所洋溢的感情适应当今的现实,使学生与作品中的感情产生共鸣。《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党中央重提“向雷锋学习”之时,经历了十年内乱后的祖国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被四人帮”破坏无遗,为了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当时,党中央重提这一题词是很有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雷锋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我们今天开展的“五心”教育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在确立其教学目的时要紧紧抓住雷锋精神的实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来教育我们的学生如何去实践人生的价值。“梨花”是云南边境地区一位哈尼族小姑娘,他和他的伙伴把在深山建筑茅屋、方便过往旅客当做他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教师在讲授这课时要围绕作品中“七次”写“梨花们”的助人为乐,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性,体会其作品的艺术性。作品细致地表现了小茅屋作为时代精神的产物,给予人们的方便与温暖,展现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过程,他即是显现“梨花们”朴素美好的心灵,更是他们向社会奉献爱心、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最好的见证。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正是由于文中“梨花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学生,他们才会产生向梨花学习的良好愿望,教师抓住这良好的契机,让同学们去体会什么是真正的爱心,怎样去关心别人,让同学们懂得“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当你坐在课堂上幸福快乐的学习时,你是否意识到你是生活在幸福之中,那么“希望工程”与你无关吗?当班级同学们经常为学校做贡献时,你是否觉得你应该做点什么?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是和雷锋精神紧密相连的,是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连的,这也是人类社会能够和谐美好之所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这些活生生的榜样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行教育,无论是在长征途中的无名战士,还是边寨小村的梨花姑娘,也无论是六十年代的雷锋,还是改革大潮中的徐洪刚,他们的助人为乐、勇于奉献的精神,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五心”教育的典型。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而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年青的共和国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曾为时尚,雷锋、徐洪刚等英雄形象已成为学习的楷模,但当改革大潮汹涌扑向国人脚下,也曾出现了些不尽人意的事情,而“五心”教育正如一场拯救中华民族精神危机的及时雨,滋润着久旱的干田,“关心献给他人”、“爱心献给社会”则又是最好的体现,这种情感的力量是我们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的动力,任何文学作品都渗透着感情,它是文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形象的生命。对学生来说,首先是文学作品的形象感染了他,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然后才接受和理解其中思想、学习其榜样,并以此做人、从事。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美之时,还要使其自觉地接受作品中的美丑、善恶、是非,这样也就会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产生爱心,才会使其心理感受健康和谐。

三、注重情感体验,以情理动人。

现在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继往开来的主力军,如何通过语文课教学去开启学生们的心灵是我们语文教师应努力把握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着眼于思想素质的教育,然后才是语文知识的融汇贯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自己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对学生产生了较强烈的.感染力量,朱总司令的孝悌美德直接影响了学生,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平凡而普通的母亲的形象,唱出了一曲发自肺腑的对千千万万伟大的劳动妇女的深情颂歌,为后人孝敬父母、尊敬人民做出光辉的榜样。作品中淡淡的记叙、朴实的话语、诚恳的报答、深情的思念,朴实无华、催人泪下,那声声激情感人的倾吐真使教者感动,读者动心,这怀念的深情,这崇高的境界,处处感染着读者――我们的学生,抓住学生热爱母亲的纯朴心灵与作品中的形象沟通就会产生感人的力量。在朱太夫人的淳朴身影中,同学们仿佛看到了自己母亲的辛劳,仿佛听到了母亲那慈祥的教导。那么“母亲不爱吃鱼”、“妈妈爱吃鱼头”就只不过是个美丽的童话。有谁不曾有过这样的感受:母亲病了,照样起早做饭,照样最后一个上床休息,照样叮咛孩子天冷多穿衣服。母亲是孩子们的守护神,不孝敬母亲就是亵渎了神灵,不孝敬父母,怎样会关心别人,不尊敬父母,怎么去爱祖国、爱人民。朱总的光辉榜样为同学们所折服,把“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快乐的生活”,为自己的座佑铭鞭策自己,效忠于祖国,尽忠于人民。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一刻也不会平静的,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以满足他们树立信心、摆脱逆境、显示才华的心理需求。语文课文的大量情理兼备的好作品正是我们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树立坚定信念的最好教材。化学家诺贝尔在一声巨响后的浓雾中带着满身鲜血高声狂呼:“成功了”!是多么鼓舞人心的战斗者的忘我精神、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而信心,则是其力量的源泉,有了坚定的信念,才会产生坚实的行动,才会浇灌出理想的花朵。《理想的阶梯》、《畏缩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说谦虚》、《谈骨气》等许多优秀篇目中的富有哲理性的论述,无一不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五心”教育的极好材料。在教授这些课文时,要让学生自己充分展开思维,去寻找课文中感受最深的内容,体会其深刻的内涵,让学生充分理解:“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谦受益,满招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古言名训;让其感受到:“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去体会“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属于珍惜时间的人,属于迎难而上的人。”使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学习认识到:“生活就象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语文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是作者有所感而发,有所感而做,他们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目睹了国家的兴衰**,对社会对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与感受,他们的创作冲动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艺术熏陶的极好内容。《最后一课》那生动细腻的描写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课文中小主人公小弗朗士得知是最后法语一课时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暗下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决心;还有教室里环境气氛的渲染,课堂后面所有镇上来听课的人们的神志的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庄重的服饰之细节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语言时的悲痛之情。尤其是“祈祷的钟声响了”之后,韩麦尔先生悲愤的形象描绘――“用尽全力在黑板上书写‘法兰西万岁’!”;他惨白的脸色,打着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强烈地感染了每个学生,在这种爱国主义的气氛中得到教益、受到启迪,当自己的母亲被别人漫骂时你却无力去帮助,你的心理会平静吗?当外国侵略者霸占了你的家园,进行奴化教育之时,你还会平静吗?小弗朗士正在经受着这样的灾难。我们祖国从三十年代开始不也是饱受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达十四年之久吗,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还会对国事漠不关心吗?还会去追随那崇洋媚外的出国热潮吗?这样的课堂气氛是严肃的,同学们的感受也是强烈的,这种爱国主义的情绪就会如“一粒种子以强烈的暴发力破土而出”,它的芳香就会和民族精神融为一体,长久地滋润大地。那么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将会牢牢地扎根于他们的心灵。

“五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活动,他也必将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它是一种潜移默化而又实实在在的教育、影响。在今后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把“五心”教育放在首位,使“五心”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接轨,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单位:佳木斯市实验中学)。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高探究能力必须善于思考、善于质疑。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学生主要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缺乏积极思考、敢于探索、善于质疑的品质。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使学生由对原有知识的不满足,而不断产生探究的愿望,不断产生新的疑问和问题,不断提高质疑能力。以下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应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究迹象,都是好事情。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深入探究。讨论能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从而促进质疑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学生提出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勤于质疑。

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如下提问表:

三、改进教学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善于质疑。

应该承认,目前的学校教育,课堂仍是主阵地。因此,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结构,采取不同的教学法。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善于质疑、乐于质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情境的设计,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把学生引入问题之中,激发兴趣、激起动机,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初中数学第三册(浙江版)“11.10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笔者做了以下设计。

[问题]现有一专块长为30m,宽为20m的长方形场地,为了绿化环境,准备在其上修筑一些路,其余作为花坛。

(1)请你设计一个图案(设计要求:所有道路的宽度要一样)。

学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

(2)展示设计图案,探讨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数量关系。

(3)选方案一(解决课本例1)。

若要求花坛的面积为504m2,那么道路的宽为多少?

学生:讨论、解答,得出结果。

(4)师生继续探究其他方案中的数量关系。

本例中,随着实际问题的出现,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展示了数学的美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学生的质疑欲望悄然而生。2、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质疑能力。

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组成数学知识的整体,定理、公式的发现和证明过程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及证明,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例如:“根与系数关系”的教学中,设计如下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类比、归纳、猜想探求公式。

在本例的教学中,不是将公式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3、在例题、习题的教学中,通过类比、引申、推广、变式,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材中许多重要的例题和习题反映了相关数学理论的本质属性,蕴含着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对于这类问题,通过类比、引用、推广、变式、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既能有效地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课本例、习题是“问题”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对例、习题进行变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大胆猜想、积极探求、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质疑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实践,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而且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带动学业成绩的大幅度提高。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技能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是一门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工具学科。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古人云:“文以载道”。这不仅说明了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有强烈的艺术性,它还是德育因素最丰富的基础工具学科。那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一工具去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汲取文中营养,培养“四有”新人,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尤其是目前在我市中小学生中轰轰烈烈地开展的“五心”教育活动怎样在语文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来,更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五心”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此为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完成“五心”教育的任务。

一、选准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较其它学科相比,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些情文并茂的文字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即是情感的渗透、语言的感染,是师生感情的交流。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活情景、斗争业绩,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道路,这些都是我们进行“五心”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学要紧紧把握住作品的时代脉搏及其所具有的一定的现实意义,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五心”教育即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不要只局限在宏篇大论或典型形象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平凡的话语、朴素的感情、真实的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内涵,去进行入情入理的渗透。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在讲解《冯婉贞》一文时,要紧紧抓住她的“情、谋、志、智”四方面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她的“吾村将齑粉乎”的“戚然”这情;“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之谋;“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之志;“急逐弗失”之智,无不是中国人民近代抗暴斗争的光辉写照,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使他们看到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唤起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那美好的形象、美好的心灵,朴实的语言,果敢的.行动将潜移默化为动力,成为鼓舞学生为中华民族富强而奋发学习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优秀短篇小说《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在牺牲前“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向正北方”的舍生忘死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他一心想着战友,一心想着部队的舍己为人的精神不正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写照吗?当同学们读到:“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堆火柴,象一簇火焰在跳起。”无不更加庄严肃穆,更加感动,这哪里是火柴,这分明是一个红军战士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红心啊!这爱心聚集在无名战士在生命最后时刻与死神搏斗中,这爱心体现在无名战士对战友对部队的深情厚意之中,这不是最诚挚的爱的奉献吗?巴尔扎克说:“感情是一种熏陶的力量”,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与同学们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即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同学们从《七根火柴》的特殊的爱的氛围中得到了启发,认定了自己学习的目标,把握了做人的方向。

[1][2][3][4]。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体育的基本技能是需要长期练习的,许多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偷懒,这是因为练习比较乏味无趣。把体育游戏融入体育教学中,不仅让体育课变得有趣,还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练习基本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训练的质量,强化动作技能。如在练习篮球的基本技能时,融入一些竞赛游戏“:小组运球比赛“”一人运两球“”投篮晋级”等,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篮球的基本技能,还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体育教师在田径的课程中,可分别设置一些圆形、弧形的跑道,让学生能够掌握田径的基本技能与弯道跑技能。把体育游戏融入到体育的教学过程中,给体育的教学添加了趣味,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体育的基本技能,并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2.选择体育游戏。

体育教师在选用体育游戏时,根据体育教学教材的内容,在游戏中要把体育教学的内容表现出来,并与体育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变游戏方式,让游戏与体育教学的目标达到一致,注意体育教学是最主要的。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游戏具有实用性,让学生能够掌握体育教学的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如在散打的课程中,体育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做一些追赶游戏或是抓人游戏,这些内容与散打的教学教材并不一致,追赶游戏虽然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却不具有实用性。因此,只有符合体育教学教材的内容,与体育教学目标一致的体育游戏才能够运用在体育课上。

3.总结体育游戏。

在结束体育游戏之后,教师要对这些体育游戏的结果作一个小结,分析各个小组在游戏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游戏中所运用的技能技术情况以及在游戏中所要注意的事项。对于表现比较好的小组要及时表扬,对于失败的小组就得分析原因,争取在下次取得胜利。

体育游戏注意事项体育游戏的运用所要注意的问题:

(2)体育游戏的运用要体现现在社会的发展,具有可行性与实用性;

(3)让学生适当运动,要避免意外的发生,保障学生的安全;

(7)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性格特征来设置游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

三、结语。

总之,体育游戏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给体育课添加了乐趣。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体育教学的基本技能训练中融入游戏,让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教材的内容、教学目标相符,这样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学的质量.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教育论文

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不妨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四个角度着手。从情节角度中延伸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丑小鸭》一课后,让学生想象“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会做些什么?或者会遇到什么事?”

这时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丑小鸭回到了他刚出生的地方,大伙都感到十分惊讶,丑小鸭宽宏大量,原谅了他们,他们也很惭愧,并向丑小鸭保证以后要善待任何人。从此,丑小鸭和鸭妈妈、伙伴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的学生说,丑小鸭遇见了与他小时候有同样遭遇的丑小鸡。这时的丑小鸡十分沮丧,丑小鸭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丑小鸡,鼓励丑小鸡鼓起勇气顽强地生活下去,就一定能获得幸福的,并陪伴着丑小鸡。最后,丑小鸡也长成了美丽的大公鸡……。

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从主题角度延伸。

类似的情节,在不同作者、读者(学生)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

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我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现在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迁世的感情。

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爱莲说》,可引进来《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这样,教师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3.从作家角度延伸。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藉此机会,乘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部分,将花和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着,让学生去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其次,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例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勃雾浓云愁永昼》时,可向学生介绍她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相反的意境后,不难知道这与李清照所属的时代背景有关。

此外,我们还可以介绍学生看一些人物的`传记、评论文章,这会让学生对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鲁迅代表了中华民出最可宝贵的灵魂,他是超越时代的,他也是痛苦和孤独的。而学习鲁迅自传,则正可全面了解鲁迅。但学生一般认为鲁迅的作品艰涩难懂,理解有难度。且《鲁迅自传》,写得又含蓄、沉着、朴实,学生始终无法与之对话和沟通。教学中我把近几年学术界研究鲁迅的文章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阅读这样的评论文章,可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从而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空间,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例行性思维和兼容并蓄的气度。

4.从文体的角度延伸。

拿说明文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点拨。然后又选择另一篇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

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理清了,“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领”实际上就是“导”,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新课程”是一种理想,这理想的实现需要“新教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与同仁共勉,努力为“新教师”,为“新课程”的完美开展添砖加瓦。让充满着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在我们语文课堂上闪现吧!

中学生教育论文

在中职教育中,越来越多教师意识到对中职生的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对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养成中职生自学的良好习惯。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中职生在学习阶段的成果,还关系到中职生在今后工作和生活阶段的成果,持续不断的学习新知识。

培养中职生自学能力首先要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动机,让中职生将自学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中职生如果缺乏学习动机,就难以顺利自主学习,无从谈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培养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内在条件是激发学习动机。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中职生自学能力培养主要是将自学能力内化为中职生的内在动机,即以学习兴趣、价值意识、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影响中职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其中,中职生学习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心,中职生学习兴趣强烈,自主学习欲望强烈,自学能力就越强;中职生价值意识是中职生对自主学习未来成果及其对自身意义的预期,中职生自主学习价值意识是推动自主学习的主要推动力;中职生目标定向包括掌握性目标定向和表现性目标定性两种,其中掌握性目标定向是指中职生自主学习以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增长为目的,表现性目标定向是指中职生自主学习以显示能力和赢得赞许为目的,中职生自学能力离不开目标定向的推动力;中职生的自我效能感是中职生对从事自主学习活动能力的自我判断,是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集中体现。中职生自我效能感越强,自学能力越强,更好的实现学习目标。

培养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基本保障是中职生掌握学习策略,即中职生学会自主学习。中职生在具备较强自主学习动机的基础上,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设定学习任务,掌握学习策略,以更好的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所以,培养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在于中职生熟练掌握学习策略,并在自学中能够熟练应用学习策略。

中职生学习策略是结合中职生自身状况以及学习内容,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果制定的学习方案。

中职生学习策略就是良好的习惯,以及学习过程中“学前预习+学后巩固”,将这一学习习惯贯穿于自学活动,在课堂学习中以更好的紧跟教师教学进度。中职生在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课前预习时,要结合自身所学知识,自主学习认真预习新知识,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应结合中职生现有水平,设置合理的问题情景,让中职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新知识;在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和中职生积极沟通,了解中职生对所学知识的评价反馈,巩固复习所学知识。同时,中职生在自学过程中,要杜绝玩手机等不良行为,按照学习策略养成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中职生自学过程中,受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需要排除很多问题困难,这就需要在自学过程中,需要中职生具备坚定意志品质,以更好的调节自己的自学行为。在中职生自学之初,很多中职生具有自学动机,但是伴随自学难度加大,中职生的自学动机就会变弱,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中职生很难长期坚持自学行为,难以养成良好自学习惯。总之,中职生自学动机可以有效激发自学行为,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掌握学习策略,以坚定的意识品质,持续不懈的坚持自学行为,自我思考学习问题,自我调节学习困境,坚持自学行为。可见,中职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坚定的意志品质。

在中职教育中,课堂教学内容是按照既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执行的,培养中职生自学能力就需要辅以课外实践活动,以更好的验证中职生所学知识,否则中职生感觉所学无用,可能放弃继续自学行为。课外实践活动具有多样化形式,中职教育中要综合考虑专业技能以及中职生的兴趣爱好,与校外实践基地共同设计科学的课外实践活动,补充中职教育课堂教学内容,鼓励中职生自主学习。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应合理有效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帮助中职生巩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外实践中难题,激发中职生应用所学知识、技术技能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中职生自学积极性,增强中职生自学能力,以课外实践活动保证中职生自学行为的持续。

中职生自身具有个体差别性,可以说是学习较为弱势的部分群体,为了更好的培养中职生,成为国家人才,需要帮助中职生培养自学能力。学习作为一项脑力劳动,培养中职生自学能力,引导中职生自主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教授学习策略,坚定意志品质,课外实践保证,让中职生具有学习内动力,掌握学习技巧,在学习中坚持自学,并辅以课外实践活动,真正让中职生体验学习乐趣,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

[1]潘乃烨,论中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20xx(12)。

[2]章凌,中职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对策[j].才智,20xx(2)。

[3]吴旭林,对后进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20xx(5)。

中学生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点科目,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发挥语文教学美育功能的几点有效措施。

在素质教育进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的主要学科,承担着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是抓好小学基础教育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意识、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审美教育模式,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使学生树立审美意识的关键。人类立足社会,除了要具备必要的知识理论外,还要具备全面的能力与技能。教育不仅要提高人的知识掌握能力,更要锻炼人的思维,促进人的社会属性形成,提高对世界的认知,进而提升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是人们的终极追求,在这其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审美教育,是通过美的事物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欣赏,进而提高学生的智力教育与德育教育。追求美和欣赏美是每个人的权力,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训练和灌输学生的工具,而应该立足于培养人的思维和能力,开发学生智能、陶冶情感,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在成人后学会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感受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从不缺乏美好的事物,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拥有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美学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发现美和观察美,培养学生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质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渗透审美教育的内容,将语文的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契合素质教育对于小学教育的要求。通过审美教育,学生逐渐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和自己周遭的一切,确立正确的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逐步掌握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和文化修养。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任务,也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不可忽视的一项教育工作。

1、转变观念,提高学校对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重视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部分小学学校不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认为其对学生能力的提高的作用不大,语文教学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内容刻板,形式不够灵活,教师灌输知识是常采用的方式,一味的知识灌输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提高,反而使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所下降。当务之急小学学校和教师要转变观念,将审美教育提到重要的位置,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应用性,进而促进小学生发现语文学科的魅力,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2、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语文美育教学质量针对语文的具体教学,教师要创设情境,形象生动地进行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性格活泼好动,如何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舒适的氛围内学习,提高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心境,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现力;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语文课文或古诗中存在的美的意象进行分析和讨论,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善于发现美和形容美,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审美教育的效果现在交易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教学中很广泛,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在长春版语文教材中《在冬天里》、《春天来了》等课文,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大屏幕播放关于冬天与春天景色的图片,将文章中美丽景象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直观的印象,使学生发现其蕴藏的美感,并鼓励学生用语言形容那种美感,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美的能力。

4、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有效利用社会环境因素,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小学教育阶段扮演的角色对于小学生教育来说是不可忽视的,除了在学校教师加强语文审美教育以外,家长要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例如长春版语文教材中《家》、《快乐地玩》、《过年》、《赶集》等课文的学习,家长就可以充分参与进来,与孩子加强沟通,带孩子体验文中提到的事情,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意识,锻炼学生的美学思维,为其逐步形成文学鉴赏力和美学知识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审美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小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是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在强化审美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1]杨萍.审美教育应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j].考试(教研),20xx(04).

[2]高红梅.探讨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xx(19).

中学生教育论文

1.要注重德育向课程渗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思想品德教育因有特殊性,不仅应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意外,还应该融入其他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当中进行。其实,通过语文、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数学等等学科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以,各科教师要管好传授知识、提高单科能力的片面认识,积极挖掘本科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加强课程的德育渗透。

2.教师要注重爱护及信任学生。互相尊重和信任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尊重和信任在教学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如果教师对学生只有热爱、尊重和信任,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更好地了解学生心理、才能教育好自己的学生。那么我们所说的尊敬和信任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我认为,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最好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一位教师不爱自己的学生,那么我们更谈不上教育问题了。所以,关心自己的学生之外充分信任学生,才能达到教育好学生的目的。

3.教师要注重平等相待学生。教育当中教师对学生无论家庭背景不好、家境贫穷、学习成绩好坏,一定要每一个同学一视同仁。更是那些心理生理上有缺陷的、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同学耐心的进行引导。以前,教学过程当中一些教师不太重视这些方面的问题,结果,学生之间存在了最大的成绩差异,而且这些成绩影响那些成绩差,家庭背景不好的同学带来了上学的压力,烦学校,跑课的现象。总体来说,教师平等相等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学习产生兴趣,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我们必须让学生体会到互相尊重,平等对待任何人的到的是我们必须养成的社会品德之一。

4,注重得到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学生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三个方面。如果这三个方面没有配合的话,学生的培养工作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第一个教师就是他的父母,所以,老师们一定要积极合作学生父母,常常联系她们应知道一些学生在家里的学习和各方面的情况,通过这些方式了解自己学生的生理心理,了解他们的需求。学生们学到一个程度离开学校以后他们还得进入社会。如果孩子们没有掌握好关于社会生活的一些知识和思想品德的话,走进社会以走自己的路是很难。所以教师们抓好学生给社会品德教育工作。给学生们多提供一些关于德育教育的平台,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新局面。

1.利用思想品德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考关于思想品德一些理论性知识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觉悟,培养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思考能力。

2.通过组织关于思想品德内容的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在学校组织集体活动是有利于学生容易形成心理互动,而且形成的这种心理趋势是对其成员的认识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活动与方式以及习惯都具有很大的帮忙,可以引导思想品德素质发展的方向。

3.利用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通过进入社会调查让学生可以得到一些实际感想,有利于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生产方式,社会精神及生活文明建设等方面提高觉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如果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劳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意义,确认劳动在社会生活中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劳动和劳动者的了解,形成集体观念,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情感。还可以好好地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认识思想。

4.利用社会上好人榜样的作用。在这里教师们利用上课时间积极参考社会上的一些好人好事的故事跟本课内容连接起来,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素质来影响学生的一种示范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情感,对中学生感染力和说服力也很大。教师在用榜样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意适应学生实际情况,学生要明白自己要向榜样学习什么样的东西、而且利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从何做起等等问题。

总之,对于初中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内容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立足于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对症下药。采取灵活多样,新颖别致的办法,才能得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成果。

中学生教育论文

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学生来说,都怀有一股好奇心,学习的兴趣高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的增加,教材难度的增大,农村中学掉队者越来越多。本文从环境的影响、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材、学习方法、学生的性格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其成因。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有直接的相关如果父母对其子女的英语学习较关心,与子女关系融洽,且家庭内英语气氛较浓,那么,子女往往对英语有较高的愿望和兴趣,反之亦然。

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忙于农活,对子女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任其自然发展,有的家庭把教育问题都依赖于学校,放松了家庭教育。

有的家长素质低,自己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孩子回来后,又让他们干这干那,无暇去看书学习。有的家长受传统的思想影响,认为在生产和生活中用不上英语,学了也无用,因此不支持学生学英语,加之,学生也受传统的英语"难学"的思想影响,也不愿学英语。

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让子女初中毕业就算了。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家长比较重视,他们看到知识有用,也看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方法。

师资不足。某些农村由于地点偏僻,条件艰苦,英语教师不足,质量滞后,兼课,代课现象相当严重,非英语专业的教师一方面缺乏英语教学理论,难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由于师资缺,教室少,因而大多是"大班"学习。班级里学生人数太多,差距大。

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需要多练,多讲,由于人数太多,教室就照顾不到每位学生,使有的学生受冷落,再加上本身对学习缺少兴趣,很快学习就跟不上,而教师呢,一人兼三个班,根本没有办法找所有掉队的学生补课,这样掉队的学生更加多了。设备差。

由于经济落后,国家投入资金少,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不少学校甚至连必不可少的录音机都没有。至于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是少见,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上。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一堂课内教学单词、词组、知识点还有对话或课文,一项接一项,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所有内容犹如放电影似的过一遍,根本掌握不了。

将英语条文化,使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固定的规则,英语课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教师通过大量习题加以巩固。由于教学方法机械,学生只是或朗读,或做题,或回答问题,使一些学生对英语逐渐失去了兴趣。

新版教材是在三年级小学的基础上编写的,对没有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犹如沙滩上建楼阁,其难度可想而知。"词汇量大,编排欠妥"。词汇量的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和通过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城市中学的初一学生学过小学英语,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新教材可谓循序渐进,而某些农村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英语,面对新教材每课十几个单词,认读尚且犯难,何谈读句子,操练对话?按新大纲要求,初中生应掌握800个左右单词和200条习惯用语。

而初一上册课本就要求学生掌握324个四会单词和短语,占初中阶段的三分只一,因此,学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严重,词汇是原因之一。没有丝毫英语基础的学生,让其掌握如此多的单词,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不少学生起早贪黑,却因难度大而停滞不前,继而失去学习的信心。现在我校已有近三分之一的初一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继而失去学习信心。听力练习难度过多,学生得不到锻炼,更是使学生失去了自信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新版教材使大部分学生望而生畏。

没有认真学习语音。在语音学习的初级阶段,有的学生只是"鹦鹉学舌"学得差不多就行了。甚至有一部分同学不是利用上课时间认真听老师发音,反复练习,而是在新学的音标,单词下标汉语拼音及汉字,到后来,不会拼读音标单词。

久而久之,上课不但单词发音不准,而且无法流利朗读。学生被动背单词。由于初学语音时没有很好掌握,只是靠死记硬背,造成背单词不按照音标拼读规律,很难记住单词。长次以往,背单词就成了负担,最后就会厌烦。

学习基础知识时分开对待,前后知识不连贯,只是死板地记忆当堂的内容,学了后面忘前面。以为学习英语就是记单词,不知道对英语要学些什么,语法概念零乱,缺乏理解与贯通。主观努力不够。上课能听懂老师的讲解,课后又不知所学,对所学短语句型只能机械操练、模仿,实际运用能力差。有些学生没有搞清学习英语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他们认为把今天作业做好就完事了。

根本没想到多听,多说,多读,这样学英语就不会产生语感,致使知识与技能上的缺漏越来越多,慢慢地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终于掉队放弃。

中学生教育论文

当前,社会也比较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基于此背景,针对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展开分析研究,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所谓以人为本指的是在整个活动中,要将人作为中心,真正做到尊重每个人。在教育中,人是被教育的对象,人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完全忽视了人本身所具有的感性及个性,那么这样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在心理教育的活动中,教师要围绕着人来进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严格按照教育性与愉悦性有机结合的原则来让学生真正学习到这些知识。教育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对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分析之后来评价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愉悦性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选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利用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育形式,以此来营造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到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愉悦的教学活动还可以缓解初中生的心理卫生问题,确保初中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换句话来说,教育性与愉悦性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被看作为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内容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调动起来。总而言之,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的、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愉悦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预防性与治疗性有机结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发展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与预防初中生的心理素质相结合起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既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以此来培养初中生的心理品质,将初中生的心理潜能开发出来。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者,其要发现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还要预防这些心理问题,减少日后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预防、治疗与发展相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目标:第一种目标,消极目标;第二种目标,积极目标。所谓消极目标指的是预防初中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治疗初中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所谓积极目标指的是帮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达到最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遵循着这两个目标,按照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坚持人文关怀,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

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要对全体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但是由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关注个别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只有将全体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起来,那么才可以推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确定与每一位学生发展相符合的教育内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师只有将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才可以顺利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重视个别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却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这就会导致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一目标无法顺利实现。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将全体性与个体性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所谓单一性指的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学校是开展的主体。然而多样性指的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真正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要想让初中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这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帮助,为初中生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心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教师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确保每一位学生初中生都能健康成长起来。

中学生教育论文

核心素养的研究,国外已经开展了很多年。我国直至20xx年才正式提出研究核心素养这一议题。核心素养不是某一学科的素养,而是一项关于人的综合素养。音乐学科教育比其它学科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因为它也是综合素养教育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的重要作用展开研究,再次呼唤教育界对音乐教育引起重视。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一环,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得到了全国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上下都对音乐教育所起的作用更加的重视,这是因为音乐教育对现代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作用太大了,要想完成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终极任务,我们只有狠抓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育,因为音乐教育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

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我国刚刚开始起步,在参考了大量的世界各地先进的理论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国情的核心素养体系。这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oecd的相关核心素养理论给我过很大的启示。这个体系需要建立在科学的理解“素质教育”基础之上。上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理念广泛流传于社会各界。素质教育大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应试教育重视加强教学,提升学生的技能培训,从而保障学生走入社会有竞争优势。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反,认为应“德才兼备”。

20xx年,我国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讨的基础上发布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给未来的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音乐课堂的教学起了引领的作用。我们知道音乐教育对于孩子的的培养价值是非常好的,孩子的思维能力受音乐教育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受音乐教育影响、孩子的情感的历练受音乐教育影响,音乐教育对孩子们的启智开发真有很大的作用,在国内外教育与心理学界大家都比较认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浓厚兴趣,就要多学习多锻炼,比如:通过教师编创丰富多彩的音乐课程学习、通过参与各式各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不断地感受、学习、创新、求知音乐的潜移默化的独特魅力,这样,健全孩子们的美好身心,陶冶孩子们健康的情操,完善孩子们的优秀人格都会大有裨益。孩子们通过学习音乐常识和基本乐理,学会一些音乐艺术技能,发展多元的文化思维,开阔艺术视野,继而在音乐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上有所发展,最终形成基本的音乐核心素养。

三、核心素养培养中音乐教育所起到的作用。

(一)oecd的核心素养与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和谐统一性。

众所周知,健全的人、成功的生活是oecd的核心素养的逻辑起点,这种素养是人们要面向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经济技术高度发达、新知识蓬勃发展的未来的社会的素养。oecd核心素养明确提出“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使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求的能力。”这也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多样。

(二)音乐教育对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起到的重要作用。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以听觉艺术为主要内容,以独特的音乐艺术为媒介,是美育教育的的组成部分,同事音乐教育也是和美术教育一样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属于美育的范畴。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核心就是音乐时间和音乐创造能力。孩子们的音乐创造力、表现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都来自音乐教育。通过音乐课堂开展、延伸、拓展,让学生在看听学唱、创新合作的基础上,锻炼孩子们的思维和能力。“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创造了艺术”音乐能力的获得必须要在实践中,实践出真知。作为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歌唱能力、识谱能力、创新能力、乐理掌握能力都要好好的培养,让孩子们能视谱歌唱、能看懂音乐常识、能演奏简单乐器、能够分析简单的谱例,能较好地创作创新,能用合适的形式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这些都要求学生应具备音乐知识经验积累,应熟悉掌握常用的音乐活动形式。

(三)在音乐教育中如何启发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获得。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中可以感受到作曲家的内心情感和想表现传达的感情,在特定的环境有时候我们会产生共鸣。有些音乐催人奋进、有些音乐宣泄我们的情绪、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动力,使我们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受到影响。我们在学校音乐课堂中,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教师让做学生的引导者,引导他们进一步去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用健康的音乐作品去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摸索创新。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很大的提升,中小学生正处于“可塑造期”,应该加强对其音乐素养的提升,在中央不断加快推动现代教育的前提下,中小学的音乐教学更应该将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方式和其培养体制进行改革,注重其品格养成和关键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感性能力和人文情怀的稳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更适合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思想。

[1]刘义民.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xx,04.

[2]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1.

语文教学的有机拓展教育论文

摘要: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情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可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情感,可使他们有获得美、感受美、体会美、享受美的美好感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从情感教育的作用以及情感教育的激发来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作用;激发。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定位为“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作用。

(一)调控作用。

情感教育可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二)熏陶作用。

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三)审美作用。

情感教育可使学生获得美、感受美、享受美,有助于学生内化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二、情感教育的激发。

(一)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语文教师饱含激情地创设适当的情感教学,学生才能兴致盎然地学习,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学生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师生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和情感交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良好的“情感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优化教学效果。

(二)深入品析文本,引导学生体味情感。

1.关键字词,让学生获得美。

从文中找到抒发感情的关键字词,如“喜”“哭”“雀跃”“悲伤欲绝”“欢蹦乱跳”“喜极而泣”等,,带领学生用内心去感受这些情感,进入文章中的情感,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情感。

2.品味佳句,使学生感受美。

如,在学习《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作者通过围绕“梦幻般的湖”这个中心句,介绍青海湖美景的特点,使学生想象自己身在青海湖美景之间,就如身临其境一般,细细感受青海湖的美景。

3.从文到图,让学生表达美。

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图文并茂,看图结合课文,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感想,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培养他们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4.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美。

学生大声地朗读,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又可以使学生表达出美,体会到美。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采用正确的语调,掌握好停顿点等,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赖感、自信感、合群感和求知感,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美感。

(三)拓展延伸阅读,加深体验情感。

只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是杯水车薪。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学生掌握好课本课文后,再引入多篇课本外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充实学生的阅读时间,增加知识量,丰富学生的情感,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交流应寓于情感之中。学生运用良好的心理状态、合适的情感态度进入学习中,既可以愉悦地完成学习,又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济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郑永静.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04).

[3]印宏伟.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途径[j].广西教育,2012(09).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语文教学的有机拓展教育论文

摘要:课堂拓展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语文天地。有机的课堂拓展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恰当地融于课堂教学之中,能对具体拓展内容进行鲜活的选择。

关键词:课堂拓展;内容;时机;选择。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是一个引子,而语文学习的目标绝不仅仅只是这个引子。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引子走进作家作品,走进作家精神领域,走进文学,走进文学史,走向更广阔的思想和文化空间。所以语文教学作为引子的一个重要的引领方法便是进行课堂拓展。

那么,课堂拓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顾名思义,“拓展”就是开辟新的领域,发展新的空间,使原来的内容得以展开。具体说,课堂拓展就是以课文为基础向课文所引导的方向生发开去,多联系一些相关知识,使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已知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建立起更新的更大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多思考一些相关问题,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一些知识现象和社会现象,使所学和所用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拓宽知识视野,扩大思维领域,提高读写能力,发展人文素质之目的。

当然,课堂拓展无疑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更丰厚的知识储量,需要有开阔的眼界,需要有机智的课堂调控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既要以文本为依托,又要高于文本。当然课堂拓展也不是无限制无目的地延伸,否则语文课很容易成为历史社会课或者考据课。

那么,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拓展?我认为,课堂拓展要讲究有机。何谓有机?就是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是恰当地融于课堂环节之中,就是对于具体拓展内容的鲜活选择。

一、所谓有机,首先应该是课堂拓展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本人曾经看过杭州外国语学校郭初阳老师的一个课堂实录:《项链》。在这堂课里,郭老师引入了莫泊桑的女性观,莫泊桑的创作谈,引入了中国评论家对莫泊桑小说的评论,更出人意料地引入了欧洲童话经典《灰姑娘》与女主人公的命运进行对比。在这样一节精彩纷呈,含量巨大的课堂里面,学生无疑真正步入了一种文学史的氛围之中,将自己置身于大语文的天地之间进行遨游。当然,我没有郭老师那样丰厚的文学素养,也没有杭州外国语学校那样高素质的学生,但我觉得,郭老师的课至少可以为我们指引一个方向,课堂拓展可以达到怎样的一个深度广度与高度。

以郭老师的课为契机,我概括了一下,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拓展内容大约有五个方向:

1.背景资料。

像胡适的《我的母亲》需要介绍胡适写作的`背景,《水调歌头》也要介绍苏轼写这首词当时的情况。教授《春酒》总要介绍琦君的写作背景。

2.作者的思想情感。

这类资料大多都是作者在对自己文章进行解读时留下的,比如《云南的歌会》一文,沈从文先生在《湘西民族的艺术》中说道:“产生这样的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的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我的母亲》里面提到胡适《先母行述》:“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生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3.名家的材料。

《春酒》讲授中可以引入余光中的《乡愁》;《五柳先生传》可以提到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对五柳先生的评价。又如教学《〈世说新语〉两则》时,为增加学生对魏晋时代那种率性而为的士族风度的理解,我引入了余秋雨的《遥远的绝响》,阮籍的白眼,纵酒,长啸,他的不拘礼教,轻慢官场,穷途之哭,无一不是那个特殊的时代士大夫率性而为的真实写照。这样,对陈太丘的决然离去,朋友在孩子面前的先骂后道歉,种种似乎怪异的行为,学生也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了。

4.老师示范性的材料。

这主要是老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可以用一个示范性的段落批注,借此让学生尝试学会这种批注方法。

5.情境再生。

就是问学生在面临这个情境的时候会怎么做,借此看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到位。

例如在处理课文《羚羊木雕》时,相信很多老师都会联系实际,问问学生会怎样处理和父母之间的矛盾。那么在学生讲述自身经历时,我们也应该对学生提出中肯而切实际的指导。

《学记》有言:“君子之教,善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优质的教学需要的是启发与开导上的功夫,而课堂拓展正是启发和开导的一个重要手段。

比如在教学《马说》时,我并没有一开始便介绍作者韩愈,而是在文章高潮部分,作者发出悲愤的呼吁“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时,引入作者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的经历。这样学生对韩愈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便有了直接的认识。

同时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梳理好的东西呈现给学生。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就学生感兴趣同时又有助于增加学生对文本理解的问题,教师及时进行补充。而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名家资料方面的拓展是随着对文本分析的深入而相应出现的,很多都是出现在文章分析的中间的。

总之,在恰当的时间选择恰当的拓展内容,可以大处如泼墨,高屋建瓴,有“推窗观天地,挥毫凌云烟”之气派,而细微如精雕,一丝一毫,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境界。

三、所谓有机,还要表现在对具体拓展内容的鲜活选择上。

我们知道有机的拓展内容有五个方向,但是具体到每一个内容,如背景资料的拓展本身是相当浩繁的,也存在着有机选择问题,它应该体现一个鲜活的原则。这主要针对现实教学中许多具体的拓展存在死板等问题,比如拓展的内容相对单一化。很多课堂上的拓展都在介绍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但是,在处理时,我们往往只是介绍作者是什么什么家,写了什么什么书,这些僵死的知识介绍并不能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思想之中,增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再比如某些拓展纯粹只是表面文章,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有些老师为了达到升华主题的目的,常常喜欢在课堂结束之前引入相关内容的拓展阅读。这种阅读往往时间既不足,深度又过大,学生连看完材料的时间也没有,更谈不上有阅读的体会与见解了。这种拓展完全成了走过场,成了聋子的耳朵,只是摆设。

课堂上有了拓展这个环节,知识体系就在拓展中得到构建,课本知识得到了迁移,得到了应用,知识在拓展训练中转化为运用能力,文化的知识就会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生学习了“一”,通过拓展,就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知识和能力就得到逐渐的发展。所以说,课堂拓展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当然,拓展不能脱离文本,它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忠实于课堂。总之,有效的课堂拓展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知识含量,让语文课堂的天地更广阔。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