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有多重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23-09-25 02:32:38 作者:LZ文人 最新有多重教学反思(精选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有多重教学反思篇一

3月30日—31日,我有幸参加了春xx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共听了四节《1吨有多重》,每节课都各具特色、亮点不断、精彩纷呈。下面就这次听《1吨有多重》,谈谈自己的收获。

“吨”这个质量单位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学生无法直接体验,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和掌握。而这4位参赛老师,经过巧妙的设计,利用简单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估计、对比、想象等方法来感受1吨的重量,从学生的表现来看,都在课堂中收获颇多,并对“吨”有较深该的认识。

第一节施老师执教,借助《曹冲称象》的故事,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入手,一下子拉近了“吨”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距离,提供大象、轮船、大石头、桥承重4个实例,让学生从感官上感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很大。通过掂1千克沙袋、提5千克沙袋、猜25千克的大米,让学生从感受上来体验轻重对身体的不同压力。借用数25千克大米的大袋来认识的1吨的具体数量。变式练习也是本节课的一大点亮,在“填上合适的单位”时,一条鱼约1000(),当学生回答后又把题目变成:一条鱼约1(),让学生体会数量与单位关系。

第二节庄老师执教,复习前知识“克、千克”,从“非洲象约重()千克”的问题入手,猜一猜,学生猜的数字都很大。接而又出现“蓝鲸重约50000千克、恐龙重约150000千克、货轮载重1000000千克”让学生进行观察数字,发现数字很大,激发学生学习更大质量单位的欲望。通过提大米、抱大米体验10千克的重量,借助认识1吨有100袋10千克的大米。认识“1吨”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多少什么物品可以拼成1吨”。学生说,16个鸡蛋约1千克,16000个鸡蛋约1吨;1个桌子重约5千克,200个桌子约1吨……这个环节让学生对原认知物品的重量进行重组,更深一步让学生体会到1吨的重量。最后,回归课前问题,大象、蓝鲸、恐龙及货货轮载重要用“吨”作单位更简便。

第三节吴老师执教,本课借用“小象称重”的故事,从称坏了,让学生对更大单位的需求,顺势引出“吨”这个新的质量单位。让学生说说对“吨”的已有认识,说明吴老师注重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学生,所以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接着让学生说说关于“吨”还想知道什么?根据的学生的问题确立本课学习的内容“1吨有多重”。新授课时,组织学生提米袋,数米袋认识1吨的重量,接着学生抱一抱同学,推算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计约1吨,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1吨的重量。接着提供很多生活素材加深学生对吨的认识。最后用“你知道吗?”介绍不同的质量单位拓展学生的知识。

第四节吴老师执教,课前游戏“比我轻的请拍手”,这个游戏不仅是对自己体重的认识,还能了解同学的体重,考验学生能否根据不同学生的`身高与体型来判断体重,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充分准备。本课导入简洁,从一杯米到一袋米简单复习“克、千克”,猜一卡车大米()千克,让学生说很多很多。让学生在描述数字的时候,发现千克不够用,要用吨。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对“吨”的认识很模糊,以及“吨”的强烈求知欲。自然引出本课的学习主题是“1号有多重”。吴老师通过组织学生提提5千克的大米,抱抱25千克的大米来体验重量。巧妙借用“地磅”称大批量的大米,教学1吨=1000千克,有40袋25千克的大米的。让学生想象抱1、2、3、……40袋的不同感受,体会1吨的重量。自然引出1吨的物品需要用车运输,这对于学生以后在判断质量单位有很大的帮助。

这四节课看似各不相同,但是执教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充分了解学情,挖掘教材内涵,从生活入手,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提供最直接的掂物活动,从少到多,从轻到重,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体验到间接体验。学生在随着课堂的推进,对吨的认知不断加深,学习效果显著。

有多重教学反思篇二

教学完后,我注意到这两个环节上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比较集中。这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体验环节,他们通过体验,能进一步加深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环节一上,有些力气小的学生没有充分体验到20千克的重量,而且环节一的20千克与环节二的25千克差别不大,有重复之感,很难说学生的体验有多明显。我想,环节一如果改为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准备几瓶这样的色拉油,让学生两手拎一拎,看看各种学生拎起的不同瓶数后,再引入多少瓶这样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时,效果会更好。而且,这样的处理后环节一和环节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学难点。

有多重教学反思篇三

《1吨有多重》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内容。“吨”这个质量单位非常抽象。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吨”还缺乏认识,而且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同时也不像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一样能直接进行感受。因此如何让学生建立“吨”的质量概念,充分认识并感受1吨有多重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载体,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提一提,估一估,抱一抱,算一算,想一想等多种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吨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想像、感悟1吨、建立1吨有多重的质量概念。

2.不断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学习数学,在游戏中体验感受“1吨”有多重。如课伊始的动物们玩翘翘板游戏,从中感受小象很重。再通过猜一猜、称一称小象有多重的故事让学生体会产生吨这个质量单位的必要性。为了让学生增强对“1吨”的认识和体验,课中创设了大力士的比赛及抱一抱的游戏。

3.学习方法有机渗透

教学中不仅注重对“吨”的体验和感受,还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在新知的探索学习中,以估计、推算、想象这三种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分别以1袋10千克的大米、1个25千克的孩子、1位50千克的老师为标准,让学生通过估计并进行实际操作提一提或抱一抱等活动,再进行推算得到1吨=1000千克,最后通过想象不断丰富已有的表象,充分认识并感受1吨有多重。而且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回顾梳理学习过程,了解学习方法。以及在填合适的单位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比较”的方法。

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总之,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注意渗透节约粮食和提高安全意识的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还存在着不足,如由于时间关系,孩子的发言积极性很高,却不敢让孩子多畅所欲言。再者,可能孩子的生活经验比较缺乏或是对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于一头牛有250,还不能正确的作出判断,这也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大遗憾。

有多重教学反思篇四

“吨的认识”是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第六单元的知识。教学之前,学生已有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学生对1千克=1000克的进率也比较清楚。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教材上也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图片加以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吨。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学生虽然能了解1吨有多重,但显然缺少了体验和感悟过程,很难说他们真正弄懂了1吨的重量有多重?要解决这一难点,就要设计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给学生一定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过程,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的重量。

有多重教学反思篇五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上述“吨的认识”教学片断中,当学生主动感悟出1吨有多重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你觉得怎样?绝大部分学生均回答“不可能搬得动”。但有一个男孩说:“我想我能”,面对这件预先没有料到的“意外事件”。我让那个“固执已见”的学生来背班上最重的同学并说感受,进一步引导,如果20个这样身材的同学大约重1吨,让你去背,你觉得怎样?这男孩的回答是:“肯定把我压扁”。并难为情地说:“老师,1吨的大米我想我应该是搬不动的,太重了”。这男孩在体验中被说服了。

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