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社戏的教学设计(实用8篇)

时间:2023-10-12 12:19:43 作者:雁落霞 2023年社戏的教学设计(实用8篇)

个人简历应该能够准确地展示你的相关工作经验和所具备的技能,以增加你在竞争中的优势。为了提升客户满意度,我建议我们加大对服务质量的投入,提升服务水平。

社戏的教学设计篇一

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本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叙事有详有略,主要叙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幅幅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出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引导学生体会本篇的这些特点,完成教学目的。

本篇语言朴实准确,很有表现力量。引导学生把关键语句表现力量的分析,统一于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当中,体会其艺术魅力,培养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篇侧重叙事,写的是农家少年的群体。引导学生在分析故事情节中分析“我”和农家少年,体会人物的感情、性格。

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

1.由学生作文中问题详略安排失当,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的一、二两段,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课文。

前一人读至“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本篇叙写了哪些事件?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和小朋友自由自在的玩耍:掘蚯蚓、钓虾、放牛、看不到社戏的痛苦、看社戏的路上、看社戏、归途偷吃罗汉豆。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板书:村中居民热情好客)。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板书:风尚淳朴)。

7、细读钓虾、放牛两件乐事,思考文章为何略写着两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板书:多方表现乐趣);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板书:铺垫赵庄看戏)。

8、分析文中为何详写看社戏前的风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到了赵庄演戏的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得一边“宽慰”外祖母,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说万不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气恼,“我”更非常焦急(板书:无船前往看戏老少气恼焦急)。

(2)到下午,小朋友们都去看戏了,“我”的情形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虽然不能和小朋友们一同去看戏,心却和他们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戏已经开场了”,“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想到小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一心只在戏上,一心只在看戏的小朋友们身上,以致“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郁郁不乐。这使得母亲很为难,外祖母又气恼起来。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气氛更为浓重了。

(3)在这严重的去看戏的波折之中,怎样出现了转机?解决了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饭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我”没有看到戏,听到别人讲戏,心情更加沉重,这引起了小朋友们“叹息而且表同情”,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两个“大悟”,表现出小朋友们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戏的办法时,十分欢喜兴奋,事情出现了转机(板书:双喜想到航船事情出现转机)。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顾虑让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戏,“不合情理”,虽然有了航船,戏还是看不成。双喜又看出底细来了,他勇敢地大声说“我写包票”,并且谈出能写包票的条件,他们也确实具备这种条件。于是外祖母和母亲“都微笑了”,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立刻”表现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现出出门时的满心高兴和一片欢腾的情景。不能去看戏的波折终于得到了解决(板书:双喜勇打保票波折得到解决)。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和解决波折,构成了曲折生动情节,并且再为去看戏作好铺垫(板书:构成曲折生动情节再为看戏作好铺垫),表现出了农家少年的热情和聪明能干(板书:表现农家少年热情聪明能干)。

布置作业:

下列作业中任选一题,做在随笔本上:

(1)扩写钓虾、放牛两件事,

(2)缩写看社戏

(3)回忆自己童年趣事,选取三四件,列提纲,详写其中一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航船赵庄途中的如画景物和“我”的心情。

教学过程:

(1)“我”去看戏时的心情怎样?出发的情景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出门的时候,“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戏而马上变得心情畅快,浑身舒适,似乎都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了(板书:出发心畅体舒)。一出门,望见桥内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现出上船之快;上船后,双喜、阿发拔篙,立即点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准备摇橹,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练迅速;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已经“点开船”,“出了桥”,发船十分迅速(板书:发船迅速)。船出桥后,架起,摇动两支橹,在“说笑的”、“嚷的”声音中,“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表现出一船声音,一船欢乐,船进如飞(板书:一船欢乐)。

(2)接着怎样描写出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什么样的景物?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我”的视觉、触觉、嗅觉,运用比喻方法,描写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的。“河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写河面:月色笼罩在浮起水气的河面上,构成了朦胧的色调,清风吹着夹杂有植物清香的水气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板书:途中河面朦胧香气扑面怡人心神)。“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写两岸连山:“踊跃的铁的兽脊”,喻写出两岸淡黑色山峦的起伏连绵;“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航船前进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连山后跑船行甚快心情更急)。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心急生误两误曲折更现心急)。

(4)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夜航途中的如画景物,这优美江南水乡风光衬托着社戏,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写出“我”急于到达赵庄看戏的心情,并由此产生两点误认,在曲折情节中为写赵庄看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积蓄了充足的气势(板书:如画景物衬托看戏曲折铺垫蓄足气势)。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我”的情感相交融的表现手法,试着仿写。(利用自己已有的人生体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主旨把握

教学过程:

1.分析学生作业,成功者较多。

2分析文章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文中写了“戏”好看吗?“豆”好吃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豆”不好吃:第二天六一公公送的豆和看社戏归途吃的豆一样,“但我吃了豆,却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2)作者最后一句话和上文矛盾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豆”和“戏”是载体,承载了作者的情感。

3把偷吃罗汉豆情节改编成话剧。

学生活动。

作业:(列任选一题)

1、读原文上半部分,思考作者更深的写作意图。

2、写偷吃罗汉豆的剧本。

社戏的教学设计篇二

1、情节结构与节奏

2、写景与抒情及人物塑造(重点)

3、人物品析——人物群体形象(重点)

4、平桥遗梦——童年记忆中的桃花源(难点)教学设想

1、以结构情节分析为切入点。

2、核心问题——“乐”与“不乐”。

3、激活学生的童年体验,激发学生的通感共鸣。

4、目标1、3以学生探究为主,目标2、4学生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5、加强朗诵示范与指导,体会抒情小说、散文体小说的特点。

6、注重阅读规律与技巧的探究、渗透、提炼、整合、运用。

7、注意结合作者时代、当代现实。教学长度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结构分析

2、作家作品

3、字词

鲁迅的'小说,有一些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它们带有更其强烈的抒情色彩,我们可以称之为抒情小说、散文体小说。,《社戏》就是其中之一。

学生读课文搜寻、概括解答。看社戏也是且是最重要的原因,写看社戏包括哪些段?(细部分析)

1、如时间不够,上面第四部分可以作为作业

2、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部分

3、读一读,写一写(带音抄五遍)

第二课时

要点

1、情节结构与节奏(乐与不乐)

2、人物形象分析

3、品析“不乐”之处

1、曲折与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心情)

2、人性、风情——群像、双喜

3、戏好看么?

1、预习分析写“乐”之处

2、同步训练二,阅读部分第三课时

要点

1、品析看戏之乐

2、写景——抒情与人物塑造

3、平桥遗梦

1、动词与心情

2、多角度感觉

3、虚实、动静

与“月夜行船”内容角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为什么“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结尾的理解

平桥乐土——平桥遗梦

1、同步训练全部

2、读后感

社戏的教学设计篇三

1。说教材的地位

《社戏》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是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就是培育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

2、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3、重点难点: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音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又是如何借景抒情的。本文最后一段对豆对戏的赞美,似乎与文章前面的内容矛盾,因此,对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正确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1、导读法、问答法。2、质疑法、精讲法。3、赏析法和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能力。

《社戏》这篇课文写的是少年儿童的故事,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仿,因此会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在学习上,为了显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但是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人物刻画不会很在意。也由于作品年代久远,学生对写作背景不熟悉,所以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原则上应该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有些问题需要在老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小组讨论,分别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疑难问题,从而显示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的一篇小说《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童年生活画面。

(设计意图说明:由提问导入,揭示课题。通过提问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回忆童年生活,引发学生课堂对话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1、读下列词语,辨别字音、字形、字义。

归省行辈不惮絮叨怠慢撺掇凫水潺潺歌吹蕴藻家眷皎洁漂渺纠葛旺相模样欺侮

(设计意图说明: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辨音、辨义的目的,培养学生养成的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这个问题,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课文的作者是谁?选自他哪部集子?我们学过他的什么作品?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设计意图说明:这一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

5、根据小说的情节,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设计意图说明: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从分析情节入手来把握人物形象,也是小说阅读的一般规律。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布局谋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导读法问答法)出示幻灯片

(1)快速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并大声朗读,说出自己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说明: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手法。这一环节既是因为《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也是试图培养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品位、体验,培养语感。)

(2)女生读课文1—3段,思考:

(设计意图说明:这几个问题均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

(3)男生读课文4—6段,思考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但也有不乐的时候,作者抓住什么事,用了哪些词句来写自己不乐的心情。

(设计意图说明: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4)课文描写的人物有哪些?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说明: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扣住人物个性化的东西。)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品味赏析(讨论法赏析法点拨法)出示幻灯片

(设计意图说明:《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说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的段落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2)找一个学生朗读写景段落,思考讨论:

这些景物描写前后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说明: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表示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说明:《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设计意图说明:《语文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篇课文的特点,要让学生尽情的发挥个人的感受,教师只要适时应用点拨引导法在朗读方法或回答问题时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质疑问难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说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小结:你能用一两句话,表述自己通过本文的学习得到的收获或感受吗?

(设计意图说明: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七)拓展延伸迁移练习(出示幻灯片)

学习描写景物片断〈秋天来了〉,要求能抓住景物特点,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多方面的反映秋天这一季节特点,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社戏的教学设计篇四

知识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

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

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2、简要分析六一公公、双喜、阿发等人的性格特征,归纳文章主旨;

3、分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难点

1、

(1)看戏时间;

(2)平桥乐土、寻船周折等与赵庄看戏的关系(铺垫);

(3)有关京剧的常识(例如,老生、小旦、小生、老旦等,学生缺乏积累);

3、彩粉笔若干

4、小黑板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看过‘戏’吗?好,今天,我带领大家一同去鲁迅的故乡,看一场‘戏’去,好吗?”

2、板书课题:《社戏》板书作者:鲁迅

3、回忆鲁迅:

(1)我们想去鲁迅的家乡去看戏,那鲁迅家乡在哪里呢?(浙江绍兴)

(2)(小黑板填空):

a1881—1936

b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c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散文—《朝花夕拾》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接触《社戏》:

a体裁:小说这篇小说写得也很精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文中的“我”叫什么名字?(迅哥儿)这个人物是根据童年“鲁迅”的经历而虚构的。

b写《社戏》时,作者已经多大年纪了?(结合文后的暑期推算)

1922—1881=41(岁)

c看戏的往事已经过去多少年了?

二、揭示全课目标

1、掌握下列词语:惮踱颇归省行辈撺掇……

2、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如何把自然美和人性美融合为“乐土”的美;

4、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描写方法;

5、抄录文中优美词句、精彩语段,增加语言积累。

三明确本节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理清故事情节;

3、探讨第一部分——“平桥乐土”的内容和作用。

四课堂达标

(一)给作品中的生字,在原文的生字旁边注音,重要的词语稍加注释。

(二)检查预习情况,用黑色识字板展示:(24个)

惮踱颇撮楫棹伊归省行辈絮叨撺掇凫水潺潺

踊跃自失弥散蕴藻漂渺宛转悠扬喝采罗汉豆旺相桕树

(三)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找出段落的起讫:

教师提供下列情节——平桥乐土寻船周折夏夜行船赵庄看戏

(1~4)(5~9)(10~13)(14~21)

月下归航偷豆吃豆偷豆余波往事难忘

(22~23)(24~30)(31~39)(40)

(四)阅读“平桥乐土”部分

1、什么是社戏?(“社”中每年所上演的“年规戏”。)

2、看戏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

(浙江省绍兴城外鲁镇附近的平桥村的临村——赵庄)

3、陪我看戏的是哪些小朋友?他们待我如何?

(1)双喜、阿发、桂生等一群小朋友

(2)(a)伴我游戏(b)钓虾、放牛(c)陪我看戏——友好、亲密

4、平桥村的老人们是些什么人?待我怎样?

(a)种田、打鱼(b)不说“犯上”——老人们勤劳、善良

5、最快乐的事是什么?(看戏)

6、大约是在什么时间(季节)去看戏的?根据是什么?

春末夏初根据:

(1)扫墓后

(2)豆,罗汉豆(夏)

(3)麦(立夏麦呲牙)

7、他们是怎么去看戏的?为什么非要乘船去?

(1)乘船

六、布置作业

1、看戏前遇到什么困难?这个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2、预习课后练习(第95页)的“二”题的第1小题:(请在书本上勾画)

《社戏》

一、鲁迅二、故事情节四、平桥乐土

118811936(小黑板)1“乐”

2浙江绍兴城三人物亲密友好

3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我”勤劳善良

4原名周树人2双喜2目的

5叙事散文3阿发作铺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4六一公公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课目标

1学习“寻船周折”和“夏夜行船”部分;

2、体会烘托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社戏的教学设计篇五

(生齐答:傩戏)

师:请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这种戏曲?

生:这种戏曲是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戏曲形式

(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师:上午,我们请大家预习了课文,你积累了哪些词语?请提出来,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师生一起交流积累生字词)

师:解决了生字词,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篇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生浏览课文,概括情节)

生:本文以社戏为线索,写了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等情节

三、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生读课文,提取信息,师板书:难忘)

生1:看戏难忘

生2:月下行船难忘

生3:归航偷豆难忘

生4、看戏的途中见到的美景让我难忘

……

(生齐答:双喜、阿飞、桂生)

师:谁给你的印象最深?

师:你读的真仔细,谁还来说说?

生4、:我也想说桂生因为我“我们”归航疲乏时,是桂生想出偷豆,可见桂生很机灵

师:通过刚才二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位机灵、善良、热情好客的桂生

师:还可以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双喜善于为他人着想?

生7: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

生8:双喜所虑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些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师:文中除了写这群小伙伴,还写了平桥村的哪些人?你如何评价这些人?

生1:写了“我”的母亲和外祖母,她们都十分关心和疼爱我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我感受到了平桥村,无论老人与小孩,都有着淳厚的品质

(板书:人情淳厚)

生1:文章11、12、13段描写景物

生2:文章14段也描写了景物

师:还有吗?

生3:文章22段也是描写景致的

师:我们能否把这些描写景物的段落,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生1:我把11、12、13段,取名“月夜行船图”

生2:我把14段取名“船头看戏图”

生3:我把22段取名“月夜归航图”

生1:用情去读,读得抑扬顿挫,不能太平淡

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还有哪些方法?

生2:要注意语速语调,还有停顿

师:好,我们请班级朗读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读,大家推荐哪位同学?

(生推荐一女生读文章第11、12、13段)

师:读得怎样?大家说说

生1:读得很流畅,但情用得还不够

生2:景物的特点,没有重读出来……

(师指导如何具体朗读“月夜行船图”师示范朗读后,让生齐读这三段文字)

师:请你们按照老师所讲的方法,自由品读其它图画

(生自由品读文中写景的句子)

师:大家动情地朗读,让我感受到月下的水乡如此清新、幽远,如梦如幻,它美的令人心醉(板书:景致优美)

四、精读品析,领悟主旨

(让生思考后,同桌交流)

生1:因为那晚鲁迅有着好心情

生:通过回忆童年,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你对文章的理解真深刻作者想表达的就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

(板书:追求美好生活)

同学们,下课!谢谢同学们!

社戏的教学设计篇六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了。

2。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练习说明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月下归航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山为什么说踊跃?)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回望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此题意在让学生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1、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地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此题意在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回答。

社戏的教学设计篇七

一.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查字典疏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小组互动探究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二)作者简介,检查字词

(三)感知课文,互动交流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情节。

小说的主要情节:

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5赵庄看社戏

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

1.重点探究课文第11,12自然段。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

从嗅觉、视觉、听觉等入手,写得有味,有色,有声,更有情.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江南水乡的夜晚美景,烘托了“我”看社戏途中愉快的心情。写行船之快,衬托了“我”急于想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2.自选探究

1.读——读喜爱的语段。

2.说——说探究的内容。

3.问——问不懂的.问题。

4.帮——帮助解决疑难。

5.选——选探究优胜者。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

教师强调:“偷豆”的是与非?

(五)课文小结,反馈拓展

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戏也。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社戏的教学设计篇八

1、情节结构与节奏

2、写景与抒情及人物塑造(重点)

3、人物品析——人物群体形象(重点)

4、平桥遗梦——童年记忆中的桃花源(难点)

1、以结构情节分析为切入点。

2、核心问题——“乐”与“不乐”。

3、激活学生的童年体验,激发学生的通感共鸣。

4、目标1、3以学生探究为主,目标2、4学生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5、加强朗诵示范与指导,体会抒情小说、散文体小说的特点。

6、注重阅读规律与技巧的探究、渗透、提炼、整合、运用。

7、注意结合作者时代、当代现实。

三课时

要点

1、结构分析

2、作家作品

3、字词

一、导语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 自序》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朝花夕拾 小引》

鲁迅的小说,有一些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它们带有更其强烈的抒情色彩,我们可以称之为抒情小说、散文体小说。,《社戏》就是其中之一。

学生读课文搜寻、概括解答。看社戏也是且是最重要的原因

写看社戏包括哪些段?(细部分析)

1、如时间不够,上面第四部分可以作为作业

2、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部分

3、读一读,写一写(带音抄五遍)

要点

1、情节结构与节奏(乐与不乐)

2、人物形象分析

3、品析“不乐”之处

1、曲折与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心情)

2、人性、风情——群像、双喜

3、戏好看么?

1、预习分析写“乐”之处

2、同步训练二,阅读部分

第三课时

要点

1、品析看戏之乐

2、写景——抒情与人物塑造

3、平桥遗梦

一、月夜行船

1、动词与心情

2、多角度感觉

3、虚实、动静

二、午夜归航

与“月夜行船”内容角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为什么“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结尾的理解

平桥乐土——平桥遗梦

1、同步训练全部

2、读后感

板书设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