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临终篇 地藏经经典语录学读地藏经(汇总20篇)

时间:2023-10-12 12:19:43 作者:XY字客 地藏经临终篇 地藏经经典语录学读地藏经(汇总20篇)

个人简历是建立个人品牌和形象的重要方式,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和排版能够准确地传达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特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我介绍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藏经临终篇篇一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说既是错。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地藏经临终篇篇二

略释曰:诸佛菩萨,各有本起清净因地愿行,阿弥四十八愿,药师大愿二十。佛佛有愿,故西极乐而东琉璃,则药师决非阿弥;愿愿同佛,故药师亦接引西,则琉璃原通极乐,此诚不可以俗谛分。当知一工依正四大虚空,山海日月,无非如来藏性一实境界,此更不可以冥谛合。当知日藏、月藏、须弥藏、虚空藏、天藏,随以一法观证实性,圆融一切法,为诸大菩萨。如是则地藏菩萨,自有其本愿,自有其因行。皈依地藏者若不审地藏本愿之所在,将何以发心;若不审地藏因行之所被,将何以起修。是故忉利天宫胜会,宣扬大悲,世尊殷重赞叹,而后以阿逸多成佛以来六道众生,付嘱于地藏菩萨本愿之上,使阿逸多成佛以来六道众生,修持于地藏菩萨因行之中也。夫圆满真实曰地,如如不动曰藏。地则能载能生,藏则可出可纳。能载故不空,能生故不灭;可出故生死,可纳故涅槃。不空则善业必获胜报,恶业决感苦果。剥皮拔舌有因,并非假造;火床铁屋皆实,不是设词。不灭则无间虽经亿劫,业尽终得受生,他方虽可寄生,此界所后复来。

虽然空藏地藏,相须相成,故地藏本愿经最后当机者乃虚空藏,前来非有轩轾,盖欲人礼虚空藏于地藏六道中,庶几空不断灭,观六道生于虚空无边之际,自然地狱皆空。推而广之,会地藏于佛佛,佛佛皆有一地藏;融佛佛于地藏,地藏将悉成佛佛。试就今机融会阿弥,阿弥引生西方,是为得乐;地藏化度六道,是为离苦。未有不离苦而能得乐者,若会地藏于阿弥,则一声阿弥,带业往生,故净土经中自有地藏。然亦未有既得乐而仍存苦者,若融阿阿弥于地藏,则欲出六道,必愿净土,故本愿经内盛弘念佛。惟终不可谓自生净土,不关地藏,但念阿弥,无惧地狱也。观于释迦报恩,升忉利天,亦但称赞地藏;摩耶兴慈,说地狱苦,亦但启请地藏,是知不可说不可说久远劫来,诸葛亮佛世尊咸不违越地藏之本愿。地藏大孝,则诸佛报恩,皆尝如释迦佛赞叹于胜会;地藏法施,则佛母兴慈,亦皆尝请地藏说法于忉利矣。诸佛尚不违地藏之愿,众生岂可缺地藏之修。本愿经曰: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若昧却眼前业苦,妄冀虚渺安乐,西方纵许往生,带业终须消了。但恐障恶牵缠,念心不得纯净,万一业重情迷,临机难免差误,何如脚踏实地,早皈地藏,护持根本,身心清净,自契佛果,莲品上生也。融会阿弥若是,融会佛佛皆然,地藏自入佛佛,,佛佛不离地藏,非有差别,相为涉入如此。

依经地藏往因为大长者子,于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所。因见佛相反而发愿。夫法身无相,大长者子所见,为千福庄严之实报,然则地藏者,化度实报之菩萨也。佛化小机,先令观空,剥落一身,自见本来,果能四处不着,此身依然自在。原是应病与药,不意药复为病,禅门极唱,单标心性,末流虚矫,横多抹杀,一言四大,便斥幻妄;一言修福,便訾有漏,大似如来于身取断灭相,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无真实。嗟夫!波斯入印,五天仅余小乘,支那禅敝,大乘皆无捉摸,辜负佛母恩慈,虚劳地藏化度。晚近善信,多半上根,而身残福薄,又比比然。前修不臧,谬持犹深,伊谁之咎,能无悲叹。

闻此经南印犹传,恐不免朦胧密意,徒增迷信,即中国利幽法在,亦只付应赴者流,说资冥福,皆原开经不契地藏之本愿,居心惟囿断灭这说空,自暴自弃,可哀可悯。虽然,此又不容拘泥色身者,持一法勤一体,借口吾修地藏也,吾证实报也。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大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于是地藏菩萨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以来,常为菩萨;因度母而弘法,教孝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之世,哀罪苦以博施,分身于阿僧祗世界地狱处之中。是故但求自之,决非地藏之道,若不孝施,终难实报之圆。盖自了至极,至于阿罗汉入灭尽定,而菩萨用心,宁入地狱,不堕二乘,地狱正可行,愿,二乘则菩萨死。至于一孝,则自一身圆融于七世父母,圆融于历劫种亲,圆融于三世诸佛菩萨僧。一施则自一身摄入于罪苦众生,摄入于六道含灵,摄入于十方三千大千世界。夫以一身而圆融于三世诸佛菩萨僧,摄入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正所谓千福庄严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

着相云乎哉!小乘云乎哉!本愿经开宗明义,即说地藏菩萨本起清净因地愿行,而或判为神通品,实则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出不可说不可说种种微妙之音,乃至娑婆世界及他方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乃至他方及裟婆,复有海神、江神、山神、树神、昼夜神、饮食神、无量数神,皆来集会,乃至他方及裟婆,复有恶目、啖血、行病、摄毒等诸鬼王,皆来信会,此皆是表地在藏之法,不仅显如来之通。故佛告文殊,吾以佛眼,观犹不尽,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也。此第一品,正明行愿。惟此深秘,文殊早云,小果声闻,末世众生,虽闻如来诚说,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故文殊当机,即请当机,即请问地藏菩萨,因地作何愿,立何行。于是如来为说地藏菩萨发愿于观见相好,行愿于度尽道也。地藏本愿。我闻如是。

《地藏菩萨本愿经》略释

稽首大愿地藏菩萨摩诃萨!

我为四事,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一者,诸佛因地,莫不有愿;菩萨修行,亦莫不从愿上起。愿有总有别:总愿者,如四弘誓五大愿是;别愿者,如释迦五百愿、药师十二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千手六愿、普贤十愿是。除二乘人生尽故不须愿外,凡发大乘心者,若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今人学佛,辄云发大乘心,其愿生西方愿生兜率者,尝或闻之;而于释迦法中,誓调伏刚强众生誓度脱极苦恶趣如我大愿地藏菩萨者,每经忽之。我以诸大菩萨中若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观音表大悲、惟地藏菩萨正表释迦法中之大愿故。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二者,五恶浊世,从生难化。故我世尊,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为说刚强之语: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身邪行报,是口邪行口邪报,是意邪行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义语报,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报。譬如象马,??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际兹末法,人愈险恶,不信因果,惟肆残贼。亦有志士,倡佛以救,然而法相繁,法性玄微,智者说食,愚人莫入。我欲藉是经苦切之言,发人深省,显地藏劳谦之愿,启人信仰。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三者,隋唐间有三阶教者,创者信行禅师,实尊地藏,然偏抑阿弥,旋遭禁断。本经自实叉难陀译汉以来,代传于绝,或判同小乘,或收入密部;至清灵?法师,始作科注,判在《法华经》后,《涅槃经》前所说,“行愿为宗,味等醍醐”,可称自有些经千余年来之非常述作,惜少流通。今俗惟知斯为释门孝经,亦不辨其为出世大孝。在昔疑经善说业感误以为小乘者;今之僧蛊,或且利经狱名鬼神威力,以糊口食。遂致科学者徒,责难繁兴。我窃恐大经醍醐,至流俗反为毒药;我又欲显扬地藏悲愿,与诸菩萨悲愿,如光光摄入。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四者,愿意于悲,悲大愿亦大。悲者同体,常人知父母兄弟之同体,必不愿其有老病死苦,而愿其安东。其所悲者狭,则其所愿者小。菩萨知三世宛然,轮回不虚;视秦越之人,敌对之怨,安知本非我父母兄弟,乃至蠕动蜎飞、草木土石,一切有情无情,莫不与我同体,亦莫不愿其离苦而得乐;是则所以为大悲,是则所以为大愿。以言乎孝,菩萨惟常人听以孝父母者孝六道含灵,是亦所以为大孝。我母去世时,我哀痛号哭,不知所为,惟日诵《地藏经》,若有感焉;我二弟亡时,我凄惨愁绝,不知所为,亦推日诵《地藏经》而苦有感焉。我皆发愿,愿弘地藏。或云:弘《地藏经》,天此乱世,说诸地狱罪报,可以慑诸葛亮强梁。我不敢如是说,我知人皆有父母兄弟,亦必皆有不忍于其父母兄弟之时。我愿人皆于斯经,深信因果,深信轮回;推其不忍于人人,则必为家之和、国之福、世界亲善;再进而推其不忍于六道含灵,则是同受世尊付嘱,同入地藏悲愿,而后可同见地狱虚空,本自无迷,地藏大悲,诚不思议,我母我弟,亦必同于是而得度。我如是发愿故,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经称地藏菩萨大愿威神:“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狱不尽数。”夫以世尊佛眼、文殊大智,观测且云不尽,况我凡夫,敢复有云。今所解释不过略述十年诵赞之一所得,不假科判,不惊高远,但求通俗,聊写私情;明业感真实,则地狱自不虚,而信非迷妄;谈孝为戒本,则悲愿自广大,而行不唐捐;略提义纲,粗述概要,于经大义,知不及百分乃至千万亿分,况复于菩萨不思议神通之境,是以名略释。

初释地藏

地藏,梵名“乞洒二合诃罗惹”,或云“乞叉底?沙”,或云“叉底俱舍”。叉底译地,俱舍译藏,今地藏是义译。《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又经云“心如大地,能安一切”。以故佛说:心地为大。是约心以明地也。藏者蕴覆,谓般若解脱法身三德秘藏,众生皆具,而为烦恼无明所覆。智者悟之,以了脱生死轮回,故知地藏者谓心地宝藏,虽在迷时,隐而不失,正当悟处,证而不着也。

释地藏菩萨

《地藏十轮经》称赞地藏菩萨云:

此善男子,曾过无量无数在劫,于无量佛世尊所,发大精进坚固誓愿。由此愿力,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常普住持一切大地,常普住持一切种子,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须、芽茎、枝叶、花果,皆悉生长。

又云:譬如大地,一切种子、树、山、稼穑、地身,众生之所依止。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良由菩萨于过去不可说无数劫来,散影分身,放光说法,恒处幽冥界内,常教六道众生,或已成佛道,或久阶真因,或住声闻缘觉,或在天止人间,乃至未来众生,天宫嘱令度脱。正如大地一切,赖以住持、生长、荷负。

又十轮经佛告好疑问菩萨云:

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议诸功德法,是诸殊胜功德伏藏,是诸解脱出处。所以者何?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愿满足,如如意宝,亦如伏藏。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住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是故汝等应当供养。

乃至如本经所说:受付嘱于忉利天宫,广教化于弥勒佛世。故知地藏菩萨者,于诸菩萨中,以六道为其所观境,观三德秘藏于地狱、畜、鬼、人、天中,利他以自利者也。《大集经》云:“日藏月藏,虚空藏地藏,来各不同”。惟我地藏,悲深愿重,是以经称:过诸菩萨。

释地藏菩萨本愿

经云:“文殊问佛:地藏菩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可思议事。”又“菩萨因地,为大长者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而问彼佛作何生愿。”故知斯经所说,皆地藏菩萨本愿。所谓本愿者,本即本昔,梵名尼坻,此方翻愿,今地藏菩萨,见诸众生,积集恶业,不离苦报,于是托根性地,隆其本愿。仰观大觉,历劫度生而不倦,为满其本地之愿故,又称本立愿。乃自心起,自昔因地,无数劫前,发弘誓愿:荷负罪苦众生,教令住持正法。忍苦忍难,大慈大悲,是地藏菩萨之本愿故。

释经名

《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人法为名:地藏是人,本愿是法。佛自结经名有三: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今生今世以愿以有行,行必有与拔之力,遂独标本愿一名,任运摄得余一故。译主实叉难陀,于阗国人,唐则天朝来中国,重译《华严》,并译是经。

释经

佛告文殊: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乃至闻名赞叹供像,功德亦不可思议。是略赞地藏功德,印可文殊所谓“地藏能成不思议事”也。而后乃为文殊说地藏菩萨因地之行、因地之愿。

佛告文殊,地藏菩萨因地,于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前,发誓愿曰:“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又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曰:“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是即地藏菩萨本愿。今大乘人,每谓“众生有一不成佛我誓不成佛”,盖地藏之本愿,实亦大乘之通愿也。

佛告文殊: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又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愿大福亦大,三十二相即大悲之果报。彼二乘人无愿,故二乘人灰身。今大乘人偏着于空者,亦每轻修福报,遂亦轻忽本经而不识地藏之行,试分辨之。

凡夫:贪着其身

二乘:知身虚幻厌弃其身

菩萨:修无量佛法功德庄严其身

凡夫虽或修福,而望报人天。以经多斥言人天为有漏之果故,于是大乘着空者,又转而轻修福报,几同二乘之厌弃,而不知菩萨庄严其身者庄严身也。夫善学大乘者之于其身,固不当如夫之贪着与二乘之厌弃,尤不可一言福报即斥人天,当如地藏菩萨发大愿而获大果。关于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俱足万行如来亦谓欲证此身当须久远修福,是知地藏菩萨因地之行,为在庄严法身圆显千福。故于今日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佛告文殊:地藏因地,又为婆罗门女。其母信邪,罪重堕苦。婆罗门女见觉佛定自在王如来形象,瞻礼哀慕,遂感威神,罪母生天。是亦地藏因地之行,度生之实。劝亲生信。

(一)劝母生信。信为道本,信邪者即一阐提。未有发愿度生而先忘报本者。世人发愿如地藏,即录广设方便,劝亲生信。

(二)卖宅兴供。父母前生,未必修因,其或命终,神识何依?惟孝顺之子,大愿之士,当学地藏,为母卖宅,供佛兴福。

(三)见像哀慕。无母何怙?惟佛大慈,为众生怙。佛果何在?尺木之雕,团泥之塑,即皆佛在。何经故?法身圆满,无不在故。是以婆罗门女见佛恋母,亦所以教末众生瞻像如在。

(四)神游业海。佛无不在,惟诚可感。孝女哀号,感空告语。其所以告语自空者,空无迷妄,义尤玄微。而恶因所召,地狱实有。孝女假威神以亲游,罪人为业力所缠缚,于此可以明因果之不虚,可以明地藏之观境。

(五)发弘誓愿。端坐念佛,可得加被。七七日中,可度新亡。婆罗门女,既度亡母,复念众罪,遂发弘愿。观于“众罪俱同生讫”,当益信经忏度亡之真实;观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威神,当益信世尊赞叹地藏闻名供像之功德。

以上地藏因地之愿,在度尽众生;因地之行,为存亡造福。众生无尽,地藏之愿亦无尽。造福无边,地藏因地之行,亦不可量不可说矣。

地藏经临终篇篇三

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我一直坚信着佛教中的仁慈与慈悲精神。最近半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在阅读地藏经,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着将其中的教义融入到我的生活中。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分享一下这半年来对地藏经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地藏经的初步了解和感受

地藏经是佛教教义中,关于地藏菩萨教诲众生的经典。地藏经重点强调了生死轮回中的轮回之痛,并通过讲述地藏菩萨的启示与慈悲,告诉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发扬善良和慈善的精神。一开始,我感觉地藏经充满着忧伤和悲凉的气氛,但是在细细品味中,我渐渐发现这种气息传递着的是一种生命的美妙和希望。

第三段:对地藏经的深入探索和领悟

在继续阅读地藏经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这部经典所寓含的深度含义。地藏经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的生命可能会陷入到痛苦和迷茫之中,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必须保持善良和同情心,去帮助那些即便再小的生命。此外,在地藏经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地藏菩萨对于众生的悲悯之心,这也提醒着我们在生活中要多关注别人的需求,去保护他人的生命和权益。

第四段:在生活中实践地藏经的教义

除了在阅读中领悟到地藏经的哲学思想外,我也开始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落实它所传达的教义。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尽量把同情心和善良的态度发扬出来,在遇到困难的人的时候,我也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同时,我也尝试通过践行精神上的内省和冥想,去达成自我和谐与平衡。

第五段:结语

总之,阅读《地藏经》是一个在人生道路上非常有意义的体验。通过深入探究这部经典,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人生哲学的思想。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启发更多的人去学习佛教教义,去遵从佛陀的教诲,去践行充满慈悲和仁爱的生活态度。

地藏经临终篇篇四

地藏经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经典,深受信徒们的推崇。我在半年前开始研读地藏经,学习其中的道理和教导。这半年来,我在阅读经文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和体悟,努力将经典中的智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二段:初识地藏经

在初次接触地藏经时,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表达的道理和思想。但经过近一个月的阅读,渐渐地,我对地藏经的理解深入了许多。我发现,地藏经中的思想观念十分深邃,其中的智慧和道理不是一下子能够领悟的,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研读和思考。

第三段:地藏经的教导

地藏经是一部关于救度众生的经典。在地藏经中,有着许多教导我们如何救度众生的思想和方法。其中最令我感触深刻的是“策勘地狱”的故事。地藏经中讲述了一个叫楚墨的小鬼,他一直在地狱里折磨灵魂。有一天,楚墨听到了众生的诉求,他非常悲愤地认识到自己一直在罪恶中堕落。于是,他向地藏菩萨发誓,要尽自己的力量去救度众生。这个故事让我认识到,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救人的善良之心,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能发挥出我们的慈悲之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第四段:对生命的思考

地藏经中也有很多关于生命的思考。其中最令我感慨的是一个叫“百年人生”的比喻。地藏经中说,人生就像一场梦境,时间短暂,只有百年。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珍惜这短暂的时光,我们才能明白生命的真正意义,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比喻让我想起曾经为了名利而追求的事情,它们在我看来已经变成了过去,而人生真正的意义却在不断地呼唤着我。

第五段:结语

地藏经教导我们用慈悲心去救度众生,用内心的力量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半年来,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些道理,也在实践中逐渐学会了如何践行。我相信,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我们能够领悟到更深刻的道理,用它们去美好地度过我们的一生。

地藏经临终篇篇五

《地藏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它传达了佛陀所教的“地狱不空,众生度脱”的大慈大悲精神。我在半年前开始阅读这部经典,重读封面上的字眼“磨经锻心”,深知阅读不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修心养性的过程。现在,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读完《地藏经》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地藏菩萨慈悲救渡

《地藏经》记录了地藏菩萨的慈心悲愿和度化众生的功德。无论是身处凡间的众生,还是堕入地狱的罪业重孽,地藏菩萨都会无微不至地加持、引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读完《地藏经》,我深深感受到了地藏菩萨的慈悲大爱,感悟到救渡众生不分敌我、不求回报、不计得失的道理。

第三段:地藏经对人生的启示

《地藏经》并不是一部只面向信仰者的经典,对于我们凡人,它同样有着深刻的启示。细读地藏菩萨度化众生的种种事例,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人生的真谛:不要轻信一时感情,不要争名夺利,不要忘记感恩,更不要忘记修行。读完《地藏经》,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深入的反思和认识。

第四段:学习如何接纳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不如意和遗憾。读完《地藏经》,我学会了接纳。接纳所有的磨难、苦难,接纳自己的特点和人生选择,接纳所有的缺点和错误。而地藏菩萨的教诲就是告诉我们,在任何困境和挫折面前,我们都需要心存感激和善良,这是迎来幸福的真正方法。

第五段:小结

在阅读《地藏经》的半年时间里,我收获颇丰。我深刻感受到了佛家的慈悲大爱精髓,了解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学会了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我相信,当我持续运用这些智慧,继续修行和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人生旅程会更加完美,对自己和他人的帮助也会更加持久。

地藏经临终篇篇六

为什么我们要念地藏菩萨圣号?我们学《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目的就是要修地藏法门。修地藏法门有很多的方法,称念地藏菩萨的圣号是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

地藏法门非常重要,明朝的蕅益大师特别提倡、也特别强调修地藏法门,大师本人对于地藏法门中的几部重要经典都有注解,然后他自己念过非常多遍的地藏菩萨的一个咒,叫“灭定业真言”。这是蕅益大师每天的日课,他每天一定会念“地藏灭定业真言”。在他自己的文集里面,我们也看到他修地藏法门有很多感应。

近代的弘一大师有一个说法,他说修净土法门的人要兼修地藏法门。我们现在修净土法门的人很多,或者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人很多,他建议我们大家要兼修地藏法门。弘一大师出家以后,他也曾专门为九华山地藏菩萨感应圣迹专门作画,以此来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

现在还住世的梦参长老,他也是弘一大师的学生,他也亲近过虚云老和尚、慈舟大师、倓虚大师,也在藏地学藏传佛教十年之久。他不遗余力的'讲地藏三经,地藏三经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和《大集地藏十轮经》。三经梦参长老他都讲过,而且有的经讲过多遍,像《地藏菩萨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他就讲过很多遍。

梦参长老在汉传的教理传承上也传承华严宗,师从慈舟老和尚。慈舟老和尚是民国年间弘扬华严宗、弘扬戒律的一位高僧,梦参长老和他学华严教理。梦参长老认为《地藏菩萨本愿经》跟《大方广佛华严经》平等无二,《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小本的《华严经》。

也许你们有的人已经注意到了,有一些《地藏经》的经本,开头会有一个偈子,这个偈子就是《华严经》中的《觉林菩萨偈》。这不是从梦参长老开始的,我讲这个话的意思是它印证了梦参长老的这个说法。为什么《地藏经》前面要印《觉林菩萨偈》,这不是《地藏经》文本中的一部分,我也没有考证过这是从哪里、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印的。

为什么要印《华严经》中的这个偈子?它是《华严经》最核心的见地。为什么要把这个偈子印在《地藏经》开头呢?所以梦参长老的这个说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藏经》。

《地藏经》大家不要小看,它讲了很多事相,但是这些事相里面所透露出来的境界、透露出来的见地,与《大方广佛华严经》无二无别。

梦参长老现在都一百多岁了,我因为在五台山亲近过他,所以听他的侍者说,老和尚每天早上两三点钟起来,先诵一遍《地藏经》作为日课。

老和尚现在一百多岁,每天早上起来诵一遍《地藏经》。他每天要诵的经有《地藏经》,还有《普贤菩萨行愿品》,这是他必诵的。大家可以去思维一下,老和尚为什么每天诵一遍《地藏经》。所以我这里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对我们末法时代的修行人的重要性。

在《妙法莲华经》里面,据说释迦牟尼佛讲《地藏经》是在讲《法华经》之后。佛陀有一个结夏,有一个雨季没有在人间过——在忉利天,在忉利天为他母亲讲法。佛陀在忉利天讲了很多经,《地藏经》是其中之一。

在《妙法莲华经》里有一品叫《如来寿量品》,在《如来寿量品》里面,佛陀讲,你们不要认为我涅槃了。这品经很奇妙,他说,你们不要以为我真正的涅槃了,在我涅槃之后,我还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讲别人的事情——各种各样的名字,或说己事,或说他事;或说己生,或说他生,然后以这种方式一直来教你们。这是佛陀在《法华经》里讲的。

所以我们要立足于《妙法莲华经》的话,地藏菩萨可以说也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是佛陀示现涅槃以后,在末法时代度化我们的示现,可以这么来理解。当然在讲《地藏经》的这个大集会上,佛陀多次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在《地藏经》中,佛陀有三次把末法时代我们这些众生托付给地藏菩萨,请地藏菩萨来关照我们,让我们不要堕落三恶道,能够走在修行路上不退转,乃至蒙佛授记。

在《地藏经》里面,佛陀有三次这样做。所以你们看,我们大乘经典里面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我们可以理解说,《地藏经》它的殊胜,和大乘经典的《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无二无别。

《地藏经》在我们现今这个时代,它有很多特殊的殊胜处。首先从我们普通信众来讲,我们要学这部经,读起来会觉得很亲切,它里面讲了很多事,讲了地藏菩萨的很多愿、行,我们要接受并不困难,当然这些事、这些愿,它内里面有很深的法义,那需要你去深入的理会。但是最初,你打开这部经的时候,你并不觉得它很亲切。

地藏菩萨在过去因地示现的孝行,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效仿、都能做的。《地藏经》里面讲的那些法门,是我们都能行持的,是我们自利,或者我们帮别人,帮自己家里的亲戚、朋友、父母,报他们的恩,都能做的,这是它第一个特殊的殊胜处。

那么第二,地藏菩萨是受释迦牟尼佛特殊的嘱托,来关照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来度化我们。由于有这样的缘起,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修地藏法门,非常容易得到地藏菩萨的加持。

拓展阅读:拓展阅读:生病了《地藏经》教你如何做

病分为三种,第一四大不调和,第二鬼神侵犯,第三业障所感召。四大不调,可以用中药治疗,鬼神侵犯,民间的道术巫术也有治疗,但佛法治疗化解怨结为究竟。业障所侵犯,则用佛法来治疗。而这三种,只要一种佛法,那就是佛法也可以治疗。

比如四大不调,在佛前求大悲水也可以治疗。观音菩萨可以起神通妙用,加持水有药用效果。甚至观音菩萨在梦中就可以给病人灌甘露水。所以三种病,其实佛法就可以治疗。

那生病了,《地藏经》教授方法,用病人的钱拿来建佛像,放生等。那拿多少呢,这个也很关键。善心能量强,你的善愿力量也大。假设你只有一千元,却能拿出九百元布施,你的善心能量就强。如果有一千万,才拿出一千元来布施,可能一件衣服一买,就是五六千。那这个布施的能量就小。生病了,就要破财,这个财不拿来做善事,供养三宝,也会跑到医院去。等到财破得差不多了,病就好了。所以病人应该把钱来多供养三宝,发虔诚心。

凡夫怕生病,留些钱结果真的都拿来治病了,所以要多布施多培养福报,钱布施出去,有福报,还会回来。没有福报,钱留在手上就留不住。

生病了,赶紧做善事,来弥补。没钱做善事,也要多念经。尤其切忌铺张浪费,甚至物质享受,这都是不好的。人因为享受过度了,福报小了,才会生病。所以,三宝门中福好修,好好念经。

佛教说财属于五家共有,属于盗贼,水火,灾难,疾病共有。有福报时,钱属于自己,没有福报时,就会招惹到盗贼,水火,甚至疾病,等灾难来破财。有福报时,应该珍惜,不要浪费。享受是损福报,要有这个观念。

地藏经临终篇篇七

中藏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更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近年来,环保、爱国、品德教育等不同主题的藏经式教育活动层出不穷,不少中学生也参与其中,感悟颇深。

首先,中藏经教育让我领悟到了沉淀与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在班级的课余时间,我积极参与教育活动,读书、写字、点经、礼佛,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其实都体现了中藏经精神。通过这样的修行,我体会到金蝉脱壳的舒畅和风清月白的自在,内心的纷扰也得以渐渐平静。

其次,中藏经教育加强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我们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正是这些文化传承了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们的智慧和思想精髓。中藏经作为中国传统的精神财富之一,不仅是我们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文化的根基。了解藏经,就可以更好地领悟历史、文明和文化,将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推向一个更深层次。

最后,中藏经教育促进了我对生命的不断思考。我在读经的过程中,深度反思了人生和命运的意义。佛经中所说的“一切法因缘生、因缘合法成、因缘尽法灭”,让我明白生命短暂而珍贵,所以要珍惜眼前。生命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种种挑战和抉择,有时候需要想一想,做出正确的决定。

中藏经是一座精神的宝藏,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深度领会其中的智慧和哲学,从而使我们更加自我放松,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更有能力面对生活的挑战。

地藏经临终篇篇八

释迦正法中,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弥勒表大慈,观音表大悲,唯一藏表大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度尽六道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者”。此种大愿,是融会大智大行大慈大悲大愿,是当裟婆世界六道众生之机之大愿,即是世尊之理想遗愿,又是诸佛菩萨之共同心愿,是以释尊以六道众生再三殷勤嘱托之地藏也。唯斯地藏菩萨大愿,是以特殊行愿境以表诸佛菩萨之别愿,正如普贤以特殊大行以诸佛菩萨之通愿一样,故同称为大愿王也。缘起性空为佛法之根本教义,地藏菩萨经法以度六道众生为行愿境,从业感缘起上证明般若之空不空;上供下施为佛法之根本行持,地藏菩萨经法以度七世父母兴供施,从根本上教孝、教施、教愿、教信,教人脚踏实地、现前起修。所以地藏经法是一部圆融大小、显密、世出世法之大法也。

地藏菩萨本愿经,从唐实叉难陀译汉以来,代不绝传。九华山地藏道场开发后,地藏信仰愈来愈广,地藏经法影响也愈来愈大。但过去弘扬,或判为小乘,或收之密部,唯清灵?判为法华后涅槃前而为之科注,堪称允当。近代疑古,又疑为伪经,信者不了以焉。二学园掌法顾净缘为度亡母亡弟,发愿弘扬地藏经法,因而着有《地藏菩萨本愿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略释》。对地藏本愿经法,阐幽发微,多明学人所应注,发前人所未发,实修学地藏经法之根本法本也。余对先师经法,亦曾侍讲侍修,感应现前,真实不虚。一九九五年夏,应净慧法师之请,大河北赵县柏林寺讲地藏经法,赖肖梅女士根据录音整理,李家振、徐荪铭、胡给新、岳小丁、蔺湘东诸先生为之校排,梦一法师、罗国添居士等赞助,终使《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定稿,可用缘师《略释》之补充。余因是将《略释》、《讲记》合而为此本《地藏经法研究》,用申供养,报诸恩处,志其缘起,藉谢各方,如有功德,普皆回向。

地藏菩萨本愿略释

虽然空藏地藏,相须相成,故地藏本愿经最后当机者乃虚空藏,前来非有轩轾,盖欲人礼虚空藏于地藏六道中,庶几空不断灭,观六道生于虚空无边之际,自然地狱皆空。推而广之,会地藏于佛佛,佛佛皆有一地藏;融佛佛于地藏,地藏将悉成佛佛。试就今机融会阿弥,阿弥引生西方,是为得乐;地藏化度六道,是为离苦。未有不离苦而能得乐者,若会地藏于阿弥,则一声阿弥,带业往生,故净土经中自有地藏。然亦未有既得乐而仍存苦者,若融阿阿弥于地藏,则欲出六道,必愿净土,故本愿经内盛弘念佛。惟终不可谓自生净土,不关地藏,但念阿弥,无惧地狱也。观于释迦报恩,升忉利天,亦但称赞地藏;摩耶兴慈,说地狱苦,亦但启请地藏,是知不可说不可说久远劫来,诸葛亮佛世尊咸不违越地藏之本愿。地藏大孝,则诸佛报恩,皆尝如释迦佛赞叹于胜会;地藏法施,则佛母兴慈,亦皆尝请地藏说法于忉利矣。诸佛尚不违地藏之愿,众生岂可缺地藏之修。本愿经曰: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若昧却眼前业苦,妄冀虚渺安乐,西方纵许往生,带业终须消了。但恐障恶牵缠,念心不得纯净,万一业重情迷,临机难免差误,何如脚踏实地,早皈地藏,护持根本,身心清净,自契佛果,莲品上生也。融会阿弥若是,融会佛佛皆然,地藏自入佛佛,,佛佛不离地藏,非有差别,相为涉入如此。

依经地藏往因为大长者子,于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所。因见佛相反而发愿。夫法身无相,大长者子所见,为千福庄严之实报,然则地藏者,化度实报之菩萨也。佛化小机,先令观空,剥落一身,自见本来,果能四处不着,此身依然自在。原是应病与药,不意药复为病,禅门极唱,单标心性,末流虚矫,横多抹杀,一言四大,便斥幻妄;一言修福,便訾有漏,大似如来于身取断灭相,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无真实。嗟夫!波斯入印,五天仅余小乘,支那禅敝,大乘皆无捉摸,辜负佛母恩慈,虚劳地藏化度。晚近善信,多半上根,而身残福薄,又比比然。前修不臧,谬持犹深,伊谁之咎,能无悲叹。闻此经南印犹传,恐不免朦胧密意,徒增迷信,即中国利幽法在,亦只付应赴者流,说资冥福,皆原开经不契地藏之本愿,居心惟囿断灭这说空,自暴自弃,可哀可悯。虽然,此又不容拘泥色身者,持一法勤一体,借口吾修地藏也,吾证实报也。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大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于是地藏菩萨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以来,常为菩萨;因度母而弘法,教孝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之世,哀罪苦以博施,分身于阿僧祗世界地狱处之中。是故但求自之,决非地藏之道,若不孝施,终难实报之圆。盖自了至极,至于阿罗汉入灭尽定,而菩萨用心,宁入地狱,不堕二乘,地狱正可行,愿,二乘则菩萨死。至于一孝,则自一身圆融于七世父母,圆融于历劫种亲,圆融于三世诸佛菩萨僧。一施则自一身摄入于罪苦众生,摄入于六道含灵,摄入于十方三千大千世界。夫以一身而圆融于三世诸佛菩萨僧,摄入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正所谓千福庄严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着相云乎哉!小乘云乎哉!本愿经开宗明义,即说地藏菩萨本起清净因地愿行,而或判为神通品,实则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出不可说不可说种种微妙之音,乃至娑婆世界及他方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乃至他方及裟婆,复有海神、江神、山神、树神、昼夜神、饮食神、无量数神,皆来集会,乃至他方及裟婆,复有恶目、啖血、行病、摄毒等诸鬼王,皆来信会,此皆是表地在藏之法,不仅显如来之通。故佛告文殊,吾以佛眼,观犹不尽,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也。此第一品,正明行愿。惟此深秘,文殊早云,小果声闻,末世众生,虽闻如来诚说,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故文殊当机,即请当机,即请问地藏菩萨,因地作何愿,立何行。于是如来为说地藏菩萨发愿于观见相好,行愿于度尽道也。地藏本愿。我闻如是。

《地藏菩萨本愿经》略释

稽首大愿地藏菩萨摩诃萨!

我为四事,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一者,诸佛因地,莫不有愿;菩萨修行,亦莫不从愿上起。愿有总有别:总愿者,如四弘誓五大愿是;别愿者,如释迦五百愿、药师十二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千手六愿、普贤十愿是。除二乘人生尽故不须愿外,凡发大乘心者,若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今人学佛,辄云发大乘心,其愿生西方愿生兜率者,尝或闻之;而于释迦法中,誓调伏刚强众生誓度脱极苦恶趣如我大愿地藏菩萨者,每经忽之。我以诸大菩萨中若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观音表大悲、惟地藏菩萨正表释迦法中之大愿故。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二者,五恶浊世,从生难化。故我世尊,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为说刚强之语: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身邪行报,是口邪行口邪报,是意邪行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义语报,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报。譬如象马,??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际兹末法,人愈险恶,不信因果,惟肆残贼。亦有志士,倡佛以救,然而法相繁,法性玄微,智者说食,愚人莫入。我欲藉是经苦切之言,发人深省,显地藏劳谦之愿,启人信仰。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三者,隋唐间有三阶教者,创者信行禅师,实尊地藏,然偏抑阿弥,旋遭禁断。本经自实叉难陀译汉以来,代传于绝,或判同小乘,或收入密部;至清灵?法师,始作科注,判在《法华经》后,《涅槃经》前所说,“行愿为宗,味等醍醐”,可称自有些经千余年来之非常述作,惜少流通。今俗惟知斯为释门孝经,亦不辨其为出世大孝。在昔疑经善说业感误以为小乘者;今之僧蛊,或且利经狱名鬼神威力,以糊口食。遂致科学者徒,责难繁兴。我窃恐大经醍醐,至流俗反为毒药;我又欲显扬地藏悲愿,与诸菩萨悲愿,如光光摄入。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四者,愿意于悲,悲大愿亦大。悲者同体,常人知父母兄弟之同体,必不愿其有老病死苦,而愿其安东。其所悲者狭,则其所愿者小。菩萨知三世宛然,轮回不虚;视秦越之人,敌对之怨,安知本非我父母兄弟,乃至蠕动蜎飞、草木土石,一切有情无情,莫不与我同体,亦莫不愿其离苦而得乐;是则所以为大悲,是则所以为大愿。以言乎孝,菩萨惟常人听以孝父母者孝六道含灵,是亦所以为大孝。我母去世时,我哀痛号哭,不知所为,惟日诵《地藏经》,若有感焉;我二弟亡时,我凄惨愁绝,不知所为,亦推日诵《地藏经》而苦有感焉。我皆发愿,愿弘地藏。或云:弘《地藏经》,天此乱世,说诸地狱罪报,可以慑诸葛亮强梁。我不敢如是说,我知人皆有父母兄弟,亦必皆有不忍于其父母兄弟之时。我愿人皆于斯经,深信因果,深信轮回;推其不忍于人人,则必为家之和、国之福、世界亲善;再进而推其不忍于六道含灵,则是同受世尊付嘱,同入地藏悲愿,而后可同见地狱虚空,本自无迷,地藏大悲,诚不思议,我母我弟,亦必同于是而得度。我如是发愿故,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经称地藏菩萨大愿威神:“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狱不尽数。”夫以世尊佛眼、文殊大智,观测且云不尽,况我凡夫,敢复有云。今所解释不过略述十年诵赞之一所得,不假科判,不惊高远,但求通俗,聊写私情;明业感真实,则地狱自不虚,而信非迷妄;谈孝为戒本,则悲愿自广大,而行不唐捐;略提义纲,粗述概要,于经大义,知不及百分乃至千万亿分,况复于菩萨不思议神通之境,是以名略释。

初释地藏

地藏,梵名“乞洒二合诃罗惹”,或云“乞叉底?沙”,或云“叉底俱舍”。叉底译地,俱舍译藏,今地藏是义译。《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又经云“心如大地,能安一切”。以故佛说:心地为大。是约心以明地也。藏者蕴覆,谓般若解脱法身三德秘藏,众生皆具,而为烦恼无明所覆。智者悟之,以了脱生死轮回,故知地藏者谓心地宝藏,虽在迷时,隐而不失,正当悟处,证而不着也。

释地藏菩萨

《地藏十轮经》称赞地藏菩萨云:

此善男子,曾过无量无数在劫,于无量佛世尊所,发大精进坚固誓愿。由此愿力,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常普住持一切大地,常普住持一切种子,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须、芽茎、枝叶、花果,皆悉生长。

又云:譬如大地,一切种子、树、山、稼穑、地身,众生之所依止。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良由菩萨于过去不可说无数劫来,散影分身,放光说法,恒处幽冥界内,常教六道众生,或已成佛道,或久阶真因,或住声闻缘觉,或在天止人间,乃至未来众生,天宫嘱令度脱。正如大地一切,赖以住持、生长、荷负。

又十轮经佛告好疑问菩萨云:

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议诸功德法,是诸殊胜功德伏藏,是诸解脱出处。所以者何?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愿满足,如如意宝,亦如伏藏。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住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是故汝等应当供养。

乃至如本经所说:受付嘱于忉利天宫,广教化于弥勒佛世。故知地藏菩萨者,于诸菩萨中,以六道为其所观境,观三德秘藏于地狱、畜、鬼、人、天中,利他以自利者也。《大集经》云:“日藏月藏,虚空藏地藏,来各不同”。惟我地藏,悲深愿重,是以经称:过诸菩萨。

释地藏菩萨本愿

经云:“文殊问佛:地藏菩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可思议事。”又“菩萨因地,为大长者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而问彼佛作何生愿。”故知斯经所说,皆地藏菩萨本愿。所谓本愿者,本即本昔,梵名尼坻,此方翻愿,今地藏菩萨,见诸众生,积集恶业,不离苦报,于是托根性地,隆其本愿。仰观大觉,历劫度生而不倦,为满其本地之愿故,又称本立愿。乃自心起,自昔因地,无数劫前,发弘誓愿:荷负罪苦众生,教令住持正法。忍苦忍难,大慈大悲,是地藏菩萨之本愿故。

释经名

《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人法为名:地藏是人,本愿是法。佛自结经名有三: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今生今世以愿以有行,行必有与拔之力,遂独标本愿一名,任运摄得余一故。译主实叉难陀,于阗国人,唐则天朝来中国,重译《华严》,并译是经。

释经

佛告文殊: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乃至闻名赞叹供像,功德亦不可思议。是略赞地藏功德,印可文殊所谓“地藏能成不思议事”也。而后乃为文殊说地藏菩萨因地之行、因地之愿。

佛告文殊,地藏菩萨因地,于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前,发誓愿曰:“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又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曰:“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是即地藏菩萨本愿。今大乘人,每谓“众生有一不成佛我誓不成佛”,盖地藏之本愿,实亦大乘之通愿也。

佛告文殊: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又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愿大福亦大,三十二相即大悲之果报。彼二乘人无愿,故二乘人灰身。今大乘人偏着于空者,亦每轻修福报,遂亦轻忽本经而不识地藏之行,试分辨之。

凡夫:贪着其身

二乘:知身虚幻厌弃其身

菩萨:修无量佛法功德庄严其身

凡夫虽或修福,而望报人天。以经多斥言人天为有漏之果故,于是大乘着空者,又转而轻修福报,几同二乘之厌弃,而不知菩萨庄严其身者庄严身也。夫善学大乘者之于其身,固不当如夫之贪着与二乘之厌弃,尤不可一言福报即斥人天,当如地藏菩萨发大愿而获大果。关于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俱足万行如来亦谓欲证此身当须久远修福,是知地藏菩萨因地之行,为在庄严法身圆显千福。故于今日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佛告文殊:地藏因地,又为婆罗门女。其母信邪,罪重堕苦。婆罗门女见觉佛定自在王如来形象,瞻礼哀慕,遂感威神,罪母生天。是亦地藏因地之行,度生之实。劝亲生信。

(一)劝母生信。信为道本,信邪者即一阐提。未有发愿度生而先忘报本者。世人发愿如地藏,即录广设方便,劝亲生信。

(二)卖宅兴供。父母前生,未必修因,其或命终,神识何依?惟孝顺之子,大愿之士,当学地藏,为母卖宅,供佛兴福。

(三)见像哀慕。无母何怙?惟佛大慈,为众生怙。佛果何在?尺木之雕,团泥之塑,即皆佛在。何经故?法身圆满,无不在故。是以婆罗门女见佛恋母,亦所以教末众生瞻像如在。

(四)神游业海。佛无不在,惟诚可感。孝女哀号,感空告语。其所以告语自空者,空无迷妄,义尤玄微。而恶因所召,地狱实有。孝女假威神以亲游,罪人为业力所缠缚,于此可以明因果之不虚,可以明地藏之观境。

(五)发弘誓愿。端坐念佛,可得加被。七七日中,可度新亡。婆罗门女,既度亡母,复念众罪,遂发弘愿。观于“众罪俱同生讫”,当益信经忏度亡之真实;观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威神,当益信世尊赞叹地藏闻名供像之功德。

以上地藏因地之愿,在度尽众生;因地之行,为存亡造福。众生无尽,地藏之愿亦无尽。造福无边,地藏因地之行,亦不可量不可说矣。

地藏经临终篇篇九

地藏经的重要性:犹如金册顾命

释迦佛在忉利天宫为母说法时,知道自己快要涅盘了,便将佛陀入灭后、弥勒菩萨尚未下生成佛前,这一漫长无佛时期的度生重任,托付给了地藏菩萨。这一细节已经在《地藏经·嘱累人天品》中有详细说明。世间有佛法的时间很短,没有佛的时间很长,在这一段黑暗的时代里,地藏菩萨肩负起了救度所有六道众生的重任,他是代理佛,在所有的大菩萨里面,地藏菩萨的身份不一样,这也正是地藏菩萨现出家相的原因之一。

地藏菩萨与阎浮众生有大因缘

阎浮众生与这位大士有很大很深的因缘,只要有众生听到此菩萨的名号,见到此菩萨的形象,乃至听到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的三个字或者五个字,或者一偈一句的,他们现在就能得殊妙安乐,未来之世,百千万生,当得容貌端正,生尊贵家。(详见《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这位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若是要说这些众生见闻到地藏菩萨,因而得到利益的一些事例,就是百千劫中说也说不完的。”(详见《地藏菩萨本愿经·见闻利益品》)“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末法众生都可与地藏菩萨结缘,并受持地藏法门。

佛陀世尊赞叹菩萨有大因缘的,只赞叹两位,一位是地藏菩萨,一位是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于过去无始劫前就已修持证得了十地菩萨的果位,由于往昔所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大愿的缘故,直到现在仍示现菩萨身来救度一切六道受苦众生。

地藏经是佛门孝经

地藏菩萨在因地中就是孝子,因地中做过婆罗门女、做过光目女,皆因为救度他母亲,始发菩提大愿;与佛陀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报母亲的恩,那个志愿相同,等于同声合响。所以说地藏经,实是佛门之孝经,所以才有此经开篇“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的殊胜之处;更有“正使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说其功德,犹不能尽”的赞叹之语。释迦牟尼佛讲经,十方诸佛通通来,一个都没少;华严、法华没有这个现象,华严、法华出席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而已。显密经典也没有看到过,唯独此经看到诸佛来集。佛讲其他的经典,讲华严、法华,诸佛都不来;讲弥陀经、无量寿经,只得十方诸佛赞叹而已,没有来出席。所以,此法门显得更殊胜。此经是我们这一生修行证果的起点,地藏经是根基。不但十方诸佛菩萨来出席,十方世界一切天龙鬼神大众也都到齐,显示出孝道是尽虚空遍法界,目的是教我们认识孝道之伟大,孝道之不可思议。大家要知道,所有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离开孝道,没有一法可得。要想修学成就,定要孝顺父母,尊师重道。由此,我们才知道孝道的重要。此法门是一切诸佛所修、一切诸佛所成就的。佛教门徒皆以此经为报答亲恩的第一孝经。

地藏法门正应合现在人的根机

释迦世尊讲地藏本愿经时,一共放了三次光!第一次含笑放光是表示他已经找到了继承人,心生欢喜。第二次是举身放光,表示把救渡众生的责任全部交给地藏菩萨。第三次是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这头顶肉髻顶相,是佛陀三十二相之第一种相,也叫无见顶相!无论你神通有多大,腾空飞起来,想看佛头顶上红红的肉髻,你永远都看不见,所以叫“无见顶相”。从这无见顶门放光,表示这地藏经的法门最高最上,这并非说,佛说法四十九年,只有这地藏经的法门最高最好!而是说在这末法时代的众生,如果离开地藏经,简直没法得以救度。为什么呢?末法众生业障深重,善根浅薄,想开悟都难!更何谈证果!这地藏经一再说: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如果连人天的福报都修不来,更何谈证佛果涅盘呢?所以:“药无贵贱,对症者良;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为救末法众生,只有这地藏经才是至高无上的妙法,一定要升起殷重之心,至心皈依地藏菩萨,所以佛才从顶门上放光!普照十方无量世界的众生,使令皈依地藏王菩萨,皈依地藏经,并依经中所列事相去修行。

在末法时代,地藏法门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摄受力最大,因缘最深。众生都怕堕入地狱,惧怕三涂的苦难。当我们闻到地藏菩萨名字,念地藏菩萨圣号,闻到《地藏三经》当中的任何一部经的经名,就可以免除地狱的痛苦,使众生不再流转三涂。地藏经里讲因果报应,因地怎么做,就获得什么果报,是圆顿的法门,是以事相来阐扬果报;“超圣因事”,‘圣’即指佛,说成佛就成佛,是顿超法门,菩萨们依之修行即可顿超成佛。“证十地事”是渐次的法门,从初地证到十地,一步步的前进!你学地藏经,地藏菩萨有这不可思议的功德,令你毕竟不退于无上正等正觉,从最浅的菩萨十信位,圆满了登住位,一步步到初地到十地位菩萨,终至成就佛道。普令众生先成佛道,然后方成正觉,就是毕竟不退菩提之事。

诸祖皆共崇信地藏经

历代的祖师皆崇信地藏经。前面说过莲池大师他崇信地藏经,还有明朝的蕅益大师,他说:“智旭深憾夙生恶习,少年力诋三宝,幸赖善根未损,得闻本愿尊经,知出世大孝,乃转邪见而生正信。”“智旭”就是蕅益大师的法名。深深遗憾我前生前世有这个恶的习气。这蕅益大师十几岁就会作文章。他学的是儒教。年青时极力诽谤三宝,所幸善根尚未丧失,能够听闻到地藏菩萨本愿经,才知道出世间之大孝,才得以转那邪知邪见,而于佛法生起正信之心。(后来蕅益大师出家而成为一代的大祖师)。净土宗的十三祖印光大师以及民国的弘一大师也都是一代大祖师,也尊崇诚信地藏经不遗余力,我们后来的学人应该跟祖师学,应该相信地藏经啊!

拓展阅读:念《地藏经》一般会出现三层境界

要明白佛经,真不容易,首先要有生命体验。念《地藏经》,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层境界,认为《地藏经》很简单,每句话都听得懂。

不像《金刚经》那样绕口令,感觉很高深。所以许多人,乃至学佛很久的人,他们看了许多大乘佛经,尤其是般若经典,他们就会轻慢《地藏经》。尤其是一听说,《地藏经》是基础,那更是瞧不起了。这类人,是以思维来解读经典。如论修行多久,他永远无法入道。好比世间的专家,他研究道理很多,但他无法入道。对于了生死,对于生命体验,他们不如一个不识字的念佛老人。懂得多,不一定就代表他的`修行正确。

出现第一种境界的人,一般是专家,或者学佛久了,那些老油条,尤其是听了许多大德开示讲经后,感觉自己懂了很多的人。

第二层,就是喜欢念《地藏经》,但念了会怕,感觉有鬼神听经,也感觉念经能消除业障。

这类人,他一般不怎么用思维,他用心去念,所以他能打开法界的磁场,接触到鬼神道去。这个境界,又比第一类的人要高。虽然他刚学佛。有的刚学佛的人,信心很足。有的人学佛久了,成了老油条了。

那这个境界,是好境界。只要我们有业障,身边就跟着鬼神。他是我们错误的思维和行动,佛教叫做业力,变现出来的。我们的错误行为,会在法界留下痕迹,这个痕迹变现出来,他就是鬼。

有的人很排斥鬼,也很怕他。古人讲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自己做了错事,自然就会怕。错事有错事的磁场,你要去化解掉这个磁场。这个就是超度。这一层,是《地藏经》的意义。应该来说,普遍人念《地藏经》,都会停留在第二层上。因为只有消除了错误的思维,磁场后,你才能达到第三层。

第三层,念《地藏经》时,就好像诸佛菩萨在聚会。

弘一大师说《地藏经》属于华严的部分,华严是富贵。很多人会认为说,《华严经》讲的是心地宝藏,《地藏经》也是。所以属于华严部分。我觉得,不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地藏经》本来具足华严的大方广的庄严。

我们念经,不要去思维,要去念,然后去感知他。你看《地藏经》中,释迦佛在忉利天,有许多菩萨,天龙鬼神都来,后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虚空藏菩萨。你看有这么多菩萨都来了。来证明《地藏经》和地藏菩萨的功德。这个场面中,没有声闻,缘觉,只有菩萨。而且一出场,就是场面宏大,放光动地的,这个是一场很欢快的聚会。

还有一点,在《地藏经》中出现了许多鬼王。这些鬼王,都是佛菩萨再来,为什么证明?因为佛在这部经中,给主命鬼王授记成佛。《法华经》中,佛才给声闻罗汉,还有其他比丘授记。那《地藏经》中,佛给鬼王授记,说他是未来成佛。所以这里面的法会,是非常殊胜。

如果没有第二层的修持,无法达到第三层。《地藏经》中讲到阎浮提众生有业障,就是凡夫的生命显现出来,有所缺乏。也就是有业障。你必须去慢慢消除。这个业障,比如悭贪嫉妒,自赞毁他,不肯布施等,这些都是业障。一有业障,那生命中就会出现像地狱般痛苦。这就不够圆满。

地藏经临终篇篇十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对藏经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深化。每天坚持学习一点点,不仅使我受益匪浅,更加增强了我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学习中藏经让我明白了修行的真谛。藏经中强调修行,即要通过言行举止去体现,而非简单地口头说说或者装腔作势。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不断地努力和实践才是取得进步的根本途径。

其次,藏经中也提到了“空”的概念,即事物本质上没有自身存在的实体。这个思想对我影响尤其深刻,让我想起了一句著名的诗句:“万物皆空,唯有人心存实。”我们的外在行为和世界的事物都可能是虚无的,惟有自己的心灵才是真实的、具有实在意义的。

最后,藏经中讲的“因果报应”思想也让我受益匪浅。藏经将行为和因果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我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付出相应的代价。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不仅是真善美的表现,更是一种修为与积累。

以上是我学习中藏经的心得体会,藏经深奥秘籍,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琢磨。我将会一直坚持学习下去,用藏经中的智慧和真谛去指导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

地藏经临终篇篇十一

《地藏经》自事相言世间结构,广陈众生刚强难化,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之相漾。下面是《地藏经》的重要性,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从痛苦之身讲到《地藏经》的重要

人的色身,远远没有西医想象的那么简单,好像就只有物质。它其实有更高的层次。这次就从痛苦之身说起。

身体的奥秘,在于它不仅能记忆,而且能沟通。色身能沟通天地能量,法界能量。同时,过去的种种,都会记忆在身上。那记忆,不仅是脑袋能记忆,佛教讲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有记忆的功能。那如果过去发生的痛苦的事情,也会记忆在身上,而形成一股场。

比如有个故事。一姐妹,妹妹谈了一个男朋友后,因为分手,妹妹就自杀了,从此以后,姐姐就不再嫁人,一直单身,对恋爱婚姻充满着恐惧。后来才知道,在两岁时,姐姐四岁,父母离婚给她们带来很大的阴影,从此她心中对男人就充满着恐惧,甚至怨恨。而这个怨恨的磁场,就一直留在身上,但同样的痛苦重复时,她内心就很挣扎,最后就自杀了。这个就是痛苦之身。

都是同样的挫折,比如离婚,或者另一方有外遇,有的人就受不了,要自杀。有的人就没有那么痛苦,为什么呢?这里面就有过去的痛苦之身。

我们讲业,业力可见吗?虽然看不到,但是却存在我们生命里。善业也好,恶业也好,都存在生命里。包括过去留下的阴影,也存在生命里。所以我提出一个大身体的概念,人的身体不仅仅是色身,而是色身外更大的部分。他会记忆过去的喜怒哀乐,也会沟通天地能量,灵界的能量。

一个人过去自己造下的怨气,或者给别人造下怨气,怨气就不会消失,会留在法界中。同时,也会影响到人,就是当一个人很郁闷,无助,低迷时,这个场就起了作用。这就是业障现前了。当一个人业障现前时,会失去理智,造出种种恶业来。

那痛苦之身是什么?就是想起一些事情,就很痛苦,很怨恨时,记得这个就是痛苦之身。你要去化解它,不能去逃避。因为你逃避不了,它一直存在,那要如何化解。念《地藏经》来忏悔。别人曾经给你造成什么样的伤害时,是因为你同样给别人造成伤害。用《地藏经》来忏悔,化解。同时,一定要修上供下施的法,这样子效果才更快。

要修行前,人格一定要健全,不能带着残缺,偏见,以及恶习来修行。人格不健全,修行容易修成精怪。真的修行人,对过去要没有怨恨,只有爱和悲悯。有个公案。

弟子问:师父,我已经忘记了过去让我痛苦的事情了。

师父说:错了,你忘不了的。你应该做到,当你想起那些事情时,你已经不再痛苦了。

一个人人格要健全,就要先健全这个大身体,让痛苦之身化解掉。如果造下很多恶业,那要怎么消除?不是想忘,就能忘记了,不是说能放下就能放下的。这里面有个外力的问题。所以先忏悔,然后念《地藏经》,同时多施食,点灯,上供下施都要。不要觉得冤亲债主是外在的,其实不是,他都是在我们大身体内。天地鬼神,就在我们大身体内。

有的人很痛苦,一直活在地狱之中,那就是他体内的阴暗磁场一直在起作用。所以地狱不需要死后才有,人活着,他体内阴暗磁场多,他就已经进入地狱了。念《地藏经》,是很重要的一门功课。

要进入修行,和世俗人不一样的,是修行人要打开法界的磁场。那个磁场里头,就有过去生的恶业,就是那些记忆,都要清理干净。所以要修《地藏经》,我建议一定要供灯,上供下施,这些都要。禅宗也非常注重上供下施,和天地鬼神处理好关系。

拓展阅读:《地藏经》是孝经

这次我也是从九华山下来,刚刚圆满了《地藏经》法会,讲《地藏经》。《地藏经》你们有没有看过,我们在座的是不是大多数都是念佛求生净土的?念佛求生净土的要读《地藏经》。我们净土三福,第一句是:“孝养父母”。孝养父母要以地藏菩萨作榜样。你孝养父母,光给父母好吃、好喝、好衣服穿够不够?“不够”!我刚出家我师父就跟我说:“你有给家里写信吗?”我说:“有”。师父说:“要给家里写信;要劝父母信佛,要劝父母吃素,求愿往生西方,这个才是孝子啊!”

这么多老菩萨,你儿子女儿还没劝你,你都已经相信了。反过来你要劝儿子女儿信佛,他(她)愿意信吗?好劝不好劝?儿子女儿你劝他信佛,他听你话吗?不听!别觉得他(她)是你生的,一娘生九子,连娘十条心。你生了他的肉体,你掌握不了他的心灵,不好劝的。作子女的要想劝父母信佛,也不好劝的。地藏菩萨劝父母信佛,不信甚至还诽谤三宝,死了下地狱到三恶道。地藏菩萨怎么样?发大愿救她,所以“大孝地藏王”!地藏菩萨把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当成祂的父母。我们要不成佛,祂就不成佛!我们地藏王菩萨不仅仅对自己父母孝,把一切众生都当成自己父母。我们要想求愿往生极乐世界,《地藏经》很重要!弘一大师专门有一封信,就是为我们修净土的人讲的。他说:“学修净土念佛的人,应当修学《地藏经》”。

我们知道,藕益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祖师,藕益大师很长的时间都是住在九华山,一生当中受持《地藏经》。我还是做居士的时候,在天童寺遇到他们首座松山老和尚,他也是受持《地藏经》。往生的.时候九十年代初,条件很差,凳子都是他自己做的,摇摇晃晃的,出家人不是木匠,做的很差。他最后就是坐在靠背椅子上盘着腿,手这样伸着,眼睛闭着就这样子走了,阿弥陀佛接走了。那时我正好在天童寺,广修老和尚来看了他之后非常满意,给他手上放了一串念佛珠,被阿弥陀佛接引去极乐世界最后一个动作就是这样子的,阿弥陀佛授手接引。我们睡觉你这样试试看,你能这样睡吗?别说手不能这样,要睡觉了头都抬不起来了,有的人睡觉的时候打坐,口水这边就拉下来了。

这个老和尚一辈子修行,功夫特别深,阿弥陀佛接引的时候,盘腿就接引走了。他也是一生护持《地藏经》。地藏菩萨对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帮助非常大,我们念佛的人有没有父母?有没有历代祖先?他们在哪里?请问要不要地藏菩萨的大愿力救他们?念《地藏经》重要不重要?我师父怎么跟我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我们修行为什么有障碍?为什么不能够进步?是因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父母,如果还在地狱中受苦,我们的灵魂、我们的心能得安吗?我们连作梦都会作噩梦啊!所以《地藏经》很重要。今天因为我刚讲了《地藏经》,而且是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邀请,会场五百多人听经,现场直播,全世界一起听,这个功德力很大。把这个功德跟它衔接上,跟我们永宁寺的这个讲堂、跟我们大众衔接上。我是作为一个今天跟大家见面的一个礼物,九华山带来的见面礼送给你们大家。

地藏经临终篇篇十二

以《地藏经》为念佛的助行,已经一年多了。现在决定再拜一部〈地藏经〉。一年多以来对《地藏经》生起的大信心,闷在心中,不说不快。

佛曾经嘱托坚牢地神------但依《地藏本愿经》一事修行者,汝以本神力而拥护之,不令一切灾害及不如意事,辄闻于耳,何况令受。

曾经有一次去给某癌症患者助念,去了,那女人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以为死了,后来家属说还没有死,于是决定念《地藏经》,大约不到10个人,一起打木鱼念了一遍,就回去了。大约过了一个多月,想起来,又去看看,那个女人已经起床接待我们,谈笑风声。癌已经消失了。

还有一次,某大护法得了乳腺癌,大家感恩,为其连续念《地藏经》几十部,后来护法来到,说癌已经小了一半。现在身体很好。

某次珠海同修助念,已经24个小时了,死者还是僵硬的,珠海领头的快哭了,于是打电话问,被师父告之“已经被阎王抓去了。”要阎王放人的话,先念一遍《地藏经》。于是大家集体念经一遍,而后马上集体再念佛8小时,身体开始柔软,头顶开始温热。问“为什么如此殊胜”,说这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这么做,地下的鬼王已经把人抓去了,念经后,因为鬼王都是地藏菩萨的臣子,于是大手一挥“无罪,放人。”放回来再念佛,马上往生。大家哈哈大笑。

去年观音诞放生,放了11000元,回来当天晚上睡觉,梦到念地藏菩萨得轻安,念得飘飘如飞,次日又梦到念佛,醒后才知道,原来放生也是念《地藏经》也是念佛。

修《地藏经》就是修五戒十善,修《地藏经》一年后,开始出现每逢十斋日就出现神奇感应的现象,开始是一到十斋日,就一点做坏事的想法也没有,真的要做一些小坏事,也无法做,缘不够,你做不成。我想过,从07年以后,每次放生都要至少念佛600声,以后都如此做了。后来有一天十斋日,放生一些鱼,数量不大,但是出现极其强的感应,念佛念念求生极乐世界,没有什么妄想,妄想是什么,还不是这个世间的东西,如果你真有愿望求生极乐世界,就不会有什么妄想了。《要解》说过------可以将名号持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我一直想,这是何等功夫,现在才知道,如果你愿生极乐世界这个欲望恳切就可以作到。

某十斋日,拜《地藏经》,身体非常热。想凉快一点,念头一起,就觉得一股清凉沁入心中,这种清凉并非世间清凉,无论他多么凉,你都不会觉得冷的那种凉爽,而且让你顿脱尘念,法喜无限的凉爽。原来极乐世界的清凉是这么美妙啊。从此无论再看到这个世间的任何东西,都知道有缺陷,不完美,不够好,不如极乐世界的好。

为什么莲花生大士把这个世界的飞机叫做铁鸟,汽车叫做铁盒子。在极乐世界的.菩萨自在飞行,他们看这个世界的汽车再好,也是把人闷在里面,并且还会撞车,还要加油,还只能在路上跑,非常可怜。

修《地藏经》你要注意十斋日,地藏菩萨一定会把你看得严严的。你真修,地藏菩萨真管。我每个十斋日都相信会得到地藏菩萨的加持,也确实都会得到地藏菩萨的加持.

看《地藏经》就是修菩提心,修出菩提心,念一声佛就不可思议。我有个同修,他的菩提心经过一年的放生和利益众生,终于有了眉目,他告诉我,以前一天念佛几万还是心里没底,现在一天不念佛做事情(如果有缘分给众生做事情,就要做,有缘不做是罪过。放生等利益众生的事情,遇到缘分就要做,这是大乘菩萨分内的事。给众生做事情,不要怕烦恼,有了菩提心以后烦恼就是菩提。),到晚上念几声,就已经非常充实。

净土宗发菩提心非常自然,且无比奥妙。久念佛人自然知道。愿生极乐世界的人,念佛自然舍弃这个世界,自然不争且利益众生,这就是无上菩提心。

拓展阅读:《地藏经》是佛门的一部孝经。

佛门有三部孝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地藏经》。

孝道是佛法的基础,孝亲是做人的基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孝亲的扩大。

学习《华严经》告诉我们“天下男子是我父,天下女子是我母”,这是孝亲的扩充、发展。反过来说,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够相信他会爱护众生,会救度众生呢?所以离开孝道就没得佛法,佛法是孝道的扩展和深入。《梵网经》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师长、三宝。孝顺是至道之法,孝名为戒。这个对于孝道的解释,就非常透彻了。

这部《地藏经》说,地藏菩萨示现婆罗门女、光目女,孝亲度亲的事迹,地藏菩萨正是以一念孝亲之心,而发展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伟誓愿,给我们修行的人作出了典范。

父母是堂上佛。在家不孝父母,而到庙里去求佛菩萨保佑自己的独生子女,这真是非常荒唐。

曾经有一些青年的知识分子、博士生,他说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全部精力都关注到子女的成长上。别人说要保险,最好初一、十五到寺院去烧炷香,捐点功德钱,就最保险。

佛陀讲的是自种因、自受果。教导我们孝顺父母。不孝顺父母,反而虐待父母,种的这个因,就该得相应的果报。印光大师对这个问题也有很明确的开示,他说你现在当别人的子女,再过几年,你就是父母了,你现在如何对你的父母,就是种因,等于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向后来,就跟来了。今天对于年青一代提倡孝道非常重要,学修《地藏经》就会让我们很好的体会孝道。

地藏经临终篇篇十三

地藏经作为佛教中重要的经典之一,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修行的指南,也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了地藏经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意义与价值。从我的角度出发,本文将从“慈悲心”、“真实感”、“智慧与启迪”、“责任与奉献”和“修身养德”五个方面来探讨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慈悲心。慈悲心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地藏经中提到的救度一切众生的精神,正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有的态度。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体察学生的需求和困扰,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进步,更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只有通过真诚的关怀和激励,我们才能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潜能,并成为有意义的人。

其次,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真实感。地藏经所强调的忠信之心,是指教师应该坦诚真实地对待学生。这种真实感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行为和态度上。我们要以身作则,以真实的生活经验去引导学生。通过与学生之间的真实互动,我们才能建立起信任和友谊,让学生真正认同我们的观点和价值。

第三,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智慧与启迪。地藏经中强调的智慧之心,要求教师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更好地开启学生的智慧和潜力。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通过思考和探索来获得知识。通过启发式教育,我们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乐趣,并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第四,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责任与奉献。地藏经中所强调的无染业德,正是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品德。教育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教师肩负着培养未来的责任。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心去帮助他们发展潜能,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也要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修身养德。地藏经所倡导的正直之心,要求教师在做人做事中要具备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修养。我们要坚守教育的底线和原则,远离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只有以真诚和善良的心态面对学生,我们才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影响。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态度,从而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总之,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在激励着教育者为了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不断努力。慈悲心、真实感、智慧与启迪、责任与奉献以及修身养德这五个方面构成了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素养和职业追求。通过对地藏经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我相信我将成为一名更加出色的教师,纵使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也会坚持不懈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地藏经临终篇篇十四

藏经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藏书之一,里面收录了大量佛教经典和注释。对于学习佛教的人来说,认真研读和理解藏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藏经的深奥和宝贵,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在我将分享给大家。

第一段:以虔诚的心态去研读藏经

在学习中藏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以虔诚的心态去研读。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我们具有深深的敬畏之心,同时也需要我们具备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作为学习者,我们更多的是要放下我们自己之前的认知和想法,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藏经中的每一篇经文和诠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感受到藏经独具的深奥之处。

第二段:培养沉淀和静心的习惯

认真研读藏经需要我们拥有一个沉淀和静心的心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放下周围的干扰,创造一个静谧的氛围帮助我们集中精力思考。此外,我们也需要养成一个持续学习的习惯,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藏经的内容和精髓。

第三段:强调学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

要想真正地理解藏经中的内容,我们需要对佛教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进行深入了解。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在学习中积极地去了解和探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藏经的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段:在学习中加强内省和修行体验

藏经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内心修行和人生哲学的集大成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藏经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去加强自身的内省和修行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领悟藏经中的佛法智慧,从而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

第五段:用所学的智慧去造福人群

学习藏经不是为了追求一己私利,而是为了用学到的智慧去造福人群。佛教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渊源,藏经中的智慧也是如此。学习藏经,我们不仅仅要明白其中的各种思想和准则,同时也需要将这些智慧和道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以及生命的各个方面中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福祉。

总结:

藏经是佛教中最宝贵的经典之一,他为我们提供了深奥的佛法智慧和人生哲学。在学习藏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虔诚的心态去研读,培养沉淀和静心的习惯,强调学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加强内省和修行体验,最终通过用所学的智慧去造福人群,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而有意义。

地藏经临终篇篇十五

地藏经是一部佛教经典,被认为是菩萨地藏王的教诲总结和传世之作。这部经典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教育和教学的智慧和指导,对于教师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们需要具备的素质不仅限于纯粹的教学技能,更需要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关爱学生的心。地藏经给予了教师们一种宽容、慈悲和奉献的心态,成为他们教书育人事业中的重要指南。

第二段:教师应具备的地藏经精神

地藏经强调了教师们应该具备的精神。首先,教师应该具备宽容的心态。地藏经中提到,佛菩萨地藏王从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待众生一视同仁,时刻保持宽容之心。教师们也应该学会宽容学生的过错和不足,以理解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成长。其次,教师应该具备慈悲的心态。佛菩萨地藏王深悲众生的苦难,愿以自己的身体代替众生受苦。教师们应该以慈悲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和需求。最后,教师应该具备奉献的精神。地藏经中提到,佛菩萨地藏王终日保护众生,为众生消除一切不利。教师们应该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以奉献的精神做好教育事业。

第三段: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了地藏经的智慧。首先,宽容的心态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包容学生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乖戾行为,而我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支持。其次,慈悲的心态让我更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需求。每个学生的背景和经历都不同,我应该用爱和关怀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挥潜力。最后,奉献的精神让我更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在我看来,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朋友,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

第四段:地藏经精神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首先,在学校中,教师应该营造宽容和谐的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应该用宽容和理解对待学生的差异,让他们在尊重和接纳中学习成长。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健康和人格培养。地藏经中提到的慈悲精神,可以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情感素质。最后,教师应该奉献自己,为学生的发展尽心尽力。地藏经强调了牺牲自我,关注众生的精神,教师们应该以奉献精神在教育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总结地藏经对教师的指导作用

地藏经赋予了教师们宽容、慈悲和奉献的精神,为教育事业提供了指导。教师们应该具备在地藏经中强调的品质,用宽容和理解对待学生的不足,用慈悲之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用奉献的精神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帮助和引导。通过地藏经的智慧,教师们可以更好地成就自己,成就学生,成就教育事业。

地藏经临终篇篇十六

有念《地藏经》的,要坚持念。家里有供养地藏菩萨,不管是金银铜铁的,那坚牢地神都会护持。下面是地藏经见闻利益品的讲记。

地藏经十三品,此第十二品。佛、法二宝已讲完,且地神发愿拥护学佛修法者。

此品是僧宝,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佛、法二宝和合,出生无量功德,是名僧宝。此品谈僧宝具无量功德,利益众生,若见若闻,皆得利益。僧宝指地藏菩萨,故名见闻利益品。

尔时世尊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

佛宝属觉,觉则诸法现前;法宝属理,解理生智便是佛。非佛无以觉法;非得法无以成佛。佛、法不能相离,所以佛、法和合,出生无量功德,名曰僧宝。

当尔之时,世尊从顶门上——佛顶最上,更无有上;表佛、法和合,出生功德,此功德最上,更无有上。‘放’者,出生也。百千万亿大毫相光,表佛、法和合,出生无量功德,一一功德,皆具法身德,故名大;一一功德具解脱德,故名毫相;一一功德,皆具般若德,故名光。如是大亳相光,即三德秘藏。佛、法和合,出生无量三德秘藏,以赞扬地藏菩萨僧宝功德,见者闻者,获大利益。

所谓。

指法之辞。

白毫相光。

指布施。白是诸色之本,布施是诸法之本,内舍悭贪,外利众生,能到彼岸,具解脱、般若二德,故名白毫相光。

大白毫相光。

三檀等施,三轮体空,见布施实相,具三德秘藏,故名大白毫。

瑞毫相光。

瑞者,吉祥也。持戒清净,恶止善生,一切吉祥。

大瑞毫相光。

指见尸罗实相,具三聚净戒,故名大。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是故具足持净戒。”

玉毫相光。

指忍辱。忍则诸恶不生,烦恼不起,如白玉无瑕。

大玉毫相光。

指无生法忍。见忍辱实相,具无量功德。

紫毫相光。

指精进勇猛,修行一切善法。精而不杂恶法,进而不退善法。

大紫毫相光。

指身心两忘,不见有精进相。离妄名精,悟理名进,故名大。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然心不起,精进无有涯。”

青毫相光。

指禅定。青属东,东方是群动之首,动中有不动,是定亦然。对境心不动,是名定。

大青毫相光。

指佛定。“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即首楞严定。

碧毫相光。

指般若——能空一切相,破一切执,成一切智,到涅槃之彼岸;如碧玉,一切玉中,最贵者。

大碧毫相光。

指出世般若。般若为前导,导一切法到彼岸,周遍法界,无一法不是佛法。

红毫相光。

指方便。能令众生祛黏解缚、断惑证真,如红光照大千。

大红毫相光。

指一乘方便。能令三乘人,开权显实;所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绿毫相光。

指愿。发愿入生死,度苦厄,是艰难之事;如绿叶荫覆群生。

大绿毫相光。

大愿度生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发僧那于始心,终大悲而付难。

金毫相光。

指力。以神力度人,离苦得乐,如金宝。

大金毫相光。

指佛十力。具足度众生之力。

庆云毫相光。

指智度。佛法大海,惟智能度;如庆法云,覆生死海。

大庆云毫相光。

指一切种智。庆法界云,荫涅槃海。

千轮毫光。

指慈。能与世间种种之乐。

大千轮毫光。

指无缘大慈。与法界众生出世之乐。

宝轮毫光

指悲。能拔世间种种之苦。

大宝轮毫光。

指同体大悲。能拔分段、变易二生死苦。

日轮毫光。

指喜。随喜别人种种功德,如日光照大地——万物温暖。

大日轮毫光。

指大喜。众生先成佛,我则大喜矣!如地藏,“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如阿难,“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如大日轮,普照万物,悉皆果熟。

月轮毫光。

指舍。怨亲俱舍,心月清凉。

大月轮毫光。

指大舍。所有一切功德,舍与一切有情。如大月轮,普照大地,皆得清凉。

宫殿毫光。

指三乘菩提,如登法王之殿。

大宫殿毫光。

指一乘菩提——我为法王,于法自在。

海云毫光。

指三乘涅槃,覆生死海。

大海云毫光。

指大般涅槃,覆法界海。

于顶门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出微妙音。告诸大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听吾今日于忉利天宫。称扬赞叹地藏菩萨。于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议事。超圣因事。证十地事。毕竟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

世尊在天宫上,最初含笑、放种种光明云、出微妙音,赞叹众生本具之性德。

现在世尊,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出微妙音,是赞叹众生的修德。菩萨从性起修,修德有功,性德显现,自性出生无量功德,能利益无量众生。

前者性德,众生本具不假修成。

后者修德,须仗佛力、法力,见佛闻法,佛、法和合,事理圆融,方能出生无量称性功德,充满法界,利益有情。

所以如来,从顶门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又出微妙音,告诸在会大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听吾今日于忉利天宫,称扬赞叹地藏菩萨,修成如是等功德,利益人天之事;乃‘不思议事’——指地藏菩萨具不思议神力,分身十方,拔三途苦,与人天乐事。

‘超圣因事’,指地藏菩萨具不思议智力,说种种法,能度三界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事。

‘证十地事’,指地藏菩萨,自证十地,又能化他证十地事。‘毕竟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指地藏菩萨愿力,能助众生不退转无上菩提,毕竟成佛事。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

天宫法会,唯观世音菩萨与地藏菩萨德业相齐,所以观世音菩萨出来问法。

‘观音’是南海普陀观世音,是大悲救苦观世音,与地藏愿力相同。

世尊。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具大慈悲。怜愍罪苦众生。于千万亿世界。化千万亿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议威神之力。

世尊,地藏大菩萨,具大慈悲心、大愿力,怜愍造罪受苦众生。在千万亿世界,化千万亿身,所有度生利他功德,及不思议神力,救苦之事。

我闻世尊。与十方无量诸佛。异口同音。赞叹地藏菩萨云。正使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赞莫能穷之文。

观音菩萨在忉利天宫,闻世尊与十方无量诸佛,异口同音,同时赞叹地藏菩萨。佛佛道同,一佛赞时,佛佛同赞。如阿弥陀经:“十方诸佛,出广长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无异。

观音又言:正使过去佛、现在十方佛、未来诸佛,尽说地藏利生功德,犹不能尽。利生功德,犹如涌泉,滔滔不绝,如何能用言语说得尽!可知地藏从性起修,行山高逾须弥,愿海深过溟壑;况智慧神通,皆不思议,周遍法界,妙用无方,奚能以言说称量哉!

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众。欲称扬地藏利益等事。唯愿世尊。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称扬地藏不思议事。令天龙八部。瞻礼获福。

刚才又见世尊,从顶门上放种种大毫相光,预备又称扬地藏菩萨利益人天等事。唯愿世尊,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称扬地藏不思议神力,如何利益人天之事。对众宣扬,令天龙八部,瞻礼地藏,皆获福利。

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若天。若龙。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者。见汝形者。恋慕汝者。赞叹汝者。是诸众生。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常生人天。具受妙乐。因果将熟。遇佛授记。

赞观音利生之文。

汝今具大慈悲。怜愍众生。及天龙八部。听吾宣说。地藏菩萨。不思议利益之事。汝当谛听。吾今说之。观世音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许说之文。

佛告观世音菩萨。未来现在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尽。有五衰相现。或有堕于恶道之者。

先救天苦之文。

佛告观世音:‘未来现在,所有世界中,有天人享受天福,不知不觉天福享尽,当时五衰相现——一者头上花萎,二者不乐本座,三腋下汗出,四衣服蒙垢,五天女舍离——不久命终,随业受报,应堕三恶道者。’若不求救,决堕无疑。

如是天人。若男若女。当现相时。或见地藏菩萨形像。或闻地藏菩萨名。一瞻一礼。是诸天人。转增天福。受大快乐。永不堕三恶道报。

获救之文。

如是天人,若男(天子)、若女(天女)——指欲界六天,皆有男女——当五衰相现时,还可以救。怎么救呢?只要见地藏菩萨像,至诚归依地藏菩萨;或闻地藏名号,一心称名忏悔宿世罪业;仰仗地藏神力,宿业消除,霎时罪灭福增——增加天福、再续天寿、复享天乐。罪业消除,故永不堕三恶道受报。娑婆百亿帝释,有一帝释,五衰相现,寻诣佛所,求哀请救,佛为说法,便得见谛;衰相一时皆灭,重获天福,欢喜踊跃,以爱语伽陀赞佛:“大仙应当知,我即于此座,还得天寿命,唯愿尊忆持。”

何况见闻菩萨。以诸香华。衣服饮食。宝贝璎珞。布施供养。所获功德福利。无量无边。

上来归依称名,尚增天福永不堕恶道,何况见闻菩萨以后,日日香花供养、衣服饮食奉献、宝贝璎珞布施,至诚供养;物供养、身供养、心供养、如法修行供养。仗菩萨神力、愿力,及自供养力,所获功德福利,现在未来无量无边了。

复次观世音。若未来现在诸世界中。六道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地藏菩萨名。一声历耳根者。是诸众生。永不历三恶道苦。

复以救天苦之次,观世音,若未来现在一切世界中,所有六道众生,其临命终时,若得闻地藏菩萨功德洪名,一声功德洪名,历历然入其人耳根。耳闻心知,心知方能耳闻,其人心内有菩萨名号,便有菩萨功德神力;仗菩萨功德神力,将其心内,所有业障种子,如汤销冰、如明破暗,破尽无余。此人永生不造业,不再历三恶道受苦。

此乃地藏僧宝神力,从佛、法两宝和合而生。

何况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将是命终人。舍宅财物。宝贝衣服。塑画地藏形像。或使病人。未终之时。眼耳见闻。知道眷属。将舍宅宝贝等。为其自身塑画地藏菩萨形像。

上以闻名,尚有如是功德,何况塑像功德呢!

临命终时,最好父母眷属,将命终人的`舍宅、财物、宝贝、衣服,尽行布施;舍与塑画地藏形像,留存世间,受人供养,其功德更大。

更使病人未终之时,其眼能见、其耳能闻,知道眷属,将自己舍宅、宝贝等物,为其自身塑画地藏菩萨形像。则病人心内,八识田中,自然有塑画菩萨善根种子,此种子渐渐增长时,其威力不可思议。

是人若是业报。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寻即除愈。寿命增益。

是人未合即死,而是业报合受重病者,承斯塑画地藏僧宝功德之力,寻即病障消除,速得痊愈,而且增益寿命,长寿在世,修诸善法。

是人若是业报命尽。应有一切罪障业障。合堕恶趣者。承斯功德。命终之后。即生人天。受胜妙乐。一切罪障。悉皆消灭。

是人若是业报,今生福尽命尽,不可再住世间,应该舍寿。即承斯塑画地藏功德力,所有一切罪障、十恶业障,合堕三恶趣者,一律消除,剩尽无余。命终之后,又承斯塑画功德,即生人天二道,善根增长,常修善业,受人间、天道胜妙之乐。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时。或三岁五岁十岁以下。亡失父母。乃及亡失兄弟姊妹。是人年既长大。思忆父母。及诸眷属。不知落在何趣。生何世界。生何天中。

复以病苦之次,观世音,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或乳哺时——婴儿在襁褓时,须饮母乳,有的饮三年。所谓“三年哺乳,十月怀胎,母恩也。”能不回忆。三岁、五岁、十岁以下,亡失父母或祖母,乃至亡失兄弟姊妹同胞之亲,是人年既长大,念此身之所从来,无不忆念生身父母,及忆想同胞兄弟姊妹。如是亲眷别后,到底其识神落在何趣?(指六趣。)生何世界?(近指各国,远指十方世界。)生何天中?(指六欲天。)

是人若能塑画地藏菩萨形像。乃至闻名。一瞻一礼。一日至七日。莫退初心。闻名见形。瞻礼供养。

欲知亡眷,落在何趣,令自心安,唯一办法,塑地藏像,一瞻一礼;念地藏名,七日不退初心。如是闻名、见形、瞻礼、供养,七日一心、一心七日,打成一片,至诚所至,玉石为开,无不感应。故以七日为期,如是七日又七日,直到感应为止。

是人眷属。假因业故。堕恶趣者。计当劫数。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画地藏形像。瞻礼功德。寻即解脱。生人天中。受胜妙乐。

此乃眷属蒙益之文。

若能七日闻名、见形、瞻礼、供养不退初心,亡者眷属,假如因宿业而堕恶趣者,计劫受报,仰承阳间男女为父母、兄为弟、姊为妹,塑画地藏形像,及瞻礼功德,寻即解脱恶趣之报,生人天中,受殊胜微妙之乐。

是人眷属。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胜妙乐者。即承斯功德。转增圣因。受无量乐。

所谓‘福不唐捐’。是眷属自己已有福力,生人天受殊胜妙乐者,即承此间男女代其塑地藏像,瞻礼功德,从人天胜福转增为三乘圣因,乃至毕生死苦,其福不尽,故云‘受无量乐’。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礼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满于万遍。当得菩萨现无边身。具告是人。眷属生界。

上来冥益,未能亲见亡眷生处,欲得显益,须要更进一步。三七日中,一心恭敬、瞻礼地藏,至诚念菩萨名号,念到万罪消除,万福骈集,此时感应道交,见菩萨现无边身,遍满虚空——虚空即法身,法身无相,能现一切相;法身无声,出大音声,具告是人眷属生界。

或于梦中。菩萨现大神力。亲领是人。于诸世界。见诸眷属。

凡夫有漏不能入三摩地,亲见眷属生趣,唯有在梦中,菩萨现大神力,亲领行人神识,到诸世界,与亡者眷属会面相见。

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溢。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此乃菩萨度生成佛之文。

上来礼念功德回向先人,未尝为己事打算。除利亡者之外,更应为自己生死设想,求今生见谛。每日至诚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实行修称念法门,念念相续、念念无间,念成一片,念到一心不乱。又仰仗菩萨神力外助,己力、他力和合,菩提种子容易萌芽,善根容易增长。堪称佛子,成就法器。

此时菩萨观汝善根成熟,有进无退,是佛门的栋梁,即遣所在土地神、宅神、地方势力鬼终身卫护,令汝一生衣服丰足,无诸疾苦。乃至世间横祸、灾难,亦不入汝门,何况及身。既无外患,又得菩萨护念,自己精进,终有一日,蒙菩萨摩顶,授当来圣果之记。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发广大慈心。救度一切众生者。欲修无上菩提者。欲出离三界者。

地藏菩萨是大愿王能满一切愿。因能满众生之愿,所以名大愿王。复以礼念之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修行者’。修行全凭愿力,所以发愿要紧。

(一)欲发广大慈心。以无缘慈,遍缘法界有情,发愿救度一切众生离种种苦。众生苦尽哪时休?四弘誓愿,属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

(二)欲修无上菩提,则一切不管,万缘放下,不著有无,凡圣情忘,勇猛精进,直趣菩提。如古人云:“修行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一切是非不管,直趣无上菩提。”四弘誓愿,属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

(三)欲度自己出离三界,早日解脱生死,破除九十八使见思二惑。四弘誓愿中,属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

是诸人等。见地藏形像。及闻名者。至心归依。或以香华衣服。宝贝饮食。供养瞻礼。是善男女等。所愿速成。永无障碍。

上来三愿皆美,但做事要有步骤。欲得成就,须假外缘,如万物生长,必假日光之缘;欲度大海,必仗舟航之力。佛种从缘起,但因无缘,难得成就。今日很好,得遇地藏愿王,愿力最大,能满众生之愿,为我助缘。所以我们要至心归依地藏菩萨,三宝中属归依僧宝。归依之后,时时以香华、衣服、宝贝、饮食供养,表我敬意。还要一瞻一礼,如菩萨在我目前,我在菩萨前,彼此言行不远,炙手可亲,感菩萨神力功德流入我心。仰仗菩萨功德神力,自然所愿速成,永无一切业障阻碍。

宋空观寺,释定法同僧俊归依地藏菩萨。每月十斋日,模画地藏像,礼拜供养,祈请菩萨应现。满三年,有小沙门投宿寺廊间,定法闻之,出敬问讯。说一两言,忽然不见。人异之,问定法曰:“沙门何言?”沙门言:“妙愿已圆,意气何短?”闻者皆云:“汝求见地藏,不念出要,故菩萨言,意气何短。”定即发菩提心,欣求无上道果。感梦云:“前沙门者,是地藏菩萨也。汝求见我,不发菩提心,是故觉悟汝。汝模画我像多,永不堕三恶道,舍寿生兜率天,慈尊下生日,得授佛记。我随顺汝,如影随形,如水随器。”寤后感泪如雨。

观此文,地藏菩萨随逐修行人,如影随形,我们岂可不仰仗菩萨力,而单靠自力与生死魔军作战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地藏经临终篇篇十七

《地藏经》是具体讲因果规律的经典。

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懂因果就不懂得佛法,不信因果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离开了因果就没得佛法。“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不仅是我们凡夫逃不了,有神通的人也逃不了。他用这个“逃”字,这个字份量很重啊!印光大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凡夫一天到黑种的是杀盗淫妄的因,当然得的果报就在六道轮回里面受苦果。这个决没有错嘛。种污染的因,当然得污染的果报。种清净的`因,才得清净的果报。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作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肆,肆则无所忌惮。经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正是如此。”又说:“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虚云大师提出学道的先决条件,第一个就是深信因果,第二个就是严持戒律,因为你不信因果就守不住戒律。所以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关系都非常密切。《地藏经》对因果谈得很具体,这个是绝对真实不虚,没有信心的人把这部经看成神话,那就错了,那就得不到真实受用。

《地藏经》是佛门的一部孝经,是佛说的遗嘱,是做人处世的教科书,是学习因果的重要经典,所以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就可以说明这部经典应是佛弟子必修的经典。

“地藏”这两个字,地,就是大地。大地能够生长一切,能够运载万物。藏,就是宝藏。也含有储藏的意思,大地能够储藏一切宝藏。佛法是心地法门,心如大地。心地是一切智慧福德的宝藏,智慧福德都从这里生长。正如慧能大师开悟时说的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智慧福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都是原来有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都由心生,都是自性的显现,这就是佛法的精髓。佛陀证悟了这个事相,他毫不保留的把这些东西拿来教化我们,希望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让我们都能够悟入佛的知见,这就是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教育我们开发自己心地的宝藏,才能脱离尘世的苦恼,才能够得自在乐,如来不开示,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正如经典上说的,“譬如暗室宝,无灯不可见”暗室里有一颗金钢钻,没得灯,你在哪里去找?“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

菩萨是自觉觉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菩萨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人。但是很多人错误的认为,泥塑木雕的就是菩萨,所以土地、财神都称为菩萨,这是错误的。

“本愿”就是根本大愿,也就是自性的流露,度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这个就是菩萨的根本大愿。

译者是和田沙门实叉难陀,“沙门”的意思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是我们自性本具,贪嗔痴是我们本来没有的,也就是说除去本来没得的,恢复本来有的,所以沙门这个意思含有返本还原,恢复本来面目。“实叉难陀”意思是喜学。他是西域和田人,他当时应武则天的邀请,携带了八十卷华严经来到洛阳,后来同菩提流支、义净法师一起把八十卷华严经翻译出来了,就是这位大德,他是《地藏经》的译者。这就是《地藏经》的经题和译者。

地藏经临终篇篇十八

《中藏经》是佛教经典中的经典,亦是中国佛教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读了《中藏经》后,我对佛教的理念、修行方法以及生死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下面将结合自己学习《中藏经》的心得,来谈谈自己对这部经典的感受。

段二:佛教理念的深刻启示

《中藏经》深入阐述了佛教的理念以及佛陀的智慧。其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一句十分震撼人心。这句经文告诉我们,一切的事物都是短暂的,如同梦幻一般,并不真实存在。这使我明白了世间众多的烦恼都是自己无谓的奔忙,而真正的解脱来自于对一切事物的超越。不再执着于物质的追求,而是要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变化。这种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它能帮助人们解脱烦恼,从而过上更加平和与幸福的生活。

段三:修行方法的启迪

《中藏经》中也提到了许多修行方法,如禅定、般若等,让我对佛教修行有了更深的了解。禅定是一种让思绪平静下来,专注于当下的修行方式。通过练习禅定,我们能够控制心灵的种种扰动,使思想变得纯净、平静,从而能更加准确地观察自己内心的起伏。般若则是培养智慧的修行方式,它通过观照事物的本质,了解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无我和苦的。这提醒我,要时刻保持内心的觉察,明白生活中的苦乐是短暂的,不要因为一些表面的快乐而忘记了忍辱、清净和般若的修行。

段四:生死观的深度思考

《中藏经》中关于生死观的表述,给了我极大的思考启发。其中,“生死离合乃常法,我若不度即是我过;常离是非不起心,一切智者了无染污。”这句经文告诉我们,生死分离是世间的常态,只有超越了生死的悲喜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只有看破这些无常的表面现象,我们才能培养出坚定的心性,不受沉重和刺激的影响。这使我明白,面对生死,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去接受,超越“我”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

段五:方法的实践与体会

在读过《中藏经》后,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其中的方法。我开始关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努力保持平静的心,不再被无谓的忧虑和欲望困扰。我也在寻找自我修行的途径,学习禅宗的禅定,通过冥想的方式使思绪降低,获得片刻的安宁。此外,我也尝试用般若的智慧去审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减少对外界的执着,保持内心的平衡。这些实践让我体会到真正的修行并不在于做多少事,而在于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宽容。

总结部分:

通过学习《中藏经》,我对佛教的理念、修行方法以及生死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这部经典给我带来了启示,让我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面对世间的种种烦恼与挑战。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继续修行、修心,不断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以帮助自己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变化。

地藏经临终篇篇十九

《地藏经》是佛学经文的重要典籍,净空法师又是如何讲解地藏经的呢?

《地藏经》消除业障病

【久处床枕,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有好几种。有一种是他的冤家债主,这时候在阎罗王那里告状,他到那里去辩论,这事情还没定案,所以他这个病没有起色,这是一种,确实有。第二种“或难舍寿”,就是我刚才讲,他还有福报没有享尽,他福报不肯舍,他要肯舍,那问题解决,他不肯舍。还继续要享福,那只有躺在床上享,他不肯舍,放不下,这是一种。“或不得愈”这是第三种,第三种这里面必定有一些差别原因,他这病不会好,但是他也死不掉。我们世间人看到这现象,不了解他真正的原因,这都是业报跟冤家债主讨债、还债,招得这些冤业,才有这些事情发生。世间人没有天眼、没有宿命通,不晓得事实真相,可是有一个原则,只要修福就行。所有这些种种的病因虽然不同,你修福决定有好处。底下这是教给我们:

【但当对诸佛菩萨像前,高声转读此经一遍。】

这是教给我们方法,科里面讲修福脱罪。这是说读经,读经能有效吗?我们遇到这事情,他的`家亲眷属在佛菩萨面前,高声把经读一遍看看有没有效?结果是没效。别说读一遍,读十遍、读一百遍、读一千遍都没有效。关键在哪里?关键在读经怎么个读法,真诚恭敬心去读,读经里头打妄想不行,那就没效。上一次我跟你们讲戚继光的故事,不就很明显。读《金刚经》,《金刚经》很短,只有五千多字,读经里面稍稍有一点夹杂就没效。这么长的经,读一部下来,当中打一个妄念就没效。念咒也如是。大悲咒念的时候能治一切病,为什么?念咒的时候一念不生。读经也如此,这部经读下来没有一个妄念,经念得就灵、就管用。一面念经、一面打妄想,那怎么行?那就不灵,关键在这地方。

你要问为什么别人给他读这部经,他就得利益?你想前面婆罗门女、光目女的事情,你就明白。他所得的好处七分之一,七分之六是读经人自己得,如果不因为他生病,你就不会去读经,不会这么专心去读,道理在此地。因为他生病的因缘,成就你读经的功德,他享受一分,你要读两遍,他就享受两分。所以遇到孝顺的儿女,孝顺的家亲眷属,能够依这个方法来修行,得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这是最殊胜的功德利益,下面讲的是其次。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够有几次这样专心去读经,希有难逢,这样的读经是自性光明的显露。譬如我们在无明黑暗当中,时间太久太久,念一遍经像一个闪电闪一次光,百千年当中难得闪一次光,这次居然闪一次光。这一次的光明就很希有,有这一次,他就会有第二次,有第二次就会有第三次。(摘自净空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地藏经临终篇篇二十

地藏经被誉为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强调的是众生的救赎和佛菩萨的大悲心愿。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地藏经所蕴含的慈悲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道义,对于教师的修行和教育工作具有深远影响。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

首段:慈悲是教师的本质

对于教师来说,慈悲是其道德底线和行为规范的核心。地藏经告诉我们,佛菩萨的慈悲心愿是救度众生,让他们摆脱苦难,获得幸福。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应该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和慈悲之心。在我教育工作中,我始终以一颗慈悲之心对待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我会耐心倾听他们的困扰和问题,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关爱和慈悲。只有用慈悲的心态对待学生,才能真正成就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段:无私奉献是教师的理想

地藏经中,佛菩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回答了众生的苦难。同样地,教师也应该具备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品质。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服务,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保持着无私奉献的心态,在工作中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我会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包括家长会、学科竞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我会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将他们的利益放在首位,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三段:耐心是教师的品质

地藏经中,虽然佛菩萨有着极高的智慧和慈悲心愿,但是在救度众生的过程中,他也要面对痛苦和困扰。同样地,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具备耐心的品质。在学生学习困难的时候,我会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当学生出现行为问题时,我会先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引导。只有用耐心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四段:责任是教师的担当

地藏经告诉我们,佛菩萨以无私奉献的心态和无尽的慈悲之心救度众生。这种救度不仅仅是一种心灵上的激励和安慰,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同样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肩负着培养学生成长的责任。在教育过程中,我努力扮演着榜样的角色,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相信,只有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尊严、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才。

五段:总结

无论在佛教的地藏经,还是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都扮演着救度众生和培养人才的角色。地藏经所蕴含的慈悲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道义对于教师的修行和教育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具备慈悲之心,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具备耐心的品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具备责任的担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在教育实践中融入地藏经的精神,教师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