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优质7篇)

时间:2023-10-16 07:47:24 作者:紫薇儿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优质7篇)

使用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能够增强企业标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设计企业标语时,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和心理,以及市场竞争的情况。通过观察这些企业的标语,你可以发现一些行业的共同趋势和变化。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篇一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的一首宋词。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豪放派词作中的名篇,在第二单元宋词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宋词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通过分析、鉴赏,引导学生进入词境,采撷前人智慧、领略感人情怀,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所作。本词感情激荡,意境雄浑开阔。上阙写景,从眼前见到的壮阔的赤壁江景,联想到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下阙则由咏史进而抒情,由再现周瑜从容的儒将形象、赞美其年轻有为的英雄功业,引出自己功名无望、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清酒祭月的达观思想。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要领,领略豪放意境;同时领悟并学习苏轼在逆境中坚韧豁达、旷达洒脱的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优秀的诗歌,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艺术特性。第二单元导读部分也提出了欣赏词作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同时结合本词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词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2、引导学生用炼字、对比的方法赏析上阕、下阕,并通过诵读,体会作品开阔意境。

3、学习烘托和映衬的表现技巧。

4、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情感,学习他旷达、认真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于黄州游赤壁时,面对眼前波涛滚滚的长江和历史陈迹,不禁联想到历史上壮阔激烈的赤壁之战及英雄周瑜而作,流露的情感浓烈而复杂,且学生先学会鉴赏方法才能体悟情感,所以我将赏析眼前景、探析周郎的形象作为本课重点。

同时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在人生境遇中,貌似出世,实是入世,具有旷达乐观的情怀。学生不结合背景赏析探究,很难理解“人生如梦”的精神内涵,因此我将理解“人生如梦”的精神内涵,从而学习作者旷达、认真的人生态度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在以往的教学,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过《赤壁赋》,对苏轼及其文章风格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如何品味语言,品味作者的人生思想,常常会因为他们缺少生命体验,而难以深入,所以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诗词语言充分撞击学生的心灵,激起思想的火花,引领他们去品读诗词,感悟作者的丰富思想。另外高一学生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老师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给他们合作探究交流学习的机会。

三、说教法

(一)诵读法

古人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由诵读,听专家诵读,品读诗词过程中诵读,赏析把握感情后诵读。

(二)情境教学法

上阙即景怀古,用语言和图片再现当时场面,再现赤壁此地的景色,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面对滚滚大江,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三)对话点拨法

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根据他们的思路进行引导点拨,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主要是:问题探讨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戈拉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好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可以通过词的风格“豪放”来设计问题,引出对诗词中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的解读。在质疑中点拨,互动中推进,品味诗词的意境。

可通过“人生如梦”的感情的探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思想碰撞,加强对苏轼以清酒祭月、旷达洒脱的思想感情的领悟。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唤醒词情

北宋豪放派的大文豪是谁,大家知道吗?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们在月夜思乡、黯然伤神时,可能会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凭栏远眺滚滚长江时,也会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漫步在西子湖畔,定会想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需要宽慰、排解内心的抑郁时,总会想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多媒体配以图片)

展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词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2、运用炼字的方法赏析上阕赤壁壮丽景观,并通过诵读体会其开阔的意境和作者博大的胸怀、放达的性情。

(二)温故知新,知人论世

预设: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宋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黄州。

教师补充: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名散文有《赤壁赋》《石钟山记》。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被贬至惠州、儋州,后北还,病死于常州,追谥“文忠”。

2、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作品。他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后仕途坎坷,几上几下。43岁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2年有余,职位清闲,心中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

(三)诵读词作,整体感知

1、诵读正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赏析诗词在于诵读,读准字音是赏析诗词的基础;读出韵律节奏,是入境悟情的钥匙;读出情感,是领悟思想内涵的体现。那么开篇诵读,主要完成前两个任务。)

这首词读起来脍炙人口,下面请同学们集体诵读一遍。

点评容易出错的.字音,并播放名家朗诵音频,引导学生听节奏,重音,情绪,然后老师领学生齐读。

故垒(lei)纶巾(guan)樯橹(qianglu)还酹(lei)出嫁了(liao)

2、整体把握(理清写作思路,全局把握,做到心中有数,赏析时才能头脑清晰。)

(1)分析题目:赤壁怀古

赤壁是地点,哪里?――黄州的赤壁矶

怀古:怀故人、古迹或古事;目的是?――抒己怀,明己志。

明确:“故垒西边”到“卷起千堆雪”,描写赤壁之景;

“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是怀古人,追怀的是周瑜。

那么,由此,我们分析出词上阕主要写赤壁之景,然后由眼前景回想到古时的哪件事呢?明确:赤壁之战!(带着学生回忆赤壁之战的时期、人物、结果。)

小结:苏轼由景怀古,进而抒情,因此,下阙主要是:怀古抒情。

(四)合作探究,放飞想象

1、苏轼一开篇便用自己开阔的视野和心胸为我们展示了他豪放的情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也历来被人称道,请同学们自主品味:由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品到了什么?(明确要求:3分钟留白思考时间,展开联想和想象,组织好语言)(锻炼学生想象、联想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一句的分析方可初步把握词人的性情。)

预设一:看到了一望无际、奔流不息、波涛汹涌的长江,意境开阔。

预设二:由长江奔流不息,联想到了历史长河的奔流和永恒(联系学过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古的杰出人物被历史长河淘尽、冲洗得无影无踪(联系《赤壁赋》里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历史的杰出人物在历史长河中就如同过眼云烟,但他们的历史功绩却永存人们心中,永留史册。这句话既有词人对世事变迁的沧桑、无奈,又有被历史人物感召的激动。

引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大江东去是实景还是想象的?

明确:实景。“千古风流人物”为虚写,虚实结合。

2、上阕中,作者看到了哪些赤壁的景观?(要求提示:请同学们以4人一小组合作讨论此题,可以从修辞手法、动词的使用、颜色等角度进行分析)

明确:长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浪花)。

赏词讲究炼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话中,哪几个字用得妙呢?

明确: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山峰、山崖高耸入云,两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惊――写江水的巨浪汹涌。

拍――突出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声响,力度之大拟人。

卷――突出浪涛的强劲有力。

雪――比喻,突出浪淘之大之高,浪花之晶莹。

这三句话,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景,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引导:那么为什么作者会由眼前长江景联想到赤壁之战呢?

预设:赤壁之战和波涛汹涌的长江景一样,都具有激荡、壮阔的特点,作者由眼前的长江景联想到了凶猛激烈的赤壁之战。

明确:因此,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话还暗示了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与作者下文追怀的英雄形象相吻合,还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心胸开阔,景才更壮阔,更何况作者此时被贬黄州,心中主张得不到支持反遭陷害,正是不得志时期,他没有抑郁徘徊,反而赏壮景怀古人,可见其豪迈洒脱的性情。)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话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独立思考)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画”是对眼前波澜壮阔的长江景的概括总结,“一时多少豪杰”,大好河山孕育英雄豪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画江山正式英雄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之处。由景及人。

(五)读出味道,学有所得

上阕小结:作者由眼前赤壁的雄奇壮丽之景引发对英雄豪杰的追怀,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1、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上阕,读出景之壮阔,情之豪放,读出我们的体悟,读出英豪气势!

2、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从上阕的学习中,得(体悟)到了什么?

预设总结:写作时用词要精炼,要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要学习苏轼放达的情怀,遇到挫折不要抑郁惆怅,要心胸宽广,才能乘风破浪,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

(六)作业:《全品作业本》之《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赏析题!

(七)板书:上阕:即景怀古:江山如画――夸张、拟人、比喻,雄浑壮阔。

豪杰辈出――周瑜

下阙:怀古抒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篇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步骤方法,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学习,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为一体的手法。

2、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拍岸”“裂岸”“强虏”“樯橹”的不同以及结尾的理解。

3、通过朗读,理解豪放词特点及词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苏祠豪放的特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和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旷达的胸襟和进取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猜猜作者

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一个人。我们今天就上他的课,猜猜他是谁?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酒仙,一个小丑(幻灯片投影)

2、学生介绍苏轼、了解苏轼

二、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配乐)

2、明确词牌名、题目及词的类别:怀古诗

明确怀古诗特点:观眼前之景写历史故事抒一己之怀

3、速读上阙。提问:(观眼前之景)最有气势的是哪句?(自由发言)

明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推雪”

提问:哪几个字富有表现力?来说说看。

分析:“穿”写出乱石高耸入云的动态,化静为动。描摹出山势之险要、高峻。“拍”描摹出赤壁水势汹涌澎湃。“卷”表现出惊涛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气势。

三句运用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从形状、声音、颜色等方面写出赤壁雄奇壮美、波澜壮阔的景象。(板书:描壮美之景)

提问:有版本作“惊涛裂岸”,试和原文比较,你认为哪个更好?(自由阐述)

明确:“拍”更好些,“拟人”的使用,使得更形象,动态感强,而且其中还暗含声响。“裂岸”是从“形”上来写,这和第一句的视角重复了。三句分别从形、声、色三个角度写的。所以不能用“裂岸”。

生齐读感受赤壁的壮美,领略苏祠的豪放。

4、提问:作者在描摹了壮美之景后,用了一句过渡句过渡到写什么上?

明确: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过渡到历史人物上。

5、提问:作者站在赤壁古战场上想到了谁?他有何特点?(依文找特点)

明确:英俊潇洒文武双全年轻有为镇定自若……

“小乔初嫁了”衬托出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表现周瑜的儒雅、风度翩翩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刻画了周瑜从容自若,指挥若定的形象。

6、提问:“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有版本作“樯橹灰飞烟灭”,你认为哪个更好?

明确:“强虏”是突出敌方强大,衬托周瑜的英雄形象。“樯橹”是借代,代指曹操的八十万水军,更能体现水军的特点。

7、提问:三国时期,有很多的风流人物,为什么苏轼想到的却是周瑜?(出示图表,学生分组讨论)

人物周瑜苏轼

年龄3447

生活幸福美满贫困潦倒(妻子早亡)

外表英俊潇洒早生华发

职位东吴大都督黄州团练副使

成就功成名就一事无成

明确:感叹自己虽身怀报国之志却得不到统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借周瑜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所以才有了“多情应笑我”的感叹。(板书:叹风流之人)

8、提问:对词人情感的理解,有人认为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我安慰,比较旷达;也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比较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怎么看?(学生讨论)

明确:旷达多于消沉

苏轼和周瑜相比,苍凉和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没有真正消沉,他特想得开。他在想:所有风流人物都将随历史的潮流而被涤荡了,即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祀江月,这其实就是林语堂评价的“他是天生的乐观派”。(板书:抒旷达之情)

9、齐读下阙并自由朗读试着背诵这首词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怀古诗:观眼前之景写历史故事抒一己之怀

课后阅读(1)林语堂《苏东坡传》(2)余秋雨《东坡突围》

四、在齐声朗读中下课

单春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即对“人生如梦”的理解)

四、教学设想:

按照情境教学理论,利用多媒体,结合朗读法让学生感知、体会、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气势磅礴、恢弘高远的意境;通过比较法,明确宋词两派在用词、选材、意境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和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篇四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诵读、背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2、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学生特点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学法指导

采用诵读感悟式教学。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开阔,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意境,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石二鸟。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展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你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献身精神;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又是谁呢?(周瑜)三国时代涌现出这么多的英雄人物,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板书:为何独爱周瑜?)

现在就让我们开声来朗读,在文章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朗读环节】

1,全班齐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课文第42页有这么一句话:“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意思就是说像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

2,名家范读。

节奏感很强:四字句2/2;五字句2/3;六字句2/4。

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所感受到的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

这就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了。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的,我们后头见分晓。(板书:如何体现豪放的精神?)

【题目】

“念奴娇”为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写景片段分析】

1,学生齐读文章的写景片段(上阙)

2,提问:上阙描写了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或你脑海中的意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讨论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等等。(答案不求完全统一,意思接近即可。)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明确:三个词――淘、穿、卷。

(1)淘。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在一起,形象地定出了历史的推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空间与时间的概念。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的故事,一个“淘”字,一下了如过电影般推到了我们的眼前。读到这样诗句,让我们的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三国演义》中的那首卷帘词。(一起背诵)“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可以这样说滚滚东流的江水已经超脱了物理意义上水的概念,它已经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2)穿。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

(3)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而用“千堆雪”形象真切。老师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中也有一个“卷”字。“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有声有色。

你看这图片,先来大处的景,大江汹涌奔腾,然后镜头往前移,目标慢慢缩小,看到了陡峭的山崖散乱地直刺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于是整张图景明了了,你们看江水奔马轰雷,十分惊心动魄。而我们为之配上台词的话,就可以用上“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如画的江山透着的是如此非凡的气势,有种“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人物形象分析】

好了,舞台布置完毕,序幕拉开,背景就是如画的江山。追光灯亮起来了,照在了哪里啊?(豪杰。打在了周瑜身上,主人公出场了)

这个周瑜怎么样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2、婚姻:小乔初嫁了(我们平常说“出嫁”是哪两个字呢?--出嫁。问题来了,考虑一下,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出嫁”与这边看到的“初嫁”,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教师总结:苏轼记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了前的生活细节,“小乔刚刚出嫁”,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如果按实际情况选择了“出嫁”这个词语的话,小乔已为老乔,那么便不够美了,而周瑜同样的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这点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可以虚构的。

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你看一下,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那种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打仗却还在谈笑,显然不把敌人放在心上,对战争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到这边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苏轼内心】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面对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且看二人的对比资料,板书如下: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人生态度】

但作者没有被这种惆怅和失意所困住,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其实也就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但是,他真的消极吗?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特别想得开,“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诵读体验】

【归纳总结】

学生参考板书,解决第二个问题: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

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

这就是苏轼的全词了,上半阙写景,景物烘托出了下半阕的人--周瑜,由周瑜想到自身,抒发出了自己壮志难酬之情。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预习《定**》,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异同。

【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

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乱石穿空雄姿英发

惊涛拍岸羽扇纶巾

卷起千堆雪樯橹灰飞烟灭

(二)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教学反思】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名家名篇,其成功教法当然很多。但是,观其大略,无外乎朗读、讲解、分析,就词论词。在总结这些教法的得失之后,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情景,意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感受苏轼词的豪迈、奔放风格,体会词人壮志满怀却无处可酬的情怀。

随着《三国演义》片头曲的响起,我们很快进入肃穆悲壮的情景氛围中,这为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调。接着学生朗诵,而配有音乐的名家朗诵更将那种苍凉悲壮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到这里,我暗自高兴,我已经成功的将学生带入苏词的情景氛围之中了。

可是,由于这节课注重从总体上把握词人的豪迈风格和壮志情怀,使得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设置上偏难,学生不容易理解苏轼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中国文人普遍的价值取向;而我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上,急功近利,急于让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想的相符,这样使得一些学生本来完全可以自己讨论得出答案的问题,而变成了由我迫不及待地说出,并造成答案模式的固定化、唯一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惜缘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养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

2.以情驭教,以趣激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背景:

课前要求学生就有关这首词及作者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查阅分析。并要求学生试分析内容,自设自答个人认为是对课文理解最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并确定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以供上课时交流。

教学情景:

【上课铃响,老师精神饱满地走向讲台,师生互致问好。】

生:(齐答)是宋代词人苏轼。

师:(指定一个声音最宏亮的同学)你能把苏轼的情况简单介绍一下吗?

生:好,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但会写词,诗与散文也很有名。不过,苏轼就是官运不顺,经常被贬,他还到我们广东的惠州做过官。

师:回答得很好,你对苏轼很了解。(语调高昂,神情恳切。顿了一下,又问)

师:你能说说苏轼这首词是在什么境况下写的吗?

生:贬官失意时。

师:对,那么,贬官失意的滋味如何呢?与一般人的感觉相同吗?下面听一遍录音朗读,同学们体会一下词人的情感。(用多媒体放映,学生听朗读,神情专注,约两分钟后)

师:同学们,听别人朗读得那么富有感情,我们也来体会一下这种激昂高壮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学生朗读,约两分钟后)

师:(非常肯定的语气)读得非常流畅。要是开头一句再读出点气势会更好。(示范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大家思考一下,感觉哪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能展开辩论更好。(约一分钟后,学生举手)

生:第一句。你看“大、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几个词用得很好,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更有气势。你看这三句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

生:(略显激动)那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分写。第一句是总写,集中写。

生:(异口同声):对!

生:老师,这里的“风流人物”与“浪花淘尽英雄”中的“英雄人物”相同吗?

生:(反应很快)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说来说去还不是在解释“英雄人物”,没有说服力。

师:(微笑着说)那么,怎样才更有说服力呢?想一想,能否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生:(沉思了一会)啊,我明白了,下文不是写到了小乔吗?难道不是用来衬托周瑜吗?美人配英雄。也就是说,苏轼心目中的风流人物除了文武双全之外,还得懂点儿女情长,刚柔相济。(鼓掌)

生:(点头,若有所思)噢,我明白了。

给大家一段时间,回忆一下原词,认真对比一下是否相同。然后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约一分钟之后,学生举手)

生:“风流人物”,不能都解释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鼓掌)

师:(投以赞许的目光)老师非常同意你的见解!

生:(不解的神情)老师,三国时期有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等风流人物,为什么苏轼就只选周瑜呢?(一石击起千重浪,顿时,课室里议论纷纷)

师:问得好,有创意,同学们也认真想一想,为什么呢?我只提示二人的经历与现状。

生:苏轼选周瑜,是因为他年轻有为,潇洒飘逸,与自己年老少成形成了较鲜明的对比,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其他人无论从出身,经历上都与苏轼有较大的差异,所以苏轼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周瑜。(鼓掌)

师:回答得非常好!可见,解读诗意必须做到知人论世。

生:老师,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师:你的见识真广,连不同的版本也注意到了。大家看看注释,也想一想,就本义,引申义的比较上哪个更符合实际情况呢?(过了一分钟,有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

生:我不同意,“樯橹”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呢?当然还是含蓄好。强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樯橹,更能体现水军的特点。

生:我不同意。(很着急,但讲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向老师投去急切的眼神,希望得到老师的提示)

师:同学们,让我发表一下意见好吗?

生:(齐声)好!

师:我更倾向于用“樯橹”。理由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体现“水战”的特点,又含蓄,而“强虏”过分直白了。(仍有部分学生不同意)

生:(齐说)好!

师:大家都知道最后几句,是词人感情抒发最强烈的地方,下面老师朗读一遍,同学们感受一下,并认真思考一下词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应抓住那些词句来理解。(老师有感情的朗读)

生:(齐声)好!

生:(齐声)好!(约一分钟后,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还是同意课本上的解释。“神游者”是苏轼,他从上片的来到大江边,描写长江的景观,然后又怀想英雄豪杰,怀想风流人物,也就是怀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这些都是苏轼在“神游”的吧!

生:(忽的站起)我不同意课本上的解释。我同意“神游人”是周瑜。因为这里的“故国”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苏轼的故土。

师:(微笑着说)如果说周瑜是“神游者”者的话,那么死去了的他怎么神游呢?

生:(有点急)是周瑜的灵魂嘛!苏轼是假设周瑜的神灵还在旧战场上的话,周瑜会笑他,并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着前面“风流人物”,周瑜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

师:这样说来,你认为“多情人”是周瑜,是他笑苏轼啦。你能再具体谈谈吗?

生:(比较轻松地)我是这样想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中的“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词。如果理解为“应笑我多情”,那么,就是苏轼“多情”,“多情”就是动词了。

师:(投以赞许的目光)非常有见地,很新鲜。能联系起柳永词来理解,可贵。“故国”非“古国”,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苏轼的“古地”。

生:(不同意的口吻)老师,那么你同意了“神游人”是周瑜啦?

生:(齐说)有!

师:对词人的情感的抒发,还有不同看法的吗,请发扬个性,大胆发言。(约十五秒后,一学生举手)

师:(微笑着说)又来了一个新问题,还带两种解释呢,同学们的看法如何?

(约十秒后,一学生举手)

生;我同意第二种。

师:(神情恳切)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我是从整首词的格调来理解的。因为全词的格调比较昂扬向上,所以我认为第二种比较符合词意。

生:(毫不犹豫地站起来)我也同意。苏轼虽然融儒、佛、道三家思想于一体,思想比较复杂,但总的来看他还是比较乐观的,这从他的仕途便可知道。

师:(询问的语气)都同意苏轼是比较达观的说法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齐说)没有。

师:想听听老师的意见吗?

生:(齐说)想!请老师说说吧!

师:好,如果谈我个人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两方面都得顾及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不是老师折中,大家想一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流而被荡涤了,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鼓掌)

师:(高兴、轻松的神态)与同学们讨论真长见识。好,下面我们再来听一次朗读录音,再次感受一下苏轼那激情昂扬的豪迈风格。(用多媒体放映,学生聚精会神地听)

师:下面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词。(响起了背诵的声音)

师:(微笑着问)课后的两篇小议论文能及时完成吗?

生:(齐说)可以。

师:那么下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篇六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词“景、史、情”相融合的写作特色。

2.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把握内容,感受风格,领会思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课内赏析课

教时安排:一课时

一、提问方式复习作者

一首诗词,要读懂,首先仍是字词入手。语文实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同学评价,学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读得怎么样?应该怎样读?

2.检查字词的理解见幻灯2

3.集体朗读

4.师范读或者听多媒体的朗读

解释:词与诗歌不一样,押的是入声韵。入声韵现在已不存在,现在无锡的老言颇有点相像。举例试用无锡话读。入声韵的'特点是压抑,此词虽然是豪放词,然归根结底是压抑的情感。

5、学生朗读,要求:体会文化

三、品味鉴赏:词是有章法的,理解词要一层一层的看。全词共八句,分别是:

1、第一句从眼前江景起兴,由眼前的大江联想到历史长河,引出对往昔英雄的怀念。

讨论:你认为第一句指的是眼前的大江吗?幻灯5

哪几个词是最有历史感的?“浪淘尽”是什么意思?

(任何英雄人物都会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笔苍凉)

2、点明怀古内容,引出古战场幻灯6

故垒西边……这是真是赤壁吗?何以见得?

3、正面描写赤壁景色,突出江流气势和赤壁的雄奇红灯7

“乱石穿空”写什么?“惊涛拍岸”突出什么?“卷起千堆雪”写什么?

(写山,雄俊,力度。惊涛,表明水,江流的湍急。雪在质感上比浪形象,生动)

4、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幻灯8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怎样联想到英雄的?

(得江山,造江山,是一种野心的表达,看到美景,想拥有,以江山代表自己的成就。

5、写周瑜英雄形象,以美人陪衬英雄,突出少年得志幻灯9

写英雄为什么一定要写美人?

(周瑜当年34岁,英气,才华,美人爱英雄自古以来就如此,美人嫁英雄相得益彰。如果东风不与周郎便,那么美人就不是他的了。

6、写周瑜赫赫战功,以曹军惨败反衬周瑜儒将风流幻灯10

讨论版本中的“墙橹”“强虏”哪一个词好?

为什么是“羽扇纶巾,儒将风流”?

7、由怀古到伤己,抒发自己年近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幻灯11

为什么想周瑜会伤自己?(年龄、功业相比)

这是怎样的心情?(抑郁)

多情应笑我,多的是什么情?(抑郁之情,早生华发,一“早”字体现此情)

8、洒酒酬月,表现自己化解胸中郁闷,以求精神超脱的心态幻灯12

“人生如梦”“人间如梦”哪个更好?

(一指个人,一指所有人。此词更多指的是对自己人生无法把握,虚幻的。人间,则指普遍心态,个人认为,还是“人生”较好。

9、与周瑜相比之后的感叹:江山在,周郎不在,东坡在,事业不在最后只能洒酒祭江,豪放中见旷达,苍凉中见洒脱。

四、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五、迁移以此法读下一首《京口北固亭怀古》。要求:一句句分析,说出理解来。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篇七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

(二)了解作品中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

二、教学重点:

1.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 用典的贴切自然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请问: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谁?(苏洵、苏轼、苏辙)

“一代苏长公,四海名未已。投荒忘岁月,积毁高城垒。”

再请问:这首诗中的“苏长公”又是谁?(苏轼)

不错,是苏轼。我们今天就学苏东坡的一首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正是苏东坡在“投荒的岁月”里写的,词人苏东坡因为被贬湖北黄岗,当时叫黄州的地方。一般说来,被贬职总归有点不太舒服,但是我们现在反过来审视这件事情,我们倒还觉得苏东坡的贬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正是由于贬职,使他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开始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和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