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是因果经 学习中藏经的心得体会(实用9篇)

时间:2023-09-26 08:50:34 作者:FS文字使者 地藏经是因果经 学习中藏经的心得体会(实用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藏经是因果经篇一

中藏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更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近年来,环保、爱国、品德教育等不同主题的藏经式教育活动层出不穷,不少中学生也参与其中,感悟颇深。

首先,中藏经教育让我领悟到了沉淀与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在班级的课余时间,我积极参与教育活动,读书、写字、点经、礼佛,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其实都体现了中藏经精神。通过这样的修行,我体会到金蝉脱壳的舒畅和风清月白的自在,内心的纷扰也得以渐渐平静。

其次,中藏经教育加强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我们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正是这些文化传承了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们的智慧和思想精髓。中藏经作为中国传统的精神财富之一,不仅是我们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文化的根基。了解藏经,就可以更好地领悟历史、文明和文化,将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推向一个更深层次。

最后,中藏经教育促进了我对生命的不断思考。我在读经的过程中,深度反思了人生和命运的意义。佛经中所说的“一切法因缘生、因缘合法成、因缘尽法灭”,让我明白生命短暂而珍贵,所以要珍惜眼前。生命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种种挑战和抉择,有时候需要想一想,做出正确的决定。

中藏经是一座精神的宝藏,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深度领会其中的智慧和哲学,从而使我们更加自我放松,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更有能力面对生活的挑战。

地藏经是因果经篇二

【导语】本站的会员boy为你整理了“读《地藏经》有感”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地藏经》全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是指地藏菩萨;“本愿”是指他成佛前的誓愿。此经就是叙述地藏菩萨成佛前的行为、誓愿的佛经。地藏是梵文的音译。地,指大地;藏,是储藏、存有之意。是说他如同大地一样,含藏着无数善根种子。《地藏十轮经》称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前句取一“地”,后句取一“藏”,故名“地藏”。地藏是最后加入四大菩萨行列的,他主要救度地狱中所有“罪鬼”。据佛教经典,地藏菩萨成佛后,释迦牟尼佛把他入灭到弥勒佛降生之间的无佛世界托付给地藏佛,让他担当起教化六道众生的重任,此外,地藏佛还被任命为幽冥教主,担负使世人共登极乐世界的重任。地藏受此重任,遂在佛前立下大誓愿:“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因此他有一美称曰“大愿地藏”,与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音的“大悲”相比,毫不逊色。

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其“肉身塔”有 联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道出了地藏菩萨的大愿。《地藏经》的缘起,是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在经中,释迦牟尼佛介绍了地藏菩萨勤奋修行的事迹,还通过地藏菩萨与诸菩萨的问答以及与佛陀的对话,叙述了地狱及其众生的状况,最后赞叹地藏菩萨的誓愿和功德,并将引导无佛世界的众生的.重任交付给他。在佛教诸多经典中,《地藏经》以强调因果与孝道而著称,因此被认为是佛门的“孝经”和佛陀最后的遗嘱。

《地藏经》讲述了地藏菩萨的宏大誓愿,介绍了他利益众生的功德,不仅可以使众生了悟生死,并可解脱过往的怨亲债主,进而可以改变未来的命运。由于此经浅显易懂,所以在中国颇受欢迎。正如本经所言,文殊、普贤、观音、弥勒几位大菩萨,“度于六道,其愿尚有毕竟”,而地藏菩萨“教化六道一切众生,所发誓愿劫数,如千百亿恒河沙数”,是永无尽期的,其愿也“大”矣!

《地藏本愿经》还特别强调了世俗供奉地藏菩萨的方法与好处:“未来及现在众生,于所住处,于南方清洁之地,以土、石、木、竹,作其龛室,是中能塑画,乃至金银铜铁,作地藏形象,烧香供养,瞻礼赞叹,是人居处,即得十种利益。”

作为一部非常著名的大乘经典,《地藏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万物众生生、老、病、死的 过程,并介绍了改变命运和解脱怨亲债主的方法,不仅可以用来印证佛教的因缘果报,还能用于超度死者。地藏菩萨迎合了中国人对死亡的幻想和对祖先的尊重,形成了深厚的地藏信仰,所以在中国民间很受欢迎。

读《神秘岛》有感

读金刚经有感

读《金刚经》有感范文

读 《 游子吟 》有感

读《挑山工》有感

地藏经是因果经篇三

《地藏经》全文计分十三品,原分为上下2卷,上卷由第1品至第6品,下卷由第7品至第13品。(一)仞利天宫神通品,(二)分身集会品,(三)观众生业缘品,(四)阎浮众生业感品,(五)地狱名号品,(六)如来赞叹品,(七)利益存亡品,(八)阎罗王众赞叹品,(九)称佛名号品,(十)校量布施功德缘品,(十一)地神护法品,(十二)见闻利益品,(十三)嘱累人天品。而现今流行本分上中下3卷,主要是便利读诵。第1品至第4品为上卷,第5品至第9品为中卷,第10品至第13品为下卷。与《地藏十轮经》同为专门阐述地藏菩萨事迹的重要典籍。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拔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劫以来皆轮回不已,福报的聚集和修行功德力的累积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读经能使我们明白关于业障的问题如何处理,以及如何修福修慧,广利有情众生。《地藏经》还融合了地藏王菩萨的大悲愿和诸佛菩萨的见证,最可贵的是,整部经典皆以白话文来叙述佛陀深入浅出的慈心开示。对于深究佛法的修行者,可以印证因缘果报论的不可思议;而初发心者,也可以相应契入地藏王菩萨的救华悲愿。在所有经典之中,佛理浅显易懂,又不需他人来传授的,唯有此部《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

地藏经是因果经篇四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对藏经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深化。每天坚持学习一点点,不仅使我受益匪浅,更加增强了我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学习中藏经让我明白了修行的真谛。藏经中强调修行,即要通过言行举止去体现,而非简单地口头说说或者装腔作势。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不断地努力和实践才是取得进步的根本途径。

其次,藏经中也提到了“空”的概念,即事物本质上没有自身存在的实体。这个思想对我影响尤其深刻,让我想起了一句著名的诗句:“万物皆空,唯有人心存实。”我们的外在行为和世界的事物都可能是虚无的,惟有自己的心灵才是真实的、具有实在意义的。

最后,藏经中讲的“因果报应”思想也让我受益匪浅。藏经将行为和因果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我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付出相应的代价。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不仅是真善美的表现,更是一种修为与积累。

以上是我学习中藏经的心得体会,藏经深奥秘籍,其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琢磨。我将会一直坚持学习下去,用藏经中的智慧和真谛去指导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

地藏经是因果经篇五

地藏经让我们众生知道因果报应的可怕性,教导我们赶快改过迁善,皈依三宝,学佛修行,才能究竟的离苦得乐。

净空老法师讲述地藏经第四卷

请掀开经本。昨天讲到世尊放光现瑞,这十种光明云,我们讲到第五‘大三昧光明云’。现在我们从第六看起。第六是:

【大吉祥光明云。】

“吉祥”在中国古时候是一种通用请安、祝福之词。什么叫吉祥?古德说这是义利之词,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得到的,都能够圆满的得到,这是吉祥。不应该得到的,你要得到了,那就是灾祸,所以说那是不义。不义,我们以财物来作比喻,不义之财在佛法里面就是盗戒,你不应该得来的,无论用什么样的手段,你得到的话,这个罪过都很重。所以吉祥是应该得到的,你都能够圆满得到,这是义利,义是应该。

这一句就很明显的说,这是义利之德。在佛法里面大菩提、大涅槃是我们应该要得到的,自性里面本具的智慧德能,是我们应该要得到的,如诸佛果地智慧、功德无二无别,我们懂得这个意思。即使自己,我们是以凡夫来论,我们的性德没有开显,在这个世间可以说是,不只是这一生,生生世世我们的福报都是修得,不是称性。见了性,你自性里面智慧、福报才能现前,那个福报那真的,像泉水往外面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是称性的福报。没有见性以前这个福报是修得,修得的用得尽,这个地方我们举一个比喻,大家好懂。性德,譬如你自己有家产、有家业,你家里有金矿,矿里面的储藏非常丰富,你生生世世都用不尽。可是现在这个金矿被土石掩埋,没有开采,你一分钱都没有,你吃饭要去打工,你赚一点钱过一天生活,你家里虽然是有亿万家财,你得不到受用。

我们自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功德、财宝,就像金矿一样,没有开采,所以现在很苦要在外头打零工,这个福报是享得尽。而且一定要如理如法去打工,如果投机取巧、为非作歹,你就犯罪。犯罪不但你应该得到的得不到,你反而受到法律上的惩罚,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这个世间一定要明了,不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决定不能取。佛家这个盗戒,盗的意思就是不与取,无论用什么样的手段,非分之财你得到是祸不是福,这一定要懂得。即使自己命里面有的财富,我们也要觉悟,自己在一生当中的生活受用实在讲很少,我们不要想到一生,想到一生很容易犯许许多多的过失。真正觉悟的人,他想什么?一天,我今天一天的受用,绝对不会想明天,想明天你就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错了,只想今天没有明天。今天生活所需还有多余的,都肯布施给别人,有福与一切众生共享。你要问明天怎么办?明天会更多。怎么会更多?他在种福,种福这个福报永远往外面增长,他不会消失。世间人我们看到,在全世界每一个地区都能够看得到,有财富的人拼命在积蓄,拼命在增长自己的财富,对社会福利事业,看到贫苦的人一毛不拔。可是过不了几年,他出了纰漏,家破人亡,他的财产统统都消耗掉,都散掉。这种现象古今中外比比皆是,稍微留心一点,现在在这个世间愈来愈明显。为什么不把多余的去修福?这个就是迷惑颠倒。我们说到吉祥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性德,我们暂且不论,在修德上知道自己怎样修,怎样修得大福利,这个经上要教给我们。

下面第七是:

【大福德光明云。】

加上“光明云”三个字都是称性的。“福德”是助道,就是菩萨行里面从布施到禅定都是属于助道。由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助缘,才能成就无漏的智慧。如果没有前面五种,纵然有智慧,智慧是有漏,有漏的智慧在佛法里面称为世智辩聪,不是般若智慧。佛为什么特别著重在修福?我们授三皈的时候,皈依佛二足尊,二就是福、慧这两种;足是圆满。成了佛,他的福德跟智慧这两种都圆满,在福德里面没有人能够相比,所以称之为最尊、最贵。由此可知,佛决不反对人修福,而且鼓励人修福,为什么?修道是一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障道的因缘非常多,你修学、证道障碍很多;福德能够保护正法,能够真正护持你。我们讲护法天龙鬼神来护你的法,他凭什么护你的法?看到你有福、有德,你要没有福德,不修福德,天天磕头作揖,人家理都不理你,凭什么来护你法?你肯修布施,人家佩服你、赞叹你;你肯持戒,人家尊敬你。所以我们要求得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不是去天天给他磕头、天天求他,巴结他、谄媚他,办不到!只要自己认真依照佛陀教诲去做,不要去求他,不要去理他,自然护持。为什么?尊敬你,你在广大的群众当中你与众不同,别人造业,你修福,是这么个道理,我们要明白。

形式上我们做出仪规,实实在在讲是做给社会大众看,用这种方式启发大众,让这些迷惑颠倒的众生觉悟、回头,所以这些仪式做得庄严隆重,道理在此地。社会大众没有见到的,我们这个仪式做得庄严隆重,鬼神看见了。由此可知,所有一切形式是普度一切众生而为,那个是外表;表要有里,里是真修。内心清净、平等、觉,表现在外面六度万行,成就真实广大的福报。福报能除障,能帮助我们开智慧,世间谚语所谓‘福至心灵’,这个人福报来了,他特别聪明。平常看他笨笨的,福报现前了,他忽然聪明,这话都有道理的。修定是开慧的主要原因,修福是助缘,帮助你开慧,所以要福慧双修。

下面一句:

【大功德光明云。】

“功德”跟福德有差别。福德就是我们平常讲福报,福报可以与别人共享,功德就没有法子。什么是功德?功是你修学的功夫,修学有功夫,你必定有收获;这个‘德’跟得失的‘得’一个意思,你一定有收获。譬如持戒有功,戒修得很好有功,禅定是得,因戒得定。戒修得再好,不能得定,功夫总是差一截。持戒持得很好,为什么不能得定?古德讲得很好,自己修行得很好,用现在的话来讲值得骄傲,这就完了,值得骄傲就完了。你研究经典研究得不错,值得骄傲;讲台上讲经讲得不错,值得骄傲,这一傲就完了,功德就没有了。傲是什么?烦恼,持戒持到最后烦恼现前。六祖惠能大师讲得好,《坛经》上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持戒要持到不见世间过,就得定,你持戒就变成功德。持戒得定,持戒是功德;持戒不能得定,持戒是福德。所以持戒是两种,一个是功德,一个是福德。因戒得定。

修定也是如此,修定要开智慧,定就变成功德,那就有功。修定而不能开智慧,定是世间禅定,修得再好,四禅八定。诸位要知道,四禅八定都没有开智慧,出不了三界,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修行之人很容易起增上慢,增上慢就是现在世间人所讲值得骄傲,别的人不如我,我比别人高一等。只要有这个念头生了,你的功德完全没有了。大功德能灭罪、能灭恶、能生善,功德是灭恶生善。如果修学恶还增长,善不能生,这就完全错误了,这个是我们不能不懂得。

佛家修行,纲领、原则著重在修观,天台家讲三止三观,我们念佛也没有离开修观的原则,没离开。观是什么?观念。修观就是把我们过去种种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这叫修观。在一般讲修学有三个层次,宗门里面常讲。第一个是观照,什么叫观照?常常提醒一个觉的觉悟的观念,时时刻刻提醒,这是观照。观照功夫得力了,在我们净土宗来讲就是功夫成片,有这样的功夫决定得生净土。为什么?念念能够不迷,念念提得起观照,在我们净土宗就是佛号,心地才动念,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里头起了念头。念头不外乎善恶,顺自己意思起了贪心,不合自己意思起了嗔恚,会动这个念头,没有违顺的时候起无记,这都不好。所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警觉性很高,念头一起,阿弥陀佛,就立刻转到阿弥陀佛,在宗门里面讲就是观照,就是观照的功夫。古德所谓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没有关系,要警觉得快,佛号立刻提起来,把念头换过来,这是观照的功夫。观照功夫深了,深的时候自自然然这些妄想、念头不起了,功夫真能控得住,不起了,这就是事一心不乱,在宗门叫照住,照住是得定,禅定现前。

到最上层的功夫是照见,我们读《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见是智慧开了,从定里头开慧了,在我们净宗是理一心不乱,就照见了。‘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见到宇宙之间一切法,真相是‘无所有、不可得’。这两句话是佛在《大般若经》里面重复了几百遍,所以你将六百卷《大般若》浏览一遍,其他的都记不得,都忘记了,这个印象太深太深了。只要你记得这六个字,六百卷《大般若》的精髓你就得到了。世尊说法确实有他巧妙之处,重点总会让你记住。为什么无所有、不可得?《金刚经》上说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华严十定品》里面讲得更透彻,事实真相是什么?刹那际,这个才是事实真相。刹那际就是不生不灭,如果你真的透彻、明白,契入这个境界,那就恭喜你,你了不起了。为什么?你证得无生法忍的果位,无生法忍就是明了刹那际,一切法不生不灭,生灭同时。《楞严经》上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就是刹那际,所以是无所有,所以是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你以为有所有、以为有所得,这是妄想。十法界的众生,不要说六道,都没有离开妄想。可见得妄想这一关很难突破,突破妄想这一关,你就脱离十法界,你就入一真法界。所以功德必须要修,福德也要修。福德著重在事相上,功德著重在心地上。

再看第九句:

【大皈依光明云。】

这个地方讲皈依是回归自性,这叫“大皈依”。皈依三宝,实在说佛家讲皈依三宝,理论就是依据这一句。三宝第一个是佛宝,佛宝是自性觉,自性周遍法界,所以这个地方用光明云来显示。凡夫迷失了自性,招来无量无边的灾难。我们用一个比喻来说,圆满的性相,性虽然没有相,能现一切相,所现的相是自性的相分,性相是一,决定不是二。我们把自性的现相比喻作一个身体,这个诸位就好懂,比作身体;身体里面有一部分是觉悟,可是有一部分在迷惑。那一部分在迷惑?不定。身体某个地方生了疮,脓、烂了,肿起来了,迷惑,这一部分众生在迷惑。这只手长疮,烂掉了,这只手赶紧帮忙它,这只手是佛菩萨,这只手是众生,一体。众生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妄想、分别、执著就是病毒,自己一个地方长疮,烂掉了,自己在受苦。所以众生受苦,佛受苦;众生得乐,佛得乐;一体。

地藏经是因果经篇六

藏经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藏书之一,里面收录了大量佛教经典和注释。对于学习佛教的人来说,认真研读和理解藏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藏经的深奥和宝贵,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在我将分享给大家。

第一段:以虔诚的心态去研读藏经

在学习中藏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以虔诚的心态去研读。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我们具有深深的敬畏之心,同时也需要我们具备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作为学习者,我们更多的是要放下我们自己之前的认知和想法,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藏经中的每一篇经文和诠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感受到藏经独具的深奥之处。

第二段:培养沉淀和静心的习惯

认真研读藏经需要我们拥有一个沉淀和静心的心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放下周围的干扰,创造一个静谧的氛围帮助我们集中精力思考。此外,我们也需要养成一个持续学习的习惯,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藏经的内容和精髓。

第三段:强调学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

要想真正地理解藏经中的内容,我们需要对佛教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进行深入了解。这一方面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知识,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在学习中积极地去了解和探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藏经的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第四段:在学习中加强内省和修行体验

藏经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书籍,更是一部关于内心修行和人生哲学的集大成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藏经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去加强自身的内省和修行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领悟藏经中的佛法智慧,从而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

第五段:用所学的智慧去造福人群

学习藏经不是为了追求一己私利,而是为了用学到的智慧去造福人群。佛教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渊源,藏经中的智慧也是如此。学习藏经,我们不仅仅要明白其中的各种思想和准则,同时也需要将这些智慧和道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以及生命的各个方面中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福祉。

总结:

藏经是佛教中最宝贵的经典之一,他为我们提供了深奥的佛法智慧和人生哲学。在学习藏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以虔诚的心态去研读,培养沉淀和静心的习惯,强调学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加强内省和修行体验,最终通过用所学的智慧去造福人群,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而有意义。

地藏经是因果经篇七

《中藏经》是佛教经典中的经典,亦是中国佛教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读了《中藏经》后,我对佛教的理念、修行方法以及生死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下面将结合自己学习《中藏经》的心得,来谈谈自己对这部经典的感受。

段二:佛教理念的深刻启示

《中藏经》深入阐述了佛教的理念以及佛陀的智慧。其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一句十分震撼人心。这句经文告诉我们,一切的事物都是短暂的,如同梦幻一般,并不真实存在。这使我明白了世间众多的烦恼都是自己无谓的奔忙,而真正的解脱来自于对一切事物的超越。不再执着于物质的追求,而是要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变化。这种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它能帮助人们解脱烦恼,从而过上更加平和与幸福的生活。

段三:修行方法的启迪

《中藏经》中也提到了许多修行方法,如禅定、般若等,让我对佛教修行有了更深的了解。禅定是一种让思绪平静下来,专注于当下的修行方式。通过练习禅定,我们能够控制心灵的种种扰动,使思想变得纯净、平静,从而能更加准确地观察自己内心的起伏。般若则是培养智慧的修行方式,它通过观照事物的本质,了解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无我和苦的。这提醒我,要时刻保持内心的觉察,明白生活中的苦乐是短暂的,不要因为一些表面的快乐而忘记了忍辱、清净和般若的修行。

段四:生死观的深度思考

《中藏经》中关于生死观的表述,给了我极大的思考启发。其中,“生死离合乃常法,我若不度即是我过;常离是非不起心,一切智者了无染污。”这句经文告诉我们,生死分离是世间的常态,只有超越了生死的悲喜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只有看破这些无常的表面现象,我们才能培养出坚定的心性,不受沉重和刺激的影响。这使我明白,面对生死,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去接受,超越“我”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

段五:方法的实践与体会

在读过《中藏经》后,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其中的方法。我开始关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努力保持平静的心,不再被无谓的忧虑和欲望困扰。我也在寻找自我修行的途径,学习禅宗的禅定,通过冥想的方式使思绪降低,获得片刻的安宁。此外,我也尝试用般若的智慧去审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减少对外界的执着,保持内心的平衡。这些实践让我体会到真正的修行并不在于做多少事,而在于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宽容。

总结部分:

通过学习《中藏经》,我对佛教的理念、修行方法以及生死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这部经典给我带来了启示,让我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面对世间的种种烦恼与挑战。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继续修行、修心,不断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以帮助自己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变化。

地藏经是因果经篇八

作为一部极为重要的佛教经典,中藏经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灵性的启示。我在研读这部经典时,不仅对佛教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从中汲取了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下面我将从《中藏经》的体裁、内容、学习方法、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自己的体会等方面,阐述我对这部经典的心得体会。

首先,中藏经作为佛教经典,其体裁十分丰富。其中包括论述佛法的经典、讲述佛陀故事的经典、阐述佛教修行方法的经典等等。这些经典既可以满足学习者对佛教理论的探索,也可以提供实际生活实践的指导。对于有一定佛学基础的人来说,研究这些经典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教的思想体系和核心思想。

其次,中藏经的内容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教导人们如何面对生死、疾病、贫困等人生困境,还是传授人们如何培养慈悲、智慧等品德,中藏经都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例如《佛说观无量寿经》教导我们要以恒常的智慧和慈悲心去面对生死,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智慧去超越我们的人生。这样的教诲对我们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惑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第三,对于学习《中藏经》来说,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中藏经的知识十分繁杂,需要我们用仔细阅读和细致思考的方式来学习。首先,我们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了解佛教的基本概念和信仰。其次,我们需要准备好相关的研究工具,例如辞典、注释等,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文中的概念。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谦逊和始终如一的学习态度,毫不妥协地准确理解经文的意义。

《中藏经》对于现实生活影响深远。经典中强调的慈悲、智慧、忍辱等品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经典中的慈悲教导我们对待他人要以宽容和善意,无论对待身边的人还是不认识的陌生人。这样的教诲使我时刻保持着一颗善良和宽容的心,使我与人交往更加和谐。

最后,通过学习《中藏经》,我深刻地体会到佛教的智慧和修行的力量。佛教教你心如止水,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我也因此学会了保持内心宁静,随时随地都能够找到自己内心的纯净和源泉。在困难面前,我学会了勇敢地面对,寻找内心的坚持和力量。总而言之,通过学习《中藏经》,我不仅在佛教的世界中获得灵性的满足,也在实际生活中获得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综上所述,《中藏经》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佛教经典,通过学习这部经典,我们可以从中获取现实生活的指导和启发。我们需要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持久的耐心,去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智慧。通过应用其中的思想和实践指导,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获取内心的满足和人生的指引。这部经典对于佛教信徒和对佛教思想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必读之作。

地藏经是因果经篇九

净空老法师讲述地藏经第二十一卷

请掀开经本《地藏经科注》卷中第三十九面,看经文:

看这段。在《地藏经》上我们看到供佛的方式有很多种,这地方是以“伎乐”,‘伎’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歌舞、音乐。在大乘佛法里面,在古代我们所看到,世尊弘法变相图里面许许多多,世尊在讲经说法诸天载歌载舞来供养。这些事情小乘佛法里头决定没有,像‘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决定禁止歌舞的场所。可是大乘菩萨就不一样,非常明显能够看到,小乘是对保守的社会,对保守人佛所设施的善巧方便;大乘佛法是对开放社会,是对一些开放这一类众生。这就说明佛确实没有定法,没有一定的法,佛教化众生都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在《华严》里面特别谈清楚这些地方,他的确是应机。

当然佛有智慧、有德能,看一个众生能够看无量劫前的因缘,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佛摄受众生是圆满的四摄法。四摄法末后利行、同事,同事这就开放,如果不开放的话,怎么能跟众生同事?这是高度的智慧,甚深的禅定。他能够顺众生,能够在其中诱导众生,让众生觉悟、让众生回头,改邪归正,断恶修善,佛有这个能力。如果自己没有智慧、没有定功,也要学这样子很难抗拒外界的诱惑,许许多多人定慧不足,被外面境界诱惑而退转,而丧失道心,比比皆是。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每一个时代都有。出家人堕落,出家人还俗,其实还俗比堕落还要好,他舍出家人的形象,去还俗做在家修行人,也不错,也能成就。所以在佛门里面出家还俗,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也是一个好现象,我们不能拿另外眼光去看,我们自己就有罪。像现在小乘国家他们有短期出家,在泰国连国王都要出家三个月,三个月之后再还俗,这是接受佛教教育,过佛教的生活,对社会决定有好处、有帮助。

这段是说明以歌舞、音乐供养菩萨所得的福报。前面一段是讲供养,后面一段是讲他得福。从这段经文我们也能够体会得到,引伸到以艺术的方式来弘法利生。在《大藏经》里面,我是在《嘉庆藏》里面看到,《嘉庆藏》是明朝时候编辑,《藏经》里面有厚厚的,现在是用精装本,大概有这么厚两册,内容是什么?全是歌词,谱上曲,歌词谱上曲,都可以演唱。由此可知,古时候用这种方式来劝化众生很常见,因为众生喜欢接受这种方式。编成剧本来表演比较少,为什么?条件要多,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可以能够做得到。一、两个人用歌唱,两个人这种表演,民间的艺术,在古时候是很常见。

特别是在法会当中来表演,因为法会的时候人多,以这种方式来宣扬佛法,以这种方式来劝化众生,是一个非常好的说法。《地藏经》如果我们将前面光目女、婆罗门女这些故事,以歌舞、戏剧这种方式表演出来,效果比我们在讲台上讲经效果大很多。这个理念希望同修们要记住,我们今天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条件具足,大乘佛法要搬上舞台;如果能够编成电视连续剧,在电视台广播,你想想看教化多少众生?普遍受到大众的欢迎。这是我们应当要想到。

在古时候剧本里面,古德也有编辑,我看到的是平剧的剧本《归元镜》。这里面是三个故事,都是我们净土宗,第一段是慧远大师的故事,第二段是永明延寿大师的故事,第三段是莲池大师的故事,编得好。它是以平剧方式,在舞台上表演。演员那就是菩萨,就是在讲经说法。上一次游本昌居士到新加坡来访问,来看我,特别提到他愿意用艺术的方法来帮助佛教;我说错了,不是帮助佛教,你不是帮助法师,你就是大法师,你就用这个方式弘法利生,这才是正确。所以他计画这一次第二集推出来之后,第三集他要演济公说法,正式当大法师。我们非常期望他的愿望能够实现,也欢迎他来演地藏菩萨。过去我听说电影里头拍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但是没有按照经文经义来表演,按照经义来表演才真正是利益一切大众。

这段经文里面关键的字眼,还是“善”字,‘善男子、善女人’,还是在‘善’字。可见得他歌舞表演的目的是劝化众生,而不是营利,现在世间种种娱乐的目的都是在营利。如果利润欠佳,他就不肯做,表演一定要卖座。善男子、善女人,他的用心就不一样,他的目的是教化社会,目的是宣扬佛法,利益众生。关键的字眼在此地。“能对菩萨像前,作诸伎乐,及歌咏赞叹,香花供养。”下面“乃至劝于一人、多人。”最好是利用法会场合,古时候常有,佛菩萨节日都演戏。演戏是有根据,这经文上就有。但是看你是演的什么戏?演戏的内容,演戏目的之所在。如果演戏目的是招揽信徒,那就错误。目的一定是用这种手段来讲经说法,普度众生,这就善了。关键就在这一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