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工作报告意见和建议 企业收购意见和建议共

时间:2023-08-02 03:16:37 作者:江sx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工作报告意见和建议 企业收购意见和建议共篇一

实践发现,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内部控制体系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管理人员全面贯彻内部控制管理的理念不强

虽然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已建成内控体系且为保证该体系充分发挥作用,每年定期成立测试组,进行自我测试,不定期接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评价测试,但我们还是发现,一些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仍然停留在全面执行内控之前,出现了业务执行部门为“内控”而控,为“检查”而查,这样的理念,不可能带来高效的执行力。全面贯彻内控理念,必须从“要我控”向“我要控”转变,才能真正从企业内部提升执行力。

2、内控检查和评价的独立性未得到充分保证

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内控管理部门设在财务机构,测试人员也有部分属于财务人员,这样的人员和机构设立使得他们既是内控的主要执行者,又是内控的建设者和评价者,内控检查和评价效力大打折扣。一个企业或单位建立的内控体系执行好坏,应由第三方来检查、评价,充分保证其独立性,进而才能确保其结果的客观性。此外,评价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水准也是影响检查和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这些不确定性使得评价工作无法切实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展开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的解决方法。

1、提高监督能力,重视内部审计

监督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监督,可以促使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严格执行内部控制,以保证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通过监督,可以发现内部控制体系在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以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改进[1]。要想提升执行力就必须提高监督能力。我们认为,广州石油培训中心除了要有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措施,还应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控检查和评价中的作用。因为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和高技能,这一必然要求能使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在实施内控监督过程中避免形式化,同时,内控审计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从而杜绝舞弊和违纪违规行为,能够很好的确保内控体系的有效执行。

2、构建评价体系,理论转化为实践

广州石油培训中心每年年底都会依据集团公司内控评价办法完成内控自我评价报告,内控评价作为内控设计合理性和执行有效性的“最后一道防线”,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应该构建一个完备的内控评价体系,以支撑评价工作的开展。评价体系的构建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构建原则和体系设计,如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程序、评价方法等等,最关键的则是需要结合广州石油培训中心的内控现状来制定评价细则,并付诸实施,不断完善,最终形成适应企业的、可操作性强的内控评价指标体系。

3、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内控认识

任何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完善都离不开人,内控管理制度也不例外。内控的执行,依靠的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道德素质,对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应逐步提高,理解内部控制的涵义,认同内部控制的实施,才能摒弃陈旧传统的管理思路,全面贯彻内部控制管理。这就需要广州石油培训中心在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时,涵盖进内控管理理念的宣贯和培训,促进内控工作日常化,使得内控成为各级人员的自发行为,那么内控执行力的提升也就不再是个口号了。

1、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内部控制局限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管理层越权,勾结,人为错误,成本问题,环境变化等。局限性的产生,源于内部控制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控制,内部控制是死的,人是活的,其局限性也就是必然的了。倘若高层管理人员相互勾结,越权舞弊,再严密的内控控制程序都不能防止;如果管理者故意弄虚作假,对设置或实施的内部控制不予理睬,也会使得建立的内部控制如同虚设。试想一下,再完善的内部控制仅停留在纸上而不落实,又怎能发挥作用?因此,在内控体系执行中,不能将内控视为“铜墙铁壁”、“无坚不摧”。

2、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动态性

内控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一个经过初始建设、形成系统、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并最终形成内控文化的过程,内部控制是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下的产物,由于环境、政策等外界因素发生变化,会使得原有的控制制度不再适合,从而使原有的内部控制失去作用2]。在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动态完善和趋优,毕竟企业是在发展中生存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内部控制也应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所以,执行内控体系也必须强调体系的动态性和持续改进性,而在强调动态性的同时,又不可以忽略稳定性,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将是今后业界内部控制发展研究的方向之一。

企业工作报告意见和建议 企业收购意见和建议共篇二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行政事业单位所属企业(包括与行政单位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管,作为深入推进资产管理改革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工作,日趋受到财政资产管理部门的重视。

1.所属企业的数量及企业性质情况

根据2012年度决算报表统计,至2012年底,省级单位所属一级企业468家,其中国有全资371家,国有绝对控股56家,国有相对控股18家,国有参股23家。

2.所属企业资产及经营成果情况

年度决算报表显示,至2012年底,468家企业总资产亿元,所有者权益亿元,其中:国有所有者权益亿元;2012年度收入亿元,利润总额亿元,其中亏损企业126家。

从资产规模看,468家所属企业中只有3家总资产超过10亿元,占比;总资产1000万元以下的占比;1000万至5000万元以下的占;5000万至1亿元以下的占;1亿元至10亿元以下的占。

3.所属企业社会贡献情况

2012年度,468家企业共上缴各项税费亿元,安排就业人数29366人,平均工资万元。

4.所属企业监管体系和监管现状

一是主管部门监管方式,对286家企业采用股东监管方式、对178家企业采用行政主管方式、另有4家采用其他监管方式。

二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落实方式,对21家企业采用承包经营考核、对268家采用目标责任制考核,对179家企业主管部门采用其他考核方式或未明确考核责任。

三是企业主要负责人产生方式,328家企业负责人为主管部门人员兼职、96家企业负责人通过企业内部产生、44家企业负责人为相关主管部门任命产生。

四是主管部门内部监督方式:主管部门对230家企业已经开展内部审计,306家企业每年委托社会中介对企业进行年报审计。

1.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

468家企业分属于60家省级部门单位。从资产规模和职工人数看,绝大多数是小企业,资产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90家,占19%;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的226家,占;资产在5000万元以下的360家,占。职工人数30人以下的298家,占64%;职工人数100人以下的408家,占87%。企业分布不平衡,其中教育厅96家,地质勘察局42家,水利厅28家,卫生厅25家,这4个部门就占了40%多,名下仅有1家的有18个省级部门。从行业看,种类繁多,涉及各行各业,如后勤服务类的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等,还有就技术业务相关或相近而设立的校办企业、卫生医疗企业、农业企业、水利企业、科技企业等。

2.营收小、收益差、保值增值能力低

从营业收入看,在100万元以下的有154家(其中有43家营收为0),在1000万元以下的达306家,约占65%,而1亿元以上仅33家,仅为7%。从净资产收益率看,小于0的有148家,占32%,亏损面比较严重;小于8%的有331家,占71%,经营状况不理想;值得关注的是所有者权益小于0的有24家;同时,从2012年省级部门决算报表质量专项检查情况看,省级事业单位343个对外投资项目,无投资收益的达310个,占。从国资保值增值率看,全部企业整体保值增值率为,但小于1的有390家,占83%,其中在0以下的有121家;在大于1的78家中,在以内的达59家,仅19家保值增值能力相对较好,仅为4%。

3.制约多、决策慢、考核责任不到位

从控股情况看,有371家国有全资企业,56家绝对控股企业,占90%以上,“一股独大”现象比较突出。在主管部门采用的监管方式上,基本上采用股东监管和行政主管形式监管方式,达464家,占。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方式中,由主管单位人员兼职的企业有328家,占70%,这种行政主管形式的监管、主管单位人员兼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存在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问题,行政干预的方式和不专业的指导,既制约了企业的自主权,又造成决策链条过长,往往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尤其在当前经济不紧气的情况下,市场冲击更为严重。同时,在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方式上,采用授权经营考核或承包经营考核的289家,占;未明确考核责任的有179家,就是说占的企业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无具体要求,缺乏激励和制约措施,经营责任很不到位。

4.监管弱、管理乱、经营风险难管控

由于事业单位在对外投资源头管理上就不规范,存在盲目投资、随意投资、违规投资的情况,导致对外投资项目乱象丛生,主要存在对外投资未在账面反映,对外投资已转让或者形成了损失的仍然在对外投资科目长期挂账、部分对外投资仅在其他应收款等科目核算;未经审批擅自投资、未经评估转让股权、未经报批将非经营性资产用作经营性资产、投资收益未上交甚至直接坐支;对外投资多年无收益、利润多年未分配、国有股与其他股份同股不同利、侵占国有资产权益等问题。2012年部门决算报表质量专项检查中,省级事业单位343个项目对外投资项目,其中项目不合规,这些“重投资、轻管理”,“外部监管缺失、内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是所属企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其法律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行政风险都很难防控。

监管制度缺失也是导致所属企业存在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2006年以来,财政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办法,其中对行政单位明确规定不得举办经济实体;对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资产范围、审批权限、投资方向等也有详细的规定。但对与行政单位尚未脱钩的经济实体如何管理,对事业单位与所投资企业之间在人、财、物方面如何实现机构人员分离,所投资企业的利润如何分配等都没有明确规定,举办单位与所属企业人员混用、财务交叉、办公用房挤占,造成政企、政事不分,管办难分;也使得国有资产经营收益长期游离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之外。

(1)夯实管理基础,核实企业产权。为加强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财政部已出台《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我省也出台了《省级事业单位出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下一步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按照规定的工程程序、方法和政策,组织企业进行账务清理、财产清查,依法认定企业的各项资产损益,从而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重新核定企业的国有资本金。并根据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进行产权登记。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与企业产权实施“双向登记、逐一核对”,避免漏登记和重复登记。为理顺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制、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运行质量、促进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2)破解改革难点,分类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对所属企业的规范工作,要按照国家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规定以及企业改制、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相关政策,通过调整优化、整顿规范、合并、撤销等各种形式的改革,理顺举办单位与所属企业的产权关系,有效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与所属企业之间存在的政企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等问题,推动所属企业进入市场,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3)抓住改革关键,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原有盲目、无序和不规范的状态,因此,必须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使所属企业真正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延伸和有益补充。

一是要完善所属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二是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明确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

三是要建立健全企业内控机制。

四是要加强对所属企业的财务监督。

(4)激发改革活力,着力提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水平。所属企业的改革、规范工作,要妥善处理好国家、部门、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在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的同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一是要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将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综合评价考核制度,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是要建立健全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严格防止各部门侵占国有资产,及时预防发现问题,做到国资损失有人问责,有问题必问责,违规必究,使国有资产监管责任层层落实到位。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使之与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相适应。

(5)创新监管机制,改进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和手段。

一是将传统的监管手段向信息化方式转变。强化基础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通过制度化、规范化,使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和监督财务体系紧密结合。

二是改进监督方式,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使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除省级主部门部门和出资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日常监督外,还应发挥其他部门其他监管方式优势,将监事会监督、纪检监察监督和审计监督紧密结合。

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推动所属企业更加规范、健康、有序地发展。

企业工作报告意见和建议 企业收购意见和建议共篇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1、对xxx同志的意见建议:

2、对xxx同志的意见建议:

3、对xxx同志的意见建议:

5、对xxx同志的意见建议:

在具体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好人主义”、“形式主义”思想,表现在:处理具体分管工作时的原则性有待提高,对于工作中发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存在碍于情面,能不提就不提,能回避就回避的好人主义。工作任务繁忙时有时会不自觉产生只求形式,不问落实的情况,具体制度监督执行还要精细化,严实化,工作过多关注做没做,客观上忽视了好没好。

企业工作报告意见和建议 企业收购意见和建议共篇四

当前,市场竞争激烈日趋激烈,现代物流管理作为企业发展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当前部分企业在物流管理中还存在不足之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加强企业物流管理对策的研究成为了众多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物流工作的优化,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在物流流通中的资源浪费,最终促进企业的现代管理。

现代企业中的物流管理主要分为狭义上与广义上的定义。狭义上的物流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营销等环节对所需物资进行的采购、储存和配发等活动;二广义上大物流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行中进行的物资购买、传递、回收以及废旧物品的销毁等工作。现代企业进行物流管理主要目的就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资源进行整合,选取最优的原则,缩短中间环节,通过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服务,降低企业成本。

(一)物流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目前,多数企业物流管理理念还有待提高。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下,尽管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基本上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发展规划,尤其是在企业之间竞争压力逐渐加剧的今天,企业很多管理者认识到了物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管理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选就表现为物流管理观念相对来说较为落实。通过对现代企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很多企业物流管理仍然停留在物资管理与规划上,而忽视了物流管理对企业销售环节的重要影响,并且在物资调配中还缺乏一些真实有效的数据反馈,导致其企业在发展运行中对物资库存不能进行科学把控,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内部资源的浪费。

(二)物流管理缺乏基础条件

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需要相对成熟的基础条件,但纵观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普遍缺乏基本性的条件。部分企业在物流工作规划中,过分地强调硬件设施条件,而忽略了物流工作的系统性,导致企业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与物流设施不能够相互匹配,企业中产品被重复搬运等情况会经常出现,这样就会无形当中使企业的成本支出增加。同时,企业在现代发展中,还缺少专业能力强的实践性人才,多数企业虽然引进了一些物流专业的人才但是企业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才数量还存在很大缺口。除此之外,部分企业中物流管理机构也不够合理。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大约有87%的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都缺少独立的管理部门,职能部门设置较为分散。

(三)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物流管理实现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众多企业在物流管理中还依然采用传统化的管理方式,信息传递方式较为单一,企业物流信息较为封闭,阻碍了企业物流信息的有效分享。对于企业物流管理工作而言,及时有效的掌握物流信息至关重要,然而一些企业没有建立起物流管理信息的数字化系统,信息共享水平较低,必然会降低信息传递的速度与服务质量,影响产品物流效益。

(一)转变理念,提高物流管理意识

现代企业要想更好的开展物流管理工作,首先就需要具备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与意识。在物流管理中,要改变过去只关注企业的成本、质量与销售的理念与做法。企业的领导阶层需要树立起物流管理是企业占据市场份额、提高利润“源泉”的概念,并要把物流管理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同时要对物流管理中的各个工作指标进行仔细评估与分析[]。另外,企业需要通过优化物流管理工作办法,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企业需要对物流管理有新的认识,改变以往把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划作为企业经营的全部目标,而是要逐步转化到“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及大力为客户提供让渡价值”的层面上来。在正确观念的引导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政策,促进企业物流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二)加大投入,创造物流管理基础条件

现代化物流管理工作离不开物流专业化人才的支持,因此,一定要加大投入,为企业开展物流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企业可以与各大院校进行强强联合,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可以确保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并且能够符合企业长远规划,为企业物流管理在职人员提供深造和管理的机会。现阶段,各大企业普遍缺乏物流专业的资深管理人才,因而,企业需要为企业物流管理人员提供再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继续回到校园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深造。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在企业中营造出良好的学校氛围,积极开展物流相关知识的竞赛、论坛与活动等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稳定人心,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降低人才流失率。除此之外,完善物流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使物流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运输、储存、加工及处理等全过程。

企业工作报告意见和建议 企业收购意见和建议共篇五

金融危机企业并购发展趋势建议

2009年金融危机在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给企业和市场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政府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到位和经济的逐步复苏,在我国提出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将迎来一次新的企业并购浪潮。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当前金融危机下存在企业并购的有利条件,并为我国更好地开展企业并购提出相应建议。

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全面爆发,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希望借此来缓减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四万亿投资和出台《关于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刺激我国经济发展和规划我国产业发展。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在十大产业政策规划中对9个产业明确提出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这必将引起我国企业新的并购浪潮。

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日益活跃。并购活动呈现出纵向并购增加、大量中小企业加入并购大军、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联动并购频繁等趋势。尤其是海外并购活动比较活跃。当前形势下,企业并购对于中国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意义。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企业并购步伐放缓,并购交易额明显下降,但是中国还是一枝独秀。2008年我国并购交易创下了1643亿美元历史新高,增幅18%。但是,从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企业并购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并购。由于我国特定的环境和体制,中国企业并购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纵观企业并购的历史,其中有成功的典范,也不乏失败的案例。据统计,国际上大型企业并购案例中失败的占近三分之二,重组十年后公司仍成功运营的比例只有25%。从思科公司并购20多家企业成功到美国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重组的问题不断,从我国tcl集团并购汤姆逊到平安并购富通等的成败得失,都说明了并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并购后的整合不成功。

1、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过多行政干预

企业并购是一家企业在市场上获得另一个企业整体或部分资产和控制权的一种市场行为。企业并购是一种企业自愿的市场行为。可是在当前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中,行政干预色彩一直很浓厚,当政府以不适当的方式介入时,一般意义上的市场行为、经济行为就会因为两者在动机和评估体制上的不同而发生扭曲。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并购很多是为了救济另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让一家效益好的企业去兼并这家企业以避免出现社会问题。还有一种l隋况是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打造上市公司,要求几家效益好的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以达到上市目标。这种“救济型”并购效果并不佳,没有达到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可能还造成效益好的企业被拖垮。另外一种情况确实把优势资源进行组合,但是,并购后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只是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进行简单的相加而已。所以,多数行政干预方式下的企业并购的效益和效率比较低。

2、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没有很好的整合

企业成功并购后,就面临着如何整合,尤其是当两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别时。兼并方如何把自己的企业管理制度应用到被兼并方以及两者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冲突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进行。采取怎样的整合措施,使企业并购后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上能够尽l陕磨合相融,这是企业并购后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3、人力资源整合难度较大

在我国企业并购的案例中,出现很多由于企业并购后,各企业的员工利益受到影响,员工闹事的现象。同时在并购活动过渡期,企业的动荡和模糊状态使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降低,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容易造成并购过渡期中的消极怠工和生产效率的下降。因此,企业并购后,必须要进行员、理阻力克服与行为整合。

4、忽视并购后的企业文化整合

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其经营模式和企业文化也不同。由于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他们的企业文化也就存在明显差异。虽然企业并购主要是资产和业务的整合,但是我国企业并购往往忽视企业文化的整合,总是不谈企业文化整合对并购的实际影响力。但是企业文化整合往往是整合的关键。

经济危机给企业并购产生不利影响确实存在,但是有利于促进企业并购的因素仍然在发挥作用,有些因素正是危机本身的产物,这些因素包括低廉的资产价格,产业重组造就的投资机会,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环境相关产业的迅速扩张等,这些因素将迟早会启动新一轮的我国企业并购高潮。

1、政策机遇

国家正在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而并购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不但能够给企业带来生产和经营的规模效应,增强协同效应,节约交易成本,而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并购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提高竞争力。xxx《关于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对9个产业明确提出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这必将引起国内企业新的并购浪潮。国家提出“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带动我国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纷纷跨出国门,开展海外并购。这些都为我国企业并购提供了政策保障。

2、我国宏观环境良好

尽管受全球经济整体衰退的拖累,我国经济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在财政刺激方案的刺激下,2008年我国经济仍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2009年经济的内在活力开始恢复,整体经济出现止跌启稳的迹象。这给我国企业并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

3、市场机遇

金融危机和严峻的经济周期为公司低价收购资产提供了机会。这给我国一些拥有大量现金的公司收购被低估的资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股票价格的大幅走低也会导致新一轮的企业并购和产业结盟趋势。

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随着我国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经济的逐步复苏,2009年我国有可能出现各类投资和会资金到资本市场购买低价产权资源的情况,资本市场有可能成为企业并购重组的主战场。当前,中国企业并购正显现出以下四大趋势。

1、企业纵向并购日益活跃

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现降低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企业将出现为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增强企业发展动力,以整合生产下游要素,构筑企业新的价值链的企业并购。预计今后几年里,纵向并购仍会以两位数增长。

2、以同行业整合、推动企业由大变强、由强变优的横向并购将全面展开

我国提出要在各个行业整合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近年来,同行业之间的企业并购比较多。从2008年企业并购热点看,成交金额同比出现较大涨幅的行业分别是工程建筑业、文化产业、农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和资产管理业。2009年,以1o大产业振兴规划为契机,企业横向并购重组将在更大范围、更多行业、更宽地域展开。

3、大型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加速,混合并购将会渐入高潮

我国提出国内大型企业上市目标和政府部门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并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种政策在2009年将促使国内大型企业进行主辅分离和资源整合,以实现主业板块或集团整体上的目标,也促使科研院所重组到大型企业集团。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目标,大型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将加速度进行。这种态势将促使混合并购曰益活跃。

4、企业异地结盟、异地并购趋于活跃

大企业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合作正在大规模展开。地方政府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异地并购的不断展开,将大大推进市场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的优化配置,加快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四、更好地发展我国企业并购的建议

1、进一步健全企业并购的法律体系

建议制定一部《企业并购法》,对于我国企业并购做出专规定,作为并购法律体系的核心,完善企业并购相关的主体法律和部门规章。此外,应该减少我国并购法与其他法律的冲突,尽量向国际通行规则靠拢。在制定或完善产权交易法、资产评估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金融法、税法等方面的法规时,也应考虑到企业并购的因素。

政府对企业并购应在宏观上进行指导,运用产业政策指导企业并购,避免企业盲目并购,使产业结构在企业并购中达到最优化。由于企业并购行为一般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因此,有可能只有利于并购双方,不利于整个社会。政府需要以监督者的身份制定监管政策对之加以控制和调整,及时制止那些损害市场效率和妨碍公平竞争的并购活动的发生。因此,在企业并购中,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制定经济规划、产业政策方面。

3、做好企业并购后的整合工作

在管理制度方面,通过管理移植来实现,使得管理资源在并购企业中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使先进企业的管理思想和制度得到移植和扩散,使并购后企业拥有比原企业更优越的管理资源。在人力资源方面,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员工的信息,例如,并购后工作职位如何变动、待遇与以前有什么不同、是否会裁员等信息。在明确这些信息后,积极和企业员工沟通,要让员工及时了解并购的最新进展状况以及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的方案,从而找准自己在新企业中的定位。

在企业文化方面,一方面企业在并购后,应当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建立一整套新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范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贯彻,同时从硬约束的角度与其他各种软约束因素共同强化新文化在员工思想上的积淀,并对新文化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强化。另一方面通过物质因素使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例如,统一服装,使员工产生纪律感和归属感,建立企业商标、标志物、改善厂房车间、工作环境等物质因素与企业文化其他要素一起逐步在员工思想行为上发挥影响。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