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教案(大全10篇)

时间:2023-10-16 02:09:20 作者:JQ文豪 2023年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教案(大全10篇)

小班教案需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学科特点,灵活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教案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5号考生,我今天的试讲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

同学们好,上课!好,同学们请坐!

在上课之前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我们班和隔壁班呢,计划这周末一起去敬老院看望那里的爷爷奶奶们,所以昨天两个班的生活委员一起去超市买了一些营养品,他们一共花了80元,老师还知道隔壁班是我们班花的钱数的2倍少10元。那我们现在要算一下我们两个班分别花了多少钱呢?同学们知道怎么进行计算么。我看同学们都是迷茫的眼神,那没关系,我们呢,学完这节课我相信大家一定会算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一元一次方程。

现在我们呢,仍然按照以往的前后4个人为一个小组,班级依次一共分成10组,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一下刚刚的问题我们可不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解答。嗯!好!时间到!我看同学们刚才讨论的都很激烈,那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好!第六组的组员都举手啦!我们以后呢,也要学习他们这种踊跃发言的精神!嗯!请坐!他们呢,想到了我们小学的综合应用题。用(80+10)÷3=30。嗯,看来第六组的同学们呢,对以前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牢固。哦,我看第四组的同学也举起了手!那你们来说!哦!请坐!第四组的同学呢!想到了我们之前学过的用数字表示数。他们呢,设我们班所花的钱数为a,则我们隔壁班呢,花的钱数就是2a-10,然后得出恒等式:a+2a-10=80,最后呢,得出我们班花了30元,隔壁班花了50元。第四组同学的想法呢,和我们今天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一样,只不过我们要进行规范一下。那哪个小组能来说一下需要规范哪些地方么?嗯,第10组先来说。嗯!好!请坐!第10组看来是上课之前进行了预习,告诉我们应该把a换成未知数x。没错,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呢,为了大家能够统一思路,形成了一种习惯:首先在设未知数时,要首先设x。那哪个组还有其他不同意见么?嗯!好!第一组观察的很仔细!我们呢,在解答综合问题时,有单位的一定要把单位标注清楚。也就是我们班所花的钱数为x元,隔壁班为(2x-10)元。还有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嗯。我看大家都摇头。那我们把第六组和第一组的答案归结到一起,就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那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1.把未知数设成x。2.有单位的一定要记得标注单位。现在我们已经对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了一定的了解,那现在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大屏幕中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几道题,我们来进行求解。看一看哪位同学最先完成。嗯,我看大家都抬起了头,那大家都做完了是吧?好!哪位同学能来分享一下你这几道题呢题的答案呢?最后排的举手最高的这位男同学你来说。嗯!好,请坐!有同学答案和他有不一样的地方么。好!靠墙的这位女同学,你来说。嗯,她说第三道题他们的结果不一样。嗯,大家也都表示不一样。那我们来一起看一下这道题。这道题呢是啊8x-10=7x+6。那这道题呢,我们在做的时候要进行移项,在移项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变号的问题。首先,将x统一移到等号的左边,将数字统一移到等号的右边。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7x移到等号的左边时前面要加一个负号。-10移到等号的右边时要变成加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等式关系不变。

那我们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一点的了解,现在我们来一起来解决一下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下周我们是植树节,我们班级一共种100颗树,柳树比杨树多20棵,问一下我们柳树和杨树分别要栽多少棵?现在同桌之间来进行讨论并得出最终答案。给大家3分钟时间。好!我看同学们都已经抬起了头。哪组同桌先来分享一下,你们组得出的结果是多少呢?好,靠墙的这组举手最快的同桌们来说一下。嗯好,请坐,他们得出的最终结果是柳树为60棵,杨树为40棵。那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同学们说和他的答案是一样的。好,那我看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透彻。

那现在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板书呢?好。中间的这位穿黑色衣服的男生。我来进行提问,然后你来回答。我们以后再设未知数的时候?对,要将未知数设成x。然后对于单位呢?对!我们一定要进行特别的注意,在做综合题的时候,有单位一定要写上去。最后呢,我们特别强调的一件事情是?对很好,我们要特别注意移项中变号的问题。现在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好,那在本节课的最后呢,我要给大家留一个小任务,大家课下一定要用心去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的一元一次方程来进行解决。课下将发现的问题并解决好,整理到本上,然后下节课我们来进行一起分享。好,本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试讲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教案篇二

3.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4.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探索1

等式一边的项可以移到等式的另一边吗?

如果把"3"变号后移到的另一边呢?

换一个等式-6-7=-13试一试.

任写一个等式再试一试.

探索2

(1)方程x+3=-1的解是多少?

探索3

怎样求方程x-7=5的解?

有的学生可能还是乐意用算术解法,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甲的解法是:这是一个表示减法运算的式子,x是被减数,7是减数,5是差.所以有x=5+7(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x=12.

乙的解法是:这是一个等式,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________,结果仍相等,把方程的两边都加7,得x-7+7=5+7,于是x=12.

丙的解法是:把方程左边的项-7,变号(即变成+7)后移到方程的右边,得x=5+7,于是x=12.

议一议,三种解法,你乐意用哪一种?

归纳

解方程时,把方程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移项.

注意:移项的要点不在移动,而在于变号.

想一想:移项为什么要变号?移项的根据是什么?

探索4

以下各方程的“移项”对不对?为什么?

(1)x+5=7,移项得x=7+5;

(2)3-x=7,移项得-x=7-3;

(3)2x=7x,移项得2x+7x=0;

(4)2x=7x-6,移项得2x-7x=-6.

探索5

(1)3x+6=0,移项得0=-3x-6;

(2)3x=5x-7,移项得3x+7=5x;

(3)3-x=5x,移项得3-x-5x=0;

(4)3x+20=7x-18,移项得-7x+18=-3x-20.

例题学习

p81.例1

练习

p81.练习

作业

p84.习题2,3,9

补充作业

1.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是十位上的数的2倍,如果把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对调,那么所得到的两位数比原两位数大36.求原两位数.

解:设原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为x,

那么,根据个位上的数是十位上的数的2倍,得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

则原两位数记为___________.

因为对调后所得到的新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为______,个位上的数为______,新两位数应记为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新两位数比原两位数大36,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这个方程得_________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教案篇三

一、教学分析:

本节课设计简析:本节课内容是列方程解应用题,主要是小学解应用题和中学解应用题的衔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学会用方程的思维解决问题。

2、借助找关键句或关键词、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用方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能分析题意,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温故:

分别算出下列绳子的总长度

【设计意图:为下面的例题做好铺垫】

二、新课引入:

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丢番图,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公元3~4世纪)的墓碑上记载着:

或者根据丢番图的年龄能被6,12,2,7整除,可知这个年龄是6,12,2,7的倍数,所以他的年龄为84,168??但是根据迄今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可的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是法国的让—卡尔门特,他在8月4日去世时享年122岁。所以丢番图的年龄为84岁。

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审清题意;

(2)“设”:设未知数并把有关的量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

(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

(5)“答”:检验作答。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现在儿子的年龄是8岁,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请问多少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解:设x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儿子爸爸

现在的年龄88×4

x年后的年龄8+x8×4+x然后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答。

3、我的地盘,我做主!

编题目:根据方程x+(x+8)=40,编一道应用题。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体验到方程有时候给我们解应用题带来很大的方便。

【设计理念:经典问题如何用方程解决】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教案篇四

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2、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挑战自我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根据题意,分析各类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熟练的列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弄清题意,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于学生来说解方程已不是问题了,本节课是以上一节课为基础,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只要学生读懂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用一元一次方程会解决就行了。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问题设计师生活动备注情境创设

讨论交流:按怎样的解题步骤解方程才最简便?由此你能得到怎样的启发。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动手解方程

自主探究

问题一:

一项工作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两人合作3天完成的工作量是,此时剩余的工作量是。

问题二:

问题三:

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现在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再增加两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教案篇五

(一)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学习能力。

(一)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难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关键:抓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一)、复习提问

1、叙述等式的两条性质。

2、解方程:4(x—)=2

解法1:根据等式性质2,两边同除以4,得:

x—=

两边都加,得x=

解法2: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掉括号,得:

4x—=2

两边同加,得4x=

两边同除以4,得x=

(二)、新授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讨论下面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分析: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台计算机,已知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那么去年购买2x台,又知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则今年购买了22x(即4x)台。

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为: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即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

列方程:x+2x+4x=140

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2x表示2x,4x表示4x,x表示1x。

根据分配律,x+2x+4x=(1+2+4)x=7x。

这样就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要注意x的系数是1,不是0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x+2x+4x=140

合并

7x=140

系数化为1

x=20

由上可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

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

例:某班学生共60分,外出参加种树活动,根据任何的不同,要分成三个小组且使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求各小组人数。

分析:这里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就是说把总数60人分成10份,甲组人数占2份,乙组人数占3份,丙组人数占5份,如果知道每一份是多少,那么甲、乙、丙各组人数都可以求得,所以本题应设每一份为x人。

问:本题中相等关系是什么?

答:甲组人数+乙组人数+丙组人数=60。

解:设每一份为x人,则甲组人数为2x人,乙组人数为3x人,丙组为5x人,列方程:

2x+3x+5x=60

合并,得10x=60

系数化为1,得x=6

所以2x=12,3x=18,5x=30

答:甲组12人,乙组18人,丙组30人。

请同学们检验一下,答案是否合理,即这三组人数的比是否是2:3:5,且这三组人数之和是否等于60。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9页练习。

(1)x=3、

(2)可以先合并,也可以先把方程两边同乘以2、

具体解法如下:

解法1:合并,得(+)x=7

即2x=7

系数化为1,得x=

解法2:两边同乘以2,得x+3x=14

合并,得4x=14

系数化为1,得x=

(3)合并,得—2、5x=10

系数化为1,得x=—4

2、补充练习。

(2)某学生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多2页,第二天读了全书的少1页,还剩23页没读,问全书共有多少页?(设未知数,列方程,不求解)

解:(1)设每份为x个,则黑色皮块有3x个,白色皮块有5x个。

列方程3x+2x=32

合并,得8x=32

系数化为1,得x=4

黑色皮块为43=12(个),白色皮块有54=20(个)

(2)设全书共有x页,那么第一天读了(x+2)页,第二天读了(x—1)页。

本问题的相等关系是:第一天读的量+第二天读的量+还剩23页=全书页数。

列方程:x+2+x—1+23=x。

四、课堂小结

初学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感到不习惯,但一定要克服困难,掌握这种方法,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其中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本节课的两个问题的相等关系都是:总量=各部分量的和。这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合并就是把类型相同的项系数相加合并为一项,也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合并时,注意x或—x的系数分别是1,—1,而不是0。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93页习题3、2第1、3(1)、(2)、4、5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合并同类项习题课(第2课时)

一、解方程。

1、(1)3x+3—2x=7;(2)x+x=3;

(3)5x—2—7x=8;(4)y—3—5y=;

(5)—=5;(6)0。6x—x—3=0。

二、解答题。

3、甲、乙两地相距460千米,a、b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开出,a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b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

(1)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4、甲、乙二人从a地去b地,甲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乙骑车每小时比甲多走8千米,甲出发半小时后乙出发,恰好二人同时到达b地,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答案:

二、2、705人,设育红小学1995年学生人数为x人,列方程320=x—150。

3、(1)4小时,设出发后x小时相遇,列方程60x+48x=460。

(2)3小时,设b车开出后x小时两车相遇,列方程60+60x+48x=460。

4、3千米,设a、b两地间的距离为x千米,—=。

5、1分钟,设经过x分钟两人首次相遇,列方程550x—250x=400。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教案篇六

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课时。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教材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在学生已学习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本节内容一方面通过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高。可以说本节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广。同时也为后继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埋下伏笔。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于是我根据学生和中小学教材衔接的特点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检验,利用方程进行简单推理判断。

2、能力目标:

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地建立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教案篇七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第一课时内容。本次讲课从四大方面讲解:

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是初中七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前面几节我们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及合并同类项》,这节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延伸及应用。通过这节我们对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了更新的步骤。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认识,另一方面为接下来讲解去分母做了铺垫。所以说这节课内容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内容简析,考虑到学生的认识结构心理特征,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形成并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规范步骤,理解去括号的法则,并通过对比加深对带系数的去括号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解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整洁的内涵,发展有条理地清晰的思维能力,提高人的一般素质。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实际问题的找等量关系掌握不一定很深刻,尤其是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寻找不容易,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在知识的结合上不是很顺手,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认真总结公式和简介的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总结口诀,增加其学习的趣味性,然后加强其对问题总结简洁的习惯。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六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引入,出示目标

(二)自学导航

(三)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达标测试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引入,出示目标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知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自学导航

对于实际问题,同学们在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所以并不陌生。另外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移项及合并同类项,并且总结了一些口诀。

3、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口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题中,我们采取固定做题框架但是不细说具体步骤,以此达到自由发挥的效果。

4、达标测试

及时练习巩固,小组合作交流,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练习公式。再加上口诀的辅助,达到讲练结合的教学宗旨,深化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练习的目的就是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

5、小结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总结归纳的个性品质目标。

6、布置作业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教案篇八

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4、巩固练习

(1)解方程(2)当y为何值时,2(3y+4)的值比5(2y—7)的值大3?解5(x+2)=2(5x—1)

(巩固练习,抽两个同学上黑板去完成,其余的同学在演草纸上完成,待同学们完成后给予点评。)

5、小结:和同学们一起回顾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教案篇九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地位:本节位于青岛版七年级上册第八章第4节第三课时,在研究了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后是第5节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作用:是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也是解其他方程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探索过程,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团结互助精神,让学生体会到解方程中分析与转化的思想方法。

3、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难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归纳。

关键:每一步的`依据及应注意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历了两节简单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大部分学生应已经初步了解了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方法,对本节学习大有帮助,但在去分母及其余各步骤中都有易错点,是学生难以全面掌握的。

三、教学思想

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每一环节的主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思考,将知识与技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一、师生定向

了解学情出示上节

习题练习了解具体学情确定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三、自主预习

预习检测布置任务

巡视督导

板书例题

预习检测

抽查学生

指导学生自改自评

自学课本内容,思考解方程的每一步变化的名称及具体做法,思考易错点

闭卷答题

自改、自评预习效果

教师指明做法,帮学生走进教材,理解文本,把握重点。

通过学生阅读思考让学生将部分知识内化。

检查预习情况,暴晒问题

让学生将技能内化,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四、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指导学生互评

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步骤及具体做法,易错点小组合作解决自学未能解决的问题

由会的同学展示

小组讨论总结每一步的易错点兵教兵

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培养团结互助精神五、达标自测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完成相应学案上的问题

独立完成

自评互评

小组交流后当堂完成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用以确定课后作业六简谈收获

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谈课堂收获了解学生收获情况

布置课下任务,让学生继续牢固学习成果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教案篇十

胡主任上课给我的总的印象是说话幽默,敢于创新,学生学得轻松。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思想方法,来用于将来的学习和工作。胡主任他就一改传统的灌输入教学,在这堂课他着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首先他出示一台天平,由学生去联想与数学有关的概念,学生就会大胆去联想已学到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一下子就会自己的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全调动起来了,然后又由学生给方程取名,自己下定义,再由路程=路程,速度=速度,时间=时间,学生还能想到哪些?等等,他整个的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学生整堂课都能积极大胆地思维,这些都是我们数学教学发展的总方向,很值得我们学习。

胡主任整堂课都是面带笑容,让学生觉得很亲切,说话幽默风趣,学生学起来没有压力。他非常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由易入难,全由学生一步一步上台板书,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板书设计也非常的到位,可见胡主任课前也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最后又设计了一道英语试题,让学生耳目一新,迫切急于去找答案,在这道题中他既向学生渗透了用未知数来代替未知字母这种数学建模思想,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德育学习,以及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也是有联系的。

胡主任这堂课设计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运用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确实是我们这堂课的难点,我觉得学生在这方面一直不太擅长分析题意,要列出有关式子,找出等量关系,可能对绝大部分同学来说都是很困难,我觉得胡主任在教材的例题分析上应该还要更细一点,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尝试如何用算术方法解决它,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也可画表格分析)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相关的量,并进一步依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这样更能突出方程比列算式有更多的优越性。另外在铺垫过渡题的第二题中,因为胡主任前面一直是讲一元一次方程,但后来列出来的方程却是一分式方程,与前面有点不符。当时在讲教材例题时,胡主任说可以利用ab=bd或ac=cd,我觉得这样用词不准确,应说是利用这两段的速度相等。总之,整堂课都值得研究与借鉴。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