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德育文章读后感(通用5篇)

时间:2023-10-07 02:36:49 作者:念青松 2023年德育文章读后感(通用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德育文章读后感篇一

例如讲完《黄香温席》的故事,可能学生全记,记在的生活环境不需要我们再手摇扇子凉席了。此时可以让孩子们思考,结合现在的情况,夏天我们如何孝敬忙碌了一天的父母。

启发他们把手摇扇换成电扇或空调,在父母睡前,用电扇吹凉席或把空调调到合适的温度,让父母在睡前能感受凉爽。为了父母的身体健康,我们要细心地照顾父母。让孩子们明白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何善体亲心,如何学做当代的小黄香。

又如:讲完《黔娄尝粪》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说说这个故事中的哪个人让你感动?为什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哪怕是不太合适的看法。让孩子们明白过去医疗条件不发达,所以任何化验的工作都要亲自去做。现在我们可以借助高科技来化验,不用那样亲自尝粪便了。但是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我们欲报之情是永远没有办法抱尽的,孝是天之经地之义,孝敬自己的父母是理所当然的,是为人子女必须要做的事。

再如:讲完《苏武牧羊》这则故事后,让孩子们说说我们应该向故事中的谁学习?我们要向苏武学习些什么?让孩子们明白苏武至死都不投降匈奴是忠贞爱国的表现,他的这种爱国精神令人感动,不但在汉朝,在匈奴这样的国家也赢得了尊敬。这种爱国精神也给了他战胜恶劣环境的的力量,帮助他生存下来。我么长大了也要象苏武一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不同的道德水准其表现是千差万别,道德高尚的领导人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道德沦丧的领导腐—败之风恣意蔓延,祸国殃民;道德高尚的企业家,会视质量信誉为生命,道德沦丧的企业家会拜倒在金钱之下,任意践踏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由此可见,道德对个人、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影响巨大,培育出一带有道德的接—班人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德育文章读后感篇二

最近,班组组织学习阅读了钱穆先生的作品“人生十论”,读后收获颇丰。

修身不是一职业,修身是个人的,也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齐家,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好合,这样才是人生中有意义的生活。这需要我们有意义的行为来达成,才能齐家。修身齐家之外还有治国平天下,要治国一定要从修身齐家起。修身齐家是我们的行为,治国平天下可算是我们的事业。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它的意义与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存在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向往富裕的生活,在满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需求后,还想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买车购房等,但是大鱼大肉与粗茶淡饭、高楼大厦与陋巷平房,双方的意义与价值是相同的,都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上,其实大可不必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只要快乐就好,以免徒增烦恼,如攀比他人造成心里不平衡,拼命劳作累心伤身,为了物质享受而贪污犯罪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我们应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另有我们的人生行为,兼及事业,此始是人生之主体所在。

德育文章读后感篇三

今天看了肖远骑的《今天怎样做教师》,让我大失所望:原以为对教师有所指导,不想也是空洞的说教,主要观点有三:教师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教师要有远大的职业情怀,教师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他的文章应该叫做《教师职业要求一二三》(加了阅读要求而已),或者叫做《今天教师要做什么》。这是站在领导的角度的阿谀溜须的官僚文章。至于“今天怎样做教师”,必须深入教师,了解教师的想法,才有发言权。随着代课教师的清退,学校布局的调整,均衡教育的乱均衡,教师的工资的空调,教师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直线下降,“今天怎样做教师”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教师想不想做好教师,教师能不能做好教师。

“今天怎样做教师”首先要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那就是想不想做好老师。教师有三种境界:一是以育人为乐,不计得失;二是以教书为职业,利大劲足;三是以教书为副业,混混而已。第一种人是汪金权之类的神一样的英模教师,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不求利,以帮助学生成长为乐、以学生的成就为乐、以学生之乐为乐,这样的教师少之又少,所以,媒体对发掘出的这类教师大书特书,这是应该的。这类教师为什么少,这值得我们的政府及领导者反思!第二种人是教师的绝大部分,教书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他们赖以生存、生活的基础、是他们的职业,报酬丰厚时干劲十足,收入微薄是心灰意懒,这一心态不止教师如此,从事任何职业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如此。既是大部分,政府就不应该只是给教师戴上“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精神枷锁,唱着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空调,做着补助“贫困学生”(大部分比教师家庭收入高的“贫困学生”)、改善教学设施而忽视教师待遇的增加教育投入的废事。第三种人是教师的极少部分人,这类教师,要么是家庭有其他主要收入,要么是准备改行,教书,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副业,赖以混日子的依靠,只不过是“鸡肋”而已--食之有味,弃之无肉!他们根本不想做好教师!

“今天怎样做教师”其次要解决如何帮教师做好教师的问题,那就是教师能不能做好教师。

首先,要让教师专业对口。如今的“均衡教育”、教师专任,指导思想不错,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面对有些科目的专业教师富余、有些科目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均衡”的结果是:不进行教师的专业培训,而是拉夫凑数,不缺编的学校,富余的科目变得紧张、专任的不专业,缺编的学校更是一片混乱。在此情况下,神一样的英模教师,面对专业不对口的科目,即使他们有最严谨的工作作风,有最远大的职业情怀,有最好的阅读习惯,做出最大的`努力,尚且不能成为好教师,更不用说一般的职业教师与混混教师了。既然清退了大量的代课教师,政府就应该为学校补充大量的新鲜血液,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加入其中,问题是教师微薄的收入、卑微的社会地位又让专业人才望而却步。这也是近几年拥有大量专业教师的私立学校质量高于公办学校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值得政府领导者深思!应该大力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

倦怠,甚至职业厌倦、职业憎恶?“哀大莫如心死”,第二种教师尚且如此,遑论第三种教师了。政府确实该深入了解教师的真实情况,把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落在实处。“振兴民族在教育,振兴教育在教师。”只有教师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而不是作出牺牲、奉献的“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教育行业,才能让教师安于教书,全身心投入教学之中,我们的民族才真的有了振兴的希望!

《今天怎样做德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德育文章读后感篇四

《中华德育故事》可以培养你的学习兴趣,对提高道德修养意义重大,不失为一本德育辅导的好教材。那么,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中华德育故事》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两个小故事中,我记忆犹新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老莱斑衣”,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周朝时候,有个老莱子,他不知道他自己姓什么,只知道自己是楚国人。老莱子生性十分孝顺,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用来供养双。老莱子虽已年过七十,但在父母面前,从来不提“老”这个字,如果张口说老,闭口言老,那父母就会觉得,自己已经走入风烛残年,垂垂老矣了。一个人年过古稀,他的父母少说也有九十几岁了,身体都会比较虚弱,行动不便,甚至老眼昏花。善解人意的老莱子很能体恤父母的心情,为了能够让父母开心,他装出许多活泼可爱的样子,来逗双亲高兴,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他常常穿着色彩斑斓的衣服,装成婴儿的样子,在父母面前又蹦又跳地跳舞。他还在父母面前戏弄小鸟,做出孩儿玩耍的样子,博得父母的欢喜。有时候他挑两桶水,故意将水打翻,弄的衣服湿淋淋的,他就做出小孩啼哭的声音来,他的父母便“哈哈哈”大笑起来。

老莱子对他的父母十分的孝顺。说到孝顺,我对我的父母也挺孝顺的。记得又一次,妈妈生病了,到了该吃午餐的时候,妈妈偏要下床做饭,我拦着妈妈,说:“妈妈,你还是好好休息吧,我去下面条。”说完,我立即走向厨房。然后做了两碗面条,,把一碗端到了妈妈的床前,说:“妈,我做的和你做的还是有差别的,可能不好吃,但凑合吃吧。”妈妈笑了笑,说:“不好吃也没关系,这是你做的呀。”妈妈吃碗面条后睡着了。我想:以前吃完饭,妈妈都会把客厅打扫一下,不如我帮妈妈打扫。说干就干,我立刻拿出扫帚,把客厅扫干净,然后把拖把洗干净,又把客厅拖了一遍。为了不吵醒妈妈,我没有把客厅的电视打开,自己进卧室看书了。

看了中华德育故事,我懂得了如何孝顺父母,我以后一定要像老莱子一样,孝顺父母。

《纪信代死》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文中纪信为了让刘邦逃离荥阳城,与刘邦互相换衣服,于是汉王就扮了一个普通的人从西城门逃走了,而纪信在东门大声喊叫:“我就是刘邦!”人人都以为刘邦投降了,却被楚人识破,用火烧死了他,后来汉王打下天下,做了汉高祖皇帝以后,就在顺庆(今四川南充)为纪信造了一座庙,叫“忠佑庙”。汉高祖诰词里面说:“以忠殉国,代君任患,实开汉业。”

这个故事看完了,我恍然大悟,虽然这个故事很短,纪信是以忠为国捐躯,代替刘邦来承受杀身之祸的,如果没有他当时的勇敢殉烈,汉朝就没那么容易建立,也就取不得成功。

在前几天,我在晚上看《西游记》,里面的妖精偷了寺里的宝贝,与孙悟空对战,孙悟空一个棒子向他与龙王砸去,他明明说的是我挡着你,却跑到千里之外,何能比得上纪信?纪信为人受死,而那个妖精让别人去替死,他看到这些,一定会后悔的!

以后,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只要是为了伸张正义,我都会努力的付出。

面对家庭、社会共同的需要深明光大,“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为师者春风化雨的神圣社会责任。但在具体教学中,单提这些伦理道德的名词,对孩子们来说,确实太抽象了。老师一定要融入生活的事例,以便让学生体会正确的做人道理,真切感知这些伦理道德是如何落实在生活之中的。每则故事都有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老师不可任意增加内容或曲解事实,也不可因今人做不到就妄加批判,老师一定先要肯定尊重人性本善的至德至行。让孩子们融入故事,培养良好德行,这本书高年级的孩子老师可以推荐给他们阅读,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用老师讲故事孩子听故事的方式进行。老师给孩子们讲完白话故事,可以启发他们思考,哪些人物值得学习,哪些值得警惕?如何在生活中落实文中人物的可贵之处!

例如讲完《黄香温席》的故事,可能学生全记,记在的生活环境不需要我们再手摇扇子凉席了。此时可以让孩子们思考,结合现在的情况,夏天我们如何孝敬忙碌了一天的父母。

启发他们把手摇扇换成电扇或在父母睡前,用电扇吹凉席或把空调调到合适的温度,让父母在睡前能感受凉爽。为了父母的身体健康,我们要细心地照顾父母。让孩子们明白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何善体亲心,如何学做当代的小黄香。

又如:讲完《黔娄尝粪》这个故事,让孩子们说说这个故事中的哪个人让你感动?为什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哪怕是不太合适的看法。让孩子们明白过去医疗条件不发达,所以任何化验的工作都要亲自去做。现在我们可以借助高科技来化验,不用那样亲自尝粪便了。但是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我们欲报之情是永远没有办法抱尽的,孝是天之经地之义,孝敬自己的父母是理所当然的,是为人子女必须要做的事。

再如:讲完《苏武牧羊》这则故事后,让孩子们说说我们应该向故事中的谁学习?我们要向苏武学习些什么?让孩子们明白苏武至死都不投降匈奴是忠贞爱国的表现,他的这种爱国精神令人感动,不但在汉朝,在匈奴这样的国家也赢得了尊敬。这种爱国精神也给了他战胜恶劣环境的的力量,帮助他生存下来。我么长大了也要象苏武一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学会感恩,会让的生活充满色彩,学习《中华中华德育故事》会让我们对我国传统的文化到的有更深刻的认识,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感恩,感谢生活中给你的赠予。《中华德育故事》适宜各阶层人群观看,如企业、学校、孩子经常观看,逐渐扎下德行的根基,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关心同学;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提升精神境界,带动社会良善风气,真正使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

其中,有一则《俞净意公遇灶神》,这则故事讲述的是俞先生既悲惨又幸运的人生。首先,讲述的是俞先生多才博学,考试成绩优异,与同样十余人,组成了文昌社,他们定下了许多的规定:惜字放生,行之有年。俞先生原有五子四字病逝,其第三子,在八岁嬉戏过程中失踪,俞先生疑惑不解,每当大年三十晚,他把信写好,放在灶台上,让灶神转交玉皇大帝,希望大帝改变他的命运。突然在大年三十晚,来了一位来路不明的老人,这位老人谈吐不凡,又了解人物的内心,所以俞先生,认定了他是玉皇大帝派来改变他命运的神仙,经过这位神仙的教导后,俞先生才后悔莫及,所以他改变了许多的恶习,俞先生不到三年他就功成名就,也找回了第三子。

这个故事讲述了俞先生既悲惨又幸运的人生,而下面讲述的是两个小孩之间的故事。

子,便藏了起来,而管宁却不同,他把金子视瓦石扔了出去。回到家后,管宁把与华歆的席子割开,来教育华歆不要贪财。

中华民族这个礼仪之邦,是时候让我们传承下去了!

德育文章读后感篇五

最近,班组组织学习阅读了钱穆先生的作品“人生十论”,读后收获颇丰。

人包含于世界中,世界包含于宇宙中,人为有限可知,宇宙为无限不可知。西方人追求真理的形式,就是取向于有限的人生世界之外,然后在回向有限人生做指导。西方人所认为的真理必是一种客观的,由此而产生了宗教、科学与哲学。由于各门学科都是主向无限的宇宙追求的,因此就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容易分道扬镳,不易汇合,学科分类,枝繁叶茂,各成专门,无一个谁对谁非的标准;二、既然向外无限追求,就永远如在途中,永不达目的,得不到结论。这种无限的追求越远,则越脱离人生的实际,越虚无缥缈,如果用来指导人生就存在巨大的危险。就好比长期处于高层工作的人,一下子让他到基层工作,总会不了解实际情况,而感到不舒适,有时甚至会造成极大麻烦。

中国人追求真理,则是主向内的,以自身真实体验为主,中庸言,尽己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尽物之性,而后可以赞天地之华育。有限的知识可以作为追求无限知识的一指针。人若直接向无限宇宙追求真理,则眼前一片漆黑。若从求解自身开始,则还有一点光明,随着逐步的完善,光明将越来越强大,最后可尽化暗为明。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起,必将成就大器。但是应该明白在有限可知的外部有一个无限的不可知,只有这样的认识,人才会不断的向前追求。而西方的哲学贡献就在于此,由于其向无限自然的追求,而永远达不到目的,才会使人类知道所知道的到底是很有限的。

但是,人类追求真理还是应该从人类本身的角度出发,从有限的可知世界中寻求,首先站稳一个立足点,并能同时不断的向四周移动,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类的知识面也就越来越大,有限的知识向着无限知识不断的发展,就可能趋于无限。这种基于现实,向外不断求解人生真理的过程,同时又不脱离现实,正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上面所述的追求人生真理的过程基本就是作者的用意,深入浅出,回归到求解人本身的过程,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的求知过程不可取。当然,我们不是反对人要向未知世界求知,所谓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也”,如果没有这种对无限的求知欲,人的知识将会终止,人类的文明将停滞不前。因此,作者并不批判西方人的追求真理的方式,只是在前面做的一个大铺垫,最后回归到中国传统人生观的问题上来。

中国人了解宇宙,第一步在于了解人生,求解人生,第一步在于了解个人,身外有家,家外有国,国外有天下,就是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点与西方人提倡的个人主义不同,与西方人的人生观是相吻合的,上面已提到许多,这里就不在多说。中国人的人生观是一种群己融洽天下融洽之人生。这种人生观就形成了中国人的伦理人生,父子与兄弟为天伦,君臣与朋友为人伦,夫妻则介于之间,人与人的关系于这种伦理关系中形成。父亲是我的父亲,儿子是我的儿子,君王是我的君王,朋友是我的朋友,都是以我为中心,但又脱离不了周围有关系的人。所以中国人的修身是一种个人中心之大群主义。推广到无限的自然宇宙,即是以小我为中心,完成其对于无限宇宙之大自然而融为一体,所谓的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说到最精辟处就是教人做一个好人,这种精神就是一种道德精神或说是一种伦理精神,此种精神只有从人伦即朋友或者有隶属关系的上下级中才能看出来。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只有自己才清楚,别人是不会知道的。因此对于如何做一个好人的问题,各人只求对得起良心,心安里得。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是违背良心的事,但你又看到别人都做了而且没什么事,这时候你就应该做出选择到底该不该做,但只求问心无愧。现在社会上官场的腐败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身居要职,不趁在位时多捞一把,不在位时恐怕会后悔莫及。换是自己在位,又如何应付呢,是同流合污,还是清出淤泥呢?还是要回到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人生中来思考,以求对得起天地良心为本。

《人生十论》这篇文章是关于探讨人生价值观之一本非常深刻的书,作者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渊博的学识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对人性的善恶等各个方面的剖析深入,通过对中国传统的人生观和西方的价值观做深入的对比,来推敲内涵深刻的人生哲学。文章所用文字娓娓道来,看似简单,实则论述出人生之种种问题。作者把文章分成三大章节:人生十论、人生三步骤、中国人生哲学。其中人大章节又分成若干小节。这在下来我们逐一讨论。

在文章的开篇,作者谈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充分体现作者本人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心境上升到一定的境界。于我想来,这已大体描绘出作者的思想境界。细细的体会,在人生路上,随时可遇坎坷,荆棘遍布,困难重重,当你已努力过、追求过,不管结果是否是想要的,哪怕失败,但你心已超然,不会因失去而悔恨。因为在心理上你已经达到了,已经成功了,已领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修身不是一职业,修身是个人的,也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齐家,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好合,这样才是人生中有意义的生活。这需要我们有意义的行为来达成,才能齐家。修身齐家之外还有治国平天下,要治国一定要从修身齐家起。修身齐家是我们的行为,治国平天下可算是我们的事业。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它的意义与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存在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向往富裕的生活,在满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需求后,还想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买车购房等,但是大鱼大肉与粗茶淡饭、高楼大厦与陋巷平房,双方的意义与价值是相同的,都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上,其实大可不必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只要快乐就好,以免徒增烦恼,如攀比他人造成心里不平衡,拼命劳作累心伤身,为了物质享受而贪污犯罪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我们应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另有我们的人生行为,兼及事业,此始是人生之主体所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