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冒险的开始读后感 幽默西游小说的读后感(模板8篇)

时间:2023-10-08 14:25:58 作者:MJ笔神 最新冒险的开始读后感 幽默西游小说的读后感(模板8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冒险的开始读后感篇一

我很喜欢读周锐的书,我读过他的《中国兔子德国草》《书包里的老师》《幽默西游》……最近我就在读他的《幽默西游》。

幽默西游主要讲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回真经成为斗站胜佛。因为想要一个孩子,于是就和净坛使者猪八戒一起去西凉女国的子母河里喝了一勺水。果然没过几天,他俩的`肚子一个比一个大,只听“砰”的一声就生出了两个小男孩。于是孙悟空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孙怪,猪八戒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猪小能。它们一点也不听话,先是要学七十二变,又是要参加斗法大会,因为它们怕了杨戬的两个孩子—杨不败、杨不输,他们一个会使冰眼,一个会使火眼,所以他们先去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又去太乙真人那里吃了他的九阳化阴丹。现在他们既不怕火烧又不怕冰冻,()但赶过去时斗法大会已经结束,因为杨戬作弊才让自己的孩子们得了那块腰牌,于是怪、小能去找金星借来了他的神笔,把无敌小神仙改成了无耻老神仙。后来他们跟不败、不输成为了好兄弟,杨戬和李天王经常会做亏心事,但是怪、小能有众多神仙的帮助一一穿破了他们两个的诡计,而有些时候因为贪玩被一些神仙批评。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如果要管别人,就一定要先管自己,不能因为他是大人做了一些亏心事而不跟其他人说,应该要当场指出那些亏心事。

承认错误,勇敢者也!

冒险的开始读后感篇二

今年下来,陆陆续续看了若干畅销的婚恋小说。有王海鸰的《新结婚时代》、六六的《双面胶》、叶萱的《纸婚》、介末的《裸婚》和李守杰的《婚姻男女》、人海中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等。

这类婚恋书大致可以做如下分类:

1、婚姻写实版——提出问题,但无法解决问题:《新结婚时代》和《双面胶》两本小说的核心题材是反映婚姻中的种种现实问题,作者是60年后或70年初,不相信爱情的力量,认为爱情在现实婚姻种种问题碰撞下终会灰飞烟灭。《双面胶》可以称为反面教材版,它把这种物质利益冲突毁灭爱情写到了极限,通过一个极端例子点醒人们对婚姻的反思;《新结婚时代》可以称为客观现实版,它的文笔不像《双面胶》那么犀利,人物性格也不像《双面胶》那么刻薄极端,但城乡恋婚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却描绘得无比沉重和无奈。也许出于一种妥协的需要和考虑到社会价值引导,王海鸰给了小说一个在现实中很难存在的happyending,也尽量让小说里的人物心态都很积极,也都很善良。这样的处理相对《双面胶》来说,读起来温和很多,但也因此丢掉了一些直言不讳的勇气。

2、婚姻感悟版——提出问题,而且尝试找出解决方案:《纸婚》、《裸婚》和《婚姻男女》《纸婚》:成功版婚姻感悟和小结。但提出的问题基本是老生重弹,有部分为虚构,其实也并未解决问题。但单句或单段语句很精彩,值得品味。《裸婚》和《婚姻男女》:失败版婚姻的领悟和小结。所不同的是,《裸婚》出自女性之手,她把婚姻的失败归于“为恋爱而恋爱,为结婚而结婚”,观点是必须有爱情,才能有成功美满的婚姻;女主在离婚时心平气和,离婚后仍然洁身自好。《婚姻男女》的作者比较像一个怨男,他把婚姻的失败归结于“妻子及其家人可憎,自己择妻不慎”,并且在离婚后迅速堕落,变成泡妞能手。

《纸婚》和《裸婚》均出自女性之手,作者是70年末或80年后,相信爱情,相信爱情的力量可以让婚姻获得圆满(前提是她们描写的人物都比较丰衣足食,没有太大物质生活上的困扰)《婚姻男女》出自男性之手,作者是70年中,他其实就一直不知道爱情为何物,因为他的择偶品味就是年轻、美貌、外加贤惠会照顾人。但对于和谐婚姻的思考他提出了价值观和成长背景的影响种种反思。功亏一篑的地方就是后半部分经过二次修改,改成了言情套路而且还相信爱情,删掉了原来的艳遇和不相信爱情。使得小说的整个观点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严格来说已不代表作者的愿意),而且前面写实后面言情,折衷对冲,反而失去了真实本身的震撼力。写得最真实、自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得最好的是《裸婚》。

3、山寨版写实婚恋小说——既不提出问题,也不解决问题:《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情节很生活、文笔很好,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准确,可读性很强,但其实和真正的婚姻生活没有多大关系。本质上还是披着写实婚恋小说外壳的言情文。

冒险的开始读后感篇三

《幸福的.婚姻》一书确实是一本能让任何夫妻从中受益的婚姻指南,非常适合夫妻静下心来共同聆听。我是个笨嘴拙舌,又懒得写点东西的人,但昨天晚上我听了李维老师解读的《幸福的婚姻》,并认真看了读书笔记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不禁回忆起了我和老公结婚十八年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忆中那些美好的瞬间,突然有了一种想说说心理话的冲动。

看到有关离婚率的统计,我真的是大吃一惊。我的亲朋好友少有离婚的,但离婚率逐年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李维老师为大家解读的《幸福的婚姻》想必已经让很多维书会的朋友受益。书中讲了问题婚姻的六个迹象:苛刻的开始、末日骑士、被情绪淹没、身体语言、失败的感情修复尝试,糟糕的回忆。书中也给出了帮助夫妻渡过危机的七个法则,可以巩固夫妻间的友谊,也是幸福婚姻的核心。

我很欣赏法则三中的一段话:每桩婚姻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结局,原因在于夫妻的‘’感情储蓄’’不同,那些互相靠近而不是远离的夫妻就好像是往“感情银行”存钱。细细体会真是很恰当的比喻。法则三中还提到夫妻间要进行减压谈话,这对一桩幸福的婚姻很有必要,它可以拉近夫妻间心灵的距离。

我和老公自结婚十八年来几乎每天都要进行睡前聊天沟通,即使在老公因下岗外地打工,我们两地分居近十年,每年累计仅有一个月两人相聚时间,我们也没有间断过睡前聊天的习惯。电话、手机成了我们必不可少的交流沟通的工具,就算是每天按部就班,无事可聊,也要彼此问候一下。记得在女性丽智蜕变系统培训时,bonnie老师数字生命能量学的课上,老师通过我们的生日数字提到我们夫妻曾长期分居,常通过电话互相沟通时,我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激动得流泪。

那是因为当时想起了自己曾因想念老公而心痛半夜醒来,想给老公打个电话诉说心里感受又怕打电话吵醒他时的复杂心情。现在老公只要回家就会给我和孩子每人一个拥抱,这是幸福的拥抱!身体语言也是不可或缺的。

最后作者也给了出了改善婚姻的五个建议:道别、重聚、赞美与欣赏、喜爱、每周约会。另外我认为一桩幸福的婚姻缺少不了夫妻间的绝对信任。正是我和老公之间彼此信任,坦诚相待让我们相处时少了猜疑而心情愉悦、放松。

非常感谢老公一直以来的理解、信任、包容、关爱!这让我感到与之相知、相爱、携手一生是我此生的幸运,让倍感幸福!

冒险的开始读后感篇四

相对于作家,文学评论家一般不为人所熟知,圈内可能知道一些,圈外基本上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了解他(她)的主要作品及创作理念、风格。而在我们熟知的文学评论人中,女性评论者更为稀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女性在逻辑思维、批判性、眼光格局等方面弱于男性,但刘剑梅的《小说的越界》打破了这些固有的思维定势,她以女性独有的视角,专业理性又不失瑰丽想象,带领我们走进小说的世界,领略小说“越界”带来的心灵放飞。

在《小说的越界》中,对比式的评论方法是这部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比如第一辑“女性的水上写作”。作者探讨了3位女性作家分别围绕“家”“女性”“女权”创作的优秀作品,通过分析作品的主要内容、创作背景,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女作家对追求女性权利的思索,对普遍存在的不合理的男权主义的控诉与审判。这些女性作家有西方也有东方,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选取这3位不同地域的作家,凸显了作者在研究女性课题上的世界眼光: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历来就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而不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独有的现象。这种遴选作品进行比较评述的风格,有效强化了评论的普遍意义。

当然,作者在就同类型外国作品进行比较式分析的同时,并没有把别国当然也包括国内的优秀作品抛在一边,而是因地制宜、信手拈来。比如谈到美国玛丽莲·罗宾逊《管家》中外祖母形象时,莫言《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鲁氏适时出场;谈到印度阿兰达蒂洛伊《微物之神》有关“黑暗之心”的解释时,提到了萧红的《生死场》;谈到韩国韩江《素食主义者》时鲁迅的《狂人日记》又出现在读者眼前。运用国内同类型的作品角色进行类比,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看透文本的意义,领会到小说超越现实的魅力。

这种独具特色、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式的小说评论,既彰显了作者很强的文学功底,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文学评论的深度与广度,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追随作者的脚步,漫步在文学的天空、虚幻的世界,透过文本的背后,思考文学、人生的终极意义。

对近现代文学创作主题及方法的关注与思考,是本书承载的重要现实功能。这本文学评论集共四辑:第一辑“女性的水上写作”,突出女性创作,聚焦女性与家园;第二辑“文学的变幻之旅”,解读了博尔赫斯的“梦”、舒尔茨的“神话”以及以“变形”为主题的重要作品,隐喻是这些作品的共性特征;第三辑“文学的各种维度”突出“暴力”“个人与历史”“宗教”“思想”文学创作主题,以大量的代表作品为例,阐述了文学创作的众多可能性;最后一辑“文学随笔”,看似随心而记,实则探讨了传统写作之外的更多文学创作类型,不管是“遗忘”“书”,还是“疾病与历史”;看似“小众”,实际上也作为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斥着我们的现实世界。

另一方面,作者超越文学的国界,以更加宽广的眼光,不惜笔墨追寻文学的主题,以及文学跟随时代不断涌现的蓬勃伟力。作家通过作品,让世界、生命拥有了更深层次、更多维度的意义;批评者则通过批评,让文学作品焕发了新的生机。正如阎连科在序言中所说,这是一部“被现代情怀滋养的经典析说”。

刘剑梅这部精彩的文学评论体现了她对世界文学的精神研究,这种研究得益于她长久以来的深耕细作。科班出身的刘剑梅,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亚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就读,一路从学士读到博士,既有学院派的理论功底,又有文字工作者的敏感嗅觉,这为她开展文学评论提供了有力支撑。当然,家庭环境的熏陶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刘再复之女,她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文学创作、这对激发她对文学的热爱以及从事专业的研究功不可没。

这本评论集还有另一种实用的功能。对有志于小说写作的人来讲,可以帮助选题立意、创新风格;对已经拥有写作实践的人来讲,可以对照反思,寻求写作瓶颈的突破;而对书评人来讲,这就是一本实实在在的优秀本站,它以一种更加专业的态度讲述了书评的写作技巧,虽然文无定法,但认真拜读必有所获。

冒险的开始读后感篇五

从初中起开始迷上了看小说,直到现在依然爱看中外文学小说。尤其是女性写的,情感丰富细腻,女性善于观察,更能抓住读者内心。有时候阅读到一些能表达自己心情的句子或段落,感觉找到了久违的老友,道出了自己无法表达的心声,欣喜若狂到泪流满面;有时候读到一个故事,常常想这是在说我吗,如此雷同,着急代入,读完小说也仿佛过完了自己的一生;有时候读着别人的故事,想象着自己也过着别人的人生,也是一种乐趣……小说便有这种种的功能让我欢喜让我忧。还有一些文学作品是很难理解的,这时候就需要一本这样的书来帮助我们消化了,比如刘剑梅的《小说的越界》。

01、何为小说的“越界”想象和虚构超越现实

何为“越界”,一直被这个书名所困惑,直到读完前两章,作者对书中前四位女性作家和赫尔伯斯、舒尔茨、托卡尔丘克的作品进行深度且角度新颖的解读,似乎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通过用“越界”这个角度对他们的作品以及文学价值进行了深刻分析,能够用同一个主题把众多文学大豪串联起来进行深度融合和解剖,让我深感震惊和钦佩。

书中谈到的作品有的没有读过,有的读不懂,有的是自己很喜欢的作家,通过这本书,看到了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深度了解一位文学作家及其作品风格和内涵。原来读不懂的书现在忽然茅塞顿开,有种原来如此的收获;读过的作品发现自己理解原来是那么肤浅,而作者解析的有理有据读来也惊叹不已。

作者在谈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时,这本书买来读的时候,就不太理解,因为太散而无法去理解到书中蕴含的意义。然而作者给的解读就很有意思,也非常清晰,她说那是自由、灵动、轻盈的散文体小说,还提到了“地域书写”这一说法。

“太古”是一个地名,是属于“地域书写”,它是一个现实中的地名,但作者认为“太古的边界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既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既是实有的,也是虚无的”。这里就体现了小说地域性的“越界”,通过把现实中的地域进行虚幻化描述形成虚实结合;另外,还把地域书写时间化,太古既是空间概念,同时又是时间概念,再次形成“越界”。

作者并没有带任何评论的色彩解读它,而是从不同方面和感受表达出作品的含义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意味,读起来也非常有亲和感。

02、自带书单的小说评论集内含上百个作家和上百部书

不仅如此,作者还用纵向比较的方式,在作品解读时,引用很多相似的作品以及作者进行类比,可见功底之深厚,贯穿中外。

作者为了更具象化解释什么是“地域书写”,列举了很多中国当代作家。她认为“太古”的书写模式与中国很多当代作家的“地域性写作”非常相似,有沈从文的湘西、汪曾祺的高邮、莫言的高密、贾平凹的商周、阎连科的耙耧山脉、苏童的“香椿树街”、迟子建的北国极地、王安忆的上海、西西的香港等。

作者在运用时如数家珍似的把这些作家倒出来,上到古典文学的《庄子》《山海经》,再到上面提到的近代文学家,还有很多西方文学家也是信手拈来。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自带书单的书,看完这本书,让人还想看里面提到的很多书。

03、“文二代”女性视角观点的形成平等对话摆脱父亲的阴影

很少读刘剑梅教授的书,因为很少看文学理论的书籍,觉得那是中国古代女人的裹脚布又长又臭,而这本除外,这是一本读来让人非常舒服、亲切的文学评论集。让人惊叹文学力量的同时,也想去了解刘剑梅教授。

刘剑梅出生于书香门第,是一个十足的“文二代”,父亲刘再复在文坛上如雷贯耳,是当代著名文学家、红学家以及人文学者。因为有这样一位父亲在学校常常被人另眼看待,在谈及影响焦虑时,她说,她常常想反抗父辈,想摆脱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父亲是一位很民主开明的人,他经常和我平等对话,共同讨论,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我常常以女性视角,受西方学院派的影响看待事物谈论其本质,而父亲则是男性视角,宏观思维,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后来逐渐明白,不应该为了反抗而反抗,而是应该先继承,然后超越。

这本《小说的越界》就是刘剑梅教授以女性视角的解读,蕴含了女性柔和的美、敏锐的观察,充满梦幻、想象与自由,是一本可以抵达读者内心的书籍。

冒险的开始读后感篇六

“5月35日”?刚听到这个书名,我就怀疑是不是我的耳朵出了问题,一个月怎么可能有三十五天呢?这也太荒谬了吧!由于这个特别的书名,我找来了这本书,好好地读了一遍。这真是一部充满幻想色彩又非常棒的儿童小说!我发出由衷的赞叹。

读完全书,我完全沉浸在林格尔胡特叔叔家那个15世纪的衣柜里,通往太平洋的神奇的路上,那可真是一次神奇的旅行!5月35日,是个平平常常的星期四,可是康拉德和叔叔格尔胡特却碰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事。他们先是遇到了一匹要糖吃的大黑马,然后在大黑马的带领下,他们从家里的一个柜子里出发,踏上了去南太洋的路。经过了懒人国、古城堡、颠倒世界、自动城……在遭遇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后,他们终于来到了南太洋。

5月35日,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日子,康德拉走过的.是一条多么有意思的线路,我们不得不惊叹作者的想像力,他们经历的全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情景。这篇童话让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新颖构思,那一幅幅美丽的不同寻常的画面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它让我回忆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与小时候那天真、幼稚的想法,这些回忆让我觉得可贵、美好,证明了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作者曾说过:“很多很多人像对待一顶旧帽子一样把自己的童年丢在一边,把它们像一个不用了的电话号码那样忘得一干二净。以前他们都曾经是孩子,后来他们都长大了,可他们现在又如何呢?只有那些已经长大,但却仍然保持了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不错,有一颗童心就会给人们、孩子带来更多的爱河好处,就像文中的药剂师林格尔胡特一样。

儿童的心像雪一样纯洁,无论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我都希望我能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宽容待人,快乐处世,堂堂正正、真真实实做好我自己。

冒险的开始读后感篇七

――黄奕程

我忽然发现,生活当中,只有拥有童心的大人,才是真正长大的大人

――题记

5月35日?一看题目就让人发笑,5月哪来的35日?哪个月有35的。

这个寒假,我读了《5月35日》这部书,里面主要写了5月35日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非常平常的星期四,可在5月35日,康拉德和他的叔叔林格尔胡特却可以碰到一些不寻常的`事情。一开始他们遇到了大黑马,然后因为康拉德要写关于南太平洋的作文,他们在大黑马的带领下,从一个15世纪的衣柜出发去了南太平洋。去南太平洋的路上,他们经过了懒人国,住着大将军的古堡城,小孩和大人互换身份的颠倒世界,自动化的自控城……他们遭遇了现实世界中一切不可能发生的古怪事情后,他们到达了太平洋。

《颠倒世界》作者在这里大力讽刺了对于这个现实世界对于孩子不好的大人,终将都会在颠倒世界受到惩罚。而只有拥有童心和对孩子好的大人才是真正长大了的大人。

《5月35日》中,作者用了一条十分新颖的思路,我也在惊奇作者的想象力,他完全想象出来我完全不可能想到的场景。他让我体会到了一个十分有爱并十分童心的场景,他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天真可贵的精神,他让我重新拾起了童年时的天真想法。是的,有一颗童心的大人才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快乐。

儿童的心依然像雪花一样纯洁,不变的初心依然像烈日一样灼热,无论我走到哪,都希望自己的童心以及自己的初心不变。谢谢你,《5月35日》,是你让我重新拾起童年时天真的想法,让我知道天真的想法也会有实现的那一天。哪怕不能实现,忆起时,也是一件美好的事。

冒险的开始读后感篇八

放暑假了,我把《5月35日》又拿出来读了一遍。虽然以前已经看过了,可是这次看了又有了不同的感受。

看着书的标题,我心里就有了疑问:5月份只有31天,怎么会有35日呢?希望书里面会有答案。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非常的神奇,我想要是我也能从我家的衣柜出发,去体验一下这种旅行,那该多好啊!

这真是一本好看的书!有时间的话还想再看一次!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