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导游词(大全7篇)

时间:2023-09-28 18:37:35 作者:雁落霞 殷墟导游词(大全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殷墟导游词篇一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安阳殷墟,我是你们此行的导游——王导游,今天我要陪大家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前方就是殷墟了,殷墟是很有名的。郭沫若曾经说过:“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殷墟历经八代十二王,一共254年,是盘庚迁都到安阳的,是一座巨大的地下宝库,也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请跟我走。看看我们正前方的大门,它是由北京著名建筑学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这座门由三个甲骨文字“门”放大组合而成,大门两侧的图案是根据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龙形玉块”放大而成,好像在述说着:我们全部都是龙的传人。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我右手边的“司母戊”,

它是1939年3月在安阳挖出的,1959年,也就是开国十年后才运向北京。这个“司母戊”高1.37米、长1.11米、宽0.77米,重达875公斤。它上面刻有“司母戊”三个字。是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个,在世上很罕见。

这就是“司母戊”,我们继续参观。正前方就是复原的仿殷大殿,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整个建筑师用“茅草盖顶,夯石台阶”的建筑格式构成,使大殿看上去庄严无比。

接下来的时间请大家自由参观,但不要乱刻乱画,不要乱人垃圾,做一个文明的游客。请下午四点准时在门口集合。

殷墟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安阳,我是你们的小导游郭妍,我们现在在壮丽的殷墟。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20xx年7月13日,第30界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主要以一个小屯园为主。

我们现在来到了殷墟大门,它是仿照甲骨文的门字的字法修建的,它看似很简单,却是最古老的大门。

走进殷墟大门,我们看到的是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是国王武丁母亲的名字,司母戊鼎是现在最大的鼎。

现在我们来到了妇好墓,妇好是武丁的妻子,也是我国第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将军,深受武丁和百姓的爱戴。妇好因劳累而死去,国王武丁为了纪念妇好,就修建了妇好墓。

俗话说:“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起初一直被当地人叫作龙骨,作为一种止血的中药,不断地进行收集、刮字然后向药店出售。后来有些带字的龙骨被王懿荣发现,被称为了甲骨文。

甲骨文碑林记载了两国的战争,记载了天气情况和彩虹的形成条件等,是我国关于天象彩虹最早的、最完整的记录。

各位游客,我们参观完了美丽的殷墟。感谢大家,祝您一路顺风。

殷墟导游词篇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文字的发源地——安阳殷墟博物院。我是大家心爱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张导游。我们现在开始参观殷墟。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来殷墟参观吗?因为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在2000年7月13日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先来到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照甲骨文的“门”的写法设计的。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呢!

我们接下来来到司母戊大方鼎的面前,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

为什么这件事青铜器被称为司母戊鼎呢?

因为在鼎的铭文上有“司母戊”三个字,“司母戊”是国王武丁母亲的名字,武丁是第23位国王。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鼎。

我们再来看妇好墓,妇好墓是妇好的墓穴。富豪墓穴共出土随葬物品1928件。

妇好是武丁的妻子,而且是我国第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将军。她还率领过13000人打仗,而且经常打胜仗。所以人们都很喜欢她。

我们最后来到碑林,“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感谢游客陪我度过这快乐的一天,我祝愿大家一路顺风。

殷墟导游词篇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安阳,我是你们的导游,你们叫我崔导吧。今天,我们去参观殷墟。

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它还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7月13日,殷墟通过世界遗产大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殷墟规模巨大,范围广阔。

殷墟大门是有北京著名的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他的灵感来源于甲骨文的“门”。它看起来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为华夏“门”的鼻祖。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妇好墓,妇好墓是妇好的墓穴。妇好是商代第23代国王武丁的妻子,也是古代第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将军,妇好曾带领18000人的军队杀退敌人。但是最终妇好因积劳成疾而先逝,于是武丁修了一座妇好墓来纪念妇好。

在妇好墓的右边,是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是武丁的母亲,因大方鼎的铭文上有司母戊的名字,所以后人把这个鼎命名为司母戊鼎。

最后,我们再参观一下甲骨文碑林。在全国,碑林有很多个。但这个碑林最与众不同,这里的甲骨文不是名人刻的,也不是著名书法作品,而是用来记录的。这上面记录了历史战争,还有最早的彩虹记录。

今天的旅游到这里就结束了,祝大家旅途平安。

殷墟导游词篇五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就建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 a级旅游景区、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首批全国旅游景区级青年文明号,属历史遗址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以前这里发掘的53座建筑基址,是殷墟宫殿宗庙区的主体和殷王都全盘规划、布局结构的重心所在,被考古学者划分为甲、乙、丙三组基址。甲组建筑基址共发现15座,是宫殿宗庙区内建设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建筑,被认为是商王室的宫室、寝居之所。乙组建筑共发现21座,多数结构繁复,面积巨大,互相连属。这些建筑被认为是殷王室的宗庙建筑。丙组共发现17座,被认为是商王室的祭坛建筑。目前,在宫殿宗庙区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80余座。这些建筑基址形制阔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按照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依次排列,分布在以宫殿区为中心的范围内。

文物遗址

中国出土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二个王朝,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国相比较,殷墟的青铜文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以青铜礼器为基础,发展成为一套以等级为核心的礼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这在世界青铜文明中是绝无仅有的,体现出独特的东方色彩。殷墟出土青铜器种类繁多,器形厚重,纹饰繁缛,铸造工艺高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尤以王陵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鼎最负盛名,大鼎高达133厘米,器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它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最高水平。原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通体以雷纹为底纹,饕餮纹、夔纹为主体装饰,给人以稳重、庄严而又神秘的感觉,是古代科技与艺术、雕塑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

54号凹形遗址

54号基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该基址濒临洹水西岸,整体呈凹字形,缺口向东。包括南、北、西三组基址,这些房基构成半封闭状的建筑群,面积达5000平方米,结构严谨,构思精巧,已具备了中国“四合院”的雏形。该基址也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宫殿宗庙区内发现的最重要的建筑基址。

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殷墟车马坑

自1920xx年殷墟发掘以来,曾多次发现过商代车马坑。但由于受当时发掘技术的限制,都未能将坑中的木质车架清出。1953年在殷墟首次成功清理出商代车子的残迹,搞清了车子的大体结构及部分构件的尺寸。殷墟发现并清理的多座车马坑以及道路遗存,展示了我国古代道路交通的基本雏形,对研究商代社会的阶级、等级关系、亲族制度、埋葬习俗及工艺水平等,都是极重要的研究资料。华夏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古文献中说夏代就发明了车,但是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由此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它是国人最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已进入了成熟阶段。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中国古代甲骨占卜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时期则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的纳贡、收贮、整治、钻凿及占卜方法、程序和卜辞的语法、辞例等形成一套严格而有系统的制度。据甲骨文记载,殷代已有专门掌管占卜和纪录的贞人,见于卜辞的贞人约有上百人。占卜涉及内容包括祭祀、天象、年成、征伐、王事等,甚至于商王游猎、疾病、做梦、生子等。商代以后,甲骨占卜逐渐失去了其显赫地位。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见证了已经消逝的商代占卜制度,为研究中国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目前殷墟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其书体虽然又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下来,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也因此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在传播华夏文化、促成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妇好墓

著名的妇好墓是1920xx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0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墓室有殉人16人,并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随葬品,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并出土海贝6800枚。随葬品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而且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根据该墓的地层关系及大部分青铜器上的“妇好”铭文,考古学者认定墓主人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

yh127甲骨窖穴

殷墟宫殿宗庙区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甲骨窖穴。自19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这里共出土甲骨约150000片,震惊了世界。最著名的有yh127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穴。yh127甲骨窖穴发现于1936年,位于宫殿宗庙区中部偏西,共出土刻辞甲骨17000余片。这些甲骨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祭祀、田猎、农业、天文、军事等,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甲骨文和商代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

殷墟博物馆

殷墟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馆,该馆严格按照科学、环保、安全、符合遗址保护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尽可能地与殷墟遗址景观相协调。从平面上看,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字,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馆内展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国以来在殷墟发掘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精品,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及甲骨文等国宝级文物共500多件,展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乙二十仿殷大殿

乙二十仿殷大殿是在乙组基址上复原的其中一座,它东西长51米,由于东侧的20米地下尚未发掘,所以只复原了西侧的31米,是宫殿宗庙区主要建筑之一,该建筑以黄土、木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坐落于厚实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础,房架用木柱支撑,墙用夯土版筑,屋顶覆以茅草,正如《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的建筑风格,造型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宫殿建筑特色。整座建筑规模巨大、左右对称,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审美意趣,集中体现了殷商时期的宫殿建设格局、建筑艺术、建筑方法、建筑技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

乙七基址

殷墟时期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突出表现在丧葬和祭祀制度中,在营造宫室宗庙等建筑时,要举行一系列非常血腥的祭祀仪式,借以除妖避邪,镇宅安居。殷墟发现的大量的人祭和人殉的遗迹,为商代晚期大规模的人祭、人殉现象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乙七基址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基址为商代宗庙建筑遗址,规模宏大,推想其地面的建筑也定为不凡。宗庙建筑一般要经过奠基、置础、安门、落成四个步骤。(1)、奠基:地基夯成后,在基址挖坑埋狗,重要的建筑兼埋儿童,这是奠基仪式;(2)、置础:在夯实的地基上放柱础石,起到加固柱子和防止腐烂的作用,这是要埋入牛、羊、狗三牲,有时也加用人牲。然后填土夯实。这是置础仪式;(3)、安门:在门槛前后左右挖方坑,分别埋置看门的侍卫1——3人,皆跪仆相向,手执铜戈、盾牌,防卫目的异常明显,这是安门仪式;(4)、落成:整个建筑完成后,要举行隆重的落成仪式,这时的用牲种类多,规模大,有时要杀掉上百人,连同牲畜,车辆,整整齐齐埋在建筑物旁。在乙七基址之南曾发现成行的密集小葬坑和车马坑遗迹,有北、中、南三组,仅在中组80座祭祀坑中,就发现人牲390余人。由此看来,中国古代早期大量地使用“人祭”与“人殉”的野蛮残酷的祭祀和殉葬方式,在殷墟时期达到了极致。

历史价值

1899年甲骨文发现和1920xx年殷墟科学发掘以来,殷墟发现的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奠定了殷墟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有文字可靠的古代都城地位。一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发掘的日益深入,殷墟的范围和内涵仍在不断地扩大。尤其是近年来,殷墟考古仍不断有惊世发现,1990年的郭家庄、1991年的花园庄东地甲骨窖穴、1999年的洹北商城、20xx年的花园庄东地等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震惊中外学术界,从而更加证明殷墟的价值与潜力。根据目前殷墟发掘的情况和现有地域判断,殷墟范围内必然还有大量的文化遗存未被发现,这些遗存也必然会给人们以新的知识和宝藏,殷墟的范围还会随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而得到扩展,而殷墟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必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保护。

殷墟导游词篇六

世界文化遗产河南安阳殷墟景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又称"殷虚","殷邑”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商邑",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的255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商灭亡后这里沦为废墟。殷墟规模巨大,范围广阔。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刘家庄,北至后营,东北至三家庄,长约6公里,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

殷墟的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冈遗址和众多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雄伟壮阔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间的手工业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

殷墟导游词篇七

游客朋友们:

现在我们正在安阳殷墟的大门处。我们先来看进苑的这所大门,这座们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专家杨鸿勋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中门字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堪称是华夏门的鼻祖,门框上浮雕着凤,虎,饕餮,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块,是根据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形玉块放大而成,是中华民族早期龙的形象之一。

朋友们,欣赏完这扇大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感受三千多年前的上古文化吧!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的时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这也是殷墟闻名于世界的第二个原因。

朋友们,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母戊鼎是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与协作,从炼铜到浇铸,从制模到拆苑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在所铸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基本相同,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冶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用来煮肉用的锅,到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权利的象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在商都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屋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重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中国最早的档案馆——甲骨窖穴展厅,1936年这里出土了一批甲骨,编号为yh127,它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个坑,共17096片,大部分是龟甲组成的,上面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结果,以及商朝的天象历法、商业、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个甲骨坑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在甲骨碑林认过字,观看过车马坑后,我们来到了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妇好的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这尊雕像,是华夏最早的巾帼英雄——妇好,它高3.5米,是汉白玉雕塑而成生动的再现了妇好生前的英姿和风采。那么妇好是何许人也?原来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能征善战,深受武丁宠爱,多次参与国家大事,为武丁的社稷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据甲骨文记载,她多次率兵打仗,还能主持重大宫廷祭祀,在王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死武丁非常悲痛,破例将她葬于宫殿区内,并在墓坑上精筑以示纪念。大家可以顺梯而下,到复原后的墓坑参观。

各位游客,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讲解就先到这里,下面留给大家半个小时的时间自由参观,继续领略殷墟的博大与震撼。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