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逢李龟年教案(实用18篇)

时间:2023-12-04 15:30:11 作者:紫薇儿

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明确了教师在每个学期或学年内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中涵盖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内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进行参考。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1.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2.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3.寻常:经常。

4.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5.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6.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李龟年:唐代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中心】。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_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赏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_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_,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总结】。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_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唐宋诗醇》也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绝调也。”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清代黄生《杜诗说》评论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无以过。乃知公于此体,非不能为正声,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绝句为别调者,亦可持此解嘲矣。”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反复品读古诗,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大意;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悟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学会欣赏。

通过诵读,体会诗情,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1课时。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诗歌的大体意思。

2.结合具体语句或词语说所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喜欢诗歌中的那句诗?哪个词?为什么?并有感情的读出来。

1.先小组内交流,推荐出优秀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所得,并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进行质疑。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

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

1.“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4.这首诗有什么特色?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1、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及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过程和方法:

1、引导回顾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杜甫的诗,因此他们对杜甫并不陌生,这样,为学习这首诗就有了一定的铺垫,增进亲切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情感的。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及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设计】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检查作业。

师:杜甫对同学们来说已经很熟悉了,有那位同学愿意给我们从新介绍一下他吗?生: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作“史诗”,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想要同学们一起先朗读全诗。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经过安史之乱繁荣的唐王朝是家不将家,国不将国,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杜甫和李龟年都逃难流落到今湖南长沙一带并在此相遇,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初读古诗,借助注释了解大意诗人在江南与李龟年相逢,李龟年是谁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注释,与李龟年的相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李是唐时著名乐师,杜甫在岐王家里和崔九家里经常能见到他)因此,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说的就是杜甫与李龟年常见面的场景。

那么,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年杜甫与李龟年见面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呢?(歌舞升平的场景)哪个词能看出这一点?(寻常)。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现在杜甫和李龟年相逢的场景与先前二人相逢的场景,人事的变迁原本他们都在一起回忆和感慨当年的繁盛景象,而今的凋零落魄。

但诗人的情感并没有如洪水一样宣泄出来,而是很好地克制住了。不再提悲伤的事,只看眼前的美景吧,关注当下吧。这正是诗人情感内含的一种表现。使得心境大不相同了。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重点内容。

师:我们先看诗的题目《江南逢李龟年》,大家看注释,这里的“江南”是指现在湖南长沙一带,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江南水乡的“江南”,“李龟年”是唐朝著名的歌手,经常到皇宫贵族演出。

首先,我们来理清诗歌的大意,那位同学愿意用自己的话来给我们阐述这首诗?

生: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见你演出,在崔九堂前也几次听到你的歌声。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绝好之际,在这落花的时节又与你重逢。

生:是诗人对当年与李龟年交往情景的回忆。“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开元盛世时期两个有名的文艺名流聚集之地。而今,这已经成为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只能在回忆中重温当年的美好时光。这番对往昔的追忆,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为下文做铺垫。

生:如今正是江南大好风光之时,置身其中,原本应该流连于美景之中,但现在看到的却是凋零的落花。

师:大家想一下为什么在这春光大好之际诗人的眼里只有凋零的落花?生:那是因为诗人想到时世凋敝之丧乱,艺人之颠沛流离,人生之凄凉飘零。

师:诗的后边本是写景,但“身世之感,时代之痛”无不尽显于“落花时节”之中。这里的“落花时节”哀景衬出悲情。诗人借“落花”之景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多变,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三、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只是叙事写景,无一字议论抒情,却是意在言外,饱含万端感慨。开头自然,结尾余味无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给人留下了深远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余味无穷。它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繁华的怀念和国破家亡之后的无尽忧伤。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描写现实两人重逢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五、当堂检测。

六、作业布置。

1、完成阳光学评(本节课内容)。

3、完成课本后研讨题的第2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杜甫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5、结合课堂内容和课前资料,给这首诗写一段三百左右的欣赏短文。

七、板书设计。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八、教学反思。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注释】。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无限沧桑之感。这首诗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苍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崔九”,名涤,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经常出入皇宫,是唐玄宗的宠臣,曾任秘书监。他在同族弟兄辈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开元鼎盛时期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昔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很寻常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感,需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因而,这种写法显得浑成无迹。“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扩展阅读:杜甫轶事。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发生。

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进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学习目标1.能背诵诗歌。2.能抓意象,赏析诗文。3.能体会诗人深沉情感。

一、自主学习。

1.查资料,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2.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3.联系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二、合作探究。

1.这首诗总共提到了那些人物?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

作者、李龟年、岐王、崔九;。

寻常,几度(表示过去);。

落花时节(表示现在)。

2.过去和现在的感触是一样的吗?有什么不同?

欣喜,荣耀;。

辛酸、伤感。

3.前后感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这种辛酸与伤感浓缩到哪个词语中?

国家的盛衰、个人命运的变迁;。

落花时节。

4.最后两句,有什么妙处?

运用了反衬和双关。

“江南好风景”正是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强烈反衬;“落花时节”既是写景,又暗喻社会、朋友和自身的境况如同落花流水,令人忧伤。

三、小结。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四、拓展延伸。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无可奈何花落去,曾相识燕归来。

似满地芦花和我老,归家燕子傍谁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五、理解训练。

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的诗句是:————,——————。

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__和诗人的衰病漂泊的诗句:——————,——————。

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这句诗是——————,————————。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设计【精选】

1.感悟江南的美景,体会作者喜爱江南、眷恋江南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体会诗歌优美词句的表达效果。

3.拓展词诗歌阅读,渗透整合学诗的方法。

同学们,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留连于江南的美景。(出示ppt。)。

(生读杜牧《江南春》。)。

师:这是杜牧眼中的烟雨江南。

(生读两汉乐府《江南》。)。

师:这是老百姓眼中的鱼米江南。还有许多诗人的笔墨,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江南。江南和我们身边的景色不同,长江中下游地区,长年气候温润,河湖交错,风景宜人。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记忆中的江南。

一、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读词,读准字音,把词读流畅。

2.同桌交流对诗的理解。

二、进入诗境,品读理解。

(一)情景陶醉——感悟“好”

1.同学们,如诗如画的江南就在我们眼前了。(出示配乐课件“梦江南”。)。

2.对话:看你特别陶醉,觉得江南的风景怎么样?(生自由交流。)。

3.引导:诗人把你们的千言万语,浓缩到了一句诗。哪位同学想读一下?(生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把北方的学生带入江南如诗如画的意境,为赞美铺垫情感。

(二)随文学——理解“旧曾谙”

过渡:哪一个字告诉我们,白居易熟悉江南?

师:太熟悉了——(出示词卡:旧曾谙。)。

我太了解江南了——(出示词卡:旧曾谙。)。

(生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设计意图]通过反向思维,调动学生思考,加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并通过多次的读词卡,落实记忆。

(三)顺势质疑、突破疑难。

1.学生质疑。(预设:诗人为什么会对江南的风景如此熟悉呢?)。

2.引入阅读资料,生读资料。

3.有感情地朗读。

师:假如你就是诗人白居易,阔别江南后,你总是跟朋友夸赞江南一。

(生接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师:窗外开始结冰,你又想起了温润的江南——。

(生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师:有时,你在梦里又回到了醉人的江南——。

(生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设计意图]用学生发问的方式,巧妙地补充资料、利用资料,并通过一唱三叹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品读语言,揣摩表达——“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过渡:是什么让诗人对江南念念不忘?

2.对比读。

对比: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江花红,春来江水绿。

诗人用什么手法来写江南的江水与日出?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的对比,感悟表达的精妙,再回到语言本身,感悟景色的美丽和语言的魅力。

3.想象读。

男同学:日出江花红胜火。

女同学:春来江水绿如蓝。

[设计意图]利用白居易优美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想象,丰富学生的感知,进入优美的诗境。

4.合作读,对比品析。

(师)日出——(生)江花红胜火,

(师)春来——(生)江水绿如蓝。

品悟:白居易抓住最美的季节、最美的时间、最美的景致,用短短的27个字描绘了江南无与伦比的魅力。

[设计意图]再次通过语言的对比,感悟作者观察的独到,突出作者与其他写江南的诗人之不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体会景色的美丽和语言的魅力。

(五)个性品读——“能不忆江南?”

个性读:你想怎么读?——能不忆江南?你想读出白居易对江南的什么?

预设1:能不忆江南?(突出强烈的反问。)。

预设2:能不忆江南?(突出怎么能不忆呢。)。

预设3:能不忆江南?(值得回忆。)。

预设4:能不忆江南?(独独忘不了的是江南。)。

教师小结: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一种什么。

多少年来,在江南的一幕一幕又浮现在眼前。

难忘啊难忘——(生接读资料:难忘我们一同修筑堤坝,一同挥汗如雨。)。

难忘啊难忘——(生接读资料:难忘我们一同种植下西湖岸边的一草一木。)。

难忘啊难忘——(生接读资料:难忘我们一起开山,一同修路?)[设计意图]通过第二次补充资料,丰富学生的认知,将理解引向深入。

四、整合学习,丰满诗情—忆中江南。

其实,描绘江南的诗词,白居易一连写了三首,读读后两首,读完出示:

自读思考:

两首词中,作者回忆了一些什么事?与第一首只写景有什么不同?

哪句话最能表达诗人对江南的情感?

1.讲一讲:你和白居易感兴趣的事?

2.读一读:最能表现白居易的眷恋的诗句。

“何日更重游?”还读出什么?(依恋)。

“早晚复相逢?”又读出什么?(期待)。

3.听一听:江南的百姓对白居易的不舍。

师:诗人对江南有着深深的眷恋,江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啊。

渲染:临别时,你没有向乡亲们辞别,本想悄悄离去,转身时却看到——(出示诗句: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离别苏州时,再不敢告诉乡亲们,可是却听到“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放手学习,深刻体会,不但让学生赏了江南美景,而且也受到江南情的感染。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反复品读古诗,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大意;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悟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学会欣赏。

通过诵读,体会诗情,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

1课时。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诗歌的大体意思。

2.结合具体语句或词语说所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你喜欢诗歌中的那句诗?哪个词?为什么?并有感情的读出来。

三、交流探讨:

1、先小组内交流,推荐出优秀同学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所得,并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进行质疑。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以及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

四、诗句赏析:

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

五、课堂练习:

1、“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4、这首诗有什么特色?

六、练习背诵默写。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1、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及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过程和方法:

1、引导回顾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杜甫的诗,因此他们对杜甫并不陌生,这样,为学习这首诗就有了一定的铺垫,增进亲切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情感的。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及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检查作业。

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想要同学们一起先朗读全诗。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经过安史之乱繁荣的唐王朝是家不将家,国不将国,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杜甫和李龟年都逃难流落到今湖南长沙一带并在此相遇,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初读古诗,借助注释了解大意诗人在江南与李龟年相逢,李龟年是谁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注释,与李龟年的相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李是唐时著名乐师,杜甫在岐王家里和崔九家里经常能见到他)因此,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说的就是杜甫与李龟年常见面的场景。

那么,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年杜甫与李龟年见面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呢?(歌舞升平的场景)哪个词能看出这一点?(寻常)。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现在杜甫和李龟年相逢的场景与先前二人相逢的场景,人事的变迁原本他们都在一起回忆和感慨当年的繁盛景象,而今的凋零落魄。

但诗人的情感并没有如洪水一样宣泄出来,而是很好地克制住了。不再提悲伤的事,只看眼前的美景吧,关注当下吧。这正是诗人情感内含的一种表现。使得心境大不相同了。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重点内容。

师:我们先看诗的题目《江南逢李龟年》,大家看注释,这里的“江南”是指现在湖南长沙一带,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江南水乡的“江南”,“李龟年”是唐朝著名的歌手,经常到皇宫贵族演出。

首先,我们来理清诗歌的大意,那位同学愿意用自己的话来给我们阐述这首诗?

生: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见你演出,在崔九堂前也几次听到你的歌声。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绝好之际,在这落花的时节又与你重逢。

生:是诗人对当年与李龟年交往情景的回忆。“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开元盛世时期两个有名的文艺名流聚集之地。而今,这已经成为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只能在回忆中重温当年的美好时光。这番对往昔的追忆,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为下文做铺垫。

生:如今正是江南大好风光之时,置身其中,原本应该流连于美景之中,但现在看到的却是凋零的落花。

师:大家想一下为什么在这春光大好之际诗人的眼里只有凋零的落花?生:那是因为诗人想到时世凋敝之丧乱,艺人之颠沛流离,人生之凄凉飘零。

师:诗的后边本是写景,但“身世之感,时代之痛”无不尽显于“落花时节”之中。这里的“落花时节”哀景衬出悲情。诗人借“落花”之景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多变,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三、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只是叙事写景,无一字议论抒情,却是意在言外,饱含万端感慨。开头自然,结尾余味无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给人留下了深远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余味无穷。它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繁华的怀念和国破家亡之后的无尽忧伤。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描写现实两人重逢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五、当堂检测。

六、作业布置。

2、结合课堂内容和课前资料,给这首诗写一段三百左右的欣赏短文。

七、板书设计。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1、能够熟练地背诵读诗歌,积累古诗文。

2、理解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层意蕴难以理解,就引导学生的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加以体会。

1、重点: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感情……。

一、导入。

小学时候,同学们学过杜甫的哪些诗作,能回忆起来吗?(学生回忆,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杜甫的诗作《江南逢李龟年》。

二、人物小传。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艺术地反映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2、岐王与崔九。

李龟年,唐时乐工,李龟年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为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李龟年作为梨园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川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燕来时数附书。"表达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唱完后他突然昏倒,四天后李龟年又苏醒过来,最终郁郁而死。

岐王,岐王唐睿宗李旦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被封为岐王。

崔九,崔涤,唐朝人,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

三、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阔别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龟年偶然相逢。这时,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整个社会已经从“开元盛世”那样的繁荣昌盛迅速跌落下来。面对苦难的现实、凄凉的晚境和曾经辉煌一时的旧交,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极具情韵的七言绝句,抒发了动荡时代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故人重逢时的深痛感触,暗寓着对往昔的无限眷恋,对现实的深沉慨叹,以及对昔盛今衰、人情聚散的千般感触。

四、指导诵读。

1、播放视频朗读。i:教学资源\视频朗读《江南逢李龟年》杜甫x标清。mp。

2、朗读指导。(注意朗读节奏、韵脚、重音)。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学生自由读,体会诗歌的节奏、重音和韵脚。

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5、学生齐读。

五、疏通诗句。

1、重点字词解释。

逢:遇见、碰见;寻常:经常、常常;几度:多次。

闻:听见你(指李龟年)的歌声。

2、翻译全诗。

当年,在岐王府邸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的厅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六、情感探究。

1、引入思考。

此诗抚今思昔,世境之离乱,年华之盛衰,人情之聚散,彼此之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凝结着四十多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人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清代黄生《杜诗说》评论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

2、思考:

(1)诗人和李龟年相逢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你从诗中哪里读出的?

(2)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什么?后两句写什么?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4)“落花时节”有哪些深层意蕴?

3、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4、分组展示讨论成果。

5、师生小结。

(1)诗人和李龟年相逢的暮春时节(或春末夏初)的江南;诗中“落花时节”点明了时间是暮春(或春末夏初),“正是江南好风景”,交代了相逢在江南。

(2)诗人前两句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交往;后两句写诗人在江南与李龟年的重逢;全诗抚今追昔,流露出诗人对大唐盛世风光的怀念、劫后重逢的欣慰以及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叹。

(3)诗人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他对大唐盛世风光的怀念、劫后重逢的欣慰以及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叹的。

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崔九”,名涤,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经常出入皇宫,是唐玄宗的宠臣,曾任秘书监。他在同族弟兄辈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开元鼎盛时期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昔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很寻常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感,需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真是显得蕴藉之极。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这“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自不难领会;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调。全诗抚今思昔,世境之离乱,年华之盛衰,人情之聚散,彼此之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唐宋诗醇》也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绝调也。”

(4)“落花时节”四字的深层意蕴:

第一、是指自然界百花凋零的季节;

第二、暗指诗人和李龟年青春已逝,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都随时光流逝;

第三、暗示李唐王朝国事凋零,盛世繁华不再。

七、总结。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这首诗的成功创作似乎可以告诉我们: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怎样一种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结合课堂内容和课前资料,给这首诗写一段三百左右的欣赏短文。

江南逢李龟年古诗鉴赏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无限沧桑之感。这首诗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苍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崔九”,名涤,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经常出入皇宫,是唐玄宗的宠臣,曾任秘书监。他在同族弟兄辈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开元鼎盛时期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昔日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很寻常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感,需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因而,这种写法显得浑成无迹。“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唐宋诗醇》也说,这首诗“言情在笔墨之外,悄然数语,可抵白氏(白居易)一篇《琵琶行》矣。……此千秋绝调也。”清代黄生《杜诗说》评论说:“今昔盛衰之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于行间,寓感慨于字里。即使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无以过。乃知公于此体,非不能为正声,直不屑耳。有目公七言绝句为别调者,亦可持此解嘲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态度。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作文

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

在岐王府内,到处欢声笑语,人们个个穿金戴银,大摇大摆的来到岐王府。路边的百姓露出羡慕的神色。在大厅内莺歌燕舞,美女如云,突然一声嘹亮的声音传入人们耳中,李-龟-年-李-乐-师-到这时人们才知道,原来是一时风光无限的李龟年来了,向远处望去,他穿着一袭青衣旁边的侍卫层层看守,生怕他出了什么事。王孙贵族从中出来,热情的将他请进去,脸上露出谄媚的笑,就在这儿,我与他相遇了,我同样是来参加岐王府开的宴会。他奏乐我作诗。

可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渊,原本热闹非凡的将此时已十分萧条,杂草已长得有人高,原本金碧辉煌的大厅已失去了亮度,上面落满了灰尘就连我这个风靡一时的诗人,也只能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

一天,雾霭沉沉,我的心起卷起了落叶,心想唉,今天又没有讨到饭钱,正准备向人家讨一杯水喝时,耳边传来了一阵幽怨的唱腔,循声望去,对面小楼上有一衣衫褴褛的人在卖,唱走近一看呦。这不是李龟年吗?我唏嘘万分,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曾经的他被王孙贵族趋之若鹜争相捧场,那士兵把他团团围住,生怕她出了什么事的景象,现在也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中,而现在他却也只能靠卖曲为生,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他一曲奏完,我上前打招呼,他现在脸上沟壑纵横,沧桑写在脸上,再无当年风范,我与他倾诉衷肠,在酒楼上点一壶浊酒,诉说着如今的生活,回忆着过去,我道:“岐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我与李龟年分道扬镳,我从荒僻的小路穿过,一阵阵忧愁涌上心头。

江南逢李龟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不知倾国……”婉转的唱腔悠悠地从山水屏风后面传来。他瘦削的身材,衬着一袭白衣越发挺拔。这位明眸皓齿的男子,一进府,他咿咿呀呀的声音便绕过红木雕花凤栏、水帐琉璃纱、翡翠幕布,一曲《倾城》便惊羡了无数目光。

岐王的面色比以往红润了几分,这大唐盛世,可是一天天繁华起来了。崔涤当上了殿中监后也开始发福,吃喝玩乐之际,也随着王公贵族间的一股文艺风,将诗词茶曲什么的给搜刮个遍。“来,杜甫啊,这位是李龟年先生,你已经听说了吧。”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那位在殿堂上歌唱的白衣男子,不知何时已敛去了神情,眉眼淡淡的。“李龟年先生,幸会。”我正要作揖,手已被他握住。极其柔软的触感,声音也像上好的丝绸般令人惊叹,“大诗人不必客气。”一番客套后,他继续自品香茗,不再说话。

后来,见面的次数就渐渐多起来了,我有幸多次欣赏到李龟年先生精湛的表演,有幸见到许许多多的达官贵人。这里,能见识到和民间不一样的生活,比如车水马龙,吟诗作画,歌咏弹琴,结交名人,畅谈逸闻趣事,还能听到闻所未闻的天下大事。热闹的场面,让人意气风发;赞叹之词不绝于耳,又让人不觉飘飘然,忘记了自己。觥筹交错间,不知今夕何夕。来的次数一多,我和李龟年先生彼此敬慕对方,视对方为知己。我们不再拘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天,茶过午后,主人邀请我在府上做客。闲暇之余,绕过亭台楼榭逛上一圈,不经意间和李龟年先生碰上个正着,正要客套,他朗声大笑:“杜诗人,我们也算是有缘之人,不如畅谈一番,如何?”

夜风阵阵穿庭而过,我们的长谈是愉快的。我们回忆过去,叙说当下,遥望未来,有时激情四射,有时又不免隐隐地忧伤。未来会怎样,究竟有谁知道?这大唐盛世,将持续几年,或者几十年?我们的未来,怎样才不会随这盛世繁花一同凋零?末了,他说,杜甫啊,以后再相见,为我做首诗吧。

现在,暮春时节,落花缤纷。我流落在美丽的江南,居无定所。安史之乱,让美好的一切化为乌有。大唐盛世早已是过眼烟云。这天下午,我照例出了门。江南,温暖的风,飘飞的杨柳,清脆的鸟声……我木木地走在美丽的江南,内心的伤痛犹在,哪有闲情逸致去欣赏风景?“是杜甫吗?”一声苍老的呼唤,不由得让我停住了脚步。“谁?”我惊讶地看着眼前的这个人,他什么时候来到我跟前的?“我是李龟年啊,不认识老朋友了?”眼前的人展现出和多年前一样的微笑。才几年?就老成这般模样?记不清了。“老朋友,诗呢?还作诗吗?”泪,缓缓落下。曾经的诗豪气万丈,如今的人落魄潦倒,激情不再。我知道终有一天会与你再会,却不曾想是此时此地。好,就写一首吧。往事一幕幕浮现,曾经的繁华是一场梦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落花时节又逢君。”

我落泪。以后,不会再有这样一个人,与我在这满目疮痍的繁华下,长歌当哭共残阳。

江南逢李龟年赏析理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著名音乐家。

2.岐王: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名叫李范。他爱好文艺,封为岐王。

3.崔九:名涤,中书令崔湜之弟。他是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皇杂录》中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 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此诗)。”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 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今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谊。“岐王宅”“崔九堂”是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是他们两人 的相逢之地,“寻常见”“几度闻”写两人相会的频繁。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 “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较高的。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作文

秋高气爽的一天,杜甫正独自走在路上,望着面前的一派江南的好风景。路上,时不时有一两片落叶飘过。桂花树上开着香飘十里的黄桂花。

杜甫走进一家小茶馆,斟上一杯酒,慢慢地独自品了起来。

远处,一阵阵幽怨的歌声飘了过来。杜甫听见歌声,放下酒杯,寻声而去。边寻边想:这歌声,怎么那么像李龟年老弟的歌声呢?他走近那位歌唱人:虽然衣衫褴褛,衣冠不整,但双目有神,歌声响亮。杜甫心想:不错,是李龟年老弟,他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杜甫连忙迎上前去,激动地说:“老弟!老弟!”李龟年还没有反应过来,两眼直直地看着他。忽然,他眼睛里闪过一丝光芒,连连叫道:“杜甫!老哥!”两人热泪盈眶,一起走进茶馆,一起交谈。

李龟年说:“老哥,想当年,我可是岐王、崔九家里的常客,我经常应邀去他们家唱歌,那时的我也是极为富有:衣服是一根一根的金丝编成的,身上的玉佩是和田玉,房子如皇宫一般大,可我现在呢,衣服粗得像麻袋,头发乱得像狗窝,四海为家,为什么?因为叛乱之后,岐王、崔九都不请我了,我失去了经济来源,家里自然要吃空的,唉!”

杜甫点点头,心想:我何尝不是呢,想当年,我家还算富裕,可现在呢,被叛军捉去,现在又逃了出来,生活清贫起来。

杜甫开口说:“是啊,人事变化无常,谁都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

“是啊!”李龟年说。

就这样,他们谈天谈了好久。

江南逢李龟年扩写作文

“李兄,又来岐王宅来给岐王演奏乐曲啊!”杜甫拍拍李龟年的肩膀。李龟年身后一群人前拥后簇,想离自己的偶像近些!再近些时,而惊掉了下巴。

“参见岐王”二人同时下跪。"快起来,快起来。"岐王连忙说:“您们俩都是社会名流,你们俩堪比我的老师,知音啊!”杜甫和李龟年相视一眼:“不,不,成为您的知音才是我们的荣幸啊!”岐王哈哈大笑:“好了,好了。快起来吧!”杜甫向前跨了一步,率先开口:“岐王啊!现在百姓都衣食无忧啊!”“嗯……”岐王沉思了一会儿,开口说道:“是啊!我经常听到大臣们说咱们的国家欣欣向荣。”杜甫认同地点点头。

多年后,忽然一位老者敲响了一户人家的门,这个老者正是杜甫,多年的流离失所,使他厌倦了现在的生活,他变成一个来讨水的气丐了,忽然一阵悠扬的乐曲声传入了耳中,杜甫身体一振,手中的碗也不由地掉在了地上,他明白这乐曲声也只有当年风光无限的李龟年才弹得出了。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注释。

1.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2.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3.寻常:经常。

4.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5.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6.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1.杜甫的古诗。

2.关于杜甫的爱国古诗。

3.杜甫的古诗词大全。

4.杜甫描写长江的古诗。

5.杜甫春天古诗3首。

6.杜甫描写景的古诗。

8.古诗赏析:杜甫《端午日赐衣》。

9.唐朝古诗杜甫《登高》赏析。

10.描写菊花的古诗赏析:杜甫宿赞公房。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