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年解读心得体会(模板15篇)

时间:2023-11-28 06:43:59 作者:紫衣梦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能够反思过去的经验,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法,进一步提高个人能力。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简短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性质有这样的描述: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要依托这门课程,在青少年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精心引导和培育,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通过学习,个人觉得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更加清晰,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理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学段目标划分和课程内容的制定中以表格呈现,更是给一线教师指明的方向,在教学中,老师们做到“靠船下篙”,就能将目标准确定位,内容精准选择,结合教学提示加上课上的灵活实施,最终就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中的评价建议板块,引导老师们关注评价的方法和环节,熟悉试题命题的基本依据,从而树立科学、正确的学业质量观,为实现学科育人奠定基础。

教师是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关键,在新课程标准颁布的重要时期,我们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简短心得体会

7月21日、22日,认真参与了胶州市教体局教研室统一组织的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受益匪浅。特别是认真聆听了韩震教授所做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的理念与追求》的报告,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了本次《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背景和追求(体现新时代培养担当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坚持价值导向,突出政治性,特别是党的领导,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加强一体化设计,注重整合和统筹);明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国家“立德树人”任务中的关键作用;明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聚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样、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应该说,《道德与法治》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构成,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优秀思想品质的关键环节。结合此次学习收获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下一步,我校将全面践行《新课程标准》要求,将我校“合作育人”理念根植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校“合作育人”的有机融合。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新事物的出现是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产生对于社会的发展与推进是有意义的。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与党的理论、重大实践应同步推进。难度大、变化大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特点。有新突破、新亮点,属于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韩震老师的观点令我体会到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有价值、有意义。

二、德与法治课程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我们真的为之努力而展开教学的时候,我们会体悟到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是如此的美好与幸福。我们是接地气的,是亲近生活、亲近学生的。我相信每一名思政教师都在为此做着努力,尽管这还需要些许时间,但是这种探索的过程也是价值满满。韩震老师谈到:不是为生活而生活,而是通过生活讲道理。韩老师的观点令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思政教师的使命感。

三、核心素养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体现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以及责任意识。这五个方面的体现不应是孤立存在的,而应是一种核心素养间的关联,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核心素养不是分解的动作,而应是一致性、连贯性的动作“成品”。另外,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影响个人的一时,而应是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生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即便学生不能清晰的记得老师所讲的知识是什么,但是依然能够深刻的认同老师所传授的道理。

四、过程性评价与行为评价更重要。

作为一线教师,成绩有时作为我们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韩老师认为与笔试的成绩相比,过程性评价与行为评价更为重要。对于此观点,我深表认同。我常常跟学生说这样一句话;“学习成绩不能代表所有,但是至少代表这一阶段大家的学习态度。”是的,态度很重要。老师不是要求人人考满分,而是希望学生都能积极向上。这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就是一种过程评价。同样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希望在学生身上看到一股正能量——乐于助人、坦诚相待、无私奉献。这种关于正能量的评价就是一种行为评价。

五、教师以身作则,教师“教的好”是关键。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其实教师教的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教师本身就会带来一种影响。这种影响也属于教育资源之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准确,我们自身就应该扎实学识;我们要求学生诚实守信、我们自身就应该信守承诺;我们要求学生以礼待人,我们自身就应该文明有礼。“言传不如身教”,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通过此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讲座的学习,我积累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学无止境,行以致远。教师的成长推动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也成就了教师的成长。这也是教育的一种特殊意义。

 

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完整

随着2022版各科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的教育即将步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三年级三位带《道德与法治》的老师一起研读了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呈现了下列亮点:

一、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思政老师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旗帜鲜明地强调了课程性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精心引导和培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一体化设计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三、有机融合多种因素,构建全新德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合为“道德与法治”,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

四、增强了操作性指导。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道德与法治是门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有宽度、有故事、有趣味有色彩的课程,我们要把握好这门课程的灵魂和实质,真正让这门课照亮学生的心灵世界,促进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讲座学习心得体会

本次讲座主讲人为国家教材委委员、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韩震老师。韩震老师主要从本次修订的主要背景和追求、主要变化与突破、课程性质与理论、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以及教材的编写要求五个方面展开详细的介绍。

一。本次修订的主要背景和追求

作为在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聚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本次修订的主要背景和追求在于:体现新时代培养担当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坚持价值导向,突出政治性,特别是党的领导;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加强一体化设计,注重整合和统筹。

二。主要变化与突破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修订主要变化与突破体现在:凝练了五大核心素养;指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目标;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组织与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坚持素养导向的教学建议以及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与考试命题六个方面。

三。课程性质与理念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坚持教师价值引领和学生主体构建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四。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

本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体现在:观念的突破;育人方式的改革;评价方式的改变以及教育知识体系和研修方式的改变四个方面。

五。教材编写要求

此部分韩震老师从教材编写原则、教材内容选择以及教材编排与呈现形式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最后指出教材要做到一个坚持、五个体现,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以及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标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标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1.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道德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通过学习,更新理念,克服以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道德与法治教研团队,提升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业务修养。

3.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

4.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时代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关注核心素养,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补充说明、实践,创新活动方式、提升课堂效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个人心得体会

以下是我在本次讲座学习中知识方面的收获。韩震老师的详细讲解为一线教师深入了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指明方向、奠定基础。本次讲座,韩震老师的独到见解令我印象深刻,醍醐灌顶。现将感悟进行总结分享。

一。新课标的修订属于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

新事物的出现是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产生对于社会的发展与推进是有意义的。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与党的理论、重大实践应同步推进。难度大、变化大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特点。有新突破、新亮点,属于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韩震老师的观点令我体会到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有价值、有意义。

二。不是为生活而生活,是通过生活讲道理。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我们真的为之努力而展开教学的时候,我们会体悟到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是如此的美好与幸福。我们是接地气的,是亲近生活、亲近学生的。我相信每一名思政教师都在为此做着努力,尽管这还需要些许时间,但是这种探索的过程也是价值满满。韩震老师谈到:不是为生活而生活,而是通过生活讲道理。韩老师的观点令我体会到作为一名思政教师的使命感。

三。核心素养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体现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以及责任意识。这五个方面的体现不应是孤立存在的,而应是一种核心素养间的关联,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核心素养不是分解的动作,而应是一致性、连贯性的动作“成品”。另外,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影响个人的一时,而应是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生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即便学生不能清晰的记得老师所讲的知识是什么,但是依然能够深刻的认同老师所传授的道理。

四。过程性评价与行为评价更重要。

作为一线教师,成绩有时作为我们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韩老师认为与笔试的成绩相比,过程性评价与行为评价更为重要。对于此观点,我深表认同。我常常跟学生说这样一句话;“学习成绩不能代表所有,但是至少代表这一阶段大家的学习态度。”是的,态度很重要。老师不是要求人人考满分,而是希望学生都能积极向上。这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就是一种过程评价。同样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希望在学生身上看到一股正能量——乐于助人、坦诚相待、无私奉献。这种关于正能量的评价就是一种行为评价。

五。教师以身作则,教师“教的好”是关键。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其实教师教的不仅仅是书本的知识,教师本身就会带来一种影响。这种影响也属于教育资源之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准确,我们自身就应该扎实学识;我们要求学生诚实守信、我们自身就应该信守承诺;我们要求学生以礼待人,我们自身就应该文明有礼。“言传不如身教”,我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通过此次《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讲座的学习,我积累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学无止境,行以致远。教师的成长推动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也成就了教师的成长。这也是教育的一种特殊意义。

道德法治教材解读心得体会

道德法治是现代社会里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元素。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道德和法律常常被提及。道德法治教材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道德法治教材时的解读心得体会,希望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些启示和思考。

第二段: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和法律都是规定行为准则的方式。道德是人们自觉形成的,而法律是国家制定的规定。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具体形式,是社会进步的法制基础。然而,法律只能对一部分行为进行规范,而道德可以覆盖到更广泛的范畴。因此,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

第三段:道德与法治的现实意义。

道德和法治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在社会中,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氛围,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而法治则是保障公正和正义实现的重要手段,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国家和政府的权威和信誉也得以维护和增强。因此,道德和法治的现实意义是突出的,它们对社会的发展和未来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四段: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学生们需要培养出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正确的行为方式。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学习的各个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价值,培养健康的人格,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成为有道德担当和责任的人,拥有正确的人生导向和生活态度。

第五段:结语。

本文主要分享了我在学习道德法治教材时的解读心得体会。道德和法治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元素。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道德和法治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对于学生们来说,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我希望本文可以引发各位读者的启示和思考,让我们共同努力,把道德与法治贯穿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中。

初中道德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中小学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也日益加强。中小学道德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也备受关注。为了规范和提升道德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教育部制定了初中道德课程标准。在接触、研究和实施这一标准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意义,也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道德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知识相结合。在过去的教育中,道德教育往往是以道德行为的灌输为主,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度思考。而道德课程标准的实施则将道德与知识相融合,强调了知识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过开展与道德议题相关的知识讲授,使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能够理性思考,深入理解道德行为的原则和内在价值,形成真正具备批判能力的道德观。

其次,道德课程标准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当今社会,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智力水平的高低已经不能是评价人们成功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积极、合作、进取”是道德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生道德品质。通过开展情景模拟、辩论赛等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今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

再次,道德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道德教育不仅仅是言传身教,更需要学生亲自实践,通过实际行动去体验与发现。因此,道德课程标准强调了实践环节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学生需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体验社会、感受生活,通过亲身经历去理解道德规范和价值。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道德行为的内在美和快乐,从而愿意主动接受和坚守道德规范。

此外,道德课程标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作为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有义务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道德课程标准通过开展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活动,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意识和习惯。通过模拟社会服务、参观社会机构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就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参与解决,从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

最后,道德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品德。智慧品德是道德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它包括思维品德、实践品德和情感品德三个方面。思维品德指的是学生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这些都是在积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中形成的。实践品德是指学生要有实践探究和行为实践的能力,能够将道德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情感品德则是指学生应具备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环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之情。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方面的品质,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善良、智慧、有担当的人。

总之,初中道德课程标准是现代道德教育的重要指南,它对于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发展,以及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和实施道德课程标准,我们将培养出更加有品德、有创新思维、有实践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和智慧品德的中学生,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学习心得体会

4月21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16学科课程标准正式发布。我第一时间对新的课程方案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进行了通读。新的课程方案优化了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完善了培养目标、细化了实施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把握课程性质,培育时代新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道德与法治教育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结合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正确解读教材释放的信息,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教学内容要围绕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法治精神,把“德”与“法”养成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中,从而助推国民素质全面提升的国家战略。

强化课程理念,落实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先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新时代对教育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学校德育地位和作用的新认识,是对学校教育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思政课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明确课程目标,实现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作为思政课教师,对于教材一定要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对于课程目标的建立需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

思政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因此全体思政教师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和“八统一”要求,积极修为,努力将课堂作为发挥自己作用的主要岗位阵地,切实承担好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名师工作室,首先要以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组织教师进行深入地学习,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其次加大教研力度,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研工作方向,结合新课标要求重点开展教学过程方法探索、教法研究、教师专业培训、教学评价研究、教学调研指导等教研工作,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高质量发展。最后作为学科带头人,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助力。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熟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把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猜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20xx年5月6日,我参加了由中国教师研修网、教研网组织权威专家解读20xx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系列公益讲座,学习了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教授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通过讲座学习,我了解到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义务教育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索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

二是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从前期的没有具体、独立的课程内容,到课程内容成为独立的版块呈现,用三类六项学习任务群呈现了语文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这六个学习任务群体现了对语文学习规律的认识与架构,也呈现了课程内容变化的历程。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进行学业质量评价时要能满足不同类型的评价和测量要求,要关注不同学段的进阶发展。第一学段有明显对象要求,第二学段比较宽泛,第三学段要求能听清楚别人的观点,根据他人的观点来调整、修正甚至生成自己的观点,第四学段对情感态度有更高的要求,而且要求发表时有根据有条理。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在评价主体上要凸显学生主体的作用,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老师关注学生反思性思维的建构和发展。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道德法治教材解读心得体会

道德法治教材是我们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是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法律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不久前,我上完了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其中的许多理念和内容产生了一些思考和感悟。下面我将就我的心得体会进行一些分享。

第二段:道德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道德是一种行为准则,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其根本问题是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有益社会的人。道德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上都为我们指明正确的方向。我们所处的社会需要每一个公民都有健全的道德操守和素质。

第三段: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一些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常常因为人们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而无法解决。因此,法制教育也是我们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项课程。我们需要了解法律和法律的约束作用,从而让所有的人都在公平和规则的框架下行事。同时,法制教育也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性,从而自觉遵守法律和规则。

道德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提高个人的素质,更在于对整个社会的作用。规范的道德准则和严密的法律制度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它能够保持社会秩序、促进国家发展、增强社会认同感。因此,良好的道德法治教育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段:总结。

在学习道德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我深刻领悟到所谓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只有在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才能逐渐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共同推动社会前进。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谨记道德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加强自己的教育和学习,为自己和社会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发展。

书法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丰富文化内涵以及提高审美创造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规范书法课程,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书法课程标准》,明确了书法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近期,我参加了一次有关书法课程标准解读的研讨会,深感受益匪浅。在这次研讨会中,我对书法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如何更好地开展书法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书法课程标准强调了书法艺术修养的培养,我深受启发。传统书法以及个人内在的修养与情趣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而非孤立存在的。只有通过对书法书法艺术的学习,才能逐渐培养出学生自身的审美情趣以及高尚的人生情操。因此,作为教师,在课程中要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观摩书法作品,品味其中的艺术韵味,让学生体验到书法艺术的内在魅力。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好,他们才会有更高的动力去学习、探索。

其次,书法课程标准明确了书法技法与创造性思维的统一。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书法是一门需要在纸上下笔的实践性课程,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法的训练。书法技法只是手段,而创造性思维则是目的。书法教学应该强调学生对于传统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创造,并将其与个人创作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引导和实践训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作潜力,培养学生在书法艺术上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书法的基础上,创作出富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第三,书法课程标准提出了个别差异化教学的要求。每个学生的天赋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书法教学中,要注重个性化的培养。课堂上,教师要应用差异化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任务。对于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创新和探索。而对于其他同学,要循序渐进,逐步帮助他们提高书法水平,培养审美情趣。个别差异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应该多样化,并且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培养。

第四,书法课程标准鼓励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书法与文学、历史、美术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整个学科体系更加立体、丰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与语文老师、历史老师、美术老师等相互合作,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例如,通过学习古代文人书法作品,学习古文,了解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将艺术欣赏与学科知识融为一体。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对书法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最后,书法课程标准强调了素质教育的培养。书法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修养和品味的重要途径。在书法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责任感和合作精神。通过参观书法展览、参加书法比赛、组织书法社团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和素质。同时,书法教育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综上所述,通过对书法课程标准的解读,使我更好地认识到书法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书法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写字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创造力,以及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积极运用书法课程标准,以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书法艺术修养,努力把书法教育做得更好。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日前,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xx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则按照“10年一大修”的节律,先后公布了20xx年版、20xx年版和20xx年版。认真研读深刻理解新方案新课标精神,对于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xx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是在20xx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基础上,结合特殊教育实际调整增减确定的。

20xx年教育部发布了《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年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年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年版)》,这是国家首次专门为残疾学生制定的一整套系统的学习标准,是以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年版)》(以下简称普通学校课程标准)为蓝本,遵循特殊教育规律研制而成的,这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目前依据的标准。特殊教育20xx版新课标对特殊教育课程建设给出了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和实施建议。

特教学校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源于普教,又是普教相应成果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延伸和创新,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研究普教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分吸收普教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精华,是一门基本功课。这次新颁布的新方案新课标,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育人功能等深刻内涵,坚持育人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系统完善。从特殊教育的'角度看,有许多重要的创新和亮点,值得认真研究、借鉴和应用。

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回归教育本真,激发特殊学生活力。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不断地欣赏、不断地激励、不断地指导,学生才能在一个个原点中得到进步和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应趋向校本化和人本化管理,教师不但要履行好教育教学的重要责任,更要引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价值导向。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特殊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最大限度发展,不断增强特殊学生家庭福祉。“素质教育就是教育的核心。”十九大提出“发展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遵循特殊教育规律,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坚持尊重差异、多元融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实现特殊学生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不断提升特殊学生获得感。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20xx年版),推进盲、聋、培智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特殊教育学校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工作室成立以来,我不断总结和反思教育现状,基于特殊教育新课标开展教学和评价,努力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积极开展“1236”爱慧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强化新三项基本功训练(即教学设计能力、特教基本功和信息素养),实现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师生信息技术素养,为特殊教育和学生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因地制宜发展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探索职教新路径,逐步增强特殊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归属感。

在巩固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精神,在教育教学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破解难题,进一步扩大中职招生规模,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师资配置,逐步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符合残疾人就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多方利用社会资源坚持走好“就业+升学+职业能力提升”之路,满足特殊学生就业需求和进入高等院校就学需求,不断增强特殊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努力实现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不断提升学生幸福感。

广泛运用教育资源,形成了以教育、服务、管理、文化育人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健康发展提供多元的学习和成长氛围,满足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发展、人格成长和社会融入等多方面的需求,使他们收获自我价值感,享有美好的心灵体验。

作为一所全日制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要给学生开辟大量实践性作业的机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发挥有效的育人合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