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能手发言稿(优质20篇)

时间:2023-12-06 11:31:41 作者:念青松

发言稿的撰写需要注意掌握合适的语言风格,既要庄重严肃,又要亲切自然,以吸引听众的关注和共鸣。接下来是一些经过精心策划和撰写的发言稿范例,供您参考和借鉴。

致富能手发言稿

刘惠南,男,汉族,1973年5月生,现年46岁,翁源县坝仔镇饶村村村民,肢体三级残疾。

刘惠南1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他及弟弟(13岁)妹妹(5岁)四人相依为命。当年,他上山砍柴不小心弄伤膝盖,因无钱治疗,最终落下终生残疾。家庭的一次次变故使他母亲萌生改嫁念头,刘惠南16岁那年母亲在兄妹3人跪地苦苦挽留下仍然选择了改嫁。那一刻,他心都碎了,感到天快要塌下来。弟弟妹妹还小,自己又残疾,以后如何生活下去?“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面对残酷的现实,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弟妹抚养长大。

为了这个家,他每天起早摸黑,80年代末,那时种地都是靠人力,他一人单造就种植了4亩水稻,1亩花生,农闲时到山上采草药、挖冬笋拿去市集卖以补贴家用、缴交弟妹的学费。年复一年,用他坚强的心,勤劳的双手撑起这个家。由于家境清贫,一直没有成家,直到经邻居牵线与邻村的钟秀莲结为夫妻。钟秀莲15岁那年不幸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她的父母为治疗她的病四处求医,但治疗效果一直都不理想且负债累累,后经医生鉴定为肢体一级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成家的喜悦却无法减轻家庭劳动力压力,肩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一年后随着女儿的出生,生活增添了新希望,人生有了奋斗目标,但身上的担子却更加重了,一方面要下地种田,另一方面要照顾妻子、女儿。他咬紧牙关,每天不知疲惫地耕种。在他的悉心照顾及服药治疗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妻子由从前的长期卧床到现在可以生活自理,这也许就是爱的力量。

他家里的情况村干部看在眼里,一个身残志坚的家庭,党和政府有必要帮助他家庭渡过难关,随后村支部书记亲自为他的家庭申请纳入最底生活保障(即低保户)。人生最困难的时侯政府拉一把,真是雪中送炭。第二个女儿降临世间,家庭又多了一份喜悦,虽然有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补贴,但仅仅种植水稻是难以脱贫致富的。在小女儿三岁那年正值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时期,各地掀起“无公害”蔬菜种植的热潮,仅有小学文化的他也加入了种植蔬菜的热潮中,由于没技术、无经验,第一年收成不好,他认真总结,决定第二年一边种植一边请教种植能手、专业农技人员,经过三年的摸索由种植单一品种变为多品种种植,收入一年比一年增高。通过几年不懈努力,把以前治疗妻子的1万多元欠债还请,日子慢慢好起来了。

时间来到,新时期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全面发动、实施,按照纳入程序,刘惠南一家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结对帮扶,因户施策。刘惠南一家4口仍然居住在80年代初期建的泥砖房,急需进行改造,驻村工作队发动他的亲朋好友先垫资,积极联系施工队把楼房建起来,当年底他一家就告别泥砖房住上了崭新的楼房。一家人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村民都说党的政策好!扶贫工作队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工作队了解到他家的田地比较分散不好连片种植,通过沟通协调村小组长和当地村民成功让他与邻居置换和租赁优质土地用于规模种植,方便集中连片管理,~刘惠南共种植蔬菜12亩,花生3亩,淮山1亩。刘惠南三级肢残,身体单薄,面对成倍增加的工作量,他没有畏惧,农忙时节起早贪黑,分秒必争,把自己的休息时间缩减到极限,决不落下如何一个关键种植管理环节。苍天不负有心人,刘惠南三年种植的蔬菜、花生等均获得了很好的收成。为解决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驻村工作队队员兼帮扶“第一家长”邱粤平同志积极主动为他联系到本镇万家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双方签订了以合作社先提供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并回收产出的蔬菜模式的合作协议。辛勤的付出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收获,经过努力,刘惠南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的3495元增加到206030元,207533元,630元,收入逐年大幅度提高。

如果贫困群众的思想不脱贫,再多的帮扶也扶不起。如果他们真心想脱贫,有想法、有干劲,就一定能实现脱贫致富。政府要做的,只是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服务。不认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拼搏在身残志坚的刘惠南身上得到完美的诠释,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叩开了致富门,更是用自己的独特魅力感染着村、镇的其他人。

作为一名残疾人,刘惠南有一颗上进的心,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不仅经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致富路,还带动10多户村民种植蔬菜,并积极与村民分享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残疾虽不幸,但并不可怕”,用一双勤劳的手撑起一片蓝天。

致富能手发言稿

提起残疾人养鸡大户赖文全,在新津县五津街道吴店社区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个靠自己辛勤劳作改变命运的强者,不仅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更是赢得了邻里乡亲的交口称赞。

选择坚强残疾小伙儿办起养鸡场。

在金华镇某工厂上班安装设备时,赖文全的左手不幸压伤被迫截肢,失去左手的他只好下岗回家。拖着残缺的身体,面对无业的妻子和在读书的女儿,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坚强地面对生活,做一名身残志坚的强者,做一名搏击生活的弄潮儿。

回家后,赖文全东拼西凑借了一些资金,创建起了兴农养鸡场。创业初期,由于养殖技术的欠缺和管理不当,导致养鸡场两万只商品成鸡无法正常销售出去,亏损达20万元。这对刚刚创业的他来说,是一个致命打击。

五津街道残联得知赖文全的情况后,立即向上级部门进行了汇报,并与新津县残联的工作人员一同赴养鸡场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具体情况后,新津县残联启动了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残疾人就业扶贫扶持方案,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无偿给予兴农养鸡场5万元现金扶持,帮助其尽快恢复正常运作。

依靠市残联的扶持资金,赖文全对养殖场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整治,对养殖工人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并多方联系鸡苗孵化场和饲料经销商,养鸡场重新购进了两万只鸡苗。为让小鸡长得好,白天,他守在养鸡场里,挖虫子、喂饲料、打扫鸡场;晚上,他自学鸡群防病治病知识,钻研养鸡技术。奄奄一息的养鸡场在他的带领下,经过科学饲养和精心的管理,终于扭亏为盈,重新进入正常的经营轨道。

辐射乡邻助更多残疾朋友走上致富路。

如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兴农养鸡场已在赖文全的精心管理下逐渐壮大——从原来的两个养殖场发展到4个养殖场,养殖面积增加到4000余平方米,年出栏商品成鸡6万只,优质脱温鸡苗3万只,产值达300多万元。同时,养鸡场还安置了多名残疾人就业,为每个残疾人开出1200元以上的月工资。

赖文全还带动了周边50多户残疾人共同发展养鸡业,每户残疾人年增收5000元以上。由于兴农养鸡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养出的鸡质量好、品质好,深受客户的好评,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

蓬勃的创客风潮,不仅激发了无数人的创业之梦,更让一直在创业守业途中徘徊的人们看到了更美好的前景。对于目前取得的成绩,赖文全并不满足,他正在积极规划,不断探索,力争打造一个无污染、绿色环保的生态养鸡场,安置更多残疾人就业,通过规模化发展带动更多残疾朋友走上养殖致富之路。

致富能手发言稿

“黄光辉可是村里的能人,这几年通过养牛,务工夫妻两个把日子过的有声有色,现在可是我们村里的致富能人!”小溪镇香庙村的村民说起黄光辉这个人无不竖起大拇指。

黄光辉是小溪镇香庙村的脱贫户,早年因为自身患有肢体残疾,腿脚行动不便无法外出务工,生活的重担都压在妻子刁秀玲身上,随着两个孩子逐渐长大,生活、孩子上学的开支一度压得黄光辉喘不过气来。

黄光辉被纳入香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黄光辉通过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养起了牛,为了解决他养殖技术上的顾虑,小溪镇畜牧水产站的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养殖技术,解答养殖难题,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实现了脱贫,现在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现在党的政策太好了,没有党的政策我们一家不可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说起自身,黄光辉腼腆的笑了,言语中多是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不但贷款给我养殖,还给我在村里安排了公益岗位,为了方便照顾孩子,村里帮助我家属在牟庄工业园区找到了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有信心把日子越过越好!”

20黄光辉贷款了5万元用于扩大生产,目前养殖规模已达到10头,价值20万元,养殖空闲时间黄光辉还参加村里的公益岗位,每月增收1000元,年黄光辉养殖收入达到了5万元,妻子的在牟庄工业园区的年务工收入也有2万多元,去除开支,家庭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了1万多元彻底摆脱了贫困的帽子。

2021年香庙村村集体经济达到了25.73万元,发动能人大户、龙头企业带动周边52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2022年香庙村将继续落实各项政策,完善致贫返贫监督机制,发动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的力量,帮助脱贫户过上更好的生活。

致富能手发言稿

**,男,33岁,中共预备党员,**市**镇**村农民。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从开始,带头建造沼气池,发展养殖业,开办酿酒坊,发展无公害蔬菜。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政治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新型农民,他先后获得“**市科技致富带头人”、“**镇农民致富带头人”等光荣称号。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成长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大山里。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他满怀信心想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经过自己的努力事实证明,自己的理想在大山里是难得实现的,他不甘心同其他村民一样过着那种面朝黑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与家人商量后举家移居到**村。

**村在镇政府所在地,这里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为了早日还上搬家时所欠下的外债,使家庭生活能宽裕一些,又借资8000余元买了一台农用三轮车,跟着其他人一起跑运输,几年下来不仅还上了外债,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按理说,家里没有了饥荒,生活也说得过去,妻子有事做,自己有车开,应该安安稳稳地过平静日子了,可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寻求机遇,把握时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富民政策深入到祖国的广大农村,给亿万农民带来了致富机遇。20春,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建造沼气池。当时,“沼气池”这个词汇对农民来说是第一次听到,非常陌生,大多数有条件的农民对此事都不感兴趣,无论政府怎么动员和举办培训班,结果群众还是不认可,提出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难点,唯有**他的想法与众不同,他认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下,作为一个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青年农民就应该大胆地探索,勇敢地创新,他认为建沼气池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既利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林业,又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也可以说利己利民又利国。于是,在多数人的观望下,他敢为人先,是**镇第一个申报建设沼气池的人,从此踏上了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创业之路,开始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上有父母,下有上学的孩子,生活上虽说不算困难,但并不富裕。在建沼气池的整个过程中,他和家人历尽了千辛万苦,意想不到的来自方方面面的许多困难和挑战都摆在他的面前,资金短缺、生活费用问题都重重压在他的头上。他没有被这么多的困难所压倒,他认为开弓没有回头箭,创业成功的先例都经历过坎坷不平的路。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眼前的困难,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他从此坚定了信心,白天外出打工挣钱,雨天和晚上同家人建池,一干就是半夜,累了就地歇上三五分,腰疼吃上止痛片。上百立方的池土他硬是一锹一镐地清除到池外。从年7月开始到205月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他投资2万元的沼气池在市农业局、镇委、镇政府的帮助下终于建成,经技术测试合格后投入使用。**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当我们问他的创业经历时,他告诉我们说他流过血流过汗就是没有流过泪。

创新才有发展,**所建的20立方米生态沼气池是**市农户中最大的沼气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农业局组织全市乡镇街道的领导在这里召开了**市沼气建设现场会,在当地的农民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多农民络绎不绝地到他家来参观学习。问他建这么一个沼气池,怎么能致富。他耐心地给农民朋友算细账,生产沼气,每年可以节约生活用柴近2万斤,如果用沼气酿酒可以节省烧柴10万斤左右,那么每户人家一年的生活用柴可以节省200万斤薪炭林的烧柴,这是第一省;用沼气酿酒,就可以卖钱,酒渣可以喂猪,可以通过深加工的转化过程,成倍地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粮食价格,这是第二省;沼气酿酒养猪,猪钱除了成本是净赚,猪粪可以继续做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渣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上等肥料,这都是白捡白赚得沼气项目钱。在场的群众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终于悟出了这里的致富经,许多农民朋友对沼气有了兴趣,开始建造沼气池。

为了使沼气尽早地发挥作用,尽快地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年秋,到春他又自筹资金9000多元先后建起了家庭小型酿酒坊和同时能容纳50头猪的育肥猪舍。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了总有回报,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沼气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每天酿出的纯粮精品小烧白酒在当地就供不应求,远近闻名。42头育肥猪膘肥体壮。**每年在沼气酿酒、养猪上就可以创收2万元以上,现在**正在酝酿实施利用20立方米的沼气池来发展10亩地的无公害蔬菜,降低沼气建设、酿酒、养猪的成本,形成一条沼气—粮食—酒—猪—猪粪—废渣—蔬菜良性大循环,高效益的产业链,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有极大的社会效益。

**在创业的历程中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在2年多的时间里接待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200多人,每次接待不管自己有多忙,总是腾出时间来把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大家。204月的一天**接到远在西岗村一农户的电话,希望他能亲自去一趟他家,帮助解决在建沼气池中遇到的难题,**二话没说放下自己一天能挣上百元的活,搭车向西岗村驶去。西岗村坐落在海拔近千米的岗顶上,距**村有30多公里,而且山高路窄,车只能送到山脚下,10多公里的山路只能靠步行,面对眼前的情况,**完全可以坐车返回,但他没有那样做,他望着眼前的羊肠小路和一眼看不见顶的山岗,依然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去西岗村的路。当他走到半山腰时,天又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滑,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雨伴随着4月的冷风吹打在他的脸上,衣服也很快地湿透了,冷风刺透了他的湿衣。他义无反顾地前行,终于到了西岗村这位农户家,稍坐一会,了解情况后,就亲自帮助他安装、调试和解决沼气的一些其他问题。在此过程中,他手把手的教,认真仔细地讲,很快安装调试完毕,故障排除,其他一些问题也解决了,在休息期间又传授了一些自己学到的沼气技术和实践中的经验,使这位农户非常感激。临走时,农户拿出100元钱作为他的辛苦费。他硬是不收,他说:“我能为大家做些能做的事情,我感到很高兴,希望大家和我一样通过建沼气池来致富,帮助大家共同致富这是应该做的。”**不仅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带动下,全镇已有32户相继建起了沼气池,并都按他的模式设计建造,同时发展养猪业和无公害蔬菜,不同程度都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这些建沼气池的农户在建造中少走弯路,他不知多少次深入到各户进行指导,使一户又一户的农民朋友顺利地建成,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行为和精神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扬和好评。

**他不仅是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典型的新型农户代表,而且还是难得的进步青年。他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特别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他虽然只是一名重点培养的积极分子,可他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时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能够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党支部鉴于他的一贯表现吸收他为中共预备党员。

年至,他先后受到了市、镇两级政府的表彰。

致富能手发言稿

女到一家加工厂打工,打工期间,她发觉所干的工种是一赚钱的门路,她就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已干。于是她辞去工作,回到家苦口婆心说服丈夫及父母帮助筹措资金,在家中给别人代加工薯片,起早贪黑半年下来净赚5000元。这在当时收入并不富裕的农村来讲很不简单,一个农村妇女半年赚这么多钱,乡亲们都夸她有心计、能干。可谁知她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扩大规模。她要租赁村里一个大院,成立一个加工厂。原来发现给别人代加工,不但利润低,而且加工时间短,受天气影响大,原料产地又不在本村,小打小闹没有竞争力,所以决定自己成立加工厂。

是一个奋斗之年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她租赁了一处荒废的大院。夏日炎炎院内杂草丛生残墙断壁她顶着烈日和家人拨草平地同建筑队筛砂搬砖劳累过度曾一度虚脱几次晕倒历时三个月硬是靠借贷来的六万元修建起一处较标准的薯网片加工厂开始了她艰难的创业之旅。

阳光灿烂,秋风习习,看着薯片象金叶一样金光灿烂,的心里惬意极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国际市场风云突变,价格大幅下滑,加之天公又不作美,阴雨连绵,致使薯片全部起了黑色的网印,成了废品干,仅此一项,损失高达万余元,并且因价格下滑每天还有二百余元的损失。突如其来的打击,蒙了,各种议论铺天盖地,压的她喘不过气来,不少人对她说:快停产、转产吧,干薯片加工业利润薄,制约因素多,特别天气、市场又是不可控因素,实在太难了,风险也太大了。到底该怎么办,深思起来。

这样一来,吃了定心丸。依靠科技,通过节能技术降低煤耗,用快速红薯糖化法缩短了加工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经过一年的奋斗,销售成本干60吨,产值20余万元,一年还清了家中的`全部借款。

加工薯片能致富,给村里人闯出一条致富的门路,仅加工厂解决劳动力达50余人,人均增收近3000元,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向前进。这时发现,虽然加工厂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实际经济问题。于是,她就组织带动本村及周围村中的妇女在家搞加工业,原料由统一供应,产品统一回收,无偿提供技术。此招一出,顿时反应热烈。三庄镇台庄村民杨茂琴家庭贫困,听到这一好消息后,便找到向她陈述自己的困难,乐于助人的听了之后爽快的答应了她。

也许老天爷为了考验一下的承诺是否真实,杨茂琴加工薯片不到一个月,就发现薯片色泽发红、发暗,出成率低,并且有黑心,急的杨茂琴一家抓耳挠腮,紧急向求援,二话没说,急忙打车去了杨茂琴家。经过现场考察,分析原因,最后确定:一、蒸煮红薯后期火太猛,导致糖份大量流失,致使薯片色泽发红、发暗;二、蒸煮火候太小,是造成黑心的原因。现场讲解了加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手把手的教这位憨厚的农村妇女。这一年,虚心好学的杨茂琴收入达7000余元,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又发展了5位加工户,帮助她周围的乡亲脱贫致富。到目前为止,由她发展的加工户已覆盖3个乡,8个村,26户,其中10户已跨入小康水平,还有16户已摆脱贫困。使薯片加工业在山区快速发展起来。

成功,使受到了众人称赞;热心,使得到乡亲们的拥戴。一位普通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的切身体会是:改革开放的今天,只要有一番脚踏实地的闯劲,依靠科学技术,在农村也一样能大有所为。如今,信心更大了,她说:干,就得干出个样来,争取三年之内,在现有基础上规模扩大,利润翻番,让更多的父老乡亲共同走向富裕的大道。

致富能手发言稿

在一个农家的鸽舍内,一只只灰白相间的鸽子争先恐后地啄着鸽食,不时发出“咕咕”的叫声,一个蹲在地上的残疾人认真地给他的“宝贝”投食,这个人就是姜长炎。

姜长炎是沙县夏茂镇大布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972年出生的他,由于青年时代遭受失恋的打击,导致精神出现问题,也因为治病买药的花费,导致家中贫困,面对困境,姜长炎一度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肉鸽的养殖重塑他生活的信心,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自强不息,重燃生活希望。

在县、镇残联的关心下,通过康复治疗,姜长炎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面对家庭困境,家中年迈老母亲需要赡养,自己今后的生活还要继续,姜长炎并不甘于只依靠政府扶助,自己无所事事。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朋友养鸽赚了一些钱,他觉得这是一次机遇,想试试看,于是用身上仅剩的几百元从朋友那低价回收了20几只肉鸽回家饲养。没有钱建鸽舍,他就用自己的老屋当鸽舍,自己安装鸽架,干活的时候,他完全忘记了自己是残疾人,常常忙到凌晨,直到腿酸脚麻了才肯休息。为了养好这些鸽子,他经常到朋友的养鸽棚取经,学习养鸽技术,从不会到会,边养边学。就这样鸽生蛋,蛋成鸽,从20几只到170多只,一年养鸽收入从不到1000元到现在上万元,通过肉鸽养殖摆脱贫困,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精准养殖,适应市场需求。

为了更好地养鸽子,姜长炎不断摸索学习,他熟练掌握鸽子各个阶段的主要病害与防治,肉鸽养殖有老鸽、中鸽、乳鸽三个品种,一只老鸽能卖50元、一只中鸽卖30元、一只乳鸽卖20元。老鸽价格高但养殖周期长,姜长炎把重心放在养殖幼鸽上,幼鸽价格虽低但养殖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可以增加养殖收入。解决养殖种类问题,姜长炎不满足于小镇圩场销售,精准分析市场,针对县城医院患者康复对肉鸽需求量大的实际情况,从而“转战”人口更为密集的沙县县城医院周边。“我不去菜市场卖鸽子,那里卖鸽子的有好几家,竞争力太大了,我一般都去县医院门口推销,那里人多,我一天能有好几十只的订单量,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在我这里订鸽子了。”说起卖鸽心得,姜长炎讲得头头是道。

残联帮扶,助残创业就业。

“我与母亲一起生活,她身体不好,平时我就靠卖这些鸽子补贴家用,这些年沙县残联帮助了我很多,我打心底感谢。”残疾人创业就业,需要各级残联助力,开始,沙县残联了解到姜长炎这一情况后,决定对其实行创业就业帮扶,连续三年,每年补助5000元创业就业资金给姜长炎购买幼鸽和鸽食,帮助他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收入。对于其他人而言,养殖170多只鸽子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对于姜长炎来说,这却是他们家主要的经济来源。,沙县残联也将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住房修缮改造工作,将姜长炎的住房纳入修缮改造名单,为其改善居住环境,让他可以更专心地养殖鸽子。

致富能手发言稿

刘满生,常宁市板桥镇太坵村五组,贫困户,患有先天性脊柱畸形,肢体四级残疾人。家里有4口人,妻子侯建英、女儿刘仕贞是精神残疾人,儿子刘仕杰在校读书。全家4口人生活来源仅靠刘满生骑电动三轮车载客挣点微薄收入艰难维持。1月,刘满生携妻带子回到了家乡太坵村,想在家乡做一份养家糊口的事。这几年,在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大好政策下,他从一个贫困残疾户到养蜂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刘满生把这份辛苦的事业演驿出了别样的甜蜜。几年里多次获得荣誉:被常宁市委、市政府授予“自力更生脱贫群众”荣誉称号;被常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脱贫之星”荣誉称号;评为衡阳市“脱贫路上我最美”脱贫先进典型;度获得常宁市“脱贫示范户”荣誉称号。

刘满生,面对着一家4口人中就有3个是残疾人的困难处境,家庭生活举步维艰,他内心饱受煎熬,但从没有向困难低头。他坚信,只有靠自己顽强拼搏才能让家里日子过得好起来。他知道靠骑电动三轮车载客是挣不到几个钱,而且还有危险苗头。正当创业无望时,此时本村有个村民在家搞蜜蜂养殖,问他想不想养蜂,一句短短的问话激起了他养蜂的念头,刘满生考虑到养蜂低投入、高产出、周期短、成本低,劳动强度偏小,虽身患残疾,打理蜜蜂养殖的事还能得身应手。经过一番思索后,他暗自下定决心,毅然选择了在本村搞蜜蜂养殖。

太坵村虽地处偏僻,但土壤较肥,连绵起伏的山岭上,树木苍绿、植被茂盛、花草资源丰富,是个适合养蜂的好地方。204月,他东拼西凑,凑齐5000余元作为第一次养蜂的启动资金,从本村蜜蜂养殖户购买了4箱蜂种大胆尝试养殖,由于没有接触过蜜蜂养殖,加上缺乏技术、经验等原故,养蜂遇到了很多困难,不久,养殖的蜜蜂有的出逃、有的遭到马蜂攻击,蜂场经常出现“蜂去箱空”的状况,让他感到很是焦虑,前期投入打了水漂,蜜蜂养殖几度限入困境。正当一愁莫展、进退两难时,镇、村干部了解到其创业资金短缺等困难时,206月,利用扶贫政策给他申请了扶贫小额信贷4万元,助力其继续创业。刘满生想定的行业是不会轻意改变的,他不服输、敢拼敢闯,拿上这笔贷款,再一次购买了30箱蜂种和养蜂材料。考虑到缺乏专业养蜂技术,镇扶贫办推荐其参加了常宁市电子商务师专业(工种)电子商务培训班,通过在培训班的扎实学习,收获不少,平时多向养蜂专业人士请教,掌握了更加全面的养蜂技术。这样一来,创业干事更加有信心,蜜蜂养殖大胆有底气,利用学到的养蜂技术,他带着一家4口人,扎根老家深山丛林,用心经营着蜜蜂养殖,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养蜂纯收入2万余元,并顺利实现脱贫。

刘满生家庭脱贫致富没有忘记本村贫困乡亲,12月,创办了常宁市刘氏蜂蜜自营蜂场。有了自营蜂场,蜜蜂养殖才会向规模发展,他吸纳3户养蜂户(有2户贫困养蜂户),帮助贫困户就业7人,共有养蜂场地3处,养蜂200余箱,遍布大坵村各个山岭上。作为养蜂领头人,让其他贫困户一起来养蜂致富是他的追求目标,养蜂是个细心活,他耐心地向养蜂户传授养蜂技术和经验,用心经营好蜂场。创办养蜂场以来,20合计产蜂蜜6000余斤,蜂王浆50余斤,蜂花粉100余斤,蜂槽蜜300余斤,产值约35万元。分开计产后,他的蜜蜂养殖场产蜂蜜1800余斤,蜂王浆20余斤,蜂槽蜜50余斤,全年产值约13万元。成了贫困户中脱贫致富的“领头雁”,并带动周边贫困村民共同脱贫致富。

大坵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蜜蜂养殖效益有了,蜂蜜滞销问题来了,为有效解决蜂蜜滞销问题,常宁市扶贫办将其蜂蜜产品列入《常宁市消费扶贫产品目录》中来,搭上消费扶贫平台为其销售蜂蜜3000余斤。他创办的养蜂场,目前运行良好、产业兴旺,既解决了些许贫困户就业,又带动了少数贫困户脱贫致富,是常宁市脱贫攻坚“脱贫示范户”,更是常宁市残疾人脱贫攻坚中的优秀典范。

刘满生作为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残疾人脱贫攻坚中的优秀典范。他深知,每一步成长都搭帮党和国家脱贫攻坚大好政策,离不开常宁市委、市政府等各相关部门的精准扶持。他家脱贫致富了,生活幸福了,却没有忘记党的恩情,他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党恩。继续扎根深山,更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在蜜蜂养殖的道路上不断成长状大,带领更多的贫困乡亲共同致富奔小康。

致富能手发言稿

在多数人眼里,残疾人是不幸的,不过,有的人虽然身体残疾,却意志坚强,他们不仅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还将这份成功和幸福带给了更多的残疾人。日前,人民网采访到了这样一位残疾人代表,他便是来自四川成都崇州市崇阳镇王殿村的贾渔。

“人生一世就应该想别人未想,做别人未做。”在贾渔看来,自己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正因为敢想敢做,才能克服困难创业成功。如今,自己致富了,更应该回报社会,竭尽所能帮助其他残疾人,为他们提供培训和就业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让更多残疾人可以自食其力,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贾渔10个月大的时候,一场急性腹泻,使得原本身体健康的他身体素质和抵抗能力急剧下降,落下了终身残疾,身高定格在了1.3米,成为现在大家口中的“袖珍”创业者。3月,不幸再次降临,在打工回家的路上,贾渔遭遇车祸……然而,两次的不幸,并未让贾渔失去生活的信心。

206月,在车祸康复之后,经过深思熟虑,贾渔用自己当时所有的积蓄共计1700元,购进800只鸡苗,并将自家的猪圈改造成鸡舍,开始了创业历程。

创业并非一路平坦。第一批鸡刚投产,就遇到了的“非典”。那段时间,贾渔差不多一个月都没有走出家门,每天喂了鸡,就搬一个板凳坐到鸡笼旁去,看那些从书店购买的关于养鸡的书,看到最后,他甚至自己编了一本养鸡的书。20“非典”刚过去,又遭遇了至的禽流感。由于“非典”时期的经验积累,贾渔始终坚持科学防疫,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逆袭,在两年反反复复的市场行情下,仍获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在不断积累了资本以后,20养殖场已达到年出栏肉鸡3万只的规模。25岁的贾渔更是被成都市残工委等8家单位联合授予“首届成都市残疾人创业之星”称号。

“一人富不算富,我们要带领更多的残疾人朋友,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创业不易,残疾人创业更是艰难。为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贾渔以“惜福、感恩”为主题,正式注册成立“成都市福恩禽业有限公司”,寓意“感恩惜福,知恩图报”,并先后招聘了15名残疾人就业。

为顺应助残事业的发展贾渔在崇州市民政局登记注册了崇州市福恩公益发展中心并成立了党支部。此外贾渔还建立了一个占地近200亩的“福恩身心障碍人士庇护农场”庇护农场是集种植、养殖、生态农业体验、残疾人事业励志宣扬和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综合性残疾人事业平台。

“我将自己的产业与残疾人公益事业有机结合,不断开展公益培训和励志宣讲,希望通过我自身的经历去影响还在迷茫之中的残疾人朋友,重塑残疾人朋友们的信心。”据贾渔介绍,“培训基地”现有“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残疾人自媒体电商培训”“残疾人木雕文创培训”等成熟的助残培训项目,每年都要开展多期的公益活动;开展生态鸡养殖培训,无偿为崇州市贫困山区的残疾人传授生态鸡的养殖技术,并免费提供鸡苗,截至今年已经培训扶持了3000余人次从事生态鸡养殖,实现了农村特定残疾人以居家灵活的就业方式增加了残疾人的可支配收入。

从一无所有,到现在也能为他人伸出援助之手;从一个村民到如今的励志创业家;从乡村泥泞小路走上一个个演讲大舞台。这就是贾渔,一个想别人未想,做别人未做的“袖珍”创业者。

致富能手发言稿

***,女,大学文化程度,1970年9月生于**县拼茶镇,现任**农村商业银行公司业务部经理。42岁的她,成熟而睿智,热情而不失严谨,身上洋溢着**农村商业银行人特有的开拓豪气和创新胆魄。秉承长期积淀的职业道德修养,发扬一贯的专业专注精神,她在农村金融世界里演绎着别样的精彩。

作为一名中小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时刻不忘服务三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她靠着一股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农村金融领域服务了近二十年,为辖区内广大创业者默默无闻奉献。

一、专业品质赢得社会赞誉。

专业,是***赢得客户信赖的制胜法宝。从接触这个岗位开始,她就踏上了一条悉心钻研、持续提升的专业修习之路,再忙再累也要挤出时间学习。几年来她深入学习了信贷领域专业书籍,先后参加了上海起航、人民大学、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等知名培训机构的系统培训。同时,他借助各种论坛、考察和会议的机会与金融同业的客户经理深入交流,不断开阔眼界,取长补短。

二、做实授信,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在中小企业信贷服务过程中,***始终坚持把贷前调查和评级授信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认真做实授信工作。任职**农村商业银行拼茶支行行长期间,结合辖内企业经营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全辖范围内的中小企业调查、授信、评级等工作,亲自带队,带领客户经理下乡入户进企业,先后走访了**纤维有限公司、**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纺织有限公司、**水产品有限公司、**纺织有限公司等多家中小企业,通过深入企业生产车间进行摸底排查,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在摸底调查过程中,认真调查收集了企业业主个人信用状况、家庭收支状况、企业经营管理情况、技术水平、行业状况、贷款需求情况及市场前景等,在深入细致的了解企业经营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存续时间、经营者素质、资信状况等因素进行评级授信,特别是对信用条件好的企业,在授信金额、期限、利率和担保条件上给予优惠,不仅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保障,也为全年贷款投放做足了准备。

致富能手事迹

自从2005年被家乡村党总支引导参与“双向带动”工作以来,汪xx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当作自己的责任。几年来,他先后带领、介绍本村及周边群众50多人在上海务工、就业,成功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赢得了家乡人民的交口赞誉。

同村村民曹益清,原本也有个幸福的家庭,可因家境贫寒,生活多年的妻子不愿再和他一起过苦日子,离他而去了。面对年幼的女儿,曹益清只有默默流泪。汪xx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他,聘请他到自己的公司上班。现在曹益清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居所。在汪xx的资助下,曹益清的女儿大学毕业了,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说起汪xx,曹益清总是说:“没有汪总,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

同村村民俞xx,由于家里人口多,土地又少,经济条件非常差。兄弟三人,眼看着都到了成家的年龄却因家里穷而找不到对象。后经人介绍,俞xx来到上海找汪xx,汪xx了解他家情况后,二话没说便在自己公司给他安排了工作,后来俞xx的两个弟弟也先后来到汪xx的公司务工。经过几年的打拼,兄弟三人不仅成当地的有房有车的富裕户,还成长为公司的中坚力量。每当谈起这些,俞家三兄弟都满含深情地说:“要不是汪总的帮助,我们还在为娶媳妇发愁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汪xx想到自己创业时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相助,那么自己就应该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他积极关注家乡公益事业,关心家乡发展。为帮助家乡改善交通条件,20xx年他捐资一万余元,为合村村建楼村民组修通了道路,方便了该组村民出行和小孩上学;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他还先后多次出资请地方剧团演出;为支持家乡建设,汪xx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向家乡提供招商信息和发展项目,多次带江浙客商来家乡考察投资环境;为帮助家乡学子改善学习环境,20xx年汪xx向合村小学捐赠了数千元,用于改善教学环境。合村小学也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汪xx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校的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当他看到有许多在校的学生被埋压在废墟中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第一时间向灾区人民捐款4000元,并响应党组织号召积极交纳“特殊党费”。

致富能手事迹

今年39岁的袁xx,是红沙梁乡高来旺村的一名普通的农民,十年来,他转变观念,吃苦耐劳,努力拼搏,成为该乡的养鸡大户,为当地群众勤劳致富树立了榜样。

20xx年,袁xx毅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蛋鸡养殖,他考虑了当地的养鸡业市场行情,认真研究了鸡蛋市场的供应和价格,认为在饲养蛋鸡是一条可行的致富路。

4月,他在妻子的支持下,通过借贷等途径,筹措资金15万多元,新建小型鸡舍两座,购进鸡笼,第一个在全乡搞起了蛋鸡养殖。他的行动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她无偿提供木材8m3,解决了新建鸡舍所需的檩木和椽材。

6月份,他购进3000只鸡雏。为了保证鸡雏的成活率,鸡雏头两个月的室温必须维持在38℃—40℃之间。室温超过了人的正常体温,他和妻子每天三次给小鸡喂食,饮水或防疫,每次下来,浑身都被汗水浸透。为了学习养鸡技术,他亲自请来县、乡的畜牧科技工作人员做指导,另一方面,自己认真学习掌握蛋鸡各阶段的饲养配比、防疫及病鸡的治疗技术。一分汗水一分收获,6个月后,蛋鸡进入产蛋的高峰期,鸡场每天产蛋近x斤。当年收入达6万元。

20xx年,他又筹措资金55万元,扩建中型鸡舍两座,购进鸡雏5500只。现在,他的养鸡场规模又扩大了,鸡舍面积达到了1000多平方米,可一次存栏蛋鸡8500只,年收入16万元。除此以外,家里还添了一辆小面包车,一台饲料粉碎机,家庭固定资产达到了x万元。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身边的群众:致富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只要找准市场,踏踏实实做事,小康生活就不再是梦。

教学能手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中午好!

今天,我们共聚一堂,共同举行“xx省级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启动仪式暨开题仪式,作为工作站成员的一份子,我感到十分荣幸!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工作站全体成员向关心、支持我们成长的领导、老师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xx省级教学能手工作站”汇集了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优秀骨干教师,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地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为我们个人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能荣幸地成为“xx省级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的成员,这是信任,也是期许,更是沉甸甸的使命。作为成员代表,我做如下承若:

3、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积极送教下乡,热情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帮助更多的老师和乡镇幼儿园迅速成长。

4、扎实有效的做好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及时把课题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行动,提高科研的实效性,促进教育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5、及时做好网络宣传工作。工作中及时反思保教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记录、分析调研、交流探讨,并把自身总结提炼出的学科经验和成果及时上传工作站网站,供幼儿园教师借鉴。

总之,xx老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她勤于钻研,努力付出的结果,我们大家有目共睹;xx老师是我们众多老师成长的榜样、前行的动力。作为“xx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的成员,我们将在站长的带领下,在专家的引领下,继续发扬勤于钻研、善于反思的优秀品质,提高自身教科研水平,帮助更多的教师共同进步。

最后,衷心祝愿“xx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能取得丰硕的成果!谢谢大家!

致富能手主要事迹

上世纪九十年代,跟周围的年轻人一样,初中毕业后不久的汪xx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大都市的繁华给年轻气盛的汪xx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怀揣梦想和激情,一心要给自己闯出一番事业来,而现实的无奈使他不得不当起了建筑小工,每天起早贪黑,10多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可每月500多元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膀大腰圆的汪xx,有些无从适应,渐渐有了退却的念头,住在低矮的工棚里,面对习习的江风和五彩斑斓的城市霓虹灯,汪xx苦苦思索着,难道就这样回家?岂不让村里人笑话?由于常年与山为伍,形成了山里人特有的坚韧、朴实、勤劳等良好的禀性,正是因为这些优良品质使他能够直面人生坎坷。面对创业的挫折,他不屈不挠,又重新振作起来。但他此时已有了新的打算,他暗暗告诫自己不能只为打工而打工,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此王xx边打工边学习边思考,主动去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切身的打工经历带给他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见识,是他日后创业宝贵的财富,更被他视为“人生中第一桶金”。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19xx年,他发现处在大建设中的上海对建材的需求量大,建材的'销路非常好,汪xx抓住这一机遇,说干就干,于19xx年开始尝试从家乡向上海贩运水泥,并尝到甜头,为他今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精明的他在做稳水泥贩运业务的同时,将业务发展到批发水泥钢材。面对初步的成功,汪xx并没有自足,更没有沾沾自喜,随着生意不断做大,他不断地寻求新的商机。19xx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与其兄弟汪元昌、汪根水合伙租赁了码头,从事运输、批发业务,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xx年汪xx创办了上海静塘建设材料有限公司,经过商海大潮的洗礼,汪xx也从一个打工者变成了一名创业有成的企业主。

教学能手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小学英语工作站在我校举行挂牌、启动仪式,我感到十分荣幸!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工作站全体成员向关心、支持我们成长的领导、老师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并向加入工作站的骨干教师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美好的祝福!此时此刻,我想用八个字来形容我的心境:感谢、自豪、责任、奉献!

首先,我想感谢,感谢张主任、曾主任、沈组长多年来的指导和扶助;感谢刘校长、李校长的培养和鼓励;感谢各位领导为我们组建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搭建这样一个有力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成长;我更感谢工作站所有成员对我的支持和信任。

我感到自豪,因为我们这个团队的老师都很优秀,工作站的成员都是我们县上的小学英语骨干教师,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鲜明的教学特色,个个都是教育精英,人人都是教学能手,是我县小学英语教师的代表。我们将在这里一起学习,一起实践,一起研究。

同时我深感责任重大,因为工作站的成立,是各级领导的信任、肯定,更寄托着各级领导的期望,工作站理应在大荔县小学英语教学教研中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在此,我们承诺:

1、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提升教育教学理念、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形成教育教学成果。把自身总结提炼出的学科经验和成果及时上传工作站网站,供全县学科教师借鉴。

2、探索有效教案、高效课堂规律,总结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及时把课题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行动,提高科研的实效性,促进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作为工作站的主持人,我要奉献,当自己享受到各级领导和老师给予的帮助、教导、支持的同时,我更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那就是要以身作则,带动其他教师成长和发展。我将和工作站的老师一起制订专业发展计划,通过备课、听课、说课、评课、课例开发、课题研究和送课下乡、资源共享等活动,引导专业提升。把工作站的成员培养成未来的名师、新的工作室主持人,这是我们工作站的共同理想、共同使命。

各位老师,今天我们聚首在此,一个新的教研团队出发了,希望:

在这里---我们思维碰撞,答疑解惑,经验分享,互助提高;

在这里---我们教学相长,集思广益,汇聚精粹,提炼升华;

在这里---我们且思且行,协作奋进,捶打磨练,成长前行!

也许一路会有荆棘和坎坷,但路途中定会收获无限的芬芳和美丽。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可以走得很远!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进步!最后,预祝我们工作站取得丰硕成果!谢谢大家!

致富能手主要事迹

杨xx,男,汉族,生于1986年10月,中共党员。2009年7月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理学学士。2009年12月参加工作,20xx年7月起担任草滩乡扶贫工作站站长。

杨飞虎带领草滩乡扶贫工作站一班人,积极学习省市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性文件,通过及时与县扶贫办沟通交流,确保乡扶贫工作站人员理解掌握的政策准确无误。利用工作间隙,组织乡扶贫工作站人员学习中央、省市县各级扶贫政策文件和会议精神,力争不遗漏任何细节,做好知识储备,夯实理论基础。充分发挥乡扶贫工作站“智囊”作用,积极建言献策,按照省、市、县精准扶贫政策方案,制定印发了《草滩乡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分解到全乡各村。确立了以乡镇主要领导负全责,各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和驻村组长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任务,靠实了工作责任。他在认真学习省市县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的同时,通过及时总结和深入思考,结合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学、问、查、访等方式需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编写了《草滩乡精准扶贫知识手册》、《草滩乡精准扶贫基本知识50问》等学习资料,有效地解决了乡村两级扶贫干部的疑惑,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草滩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得以良好开展。

由于杨飞虎的敬业奉献、扎实工作,建档立卡、大数据平台、专项扶贫、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退出认定等工作成效显著,草滩乡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全县前列。截至目前,共牵头组织召开各类培训会议25场(次)、培训乡村干部300多人(次)。

自担任乡扶贫工作站站长以来,杨飞虎一心做好本职工作,常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扑在工作上,朋友说他疯、同事嫌他傻,他知道精准扶贫工作大于天,心里的委屈只有自己往肚子里咽。然而正是他的“傻”和“疯”换来的是全乡扶贫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也换来了同事和领导们的赞许肯定,更换来了贫困户对他的认可和赞誉。在具体工作中,杨飞虎悉心指导乡村两级干部开展工作,学以致用,积极争当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工作的排头兵,努力做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两个百分之百”,即:工作时间节点百分之百的准时,脱贫攻坚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县乡每项工作任务下达后,都能严把时间节点,制订工作推进时间节点进度表,并根据进展情况适时进行梳理总结,及时谋划好下一步计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在时间节点上精准精确。工作任务落实百分之百的`高效,严格按照工作任务要求,明晰思路、统筹谋划、有序开展,力求各项工作内容的落实做到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逐户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调研走访不漏一户,全乡871户409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都亲自过、亲自问,并现场指导驻村干部为贫困户答疑解惑。夯实基础信息,对152户650人2014年脱贫人口和268户1230人2015年脱贫人口进行验收,认定12户70人2015年返贫人口。培育特色富民产业,依托整村推进项目,在贵清山景区沿线新建5家农家乐。紧扣金融扶贫,成立扶贫资金互助协会9个,全部实施倍增计划,首批发放增收贷款120万元;2015年第四季度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15万元,符合条件的有意愿贷款贫困户全部申报贷款审批资料,为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组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20场次,培训农民2035人次,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在建档立卡和大数据信息采集录入工作中,他通过认真研究操作数据采集系统来查找工作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一天两会、一培训一审核”的高强度集中指导,全乡在建档立卡和大数据信息录入工作中始终走在全县前列,高质量率先完成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工作,使全乡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精准指数达到100%,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和脱贫指标实现紧密衔接。他还不定期组织扶贫站人员对全乡871户贫困户进行随机走访,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的最新动态,为全乡脱贫验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下一阶段脱贫计划的制定打下了坚实基础。他推广普及了“十字绣”工作法,即:摒弃以往粗枝大叶的工作方式,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像做针线活那样精准细致,“十”中的竖为上级一揽子政策精神,横为乡村户情实际;“字”为“水电路房、输加种养、教培文卫、迁保贷商”16字经;“绣”则是将十和字连接穿插起来,通过拉家常来掌握贫困户家中的真实情况。同事和农户对他通俗的说法一听就懂,也为他接地气的工作方式和细致专业的工作态度所折服。在他的不懈努力和精心指导下,草滩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受到单位和上级领导的普遍认可。创新内外宣传方式方法,在外宣上,主导真实准确,突出宣传效果快、广、新。2015年,由杨飞虎同志编写的稿件,在市级以上网站等媒介宣传报道55篇次。11月27日甘肃卫视《午间20分》栏目对草滩乡《“支部+”模式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报道。在内宣上,注重宣传形式合乡情,指导培训扶贫站及村级扶贫专干每周撰写工作信息,从中精选编制草滩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简报85期。同时,开通微信公众平台,邀请草滩乡贫困群众加入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及时发布一些扶贫相关政策,使老百姓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政策,另一方面收集群众反应的问题和建议,便于以后开展工作。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平台,有效地化解了扶贫干部和困难群众的矛盾,拉近了干群关系,提高了困难群众扶贫政策知晓率。

积跬步以至千里,杨飞虎相信,脚踏实地去做好脱贫攻坚的每一件事,为贫困乡村和贫困户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是对自己无悔青春的最好诠释,更是人生旅途的美丽风景。

致富能手主要事迹

xxx,肢体残疾人,xx市xxx修脚堂总经理。1998年开始在洗浴场所从事修脚足疗工作,从学徒做起,他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刻苦练习修脚技术,钻研各种技巧,在3年后,创立了xx市xxx修脚堂。20xx年他去北京清华池牛德英老师举办的手足修复第一期培训班进修学习,提升修脚技能。近几年,xx市残联、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开设多期修脚技能培训班,他都被聘请为培训老师,累计为300余名下岗职工、残疾人进行修脚技能培训,并安置部分学员就业。xxx修脚堂现已招用7名残疾人就业,对4名残疾人进行技术辅助,帮助他们自主创业。他说:“我会凭借自己的经验给大家提供帮助,我很高兴能够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目前,xxx修脚堂已经开办三家直营店,是一家专业手足治疗康复保健的综合机构,同时还开设足疗反射调理等综合性养生服务。xxx靠技能、靠服务自主创业走到今天,为残疾人通过技能就业起到了表率作用。同时,他还积极开拓就业岗位,为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提供培训、实习服务,优先招录残疾人就业,为残疾人事业作出了贡献。

致富能手主要事迹

王xx虽是一名残疾人,但他凭借超人的毅力开创了自己的獭兔养殖事业,同时还带动周边的不少乡亲共同致富。王xx从没想到过,獭兔竟然让他实现了从一贫如洗到家产百万的涅槃新生。他的人生犹如一篇童话,我们从他的成功史中,可以看出努力劳动的伟大价值。

王xx,今年四十岁出头,初中文化,右手残疾,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皇甫村人,人称“獭兔王”。他靠养殖獭兔致富,现有厂房7000多平方米,存栏獭兔5000多只,年收入40万多元。2011年,王xx荣获安徽省残联表彰的“安徽省十佳残疾人创业之星”和“安徽省残疾人自强模范”称号。

“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回首我的创业之路,个人奋斗和政府扶持是我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近日,王xx在接受采访时感慨地说,“对于伺弄庄稼的`农民来说,没了右手手指,干活的难度不言而喻,况且我妻子也是个残疾人。上有年迈的老母,下有两个年幼的孩子,靠种几亩薄地度日,日子过得很艰难。”

王xx也曾想外出打工,但多因手有残疾而吃“闭门羹”。但是,他不甘心一直贫穷下去,因为他要养家糊口。此后,他处处留心适合自己的谋生门路。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命运多舛的王xx有了转机。

事情原委是这样的:王xx在报上看到了獭兔养殖的信息,他觉得比较适合自己,因为投资少、见效快,易饲养,有销路。更重要的是,当地饲料资源丰富,比如花生秧、花生壳、玉米秸等都是獭兔喜爱的饲料。他心里清楚,养殖业虽然风险较大,但要想养殖成功,必须掌握过硬的养殖技术。为了掌握养殖獭兔技术,他先后前往南京农业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拜师取经,并到外地毛皮市场考察。凭借着较强的领悟能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王xx很快就掌握了该项技术。

尽管如此,但王xx的獭兔养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7年,王xx东借西凑6万多元,从河北省引进400只兔种,但是没有多久獭兔患病,死的只剩下100多只,损失惨重。投入的钱几乎全打水漂了,他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天无绝人之路。滁州市、南谯区残联知悉王xx的遭遇后,迅速启动“千元工程”资金扶持他继续养殖,使他当年就获得了养殖成功并实现了赢利。经过几年努力,王xx的獭兔养殖初具规模,现有厂房7000多平方米,存栏獭兔5000多只,年销售獭兔2万只以上,年收入40万多元,成了皖东首屈一指的獭兔养殖专家。

王xx致富以后,因他深知残疾人之苦,便想方设法带动其他残疾人就业。2009年,在王xx的带动下,本村和相邻几个村20多户村民开始从事獭兔养殖,他主动向他们提供种兔,无偿提供技术支持和他自己研制的饲养配方,大部分养殖户当年就有了赢利。村民刘恩柱便是受帮助的一员。在王xx手把手的指导下,当年,刘恩柱家养殖獭兔收入便超过了1万元,2010年突破2万元。2万元并不是个大数目,但对于刘恩柱来说可谓天文数字了。“他到我家来了几十趟,一口水都没有喝过。”提起王xx,刘恩柱夫妇俩眼角溢出了泪花。

为了带动更多的家庭养殖獭兔,2009年底,在南谯区残联和章广镇政府的支持下,王xx在镇政府举办了獭兔养殖培训班。王xx在培训班上承诺,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如遇到难题,电话联系,随叫随到,并且免费上门收购商品兔。王xx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2010年12月21日,王xx接到养殖户的求助电话,他二话没说,便骑着摩托车去了。由于积雪路滑,在返回的路上,王xx连人带车摔倒在路旁的沟里,昏迷不醒,幸亏过路的老乡发现了他,连忙把他送到镇卫生院,他的头被缝了六针。“只要能让乡邻过上好日子,我吃点苦、吃点亏、受点累,心甘情愿。”王xx笑着说。

与此同时,为了形成规模化养殖,扩大獭兔销售市场,2009年3月,王xx登记成立了“滁州市金盛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于同年12月注册了“皇甫辉”牌商标,合作社对成员实行“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防治、统一饲养配方、统一饲养管理模式、统一销售。目前合作成员发展定远、凤阳、明光、来安、南谯等县、市、区62户社员,其中残疾人家庭32户。王xx以科学的管理、优良的品种、合理的价格、良好的信誉赢得了养殖户和客户的好评。目前,该合作社年销售獭兔10万只,销售额700余万元,利润300万元。

致富能手事迹

1971年出生的刘xx原籍广东肇庆,1993年她为爱远嫁到了古井镇文楼新坑村,成为了当地的外来媳妇。结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贫、生活艰苦,刘xx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的微薄薪水来养家。

1996年刘xx和丈夫用多年来外出打工的积蓄承包了8亩甘蔗田,正式开始了与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开始因为缺乏种植经验,对甘蔗的生长习性不了解,第一年他们连投下的成本都亏了。面对这巨大的挫折,刘xx和丈夫没有放弃。没有资金,他们厚着脸皮向肥料店赊肥,等甘蔗收成卖出之后再还钱;没有经验,他们就积极往别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别人怎么种,虚心请教,如果碰到其他种植难题,他们就自己去书店买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凭着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在交了连续亏损四年的学费之后,他们的甘蔗田从当初的8亩扩大到23亩,20xx年再次扩大到45亩,一直到现在的50多亩,他们还充分利用甘蔗田周边的小块土地来种植新会柑,多样化的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产值超过几十万元。另外,刘xx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做起了甘蔗北运的工作,为附近的种蔗农户提供了广阔的销路和市场,没有车就自己去联系车队,没有熟人帮忙就自己北上联系想代理甘蔗批发的客户,经过几年的市场勘察和开发,他们一年收购的甘蔗超过了400万斤,每年为他们带来了40多万的收入。20xx年他们用种甘蔗挣到的30几万建了90几平方的二层小洋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刘xx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甘蔗种植大户。现在,她的甘蔗田有53亩,亩产甘蔗1.5万斤,年产值达50多万元,而她的南蔗北运收购队辐射了古井镇十几户蔗农,为他们甘蔗的销路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另外,刘xx的甘蔗田除了2个固定的长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获季节还请了十几个农村妇女帮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为附近的剩余妇女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致富能手主要事迹

陈xx,预备党员,毕业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专业,现任职来安县三城镇三城村团委副书记、扶贫专干。

家里都是农民,看着农村人都是靠着土地生活,陈xx毕业后想着回村改变这种单一的模式,于是决定自己回乡创业。他考虑到农村有限的创业条件和家庭的原因,选择了养殖创业。但是本身没有养殖经验,于是开始四处学习养殖技能。

毕业后,他选择在明光学习肉鸽养殖,租借场地并购置了500对种鸽开始养殖。因为靠近一家大型肉鸽养殖场,可以一边学习人家的经验,一边利用自己购置的500对种鸽积累经验。经过一年半的摸索和学习,自己的鸽子养殖厂初具规模,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于是,他开始返回自己的家乡,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在村里建立了自己的肉鸽养殖厂。通过一年多的'自主学习和多次外出考察别家的鸽厂养殖模式,发现自己的养殖模式太过单一,于是开始考虑改变。为了利用鸽子粪便和减少污染的考虑,种植葡萄是个很好的选择,利用鸽子粪便给葡萄施肥,农家肥滋养着葡萄,葡萄种植效果很好。

正式成立了飞腾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作为一名村干部,他开始带动村里发展这种模式共同致富,合作社成员开始种植葡萄,改变了种植粮食的单一模式。在养殖的这段时间里,经过不断的学习探究,发现肉鸽的消化系统不是很好,对于吃掉的粮食只能有百分之三十的利用,剩余的百分之七十的粮食的营养成分都随着粪便充作了肥料,大大的造成了浪费,加大了养殖成本。

由于鸽子的粪便含有百分之七十的粮食成分,开始学习鸽子粪便再加工成饲料,在原有的养殖模式里再加入养猪环节,形成一个生态养殖链,粮食喂鸽子,鸽子粪便再加工成猪用饲料,投入养猪,充分发挥物尽其用,减少养殖环节中的浪费的同时增加养殖收益。养猪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再投入到葡萄种植的肥料中,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降低了葡萄种植的成本,也解决了养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做到了生态养殖。

社会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群众是阅卷人,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树立群众观念,心系百姓,肯下绣花的功夫、打造精品工程。陈xx在创业的道路上一再摸索,不怕苦不怕累,作为一名干部、一名预备党员,他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让乡亲们和自己共同致富。陈xx依然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懈奋斗下去,因为他始终相信,三城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致富能手主要事迹

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幕徐徐拉开,越来越多的人怀揣梦想投身其间,其中不乏有志向的年轻人,他们主动选择回乡创业、就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xx:回乡采蘑菇的95后女孩。

xx的家乡位于小兴安岭脚下的伊春,跟东北的'很多乡村一样,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往了城市生活。用xx自己的话就是:“去城镇上走一圈,连80后都很少看到,大家读完大学就走了。”

可是xx却留了下来。

2019年毕业后,xx就回到了家乡。她没有留恋大城市的繁华,相反她更喜欢乡村的纯朴与自然。据了解,在200多户人家的村里,xx是唯一留在家里的95后。

为此,xx还引起了乡亲们的误解,以为她在家无所事事,成天就是到处晃荡,很没出息。

实际上,xx有自己的打算。家乡的山美水美,物产丰富,这里的人世代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人想到要把家乡推广到外界。为此,xx结合家乡实际情况,选择了做电商,通过拍摄短视频,推介家乡,推介家乡的物产。很多人被她手机拍摄下的恬静的乡村生活所吸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xx的短视频账号拥有了近百万粉丝。

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她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成功卖出了家乡的蘑菇、木耳等农产品。xx下一步打算扩大商品种类,跳出村庄里的熟人社会,开发更多农副产品。

从大学毕业生到采蘑菇的女孩,视频里的xx成功转身。在她的眼里,家乡到处都是宝,在山里静等着人们去开发。xx说,将来等产业做大了,要雇更多人筛选、打包,让乡亲们都享受到互联网的普惠,一起富起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