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大全5篇)

时间:2023-10-09 12:05:02 作者:XY字客 最新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大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篇一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一课时

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多媒体课件展示)

2.阅读指导:

a.写了什么?

b.为什么写?

c.怎样写的?

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

教师小结:

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本文中的语言艺术风格:

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b.古汉语的点缀。

朴素的现代口语与典雅的古汉语相映成趣,倍添典雅之美和艺术韵味。

c.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d.适当地运用方言。

文中个别地方有所体现,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汪曾祺在语言上的追求是: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几个方面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传神的表现。

读了本文,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原因、感受或启发),要求多运用自然恰当的口语。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略)

1.完成字词练习。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篇二

鸭蛋教案能积累精彩词句,品味语言,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能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文化,感受文中情趣,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下面小编带来了一篇《端午的鸭蛋》教案,欢迎阅读。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和情感。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简介作者。(口头叙述,参照页脚注释)

3、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幻灯片展示)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音、形、义的掌握,“听说读写”训练。看字词读出或写出拼音;听读音,写出相应的字词;让学生说出一些字词的含义。

字词: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莫名其妙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并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问题)

1.将文章内容分为三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理清文章思路。(明确:1.课文第一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第二、三段,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第四段正式涉及正题——端午的鸭蛋,着重写端午的“鸭蛋络子”。第五段写吃鸭蛋、玩蛋壳。第六段是补笔。课文先从端午的风俗谈起,从各地均有得风俗写到家乡独有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然后介绍家乡的鸭蛋——最后涉及正题,写端午的鸭蛋。)(教师板书: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2.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家乡的热爱)

3.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哪些风俗是高邮独有的? (明确:文章开头写了端午的风俗,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端午的鸭蛋”而要先写端午的风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学生研讨)

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起到“铺垫”作用。这是“铺垫”的写作手法。铺垫的手法以前我们也学过了。比如,《社戏》一文真正写看社戏的内容还不及整篇的四分之一,全文以社戏为线,在层层铺垫中凸显中心。

四、回顾知识。上节课我们已经开始学习《端午的鸭蛋》,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文内容。文章第一自然段先写“端午的风俗”,有哪些风俗呢?(学生回答)接着写“家乡的鸭蛋”(此处为学生回答),然后写“家乡端午的鸭蛋”(此处为学生回答)。整篇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回答:对家乡的热爱、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五、品味语言。1、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作者是怎样表达这样的情感呢?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揣摩文中的语言。

(小结)我们在不断反复“读”的过程中,品出“味”来,那我们品出了什么味(呢?“味”就是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我们品“鸭蛋味”,感作者的“家乡情”。“味”是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喜爱之情;也就是对家乡的自豪和热爱之情。六、拓展延伸作者怀着对家乡的自豪和热爱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向更多的人介绍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和这个节日里吃的高邮咸鸭蛋。可是,这个备受作者推崇和怀念的端午节,却遭遇了让我们都措手不及的事情。请同学们看到这一则材料。并说说你对此现象有哪些看法?(生:我们要重视并珍惜我国的传统节日。) (幻灯片展示)资料链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于巴黎时间20xx年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的反思„„当今社会,人们似乎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都被炒得如火如荼,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日益遭受冷遇。 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七、布置作业: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介绍当地在某个传统节日里的一些风俗。请大家想一下,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里有哪些风俗?端午节里我们赛龙舟、包粽子、挂艾叶菖蒲到门外等等;春节里在年三十晚祭神、临近晚上十二点贴春联和烧鞭炮、说吉祥话等等;请大家以充满感情的语言写一小段话,介绍当地某个传统节日里的一些风俗。板书设计: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味”——就是情,对家乡的自豪、热爱之情。小结)我们在不断反复“读”的过程中,品出“味”来,那我们品出了什么味呢?“味”就是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我们品“鸭蛋味”,感作者的“家乡情”。“味”是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喜爱之情;也就是对家乡的自豪和热爱之情。

六、拓展延伸

作者怀着对家乡的自豪和热爱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向更多的人介绍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风俗和这个节日里吃的高邮咸鸭蛋。可是,这个备受作者推崇和怀念的端午节,却遭遇了让我们都措手不及的事情。请同学们看到这一则材料。

七、布置作业: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介绍当地在某个传统节日里的一些风俗。

请大家想一下,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里有哪些风俗?端午节里我们赛龙舟、包粽子、挂艾叶菖蒲到门外等等;春节里在年三十晚祭神、临近晚上十二点贴春联和烧鞭炮、说吉祥话等等;请大家以充满感情的语言写一小段话,介绍当地某个传统节日里的一些风俗。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篇三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请文章思路。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3、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jia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非常不错,大家懂得还真多。播放幻灯片。让同学们说说幻灯片上显示的是哪个节日的活动、物品,并让同学们自由地说说这个节日的风俗习惯。不过今天我们就来看鸭蛋,有人会说鸭蛋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看看他笔下的鸭蛋是什么样的,他又是怎样玩鸭蛋的。

二、明确本课课文学习的目标。

三、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在弄懂字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简单概括课文重点写了哪些内容,体会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四、品读课文,欣赏“鸭蛋”

1、文中哪几小节写家乡的鸭蛋,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小组合作

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2、写鸭蛋——抒故乡情,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

3、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

四、拓展延伸

根据你的了解,你认为现在社会上流行过的节日有那些?

原因是什么?

小结:社会现状----传统文化的失落。我们要珍视传统文化

五、师生交流小结

谈谈通过今天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或不足?

读________,我感到了________。读________,我想到了________。

最后,我要送大家一句话:

我们必须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就像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样

六、布置作业

片段作文: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介绍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者经历。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篇四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可以说,这种对话(阅读)是以情感作为核心的。在《端午的鸭蛋》这一教学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一)、与文本的对话——挖掘情感。“文章非是无情物”,一篇文章,往往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因此,不论教师或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势必要好好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才能和作者达成心灵沟通,取得情感共鸣。

(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调动情感

学生在具体阅读时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一些文章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能存在较大的距离,这常常会阻碍学生情感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文本作者的感情。这时候就要求教师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

(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同化情感

对话阅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是一种互动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这也体现语文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知识目标】:

了解端午文化,感受鸭蛋中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感受本文的情趣。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生活小事中挖掘深刻的主题。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体课件

说风俗——看风俗——品风俗——写风俗——留风俗

一、情境导入:说风俗

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哪位同学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家乡的节日都有哪些风俗?(学生回答)导入:现在,我们来一同走进《端午的鸭蛋》,看看作家汪曾祺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粗读文本:看风俗

(1)跳读课文,圈划出文中有哪些风俗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有关图片,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2)家乡的鸭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自由发现并说话,学生可能会说:双黄的,质细而油多,黄白柔嫩,历史悠久有趣的等等。在学生发言之后,老师综合全篇,归纳全文内容(多媒体显示板书)

三、精读课文:品风俗

小小的鸭蛋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出色,那样富有情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大声地读一读,仔细地品一品。(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找、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教师的示范朗读,以此来达到对文章情感把握以及对作品语言风格的初步了解。)

教师归纳:

情感:由衷的赞美、自豪,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四、体验生活:写风俗

教师过渡:小小的鸭蛋饱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儿时生活的怀念。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请同学们拿起笔,就我们刚才说到的家乡的风俗写一个小片段,尝试一下能不能将家乡的风俗写得像《端午的鸭蛋》那样富有情感,富有生活的情趣。(这一环节可通过学生的写、谈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凡生活的美点,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五、拓展延伸:留风俗

(多媒体显示):传承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魂。(师生齐读)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篇五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3、注重文本的学习,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

结语: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正如我的这节研讨课一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力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法宝。

《端午的鸭蛋》教案(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