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贝多芬传阅读感悟 贝多芬传心得体会(汇总9篇)

时间:2023-09-29 21:30:40 作者:ZS文王 2023年贝多芬传阅读感悟 贝多芬传心得体会(汇总9篇)

心得感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感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感悟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贝多芬传阅读感悟篇一

贝多芬,这位被誉为西方古典音乐之神的作曲家,在音乐史上留下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遗产。他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在《贝多芬传》这本由索洛托维茨基编写的传记中,他的一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深有体会地感受到了贝多芬作为艺术家和人的独特魅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贝多芬传》的心得体会。

首先,贝多芬是一个才华横溢、坚韧不拔的音乐家。他从年轻时期就展现出了他的音乐才华。然而,在他的一生中,他面临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例如,正值他音乐创作事业发展良好的时候,他突然失去了他最珍贵的听力。这对于一个依赖听觉创作的音乐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然而,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相反,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创作出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作品。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对音乐的热爱是我最深刻地体会到的一点。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我们都应该学习贝多芬那种积极的心态,永不言弃。

其次,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独立性和个性。他拒绝被束缚于传统和模仿他人的作品中,而是大胆地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音乐风格。他曾经说过:“我不模仿任何人,也不愿意任何人模仿我。”这句话充分展示了他对音乐独立性的执着追求。贝多芬的音乐力求真实和自由,它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个重要的教训,那就是要有勇气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被他人的期望和评判所左右。

第三,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给人以力量和希望。他的音乐充满了情感和动力,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感觉。在他的音乐中,我们可以找到从苦难中奋发向前的动力,找到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例如,他的《第九交响曲》中的最后一乐章《合唱交响曲》被誉为欧洲的国歌,激励着人们追求和平与幸福。贝多芬的音乐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无论我们经历什么困难,生命都是值得珍惜和守护的。

第四,贝多芬在他的音乐中表达了对人类的无尽爱和善意。他的音乐中包含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宽容,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向往。贝多芬用音乐建立起了一种纯粹而高尚的情感连接,无论种族、国籍或其他因素如何,音乐都能抵达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这个充满纷争和隔阂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像贝多芬一样用爱心和善意来创造更美好的社会。

最后,通过阅读《贝多芬传》,我深刻地体会到音乐的力量和美好。贝多芬用他的音乐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触动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他的音乐承载着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类的无边爱意。他的音乐超越了个人,成为了一种无可替代的文化遗产。贝多芬的一生告诉我们,艺术是无价的,它能够改变世界,激发人们的激情和潜能。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贝多芬传》,我对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的坚韧不拔、独立和个性、力量和希望以及对人类的无尽爱和善意,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贝多芬的音乐将永远陪伴着我们,激励我们追求梦想、珍惜生命、创造美好的世界。

贝多芬传阅读感悟篇二

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我对贝多芬的音乐一直深感着迷。近日,我读了一本关于贝多芬的传记,深入了解了这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和创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贝多芬的音乐和他的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贝多芬的音乐给人一种深刻的震撼和触动。他的音乐才华非凡,作品中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心深处的力量。其中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就是第九交响曲。作为贝多芬的杰作,第九交响曲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听这首交响曲,我仿佛能够感受到贝多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希望,他用音乐表达了人类追求美好和自由的渴望。贝多芬的音乐带给我一种令人难以言喻的力量和情感冲击,让我对音乐有了新的理解和欣赏。

其次,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尽管他天赋卓越,但他的生活却饱受病痛的困扰,尤其是在晚年时期。这些病痛不仅让他身心俱损,还使他逐渐丧失了听力。然而,即使在听力丧失的痛苦煎熬中,贝多芬依然坚持创作,他的音乐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尽赞美和对命运的顽强抗争。贝多芬的人生故事给了我很大启发,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我们都应该勇敢前行,坚持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此外,贝多芬对于音乐的追求和创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满足于传统的音乐形式和格局,而是不断地尝试和创新,推动了音乐的进步和发展。他将古典音乐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后人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他的创新思维和音乐天赋让我深感敬佩,并激发了我对于音乐创作和探索的热情。

贝多芬的音乐也给了我一种勇气和信心,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困境和挑战。他在逆境中坚持追求音乐,并创作出了许多感动人心的作品。贝多芬的音乐教会了我如何在困难面前坚持信念,积极应对挑战,耐心等待自己的突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都会从贝多芬的坚持和勇气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之,通过阅读贝多芬的传记,我对这位伟大音乐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悟。他的音乐充满了力量和情感,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依然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用音乐为世界带来了无尽的美好。贝多芬的音乐和他的人生给了我很多启示,他的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更是一种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滋养。通过了解贝多芬,我深信音乐在人们的内心中有着独特的力量,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和勇气,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并追求自己的梦想。

贝多芬传阅读感悟篇三

贝多芬,19世纪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被广泛认为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创新,充满激情,而且传达着深刻的情感。在读完贝多芬的传记后,我对他的人生和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贝多芬的生活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苦,包括对听力的逐渐丧失,感情的挫折,以及财务的困境。然而,他始终不屈不挠地坚持创作,用音乐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正是因为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坚持,才能够创作出如此伟大的作品,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后人。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即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心怀激情,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其次,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向我展示了真正的艺术力量。他的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的享受,更多的是通过音色、和弦和节奏等元素,表达他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无论是他的交响曲、钢琴奏鸣曲还是弦乐四重奏,都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和凌厉的力量。贝多芬的音乐给予我一种深刻的体验,让我能够与他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并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体验不仅仅在音乐上,也扩展到我的日常生活中,让我更加敏感和体贴他人的情感。

另外,贝多芬的音乐也启发了我对创造力的理解。贝多芬的作品充满了创新和突破,他不断地挑战传统和规则,追求音乐上的新颖和个性。他的创造力和才华使得他的音乐在当时的音乐界引起了轰动,也对后来的音乐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的职业生涯和生活中,这给了我一个宝贵的启示:要有勇气走出舒适区,挑战传统,追求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我们才能够取得真正的突破和成功。

最后,贝多芬的音乐也教会了我如何欣赏和品味艺术。在读贝多芬的传记时,我逐渐培养了品味音乐和欣赏艺术的能力。我开始更加仔细地聆听音乐,关注每个音符和乐器的表达方式;我开始对音乐的历史和背景产生兴趣,深入研究不同艺术形式的演变和发展。这种品味艺术的能力也让我在其他领域受益匪浅,例如文学、绘画和电影。通过欣赏艺术,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拓宽自己的视野。

总之,贝多芬传带给我很多启示和体会。他的生活故事和音乐作品都展现出了坚持、创造力和艺术欣赏的重要性。我深信,通过了解和欣赏优秀的艺术品,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情商和审美能力,变得更加敏感和体贴他人,发现更多生活的美好。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的影响将永远铭记在音乐史上。

贝多芬传阅读感悟篇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通读课文,了解贝多芬的生活历程,感知贝多芬为歌颂欢乐、追求博爱而毕生不懈的执着追求的伟大情怀、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和音乐创作方面非凡的才华,逐步走近大师的内心世界。

课前学习

阅读《贝多芬传》,了解贝多芬的生平,欣赏其主要作品。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  :阅读课文,根据内容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3.布置任务:结合课文说一说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的历程。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二、精读课文内容

1.导入  :组织学习阅读课文,划出表现贝多芬对欢乐的讴歌、展现贝多芬非凡的毅力和超人的才华、歌颂贝多芬高尚的道德的精彩语句。阅读勾画。

2.组织交流评价。

3.布置任务,通过精彩语句说说表达了作者对贝多芬怎样的一种情感?学习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师生交流评价。

4.学习评价:请用一句评价性的语言概括贝多芬的创作过程和生活经历。思考,畅所欲言。

三、语文活动:欣赏贝多芬的作品

欣赏贝多芬的《英雄》、《命运》。

课后学习

搜寻贝多芬的有关资料,加深对贝多芬的了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知细腻传神的音乐表现力,学习本文极富抒情色彩的描写方法。

2.品味本文叙事、描写与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方式。

3.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课前学习

阅读月光曲传说,感悟贝多芬的人格风采。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的体会。畅所欲言。

2.创设问题情境:贝多芬的生活历程用文中的词语可概括为“苦难”,然而他是怎样面对的,对你有何启示?阅读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师生共评。

二、精读课文内容

1.欣赏《第九交响曲》。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五段,思考:在《第九交响曲》中作者对欢乐的追求是如何通过音乐表达出来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

3.布置任务:快速阅读第七段,找出所用的表达方式。阅读思考,发表见解。

4.学习评价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情感体验,从贝多芬身上你学到了哪些做人的启示?思考自由发言。

三、语文活动

再次欣赏《第九交响曲》。学生默读课文,细细体会交响曲中所蕴含着的作者追求欢乐的情感。

课后学习

以“走近贝多芬”为专题,学习小组合办一期手抄报,在班级内展览、交流。

贝多芬传阅读感悟篇五

一、导语设计:

1.从课下搜集的有关贝多芬的资料人手,导入课文。

二,、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感知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思考:

3.师生讨论、解疑。

三、师生共同研读精彩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读5、7两段明确:

[教学设计b]

采用比较阅读法与音乐欣赏法相结合。

1.导语可同上。

4.推荐比较阅读篇目:罗曼·罗兰的《不朽的贝多芬》。

不朽的贝多芬

[教学设计c] 专题讨论法

1.导语设计:

3.认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贝多芬的品格。

5.以贝多芬为主题,编辑一份手抄报,班内展览。

[资料整合平台]

音乐家对贝多芬及其作品的赞美。

“我从来没有像对这首交响曲那样入了迷。”——舒曼

“贝多芬完成了这部作品,就可以死而尤憾。”——柏辽兹

贝多芬传阅读感悟篇六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约翰·克利斯朵夫》等。19xx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罗曼·罗兰1944年年底寂寞地辞世,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幸运的是,在他告别人世之前看到了巴黎的解放。

在纳粹魔焰最烈的时候,他能登高一呼,号召欧洲知识分子,走上街头,保卫文化,保卫文明,保卫和平,反对纳粹。当时他被看做是知识界的精神领袖,欧洲知识界的“良心”。纳粹占领法国时,他隐居巴黎乡下,写了两部书。一部是《回忆录和日记片段》——一部非常别致的回忆录;另一部是关于贝多芬的。

yapee在谈罗曼·罗兰时说:他是一个人文主义作家,又说他是俄罗斯式的法国作家。后一句是很有见地的话。我想到罗曼·罗兰,也是喜欢拿他和19世纪俄国一些著名作家进行比较。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实在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不过,我更倾向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看到人,尊重人,捍卫人类的文化,关键时能够挺身而出,不是埋头书斋——这和中国现代的一些有人文色彩的作家是有些不同的,如沈从文等。当然时势不同,国情不一,文化背景也相差太大,这样比较也确实是差强人意。说到他的文学创作,看过的实在不多。《约翰·克利斯朵夫》还是大学时读的。现在印象都模糊了。但书前那句“江声浩荡……”和书中克利斯朵夫对那孩子的讲话,却像刀刻一样刻在脑子里。这套大书读起来真是辛苦!大段大段的议论,一成不变的场景,乏味的情节,只是作者的激情,主人翁的意志引导读者朝下读。我想自己实在怕是没兴趣和勇气重新拾起这本巨著重读的。关于他的《莫斯科日记》,我是去年看的。这本书很薄,里面的内容现在看来也着实平常了。30年代要是发表这种东西那可真是石破天惊的。《日记》写得吞吞吐吐,观点隐晦。倘对苏联当时的政治情况一无所知,读起来很难抓住要点。在读《日记》之前,看过蓝英年、郑异凡写过一些前苏联的文章,再看罗兰的书,就明白了好多。

罗兰是1935年访问苏联的,其实那时,斯大林的专制独裁已经形成,政治集权蛮横,经济生活的低效率,社会中的对立腐败,对言论钳制和作家处境的岌岌可危,已如千疮百孔暴露在他面前。他所做的只是平实的记录。就是这短短一个月的记录足以暴露苏联那一大堆可怕的问题……其中的选材,也可看出作者目光如炬的政治敏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把罗兰的这本《日记》和奥威尔的小说《1984》放在一起读实在是既妙趣横生,又让人深思。罗兰的《日记》深藏密锁了50年,yapee说这是他的瑕疵。他和纪德的处境是不一样的。其实他有不得已的苦衷:一来他是苏联的当时拥护者,他不愿发表《日记》为当时反苏分子所利用;况且斯大林那样的专制,也不会因罗兰的直言会有任何改变。二是访问期间他接触好多友人,如高尔基等,他知道发表会给他们带来杀身之祸,他必须保护这些人。实际上后来罗兰见过的那些人不少还是被杀了,不过这与罗兰访问无关。

罗兰死后,曾有人说他是“神秘主义”作家,一直不知何意。我觉得在文学上,他和近来那些过于讲究技巧的诺贝尔获奖作家相比,成就实在平平。但他是值得尊敬的作家,当得起欧洲知识界的“良心”!

思考与讨论

一、课文中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这是对“靠心灵而伟大的人——贝多芬”的崇高评价。结合课文就“成为伟大”与“显得伟大”展开讨论,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

《〈贝多芬传〉序》本来应为《〈名人传〉序》,作者另有《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与《贝多芬传》同列在“名人传”这总标题里。所以本文是总序,不可能只是单独写贝多芬。

有关资料

1.重读贝多芬

无论黑夜或白昼,他用手领导你。

——贺拉斯

一次,我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孩子用童稚的声音问:“贝多芬叔叔,您能让人类的精神发出火花吗?”那语气想来是很严肃的。这声音一直在我脑子里回荡,同时响起的还有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这学期选了《传统与现代音乐赏析》课,总算有所收获,听到了一些不同流派和名家作品,这其中就包括贝多芬的降a大调奏鸣曲,不由得对贝多芬愈发感兴趣了。遗憾的是正如有人爱唱歌却五音不全,我(绝非自比苏轼)亦无些许的音乐修养,更是对每件乐器都一窍不通,所以这兴趣自然而然就侧重在其他的方面,不过有一个前提是:我确实欣赏他的音乐。作为研究贝多芬的权威,罗曼·罗兰这样评价道:“贝多芬的音乐唤醒和激发人类心灵中一切优美的情操……是使人类精神崇高圣洁的源泉……他的创作乃是音乐史上一个绝对的顶峰。”

可以看出,罗曼·罗兰对贝多芬的感情是溢于言表的,因此言语中不免有些极端的倾向,但这丝毫不能影响这样一个结论:贝多芬是人类文化和音乐史上一座高耸的丰碑,后来的可以超越,然而却不能替代和掩盖他。

音乐是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与时代紧密相连。贝多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德国狂飙运动、法国启蒙文学以至1792年大革命都给青年贝多芬以很大影响,这些决定了他思想中必然有反叛的一面,而不会拘泥于古典主义的固有形式。因此,他曾受到来自所谓正统古典主义者和绝对浪漫主义者的批评。他对古典主义某些形式的改变引起守旧者的不满,而许多人亦不能理解在他那桀骜不驯的性格下涌动的对爱和交流的渴望。

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虽然这个说法听起来有十二分的俗气,但我实在找不出更精确的词来表达同样的意思。他的战斗——对命运、对事业、对他所爱和所恨的一切——令那些处于高位的王公贵族既仰慕他的才华又心怀几分畏惧。瓦格纳不无幽默地说:“任何一个亲王看上青年贝多芬一眼,大概就足以吓得他打消想使之成为他的乐队指挥的幻想。”这句话大约可以从贝多芬的画像和石膏面像上得到印证:饱满的额头,有力的双眼,尖怪的鼻子,冷峻的嘴角。不过他的微笑应该是很慈祥和爱抚的。

听老师讲,贝多芬的音乐手稿通常是改得一塌糊涂,不似莫扎特的一气呵成。我以为这最能说明两点:他的勤奋刻苦、创造的超越与突破。正是贝多芬使古典主义在圆满的乐章中辉煌退去,却没有衰落和死亡。读过贝多芬,我发现在他身上可以说是古典主义第一次得到详细的阐释:即在高度形式化的透明外壳下贯穿着和谐与统一的主题。同样地,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活的体验一直是贝多芬也是古典主义关照的对象,这其中自然包含了浪漫精神。浪漫精神是浪漫主义的实质,是古典主义的一个因素,任何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完全对立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在贝多芬身上我看到了古典主义通向浪漫主义的桥梁,当然,桥是从这一边向那一边延伸的。

一切和将来的一切;3.他是唯一,自生的,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有赖于这唯一的他。个体与群体、英雄与命运,这些格言中强调的意象是怎样的关系,似乎可以用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不死的是有死的,有死的是不死的”来解释,这是一种死亡哲学的观点。我想也许正是对生命与死亡的独特感悟决定了贝多芬的特有气质,而这种气质在海顿和莫扎特的身上是找不到的。听到孩子提出的问题,贝多芬微笑了。“音乐能够使人类的精神发出火花。”

(杨鑫利)

2.了解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不远的小城市——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厨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贝多芬自幼便显露出他的音乐天赋,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赋,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4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8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贝多芬11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12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13岁贝多芬便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的音乐家。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贝多芬正规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1787年到维也纳向莫扎特学习。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地位。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与海顿的音乐中成长,以致开始创作时风格也酷似两位前辈。

作为维也纳的自由职业音乐家,他比莫扎特的处境顺利,但因个性关系备受痛苦的煎熬。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接受了“狂飙运动”的思潮。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了他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初步确定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曾在自己的札记中写道:“自由!!!能有什么东西比它更是人们所需要的呢?”“我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会背弃真理!”“在艺术世界里,如同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这就是贝多芬创作的誓言,他的创作实现了这些誓言,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实现了他“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理想。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中,特别是《第九交响曲》宣告了贝多芬理想——全人类的团结友爱。

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于反抗,宁愿贫困也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xx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成为他的“英雄年代”。合唱曲有两部弥撒(c大调和d大调)、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第九交响曲》等。戏剧作品有歌剧《菲德里奥》、戏剧配乐《爱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废墟》、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等。室内乐有七重奏、钢琴和管乐五重奏、弦乐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赋格曲》、弦乐三重奏四首,长笛、小提琴、中提琴小夜曲,钢琴三重奏六首,单簧管、大提琴、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十首,大提琴奏鸣曲五首和圆号奏鸣曲以及很重要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歌曲有声乐套曲《致远方爱人》,女高声和乐队场景《啊!不忠的人》以及其他声乐与钢琴曲等。

从乐派归属来说,贝多芬基本上是古典的,但其后期明显具有浪漫因素,因此似该归为浪漫派。其代表作:第三、五、六、七、九交响曲(0p.55、67、68、92、125),序曲《爱格蒙特》(0p.84)、序曲《林利奥兰》(0p.62)、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0p.7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0p.61)、c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第三号(0p.59-3)、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0p.13)、#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0p.27-2)、f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春天》(0p.24)、f大调第二浪漫曲(0p.50)。贝多芬的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30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莫扎特在这样年纪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xx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的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1827),他的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显著恶化,在生活上受到痛苦,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柩,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响曲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极其独特的地位。这些交响曲可以比做一篇完整的大型交响叙事诗——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虽然没有故事情节加以联系起来,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动和思想的各个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问题,例如:英雄和他的斗争、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内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响曲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3.贝多芬和我

这是一条引导贝多芬走向生命出口处的路。贝多芬到这生命出口处大门的时候,恐怕比他所希望的更早了一些。现在,我们已到达这条路上的最后一个驿站。越临近终点,我们步子走得越慢。这不仅是由于每当到了上坡路的转弯处,眼前就更加开阔,空气更加清新,更贴近那隐蔽而不外露的“神明”;也不仅是由于这一来就倦意散尽而感到舒坦;更多的是由于愁闷——对即将到来的离别,忧心忡忡。这时,真想对着贝多芬喊一声:“请稍等一会儿,不要这么快就……”我们在一起走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已有五十多年。我们相互之间老早就是朋友。当我还没有成为青年的时候,他来搀我的手。他选上了我,我也选上了他。

……那时,我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从乡下给带到巴黎,孤苦伶仃,既无朋友,也没有引路人,被掩埋在大都会拥挤的人群中。——对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我来说,贝多芬是我呼吸困难时的空气,梦寐以求的自然,丧失信仰而感到惘然若失时渴望的宗教,黑暗中朝向无限广阔的世界打开的窗户,跟依稀感觉到的“那个事物”的接触。

当我长大成人时,我虽生来爱幻想,却有着要求真诚地生活下去的心。我为了竭力搭救这颗心——不容许死心认命的那灵魂的呼喊——而平时必须苦战一番时,贝多芬是在他的称为交响曲的军队里训练我的队长。我从那交响曲汲取了英雄气概的精神力量。并且,用这种力量朝向那否定、怀疑、激烈动荡的情感冲锋陷阵。甚至在我一败涂地的时候,我依然对着那巨大的军队高声欢呼。

福音书同样的威力,而用语言来叙说这种力量的人,知道力量来自比自身更高的地方,同时也完全领会到授予自己的最高尚的资格,就是要将自己享受到的这些光明中的一部分传给其他的人们(他自认为,即使仅仅是一部分,也只能传达得很不充分)。没有一个音乐家在一生中的最后阶段时,能像贝多芬那样光荣而又谦逊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

这个使命,是从两个方面来完成的。表面上看,这两者似乎相互矛盾。然而,有信仰的心灵知道这两者相辅相成。他一方面赞颂“个性的人格”——我没有说是“个人”。前者的含义是“具有本质意义的心灵”,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大气层中的王国”。另一方面,他赞颂在现实的大地上牢牢扎下根的人类共同体,赞颂在神灵下结合起来的一切民族的同胞爱这一巨大的希望。这正是继《庄严弥撒》之后、在他晚年的作品中也算是最强而有力的《第九交响曲》所具有的意义。这又是一部新的弥撒,是第二次祭礼——总之,是人类的大弥撒。

此后,灵魂就静坐在后期各首四重奏曲的神圣的孤独之中。但是,事实上,这种孤独并非他最后的话语,而是突如其来的死亡打断了他的发展周期。贝多芬并没有宣告与世长辞。他本来想要积蓄更多的力量,变得更扎实,装备得更完备,再回到人世间,重振旗鼓,用新的交响曲来展开新的战斗。因为,无论他多么热切地寻求永远之物,他也从不想到时间之外去寻找。想来,他也会和伟大的战友歌德一样说道“时间才是我的田地”。

他的天职在于耕耘这块田地,在于要在时间之中劳动,制造船只,将人们摆渡到那永远之物的所在处。——“为了你成为永远之物,创造了短暂之物。”——贝多芬的岗位就在这里。对这一点,直到时间的最后一瞬间,贝多芬都一清二楚。这一点,曾经促使我力图以约翰·克利斯朵夫——将人类摆渡到彼岸的伟大的船夫——的形象,来使贝多芬复活。贝多芬把我摆渡过去了。……下一个轮到谁呢?“不论何时何日,只要那是你望见贝多芬的日子,你就绝对不会死得很惨。”

(罗曼·罗兰)

4.译者序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我不敢把这样的启示自秘,所以十年前就迻译了本书。现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支持,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精神挑战的大勇主义。现在,当初生的音乐界只知训练手的技巧,而忘记了培养心灵的神圣工作的时候,这部《贝多芬传》对读者该有更深刻的意义。——由于这个动机,我重译了这本书。

此外,我还有个人的理由。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仆曾由他搀扶,多少的创伤曾由他抚慰,——且不说引我进音乐王国的这件次要的恩泽。除了把我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轻的一代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偿还我对贝多芬,和对他伟大的传记家罗曼·罗兰所负的债务。表示感激的最好的方式,是施予。

为完成介绍的责任起见,我在译文以外,附加了一篇分析贝多芬作品的文字。我明知道是一件越俎的工作,但望这番力不从心的努力,能够发生抛砖引玉的作用。

译者(傅雷)

1942年3月

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阅读本文,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读原文。二是课外阅读《贝多芬传》,查阅贝多芬的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在学生们课外阅读、欣赏并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就课文谈些自己的见解。

贝多芬传阅读感悟篇七

贝多芬,这位德国作曲家,被誉为古典音乐的巨匠,他的作品代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巅峰。为了更好地了解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我专门选择了一些他的著名作品进行研究和欣赏。通过这一过程,我对贝多芬的音乐和他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在我听贝多芬的音乐时,首先被他的音乐编排和构思所吸引。他对和弦的运用十分独特,常常运用激动人心的转调,使作品充满张力和悲壮。此外,他的曲调流畅而富有感染力,瞬间将人们带入激情澎湃的氛围中。例如,在他的交响曲《命运》中,开头的音符就充满了紧张和压迫感,而中间段落的灵感更来自于他自己对死亡的思考和对自由的追求。

其次,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了情感和表达力。他用音乐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感受和心底的声音。贝多芬的音乐既能描绘喜悦和欢乐,也能表现出悲伤和忧郁。他经历了生活中许多艰辛的挣扎和苦难,这些体验直接反映在他的音乐中。比如,《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就是他对人类自由和宇宙和谐所持乐观态度的反映。这种情感的传递与表达,让我深感贝多芬音乐的真实性与深度。

除了音乐本身的美感之外,贝多芬的作品也深深打动了我对人生的思考。无论是在音乐会中还是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我都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他的音乐勇敢地探索着个人自由,同时也给予了世界以启迪。贝多芬的音乐鼓励人们坚定自己的信念,追求内心的真实和宇宙的和谐。在这个忙碌和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妨借鉴贝多芬的思想,用音乐去触动人们的内心,去感受生命的独特价值。

贝多芬的音乐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目标。他的音乐教会了我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和自由。他的作品提醒我要把握人生中的每一个瞬间,如同他纵情奏响的每一个音符。与此同时,贝多芬的音乐也告诉我,即使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放弃信念,要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正如贝多芬一生的所作所为,他饱受病痛的折磨,但他依然完美地创作了无数经典之作。这是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种鼓励和启示。

尽管贝多芬已经逝去两个世纪,但他的音乐和思想仍然深深影响着人们。读贝多芬,让我对他的音乐和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思考与启发。贝多芬的音乐是古典音乐中的瑰宝,它不仅唤起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更让我们看到了坚韧与奋斗的力量。通过对贝多芬音乐的欣赏和研究,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美好,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人生的追求和热爱。

贝多芬传阅读感悟篇八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827年)男,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

教完课文《音乐剧人贝多芬》,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还一直沉浸在对贝多芬深深的钦佩的情感中,这得益于我在语文教学情感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商,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用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导入,给学生营造一种情感的气氛。让学生知道这是贝多芬双耳失聪后,忍受命运的煎熬,承受了苦闷、绝望、不屈、抗争后,用心里的感觉写下的内心的音乐。随后他又创作了《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

作为音乐家,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贝多芬双耳失聪后,但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堕落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独立的处理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他这种心理的感受化为音符。他诚然孤独,却有“音乐”永恒为伴,使音乐成为贝多芬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于是学生为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音乐的成就,对命运的顽强抗争与不屈的精神所感动,所钦佩。情感达到共鸣,堪称音乐巨人。

接下来对文中贝多芬的性格及内心的世界精神就容易理解,于是在学生充满对贝多芬的钦佩之情时,寻找文中的关键句来归纳贝多芬的性格如何,提示学生从文中体会贝多芬的多重性格,从文中最突出的肖像描写中去了解贝多芬的性格及其他的内心精神世界。

学生自由发言,能从耳聋后他谁都不肯接见,厌恶别人打扰他,无视屋内的人,“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语言中。可以看出他耳聋打击后内心的痛苦。自卑孤独的性格。学生还能从他家中的杂乱不堪,最惹人注目的是两架钢琴,从他与客人共进晚餐时回忆早年学习音乐的情景,回忆最后一次指挥音乐的情形,及大声对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可看出他热爱音乐,视音乐为生命的性格。

学生能从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着,“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的助听器,充满“悲剧”“愁苦”的苦瓜脸,蓬乱的头发,能看出他耳聋后生活的窘迫与痛苦不堪的心里。然而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悲惨命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眼睛”,“紧闭的嘴”能表现他扼住命运的咽喉,与不幸的命运顽强抗争不屈的精神。学生却能在老师情感的激发下,归纳出来,令我高兴。

于是我又问学生人物肖像的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学生能根据贝多芬的肖像描写回答:人物肖像的描写是抓住人物性格特点来描写的,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从中抓住了贝多芬哪些方面的人物肖像描写?学生回答:脚步声、衣着、配饰、表情来表现他既痛苦又坚韧无比的双重性格,学生观察仔细。

我又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在人物肖像描写中让我们了解了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双重性格。语文老师教了你们这么久,熟悉了解了吧!今天我们要当场写《语文老师的肖像描写》要善于观察,真实的写出我的性格及内心精神世界。不能抄,要现货现炒。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写作能力。也很想了解自己的情感激发能否感染学生。了解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对我的观察和了解。

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观察我,审视我,抓住各方面来描写我。学生有的描写我“有时脚步轻快”,“有时脚步急促”。描写我秀气的鼻子下面“有一张侃侃而谈的嘴”,“滔滔不绝的嘴”,“唠唠叨叨的嘴”,“一张呈现幸福自信的脸”,“一张呈现严肃包公似的脸”,“深邃的眼睛闪闪发亮,有一种仿佛能看透我们心里的光”。学生观察很仔细。还能从中描写出我幸福自信坚强的性格,令我刮目相看。下面摘抄两段学生对我的肖像的描写:

一位男生:胡老师的脸上时常呈现快乐的微笑,给人第一印象是:慈祥、幸福。炯炯有神的目光略带一些严肃神情,当同学们一旦不认真学习时,老师脸上还会略带一些阴沉,我从来没见过胡老师半点忧愁和悲伤,胡老师上课总是精神饱满。语言生动幽默,总会用一个生动,形象恰当的比喻来概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事情增加不少的乐趣。

一位女生: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小巧的鼻子下,衬着那张讲课时滔滔不绝的嘴,黝黑发亮的皮肤,显得活泼健康。一头乌黑的头发夹着一个紫色的发夹,脸上呈现着幸福。一身十分有个性的衣服,绿色的皮夹克衫里面配一件黑色毛衣,脖子上系一条绿色的丝巾,显得很有朝气。中等身材,略胖,十分可爱,脸上无时无刻不挂着一张笑脸。乐观的她,有时也会为不爱读书的同学严肃起来,这就是既快乐又严肃的胡老师。

最后我让学生欣赏《月光曲》,甚至当场吟唱他优美的旋律。告诉同学们贝多芬内心世界是善良的、美丽的、充满爱的。这首曲调,仿佛是贝多芬在一个寂寞的月夜向自己心爱的姑娘如痴如醉的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刚好我们学校每天都在贝多芬的月光曲中开始上课,后来我发现同学们每次上课都会认真倾听贝多芬的月光曲。在贝多芬优美、浪漫的乐曲中开始上课,眼睛里流露出对他的钦佩之情。

上完这节课我深深的反思:以前很多学生觉得这篇文章难以读懂,在老师教学中情感的激发下,培养了学生的情商,让学生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学会了人物肖像描写及作用。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学中情感激发至关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语文,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维在学习中飞扬,这样的课堂才是活跃多姿的课堂。

贝多芬传阅读感悟篇九

学习目标

通读课文,了解贝多芬的生活历程,感知贝多芬为歌颂欢乐、追求博爱而毕生不懈的执着追求的伟大情怀、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和音乐创作方面非凡的才华,逐步走近大师的内心世界。

课前学习

阅读《贝多芬传》,了解贝多芬的生平,欣赏其主要作品。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阅读课文,根据内容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3.布置任务:结合课文说一说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的历程。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二、精读课文内容

1.导入:组织学习阅读课文,划出表现贝多芬对欢乐的讴歌、展现贝多芬非凡的毅力和超人的才华、歌颂贝多芬高尚的道德的精彩语句。阅读勾画。

2.组织交流评价。

3.布置任务,通过精彩语句说说表达了作者对贝多芬怎样的一种情感?学习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师生交流评价。

4.学习评价:请用一句评价性的语言概括贝多芬的创作过程和生活经历。思考,畅所欲言。

三、语文活动:欣赏贝多芬的作品

欣赏贝多芬的《英雄》、《命运》。

课后学习

搜寻贝多芬的有关资料,加深对贝多芬的了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感知细腻传神的音乐表现力,学习本文极富抒情色彩的描写方法。

2.品味本文叙事、描写与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方式。

3.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课前学习

阅读月光曲传说,感悟贝多芬的人格风采。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的体会。畅所欲言。

2.创设问题情境:贝多芬的生活历程用文中的词语可概括为“苦难”,然而他是怎样面对的,对你有何启示?阅读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师生共评。

二、精读课文内容

1.欣赏《第九交响曲》。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五段,思考:在《第九交响曲》中作者对欢乐的追求是怎样通过音乐表达出来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

3.布置任务:快速阅读第七段,找出所用的表达方式。阅读思考,发表见解。

4.学习评价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情感体验,从贝多芬身上你学到了哪些做人的启示?思考自由发言。

三、语文活动

再次欣赏《第九交响曲》。学生默读课文,细细体会交响曲中所蕴含着的作者追求欢乐的情感。

课后学习

以“走近贝多芬”为专题,学习小组合办一期手抄报,在班级内展览、交流。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