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学的论文(优质17篇)

时间:2023-12-16 16:23:22 作者:念青松

范文是写作的经验总结和实践应用,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有深度和思考价值的写作素材。

幼儿科学教学的收与放论文

数学知识之所以枯燥乏味,生硬死板,是因为没有好的方法去驾驭它。而多媒体的运用恰恰改变了这种状况,使数学学习能够像做游戏一样好玩、有趣。这是由于多媒体的画面效果将单纯的数字变成了孩子感兴趣的图画,如水果、小动物、小朋友等等。在这些色彩鲜艳的图画带动下,孩子逐步地,并且主动地走向数学的小天地。他们会在玩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避免了对孩子快乐童趣的扼杀。有教育家曾说:“知识的无趣性是可以被有效的方法抹杀”。当面对无趣的知识时,教师要在知识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以转化的方式将无趣变有趣。在这里教师可应用多媒体进行。如“对数大小的比较”这一数学内容,教师可以制作动态的画面,依据跷跷板的原理,让学生辨别数大小。例如,教师可以挑选任意一种小动物,让小动物坐在跷跷板的两边,并让跷跷板倾斜,偏向动物数量增多的那一边。然后再进行问答:“哪边数大,哪边数小?”丰富的画面激发学生智力,动态的数学带给学生兴趣,这对他们今后学习数学奠定了基础。

二、实践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

幼儿教学实践性课程也包括很多种,如科学常识、礼仪行为习惯等等。可以说,实践性课程是从生活领域汲取来的,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对于幼儿教学来说,他们尚小,对周围的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很陌生,没有生活体验,不识五谷,不辨牛羊,礼仪行为习惯也一概不知,动手能力也极弱。要使学生懂得这些,教师单纯的口头叙述是不能使幼儿教学有所理解的,其枯燥乏味性也使幼儿教学产生排斥心理。所以,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掌握。其中多媒体画面、声音效果的运用就是很好的方法。它能超越时空的限制,生动、形象、具体地将实践性课程内容传递给孩子。如在学习《动物如何保护自己》这一科学常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找一些有关动物保护自己的短片,如蜜蜂、黄鼠狼、乌贼等。多媒体的影音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完全陶醉其中。然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的可操作性进行解说、暂停定格,让学生观察、思考,想一想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多媒体对礼仪行为习惯的讲解也有很好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生要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时候,可以为学生播放短片,将一些人际关系礼仪以动态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种超时空的教授使学生如临其境,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另外,还有一些行为习惯,如:“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早睡早起,早餐吃好”,教师也要以多媒体的画面声效形式展现给孩子,让孩子进行超时空的快乐认知。

三、音美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集动态图像、静止图像、声音、色彩为一体,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孩子呈现一些现实生活难以接触的东西,丰富幼儿教学的认知。而且图像、色彩、声音的可同步性又展现了声色可餐的场景,使孩子如临其境,加强记忆。这对美术、音乐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美术是动手极强的活动,正所谓“胸有成竹”,它需要经验做基础,还需要创造力来构画,而多媒体恰恰符合这一点。如进行海底世界多彩描画的时候,在没有经验做基础的前提下,孩子很容易迷茫,不知怎么画。但是多媒体的运用解决了时空的限制,孩子们的大脑即使没有储存海底世界的图像,但是对多媒体所呈现出来的海底世界短片也是如临其境。继而对色彩缤纷的海底世界产生浓厚兴趣,绘画欲望也随之增强。对于音乐教学也是如此,多媒体的影音同步可以让孩子在场景中聆听音乐,并陶醉其中,唱在其中。这一方面可帮助孩子通过画面理解歌词内容,并深刻记忆。一方面在动态图像的带动下,孩子无意识地用动作来表现音乐,他们热情澎湃,快乐歌唱。

四、总结。

多媒体是幼儿园教师教学的好伙伴,它图文并茂,声色一体将所教授的内容转化成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在孩子面前。不仅能激发幼儿教学兴趣,陶冶情操,还能提高幼儿认知能力,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

幼儿科学教学的收与放论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就要求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自由成长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而区角游戏正是以小组为形式的区域活动,活动具有自选性、自主性、自发性。这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性发展及与同伴交往的需要。但幼儿的游戏如果离开了老师的指导,便会失去应有的活力,对幼儿的发展也起不到相应的促进作用。所以游戏中教师是否能够适时、适宜地指导,对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儿童是活动的主体,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更好地获得发展,因此,在游戏中,教师要提供给幼儿充足的自由活动、自由交流的空间,让幼儿在与同伴及环境的交往、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保证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自由选择游戏项目及游戏同伴,老师不要加以干涉,以保证幼儿在没有任何压力,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境下游戏,体验游戏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体验成功与失败带来的不同感受。

1、自由选择游戏。

在幼儿游戏中,为了保证幼儿在游戏中思维的活跃与情感的投入,为了激发幼儿的主动意识,我们应尽可能满足幼儿的意愿,给幼儿充分的选择游戏的自由,真正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游戏王国”里尽情玩乐。

月月特别喜爱表演,只要学会故事,她就会带领几个伙伴按故事中的情节进行角色表演,别的孩子总是对他们投去羡慕的目光。有一次上级领导来园检查区角游戏的开展情况,老师为了保证游戏的效果,安排月月继续玩表演过的故事《小猴邮递员》,没想到月月却说她已经约好伙伴玩跳棋了。老师虽然担心其他的孩子表演不够精彩,但考虑到要尊重孩子,就没有再勉强月月。结果让老师意外的是,没有了月月的参与,其他的孩子竟然表演的同样精彩。这让老师非常感慨:不要让个别孩子的`光芒遮住自己的视线,要善于发现被隐藏的亮光。

2、自由选择同伴。

区角游戏中有许多都是需要幼儿相互合作才能完成的,但如果老师给他们安排了他们不愿合作的伙伴,幼儿在游戏中就不能有很好的发挥和创造,不能够更好的分享合作带来的快乐。有了自己乐意合作的伙伴,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幼儿就会很享受与同伴一起合作的乐趣,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体验。

在区角活动中,幼儿是充满活力,不断活动的,往往易出现某些意外反应或偶发事件。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灵活应变能力,将指导的计划性与随机性结合,随时抓住适宜的指导时机,恰当、灵活的介入游戏,指导幼儿。我们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介入:

1、当幼儿不愿参与操作活动时。

如在小超市游戏中,老师可以通过增加一些幼儿自己制作加工的环节或指导幼儿搞一些促销活动来吸引顾客,以此吸引幼儿的参与,并注意把握操作活动难易程度,用生动性、趣味性的教学语言激起孩子的兴趣与好奇心。

2、当孩子操作发生困难时。

孩子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他一些帮助,孩子不仅会印象深刻,还会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这对孩子的一生发展都可能带来影响。

3、当孩子不能完全投入时。

不完全投入有这几种情况:孩子在游戏中操作马虎,不能反复尝试操作,甚至游离活动等。

婷婷一会到理发店当理发师,一会到小医院当医生,一会又跑去玩积木。等她再次游离时,老师便以病人的角色介入游戏,“哎呀,我的肚子好痛,哪位医生能帮我看看?婷婷,你是医生吗?”婷婷一听,连连点头:“我是。”婷婷一边说着,一边赶紧扶着老师到小医院里坐下,又是询问,又是听诊,又是拿药,忙得不亦乐乎。老师及时对婷婷的热情、认真和专业的诊断给予评价。婷婷越听越开心,越听越起劲,又接着看了好几个“病人”,一直到游戏结束,婷婷再也没有离开过小医院。

4、当幼儿不能独立思考时。

这常常发生在区角活动中,幼儿由于受同伴操作方式或操作过程的影响,不能独立思考,此时老师可以用语言进行引导,打开幼儿的思路。

如,在创意区进行太阳的光芒想象画时,有的幼儿总是照着同伴的作品模仿,老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动脑筋,想一想太阳的光芒还可以变成什么样?以此拓展幼儿的思维,发挥幼儿的想象,同时多给予关注,再根据幼儿具体的作品给予指导。

5、当幼儿发生创造性的行为时。

此时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真诚而准确的表扬与鼓励,不是“你真聪明!”“你真棒!”的泛泛之谈。

6、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

教师应根据情况灵活、巧妙地化解矛盾,或将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游戏情境中,促使游戏继续进行。

《纲要》指出:“教师在游戏中要发挥观察者、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正确处理教师在游戏中的地位,注意角色身份的转换。”因此,游戏中教师的身份要根据孩子游戏的需要灵活变化:当幼儿对活动缺乏热情时,教师以伙伴的角色出现,能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引导游戏的进程;当幼儿对游戏的玩法、规则、内容不熟悉时,教师可以以某种特殊的身份参与进行指导;当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纠纷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情况,采取适宜的解决方法。

总之,教师的介入要根据不同的幼儿、不同的情境,要根据观察、了解的实际情况进行,介人的结果是促使幼儿的游戏不断向进一步的方向发展。

通常情况下,老师在按照幼儿的兴趣或幼儿的发展需要创设区角时,都会一次性地投放非常丰富的材料,有效的增加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幼儿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利用材料表现自己的思想、创造。但老师在投放材料时还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同时保证材料的鲜活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1、根据既定计划,逐步丰富。

皮亚杰提出“儿童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的思维。教师在区角活动中应注重提供符合阶段目标和幼儿发展需要的材料,让幼儿尝试和探索。同时为保证区角活动深入的开展,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幼儿表现出的兴趣倾向和提出的要求给予积极的回应,提供充足的新鲜、生动的游戏材料,持续地支持幼儿延伸和拓展区角活动的内容。

如小班进行分类游戏时,刚开始是给同一颜色同一形状的卡片按大小分类,接着是给不同形状的卡片按大小分类,再接着给圆形图片按颜色分类,再进一步是按颜色与形状分类等等。

2、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

预先投入的区角活动材料随着幼儿游戏的深人与情节的拓展,已不能够满足幼儿实际活动的需要,这时教师要及时观察和了解幼儿在当前游戏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投放适宜的玩具材料。

在建筑游戏中,当幼儿已不再对单纯的积木搭建感兴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幼儿提供平面的材料或易拉罐等柱状材料供幼儿创意使用,会让幼儿继续保持对建筑游戏的兴趣。

3、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变化。

游戏结束要进行及时的交流与评价,教师要根据幼儿反馈的信息而不断变化、调整游戏材料及学习内容,以此不断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如在讨论智力游戏小动物找家中,有一个幼儿提到蚯蚓身体断了还能存活时,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兴趣,老师抓住了这一切入点,及时提供了蚯蚓,和幼儿一起为蚯蚓造了一个家,供幼儿饲养,并提供图片资料,供幼儿研究。

因为孩子多、游戏项目多、材料多,因此每一次游戏都有可能发生很多问题,如在游戏的选择、材料的使用、同伴间的争执、规则的遵守等方面。游戏结束后,老师通常会把这些情况做一个小结,但大多数是教师讲、幼儿听,而游戏的主人幼儿却很少有表达自己的机会。其实,区角活动后的游戏评价可以推动区角活动的不断深入进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愿望。因此,游戏结束后,教师一定要提供机会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游戏的过程,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

在交流中,幼儿不仅可以体验得到成功、满足的快乐,还可以感受到失败、不如意的情绪体验,同时在大家的帮助下找出失败的原因,便于下一次的再尝试,这种经历了失败后的成功幼儿会更珍惜,更有成就感。在这样的交流中,游戏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有吸引力。

此外,教师在聆听了幼儿的感受和心声后,也应该及时进行分析和反思。一是游戏材料是否要作调整,游戏中的介入行为是否及时、适宜,对幼儿的游戏是否有推动作用;二是孩子的兴趣在哪里,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等等。有了分析、反思才能体现指导的价值,增加活动的生命力,从而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幼儿科学教学的收与放论文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推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前沿。体育课也以其独特的实践性、娱乐性、健身性、开放性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在体育教学与实践中,有一对“放”与“收”的对立统一矛盾。

所谓“放”,就要求教师放手发动学生,鼓励学生去亲身实践,将老师讲的和书本上的知识通过练习逐步形成自身的技术、技能。“收”就是教师根据“放”得来的信息,总结评价学生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使同学们学会探求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放”

1、“放”的目标要明确。

新课程理念体现了时代要求,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兴趣是创造之父,”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都想看一看、试一试。但他们的个性心理品质还很不稳定,在教学中如果“放”的目标不明确,学生往往只顾看热闹,不能得到锻炼,便难以形成技能。因此,要在上课之前,给同学们定下明确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如前滚翻教学,教师在让学生分组进行前滚翻练习前,就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练习要求,即练习中要做到滚动路线要直,滚动要圆滑,速度要快,动作要舒展、优美等。

2、“放”得要大胆、适宜。

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必须通过“教、学、练”来实现。为此,我们提出“人人运动、人人健身、人人娱乐”的行动口号,尽可能地多给同学们以开放的时空来自主支配。当然,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要求大家必须都动起来,没有共同参与的体育课是失败的。但也不能放的无忧无虑,要让同学们在老师的视野保护范围内才“放”的放心。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发动同学们动起来。如运用“自选超市”的模式来上一堂体育课,教师应大胆选用更多的活动类型供学生自由选择。如篮球、排球、乒乓球、游戏、素质练习、韵律活动等,以满足更多学生的爱好。但绝对不是“放羊”,学生的活动必须在教师的可控制范围内,教师应充分担负起主导者的作用。

3、“放”的方式要活。

体育教育是以学生的实践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是脑的老师”。要以“自我尝试”代替“纸上谈兵”,革去被动学习的命。在教训过程中,多开展体育游戏和体育竞赛活动,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发挥能动性,也让他们自己组织一些微型“争霸赛”。

由此可见,“放”的过程,既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优良品质。

二、“收”

1、明确“收”的意义。

如果说“放”是画龙,那“收”就应为点睛之笔了。要检查学生在哪些方面做得较好,哪些方面出现问题较多。然后对症下药,逐一落实新课程标准。“收”是对“放”的总结与验收。

在“收”时,教师应以包容的心态放开评价,将评判权交给学生,除按上课时要求达到的知识、技能外,学生的运动练习,安全教育,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等,也是“收”这一环节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2、抓住“收”的时机。

“收”要适时,以便发现问题,完成知识与能力的“嫁接”。“收”得太迟,会给人以松散、放而不管的感觉;“收”得过早,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熄灭学生的创造火花。仍以前滚翻教学为例,在学生练习过程中一些学生滚动的路线不直或动作不圆滑,而且人数不在少数。这时候教师就应适时的`“收”一下,告诉学生要想滚得直,双手就必须同时用相同的力;想要滚得圆滑,就要尽可能地把身体团紧(如球形)等。如果人数很少,只要个别辅导就可以了。

3、注重“收”的实效。

新课程体现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强化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在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老师要对学生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根据信息反馈,及时予以矫正,将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这样做,不仅起到巩固知识和技能的作用,而且能给学生以鞭策和鼓励。让学生在运动中领悟人生的价值,培养团结协作、关心他人的美德。

综上所述,“放”是“收”的前提和基础,“收”是“放”的自然延伸和重要保证,恰当自如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事关一堂课乃至整个教学工作的成效。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把握新课程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给同学们以充分实践的自由,但不放任自流,努力实现“运动时尚,健身娱乐”的目标。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论文

在幼儿园唱歌教学工作实践中,越来越发现幼儿对老师教、幼儿跟唱这种传统的、死板的唱歌教学失去了兴趣,不喜欢上唱歌课。追其原因,传统的唱歌教学已违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幼儿失去了对音乐美的感受和体验,忽视了幼儿创造力的表现,因而有必要对幼儿园的唱歌教学进行改革,通过近期的实践尝试,教研探讨,有以下体会。

一、把握幼儿选材得当。

要使唱歌教学有好的效果,首先必须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理解水平的歌曲教材,不同年龄班唱歌教材的选择从曲调上要考虑是否适合本班幼儿的音域范围。

歌曲的音域必须符合幼儿的嗓音条件,歌曲中高音持续的时间不宜过长。小班歌曲4/4拍、2/4拍,四分和八分音符占整首歌曲的比重较多,并适当接触三拍子。中大班幼儿能力有所提高,应有计划选择一些三拍子。并带有附点和切分音符的歌曲,并有意识地选一些弱起和带有休止符的歌曲,以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在歌曲长度上,小班幼儿歌曲不宜太长,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旋律应比较简单。如:《两只老虎》等,中大班歌曲可适当长一些,一般有十六和二十小结,速度可稍快一些,并要有速度变化的歌曲,如:《不老的老师》。

二、创设情境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歌词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指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情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在进行唱歌教学时,通过尝试,我找到利用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歌曲、记忆歌词的良好方法。通过图谱,生动直观地把歌曲内容表现出来,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秋夜》是一首优美的、抒情的歌曲,根据歌词和音乐的性质,在教学中,我们研讨绘制了直观的歌曲图谱,形象的展现音乐情境。

幼儿一边欣赏乐曲一边在图谱的帮助下,很快对歌曲有了认识。优美的旋律、直观的图谱,让幼儿仿佛身临其境,对学习歌曲有了强烈的兴趣。在听乐曲看图谱跟唱的练习中,很快学会了歌曲,最后加上手臂、眼神、身段舞蹈的表现,使幼儿把歌、舞、情融为一体,在体验美、表现美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

三、运用多种形式训练歌曲节奏。

歌曲具有音乐作品的全部特点,是通过歌词、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多种特性组成的。教师要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高质量地进行唱歌教学,就必须熟悉和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因为,幼儿只有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能力,受到教育,才能得到发展。

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而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从节奏入手对幼儿进行唱歌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通过尝试,让幼儿较好地掌握歌曲节奏有以下方法:1。运用儿歌,训练歌曲节奏。儿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很接近歌曲。在每次新授歌曲时,出现新的节奏之前,我就为歌曲节奏难点配上一个朗朗上口的儿歌,使幼儿通过朗诵儿歌掌握节奏。如:歌曲《合拢放开》里出现了多个切分节奏,是幼儿较难掌握的,我就对幼儿进行《摘果果》儿歌的节奏训练。教师有目的的训练,幼儿生动活泼、饶有兴趣的朗读,使幼儿既提高了学习兴趣,掌握了节奏难点,又发展了音乐节奏感。

2。运用身体动作,训练歌曲节奏。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念,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让幼儿在无音乐、无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示出来,而不是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要启发、引导、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自己的动作来解释节奏,表达对节奏的认识。要在课上首先出示一张歌曲节奏图谱,请幼儿用多种动作反复进行节奏练习,如:拍手、拍腿、跺脚等,更要与节奏难点相结合,使节奏练习顺利进行。教师还可以对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请幼儿用拍手、拍腿、跺脚训练几次后,再鼓励幼儿创造性的创编其他动作,如扭腰、对拍等,加强练习兴趣,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迁移能力。

3。运用歌词,训练歌曲节奏。一首歌曲中的歌词,实际上也是一首好听的儿歌。幼儿在掌握歌曲节奏后,教师出示歌词,要求幼儿自己将歌词填入节奏。这是节奏与歌词的同步训练,幼儿运用已掌握的节奏,通过尝试,成功的将歌词与节奏恰当匹配时,歌曲学习也完成了大部分。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是歌曲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培养和发展幼儿音乐才能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应重视幼儿节奏感的培养。我们要在幼儿日常活动时,利用拍拍、走走、跑跑、跳跳等简单的动作自然加入节奏的练习,为唱歌节奏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启发幼儿感受和表现歌曲练习掌握演唱技巧幼儿缺乏演唱技巧,往往不能很好地表现歌曲的摘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文章从歌曲选材、绘图创设歌唱情境、运用多种形式训练歌曲节奏、掌握演唱技艺,鼓励幼儿创编等多种方面,探讨了使唱歌教学提高效率的措施。

此必须指导幼儿处理好歌曲的快慢、强弱、连贯与跳跃的变化。如:表达高兴时要唱的欢快、活泼;抒情时要连贯、柔和;表达悲伤的心情则要缓慢、低沉。如:在教幼儿演唱《吹泡泡》这首歌曲时,通过欣赏录音、教师范唱,理解图谱等方式,首先启发幼儿说一说,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很美、想唱)。而后进一步同幼儿一起寻找演唱这首歌的方法。第一乐段,以叙说的形式唱出“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苹果是花儿吹出的泡泡;葡萄是藤儿吹出的泡泡”,悠闲地想象玩耍,优美恬静的意境用什么样的语气演唱呢?(中速、欢快、跳跃、抒情)。第二乐段“,吹呀吹、吹呀吹,我吹的泡泡是一首首歌谣”,应当用什么声调演唱呢?(嘹亮、连贯、抒情的声音)。

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感情有时幼儿难以体验。但当教师的范唱准确,富有感染力时,幼儿也有了很强的模仿能力。幼儿掌握歌曲性质、处理好演唱技巧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幼儿也会从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和美的表达,并从中受到教育。因此,唱歌教学要求教师也要加强声乐练习,加强对表现音乐美的练习,给幼儿以艺术的熏陶。

五、运用已有知识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创编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已有知识,创编简单歌词,能给幼儿更多的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和勇于创造的机会,这无疑对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大有好处。

如:在进行歌曲《碰一碰》的教学中,我启发幼儿根据原有作品的曲调创编新的歌曲内容。这首歌曲原内容是: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碰哪里?头碰头。在幼儿对歌曲熟悉后,启发幼儿说一说两个好朋友游戏时还可以碰哪里?幼儿通过思考、动作尝试,对歌曲进行了创编,纷纷说出还可以肩碰肩、手碰手、脚碰脚、耳朵碰耳朵等。教师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幼儿自己商量创编新的歌曲,启发幼儿边唱边演,最后,每组幼儿上台展示,演唱出自己的创编作品。这样既提高了幼儿对唱歌的兴趣又激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望,使唱歌课生动有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幼儿唱歌教学应是生动、活泼、形象化的,教师不能只限于完成数量上的要求,而忽视使幼儿获得情绪体验;只满足于教会幼儿唱歌的技巧,而忽视对幼儿音乐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忽视艺术其动人心弦的教育力量。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歌曲,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唱歌教学做到情、趣、美,寓教于情,寓教于趣,寓教于美,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幼儿科学教学的收与放论文

1.在真实中再现,提升实在意识。科学知识相对幼儿的接受能力而言比较生硬,儿童常常难以理解与消化。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用多媒体课件时,不仅要关注信息手段外在的生动形象性,更要强化考量信息手段对突破科学知识的重难点所起到的作用,让信息手段将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觉察与关注到的事物现象形象、清晰、准确地定位在孩子面前,起到高度浓缩、放大核心的教学效益。例如在组织“小水滴旅行记”这一活动时,教师旨在让孩子了解雨滴的形成过程。在针对这一活动的重点时,教师就为孩子制作了充满童趣的课件,将雨滴在空中的形成过程通过鲜活的形象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解开儿童内心的种种疑惑,有效地引导孩子攻克的认知难点,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在认知中拓展,提升想象范畴。科学认知就是要让儿童在思维过程中经历矛盾,新认知体系的形成就是要让孩子在经历矛盾、克服矛盾的过程中进行大胆的思维假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契合孩子的认知需要。但在实践中,儿童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往往难以大胆的假设与思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认知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认知与思考,从而引导孩子在自由的联想中了解知识,掌握知识。例如在利用传统故事《乌鸦喝水》进行了科学探究性学习“如何才能喝到水”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各种鲜活的认知状态,为孩子再现了故事本身,从而将鲜活的问题呈现在孩子前面。正是信息手段的不断利用,孩子才能释放了自我思维力量,进行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想法。

3.在画面中引导,提升观察效益。由于所要教学的科学知识与孩子现实生活有时具有一定的距离,对于小小年纪的幼儿来讲着实有一定的难度。而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探索过程如果能够简洁化、直观化,就能引导儿童删繁就简,把握孩子的热值规律,给予孩子更多地实践探索,从而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例如在教学“垃圾藏到哪里”时,知识点相对就比较繁琐,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进行描述,易于造成幼儿思维的混乱。而如果将其制作成鲜活的场景画面,儿童就能一眼识别,并形成鲜明的形象认知,让孩子在耳目一新中,获取知识的丰富性,实现内化效率的提升。

二、紧扣整合优势,促发整合质态。

1.开课有趣,唤醒探究动力。幼儿尚没有建立自主的认知动力,他们对于科学认知完全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把握与认知。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首先良好的开端入手,在开始就让孩子在高效的兴趣动力下进入教学内容。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充分考量教学内容与儿童学习的认知特点中,教师就应该了解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原则,为孩子制作出鲜明可感的动画场景,促发孩子求知欲的提升,让幼儿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认识竹笋”的过程中,教师考虑到安全因素,无法引领孩子真正地走进自然,真实地观察孩子的认知能力。因此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教师就为孩子播放了关于春笋的视频录像,孩子被竹林的色彩和外形深深吸引,也就有效地促进了孩子的观察能力。

2.图像真切,聚合知识经验。儿童不是机器,更不是承载知识的容器,让儿童掌握各知识如果关注孩子掌握知识的过程。但在很多科学知识教学的重难点时,教师引导儿童以主动实践的探究之态融入到教学之中,但是由于孩子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在体悟科学的重点之处时总会遭遇思维受阻的情况。正是在儿童认知需要的时刻,教师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图像资源,将教材内容与孩子的实际认知需求结合起来,实现教学重难点的提升。例如在学习“植物是怎样长大的”,教师一直引导孩子进行现场观察,但遗憾的是由于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孩子的观察一定是随机的,他们所取得的成果也一定是零碎与松散的。而植物的生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此观察孩子的所得也就有限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根据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节段,将植物生长的重要环节呈现给孩子,让孩子在视频录像的几个节点中,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与几个孩子共同合作栽种了种子,并将其拍成了录像视频,让孩子在观察中进行体悟与思考。正是依据现实中的操作,将日常儿童零散的内容进行调整,为孩子建立了更为丰厚的科学知识,形成了更佳的知识经验体系。

3.反馈及时,满足认知需求。及时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对自身教学策略的检测,更是对儿童掌握程度的一种了解。而在幼儿科学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手段就让孩子带来了更为有效的能动性,让孩子在教师根据信息手段的强大功能下自主去发现、去调整。例如在教学关于“蝌蚪”的内容时,教师引导孩子围绕着“蝌蚪爱吃什么”进行探究。答案得出不少,但孩子们究竟掌握了多少呢?教师则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了这样一幅画面:一排蝌蚪,一排各种各种的食物。孩子们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蝌蚪与实物的搭配,将其中一只蝌蚪移动到对应的食物上去。如果是蝌蚪喜欢吃的事物,就会呆在原地;如果是不喜欢吃的东西,就会自动退回。孩子对这类动感十足带有游戏性质的反馈方式非常感兴趣,并在积极实践过程中有效参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就充分调动起了孩子的好奇心理,提升了孩子的认知欲望,同时也为孩子创造性思想奠定了基础。总而言之,科学知识是深奥的,这与儿童形象化的思维特点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如何消解这样的矛盾?紧密结合、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就要充分考量科学知识与孩子认知能力,才能在两者之间的链接点中选择信息手段,提升认知能力,为孩子形成初步的科学体验服务。

中职儿科学教学的论文

儿科学是本校的卫保专业和护理助产专业的重点课,笔者长期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备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1钻研、处理教材。

备课,首先要钻研教材,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明确本章,本节教材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提出对教学目的的要求,对重点,难点的个人看法,提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落实措施、方法。教材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要常常对教材进行处理。

1.1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教材的编写、出版周期较长,特别是医学类的教材,往往我们使用的教材落后于最新版教材几年,而医学科学的发展较快,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对一些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有所了解掌握,才能适应教学需要。

1.2如何处理教材处理教材的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既不受其束缚,又不能完全脱离它。应源于它又高于它,主要的处理方法是增,减,移。

1.2.1增就是结合儿科学专业特点增加有关内容,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现在使用的中专儿科教材,从内容上看和大专本科教材基本一样,只不过在深度和难度上有所改动,对一些内容作了删除和压缩。在备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教材有所增加,以便教学讲述,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例如:在学习新生儿黄疸时,可以把胆红素在人体内的整个代谢途径讲通讲透,这部分是中专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了解这些知识,对学生理解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成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2减就是减去书中不需要完全讲授或者根本不必要讲述的内容,我们现在使用的中专教材,有些课程的数量和难度与大专甚至本科相当,而课时较少,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较差,要适当降低难度,突出重点,对实用性不强的内容要少讲,讲法上要浅显易懂,对教材的内容有所取舍。例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钙剂的补充原来的观点认为先补钙一周注射30万单位的维生素d3再补钙一周,现在观点认为可以先注射维生素d30万单位再补钙,所以对原来书上的观点可以一代而过。

1.2.3移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可以是章节调整,也可以是局部调整。由于教材往往采用顺向思维的方式编排,而在讲述时采用另一种思维方式,这样更能突出重点,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例如: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讲述时可以将头围与胸围放到一起比较讲述,一周岁内头围大于胸围,满一周岁二者相等,一周岁后胸围大于头围,二者相差数值等于年龄的周岁数减一。又如在讲述小儿液体疗法时可以将腹泻小儿和肺炎小儿以及营养不良小儿三者的液体疗法放在一起比较讲述,既有利于学生对液体疗法的基本内容掌握,同时又灵活运用,针对不同小儿疾病又不完全相同。

2了解学生,找准学生的真实学习期。

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所有知识技能水平、兴趣、爱好、需要、思想状况、学习方法以及习惯等,研究当前所讲述的内容对学生产生的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的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问答活动,然后把这些研究,分析的结果纳人课时计划中。

近年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生源普遍下降,一部分学生初中学习的有关知识欠缺,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在备课前首先了解学生学习基础课的相关情况,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可以将课堂教学设计开放一些,对于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可以讲述以后让学生复述,通过学生的复述,可以对学生已掌握和未掌握的知识作出判断,指导学生再学习改进,这种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选择教法。

针对儿科教学的特点,对不同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比如有些是课堂学习的内容,有些可以选择实验内容,如:如何给婴儿沐浴洗澡、更换尿有、配制奶方,如何配制常见的4:3:2及3:2:1溶液,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可以加深记忆,更有利于掌握。还有些内容可以带领学生到医院儿科病房参加学习,象各种不同小儿疾病的皮疹类型,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等等,这些往往是课堂上讲述很多,却不如学生亲眼目睹,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特征表现一目了然记忆深刻。另外,要巧用病历引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场介绍一个典型小病历,语言生动、形象,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科学教学的收与放论文

【内容摘要】科学教育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接受教育的组成部分。在科学教育中要能够让幼儿学习到一些科学尝试,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但是在科学教育中会存在安全问题,这样就对幼儿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威胁,为此,在科学教育中要注重对安全问题的处理,使幼儿能够避免安全隐患,从而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本文重点阐述在科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对安全问题进行预防以及提升幼儿的安全意识等,以便更好的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科学教育中安全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在科学教育中要注重让幼儿在科学教育中养成较好的行为、习惯,注重自身安全。教师在科学教育中要注重提升幼儿安全教育问题,以便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科学教育教学中会涉及到很多基本尝试的学习,由于幼儿在平时生活、学习中接触的情况比较少,这样就会导致幼儿对科学教育中的一些事物比较感兴趣,但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安全问题。为此,在科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前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教育教学中让幼儿注意这些问题,还要提升幼儿的自救意识,以便更好的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防患于未然,注重安全隐患。

在科学教育中能够做到对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从而提升其安全效果。此外,还要能够考虑到科学教学中环境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例如在科学教育中通风是否良好,用电是否对幼儿安全,对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及时采取措施。例如在学习有《动物的隐身绝招》相关知识内容时,除了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动物的隐身绝招,此外还可以结合当时学习的外在环境进行考虑,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究幼儿的`隐身绝招,一定不要去有危险的地方,特别是一些草丛比较茂密的地方。让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内容,还能够保证幼儿活动的安全性。

二、注重安全意识的提升。

当前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中很多长辈的爱护,家庭能够给予幼儿的爱很多,这样就使得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意识,在学习、生活中没有畏惧心理,遇到什么都敢接触,不会意识到是否具有危险。为此,在科学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不仅在知识点的学习中进行渗透,还要能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可以在科学教育中的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对实验的演示过程会激发学生进行动手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小灯泡亮起来》相关知识内容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的安全性,还要对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向学生阐释清楚,让幼儿在动手实验中减少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例如让幼儿进行简单的加热实验时,加热实验中设备会发热,为此,在实验过程中要避免烫手。此外,在让幼儿进行剪纸时会用到剪刀,这时要让幼儿意识到剪刀的危害,仔细使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耐心、仔细的指导。

三、提升安全自救能力。

科学教育中存在安全问题是正常现象,只要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如果在科学教育中存在安全问题怎么办,幼儿可能会表现出慌乱,为此,这就需要在科学教育中渗透自救知识,让幼儿在科学教育中即使存在安全问题也能够应对自如。如在用剪刀进行剪纸时可能会出现剪刀把手划破的情况,这时让幼儿不要惊慌,而是要能够学会用身边的纸或者布将受伤部分包裹起来,然后再报告教师进行后续处理。此外,还可以通过安全事故演练的方式让学生有自救意识,获得相应的自救知识,以此提升自身自救能力,让幼儿在发生事故时能够第一意识想到自救,而不是只会大哭大叫。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幼儿学习到相关的自救知识,也能够很好的提升其教学效果。

四、结语。

科学教育中注重安全问题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效率,还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为此,在科学教育中要能够注重做到对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从而提升其安全效果。此外,还要能够考虑到科学教学中环境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科学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不仅在知识点的学习中进行渗透,还要能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需要在科学教育中渗透自救知识,让幼儿在科学教育中即使存在安全问题也能够应对自如。在科学教育中还要不断探索应对安全问题的措施。以便保证科学教育的顺利实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

育目标也很难得以落实。

不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但过分的关注和宠爱使他们与长辈的交往中往往不会体验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协作。

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夜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一.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二.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

规定,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摄取什么来决定的."。

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措施,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儿自己讨论建立。

动的秩序有最初的混乱逐渐变得有序。

为。

三.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常规教育重点,如对于低龄的小班和托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和幼儿园生活的过度。

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期的效果。

中二班李小珍。

幼儿科学教学的收与放论文

[内容提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真正主人。新课程要求淡化教师的主体性,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绝不能袖手旁观,成为局外人。教师要扮演极为重要的多重角色。他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者、程序的设计者、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励者和评价者,还要俯下身子融入学生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彼此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新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须遵循适度“放”与“收”的原则,达到导与讲、教与练的有机统一,使课堂结构趋于合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真正主人。但在具体实施中,一些教师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要把教学的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而自己由过去教学的“中心”走到教学的“边缘”,甚至完全退出舞台当“观众”。新课程要求淡化教师的主体性,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但不是不要教师。教师也不能一下子全线退出,在教学中绝不能袖手旁观,成为局外人。相反,教师要扮演极为重要的多重角色。他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者、程序的设计者、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励者和评价者,始终和学生“共呼吸”,还要俯下身子融入学生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彼此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新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须遵循适度“放”与“收”的原则,达到导与讲、教与练的有机统一,使课堂结构趋于合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放”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放”意味着让学生能尽量自学;意味着让学生在尝试中自行摸索学习方法;意味着让学生在摸索中发现问题。那么,“放”应该怎样去做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

一:放之有“纲”。

“放”不是指体育教师放手不管,任其自流,而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放。一方面在学习目标和思维方式、练习方法上加强指导;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思想教育上的正确引导。比如,凡学生自己能够掌握、学懂的地方要放;学生自练虽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通过集体、小组合作练习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地方要放;某一知识、技术技能或某一问题,经教师点拨后需要加深理解或需要完善、巩固时要放;对某一问题,学生求同多,求异少,教师点拨后要放;为了调节学生情绪,培养主动性、创造性和互相交往的能力,如游戏教材,我可以给学生较大的自由,使其能充分表现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放手让学生在自练过程中去思考、分析、质疑解难,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走进未曾到达过的知识境界,实现整个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达到教学目标。

二:放之有“情”。

“放”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追求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技术技能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兴趣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当时情况或教材内容,不断设计、变换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之积极地探究未知的知识、技术技能,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放之有“法”。

教师在研究体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授学生以“法”,从而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技术技能的道路上脚踏实地,练有所得,学有所获;切忌满天撒网,无头无序,纵不能拉,横不能收。比如,教师在给学生纠正错误动作时,总是先看正确动作,再把正误二者加以比较,然而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比,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有目的地去练。这样做,要比教师直接把问题的答案交给学生要好得多,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思维起着主动作用,学生真正理解了,掌握问题将更准确、扎实,同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可以独立地学习有关新的知识,对知识运用起来就会“准、快、活”。

新的体育课堂教学的“放”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有“纲”是根本,有“情”是关键,有“法”是保证,要把三个方面要机地结合起来。

当然,要想一堂体育课上得理想成功,还必须处理好教学过程的另一方面――――“收”。“放”是前提,“收”是目的。所谓“收”,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疑难问题,教师进行必要的归纳和纠正,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术技能准确、系统、完整。

收的根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体育课标上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二是教材中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的困惑难解之处。在“收”的过程中,教师就要依据体育课标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所学知识、技术技能进行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进行点拨、突破。

一:收要照顾到点和面的结合。

体育课堂教学要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教材的份量和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依据课标向学生提出适当的教学要求,使学习目标控制在既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而经过努力又是可以达到的水准上。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高有低,这就决定了他们接受新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快慢不一致。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体育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并在安排教学内容、教学速度以及教学方法上有所区别,使之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而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彻底抛弃“一刀切”,注重点面结合,分层讲解、练习。教师把预定的知识目标放下去以后,要把握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过程,针对实际,个别指导、矫正。若是普遍问题,要进行统一点拨,指导迷津,导引方向。通过个别指导和统一指点,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得到最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二:收要有高度。

一堂体育课对教师来讲可能有几个教学重点,对学生来说可能会遇到几个难题。教师收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上升到知识、能力、运用统一的高度,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科学合理的传授,并对学生提出能力方面的要求,从而形成这堂课的主题观点,做到繁而不乱,放收有序。收的过程切忌东拉西扯,支离破碎,模糊不清。教师抓不住重点,讲解半天,不入主题,学生就会感到茫然,困惑不解,就收不到好的效果。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一位好的教师,应当是一位出色的“导游”,他既为“游人”领出一条最快捷的路径,又能抓住每一处胜景予以指点评价。因此我们老师既要把学生导入知识的新境地,放手让他们探幽揽胜,又要做一名合格的“解说员”,从而达到导与讲、教与练、放与收和谐的统一,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幼儿科学教学的收与放论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幼儿园是幼儿接受科学启蒙教育的初始阶段,早期的科学教育影响着幼儿未来的科学素质。科学教育以探究式学习为中心,倡导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为了确保探究的有效性,教师要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把握好教学中的收放度。

一、教师活动收一点,幼儿活动放一点。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科学课堂中,如果教师抓得过死,不利于幼儿自主发展;如果放得太松,则会降低探究的有效性。在幼儿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收放有度,松紧适当。幼儿始终是科学探究的主体,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保障幼儿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因此,要做到教师活动收一点,幼儿活动放一点。幼儿年幼无知、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等较弱,如果没有教师的精心指导,幼儿可能会得不到有效发展。在幼儿科学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把握住教师的主导点,控制好收放度。教师要做到少讲精讲,讲在关键处,控制讲授时间,为幼儿探究活动留出时空。幼儿活动中教师不要轻易干涉,该放手时要放手,以使幼儿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例如,《神奇的力》一课教学中,没有多讲什么,而是组织幼儿玩扔东西游戏、抛接物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感知物体的下落,体验物体下落有快慢,幼儿成为主动学习者。

二、观察指导收一点,观察感知放一点。

“只有善于观察的人,才会从这中间寻找奥秘。”观察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手段之一,观察能力是幼儿必备的科学素养。幼儿天生具有好奇心,不缺乏观察的兴趣,但缺少观察的方法和经验。为了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善于观察的人,要做幼儿观察道路上的引路人。在观察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观察指导收一点,观察感知放一点。教师对幼儿要适当指导,给幼儿讲清楚观察内容和目的,避免幼儿漫无目的地观察。要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指导他们有序、有重点地观察;要教幼儿边观察边记录,教师还要对于观察中的注意事项作出提醒,如注意观察的安全,观察中注意保护动植物的生命等。例如,在教学《观察液体》一课中,先引导幼儿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观察的方法,使幼儿懂得观察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鼻子闻、用嘴尝。在介绍用鼻子闻的方法时,耐心细致的指导,边讲解边演示:不要把鼻子靠得太近,不要使劲猛吸,用手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飘进鼻子。还为幼儿讲解了用嘴尝的方法:用干净的吸管蘸一点液体,滴在舌尖上品尝,提醒幼儿不要用手指直接蘸取液体,对不明物体不要轻易用嘴尝。在幼儿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后,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物品,让他们去观察感知,做到行知统一。在幼儿观察时,教师要有耐心,确保幼儿观察感知的充分有效。

三、实验指导收一点,操作探究放一点。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实验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实验能力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关键能力。对于刚刚接触科学的幼儿来说,实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有效的实验来自有效的指导,实验指导可以收一点,幼儿操作探究可以放一点。在实验仪器的功能与使用方法上需要教师的.授予,在实验的方法与注意要求上需要教师的指点,以使幼儿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为今后的科学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不要过多,要留出宝贵的时间让幼儿自主操作体验,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实验探究,从中发现科学奥秘,获得科学真理。例如,在教学《小灯泡亮了》一课中,向幼儿介绍了电池、导线、小灯泡等实验材料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至于电路的连接方法和步骤没有详细讲解,而是让幼儿小组合作,自己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在幼儿动手操作时,不轻易指点,让他们自己探究,幼儿在合作中自己点亮了小灯泡。

四、知识教学收一点,思维培育放一点。

幼儿天生具有想象力。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的想象力却越来越弱。究其原因,是后天教育的负面作用所造成的,有些教师误解了科学课程的宗旨,过分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思维的培养,使得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逐步退化。作为幼儿教师,要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着想,教学中要少一点知识教学,多一点思维培育。例如,在教学《沉浮》时,先出示了木片和铁片后问道:“把这两个物体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幼儿猜想木片会漂在水面上,铁片会沉入水中。通过实验验证了幼儿的猜想,并向幼儿介绍了“沉、浮”的概念。为了进一步认识沉、浮,又给幼儿提供了泡沫板、石子、铁钉、牙签、牙膏皮等物品,没有直接让幼儿把这些物品放入水中,而是组织幼儿猜想:“哪些物品沉?哪些物品浮?”在猜想后再动手操作验证,最后还组织幼儿想办法让牙膏皮浮起来。在科学探究中轻结果重过程,为幼儿提供猜想思考的机会,引导幼儿做思结合,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论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由此可见,安全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首要保障。实施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防护意识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也是幼教工作者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把这些简单的安全防护意识教给幼儿,让幼儿有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技能?如何解决应对突发性安全事故?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切实做好日常的安全教育。我园以幼儿的一日生活为基点,以安全教育日为重点,采用经常性与及时性相结合,针对性与随机性结合,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帮助幼儿掌握必要的自我防护知识和方法,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一、上好入园安全教育的第一课。

每年的9月份,小班新生入园。入园的第一个月幼儿最易出现抓咬行为。出现的原因一是因为部分孩子在家里养成了喜欢抓咬他人的不良习惯。二是因为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较多,在家里家长过于宠爱,到了幼儿园后看到别人的玩具就要去抢,抢不到就去抓或者咬其他小朋友。这是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刚进小班,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与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想的事不会和别人说,而是直接用动作来表示,所以就会去争抢。三是由于小班幼儿刚刚尝试离开家独立生活,极易产生分离焦虑。这也导致了孩子会情绪激动,打其他的小朋友。我们的老师都不注意被孩子打过或咬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每学期在报名结束后,开学前都会召开一次小班新生家长会,小班老师和家长要一起参加会议。在家长会上我们会告诉家长小班幼儿容易出现的不安全行为,同时通过安全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如请家长关注自己有抓咬不良习惯的孩子,教育他们不能去抓其他小朋友,同时要和老师说一下,让老师留意,防止他们去抓咬。二是树立教师的亲和形象。有的家长当孩子不听话,没办法时会拿老师来吓唬他们,这样造成了孩子入幼儿园的惧怕心理,有需要不敢和老师说。三是万一发生抓咬等现象及时和老师沟通,同时理解这是孩子们的正常行为,年龄特点所致,而不能让事件升级。四是教育老师要特别关注孩子的行为,提供的玩具数量要多,避免孩子们争抢。经常检查孩子们的身上、脸上。五是要求老师对孩子进行日常礼貌教育。如利用小班孩子喜欢的绘本故事《你好》《一个接一个排好队》等帮助孩子学会和小朋友礼貌地交往、有序排队等待等交往技能。实践证明,开学第一课防止小班小朋友受到抓咬等伤害是极其有效的。这样的开学第一课极大地降低了小班幼儿第一个月的微小事故率。

二、渗透好一日活动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作为幼儿园长期的教育内容,仅仅开展几个活动是不够的,他需要与一日生活有机的结合和渗透。我园坚持通过晨间谈话、话题活动渗透、个别教育、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及时性、经常性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一日活动中发现孩子中出现的打闹推挤等不安全行为及时指出并组织全体幼儿谈话,帮助孩子认识到这些不安全行为会带来的后果,从而使孩子形成正确的安全行为。再如当孩子由于行走、玩游戏等出现小伤时及时请这些孩子现身说安全,以自己不小心或错误玩法造成伤害的具体事例来强化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与行为。

在家长开放日时,有计划地将安全教育内容转换成亲子游戏的一部分,让孩子与家长在共同游戏的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自护技能。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结是安全教育的一个好时机,例如;晨检、午检、散步、盥洗、户外游戏、自由活动等,我们时时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晨检时保育员应仔细检查孩子的口袋和书包找找是否有比较尖锐的物品,以防孩子在午睡和户外活动是塞进口、耳、鼻等器官;再如进餐时保育员应提醒或帮助孩子们饭前要洗手,以防病从口入,保证吃饭时不说话以防咽着等;在户外活动时教师要带领孩子整理衣服是否整洁,在活动时应控制场面不要乱跑,不因活动量失控而碰伤、摔伤,告诉幼儿在大型玩具时不要拥挤,不要推,要守规则知道慢慢等待排队,有秩序。同时利用散步进行随机教育,可以问:“你找不到家怎么办?被别人拐骗怎么办?”给孩子提供一个能提出许多“为什么”的机会,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学习,去寻求答案,从而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这些与日常生活有机的`安全教育渗透,不仅可以避免一些意外伤害与不幸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为幼儿安全行为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组织好重要主题的安全教育。

在“安全教育日”“512防震减灾日”“119消防日”等重要主题活动中,我园都认真制订活动方案,周密布署,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成效。如在“安全教育日”中,幼儿通过玩“我是交通小警察”和“辨别谁对谁错”等游戏,懂得了一些交通规则。在“119消防日”主题活动时,老师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消防演习有哪些步骤,怎样离开火场,有哪些消防用品。其次通过设计各种游戏,亲身体验实践消防知识,练习使用灭火器材,学会逃离火灾现场的一些动作和自救技能。最后通过组织全园性的消防安全演练活动让孩子亲身实践和检验他们消防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帮助他们真正掌握火灾逃生的方法。

另外我们还利用网站、宣传橱窗、告家长书等多种形式对幼儿家长进行安全教育与宣传,形成安全教育合力,让家长主动参与对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切实将安全教育的内容延伸到每个幼儿家庭中。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是头等大事,安全是工作底线。无论是安全的主题活动,还是生活中有机渗透,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们树立安全意识,保证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安全和健康,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快乐。安全教育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一直扎扎实实,认认真真,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充分抓住每一个细节将安全教育工作做充分,让家长满意,让孩子得益,让社会放心。

幼儿故事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人常说:一个人没有知识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可见,作为一个人,这三样哪样也不能够缺,但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道德行为了。因为纵使一个人有很渊博的知识,很强壮的体魄,但如果德行败坏,那他只会给国家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现在的社会,由于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潮流的侵袭,以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育。青少年涉世未深,自控力差,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没形成,极易受到暴力、金钱等不良思想的诱惑和侵蚀。再加上现在的孩子不比我们小时侯了,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们在物质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但精神世界却极度空虚――没有理想、目标,缺少责任感,自私、任性、惟我独尊,尤为突出的是在道德行为上的严重缺失,既少尊师重教的意识,也缺少爱父母、友同学的心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道德教育刻不容缓,责任重大。

再看我们现在许多家长和老师,为了孩子的前途,加大投资,倾注精力,请家教、购书籍、买钢琴、参加各类辅导补习班、特长班等,整天忙的不以乐乎,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学生每天在书海中徘徊,对于学生的心理思想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有时候对于问题孩子,方法简单粗暴,没有去与他多沟通,循循善诱,引导他形成正确的认识,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身边,许多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与同学和睦相处,而且有的曾经那么单纯可爱的孩子却染上了不良的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多么令人可悲。我们扪心自问,这难道是孩子的过错吗,不是的,是我们的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坏孩子。孩子的道德行为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有关系,所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作为家长尤其是我们搞教育的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道德行为教育。我们教师应把德育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人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曾听到这样一个小故事,听后很有感触,一个因大意误诊病人的医生,在死后被打进第一层地狱,而一个不好好搞教育的老师却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这是为什么?因为医生医治的是人的身体,而教师却是塑造人类灵魂的,你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你不仅肩负着学生的知识教育,更肩负着学生的道德教育。一个人知识能力的高低,对他的一生有一定影响,但品德的好环,则影响他的一生。也就是我们知道的一个知识能力不足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一个道德不足的人却难以用知识来弥补的道理。因为一个品德良好的人,即使智力水平不高,他照样可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做贡献。所以,德育为先、德育为首应该成为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坚持的教育方向,同时我们还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与合作,不仅要强健学生体魄,更要做到文明学生精神,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那颗颗幼小的心灵,塑造一个个充满了“爱”的灵魂,让他们不仅拥有知识,还要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我们应教会学生认识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创造真善美。

人们常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的,我们决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德育的起跑线上、做人的起跑线上。因为拥有好的品行和健康的性格,孩子才会健康茁壮地成长,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比什么都重要!

幼儿教学的原则及方法论文

1.为幼儿创设识字读书的环境,让孩子获得识字敏感。

2.制作识字卡片。一定要是白纸,黑字或红字均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看图识字,卡片上不要将画面和字形同时出现,因为两个刺激物同时出现势必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孩子早已看惯了物的形状,没有看惯字(特殊物)的形状,所以注意力被画面所夺,这就极易形成“看画读音”而不是“看字读音”,这对识字是极为不利的。

3.早期识字要同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成篇阅读比单独认字更有趣味,通过阅读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识字带给他的乐趣,在趣味中引起他对读书的内在需求,反过来又会促进他对识字的兴趣。

4.每天都学一会儿,从1分钟开始,慢慢过渡到2、3分钟、3、5分钟,最后到累计学习30分钟。大人有空就让孩子一学,没空就把孩子的学习扔在一边,这样即便一次学很长时间,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5.最重要的是坚持!幼儿学习最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该让孩子逐渐养成学习的习惯,让他觉得学习就像爸爸妈妈上班、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每日生活的一部分。到了这个时候,孩子能学多少,学多快,自然就不成问题了。

6.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幼儿,也不管是准备学习哪个学科,开始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投其所好,送其所要”。先让孩子对老师产生兴趣、产生信任感,再进行学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决不是听之任之,而要做有意的引导。

7.幼儿识字与小学生识字不同之处就是,幼儿识字是以阅读为最直接目的,所以只要能够认、读就行了;小学生学习识字是要求“听、说、读、写”四会同步进行的,这是小学生识字速度慢的一个主要原因。

8.识字对于任何年龄段的幼儿都不应该有什么难度。幼儿识字不是简单的字就好识记,比较复杂的生字就难以识记。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

9.教育界有句话说“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用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样的。只要家长善于动脑,善于引导,孩子对任何学科都能够产生兴趣。

10.培养孩子识字的兴趣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千万不要急于求成。

11.要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学习过程中充满趣味性,孩子才可能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12.识字需要不断巩固,否则必会前功尽弃。学与用要结合,识字与阅读要结合。

幼儿故事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对于幼儿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的培养。3—6岁是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很多习惯都会在这一阶段养成,这些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在人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方式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

关键词:养成教育;幼儿教育;良好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既然幼儿“养成”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采用何种培养方式实施幼儿的“养成”教育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和关注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谈谈自己的浅显看法。

幼儿“养成”教育指的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因此,在幼儿时期应该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但是当前很多家长对幼儿“养成”教育存在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种是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年龄这么小,不需要培养什么良好习惯,只要让他健康长大就行,等年纪大了再培养也是一样,根据调查显示,3—12岁是人体形成良好行为的重要期,12岁以后孩子逐渐养成许多习惯,再想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就十分困难。因此,父母和幼儿老师应该抓住关键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样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种是父母虽然重视幼儿的“养成”教育,但更关注的是“养成”教育中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等方面,过于注重对幼儿智力的开发、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行为习惯的培养,殊不知,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正如乌申斯基所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父母应该纠正这两种错误的“养成”教育理念,在充分理解幼儿养成教育的基础上对幼儿的养成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方式。

1、行为的讲解和规则的制定。

很多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一味地强调幼儿这些事情不能做,那些事情可以做,并没有告诉幼儿原因是什么,也没有让幼儿明白如果做了禁止的事情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让幼儿对很多行为习惯并不是很了解。虽然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是父母和老师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行为规则童话化和寓言化,只有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一些行为准则,才能在幼儿的心里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达成共识。例如在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时,有些小孩不喜欢洗脸,这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讲:你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羊都喜欢美羊羊吗?那是因为美羊羊非常爱干净,只有你讲卫生了,才能像美羊羊那样交到很多朋友,成为受欢迎的人。除此之外,在一些规则的制定上,父母和老师应该让幼儿参与具体规则的制定中,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思考能力,还便于提高幼儿对一些规则的实施。但是父母和幼儿老师需要注意的是,在规则的制定上需要将规则简单化、具体化,最好跟幼儿的喜厌挂钩,这样便于引导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例如在幼儿园课堂上,有些幼儿喜欢不停地说话,影响课堂教学的开展,这时候老师不应该只制止和批评,而应该说有些小朋友一直在说话,这样老师说的话你们能听清楚吗?小朋友说:听不清楚。老师可以问小朋友:那么怎么样才能听清楚呢?有的小朋友会说老师上课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说话,这时候老师就应该趁机说对啊,老师说话的时候你们不说话,你们就可以听得更清楚,就可以让幼儿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中,让幼儿实现从“我必须要遵守规则”到“我要主动遵守规则”的转变。

2、开展多样的游戏活动。

对幼儿来说,枯燥的说教远比不上一场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大,而且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样的游戏活动,促使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可以模拟一些现实的活动场景,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如“小朋友商店”、“小朋友家庭”等,让小朋友在角色扮演中明白说话要有礼貌,学会关心他人和爱护公共产品等,将所学的良好习惯在角色扮演中得到应用和巩固,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塑造良好榜样。

幼儿存在从众心理和模仿心理,老师和父母是他们经常接触的人,很多幼儿喜欢模仿父母和老师的一些行为,因此父母和老师需要在各种行为习惯上给幼儿树立榜样,从而形成一个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有的家庭中,父母对于子女有一套标准,而对于自己则降低标准,待孩子以严,待自己以宽,这样就会使幼儿对一些行为习惯产生困惑,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当着父母的面按照父母的要求,背着父母又模仿父母的行为,不仅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容易让幼儿养成爱说谎、不诚实的性格习惯。例如有的父母要求幼儿讲话要有礼貌,不能骂人,要使用文明用语等,但是有些父母在打电话或者在与人交谈时会经常出现一些不文明用语,这时候幼儿虽然不明白这些不文明用语的含义,但是幼儿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有时候可能家长只说一次,他们就会记住,也会在与其他人交谈时使用一些不文明语言,从而养成说话不礼貌的坏习惯。除此之外,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应该加强交流和沟通,实行家园共育促进“养成”教育。

4、严格进行督促和检查。

虽然很多父母和教师明白“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则和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受父母心软和教师工作量太大无暇顾及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没有进行严格的督促和检查,针对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能及时地督促幼儿改正,例如不爱惜粮食等,对于一些良好习惯的培养没有进行严格的检查,例如将垃圾扔进垃圾箱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让幼儿不断重复进行各种良好行为和良好习惯,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自我控制能力和约束能力低下的幼儿,更需要父母和教师的严格督促和检查。综上所述,在幼儿阶段养成教育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让他们参与幼儿园及家庭的一些规则的制定,为幼儿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父母、老师、幼儿要三方面共同发力,一起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手工活动幼儿教学的论文

1、在自己感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风景画明信片。

2、引导幼儿合理布局画面,表现出近处和远处的景物。

3、大胆用色,色彩搭配和谐,保持画面的整洁。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海边的景色,街道景观,坐缆车全景。

2、每人一张明信片大小的卡纸(明信片)。

3、幼儿用油画棒,教师范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课件:欣赏—美丽的风景。

教师:我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风景,你们想把它留下来吗?

用什么方法呢?

今天,老师就请小朋友把这些美景画下来,设计制作成风景画明信片好吗?

二、展开。

1、学习设计、制作明信片。

(1)教师介绍明信片。

出示明信片。

明信片有两面,一面是写邮政编码、贴邮票、写字的,另一面是要请小朋友画风景的。

(2)你准备在明信片上画写什么风景?(幼儿回答)。

(3)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布局画面。

你准备怎样来布局整个画面呢?(幼儿回答)。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1)提出要求:画前要先考虑好如何布局整个画面,近处的景物要画得大些,。

远处的景物要画得小些。例如:近处的山画得大些、浓些,远处的山画得小些、淡些。

(2)幼儿作画,教师就构图、涂色等方面重点指导。音乐。

(3)请幼儿在明信片贴邮票处下方写上名字。

3、展示幼儿作品,进行欣赏评价。

(1)你觉得哪张明信片最美,为什么?

(教师将这一张明信片放入投影仪投放出来)。

幼儿讲解自己的看法,教师着重引导幼儿从构图、涂色等方面来评价幼儿作品,。

尽可能找到每一副作品的优点。

(评价4~5幅幼儿作品,教师与幼儿互相评价)。

三、结束。

今天请你回去想想,你想把明信片送给谁?到时我们一起来寄。

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写上字,让幼儿寄给最喜爱的人或让幼儿之间互相赠送、留念。

幼儿教学与媒体教学的论文

互联网的应用和卫星电视网络的应用是新媒体在高等教育中的主要传播媒介,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第一篇:新媒体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新媒体技术应用方式。

在新媒体教学应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利用好新媒体工具。

如已被熟知的microsoftoffice系列软件和腾讯系列软件,都可以有效帮助设计制作授课、演讲、教学,在一组图文并茂的画面中把教学中想要表达的信息组织起来用于辅助教学。

电子邮件则是其中最为基础性的非实时无纸通讯手段,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他用户进行联系,实现多个用户间的交流共享。

随着科技技术的日益提升,新媒体技术逐步进入教学课程,成为各高校教学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各高校更为广泛的重视。

各高校为授课教师配备多媒体教学的硬件设备,并提供相关的讲解,培训,以此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资源优势。

其中,教师大多采用ppt课件以及影像资源为学生授课,且授课类型也较为广泛,但是也不乏利用bbs论坛、博客、qq群、微信群这些新兴的媒体交流形式为同学们解答疑惑,传授知识。

虽然如今的新媒体技术在高等教学中的益处显而易见,但避免不了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使用新媒体信息技术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差,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足够集中。

第二,对教师们来说,信息来源的渠道特别单一从而造成教学形式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差。

第三,很多老师使用多媒体上课,从而导致其对课件的依赖性太强。

第四,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很好地控制节奏,导致课堂枯燥乏味,难以掌握分寸。

新媒体固有缺憾之处,因而需要更加细微的措施使之趋于完善,只有把现代新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继续保持和应用,与此同时改进其中的缺陷,更好地使其与教学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设备网络化。

随着多媒体教室在高校中的.广泛应用,需要重点建设多媒体系统的软件与硬件设施。

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远程的监控技术,创造出一个可以相互交流的视听读写全方面使用的教学环境,并且使得教师随时能与中心管理的人员进行联系,从而减少因为设备故障而对教学进度造成的不良影响。

3.2电脑无线化。

创造无线化网络操作,增强师生互动。

当今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主要是用它播放影音资料或者多媒体课件,但主控台操作的限制阻碍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我们一定要用一些无线设备来替代原有的键盘和鼠标,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室的任何角落都能够进行教学,从根本上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的交流空间。

3.3教师资格化。

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

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还应掌握一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专业知识,从而在注重教师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效率,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加积极的兴趣。

3.4网络教育化。

对网络进行充分利用,使得教学再现于网络之中。

随着现代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在网上进行教学并且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专业信息交流逐渐成为可能,教师在网络多媒体教室中所讲授的内容都可以录制并且存储在网络中心之中,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学生课后也可以随时浏览上课内容,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

教师们更可以快速掌控课堂教学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授课的能力,并且能够把教学内容设计得更好,从而再一次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思路改良和进步,更推动了现代教学模式的深刻改革,开拓了当代高校教学的新局面。

第一,新媒体的技术运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

第二,更易提升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提升教学适量。

第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够根据自身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编排课件,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相适应,提升教学效果。

第四,可以减少教师的板书时间,确保与学生之间的板书交流。

综合我国教育和经济国情现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以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为主,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远程教学形式为辅的教学手段仍将是我国现代教育教学形式的主流。

作者:霍丹单位:辽宁大学。

幼儿故事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1.色彩能够反映幼儿的情绪。

1.根据不同性格因材施教。

1.起步较晚、地区分布不均。

1.选择无毒颜料。

[1]陈帼眉.幼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秀丽.幼儿美术教育的教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韩平花.园本课程理论与实践丛书幼儿美术教育探索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夏力.回归生活: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及评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