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精选12篇)

时间:2023-10-12 21:19:39 作者:灵魂曲 最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精选12篇)

教师编写初三教案时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下面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二

《论语》“侍坐章”应当是指《先进》篇的最后一段吧?这是《论语》中比较长的一个段落,但感悟却只有一句话——现如今,去哪里再找到这样的师生关系!

这里摘录这段话,让大家仔细品味,看看是不是有同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侍坐》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论语》是记述孔子和学生们谈志向的文章,记述富有文采,虽是语录体散文,却有完整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刻画人物的一个好短篇。请划分并概括出文章的段落大意。参考:第一段(开头,则何以哉)写孔子向学生问志。第二段(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写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述志以及孔子的态度。第三段(三子者出,孰能为之大)写孔子评志。解析:首先孔子态度谦和,善于耐心启发诱导创设轻松和谐谈话气氛;然后其学生分别讲述自己的志向;最后他肯定了大家的志向,但也指出不足之处,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

重点理解

(1)在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表达的主旨是什么?参考: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中心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述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解析: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中心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述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2)孔子为什么要“哂”子路?对子路的“不让”应如何理解?参考:“夫子哂之”说明孔子对子路的发言有些不满意,原因是由于子路的“不让”。解析:“哂”是“笑”或“讥笑”的意思。孔子对子路的发言不满意,是因为“其言不让”。所谓的“不让”可大致有两个意思。即:说大话、不虚。从《论语》中的有关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子路为人耿直、坦率,直言不讳。他的耿直坦率,有时弄得他所尊敬的老师都下不了台。所以,孔子“哂”子路是没有道理的,可能存有某些偏见。对子路的评价应有实事求是的评价。

(3)孔子对学生志向的评论,表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参考:“为国以礼”是孔子的基本观点,同时也可体会到儒家的政治“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解析:对子路的谈志,孔子表示不满。孔子把“礼”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标准,尽管子路在孔门中是位有政治才能的人物,但在孔子看来,不遵守礼义,即使有理政才能,也是不能治国的。而对冉有和公西华,孔子则予以肯定,因为他们均礼让为先。

(4)曾皙述志,展现了一幅他追求的什么样的社会图景?参考:展现了一幅他追求的礼治社会的图景。解析:曾皙想做教师对学生进行礼乐教育。在暮春跟学生一起,“澡身而浴德”,接着在舞雩台上吹,思念苍生,归途中再唱起歌,陶冶性情,从而培养青少年优美情操,高洁志趣。这是他追求的礼治社会的图景。

(5)孔子对子路的评论,体现了孔子的怎样的思想?参考:体现了孔子重视道德修养。解析:孔子肯定子路打算以礼治国,但批评子路说话态度不谦逊。可见其对道德修养、文明礼貌的要求严格。

侍坐读后感500字

子路曾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来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三

子路、曾晳、冉有(姓冉名求)、公西华和孔丘在凉亭里休息聊天,孔丘说:“我比你们年龄大,虽然出门在外的时候以师徒相称,但那是为了显得我们团结有核心,而且让国君认为我们尊贵又特别。平时我们还是兄弟,各自有长处,相互帮助。我知道你们都有自己的主张,你们平时还总是说,没人懂你们,如果我懂你们,你们说说你们都有什么本事,又要做些什么呢?”

一听到要说长处,子路马上来了精神。他只比孔丘小九岁,如果孔丘算是院长,那他就算教务主任。虽然出门的时候也要称孔丘为师父,但是他是弟子里面最不把孔丘当师父的人。这时候他就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处于大国之间,外围有敌国侵犯,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能够让它在三年内兵强马壮,外能御敌,内能懂礼。”

孔丘就笑他:“你充其量也就是能保国守土,离咱们正在做的事业还差十万八千里,在尧舜眼里有内部饥荒和外部敌人的概念吗?这就是出门在外我做师父你做弟子的原因。”

子路刚想反驳,你问的是能力,又不是说天下大计,这群人里我的特长就是保家卫国,这说错了吗?不过说出来也没必要,因为孔丘点拨的对,大家在说理,这样反驳就是狂,狂就是不识抬举。孔丘其实不讨厌子路这样的性格,因为贤人总是尽可能把自己的缺点亮出来,借助别人的.力量去反省,只是要记得一定要改。不仅如此,自己心里更细微的矛盾还是要靠自己去挖掘和改正。孔丘马上又说:“冉有,你说说你的理想吧。”

冉有马上也想表现一下,他能做的就是一个大邦的总理,这是他的理想,不过有了子路的教训,他就谦虚地说:“一个方圆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去总理内部经济管理和外贸事务,等到三年,可以让百姓生活富足,至于说礼乐教化,还是等其他的贤人来做吧。”

“公西华,你怎么样呢?”孔丘问。

公西华就是管教化的,他是学院祭祀系的系长,这时候就说:“不能说我就能管教化之类的事,我只是愿意多学习,多长进,并且尝试着做一下这方面的事。宗庙祭祀之类的事情,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意做一下这方面的行政工作,至于历史分析礼数推敲之类的高水准理论工作,还是你们强一些。”

公西华知道自己这套东西必须依托孔丘才行,也懒得和他们争,他倒是挺期待孔丘给他多一些点拨。不过孔丘没有多说,他又问:“曾晳,你呢?”

曾晳听着他们说话,手里还拨着琴弦,这时候还不知道怎么回答,不知道是真的说特长,还是说理念。于是手慢慢停下来,顿一下,下定决心,起身离座,说道:“我的理想和三位不同。”

孔丘说:“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只不过各自说说自己的想法罢了,你的理想是什么?”

曾晳就说:“春暖花开未到夏天的时候,穿着春季的服装,和咱们学院的三十个年长的兄弟以及四十二个年轻的兄弟,在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家,这就是我的终极理想。”

孔丘就叹气:“我的理想和曾晳一样呀!唉,可是圣人心系天下身百忙。‘百姓匆碌我匆碌,众人心忧我心忧。何得民乐映清心,连宵酒雨不带愁’呀。”

等到几个人出去的时候,曾晳跟在孔丘后面,想单独请教,他说:“他们三个说的话怎么样呢?有什么更具体的说法吗?”

孔丘说:“只不过是说说各自的志向而已。”

曾晳问:“那你为什么讥笑子路呢?”

孔丘说:“治国应当用礼乐教化,这是以民为本。他只说特长,却没有表露出以民为本的根本理念,即使他有那份心,也不应该如此不谦让的,所以要笑话他。智者化繁为简,大为而小治,仁者以小见大,小为而大治。仁者见人所不见,畏进如愚,行若无据。像他这样办事,最后不一定能成功的。”

“那冉有说的就不是建设国家的方法了吗?你为什么不多提点一些呢?”

“小邦就不算一个大国家了吗?他说的是对的。不过小国的治理寻求规制寻求辩解,其似无治。大国之治寻宗寻合,其似无为。圣人顺自然治无为,民可自治。冉有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说的他能办到,那还真的是治理小国的方法,智者修能,仁者修心,治理大国的时候总理还要有德,他说话的小心已经体现了德。虽说治理方法是小国之治,但总理有这样的职责就够了,没什么好说的,寻宗寻合的应该是国君。如果治理大国,就不是那种方法了,治理大国不仅需要更大的德,而且需要研究一些其他的理论,这些理论一时半会儿是说不完善的,所以我就没说。”

“那公西华的教化理论就不能治国吗?”

“教化已经是最大最困难的工作了,作用巨大,看起来简单,但是要做更好还是会无限难的。如果公西华做的是行政小事,那还有什么大事呢?古往今来,政教合一是传统,教化是起着看不见的作用的。仅仅从行政教化这个角度来说,最好的教化就是治世的时候百姓知道它的好,乱世的时候百姓即使骂它,也是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的。公西华即使有创造教化的能力,可是如今的世道,能让他发挥才能吗?”

说着孔丘就叹着气走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四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

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动词,用。

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

如或:如果有人。如:假如。或:无定代词,有人。

则:连词,那么,就。

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

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兵车。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摄乎大国之间:摄,夹。乎:于,在。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

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动词,接着。饥馑,饥荒。

比及:等到。

且:连词,并且。

方:道,义方指是非准则。

哂: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方:见方,纵横。

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足:使……富足。

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其:那。

以:把。后边省宾语“之”。

俟:等待。

能:动词,能做到。

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如:连词,或者。

会:诸侯之间的盟会。

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愿:愿意;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鼓:弹。

瑟:古乐器。

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

舍:放下。

作:立起来,站起身;

撰:才具,才能。

伤:妨害。

乎:语气词,呢。

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既:副词,已经。

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虚数。

喟然:叹息的样子。

与:赞成。

后:动词,后出

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

唯求则非邦也与:唯,难道。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些,人家不用我了。你们经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春衫。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人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六

教学理念:

本课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的一篇赏析范例,课下有详细的注解,《新课标》也主张在选修部分,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因此我把本文的文句疏通和文言知识分类整理教给学生,要求在预习时把存在的困难加以记录,教师在第一课时补充和归纳总结,并梳理文章内容。在第二课时,根据课堂回顾做针对性的检查和指导,达到落实基础知识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文本,通过三个问题的设置,初步把握孔子四个弟子的志向;之后通过讨论和教师补充、追问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志向,这样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分析教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一篇文章。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篇,是《论语》中篇幅相对较长的一篇,它主要表达了儒家的治国理想。首先,课文中字词句的疏通,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其次,本文的主题是言志,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由“问志”――“述志”―“评志”三部分组成。其中“述志”部分是重点,“评志”部分是难点,即孔为何“哂由”,又为何“与点”,孔子的“志向”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及《论语》;

积累本文中的文言词语、句式,疏通文意;

梳通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曾皙和孔子志向的学习,树立自我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文意,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理想观。

一、导入:

1、课前导入:播放歌曲视频《孔子说》。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迅速从课间回归课堂。)

2、课堂导入:宋代诗人米芾的诗:“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圣儒的《论语》,从节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领略圣人的风采。

二、三维目标展示:

(设计意图: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了教学思路、教学意图。)

四、检查预习――你是我的眼

步骤:

1、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提问。

2、教师总结问题,并重点解难。

3、集体诵读课文。

曾经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十年寒窗苦,初战败北落孙山;有志能通天,重整旗鼓夺魁元。”说的是人要有志,就可以拔开云雾见天日。黄巢铮铮誓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得桃花一处开”,人要有志,孔夫子也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有了志,就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他们的志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来探讨。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弟子的志向,为理解孔子的形象做铺垫。)

(设计意图:理解孔子的评价,把握孔子的性格形象。)

3、曾点向往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用原文回答)这种生活状态寄托了他什么样的生活理想?(设计意图:理解曾点的志向,为下面理解孔子的治国理想做铺垫。)

(总设计意图:1、根据课文内容,由浅入深,从学生的志向到课文的主题逐渐引出孔子的治国理想,为下面当堂检测做合理铺垫;2、让学生全员参与,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展现课堂的主体的积极作用;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目标回扣:

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1.回顾目标

2.小结内容:让我们慢慢打开这幅画卷:冰河融化,草长莺飞,春暖花开,身着美丽轻薄的春衫,约几个知心好友,带几个烂漫孩童,在清澈的小河沐浴戏水,在高高的台上享受习习春风,带着清爽,在夕阳暖暖中,踏歌而归。曾点所言说出了人心最平淡最朴素最适合人性的活法。前三者兴国安邦的用让那个华贵理想,曾点的志向有如邻家女孩,亲切平常,不施粉黛,有如平淡流年波澜不惊。咏而归的闲适,舒张人性的散淡。曾点的理想举重如轻,他符合孔子社会理想。

七、当堂检测:

《颜渊季路侍》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第五》)

1、翻译这篇短文。

2、结合短文,说说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社会理想。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检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曾皙和孔子的治国理想,使学生的思想境界更加开阔。)大同境界。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这里有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一个给人无穷回味和浮想联翩的教育场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为思想家孔老夫子,他博大精深,如金声玉振,如万仞宫墙;我们还看到了作为教育家孔老夫子,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堪称万世师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读百篇也其义自现,要精通论语,既要纵读百变,还要横读百篇,今天我们读背论语,就是让孔子的精神在我们精神的原野里长成一株开花的树。

八、拓展延伸:

孔老师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支军队可以失去他们的主帅,但是一个人却不可以失去自己的志向。的确,“人无志则不立”,一个人假若没有远大的理想,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比照孔老师的学生,身为学生的你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规划,请同学们畅谈自己的志向,并说说,你会为之如何奋斗。

(设计意图:及时拓展延伸,由孔子学生的理想,到孔子的理想,水到渠成,让学生谈自己的理想,落实情感目标,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一课时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七

作者:勉县二中王晓斌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一、导入新课: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书标题]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

三.重点字

实词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虚词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重难点解决过程。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字词句,通过研讨解决困惑。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选前一个义项即可。因之:之,指代师旅。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何陋之有?(《陋室铭》)

5、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6、唯利是图(成语)

寻找规律和方法:

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吾一日长乎尔

2、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八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师中心稿)

刘星河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三.重点字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

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2、忌不自信。

3、何厌之有?4、何陋之有?

5、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6、唯利是图

寻找规律和方法:

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吾一日长乎尔2、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2、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2、遂与外人隔绝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给予

(七)、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练习: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关键词。

1、居则曰:“不吾知也。”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6、何伤乎?

7、吾与点也。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五、学生讨论: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明确:1、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

2、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六、思考并回答: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明确: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2、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2、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哂之(以其言不让)如或知尔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唯求则非邦也与

则何以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非诸侯而何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九

刘星河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安排3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三.重点字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

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2、忌不自信。

3、何厌之有?4、何陋之有?

5、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6、唯利是图

寻找规律和方法:

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吾一日长乎尔2、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2、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四)、翻译学过的句子,注意“如”的用法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

2、遂与外人隔绝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给予

(七)、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十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十一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篇十二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中梁冬林邮编:476600

教学目标:1、探索文章内在的线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了解论语和孔子.

3、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注意字的读音.

重点难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孔子:

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这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宣言:如果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想继续生存的话,必须回头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三)《论语》: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教师范读,指出字的读音,句读的停顿.

(五)学生自渎,弄清文章的情节.

(六)探究:

1、文章题目的理解

2、文章围绕什么事展开讨论的?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3、你是怎么看待他们所说的话?

子路----“其言不让”----哂之----直率

冉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叹之----谦虚

公西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惜之----更谦虚

曾皙----与之----洒脱

(七)延伸:

1、他们的思想你是怎样看待的?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需要这些思想?为什么?

2、孔子的思想和中国文化

作者邮箱:ldl0079@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