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观点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感悟(精选5篇)

时间:2023-09-26 16:12:55 作者:LZ文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观点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感悟(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观点句篇一

几千年来,我们的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学习条件不断的改善,但教师站在讲台前,学生坐在课桌前这一上一下的传统课堂组织形式并没有多大的改观。而“侍坐”这节课,组织上不拘一格,十分自然。文章第一句写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首先,从“侍坐”一词,我们可以想象四门弟子围着孔子盘腿而坐求学的情景。其次,表现在谈话的气氛上。在孔子的启发诱导下,“子路率尔而对曰。”从“率尔”一词可以看出子路在孔子面前无拘无束,师生关系极其融洽。

“侍坐”一文虽然叙述的是四门弟子与孔子的一次谈话,但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孔子教学的基本课堂结构。当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出门后,留在室中的曾皙对其他三人之言和孔子笑子路的原因等不理解,便向孔子提出了“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唯求则非邦也与”等一系列问题,孔子则一一予以解答。这可算是质疑阶段。

所谓“三主”,即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引导为主线,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为主标。这也是“导学式”的教学原则和重要标志。

1.以学生为主体

这次谈话,从孔子的提问,四门弟子的谈论,到曾皙的质疑,孔子的解答,整个过程,主要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谈论自己的政治观点、治国之道为主。

2.以教师为主导

孔子作为教师,他的这次谈话像根红线贯穿始终。从开始的启发诱导,逐个提问,到最后对曾皙问题的解答,孔子是处于主导地位。

3.以学生学习能力构建为主标

孔子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制贵族社会解体的时期。除此之外,从孔子对曾皙的解答中可以看出孔子不是直截了当地把答案教给学生,而是用“安……也者?”“……何?”“……孰……?”等反问句相告,可见其培养能力的方法之高超。

纵观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今天的“学导式”教学理论和方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观点句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批文入情赏析法;

2、知人论世。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1、从文本出发,批文入情、知人论世。

2、赏析要能举一反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文论七则》中,我们知道郑板桥喜画竹子,根据他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但艺术创作是如此顺序,阅读作品要“批文入情”却应该是反方向。今天,我们就从手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眼中之竹来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师生互动

(一)眼中之竹——你最喜欢谁?(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性格特点)

1、请几个女同学用现代汉语的方式表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请同学点评表演(提醒同学注意“侍坐”二字)

3、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形象,请加以分析概括。

4补充资料:

(1)子路:

a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指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不知其仁也。”

b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讲,说先生于子路,每下毒手。

(2)曾皙:

a“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孟子》

b鲁国执政大夫季武子死时,曾皙曾“依门而歌”。

(3)冉有:

孟武伯问:“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指担任县长或总管),不知其仁也。”

(4)公西华:

孟武伯问:“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指接待外宾办理交涉),不知其仁也。”

(二)手中之竹——编者最推崇谁?(人物形象塑造,写作意图)

1、请几个男同学分角色朗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体会人物形象塑造

(1)直接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

(2)间接描写

3、写作意图

(1)提醒《论语》的编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可能是谁?

《论语七则》中,对谁称“子”

(2)知人论世

(三)眼中之竹——孔子最欣赏谁?(治学时的知人论世)

1、孔子最欣赏谁

(1)文中孔子的判断依据“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孔子的思想观:

a仁

b礼

c仁与礼的关系: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宰予欲改三年丧制,孔子便斥之为“不仁”,原因即在于此。

礼的本质内涵是仁

2、曾皙为人

3、子路为人

(四)总结

1、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庄子渔夫》

2、对下联:

诲人不倦万代宗师

学之不厌千古贤人

横批:教学相长

3、推荐阅读书目:

(1)南怀瑾《论语别裁》

(2)于丹《论语》

(3)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观点句篇三

教学目标:

鉴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生活气息,探究富有生活情趣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理解、鉴赏:

1、课堂导入:请一个学生模仿班里某位同学的言谈,其他同学来猜,并分析这位同学言谈背后的情态或性格特点。

四人的志向各有侧重,子路直爽,敢作敢为,其理想侧重于强国(有勇知方);冉有其理想侧重于经济生活,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于礼乐教化,以礼治邦(宗庙会同),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三处短短的对话,非常鲜活地刻画出三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率尔“,把直率鲁莽的子路表现得准确到位,而后两处对话,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位谦虚谨慎、平易谦和的彬彬君子。

写曾皙较详细,先用”鼓瑟希“来渲染师生间融洽随意的生活气息,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表述志向时,曾皙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情趣高雅,淡泊功名,”铿尔,舍瑟而作“,寥寥六字,而人物从容有礼的精神气质便跃然纸上,鲜活生动起来。

3、曾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什么孔子表示赞同?

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不愿求仕的心态。”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许曾皙言的志,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

二、发现、探究

1、读写结合

(1)、读完本文,你心中浮现出怎样的孔子形象?课下完成此篇随笔。

老师用温和自谦的话创造了师生间轻松亲切活跃的对话环境,这样学生能畅所欲言,表现了孔老师和蔼可亲,开明可敬的精神品格。

又如对学生评价:有的直接评价,有的不加评价,背后都能读出孔老师的鲜明形象来。对子路,孔子是”哂之“,并批评他”其言不让“,不懂得谦让;对冉有和公西华,孔子都比较肯定,但认为他们过于谦虚了。孔子对曾皙的人生理想听了之后表示赞同,而不加评价,一来避免直接将自己的政治思想强加于人,表现了一位大教育家的风范;二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弟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自受启发,自我领悟。一位关心爱护学生、对每一位学生情况了如指掌,进而因材施教,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好老师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2)、用诗意语言,形象地口头再现曾皙的一番话,并以《我理想的课堂情景》或《我向往的生活场景》等为题,写百字小短文。

2、活动设计

(1)、把本文设计成一个小舞台剧,可添加一些适当的情节,如能演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那说明你已深得文章精髓。

(2)、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理想、追求等,全班可以开展小型演讲或辩论等活动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理想观。

3、专题研究

(1)、课下阅读《论语》中关于师生对话的篇章,小组合作探究专题:孔子教育艺术之浅见。

必修课程中《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逍遥游》、《归去来兮辞》等课文谈的是人生追求和选择,从《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课文我们读出了儒家积极向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和民族国家命运紧紧相连的人生追求和选择,从《逍遥游》、《归去来兮辞》等课文读出了道家遵循内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和选择。这可以和高考对接,如作文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理解: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观点句篇四

一、导入新课: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书标题]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幼年丧父,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当作圣人。他又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曾皙,姓曾,名点,字皙,是曾参的父亲,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侍坐:学生坐在一旁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旁陪伴长辈,叫做诗坐。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后人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三、思路结构:

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记叙了孔子和几个弟子畅谈理想志趣的情景,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具体为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其中“志”是贯穿始终的线索。

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1、子路侧重强国(有勇知方),2、冉有侧重富民(可使足民),3、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宗庙会同)。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四、思考并回答:

明确:讲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他对他的学生说,不要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年龄比们大,你们不敢讲话。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这反映出孔于对学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另一层意思是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因而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这反映出孔子教育学生时,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师生明确: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明确: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2)、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明确: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3)、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明确: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3、第三段写孔子评志。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明确:子路侧重强国(有勇知方),冉有侧重富民(可使足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宗庙会同),三个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对三个学生育志的内容,孔子赞成子路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故哂之。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明确: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对这个问题,历来是有争议的。对曾皙说的那段话(“暮春”至“咏而归”),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教材采用这种理解)。纵观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但是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由于到处碰壁,孔子自然也会流露出消极情绪,特别是他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就很突出。《论语公冶长》中有孔子说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曰:“吾道穷矣……”,这些都是孔子思想中消极的一面。《侍坐》中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可见,孔子“与点”时不可能有积极从政的思想。

孔夫子既然懂得“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晚年深感自己的主张难以推行,以为诸侯们已经“舍之”,面对这样的现实,就应该“藏”了。孔夫子考虑到自己的处境,所以说“吾与点也”。从政治国的路没有机会走,那就和人办教育吧。“浴乎沂,风乎舞雩”,和学生一起“咏而归”,倒也很潇洒。所以“不求为政”的曾点能得到孔子的赏识。

5、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又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比较苦闷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平时我们景仰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观点句篇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