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团工作计划表 京剧演唱技巧

时间:2023-08-11 05:54:39 作者:WJ王杰

做任何工作都应改有个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怎样写计划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计划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计划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演唱团工作计划表 京剧演唱技巧篇一

京剧国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国粹京剧的队伍,年轻人学习京剧的队伍也日渐壮大。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京剧演唱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所谓“字清”,即在演唱时,演员要从技巧上明确字在口中的部位和着力点,以及正确的掌握不同的口形和发音部位的变化,然后把字清晰地送到观众的耳中。为了达到“字清”的目的,在技巧运用上,尚有不同的要求。如“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字带腔,腔托字,字正腔圓”的艺诀,就着重讲出了在行腔过程中,腔与字的主从、依附关系。原则是以字行腔,字重腔轻,唱字不唱腔。

曲艺界著名艺人白凤鸣曾说:“清晰的口齿,沉重的字,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皆是说的腔生于字,因字就腔的原则要求。如果字轻腔重,字为音所包,听来便有声无字,腔不达意;字柔腔刚,则不能控制抑扬顿挫,听来近乎吼喊,腔直无情。因而字宜重,腔宜轻,字宜刚,腔宜柔,这样轻重相间,刚柔相济,才合行腔规律。如同梅花体格,老嫩刚柔,错纵有致,方能曲尽其妙。

综上述,强调指出了腔随字走的演唱原则。演唱中应把字唱真、唱正、唱准。这就是“腔生于字”的道理。

2、戏曲演唱要遵守“情”、“字”、“声”三者结合的原则。唱腔不能给字音捆死;字音也不能为唱腔所破坏。字是根本,腔是表现形式,腔圆为情准。唱腔旋律与字音的操纵,两者要融洽相辅,才能收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在艺术实践中,由于多种原因或音韵、或因抒发感情、或因突出重点,或者是除了京音京韵之外,也以湖广韵为基础等原因。字与腔有时是有矛盾的,有时字唱正了,腔不一定圆,有时腔圆了,可又不一定音正。它只能是一个标准,一种要求。

3、说开口必开 齿叩齐必来 撮字音在颚 唇啊合必谐

“开”、“齐”、“撮”、“合”谓之四呼,是说读字口法的艺诀,称四呼诀。

“开口呼”:出音用力处在于喉,经上颚而出,口开而声宏。如:丹、板、常、毛、破、骂……。“齐齿呼:口角向两旁咧,微露齿,其音轻锐。如:烟、天、象、谢、家。 “合口呼:两唇微闭,其音圆浑。如:湾、向、黄、果、瓜、怪、为。“撮口呼“:口部收束,外唇缩小微向前。如:渊、泉、远、云、勇、鱼、靴。

“四呼“是我国音韵学所用的名词。用这四个名词来表示读字发音时、只有懂了“四呼”,把握口腔形态,字音才准正。“四呼”与“辙口”(“十三辙”归韵),在戏曲唱、念中是相互为用的。掌握了这两种工具之后,在唱时不管腔调怎么转折,时间如何延长,都不会发生“字韵不正”的毛病。

过去艺人大多不懂“四呼”,故吐字发音往往“开合不平”,“齐撮无定”。如京剧“坐宫”的杨延辉唱:“想当年沙滩会一场血战”句中的“血”字本为齐齿呼,有人误念为撮呼的“靴”(上声)字音(xue)。 又如“状元谱”的陈伯愚唱:“可叹我年半百无有后苗!”句中的“半”字本为“buan”合口呼,有人误念如开口呼的“扮” (ban)字音。因此,无论读书、识字、说话、歌唱非懂得“四呼”不可 ,尤其于戏曲的唱、念咬字的作用更大。

4、演唱忌土 须分阴阳 有冷有热 能放能收

“土”即方言土语。中国地域广阔,剧种繁多,一般地方戏,都系以它各自的方言为其语音的主体。每个剧种的语音又都以该区域中语言最标准、最普及的某一地区为其基础。如京剧起初是以“湖广音”为主。(“湖广”乃明、清所置的“湖广省”,即指湖南、湖北。(见“辞源”已集“湖广”条)其实就只是武汉口音;秦腔以西安语音为主;川剧以成都语音为主……等。忌方言土语,并非要求地方剧种的语言,都统一为标准语音,那样就丢掉了地方特色,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是极难做到的。

而所忌的是,不能以该剧种所在区域内那些不标准的土语为其语音基础。就如同标准话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并非以北京土语为基础一样。故《顾误录》中云:“入门须先正其所犯之土音,然后可以言曲。”广告:字分阴阳,腔也要分阴阳。“腔无阴阳便无起伏,无层次,无变化,便成呆腔、死腔。”分出阴阳,即可避免平直,唱腔能抑阳有致,徐疾有节,不火不瘟,方显功力。

5、所谓冷热是指腔传曲情而言。中国戏曲中的唱,一般都安置在剧中人物思想感情集中流露的地方。能否通过歌唱的手段,尽情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直接关系着艺术形象的塑造。有时一样的唱词,分谁来唱,有功夫、有研究的人,就能唱得既动听又感人。虽然同一工谱,有修养的演员唱来,能把人物当时喜、怒、哀、乐的情感,参蕴在唱腔旋律之中,做到悠扬婉转,冷热鲜明。“冷”时(低回哀怨),唱的悲凉凄楚,冷中寓热。产生出“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的艺术感染力。

6、“热”时(慷慨激昂),能造成“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的艺术魅力。

所谓“收”、“放”,是指演唱中气的使用、控制。放腔时,把气运足,用力把腔放的宽、放的远;收腔时,要提腔运气,断腔不断气。收腔必须求圆,曲终时仍还本调。

7、高音气要足 低音气收敛 高放低收 尖浊不显

8、所谓“低腔重煞”即说唱低腔要“宜重、宜缓、宜沉、宜顿”。声音的自然规律是音高则尖细,音低则沉浊,任何物体发出的声音皆如是。要改变此规律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对气息的适当控制与科学运用,来操纵声音的薄弱强高,使之高低衔接自然、协调,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9、要想达到“腔高不薄,腔低不弱”的目的,就须按艺人说的,唱高音气要放足,唱低音气须收敛。越是高音,越要将气放足,这样音虽高而不显尖窄;音越低,越要尽力将气收敛,加以控制,使腔不致低弱无声,这样音虽低而不生浊。高放低收两下一凑合,高尖低浊的弊病就不显了。

10、“气粗”是讲运用气息缺乏控制技巧,把吸入的气息合筒呼出,由此造成了声音的浮浅不实。“气弱”即气息不足,发出的声音则单薄无力。“气浊”即气息浑浊不匀,发出的声音则滞涩漫浊。“气散”即气息全盘用尽,由此发出的声音自然也就干枯竭尽了。

慢板难于紧 快板难于稳 散板难于准

注:讲唱好慢板、快板、散板的要领。慢板易犯拖延的毛病,因此要注意唱得紧凑些;快板易犯抢板的毛病,因此要注意唱得稳重些;散板易犯松懈的毛病,因此要注意唱得圆准些。

11、 念要像唱 唱要像念

此系高盛麟先生所言。京剧念白不像演唱有着丰富的旋律,但京剧舞台上的念白又不同于日常的讲话,它具有特殊的声调,演员在舞台上的话白要念出它的音乐旋律,即所谓“念要像唱”。语言是演唱的基础,演员在舞台上演唱,在注意演唱旋律之美的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连贯性和语气的表达,即所谓“唱要像念”。

这两句话实际上是强调京剧念白的.音乐性和京剧演唱的语言性。

12、清晰的口齿 沉重的字 动人的声韵 醉人的音

中国戏曲的演唱,讲究“字清、情真”。所谓“情真”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1、即指歌唱艺术不是为声韵而声韵,而是通过声音表达感情。

2、演员在行腔之前,形(动作)、容(表情)应先起烘托作用。

3、行腔之后,“形”、“容”后收,在表情的微澜中,好像还带着腔调的声波痕迹。

4、演唱遇有较长过门时,要以情感填补过门儿的空白。

为了达到“情真”,在演唱技术上还有许多具体的要求:研究唱腔要从剧情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出发,对每段戏和句、词等,作一番仔细的审察。然后分清宾主,找出梁柱,突出重点,这样唱来才有情有韵。行腔中要“准”中见“稳”。因为“调准便不黄,板准便不顶,字准无讹音,腔准便不凉。”总之,就是艺人所指出的“开腔要审,行腔要领。板调要准,不漂不浮,准中见稳”的演唱技术要求。能做到“审”、“领”、“准”、“稳”,唱腔才动听感人。

综上所述,说明了人物情感是创腔的基础,这就是“腔准于情”的道理。

京剧旦角的面部化装是比较细致的,像脂粉的轻重、眉眼口鼻的描画,以及脸型的改变和美化等等,须要说得比较详细一些。因此,下面着重把旦角面部的化装技巧,加以叙述。

面部的白色粉,旦角的脸上要全部搽粉,粉底子要均匀,演员本人的真眉和嘴唇,要用粉盖住(以便画眉和涂抹口红)。项脖上不要擦粉,但须扑粉(这里附笔说一下,手上也须要擦粉。但要比脸上的白色粉略轻一些,太白了就不好看)。

胭脂,各行角色的面部化装,以旦角用胭脂最重,但也不可抹成红脸。深浅的程度,要按照灯光照明的强弱来决定。在较强的灯光下,胭脂宜稍重;在较弱的灯光下胭脂官较淡。演员须要从舞台实践中求得经验,灵活运用。

胭脂除了美化脸部和表现颜面红润外,还有调整和改变面部凹凸的作用,后面再加以叙述。

胭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桃红色的,另一种是大红色的。桃红色比较艳丽娇嫩,大红色比较温暖柔和,演员可自由选择使用。

口红,演员口型不一,涂画口红须按口型的不同分别处理。一般的抹法,是较演员本人口型稍小一点,下唇比上唇更小一些,下唇靠近嘴角的地方,要留出一小块白色粉不画。

对各人口型不同的处理:大体是口型大的涂小些,小的略涂大一些。厚的宜画薄,薄的宜加厚。

女演员口型不大的,可以按照本人的嘴唇涂红便好。但一般的画法,不管何种口型,下嘴唇要比上嘴唇涂得小一些。这是—巳角抹唇的特点。

眉,眉的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比较直长,另一种比较弯曲。一般是在真眉上涂松烟,眉的前半截(眉头)盖在真眉上;后半截(眉的尾部)逐渐离开真眉,至眉稍头端,完全离开真眉的眉梢。因人的眉毛,末梢多略往下垂,故描眉时不能完全按照真眉的形态描画(真眉的眉梢尖端,已被所擦的白色粉及胭脂掩盖,露出的痕迹不很明显。但如描画得离开本眉太远,脂粉掩盖不住,台下看来,便成了四个眉毛,很不好看)。眉的样式可弯可直,粗细要与所画的眼圈配合,眉粗的眼圈描的要大,眉细的眼圈描的要细要长,应相度得宜。

眼,眼的描画,较其它角色要浓黑一些,式样要取俏。一般内眼角描得窄细,外眼角描得要宽大细长,稍往上挑。眼圈要靠近睫毛涂描,不要露黄眼圈。上眼皮的黑边(与眼皮交界的周边),接连上眼皮红粉地方,略要柔和模糊一些,红黑两色不要截然划分。

演员的眼型,各有不同,化装时宜分别处理。眼睛大的,眼圈描的不可过宽;眼睛小的,眼圈可以描得宽大一些。眼睛圆的,稍加长;眼长的,不必过于加长。

另外,有两眼距离过宽的,可将内眼角描宽些,略往鼻梁的方向描画。过窄的,内眼角黑色不可向鼻部描画,以免使两眼距离更近。如双眼睛的距离过宽,演员的内眼角在b线上,化装时黑色往内描,内眼角尖,画在两条a直线上。a直线的距离,假定是宽窄适当的,这样就显得两眼的距离不宽,而是适当的了。如双眼睛的距离太近,演员眼睛的内眼角,本来就在a线上,勾眼圈时,内眼角所描的黑色,不可再向鼻梁方向描画,以免距离更近。同时外眼角的描画也须要相对的加长些。这是利用了人的错觉,使观众感觉这两双眼睛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还有一种肉眼泡、双眼皮的人,眼皮的折纹很深。画黑眼圈时,上眼皮的黑色,要涂得很宽,略超过眼皮上的折纹,台下才能看见眼圈的黑色。插图是一只闭着的眼睛,上眼皮黑色的宽度,几乎有全眼的面积那样大。这样的宽度,当睁眼平视时,台下才能看见黑色眼圈,如附图所画的情况。又有些人的眼型,外眼角是向下垂的。这种眼型与艺术造型的要求相反。可以将内眼角的黑色,往下多画一点。再将上眼皮的黑色,在外眼角的地位多往上画一些。这样,就变成外眼角向上挑的眼型了。然后,经过吊起眉眼,就和一般的眼型一样了。鼻梁上的红粉 前面已经说过,红粉有调整面部五官凹凸的能力。这对于弥补鼻梁过低或较低的人,帮助很大,‘可以用红粉把鼻梁增高。方法是在擦胭脂的时候,轻轻在鼻梁两旁涂些胭脂,颜色要淡,鼻梁上的白色粉不可涂抹,这样鼻梁就显得增高起来。但是红白交界的地方,不可过于整齐,应当柔和模糊。如果胭脂涂得很重很整齐,正面看去是个白鼻梁,侧面看又是个红鼻子,这是很不好的。贴片子 片子是前额及两鬓的短发,分大小两种。大片子贴在两颊,小片子贴在额上。片子的贴法很重要,它是美化和改造演员面型的艺术手段。一般的贴法,是额上共贴七个小片子,正中一个,左右各三。大片子从额顶上交叉,左右顺鬓边垂下,贴在两腮上面。使脸型成为瓜子的形状,所谓“瓜子脸“。这是一般旦角比较理想的面型,是对称的贴法。

还有一种,只在正中贴一个小片子,两边贴大片子。或全贴大片子不贴小片子(从前化装多用此法)。花旦有时在正中加齐眉穗(现在已不多见)。

贴片子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弥补演员面型的缺欠。面型过胖或过宽的人,大片子可往前贴,可以缩减两颊的面积。面型过窄的人,大片子略往后贴,就可以较多的露出两颊的面积(参看附图)。面型过长的人,小片子略往下贴,以缩短面部的长度。面型短的人,小片子略往上贴,以加大脸型的长度。但对上面的说法不能简单的理解,应该在用小片子调整面型的长短时,同时要按照整个面部眉眼口鼻等各部比例加以考虑,才能达到美化的效果。如果简单化的使用小片子来调整面型的长短,反而会弄得不好看。总之,片子的贴法要看演员的具体面型,演员要善于利用片子来调整面型的轮廓。小片子排列的形式及小片子或尖或圆、各个片子之间的距离,以及整个排列的形式,都应当按具体面型来分别对待。大片子更为重要,宽窄长短,贴前贴后,以及其弯曲斜度,波度大小,都对面型的改变能起很大的作用。演员必须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总之,旦角的面部化装,是比较细致的。脂粉的轻重、眉眼口鼻的描画、以及脸型的改变等等,一方面应当注意到各部相互的配合,要考虑到美化;一方面也必须要从具体的角色出发,才能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戏曲演员再唱念上,讲究口齿清楚,这样才能吐字真切,发音准确,把唱词或话白送入观众耳中。

"吃字"即为咬字不清,犹如把字吃到肚子里一样。

演员导致"吃字"的原因在于不能够正确的运用唇,齿,舌,牙,喉这五个咬字发音的部位。

戏曲演员要想把字唱的准确,必须把阴,阳,上,去(四声)找准,如"他"字,属于阴平如把他读成上声,则为"塔"字了。

"倒字"就是不辨四声。

演员再唱念中吐字轻飘无力。

在京剧演唱中非常讲究"喷口"(既爆破音)所谓"喷口"即要求演员在咬字时,要把嘴皮收紧,把气息用足。

"飘"也正是由于嘴皮子没劲,气息不足所造成。

亦称做"牙关紧"。

即演员在咬字发音时张不开嘴,上下槽牙过于收合。

这一毛病不仅影响着吐字的清楚准确,而且也造成了发音上的直平,沉闷。

出现"牙关紧"毛病的原因,大多为训练不得法所致。

演员在演唱时,所唱的曲调调门比伴奏乐器(胡琴或笛子)规定的调门高,叫做"冒调"。

出现这种毛病一般说有两个原因,一为演员的耳音不好,听音有误;二为演员用气过猛。

亦称"荒调"或“黄调”,即演员在演唱时,所唱的曲调调门比伴奏乐器(胡琴或笛子)规定的调门低。

出现这一毛病的原因也有两个原因,一是演员的耳音不好,听音有误;二为用气不足。

演员在演唱时比原来规定的节奏慢着一点叫"坠",这种毛病出现在重点唱段中往往要破坏人物感情和戏剧情节的正确表达。

造成这一毛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演员在演唱中,对于人物性格,剧情发展,缺乏应有的理解。

有时演员对所唱曲调欠熟练也易造成此毛病。

亦称"走板"京剧曲调的节拍,是以"板","眼"划分的,凡曲调的头一拍者,均称做"板"其余者为"眼"。

如京剧演唱的规律来说,二黄为板起板落,西皮为眼起眼落。

在演唱中若将"板","眼"唱错,通称"丢板"。"板","眼"的颠倒,在演唱中会影响曲调的和谐完美。

京剧演员在演唱中很讲究用气,有所谓"气乃声之源"之说。

气口的运用,不仅决定着声音的响亮与否,而且也决定着曲情的表达。

京剧中的气口,包括吸气,储气,呼气,换气……等。

演唱时口腔精神过于紧张,把气息横在胸部而不能运用自如地演唱。

气口运用不好,还会导致声带的过度疲劳。

有造诣的京剧艺术家在演唱之既讲求声音的圆润悦耳,同时又要求声音富于感情,即所谓"声情并茂"。

而"水腔"恰恰缺少上述两点,好似一碗白水,平淡而无味。

导致这一毛病的原因,在于演员既缺乏演唱技巧,往往又缺少对曲情的理解。

演唱团工作计划表 京剧演唱技巧篇二

任何一种演唱艺术,无论声乐还是戏曲,要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引起内心共鸣,就必须具备甜美的声音,清晰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黄梅戏也是如此,它对演唱的最高要求,同样是:以科学发声为基础,带动各种娴熟的技巧,结合剧种的风格特点,使会说话的工具变成一部优美的歌唱乐器,达到表现人,感染人的目的。

黄梅戏的艺术风格归纳起来包括为四句话:语言生动普及,唱腔优美流畅,曲调丰富多彩,表演载歌载舞。具有极强的民族个性和地方特色。就黄梅戏而言,它的演唱技法,必须立足于浓郁的黄梅戏风格韵味基础之上,突出它的个性特点。即字与声、词与曲的结合亲切自然,行腔婉转,圆润细腻,声甜字美,含蓄娇媚,体现着音乐化的语言和语言化的音乐。下面就演唱中声、气、字、情四个方面的整体配合问题,分别予以分析和论述。

声音是由弹性物体机械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频率的快慢决定着音调的高低。我们人体的歌唱发声 是由“动力部分”(胸廓、肺、横隔、腹肌)即呼吸的对抗作用产生气息,再由“振动部分”(喉头、声带)受到冲击后产生振动,发出喉原音,再通过“共鸣部分”(胸腔、口腔、头腔)共鸣腔体的共振作用,使声音扩大美化,最后由“咬字部分”(唇、齿、牙、舌、喉)各部位的变化运动而发出带有语言歌唱的人声来。

对于一个戏曲演员来说,嗓音是个决定的因素。现实中,我们承认每人嗓音的天赋条件,但有了好嗓子,要想达到经久耐唱,不生(或少生)喉病的生理标准和演唱从容自如,声情并茂的艺术标准,还必须进行长期的训练,必须掌握正规的发声规律,即科学发声。科学发声的含义和实质就是运用最节约的发声能量,发挥发声器官最大的声乐作用,达到最佳的艺术嗓音效果。它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技巧。但得注意的是要根据各人不同的声带条件,结合剧种的风格特点,求实理智的进行练习。

黄梅戏是一个以真声演唱的剧种,这符合它独特的艺术情趣和传统的美学原则。这种唱法接近语言话声,贴近生活,给人以亲切之感;同时也形成了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鉴于这一特点,黄梅戏首先要重视和加强“自然音区”的练声,这一“自然音区”就是指一个演员在自己适当的音域内,感觉发音最为舒畅的音区,它既没有低音的压抑感,也没有高音的紧张感,声音容易集中靠前,富于弹性,气息力度的支持点比较容易控制,歌唱性和表现力都很强。再加上黄梅戏的歌唱旋律(尤其是传统唱腔)比较低平,音域扩张不大,一般都在3——5度之间循环变化,所以要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气声、字声结合的练习,例如嗓音较窄,音量较小的可多以“a”“o”“e”或“ma”“mo”等开口音练发声,选择“到”字韵、“上”字韵、“彩”字韵的唱段进行练唱:嗓音较散、较闷、较暗的可多用“i”“ie”“mi”等练发声,选择“也”字韵、“起”字韵的唱段来练唱。通过训练使自己“自然音区”的声音结实明亮,扎下良好的基础,然后再向高、低音区进行扩张。

事物都是有其两面性的,真声演唱虽然有很多优点和长处,但也存在着很多不利的因素。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腔创作的需要,很多旋律的音域已超过真声所能演唱的高度了。所以长期使用真声唱法,对嗓音耗费很大,容易导致声带疲劳发生喉病。另外嗓音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固定性,真声唱久了,影响和限制了音域的扩展,对于高音很难接触,有力不从心之感。有时勉强上去了,也是一种声嘶力竭的喊叫或单薄虚弱的“羊声”。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要发挥声带的多功能调节作用,那就是真假声结合运用,来克服和解决这个矛盾。

根据黄梅戏新老唱腔优美、抒情、亲切、流畅和多在中低声区行腔的特点,我认为黄梅戏真假声的运用,应采取“以真声为主,略掺假声,以真带假,混淆难分”的唱法。在训练过程中,要结合风格韵味的需要,从生不同的作用。即发展音域,扩大音量,美化音色。

每个人音域的宽窄高低,音量的大小强弱,音色的刚柔明暗各不相同,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发展共鸣的调节功能,将可直接作用和改变演唱者的声音效果,一般来说高音区是发挥头腔和鼻腔共鸣(戏曲中常说的“脑后音”);中音区主要依靠口腔、咽腔和喉腔的共鸣,这也是演唱中最基本的共鸣;低音区主要依托胸腔共鸣(戏曲中常说的“膛音”)。当然这只是一般的规律,在实际演唱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随时进行改变调节,既主次分明又相互联系,以求音区的完整统一。在训练中,可用哼鸣的方法,从胸腔开始练习。解决了舌根放松,喉部才能松弛,中、低音才能通畅。可用“阴司腔”的练唱,来体会胸腔托住声音的感觉;利用口、鼻、咽腔相通的特点,使声音产生反射共鸣;打开咽壁、鼻腔。调节好这个部位的高位置共鸣就是同向头声的必经之路。另外为了适应不同角色行当的演唱音色,可作不同的调节作用。例如花旦小生,可以用口、鼻咽腔为主体,少带胸声往前送,就能产生年轻甜美的音色;老旦、青衣、老生则以胸声带动口鼻咽腔,使音色深沉浑厚;而花脸要在穿膛音上,用鼻腔共鸣的浓厚色彩去表现。但要指出的是,鼻音和鼻腔共鸣不能混为一谈,鼻音是指堵在鼻子里出不来的声音,而鼻腔共鸣则是随气息呼出之后在鼻中反射出来的声音。

戏曲演员的嗓音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生命线。因为它是表现剧情、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自然状态的嗓音基础上,只有进行科学训练和建立理性唱法,才能培养出正确的听觉和感觉,才能达到演唱既科学化又风格浓,韵味足的目的。

无论是传统的戏曲唱法还是西洋的美声唱法,都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戏曲有“气为音之师,气为声之本”之说。要求“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美声也认为“学习声乐的第一节课是呼吸,最后一节课仍然是呼吸”。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人会去考虑呼吸的方法,因为人体内的呼吸系统会本能地予以调节,使其自然适应讲话或其他运动的需要。但唱歌就不同了,唱歌的呼吸需要随着乐曲的要求,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强,时而弱,刚柔相济,变化多端。需要我们去进行人为的控制和练习。也就是说,生理呼吸纯系天然动作,而歌唱呼吸则是经过后天训练才能掌握的高级技术。根据这个原理,有关歌唱中用气、调气和控气的论述很多,概括起来有三条原则,即深、通、活。“深”:就是在腰腹一带造成一股由呼吸肌肉形成的对抗力所引起的“气压团”(戏曲说法叫“丹田”),也就是呼吸的支点。“深”是针对用气力量集中在上胸部的“浅”而言的,故而又不能“深”得过分,只要将气压保持在腰腹一带就可以了。“通”:就是要保持呼气的通道畅行无阻。因为在正确的吸气动作时,已将此通道扩张疏通了。在用气时要力求保持此状,方能发挥歌唱呼吸的正常机能,保证音波的流畅。同时为了排除干扰,还必须让胸、肩、颈、下颚、牙关等一切非发声器官彻底放松,以免气流堵塞。“活”:是指用气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为了适应情感变化、语言色彩、风格特点的需要,用气的方法不应该是死板、雷同,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

黄梅戏的演唱和其他戏曲一样,很讲究气口,强调底气和丹田。既反对气浮、气僵的胸式呼吸方法,同时也反对憋气、气竭的腹式呼吸方法。它们的害处是:不能利用横隔下降,使气息下沉,吸气不深,唱起来没有丹田的支持力量,出现憋气和紧逼喉头,造成声音的紧张僵硬。演唱中我们需要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正确方法。它的好处是:吸气时两肋张开,横隔膜收缩下降,腰围感觉稍向外扩张,胸部自然挺起,保持积极状态。呼气时以吸气状态为基础,有控制的、缓慢的收缩小腹,同时将胸腔逐渐扩大,将气均匀、稳健地呼出。气息犹如建筑,越是高大,根基越要牢固,越是高音,气息越要充足,但高音不能硬冲、硬顶,而要像放风筝一样,字要飘上去,线就是气息,不能单纯是一种力量的表现。

在我们平时的训练中,首先要知道和了解它们各自的名称和部位,认清哪是丹田?哪是横隔?哪是胸腔?并用生活中的实例感觉来做不同的练习。例如用“叹气”、“打哈欠”、“打喷嚏”来做慢吸的训练,同时呼气也要有节制性,要精打细算存得住,让气吸足后略停片刻,然后略收小腹使横隔扩张,随之徐徐将气呼出,这种慢吸慢呼的方法可适应演唱节奏平稳,抒情缓和的唱段,如黄梅戏的“平词”、“对板”、“彩腔”等。另外可用“喊口令”、“抽泣”和“轻微咳嗽”等方法来进行快吸快呼的训练。这时的丹田、横隔收缩和扩张的力度都要比满吸慢呼要大要强,富于弹性。这种气息的控制,适合演唱黄梅戏的“八板”、“二行”、“三行”和部分花腔小戏的曲调。还有一种是向远方喊人的长呼吸感觉,气流量较大,明显往前送气,这种气息的运用可适应黄梅戏唱腔中的导板、散板和充满激情的唱段。

以上有关气息的运用,古今中外很多名人专家都做过精辟的论述,总结了一整套吸气、用气的经验,如吸气就有换气、取气、偷气、歇气、就气、补气等方法;用气则有弹气、送气、提气、沉气、揉气、顿气、停气、收气之法则。总之,这些方法和规则都必须结合戏曲的字音、词意、感情、表演来融会贯通,酌情运用,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语言是形成剧种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要想在演唱中更好的表现语言,美化语言,就必须先了解、熟悉语言本身的构造和特点。我们的民族语言它很独特,是单音节的字,一字一音一义。而一个字又包含着声母、韵母和复合韵母组成的因素。并根据字的声、韵母,又将每个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字头(子音)部分根据发音时所用着力点不同,又分为唇、齿、牙舌、喉五个部位,谓之“五音”。而引长声响的字腹(母音),又必须要有一定的口形来规范,于是就分为开、齐、摄、合四种口形,谓之“四呼”。在字尾,就是一个字的结束时,根据韵母的不同,又分为穿鼻、抵颚、闭口、敛唇等收声之法,谓之“归韵”。并将所有字的韵母,分为二十一韵,后又改为十九韵,最后简并为十三韵,也就是戏曲界常说和普遍采用的十三辙。即:一七、发花、乜斜、人辰、言前、中东、江阳、尤求、么条、姑苏、灰堆、怀来、梭坡等(黄梅戏老艺人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曾将其浓缩为十三个字,即:彩、球、固、定、到、东、面、起、飞、上、下、也、可)。后来为了将有些同声韵的字便于分清,依照中原音韵,又有了“尖、团字”之分的说法。即凡是z、c、s三声母和开口、合口韵母相拼的字音都叫做“尖字”;凡是zh、ch、sh三声母和开口、合口韵母相拼的字音,都叫做“团字”等。这些有关字的声、韵分解叙说,有利于我们了解、掌握民族语言自然丰富的音乐属性和美的特质,也为我们训练咬字、吐字的各种技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什么叫咬字和吐字呢?咬字是经过唇、齿、牙、舌、喉等器官将字咬成不同的姿态。字要咬正,咬歪了就变成别的字了。吐字是将唇、齿、牙、舌、喉咬成的字,正确清晰的吐出来,开、齐、摄、合是吐字的方法,是指字在口中的部位和字的着力点而言。歌唱中“五音”“四呼”要清爽,字要唱成一条线,口的动作伶俐敏捷,不宜太大,力求声音的统一。每个字的头、腹、尾三部分的处理过程要准确适当,毫不含糊,还要注意字的圆润、生动和连接,将每个字都收得干净、交待清楚。

我国戏曲在咬字、吐字及语言处理上有着一整套的训练方法,就黄梅戏而言,也同样保留着它自身的语言特色和各种表现技巧。黄梅戏源于民歌,也是一种说唱艺术,例如引、诗、赋是说中有唱,而象“八板”、“二行”、“三行”等唱腔又是唱中有说。所以,说好是唱好的基础和关键。大家都知道,唱腔是语言语音的延长、扩展,是一种音乐化、艺术化的语言,不能有半点马虎,更不允许错误。字正才能腔圆。所谓“正字音,审口法”。就是要按照安庆话的五声声调来分清字的调值、平仄、尖团。掌握好五音的发声部位,四呼的不同口形,在共鸣是支持下念好唱好每一个字。的确,黄梅戏语言有它近于生活使人倍感亲切的优点,然而,安庆方言在其生动灵活的.优势下,同样也存在着说话位置低,声韵母偏后,喉部压力过大的弊病。为了克服和纠正咬字过紧、靠后的不良倾向,演唱时对字头发音的爆发力要调整适当,一触即发,一发即松。咬字的目的是为了吐字,所以一定要体会放松牙关竖起来咬住的感觉,然后要有随着气息吐出去的意识再行腔归韵。声母发出后引发韵母时不要有另换位置的痕迹。咬字时唇、舌头、硬口盖必须处于积极状态,软口盖和下颚一定要松弛自然,防止气息上提而造成舌根僵硬;让五音的着力点,每个字的咬字都在舌面上形成,即使发喉音字也不能在喉部用力,要想到鼻腔,去找g、k、h,这样才松弛靠前。在平常的练习和演唱中,为了充分发挥唱腔韵律的色彩和角色感情的需要,可以用“紧咬缓发”(表现感情集中、强烈,渲染一种特定的气氛和意境,突出强调某一个字,让它产生特殊效果的一种唱法)、“延长字头”(揭示剧中人物特定环境中复杂心情,有慢吐慢收和慢吐快收两种方法)和“延长字尾、提前归韵”(将一种带有鼻韵母的字,突出和强调的一种唱法,以加强和延长鼻韵母的特殊色彩)的咬字技巧来进行处理,丰富演唱的表现力。

由于黄梅戏的曲调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民间小调中演变而来的,所以在花腔小戏的唱词中仍保留着许多像“衣儿哟,呀儿哟,呀子衣子呀”之类的虚词衬词以及一些如“得、了、哪、嘛、哈、啥”等各种结构的语气助词,这些我们统称为“轻声”的字,它们在唱腔中并不是可有可无,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地方色彩韵味的体现。所以我们在演唱中对于这些字既不能画蛇添足任意夸张,也不能漠然处之不屑一顾,而要结合词意,唱得轻巧自如,清晰圆连,以期获得画龙点睛之神韵。

因为黄梅戏唱腔调类繁多板式各异,我们不能以一种固定的咬字技巧和润腔手法去演唱不同的曲调。为了更好的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依照剧情和角色的需要,在演唱咬字吐字技法共性的基础上,也应该层次分明突出其个性的特点。例如,演唱抒情优美的“彩腔”时字要咬得柔和、吐得轻松,以增添其甜美之感……在演唱激昂、愤慨的“二行”、“三行”、“八板”、“火攻”时,字要咬得结实、吐得紧凑,以促其抑、扬、顿、挫更为鲜明。在演唱质朴刚健的“平词”时,字要咬得有力、吐得流畅,以润其清脆圆满之色。按照以字行腔的原则,字为主,腔为宾,字要刚,腔要柔,内外结合,形神兼备,像前辈艺人总结的那样:“唱曲咬字,嘴要牢,音要嫩,要像猫儿咬鼠那样,既咬住又不死”,做到声甜字美、语言音乐协调统一。

黄梅戏的演唱语言虽以安庆方言为基础,但也必须有所取舍。特色并非都是特长,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因强调地方风味就把一些生僻难懂的语言、语汇搬上舞台,从而堵塞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导致剧种的地域限制而束缚自身的发展。随着社会语言的深化和普通话的普及运用,随着黄梅戏演出领域的不断扩张,黄梅戏的演唱语言中有很多方言已经有了很大的变革,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例如“搬、盘、端、满、断、团、船、乱、官”等字的读法已让普通话所代替了,并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当然这其中包括有现代戏与古装戏之分,唱与念之分,韵白与小白之分。所以,我们演唱黄梅戏既要注意保留她独特的语言个性,更应该着眼于社会需求的共性。除此之外,演员本身的文化修养,艺术素质和自我意识也必然决定着延长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如果说“正字音、审口法”为歌唱的基本原则,那么“体会曲情和顿挫得宜”则是感人传神的关键。歌唱如同演员演戏一样,贵在传神,有神则戏活,无神则戏僵,一个栩栩如生的角色形象必须附上光彩夺目的神韵才算完整,才算成功。演唱也是如此。它的“形”就是指甜美的声音,适度的气息和清晰的语言,而“神”就是指在理解剧情、把握角色后所体会的真实情感,“形”是外部的形态要美,“神”是内在的神情要真。二者必须是和谐统一的。

任何一种歌唱艺术,都要求“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在“声”与“情”上,一首曲子,一段唱腔,动听与动情,讲究以动情为主。所以“以情带声”就是要求演唱者要“唱情”而不要“唱声”,就是要求演唱者深刻理解曲目内容,并迅速转化为自己的感情,就是要求演唱者的技术方法要为艺术内容服务,这就是“以情带声”的真正内涵。但是“以情带声”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创作过程,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声情并茂”这一完整最高的艺术境界。一方面,为了表现内容和表现情感这个目的去学习研究技术方法;另一方面,只有熟练地掌握了技术方法,才有可能去表现感情。如果技术方面还没有学到手,以“情”是带不出“声”来的,更谈不上“声情并茂”了。

演唱中的情感表现是通过很多步骤,采取多种方法去完成的。其一,作为一个演员,首先要有饱满的热情,产生对剧情唱词的深刻理解,在词、曲作者经过一、二度创作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三度的艰苦细致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艺术创作,把角色与自己融为一体。即唱人物、唱意境、唱感情。具体做法:将每段唱腔都作“背景分析”和“专业分析”。所谓“背景分析”是对剧情及此时角色心情的分析,即“为什么唱”的问题。“专业分析”就是对音乐上采取什么曲牌体或板腔体唱腔去演唱,运用什么样的技巧方法去表现的分析,即“怎样唱”的问题。我们要培养用内心视象去启迪内心听觉,也就是演唱前,在脑海中设计出角色的音乐形象,并在演唱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的声音、语言与你设计的形象相吻合,用准确的情感、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和语言去完成角色的塑造。当然这要求演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知识、音乐素养和形象思维能力,要有较为广阔的生活面,否则内心视象模糊,感情失去依据,技术再好也成了“无的放矢”。其二,综观全剧的主题思想和角色视线,对每段唱腔进行分段、逐句、逐字的推敲斟酌,把握节奏速度,强调轻重缓急,调节张弛有度,体现刚柔相济。因为人生百态,感情也是复杂多变的,时而如高山瀑布,时而似小桥流水,时而大声疾呼,时而窃窃私语,但无论是豪放粗犷还是灵巧委婉,我们都要根据剧情及人物需要,唱得十分透彻,入木三分,准确的表达思想感情和技术方法。其三,运用各种装饰音的技巧来展现自我。装饰音,顾名思义,是装扮润色之意,它的作用是修饰和美化音乐旋律,增强和突出语言色彩。除了在宏观上把握角色的情感发挥和音乐内涵外,在微观上、在精细之处更要动人心弦,感染观众。

演唱中装饰音的种类很多,就黄梅戏而言有“倚音”(单倚音、双倚音)、“滑音”(上滑音、下滑音)、“直音”、“波音”、“颤音”、“嗖音”、“顿音”等。这些技法在运用上都离不开气息和声带以及各共鸣腔体的协调配合,如唱倚音时,主要是调整字音准确和加强字头的喷口力度,要用弹气的方法;唱上滑音时气息上提,声带拉紧后突然放松;唱下滑音时气息下沉,声带也是先紧后松;唱嗖音时用顿气、声带稍松弛;唱颤音时也用顿气,声带要求灵活调节;唱波音用柔气,声带要做有节奏的控制;唱直音时,要求减低气的流速,闭紧声带,减少音波,调整共鸣位置。此外象民歌中“打嘟儿”将舌尖卷起,通过气流冲击而发出的特殊技法。以上,这些装饰音的特殊技法,由于它们来自于生活,并经过几代人的艺术实践,已被人民群众承认和接受,成为我国民族传统唱法中流传下来的精华部分。我们要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作用,更好的为表现剧情、塑造人物服务。

综合黄梅戏演唱中声、气、字、情四个方面的分析论述,应该说它是科学的,是合乎和适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所以我们要坚定黄梅戏的民族唱法,坚持黄梅戏语言、唱腔的特点优势,发展和完善它的剧种风格,让黄梅戏这朵艺术奇葩在祖国文艺的百花园中更加灿烂夺目、绽放异彩。

演唱团工作计划表 京剧演唱技巧篇三

练声可以用各个母音或混合母音或子母音混合音,也可以用音阶的音名1234567等等来练唱,也可以在练声曲上安排歌词来练习叫带词练习。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练习,而且不同的学习阶段,选择的发声练习也是不同的。下面本站小编整理了声乐演唱练声方法,供你阅读参考。

1、“哼鸣”的基本练习

一般在开始练声时,先练练“m”是有益的,因为发这个音容易达到高位置和靠前、明亮、集中的效果。练习哼鸣时首先上下唇自然地闭上、口腔内部要打开,好像闭口打哈欠的感觉,感到声音向高位、额窦、鼻窦处扩展,但切勿把声音堵塞在鼻腔里,否则会发出鼻音。

2、母音的练习

除进行哼鸣练习外,更多地是进行母音的练习,如a、e、i、o、u等单母音练习,也可用混合母音练习如ma、me、mi、mo、mu等等。

3、连音练习

4、顿音练习

顿音唱法又称为断音唱法。要求唱得清晰,短促,灵活,富有弹性,集中感强。练习时要注意一字一音的灵活性和一字一音的连贯性。

5、连音和顿音结合的练习

在基本掌握了连音和顿音唱法的基础上,可以加连音、顿音结合在一起的练习,这样有利于歌唱状态的统一,顿音好像是一个“点”,连音像是一条“线”,这样以点带线,便声音的位置统一,并保持气息均匀流畅。

6、保持共鸣位置不变的练习

找共鸣位置最好的办法就是体会“哼鸣”感觉,如果这个共鸣焦点找准了,那么其它所有的音都应该向这个哼鸣位置靠拢,这样才能达到歌唱的高位置,使声音上下统一。

7、声音灵活性的练习

这种练习主要是为了适应歌曲演唱中快速、流动的要求,以达到更积极的身体、喉咙、气息的配合。

8、字声结合练习(带词练习)

要求根据词意富有想象,有意境,有画面,语气有表现,声音有乐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准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过渡。

9、练声注意事项

1)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嗓子,适当地练唱,发声练习的时间,初学时20分钟一次为宜,以后逐渐地加至半小时或一小时,坚持每天练习最重要,绝对避免用全音量来练习。大声地乱唱,容易使歌唱器官受损。

2)在没有能力唱高音之前,切勿做高音练习,经常唱一组你最满意的音,选择曲目更要谨慎,不要唱不适合自己的曲目。

3)每次练习应有新鲜感,精神集中,感兴趣地练习。

4)练习时要多用慢的、短的乐句作为最初的练习。

1)呼吸方法与训练:实际练习发声以前要首先对呼吸加以训练,找到并掌握呼吸的感觉。仔细体会睡觉的吸气感觉,这是最舒服也是最自然的一种方法。也可以体会吸一口气准备吹桌上的灰尘、吸气以后,像打喷嚏之前那样短暂的一憋,体会一下腰周围的扩张、膨胀的感觉,找到这种对抗的(称为呼吸支持)感觉。呼气的时候最主要是保持吸气的感觉和状态,让吸气肌群有控制的、漫漫的放松,使气息畅通无阻的输出,直至歌声、乐句、停顿、结。要很好的利用横膈膜的力量,把腰圈扩张的感觉一直保持住。

2) 喉头和声带:喉头和声带,是歌唱的发声器官,是歌唱的核心部位,是通向整体歌唱的要塞,是打开歌唱艺术宝库的金钥匙。因此,了解和搞清喉头与声带在歌唱时应处的位置和状态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歌唱时喉头位置应该比平时说话时偏低一些(就像我们深吸气时的喉头感觉,喉头位置的稳定是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而不是僵死不动的稳定。就像浮在水面上的皮球永远稳定在水面上的道理一样,若把皮球比做喉头,皮球浮在水面的状态就好像喉头稳定在吸气位的状态一样。所以歌唱时的喉头位置应始终处于低而自如的稳定位置和喉头壁打开的状态。

3)打开喉咙:打开喉咙主要是指打开咽喉腔部分,是后、口、鼻整个咽腔形成一个适合于发通道,使气息能畅通无阻的运行,的在歌唱训练中“打开喉咙”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打开喉咙”也就是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牙关打开,下巴放松自然放下而稍后拉,这时候的喉咙是打开的。那么如何 “打开喉咙”呢? 首先是 “打哈欠”的状态 “打哈欠”状态可以让口腔打开自然,放松,口盖抬起,口腔内空间增长增大。如果我们在唱歌的时候都能保持这个状态的话,那你的声音就不会是“白”的、“扁”“挤”的了,你的声音就会是“竖的”、“圆的”了。 其次是用“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我们讲的“微笑”不是光笑,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来。“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开,大牙关打开,面部两边的笑肌(颧骨)呈微笑状,这样的微笑状态可以使你的喉咙打开,可以使你获得高位置的声音。

4) 训练好中声区:中声区是唱歌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中声区,就谈不到其他的一切。我们应当重视中声区的练习,多在中声区下功夫,不要急于唱很高的音。练习时,我们先从中声区以中、小音量 练习开始,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巩固以后,再慢慢向较高一点或较低一点的音域发展,初学者一定要遵循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一开始就猛练高音,不但不会获得正确的高音,反而会毁坏声带。中声区应该靠前,明亮,轻松流畅,不费力,这样才能往上发展,为演唱高音打开通路。中声区的声音不要强求音量,而是要自然自如,要求音色优美和声音的灵活性。每个声部的重要音区都是中声区。中声区要做到吸气深,呼吸力求自然,有弹性,积极向上,有支持点,喉头稳定松驰,不论唱高、低不同的音,喉头的感觉都在一个位置上,声音要往外送,但又要使声音从头到尾保持在同一音型和位置上。

5)练习高音区:高音区常常在作品的高潮中出现,有着激发听众情绪、振奋人心的力量。唱好了高音,会给整个演唱增添光彩。因此,具有响亮的、金属般的高音对歌唱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在找到了自然声区,打好了中声区的基础,又掌握了换声区的技巧后就可以进行高音的练习。唱高音时,两颧骨要更积极开放,整个歌唱状态要更加积极向上,兴奋。随着音高向上,下颌需要松弛地向下,向两侧向后拉;小舌头提起如打哈欠似地吸住气,使喉咙更加打开,喉头不可随音高往上移动,而是相反,逐步下降,保持在吸气的状态,当然这个状态必须有气息的支持。

演唱团工作计划表 京剧演唱技巧篇四

“假声”是指演唱时通过有意识的控制而只使部分声带发生振动所发出来的声音,这种声音比由整个声带都振动的“真声”要高要弱,而且音色有一种晶亮透明的感觉。那么假声唱歌有什么技巧呢?下面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当你从低音往上唱时,唱到一定的地方,就会感到困难,容易卡壳,这就是到了换声区了,这时,你必须运用某种方法才能继续入上唱。歌唱者首先应基本掌握了换声区的唱法,然后因人而异地作具体调整。

一般说来,假声比较缺乏力度,但在必要时也可将假声转换成一种半真半假、半嘶半哑的叫喊。许多重金属摇滚乐歌手就喜欢用嘶哑的假声来演唱。

假声还可以作为一种修饰声音的方法,将真假声结合在一起的“混合声”能产生一种柔和、细腻、略带飘渺的艺术效果。

技巧收录: 当你从低音往上唱时,唱到一定的地方,就会感到困难,容易卡壳,这就是到了换声区了,这时,你必须运用某种方法才能继续入上唱。歌唱者首先应基本掌握了虽声区的唱法,然后因人而异地作具体调整。

就是歌者在唱到换声的音时(发元音的同时),做一个倒抽一口气的动作,好像“吓一跳”的生理状态,让喉头稍向下,向后退让,以使口咽腔充分打开,同时将中声区歌唱时向上齿龈背后发送的气息,随着音高逐渐向上挪动,嘴也随着逐渐张开,此时声音感觉更向上,向更远的前方发送。这时声音就自然地进入了换声区。

就是在唱到换声区的时候提前让声音掩盖一点,声音暗一点,出气量小一点,小舌头抬起一点。在碰到换声点时,有一点必须强调指出,就是你感到声音唱上去困难时,甚至声音感到要出现破音时,千万不要变化发声器官的形态,不要乱动,乱使劲,一定要坚持迎着声音唱下去就可以了。其实换声点的总是就是一个“混声”的问题,就是真假声结合的问题。掩盖一些的声音就是有了假声的成分,但又不能全假,必须与真声混合在一起,声音的衔接才不会有痕迹,声音才不会虚和空。所以学会换声点的过渡也就学会了假声的唱法,而假声位置对唱歌、解决声音的统一是大有好处的。

演唱团工作计划表 京剧演唱技巧篇五

夜幕降临,黑板,粉笔,橡皮擦……议论纷纷。

尺子一脸疑惑的说:“那我干什么呀?”粉笔说:“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你不能捣乱。”“好耶!”尺子开心地叫着。

晚上到了,歌唱选手陆陆续续的进场,观众们看着舞台,等待在着精彩的表演,黑板激动地说:“我宣布,演唱会正式开始!”观众们看着黑板,都欢呼起来,为这精彩的表演而欢呼。黑板看着观众激动的神情,自己也被这种气氛感染了,马上说:“有请第一位歌唱选手上台演唱,大家掌声欢迎!”观众们一边激动的鼓掌,一边热情地喊叫着,把手掌都拍麻了,把嗓子都喊哑了,还觉得表达不出自己对演唱的热爱。

就这样,观众们跟着主持人的脚步,沉浸在不同的歌声里,不知不觉,就快要天亮了。

演唱团工作计划表 京剧演唱技巧篇六

有些事,一旦错过就永远没有机会了。

虽然你是诸多调皮学生中的一员,但时过境迁,你还是深深的留在了我的脑海中。

大家都叫你“熊”。可你一点都不像熊。小小的眼睛,塌榻的鼻子,厚而略显臃肿的嘴唇,不过配在你那张国字脸上还蛮好看的。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你带着宽边黑丝眼镜装酷的样子和呲牙咧嘴的笑时露出两只尖尖的小虎牙,样子可爱极了。

你爱着非主流,爱着许嵩,爱着张杰。喜欢穿另类时髦的衣服,就连校服裤子都让你改成了铅笔裤。你对生活有自己的见解。每每班级有同学遭人欺负,你都表现出一种非要和对方一决高下的冲动。骨子里,你是一个喜欢行侠仗义的人。

记忆中,咱们的关系一直很好。你很喜欢上我的课,我布置的作业你也积极地完成,尽管你的字很潦草,屡次被我数落,但你一直没有表现出气馁的样子。在我举办的单元知识活动中,你和晓晨pk许嵩和汪苏泷的歌。你那投入的样子第一次让我对你刮目相看。晓晨和你一曲一曲的pk,成绩不分高下。那节课,同学们都疯了,教室里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同学们见景生情,窗台上的花都献完了。

下课铃响了,我们都意犹未尽的回家吃饭。当时旋子和几个同学跟在我身后,说他们还希望听“熊”和晓晨的歌,要求我给他们办一场演唱会。说他们班还有许多身怀绝技的同学。我欣然答应。这时我看见“熊”又咧着嘴灿烂的笑着,尖尖的虎牙是那样的嚣张。最是调皮的孩子也有他可爱的一面,只要能尽情发挥他们的才能,他们一样可以展现自己的自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