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片段教学教案及反思 微格教学教案精选

时间:2023-04-25 17:56:59 作者:曹czj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微格教学教案篇一

一.微格教学产生的背景及定义: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称微型教学,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形成于美国6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阿伦及其同行提出,后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师资培训的方法和课程。是一种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什么是教学技能?一般认为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它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学理论,依据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研究、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能力。教学技能就是教师如何将学生未知的知识高效准确地展示给学生的过程。此过程中教师可依据教学环境采取适当的方法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技能是影响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面,具有可描述性和可操作性,关于教学技能的研究、培训一直被教育界所关注。一般来说,教学技能包括教学中的语言、板书、变化和强化;导入、讲解、提问、演示、结束等环节,同时每一种技能又具有被分解成不同构成要素的特点。通过这些技能的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创造条件。所以说教学技能是教师传输教学信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基本保证。

作为一种培训教学技能的方法,它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微小的容易掌握的单一技能,分别进行教学活动。首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始运用,以后传到英国、澳大利亚以及世界各国。开始的时候比较简单,只是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把师范生实习讲课时的行为录下来,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和同学来评价分析他的教学行为,从而正确地掌握教学技能。由于不是大班讲课,只是少数几个人的研讨,因而称之为微型教学。微格教学自从提出以后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4、研讨性。微格训练小组全体参与,对“角色”的技能及其运用进行研究、讨论,增加小组成员的经验交流。

三.微格教学应用设计

微格教学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微格课的系统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前的学习和研究,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各项教学技能和教育理论基础、教学技能的功能和行为模式。

2、提供示范,即在训练前结合理论的学习,向受训人员提供教学技能的音像示范,让受训人员对教学技能有一个正确的感知、理解和认识。

4、角色扮演。就是让受训人员轮流扮演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评价者角色,并由摄像机进行教学实录。

5、反馈和评价,即重放录像,教师进行自我分析,指导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教学展开的技巧以及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如目光的接触、教师的手势、教室 3 里学生的活动 等进行评说,以帮助教师找到一种符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的教学技能或教学行为,不断使教师形成新的教学经验。

6、案修改后的角色扮演,即在反馈和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按照指导教师或经学员集体讨论的意见修改教案进行重教,以审视受训人员经过反馈评价后其教学行为的改善情况。

第一步,组织理论学习:

确定微格教学培训对象,对被确定的培训教师开设有关微格教学理论课程,指导培训教师学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类、教材分析、教学技能分类、观察课堂方法、教学评价方法等教育教学理论。

第二步,确定培训技能:

(一)语言技能

1、基本语言技能要求

语言规范(要有教师语言),使用普通话。

吐字要清楚,听不清楚就使语言失去了交际的功能。

音量适度。呐喊型和悄悄话型的教学语言都是不可取的,呐喊型式与悄悄话型的课堂教学都易使学生产生疲劳,音量的控制一般应在教室安静的情况下,以坐在最后一排学生能听清楚为宜。

语速适宜。一般以200-250字/分钟为宜,比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的每分钟350个字稍慢些。 节奏和谐。它与语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一般指每个字音的长短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和谐的节奏,可加强教学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汇丰富,具有感染力。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所编写的一些“顺口溜”就是一种语言技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此技能要注意教师本身不能有太多的表演。否则就失去了学生的主体性。

2、特殊语言技能

特殊语言技能是在课堂特殊的环境下形成的。如:

(1)引入。比方说,我们在向一个陌生人介绍一种产品或说明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下发生的,同样道理,上课也不例外,教师在应用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作好心理准备同时,更应明确所学新内容的目的和要求。比如说有的老师一上课便明确,这节课很重要,本节我们重点要学会哪些内容等等,应该说中考是一个强烈的刺激,在这种刺激下学生的注意力会马上集中起来。实质上“引入”应是一种适当的刺激,虽然这种刺激无长效性但它具有适时性。

生的回答加以分析、论证、肯定或否定等,即评价;二是对学生不正确的回答予以分析,并给出正确答案,即更正。同时,可以在给出答案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扩展和延伸。

(二)提问技能:要求通过提出问题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

1、回忆性提问

目的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容易限制学生的思考,不宜多用。其类型大致可分如下几种:(1)选择型提问:即回答“是”或“不是”。而且也易使教师将问题拓展开来,进而引出物质的构成、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性的描述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找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 要找到知识的延伸点,也就是说“这个知识”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2)温故型提问:即指要求学生背书上的公式、定理或概念,虽然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提问,但对督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不可少的。(3)开放型提问:此类提问是让学生凭自己的感觉来回答。因此往往不会因答案的不同而引起争论。

2、理解性提问

(1)一般理解性提问。其实是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某一个问题描述出来的过程。(2)深入理解提问。要求学生对问题深入理解,抓住问题的实质。(3)对比理解提问:要求学生对事实进行对比区别进而达到更深的理解,抓住要点。

3、应用性提问

这是高层次的提问,需要学生运用新知识和回忆过去的旧知识来回答,能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提问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并对所提问题作出恰当的评价。

提问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要。

1、提纲式:

1、设问导课:“故意设置障碍,激起疑问

2、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导课:

3、实验导课:实验导课是生物学科导课的一个基本特征,学生的好奇心是

4、故事性导课:可以通过生物发现导入如:维生素的发现

(五)讲解技能

其实质就是如何通过语言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剖析和揭示。讲解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一是知识在主客体传输的过程中,语言是唯一的媒体;二是知识的传输过程具有单向性。在这一过程中又体现出来了语言技能的重要性。

(六)变化技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利用表情、动作等身态语言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进行处理或作出反应。这是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态变化:如:

(2)眼光接触的变化,要使学生真正的感觉到眼睛确实是“心灵的窗口”教师的眼睛要起到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的功能。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双眼睛,她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让我的灵感一下子全都迸发出来了。”在课堂上教师的眼光与学生的眼光都不应是散漫式的,而应是一种有心灵感应式的交流。 (3)头部的变化,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学生可以从教师点头动作中获得回答问题或调整回答的鼓励,这种气氛,使得学生愿意说出自己的意见,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当教师不满意学生的回答而摇头、皱眉时,这就委婉地表达了教师的看法,这比用语言直接表达更易于为学生接受。其它的变化技能还有诸如手势的变化、身体位置的变化等等。如:教师可经常在上课“溜号”学生座位旁来回走动以引起该生的注意。

2、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的变化,经科学测验得知单纯听,获得信息的效果是30%;而听看结合,可获得50%;若是听、看加动手实践可获得90%。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变换教学媒体,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在课堂和实验室还不能比较理想地完成的有关教学内容。

3、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变换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个别学习、小组讲座或全班辩论,或利用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七)强化技能

1.语言强化,如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而并不完全正确的情况下,教师可说:“你刚才紧张了,有的地方没说清楚,但可能你心里明白,只是表达上还存在问题。希望你今后能在语言表达上多下些功夫”这样可以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有价值的。回答问题有一种轻松感,下次回答不仅会“踊跃”而且还会动脑。

2、体态语强化,如教师可以在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的座位附近走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用点头或摇头来表示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肯定或否定,侧耳倾听以给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竖起拇指表示赞许,摆摆手表示不同意。

3、标志强化,指教师运用一些醒目的符号、线条,彩色对比等各种标志进行强化教学的行为方式。如作业的批改可加上一些必要的评语,用红粉笔板书重点或划线等。

4、活动强化,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参与讨论请学生帮助教师进行实验,组织竞赛等,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达到强化的目的。

(八)演示技能

实质是直观教具使用的一种能力。如:

1、实物标本、模型教具、挂图的演示。

2、具有生物学科特点的实验演示。

3、多媒体课件演示。可向学生展示丰富生动真实的感性材料,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选择影视片进行演示时要注意影视片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是否密切;哪些内容是要求学生特别注意的需要教师特别强调的,是否需要教师的补充,影视片的长度是否合适等。

(九)结束技能:

指在完成一段教学内容或活动时,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系统,进而结束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结束应与导入相呼应,它是导入的延续和补充。其类型如下: 1.归纳式:目的是使本课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比较式:可以列表进行比较。如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3、实验式:教师演示实验后,让学生观察思考,也可以将实验内容布置为作业继续探究。

4、练习式,通过组织练习,结束一节课教学。

5、问答式,以回答问题的形式结束一节课。

文科教学课堂主要教学技能

1.导入技能。要求运用建立情境的教学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联系。 2.讲解技能。要求利用语言及各种直观教具来创设情境,呈现出新语言知识,使学生初步理解新语言的语音、语调及语意。

3.操练技能。要求根据课堂上所介绍的新语言知识,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对新语言结构进行机械性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准确地掌握新语言的语音、语调及其结构。

4.练习技能。要求根据课堂上所教的新语言,设计不同的意义练习,组织学生在有实际意义的情境中,学习运用新语言。

5.提问技能。要求通过提出问题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

6.变化技能。是教学技能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的转换方式。所谓变化是变化对学生的刺激,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要求使教学充满生气,唤起热情,丰富学习环境,在不同的认知水平上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利用各种感官信息传输通道传递信息。其方式有:教态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等。 7.设计、组织课堂活动技能。要求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语言交际场合及情境,设计课堂活动,组织并引导学生参加语言交流。在活动中学会使用课堂上所教的语言,并会用英语进行交流。

8.板书板画技能。板书和板画都属于直观教具的形式,合理有效的利用它们是教师应该具备和掌握的重要教学技能。它要求讲究艺术性,还要注意启发性、条理性、简洁性。

9.强化技能。教师在教学中为鼓励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某种行为而作出的积极反应,即奖励性、鼓励性的反应。

10.结束技能。是教师结束教学任务的方式,是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教学活动,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结束技能不仅广泛地应用于一节新课讲完、一单元学习完、一节课结束时,也经常应用于讲授新的语法、功能等的结尾。

第三步,提供示范辅导

在正式训练前,为了使被培训者明确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利用录像对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示范的内容有时是一节课的全过程,有时是课堂教学的片段。所放录像有时是正面的典型,有时用反面典型,二者往往对照使用。所放录像片须在事前编辑好,做好文字说明,并在放像时,随着示范的进行做指导说明。

第四步,组织微格实践

确定培训何种教学技能后,培训教师就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出较为详细的微格教案。微格教学的教案(如下表以提问教学技能培训为例)具有不同于一般教案的特点,它要求详细说明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所应用的技能)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预想的反应)。同时,培训教师根据这一教学技能的要求,以及某一教学片段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一段运用这一教学技能的微型课的教学过程(5—10分钟),撰写这一片段的教学教案。然而,向微型班级(3—10人,可以由参加培训的教师扮演“学生”这一角色)进行教学。其他培训教师和指导教师随堂听课,进行录音或录像。此外,在学习和研究各项教学技能过程中,被培训的教师还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探讨各项教学技能的评价标准,而评价标准的建立,就意味着各项教学技能的培训目标的确立,从而使评价和培训都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

第五步,进行反馈评价

1.重放录像。目的是使受培训的教师在角色扮演完成后,能够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观看录像须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评价人员及指导教师一起观看,以进一步观察被培训教师达到培训目标的程度。

2.自我分析。看过录像后,教师角色要进行自我分析,检查实践过程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所培训的教学技能是否掌握。

培训教师根据分析的结果和建议,加上自己上课后的体会,修改的教学教案,进行第二次微格教学实践,训练同一教学技能,但要更换另一批学生,课后再进行分析评价,直至掌握这一教学技能。

四.微格教学的优点

1、目标明确。微格教学把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格化为单一的技能,使之形象鲜明,易于学习与掌握,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技能。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技能是以教学能力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微格教学把复杂的教学行为简化、格化为单一的教学技能,使之形象鲜明、目标明确,可以细致地、反复地观察,易于操作和掌握。

2、微型课堂的设计是真实的教学情境,受培训的教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容易进入角色。特别是微格教学的反馈控制系统,更能使培训者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直接地、清晰地观察自己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瑕疵”一目了然。这种带有针对性的形象的反馈评价,其教育意义远比简单地批评指教效果好得多,它消除了人们对抗别人意见的“自我辩解”的心理定势,轻松愉快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并能积极分析弊端,找出改进教学的方案,从而提高教学技能,学会“教学”,愿意教学。

3、微格教学的动机因素体现创造性。动机是激起人们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活动的内在原因。学习动机乃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一种学习需要或愿望。微格教学中,典型的教学示范、观摩,既使受培训教师产生强烈的好奇性,渴望进行教学行为尝试,又起到“潜在意义”的教育作用。从而使他们感知到新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着距离,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并强化了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技能培训活动,并期望自己的教学能力尽快地提高。特别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受培训的教师先是模仿教学,同时又有所更新和创造。因为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不可能用事先准备好的程式化教案或什么方式去解决可能出现的一切,这就需要教师不墨守成规,不断创新教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当然,教学风格、教学的创造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在职教师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4、把微格教学引入教研活动提高教学研究的效果。在教研活动中,一般都是就整节课的观摩来分析、研究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且听课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记录和记忆来分析、研究这节课,因此,很难深入地研究各项技能和准确地进行评价。而把微格教学引入教研活动中,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另外,通过开展微格教学竞赛,还能使教师按照竞赛标准(即各项教学技能的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技能、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

5、微格教学比较好地解决了教师培训中教学能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难,使培训教师可以从反馈系统中像一位观众那样来评价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反复训练、纠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熟练地掌握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技能。但是,由于微格教学产生的历史还不长,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关于教学技能的研究还涉及到行为心理学、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总结教学经验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对于教学技能的研究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

1.视听并用,能获得较大的信息量 无论是通过实践动作或电视进行演示,都非常明确地说明某件事是如何进行的,以便让被培训者了解如何去做,使他们获得直观感受和认识,有模仿的样板。

2.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强

教育心理学与教学理论为微格教学及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微格教学中的示范、备课、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和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使教育理论得到具体地贯彻和体现,提高了教学效果。

3.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一、两个教学技能,所以,可把训练目的制订得更加明确、具体,突出了重点。有利于判断被训练者是否达到了培训目的,同时易于控制练习教学环境。

4.反馈及时

微格教学为被培训者提供了指导教师和“学生”,并以讲座的形式迅速给他们反馈,这就为被培训者对照目标,客观地分析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客观准确

微格教学在评价被培训者教学行为方面,遵循了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评价理论,它把教学技能目标分类制订标准,被培训者选择技能进行训练,然后对形成技能的一系列行为进行分析评价,可明确指出改进方向。定量分析与指导教师的定性分析相结合,既提高了准确度,又不致因为分析过细而忽略教学的整体性和艺术性。

6.充分发挥被培训教师的主体性

运用微格教学法能充分地发挥被培训教师的主体性,以及被培训着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人格。调动了被培训教师的学练积极性,给被培训教师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亲自体验,从而培养了被培训教师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其主动性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被培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六.微格教学示范(见录象带)

微格教学教案篇二

;

--

九年级化学部分章节优秀教案设计片段

教学设计片断:分子原子

【导入】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的,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让我们先来认识分子、原子这两种微粒。

【投影】课本p62图3-7、3-8、3-9、3-10、3-12、3-13,学生从生动形象的直观中确信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并知道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水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常见的金属(如铁、铜、铝、汞等)和稀有气体(如氦、氖等)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提出问题】结合课本p62图3-6,演示氧气、氢气、水的性质实验或观察示意图,提问:“电解水生成的氧气、氢气为什么不再具有水的性质?”

【模型启发】投影课本p63 水分解过程中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行为的示意图,或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提问:“在水分解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交流讨论】学生甲: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我认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

学生乙:上述反应中,两个氢原子会结合成一个氢气分子,两个氧原子会结合成一个氧气分子,看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没有再被分割。反应前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在一起,反应后是氢原子、氧原子分别结合到一起,化学反应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结合的过程。

【教师】有不同意见吗?大家说的都不错,请继续发表你们的见解。

学生丙:氢气、氧气的性质不同于水的性质,如果找原因,只能说是它们的分子不同。分子变了,物质的性质也就变了。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

【结论】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教学片断:原子的构成、离子

【问题激疑】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

【定向】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还能分出更小的微粒吗?

【启发】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学生甲:我想,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

学生乙:原子像个乒乓球。

……

【教师】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之中。

【学生】惊讶,求知的欲望高涨。

【呈现情景】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汤姆生发现原子中的电子,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投影:课本p65“联想与启示”图3-14用α粒子轰击金箔。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

【交流讨论】学生甲: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没有受到阻挡。

学生乙: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了回去,只

--

--

能推测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说它小是因为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去。

【教师】大家猜测得很对!请阅读课本p66上的红体字及以下叙述,包括“拓展视野”部分。

【提问】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学生讨论回答。

……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p65图3-15,描述有关的结论。

【问题】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相互结合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呈现情景】演示课本p68图3-16 钠与氯的反应实验,分析现象。

【交流讨论】原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甲:从钠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可推测钠原子可能和氯原子发生了反应。钠失掉了一个电子给氯原子,钠原子形成带一个正电荷的钠离子,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带一个负电荷的氯离子。

学生乙: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吸引,构成了氯化钠。

【教师】不是相互吸引,而是相互作用——吸引和排斥的平衡。

【问题】通过讨论大家是否明白: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它是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的结果。大家能否试着把这三种微粒之间的关系描述出来?

【归纳总结】试着归纳整理。教师出示课本p68图-17分子、原子、离子间的转化关系,学生对照自己整理的结果进行修改。

(山东泰安申兆红老师提供)

教学设计片断:相对原子质量

【提出问题】出示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

1个铝原子:4.482×10-26kg

1个氟原子:3.156×10-26kg

1个钠原子:3 .819×10-26kg

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很不方便,谁能想出一种化繁为简的办法,用这种方法表示的原子质量好写、好记、好用呢?

【学生尝试】积极思考,设想自己的解决方案。

【示范答案】投影:课本p67正7行红体字及下面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模型图示。

询问:这个方法好不好?说出你的理由。

【交流讨论】学生甲:用一个比实际质量更小的质量作比较的标准,小的原子质量被它除,得数就变大了。这样被放大的数就好记了。

学生乙:放大的数目也不能太大,否则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教师】如果同意上述想法,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它的优越性吗?

【领悟】学生甲:会计记帐用“万元”作单位,3万元记作“3”,不用再画那么多“0”了。

学生乙:仓库里放了10000张纸,500张计为1令,我们只说20令就行了。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高中化学还会遇到,比如学习物质的量就是这样。今天你领悟了这种思想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帮助。下面让我们翻到附录三,熟悉一下某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

学生熟悉一些常见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并结合课本p67的图示思考这些数值的来历。

【问题】知道了相对原子质量,我们能否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直接得出相对分子质量?

【示范】归纳结论。完成co2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略)

大家看过计算过程,你们认为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应特别注意些什么问题?

【学生】不要忘记乘上原子的个数......

【练习】计算o2、h2o、caco3的相对分子质量。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山东泰安雷茂山老师提供)

教学设计片断:燃烧的条件(方案1)

【教学活动】通过投影展示四幅图片(图片内容按次序是:①篝火晚会,②煤炉烧饭,③奥运圣火,④火箭发射)。请同学们观察、联想,并将想法与同学们交流讨论(教师聆听学生的各种议论,并助以手示或眼神或语言给学生鼓励,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然后与学生一道归纳、整理)。

【教师引导】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火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热量,火把我们带进未知的世界,总之,火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世界。但是火如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使火造福于人类呢?接下来我们就对燃烧进行研究。

【教师引导】火是燃烧的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见过或遇到过许多燃烧的事例,你见到过哪些燃烧的事例?请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

【学生讨论】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同时对学生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非常踊跃地讨论了我们常见到的燃烧现象,请大家结合同学的发言,把你感兴趣的燃烧现象填写到课本p87的表4-1中。

虽然燃烧的事例是多种多样的,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燃烧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你知道燃烧的特征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对燃烧下定义呢?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和有新物质生成两个方面讨论燃烧的特征,并让学生在吸收同学们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归纳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燃烧的定义。

【板书】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教师引导】从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也就是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请大家结合你的经验说说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并且说出为什么燃烧需要你所说的条件(教师可暗示,从理论假设、实验方法、日常生活经验等方面寻找依据)。

【学生讨论】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燃烧条件,教师参与学生的议论,对学生提出的不正确的意见,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参与意识给予鼓励,并以适当的指导语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

【教师引导】物质的燃烧是不是需要这些条件?这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呢?还是满足一个就可以?我们通常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呢?下面用实验方法来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

--

--

实验1. 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球。

实验2. 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实验3. 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条和煤块。

教师巡视,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让学生报告实验结果。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每一个实验开展讨论,使形成正确的认识。

学生回答:实验1的现象是酒精燃烧,而水不燃烧。结论是燃烧与物质的本性有关。

实验2的现象是未罩玻璃杯的蜡烛始终燃烧,而罩了玻璃杯的蜡烛一会儿就熄灭。结论是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3的现象是木条燃烧,煤没有燃烧。结论是可燃物的燃烧单有氧气还不够,还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在学生交流讨论时,要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煤可以燃烧,而石头不能燃烧?你还能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吗?哪些物质不能燃烧?

(2)燃着的酒精灯为什么可用灯帽盖灭?

(3)为什么镁条常温下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点燃能燃烧?

【教师讲解】这些事实强有力地说明,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称为可燃物的着火点。

【学习小结】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燃烧所必须的三个条件,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研究某些现象的一般方法,学会了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课后请大家完成下列思考题:

(1)观察生产、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谈谈燃烧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2)观察并总结生活中灭火的方法及种类,结合本节所学知识简述灭火原理。

(江苏刘玉福老师提供)

教学设计片断:燃烧的条件(方案2)

【创设情景】看到同学们穿着火红的校服,让我想到了跳动的火焰,怎样才能产生火呢?(同学们齐声说“燃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燃烧。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燃烧现象吗?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列举一些有关燃烧的事件或现象,并且把课本上学过的有关燃烧的现象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燃烧现象讨论一下,什么是燃烧?

【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变化。

【教师】有这样一个故事:南极科考队去南极考察,在路上遇到了暴风雪,把火柴弄丢了。在南极冰天雪地的世界里,没有火柴怎么生火呀?于是,有一位聪明的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如果你是那位科学家,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学生开始动脑筋想,其中林梦菲同学很聪明,也很大胆,她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把冰打磨成凸透镜状,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汇聚太阳的能量……我表扬了她。)【教师】没有火也可以燃烧,为什么呢?你知道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吗?

--

--

【学生】煤、石油、木材、纸、布等等。

【教师】它们为什么没有燃烧呢?看来燃烧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发生的,它有一定的条件。你认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猜想】有的说“燃烧需要有火”;有的说“燃烧必须有氧气”;有的说“这种物质必须能够燃烧”;还有的说“燃烧必须有一定的空间”等等。

【实验验证】(利用桌面上的仪器和用品进行实验,然后根据实验总结归纳燃烧的条件。)【教师】当大部分同学做完实验后问:“你做了什么实验?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交流讨论】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补充演示】在烧杯中倒入开水,把一小块白磷放入水中,在烧杯口上放一铜片,在铜片的左端放少量红磷,右端放一小块白磷。学生观察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却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也没有燃烧。

【学生质疑】“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水中的白磷能不能燃烧呢?”

【实验演示】把预先收集好的一试管氧气罩在水中的白磷上面,顿时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冒出白烟。

【学生】(表情充满了惊讶和新奇,发出感叹)水火也能相容啊!看来,只要具备燃烧的条件,不论在哪儿,燃烧都可以发生。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

(大连实验区韩雪云老师提供)

教学设计片断: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解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去,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制成盐水,将碘分散到酒精中制成碘酒,你还知道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所形成的混合物有些什么用途?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并把结果填在教材p.150的表中。

【教师】(把同学们讨论的结果让大家共享,并提出问题)物质在分散过程中会产生哪些现象?水溶液的性质与纯水的性质有哪些不同?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你认为这些问题对你是有意义的吗?你喜欢以下问题吗?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说明本章的学习对大家是有兴趣的,也是很重要的,它会为同学们展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对第一个问题的探究。你认真观察过物质分散到水中的情形吗?先来猜一猜,如果把高锰酸钾放进水里,会产生下列哪些现象?

●高锰酸钾小颗粒直接沉淀在杯子里。

●高锰酸钾小颗粒一进入水中就消失不见了。

●高锰酸钾小颗粒放入水中一边出现紫红色条纹一边下沉,然后高锰酸钾的粒子会慢慢地变小,以至最后看不到这些粒子,烧杯的水全变成紫红色。

食盐、蔗糖、泥沙、食用油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让我们通过实验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完成教材p.151“活动与探究”。

【教师】你能解释高锰酸钾、食盐、蔗糖晶体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学生】讨论并观看图6-2物质的溶解过程。

--

--

……

(2)物质的溶解

--

--

想一想

1.在寒冷的冬季(设-1℃),你若将分别盛有(1)开水,(2)冷水,(3)食盐水,(4)白糖水的器皿放在室外过夜,早晨起来可以看到有几只器皿内没有结冰?

2.为什么盛着水的水缸冬季在室外会被冻裂,而腌着咸菜的水缸在室外安全过冬?

3.冬季建筑施工时,为何往砂浆中掺入氯化钙可防冰冻?

4.在高山上,用普通的锅不易将鸡蛋煮熟。你有办法将鸡蛋煮熟吗?

5.为什么用湿手接触正在通电的电器设备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

(江苏褚迎春)

教学设计片断:化学肥料

【教师】(出示一盆君子兰)同学们,这是什么?

【学生】君子兰花。

【教师】(再出示一盆君子兰)这又是什么?

【学生】也是一盆君子兰花。

【教师】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左面这盆粗壮,叶子很绿,而右面那一盆枯黄矮小。

【教师】好,可是这两盆花却是同时种下的,为什么生长的情况却不一样呢?谁能分析一下原因?

【学生甲】有可能是种子、土壤不同……

【学生乙】还有可能跟光照、温度有关……

【学生丙】可能还与施肥有关……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分析得很全面,可见影响作物生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肥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一句谚语也说了这个道理,谁知道是什么?

【学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笑声)

【教师】好,今天这节课我就来研究化肥的一些问题。我们同学大部分家里都种田,都种些什么作物呢?

【学生甲】我们家里种好多果树。

【学生乙】我们家里种很多菜。

【学生丙】我们家主要养花。

【教师】那你们了解家里土地化肥的施用情况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昨天,课外小组的同学们去参观了学校后面的蔬菜基地,并请农业科技站的有关人员介绍了我们地区的化肥使用情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们参观、采访的情况。(大屏幕展示录像内容)

【学生】(边观看边记录)

【教师】同学们通过看这段录像片和科技站人员的讲解后你又知道了哪些内容?下面小组围绕屏幕上给出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投影】1.常用的化肥有哪些,如何对它们进行分类?

2.我们地区主要使用的化肥有哪几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

--

3.在使用这些化肥时应具体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并用实物投影展示讨论的结果)

问题1.(化肥种类及分类略)

【教师】化肥有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这说明什么?

【学生】植物生长需要这几种元素。

【教师】如果植物缺少了这几种元素会怎么样呢?我们来看屏幕。

(投影)玉米缺氮、磷、钾肥的植株与正常植株的对照图。

【学生】(观察)

【教师】看来每种化肥对植物生长具有不同的作用。我们地区主要施用什么化肥呢?

【学生】(实物展示讨论结果)

问题2.我们地区主要施用的化肥有:

过磷酸钙——它们属于磷肥,作用是能促进植物的根部生长;

碳铵、尿素——它们属于氮肥,作用主要是促进植物茎叶生长;

碳酸钾(草木灰)——它属于钾肥,它们能使植物的茎干粗壮。

【教师】同学们可以想一想自己家里用的是哪一种化肥?

【学生】(回答略)

【教师】你知道施用这些化肥时应注意什么吗?

【学生】(实物投影展示讨论结果)

问题3.使用化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能滥用化肥,应根据土壤特点和作物生长需要合理施用化肥。

②化肥最好是在早晚施用,避免阳光过强时施用形成“跑肥”。

③碳铵与草木灰不宜同时使用,否则会降低肥效。

④对一块土地不能长期施用一种化肥,否则会破坏土壤结构,要将化肥与农家肥交替使用。

【教师】看来同学们真的学到了不少知识,还知道化肥要和农家肥料交替使用,谁知道为什么呢?化肥和农家肥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甲】(讨论后回答)化肥虽然肥分含量高,见效快,但肥分比较单一,使用不合理的话还会破坏土壤结构。

【学生乙】化肥施用不当还会污染水源。

【学生丙】农家肥不需要花钱,而买化肥需要花钱,(笑声)这么说农家肥要比化肥经济。

【教师】哦,非常好,我们同学还挺有经济头脑呢!的确,化肥有它有用的一面,也有它不利的一面,所以我们应……

【学生】(齐答)合理施用化肥。

【教师】(出示几种化肥)我这里有几种化肥,现在我想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它们各是什么化肥,如何来检验呢?我们来看如下的活动。

【投影】实验一:把少量硫酸铵放在研钵里,再加入一些消石灰,用研杵混合研磨,小心闻混合物的气味。用硝酸铵、碳铵做相同的实验,有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它们与消石灰混合研磨,都有刺激性气味放出。

【教师】你知道这种气体是什么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是氨气。

【投影】实验二:把少量硫酸铵放在试管里,加入3ml氢氧化钠溶液,在酒精灯上微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用碳酸氢铵、硝酸铵、代替硫酸铵,做相同的实验,能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

--

【学生】(小组实验并讨论实验结果)铵态氮肥与氢氧化钠混合加热也都有氨气放出,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教师】下面同学们用氢氧化钙代替氢氧化钠来做相同的实验,看看有什么样的现象?

【学生】实验并讨论:也会有氨气放出。

【教师】你能否总结出什么规律呢?

【学生】铵态氮肥与碱混合加热都会有氨气放出,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教师】非常好,我们在实验室里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验铵态氮肥,那么农民通常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化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01“拓展视野”的内容:看看在农村,人们是怎样用简易方法来鉴别化肥的。

【学生】阅读并讨论。

【教师】谁能说说,人们通常是用什么方法来鉴别化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说得非常好,你们都会了吗?好,今天我们留一个课后题目,回去调查你们家里使用的化肥种类,并用简易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别,看看人们总结出来的方法是不是有效。然后写出你这节课的学习体会。

(大连段振明)

教学实录:化学与能源

【教学活动】通过投影或挂图展示世界的生机盎然景象[图片内容可包括:(1)彩灯辉映的城市夜景;(2)火力发电厂远景;(3)高速公路上奔驰的汽车;(4)微波炉;(5)火箭发射升空等。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列举一些消耗能源多的事例]。请同学们观察、联想,并相互交流讨论有关使用能源的所见所闻。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然后和学生一道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能源是世界不可缺少的资源,能源把我们带进了生机盎然的世界。但随着能源消耗量的大幅增长,作为能源主体的化石燃料的日趋枯竭,人类必将面临着能源危机。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解决能源危机的问题呢?学习和研究化学,有助于解决能源危机。

【教师引导】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不同,人们研究利用的能源种类各异。目前我们利用的能源主要有哪些种类呢?

【学生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教材图9-1后,就能源的种类交流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离生活最近的能源。讨论过程中多对学生进行鼓励,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回答开放性问题的兴趣。最后归纳出常见的能源种类:“化石燃料、电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生物能等。”

【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了解到几种常见的能源,但我们知道随着能源消耗量的增加,许多能源最终将会耗尽。人类要解决能源危机必须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延长现有能源的使用时间和新能源开发两个方面寻求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归纳出解决能源危机的一般方法。

结论:

提高能量转化的效率

解决能源危机的一般方法研制、使用节能产品针对现有能源

开发新能源

--

--

【教师引导】由上述讨论可见,其中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研制、使用节能产品。观察图9-2中国节能标志,引导学生讨论图案的含义,并认识该标志,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节能?

【学生讨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借助这一讨论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了解中国节能标志由两部分组成:中间是一个汉字“节”,代表“节约”;“节”的“横”和外面的圆圈组成了一个大大的字母“e”,代表能源(用能源的英文单词energy的第一个字母)。使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的节能,可从人走灯灭、节约用水等做起。

【教师介绍】在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古老的一种获取能量的方法就是燃烧燃料获取热能,再将热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这种获取能量的方法简单,但能量转化效率低,并产生大气污染。那么,我们能否寻找到一种转化效率高,并且污染少的能量转化方法呢?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阅读课本、讨论,认识到化学电源是具有上述优点的一种能源装置。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源

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原理:化学能化学反应电能。

【教师引导】因为不同的需要,电池有多种类型、多种型号。你知道的有哪几种?是什么型号?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讨论】学生可能答到各种各样的电池,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根据情况给予适当补充。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池的类型及型号尽管很多,但是它们的构造有相同之处。请同学们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掰开几节不同的电池来分析、研究,寻找它们的共同之处,得出正确答案。

【教师引导】电池是怎样工作产生电能的呢?老师边演示实验(图94),边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并思考该实验将能得出什么结论。提示:(1)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发生了偏转;(2)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等。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等方面讨论,得出“通过硫酸铜溶液和锌片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结论。

【教师讲解】实验说明:通过化学反应,消耗了物质的化学能才输出电能,即化学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日常生活中的干电池、利于环保的电动车辆、航天器上燃料电池等,说明电池的用途十分广泛。然而废弃电池处理不好也会污染环境,那么应如何处理废弃电池呢?废弃电池中的固体废弃物和重金属离子会污染环境,应单独存放并回收。

【学生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交流处理方法。教师边评价、边总结得出结论。并针对社会上人们环保意识及相关知识普遍较缺乏,废弃电池乱扔的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在课余时间如何开展系列活动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增长人们的环保知识,促进人们的环保行动。通过讨论及组织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师讲解】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解决能源危机可以从提高能量转化的效率、研制、使用节能产品等方面去努力。但随着化石燃料的日趋枯竭,还迫切需要人们开发新能源,其中氢能是一种极其理想的新能源。

四、探究活动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探究——瓜果电池

(1)活动目的

①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法,巩固电池的有关知识;②增强学习化学的趣味性;

③体验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2)活动安排建议

--

--

①在一片苹果上,相距约5mm处分别插入一铜片和铝片;

②然后将一只小耳机(或音乐贺卡)的两导线分别接在铜片和铝片上;

③听听耳机是否发出“嘎嘎”的声音(音乐贺卡上的发光二极管是否亮起);

④再用其他瓜果试试;

⑤以能量转化为题,谈谈本实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能源的利用情况调查

(1)活动目的

①了解当地的能源利用情况,从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提出改进能源利用结构的建议;

②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活动安排建议

①调查:通过观察、咨询、走访工厂企业和环境监测部门等方法了解当地生产、生活中能源利用的情况和当地空气污染与能源结构的关系。

②分析:结合本节所学内容及查阅有关资料,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计一个改进能源利用结构的建议方案。

③交流讨论:将建议方案与同学们交流讨论,使之更加完善。

④总结:分小组以“××地区能源结构调整的建议”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并在全班组织一次主题班会或出一期墙报,有校报的学校可择优登载。

--

相关热词搜索:;

微格教学教案篇三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温顺、可爱的小动物更招人喜爱。几乎每个孩子对这些动物都有一种特殊的喜爱之情。学生喜欢小动物,也希望更多的了解动物,掌握一些关于动物的知识。同时,他们又不知道如何饲养动物,照顾动物,更不清楚如何给动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缺乏对动物的保护意识。所以,在本次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动物,在家中亲自饲养小动物,照看它们,和他们做朋友,培养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心,让学生知道要保护动物,真正做到心灵沟通,培养他们独立探究、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让学生在家中建立动物角,由家长配合养养比较好饲养的小动物,由家长进行适当的帮助,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记记饲养日记。

丰富学生的动物知识,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真正让习作练笔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通过口头讲述、实物观察,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抓住动物特点的习作方法。能够养成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树立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的观念,发展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行为,激发学生的爱心。

低中段

1、谈话引入

同学们,动物世界千姿百态,那么你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为什么?(因为它们非常可爱)

2、汇报交流(四人小组内)

每小组的每位同学都有你喜欢的小动物,你是怎么照顾它的,你又了解了它的什么知识,请你在四人小组内试着连起来说说。

3、今天我们就举行一次“动物博览会”,和你喜欢的动物来一次“零距离”接触。

1、了解观察

师:我们今天和小动物来一次“零距离”的接触。

生:什么是零距离接触?

师:就是深入地观察。你们知道什么叫深入观察吗?

生:不就是用眼睛认真看吗?

师:不是。其实在饲养的过程中很多同学都做到了。观察要深入,要科学,就要动员你手下的大将:眼睛、手、耳朵、鼻子。

2、课件出示,加深印象

眼看:它的'外形(身体、四肢、头尾、毛色等)、怎样的生活习性

手摸:毛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

耳听:什么情况下它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鼻闻:这种动物有怎样的气味

1、教师播放一段动物的录像(包括动物的声音、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动物世界的生趣盎然。

2、现在让我们来说说你喜欢的小动物吧。

a、它们有怎样的外形呢?

生1:我家的狗鼻子特别长,全身披覆着毛,雪白雪白的。

生2:我最喜欢的小动物是小猫。它有一个小小的身子,大大的眼睛,一只小小的嘴,胡子翘着,很可爱。

生3:兔子尾巴短,长长的耳朵,红红的眼,三瓣嘴。

…………

b、你们了解了怎样的生活习性呢?

生甲:猫抓到老鼠之后,不是马上把它吃了,而是和老鼠玩。当老鼠累得没力气逃跑时,它才会找个安静的地方把老鼠吃了。

生乙:我的叔叔家养了许多的荷兰鼠。叔叔告诉我它是一种的珍贵草食动物。生性温顺、活泼逗人、不咬不抓。

生丙:我家的狗很特别。见到熟人它会跪在地上,还会小声“汪汪汪”的叫要是陌生人来了,它会围着那个人跑上几圈。它还喜欢咬带子。

生丁:鹅的听觉很敏锐,反应特别迅速,叫起来声音响亮。我家的鹅遇到陌生人会高声鸣叫.还展翅啄人呢!

…………

c、你还有哪些想告诉大家的?

1、引导小结,归纳学法

(动物的外形,如身体、四肢、翅膀、头尾、毛;动物的特点;动物和人的关系很密切,你为什么喜欢它的原因)

2、激发构思起草兴趣

展开竞赛,看谁写得既快又好。在起草前构思一下,凡能在20分钟内完成初稿的同学可获“耕耘奖”。

3、学生独立构思,教师巡视。(对于20分钟内完成的同学授予“耕耘奖”)

4、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1)启发谈话:玉不琢不成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你有信心把自己的习作初稿修改得更完美些吗?让别人也能对你笔下的小动物流露喜爱之情。改得好的同学还可以获得本次习作的“百花奖”。

(2)学生自改习作。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是否写出了小动物的特点及喜欢的原因”这一要求进行重点修改。

(3)同桌或分小组相互传阅习作,再次修改。

(4)课堂交流。可要求按“原来怎么写的——现在怎么改的——为什么这样修改”的顺序说说修改理由。

(5)评议“百花奖”。先分四人小组,再进行全班评议。

1、激发评赏兴趣

启发谈话:当你手里抓一把沙土放在太阳光下一照,就会看到点点金光。同样,各人的作文也有闪光点,哪怕是不理想的作文,也有一二句优美的句子或几个闪光的词语。

你的习作通过自己修改,一定有许多成功之处。请将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读给大家听,和大家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对评赏的好的同学,授予“雏鹰奖”。

2、示例评赏,启发自我评赏

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或片段组织学生评赏,然后分组交流自评,畅谈习作收获,分享习作成功的乐趣。

3、教师组织学生评议班级“雏鹰奖”。

4、创造发表条件,激发成就动机。

(1)将优秀习作或修改明显进步的习作装订成册,在班内或同年级内传阅。

(2)将优秀习作推荐给学校报刊或少儿报刊。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向本校“小星星电视台”投稿。

组织学生利用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动物,有条件的在家中亲自饲养小动物,和他们做朋友,主动保护动物。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尝试。在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利用活动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活动中和动物建立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时改变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教师命题→讲解习作要求和文体结构→提供范文,分析写作方法→模仿范文进行习作),让学生参与自己选择素材、自主构思起草、领悟写法、自主修改和评赏过程。打破框框,淡化文体意识,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作后评赏之中,学生在自然而然的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状态,确实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把习作当作情感倾诉与交流的需要。

由小组同学一起给班里其他同学进行汇报展示。展示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将自己了解的关于动物知识的书籍拿来与同学共享,也可以将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可以将自己在饲养中总结的方法教给大家,或者把存在什么疑问提出来,同学帮忙解决;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图画、照片、玩具、标本等带到学校中来与大家共同欣赏。

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搜集资料、讲述等方式宣传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拓展自己和同学的知识范围,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增进对动物的情感。

老师们,如果你手头上有比较满意的作文教学设计方案,请上传到教研网上。上传时写清作者及单位。如果有教学反思就更好了。

微格教学教案篇四

三尺讲台飞扬青春风采,教学比赛初露砥砺锋芒。12月7日,南靖县中学数学学科片断教学比赛活动在县教师进修学校举行,来自全县各中学数学学科的14名选手(初中组11人、高中组3人)参加了本次角逐。

根据比赛规则要求,参赛选手进行比赛的顺序、课题抽签。比赛时初中、高中分组进行,上午是初中比赛,下午是高中。课题内容由评委组提供,高中为高一年级教材;初中化学学科为九年级教材,其他学科为八年级上册教材。参赛选手分两批现场抽签决定课题,并在45分钟内独立撰写教案。比赛教师只允许带教材,教师独立备课,不得使用任何教学参考材料和网络及课件,充分考验教师独立备课、解读教材、课堂驾驭的能力。要求参赛教师精选抽到课题中的一个教学片断,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10-15分钟的教学。参赛教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优化的方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把教学亮点展示出来,以考察教师处理教材和解决教学重难点的能力。

赛场上,参赛老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自编自导自演,在比赛中完全置身于真实课堂,生动的教学语言,独特的教学设计,用心诠释着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用情演绎着对教育生命的实践,教学风格尽显,课堂精彩纷呈。

1.南靖四中初中部的.徐秀贤老师,在课堂引入时,结合时下影视热播剧和利用时空穿梭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新颖,且具有创新意义;且她在虚拟课堂情景方面做得很到位,师生互动、设置学生犯错或关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景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徐老师不仅做到了教态自然,而且想法独特,效果非常好。

2.南靖一中黄苏梅老师在教学中重点突出,讲解透彻,对知识能进行适当引申,内容较为丰富,板书设计合理,教学基本功很扎实。

3.南靖二中的吴明凤老师教学设计独特,让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吸管(长度已量好)摆三角形,通过摆出的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样的设计,不仅吸引学生,又节省时间,能突出重点,吴老师又妙用学生的错——将错就错,因势利导,收到很好的效果。她还善用鼓励性语言,这不但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及心理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南靖一中的曾燕华老师在教学中从三个运动学、自然学、经济学的三个例子引入,更让同学们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增加同学们对自然界的了解,增强同学们的国家荣誉感。本堂课的另一个亮点是反馈过程中给出几个例题后所引起学生的思考、发言、争执、讨论以至正确答案的达成一致的过程,其中教师起了很及时和恰当的提示。她特别注重将新概念讲清讲透,能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并使学生举一反三。

1.老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方面以及如何更好地设置更具有启发性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授课过程中时间没有控制得非常好,有的老师时间太短,有的老师超时。

3.大部分老师比赛时表情上有点严肃,没有学生的互动,只是一个人表演。

4.个别老师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片段教学,变成是整堂课的浓缩。

5.个别老师教学重点没抓住,难点没突破。

本次比赛活动受到县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比赛期间,县教育局中教股股长刘坤生、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庄加荣、工会主席王良根等到现场关心指导。

片段教学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的必选项目之一,也是教师们展现自己教育教学水平与能力的一个舞台。本次中学数学教师片断教学比赛,不仅展示了我县中学数学教师的活力和风采,促进了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展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为教师们探索实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学习、研究的契机,有力地促进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的整体发展。

微格教学教案篇五

1、体现作文的开放性、作文教学的时空开放,时间确定在课堂xx分钟,空间按作文的目标、内容而定,学校、大自然都是学习的空间。

2、体现作文教学的情感性。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中入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语言表达中吐情。

3、体现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实施三维目标整合,教学方式整合,学习资源整合。

1、激发学生写话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展开想象、通顺表达。

3、引导学生写观察后想说的话,并在说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展开想象;用完整、通顺的话把自己喜欢的春天的景物写一写。

教师领学生实地春游,相机点拨,唤起学生情绪,激发观察兴趣,丰富事物表象。

1、巧设情景,引导交流。教师利用春游间隙,请学生席地而坐,互相交流春天的新发现。

2、渗透方法,指导表达。

①学生自说。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喜欢的春天的景物。

③同伴互说。抓住事物特点,用完整、通顺的话描述自己喜欢的一种景物。教师巡视点拨要“仔细观察、抓住特点”。

④指名口述,师生评议,教师点拨“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展开想象”。

⑤创设语言情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教师在学生口语表达中,找准切入点,如通过对柳枝、桃花或小草的描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具体做法:学生半眯着眼,听老师描述春天里的一种景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⑥指名口述“想象”,鼓励学生个性表达。

3、小结过渡,揭示写话要求,要求学生用一段连贯通顺的话(基础好的小朋友,也可以用小童话诗)描述自己喜欢的春天的景物。

1、小组内同学互相欣赏对春天景物的描述。

2、小组同学互相比较,推选优秀片断。同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有典型缺点的语段,为导评导改作准备。

3、指名朗读优秀片断,相机引导学生认识评价标准: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善于想象,语言优美。

4、大屏展示有典型缺点的语段。引导学生评点,教师利用学生善抓缺点、忽视优点的心理,相机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与做人”的道理,即看别人的作文既要看到缺点,也要看到优点,正如看待同学一样,既要看到缺点,也要发现优点,鼓励他发扬优点,帮助他改正缺点。

5、鼓励学生发现“优点”。

6、帮助改正“缺点”:要抓住特点,展开想象。

7、对比评析,共同提高。

8、借助板书,小结过渡:如果我们把“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善于想象,语言优美”每个要求看作一颗星,看你能得几颗星。

9、对照评价标准,自评自改所写的话。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10、自改汇报。大屏展示学生修改后的语段,进一步确定写话要求,提高写话水平。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让大家分享写话成果,从而巩固写话兴趣。

微格教学教案篇六

一.微格教学产生的背景及定义: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称微型教学,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形成于美国6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阿伦及其同行提出,后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师资培训的方法和课程。是一种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什么是教学技能?一般认为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特别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它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学理论,依据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研究、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能力。教学技能就是教师如何将学生未知的知识高效准确地展示给学生的过程。此过程中教师可依据教学环境采取适当的方法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技能是影响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面,具有可描述性和可操作性,关于教学技能的研究、培训一直被教育界所关注。一般来说,教学技能包括教学中的语言、板书、变化和强化;导入、讲解、提问、演示、结束等环节,同时每一种技能又具有被分解成不同构成要素的特点。通过这些技能的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创造条件。所以说教学技能是教师传输教学信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基本保证。

作为一种培训教学技能的方法,它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微小的容易掌握的单一技能,分别进行教学活动。首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始运用,以后传到英国、澳大利亚以及世界各国。开始的时候比较简单,只是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把师范生实习讲课时的行为录下来,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和同学来评价分析他的教学行为,从而正确地掌握教学技能。由于不是大班讲课,只是少数几个人的研讨,因而称之为微型教学。微格教学自从提出以后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4、研讨性。微格训练小组全体参与,对“角色”的技能及其运用进行研究、讨论,增加小组成员的经验交流。

三.微格教学应用设计

微格教学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训练课题微型化,技能动作规范化,记录过程声像化,观摩评价及时化”。微格课的系统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前的学习和研究,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各项教学技能和教育理论基础、教学技能的功能和行为模式。

2、提供示范,即在训练前结合理论的学习,向受训人员提供教学技能的音像示范,让受训人员对教学技能有一个正确的感知、理解和认识。

4、角色扮演。就是让受训人员轮流扮演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评价者角色,并由摄像机进行教学实录。

5、反馈和评价,即重放录像,教师进行自我分析,指导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教学展开的技巧以及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如目光的接触、教师的手势、教室 3 里学生的活动 等进行评说,以帮助教师找到一种符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的教学技能或教学行为,不断使教师形成新的教学经验。

6、案修改后的角色扮演,即在反馈和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按照指导教师或经学员集体讨论的意见修改教案进行重教,以审视受训人员经过反馈评价后其教学行为的改善情况。

第一步,组织理论学习:

确定微格教学培训对象,对被确定的培训教师开设有关微格教学理论课程,指导培训教师学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类、教材分析、教学技能分类、观察课堂方法、教学评价方法等教育教学理论。

第二步,确定培训技能:

(一)语言技能

1、基本语言技能要求

语言规范(要有教师语言),使用普通话。

吐字要清楚,听不清楚就使语言失去了交际的功能。

音量适度。呐喊型和悄悄话型的教学语言都是不可取的,呐喊型式与悄悄话型的课堂教学都易使学生产生疲劳,音量的控制一般应在教室安静的情况下,以坐在最后一排学生能听清楚为宜。

语速适宜。一般以200-250字/分钟为宜,比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的每分钟350个字稍慢些。 节奏和谐。它与语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一般指每个字音的长短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和谐的节奏,可加强教学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汇丰富,具有感染力。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所编写的一些“顺口溜”就是一种语言技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此技能要注意教师本身不能有太多的表演。否则就失去了学生的主体性。

2、特殊语言技能

特殊语言技能是在课堂特殊的环境下形成的。如:

(1)引入。比方说,我们在向一个陌生人介绍一种产品或说明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下发生的,同样道理,上课也不例外,教师在应用不同的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作好心理准备同时,更应明确所学新内容的目的和要求。比如说有的老师一上课便明确,这节课很重要,本节我们重点要学会哪些内容等等,应该说中考是一个强烈的刺激,在这种刺激下学生的注意力会马上集中起来。实质上“引入”应是一种适当的刺激,虽然这种刺激无长效性但它具有适时性。

生的回答加以分析、论证、肯定或否定等,即评价;二是对学生不正确的回答予以分析,并给出正确答案,即更正。同时,可以在给出答案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扩展和延伸。

(二)提问技能:要求通过提出问题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

1、回忆性提问

目的是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容易限制学生的思考,不宜多用。其类型大致可分如下几种:(1)选择型提问:即回答“是”或“不是”。而且也易使教师将问题拓展开来,进而引出物质的构成、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性的描述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找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 要找到知识的延伸点,也就是说“这个知识”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2)温故型提问:即指要求学生背书上的公式、定理或概念,虽然这是一种低层次的提问,但对督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不可少的。(3)开放型提问:此类提问是让学生凭自己的感觉来回答。因此往往不会因答案的不同而引起争论。

2、理解性提问

(1)一般理解性提问。其实是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某一个问题描述出来的过程。(2)深入理解提问。要求学生对问题深入理解,抓住问题的实质。(3)对比理解提问:要求学生对事实进行对比区别进而达到更深的理解,抓住要点。

3、应用性提问

这是高层次的提问,需要学生运用新知识和回忆过去的旧知识来回答,能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提问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并对所提问题作出恰当的评价。

提问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需要。

1、提纲式:

1、设问导课:“故意设置障碍,激起疑问

2、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导课:

3、实验导课:实验导课是生物学科导课的一个基本特征,学生的好奇心是

4、故事性导课:可以通过生物发现导入如:维生素的发现

(五)讲解技能

其实质就是如何通过语言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剖析和揭示。讲解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一是知识在主客体传输的过程中,语言是唯一的媒体;二是知识的传输过程具有单向性。在这一过程中又体现出来了语言技能的重要性。

(六)变化技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利用表情、动作等身态语言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进行处理或作出反应。这是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态变化:如:

(2)眼光接触的变化,要使学生真正的感觉到眼睛确实是“心灵的窗口”教师的眼睛要起到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的功能。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双眼睛,她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让我的灵感一下子全都迸发出来了。”在课堂上教师的眼光与学生的眼光都不应是散漫式的,而应是一种有心灵感应式的交流。 (3)头部的变化,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学生可以从教师点头动作中获得回答问题或调整回答的鼓励,这种气氛,使得学生愿意说出自己的意见,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当教师不满意学生的回答而摇头、皱眉时,这就委婉地表达了教师的看法,这比用语言直接表达更易于为学生接受。其它的变化技能还有诸如手势的变化、身体位置的变化等等。如:教师可经常在上课“溜号”学生座位旁来回走动以引起该生的注意。

2、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的变化,经科学测验得知单纯听,获得信息的效果是30%;而听看结合,可获得50%;若是听、看加动手实践可获得90%。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变换教学媒体,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在课堂和实验室还不能比较理想地完成的有关教学内容。

3、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变换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个别学习、小组讲座或全班辩论,或利用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七)强化技能

1.语言强化,如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而并不完全正确的情况下,教师可说:“你刚才紧张了,有的地方没说清楚,但可能你心里明白,只是表达上还存在问题。希望你今后能在语言表达上多下些功夫”这样可以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有价值的。回答问题有一种轻松感,下次回答不仅会“踊跃”而且还会动脑。

2、体态语强化,如教师可以在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的座位附近走动,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用点头或摇头来表示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肯定或否定,侧耳倾听以给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竖起拇指表示赞许,摆摆手表示不同意。

3、标志强化,指教师运用一些醒目的符号、线条,彩色对比等各种标志进行强化教学的行为方式。如作业的批改可加上一些必要的评语,用红粉笔板书重点或划线等。

4、活动强化,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参与讨论请学生帮助教师进行实验,组织竞赛等,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达到强化的目的。

(八)演示技能

实质是直观教具使用的一种能力。如:

1、实物标本、模型教具、挂图的演示。

2、具有生物学科特点的实验演示。

3、多媒体课件演示。可向学生展示丰富生动真实的感性材料,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选择影视片进行演示时要注意影视片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是否密切;哪些内容是要求学生特别注意的需要教师特别强调的,是否需要教师的补充,影视片的长度是否合适等。

(九)结束技能:

指在完成一段教学内容或活动时,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知识形成系统,进而结束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结束应与导入相呼应,它是导入的延续和补充。其类型如下: 1.归纳式:目的是使本课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比较式:可以列表进行比较。如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3、实验式:教师演示实验后,让学生观察思考,也可以将实验内容布置为作业继续探究。

4、练习式,通过组织练习,结束一节课教学。

5、问答式,以回答问题的形式结束一节课。

文科教学课堂主要教学技能

1.导入技能。要求运用建立情境的教学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和建立知识间联系。 2.讲解技能。要求利用语言及各种直观教具来创设情境,呈现出新语言知识,使学生初步理解新语言的语音、语调及语意。

3.操练技能。要求根据课堂上所介绍的新语言知识,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对新语言结构进行机械性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准确地掌握新语言的语音、语调及其结构。

4.练习技能。要求根据课堂上所教的新语言,设计不同的意义练习,组织学生在有实际意义的情境中,学习运用新语言。

5.提问技能。要求通过提出问题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科学知识。

6.变化技能。是教学技能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的转换方式。所谓变化是变化对学生的刺激,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要求使教学充满生气,唤起热情,丰富学习环境,在不同的认知水平上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利用各种感官信息传输通道传递信息。其方式有:教态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等。 7.设计、组织课堂活动技能。要求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语言交际场合及情境,设计课堂活动,组织并引导学生参加语言交流。在活动中学会使用课堂上所教的语言,并会用英语进行交流。

8.板书板画技能。板书和板画都属于直观教具的形式,合理有效的利用它们是教师应该具备和掌握的重要教学技能。它要求讲究艺术性,还要注意启发性、条理性、简洁性。

9.强化技能。教师在教学中为鼓励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某种行为而作出的积极反应,即奖励性、鼓励性的反应。

10.结束技能。是教师结束教学任务的方式,是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教学活动,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结束技能不仅广泛地应用于一节新课讲完、一单元学习完、一节课结束时,也经常应用于讲授新的语法、功能等的结尾。

第三步,提供示范辅导

在正式训练前,为了使被培训者明确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利用录像对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示范的内容有时是一节课的全过程,有时是课堂教学的片段。所放录像有时是正面的典型,有时用反面典型,二者往往对照使用。所放录像片须在事前编辑好,做好文字说明,并在放像时,随着示范的进行做指导说明。

第四步,组织微格实践

确定培训何种教学技能后,培训教师就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编写出较为详细的微格教案。微格教学的教案(如下表以提问教学技能培训为例)具有不同于一般教案的特点,它要求详细说明教师的教学行为(即所应用的技能)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预想的反应)。同时,培训教师根据这一教学技能的要求,以及某一教学片段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一段运用这一教学技能的微型课的教学过程(5—10分钟),撰写这一片段的教学教案。然而,向微型班级(3—10人,可以由参加培训的教师扮演“学生”这一角色)进行教学。其他培训教师和指导教师随堂听课,进行录音或录像。此外,在学习和研究各项教学技能过程中,被培训的教师还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探讨各项教学技能的评价标准,而评价标准的建立,就意味着各项教学技能的培训目标的确立,从而使评价和培训都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

第五步,进行反馈评价

1.重放录像。目的是使受培训的教师在角色扮演完成后,能够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观看录像须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评价人员及指导教师一起观看,以进一步观察被培训教师达到培训目标的程度。

2.自我分析。看过录像后,教师角色要进行自我分析,检查实践过程是否达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标,所培训的教学技能是否掌握。

培训教师根据分析的结果和建议,加上自己上课后的体会,修改的教学教案,进行第二次微格教学实践,训练同一教学技能,但要更换另一批学生,课后再进行分析评价,直至掌握这一教学技能。

四.微格教学的优点

1、目标明确。微格教学把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格化为单一的技能,使之形象鲜明,易于学习与掌握,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技能。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技能是以教学能力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微格教学把复杂的教学行为简化、格化为单一的教学技能,使之形象鲜明、目标明确,可以细致地、反复地观察,易于操作和掌握。

2、微型课堂的设计是真实的教学情境,受培训的教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容易进入角色。特别是微格教学的反馈控制系统,更能使培训者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直接地、清晰地观察自己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瑕疵”一目了然。这种带有针对性的形象的反馈评价,其教育意义远比简单地批评指教效果好得多,它消除了人们对抗别人意见的“自我辩解”的心理定势,轻松愉快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并能积极分析弊端,找出改进教学的方案,从而提高教学技能,学会“教学”,愿意教学。

3、微格教学的动机因素体现创造性。动机是激起人们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活动的内在原因。学习动机乃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一种学习需要或愿望。微格教学中,典型的教学示范、观摩,既使受培训教师产生强烈的好奇性,渴望进行教学行为尝试,又起到“潜在意义”的教育作用。从而使他们感知到新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认知结构之间存在着距离,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并强化了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技能培训活动,并期望自己的教学能力尽快地提高。特别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受培训的教师先是模仿教学,同时又有所更新和创造。因为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不可能用事先准备好的程式化教案或什么方式去解决可能出现的一切,这就需要教师不墨守成规,不断创新教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当然,教学风格、教学的创造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在职教师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4、把微格教学引入教研活动提高教学研究的效果。在教研活动中,一般都是就整节课的观摩来分析、研究某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且听课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记录和记忆来分析、研究这节课,因此,很难深入地研究各项技能和准确地进行评价。而把微格教学引入教研活动中,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另外,通过开展微格教学竞赛,还能使教师按照竞赛标准(即各项教学技能的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技能、改善教学质量的目的。

5、微格教学比较好地解决了教师培训中教学能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难,使培训教师可以从反馈系统中像一位观众那样来评价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反复训练、纠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熟练地掌握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技能。但是,由于微格教学产生的历史还不长,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关于教学技能的研究还涉及到行为心理学、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总结教学经验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对于教学技能的研究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

1.视听并用,能获得较大的信息量 无论是通过实践动作或电视进行演示,都非常明确地说明某件事是如何进行的,以便让被培训者了解如何去做,使他们获得直观感受和认识,有模仿的样板。

2.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强

教育心理学与教学理论为微格教学及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微格教学中的示范、备课、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和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使教育理论得到具体地贯彻和体现,提高了教学效果。

3.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一、两个教学技能,所以,可把训练目的制订得更加明确、具体,突出了重点。有利于判断被训练者是否达到了培训目的,同时易于控制练习教学环境。

4.反馈及时

微格教学为被培训者提供了指导教师和“学生”,并以讲座的形式迅速给他们反馈,这就为被培训者对照目标,客观地分析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供了有利条件。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客观准确

微格教学在评价被培训者教学行为方面,遵循了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评价理论,它把教学技能目标分类制订标准,被培训者选择技能进行训练,然后对形成技能的一系列行为进行分析评价,可明确指出改进方向。定量分析与指导教师的定性分析相结合,既提高了准确度,又不致因为分析过细而忽略教学的整体性和艺术性。

6.充分发挥被培训教师的主体性

运用微格教学法能充分地发挥被培训教师的主体性,以及被培训着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人格。调动了被培训教师的学练积极性,给被培训教师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亲自体验,从而培养了被培训教师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其主动性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被培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六.微格教学示范(见录象带)

微格教学教案篇七

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本单元的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善待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涵泳阅读性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4、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1、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1、配乐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看到大家深情的朗读,我也仿佛沉浸在亲情的世界里,我想大家一定感知了许多道理,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归结为“和美”(板书)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小组口头)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班上书面)

2、划分4人小组、要求:①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②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5分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5分钟)反馈、小结。

(1)检查一个小组:对四人的欣赏、理由。

(2)不存在谁的权利最大,“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培根说(展示)一个外国人如此欣赏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就更应坚持和发扬)培养民族自豪感情。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1、思考: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 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②男、女朗读,品味

③ 第4段: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

第7段: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这个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2、(3分钟)反馈、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内容:生生不息 (如果我们写作 增添亮色)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3分钟)深情赏读:领读—跟读,评价。

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6、(5分钟)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

7、反馈、小结: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1、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脚”、“洗衣”、“梳头”等)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