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诗集读后感范文(22篇)

时间:2023-11-22 17:01:21 作者:薇儿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范文(22篇)

读后感是对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思考、情感及体会的一种记录和表达,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读到的内容。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读者对不同作品的不同观点和见解。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

余先生回忆起当年写《乡愁》这首诗时的心境,时光流转,仿佛近在眼前。他说:“写《乡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视角,一种近乎童话的天真。我想,做一个诗人应该怀着广泛的同情。不设防、不世故,好的诗人应该一辈子天真,在这种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为可能。”

我对他的话感受很深,在刚刚考上大学要来广州就读的那年,我在车上,隔着朦胧的玻璃窗,看着父亲母亲追着车子的身影,眼泪悄然而下。那时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体会到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我,今天终于要离开了。明明知道还能回来,但是,原来离开家的感觉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坠子在拽着我的心,无法拯救自己,无法挣脱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乡愁当然远远在我之上,那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他居住在台北,离开祖国大陆足有20年了,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他是那么的惊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无法回到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然而却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为他没有办法啊!就在这样一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因为那是唯一使他与母亲、新娘、祖国联系起来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处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在这首诗里面,长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联系起来的物,借着着滚滚的长江水,他们彼此之间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实是有着万般的无奈,然而却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谢这唯一能紧密彼此的长江水啊!多么的让人心痛,为之惋惜的同时却又不得不跟着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谢、赞美这长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无处话相思……读着余光中的乡愁,就有一种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纯真的心写出了沧桑的惆怅与孤苦,如果你没有离开过家乡,那么,你就永远不能够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沉,一种落叶无法归根的深沉。

在我看来,欣赏文字不仅仅欣赏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带给人的感受。余先生的诗在乍看之下,让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选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久久回味之下却发现巧妙之下涵盖的是那么深沉的孤苦与无奈。但是,这又让我想到了更孤苦更无奈的是“惆怅此情难寄”之人。相比之下,余先生还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相思还找得到可寄托之物,也还有可相思之人。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字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伍立杨用这句诗赞扬了台湾桂冠诗人余光中。余光中的诗歌,如璀璨的珍珠,晶莹透亮;如山间的清泉,那般纯净;又如动听的音乐,悠远辽阔。他的诗歌中那荡气回肠的文字,令人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余光中的诗集,都渗透着浓浓的情——对祖国的热爱与思念。正如《乡愁》中的最后一段: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对祖国由衷地热爱,不但在于祖国对他的恩情,也在于祖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之美。余光中少年时期曾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写出如此优美动听令人陶醉的诗歌。我最喜欢《星之葬》这首诗,读起来优美极了。我似乎身临其境,看见一颗在天空中急逝的流星,带着一丝悲伤,一丝惊诧,一丝宁静;看见唐宫中的.少女“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动人场景,流萤飞来,流萤飞去,盛唐文化的奇葩至今芬芳不减。

余光中深爱着故土的同时,还深深怀念着那片土地上他的朋友、亲人,难以忘怀萦绕在亲友间的缕缕温情。故乡,有他儿时的游伴,童年的笑影,这数十年乡思的内容,往往在黄昏、在月夜、在灯下不期而至,像声声呼唤,将诗人的心一直牵系到海峡的这一头。海峡的这一头,有诗人童年时与他一起东望海峡的母亲。行走在异乡的尘埃里,乡愁即便是顿足也顿不去,诗人满心都交叠着母亲与大陆。腊梅香是母亲,后土是母亲,祖国和台湾也正像母子一般,台湾睡在中国海的怀抱中,就像胎儿睡在母亲的羊水里。一面是对母子亲情的追抚,一面表达了对祖国赤子般的热爱。来自祖国同胞的深情厚谊也总是让诗人心生暖意。一次,柯灵先生送给余光中一只精巧的宜兴紫砂壶,他把弄着那用江南沃土制成的茶壶,想到自己的指纹叠上陶匠的指纹,叠上雕者的手印,赠者的掌温,就如同和13亿中华儿女握手,如同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看到了自己的亲朋一般。那一刻,隔一道海峡只如隔几,举壶,便似乎与友人相对谈笑,斟酌两岸,品味今古。

啊,美丽的祖国,您的容颜,您的文化,您的恩情,您的发展,诗人也好,每一个龙族的传人也好,都难以忘怀。对您的依恋与热爱,早已深深镌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热切涌动的血脉之中。醒,也萦怀,梦,也萦怀。在您60华诞即将到来的时刻,我要满怀自豪地说:祖国,我爱您!滋养我抚育我的祖国!您的山河如此多娇,您的文化清芬四溢,您的子民已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您自豪之余,让我再轻轻地轻轻地呼唤您:妈妈,我的可爱的黄肤色的中国。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字

最早接触余光中的作品好像是在初中的时候吧,对那首《乡愁》印象很深,小时候的乡愁,长大后的乡愁,现在的乡愁......

喜欢余光中歌颂祖国文明,歌颂国家精神的诗歌,例如《淡水河边吊屈原》中这样写道:“江鱼吞食了二千多年,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余光中对屈原的傲骨和不屈的精神写得淋漓尽致,屈原的傲骨吞不下,岁月磨灭不了。《民歌》中在一开始时写道“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才能唱歌,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在《民歌》的结尾,诗人写道“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从a型到b型,哭,也听见,笑,也听见。”诗中那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使我仿佛听到了这首民歌,听到了亿万炎黄子孙在合唱。“打一个结在绳上,每到清明,或是中秋,就隐隐地牵痛,会做噩梦,会消化不良。”《中国结》中不光写的是中国结,更写出了心结。

余光中表现乡愁的诗歌所传达出的那种韵味也是独特的。《乡愁》中,诗人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一步步地加深,尤其是最后一段“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由乡愁衍生出对祖国统一的期盼。“而乡情怯怯,只怕一下子,五千年与是万万,从山东半岛到天山,甸甸都压上肩来,承受的起吗?”“风太劲了,这颗紧绷的心,正在倒数着归期,只等,你在千里外地收线,一寸一分。”......

余光中的爱情诗写得很朦胧细腻,可以看出诗人是个情感细腻的人。《风铃》中“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叮咛叮咛咛,此起彼落,敲扣着一个人的名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风铃,风铃轻轻摇动,每一声,仿佛都在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诉说着一段浪漫的故事。“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一朵莲花都像你,尤其是,隔着这样的细雨。”把自己要等的人比作是莲花,细雨朦胧,夕阳余晖下,该是怎样的一番美景,静若莲花,闲庭漫步。

“我不敢就看他,怕蛊魅的蓝眸,真的把灵魂勾去,化成一只海鸥,绕着他飞。”诗人在写海的魅力时这样写,在诗人笔下没还仿佛幻化成人。而我在这想说,我不敢去看更多的余光中的诗,怕诗中的眼神,把我的灵魂勾走,化成一只墨猴,舔食墨香。

1、《乡愁》。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内,

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後的红莲,翩翩,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3、《天问》。

水上的霞光呵。

一条接一条,何以。

都没入了暮色了呢?

地上的灯光呵。

一盏接一盏,何以。

都没入了夜色了呢?

天上的星光呵。

一颗接一颗,何以。

都没入了曙色了呢?

我们的生命呵。

一天接一天,何以。

都归于永恒了呢?

而当我走时呵。

把我接走的,究竟。

是怎样的天色呢?

是暮色吗昏昏?

是夜色吗沉沉?

是曙色吗耿耿?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字

泰戈尔一生共写有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8篇短篇小说,20个剧本。虽然他的创作具有多方面的成就,但他是通过诗歌而扬名世界的,早期的诗歌题材丰富,形式多样,风格清新优美,1913年,宗教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东方人第一次获此殊荣。后期的政治诗密切配合现实斗争,为他赢得了“爱国诗人”的称号,他深深地植根于民族艺术的土壤,大胆吸收外国的诗歌营养,开辟了印度诗歌的新天地,人们尊称他为“诗圣”。

早期的故事诗大多来源于宗教传说和民间故事,宗教传说包括佛教、印度教、锡克教的故事等,作者对这些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再创造。中期的《吉檀迦利》是泰戈尔最著名的一部诗集,“吉檀迦利”是“献诗”的意思,即献给神的诗,诗集的主题是敬仰神,渴求与神的结合。颂神诗的形式在印度古已有之,但泰戈尔的这部诗集,它的内容与现实是紧密结合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探索和追求。晚期的政治抒情诗,逐渐改变了以前的改良主义情调和神秘主义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生辰集》第10首被认为是泰戈尔一生创作的纪念碑,泰戈尔在这首诗中提出的中心问题是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关系问题,他以此为标准总结评价了自己一生的创作。

读了《泰戈尔诗选》,仿佛带我们走近泰戈尔,他的精神是那般深邃,那般丰赡,又那么细腻,一章章诗篇,或小巧玲珑,或灿烂辉宏。泰戈尔用他的哲学和世界给了世人许多智慧,许多启迪。轻轻地翻,闲闲地逡巡。蓦然间,便会有一篇篇地美文闯入你的眼帘。

“毒蛇/处处吐出剧毒的气息,/讲的是温文尔雅的和平,/听起来活像是嘲弄。/因此,在我去世之前,/让我对各处正在准备/向恶魔作战的人们,/致以我生平最后的敬礼。”----泰戈尔这样写着,他笔峰犀利,讽刺尖刻而辛辣地砰击了在中欧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希物勒。全诗慷慨激昂,包含了爱国主义的深切情怀以及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诗人反法西斯,反帝国主义的,反殖民统治的正义感。他遇见到二战的即将到来,追求和平与光明,热情鼓舞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这是泰戈尔作品“金刚怒目”的一面。当然诗人也有自己“光风霁月”的一面。

泰戈尔的诗,没有普希金的雄健壮阔,没有海湿的甜蜜梦幻,没有拜伦的气悍心魂,也没有雪莱的浪漫如风。他的诗是优美的画,无声无息,水乳交融。他艺术的魅力和思想的广阔,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境界。作为诗人,同时又是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的泰戈尔。他的每一首诗,都燃放着炽热的精神火花,照亮读者的心。让世俗世界中,这些奔波与功利、名望,甚至被嫉妒与金钱附身了的人们,心臻得以触脱和净化。“光风霁月”,“金刚怒目”,泰戈尔的诗篇如春潮泻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虽然诗人的一身经历了许多坎坷与痛楚,但他的哲学和思想是光辉的,是快乐的,是博爱的。常常品茗泰戈尔的诗,走近泰戈尔,我们会更智慧。心里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读完《泰戈尔诗选》,受益非浅!

这段时间,我一直沉浸在《泰戈尔诗集》中。

读了《泰戈尔诗集》,仿佛走进了这位一百年前来自印度的文学巨匠。他一生中创作了像《心中的向往》、《缤纷集》、《最后活着,还是死了》、《园丁集》、《飞鸟集》等等那么多令人为之沉迷的诗歌,这些诗歌就像是一盏盏明亮的灯,让无数颗冰冷的心感到温暖,也为无数个迷途者指引了方向。许多批评家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因为他们都是天真的,善良的·。在现代的许多诗人中,泰戈尔更是一个“孩子的天使”。他的诗正如这个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就感得和平,感得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著“泰戈尔哲学”rishnan说:“泰戈尔著作之流行,之能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兴趣,一半在于他思想中高超的理想主义,则另一半就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在诗人的笔下,我们感悟着飞鸟的快乐、黄叶的轻盈、流水的灵动、月儿的美好、游鱼的沉默、兽类的嚣。

自然是如此的美好;生命是如此的美好,这样的美好在诗人的笔下是永恒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令人潸然泪下,是的,人世间有一种比生与死更遥远的距离,不是时间上的跨古今,也非空间上的囊括宇宙,而是一种最难逾越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告别》是以一个孩子的语气写成,通过孩子与母亲所说的稚气的话语、天真的想象,讴歌了母子间真挚的感情。《金色花》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现了孩子金子般的童心,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和顽皮无邪的童稚、童真、童趣。《生如夏花》则表达了泰戈尔对生死的从容和坦然,对于生,选择绚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对于死,选择静美,是一种坦荡的胸怀;极富诗意,强烈的表现了作者的生死观。而《榕树》呢,榕树是故乡的化身,是妈妈的化身。那孩子面对榕树的沉思与幻想,是思念故乡、思念妈妈的表现。诗中对榕树的描写,则使我们联想到妈妈的性格和形象。这些这些,蕴含了如此丰富的感情,并且用他的哲学和世界给了世人许多智慧,许多启迪。每每阅读泰戈尔的作品,总会有一种舒畅无比的感觉,似乎一股清新的风温柔地拂过我们的脸。在他面前,任何欺骗和隐瞒都逃不脱那双无比锐利的眼睛,还是让我们坦诚些吧,因为到最后我们才会突然发现,欺骗的往往是自己。我恍惚觉得这位大胡子老人就坐在我的身旁,静静地看着我饥渴般扑在他的书上。读倦了抑或遇到不解的难题,他便微笑着、语调平和地做着回答。这就是阅读《泰戈尔诗集》的幸福。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字

始终相信,文字是有灵魂的,若绵绵的雨,若轻轻的风,会慢慢氤氲、渗透每一个相知的心灵,并于无声处开出润暖的花来。

——题记。

只是隐约记得,那是初中的一个寒假,无意中读到席慕容的那首《一棵开花的树》,从此不可自拔。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年少的我不曾读懂诗中的含义,仅仅单纯的被美丽的文字所吸引,可恰恰是这种感触,却像清晨时的露珠,字啊我的心底融化。渐渐的长大,也读过很多唯美的文字,却从未有一位作家像席慕容那样给过我如此多的记忆。

“在绵延不绝的黄粱梦里,一定也会有喜欢我并且和我有着相同心思的女子吧,当她在千年之后翻阅我的札记时,一定也会欣喜地发现,尽管这么多年已经过去了,尽管世间依然无法避免仇恨和争战,可是只要草叶间依然有清香,潮汐依然按时升落,所有的痛苦就比较容易忍受,而生命仍然是值得信任与值得热爱的吧。”高中时,读《黄粱梦里》的这段文字,我的眼泪竟涌出来了。如果没有记错,这是我第一次为文字落泪。高中时,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迷惘,也曾因为种种的原因放弃过,惆怅过,还记得那次高三月考结束,感受到得只是无法抹去的挫败感。一遍遍的走在学校树林旁的小路上,我甚至不知道该怎样面对自己。回到寝室,无意打开一本《席慕容诗集》,“青春有时候很短暂,有时候又极为漫长。我很想知道,因为我曾如你一般年轻过”,是啊,我们可能在青春有着这样的那样的伤痛和无奈,何不让她淡淡流去,只在时光中惊艳。在我们的世界里,时间是经、空间是纬,细细密密地织出了一连串的悲欢离合,织出了极有规律的阴差阳错。而在每一个转角,每一个绳结之中其实都有一个秘密的记号,当时的我们茫然不知,却在回首之时,蓦然间发现一切脉络历历在目,方才微笑地领悟了痛苦和忧伤的来处。

在那样一个回首的刹那,时光停留,永不逝去。在羊齿和野牡丹的荫影里流过的溪涧还正年轻,天空布满云彩,我心中充满你给我的爱与关怀。

小时候,很向往着长大后无拘无束的生活,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是在偶尔间回想起年少时的嬉戏,想象着每次在外玩疯了回家很晚,妈妈那半带愤怒半带嗔怪的模样。是啊,慢慢的,我们告别了过去,不再有那些无忧无虑的轻松,席慕容说:“烟尘滚滚/一路行来/我很可能是迷了路了/不然自己怎么会/在举手投足里/越来越不像起自己来了。”她又说:“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或许我们曾有着迷惘和愤懑,有着伤感和离愁,而这些却真正构成了最美的青春年华,就像席慕容告诉我们的:青春,最为诗意。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上了大学之后,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开始学着自己独自生活,有时候会突然想起父母,想起远方的家,有时候想着想着啊,就突然想起席慕容说的那句话,“故乡是一首清远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请用美丽的颤音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这些诗句,有时候就好像是一个慈善长着对我的娓娓诉说,那么真挚,那么善解人意。我始终认为,席慕容的诗歌一定有一种魅力,在她的诗歌中沉醉,而后,在美中徜徉,回归最真的自我。席慕容的诗的世界里,乡愁是一支永远回旋着的曲调。祖籍内蒙古的她,在46岁以前,从未见到过故乡,深远而辽阔的内蒙大草原永远只在诗人心中魂牵梦绕。“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不会老去。”浓郁的乡愁,贯穿在席慕蓉的字里行间:“像那草原千里闪着金光,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像那黄河岸、阴山旁。”静静的夜里,永远希望有这样一首诗,给你慰藉,对你诉说。

我们也许都是一棵将要开花的树,花开的时候,就是离别的时候。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内疚和悔恨,总要深植在离别后的心里……在暮霭里向你深深俯首,请为我珍重,尽管他们说,世间种种最后终必,终必成空。”这句诗出自她的另一首诗《送别》。作者错过了某些东西,首先感到的是后悔和遗憾,但作者善于调节自己的的心情,所以最后说道“世间种种,最后终必成空,”不管是自我安慰还是看透,总归是很有效的调节了自己的心态。可现在的我们总是容易沉迷于一件事,一种情绪,一个人……不知是忘了将自己从中抽身,还是不想,不愿,以至于生活总是浑浑噩噩,然后继续着一次又一次的错过。我们需要的就是像作者那样的心态,珍惜现在。回忆过去,是为了现在能更好的生活。

是啊,我们都是一棵开花的树,花开的时候,也更像春天舞动,阳光遍洒,青春从此绽放。

感谢席慕容,感谢她的那棵开花的树。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

三年了,已经三年没回故乡了。记得老家门口的那棵大树,也最喜欢在冬天落叶了。她总是那么调皮地把落叶铺满我家的菜园,也总是那么淘气地让落叶钻进我的窗户,飘进我的书本,成了我那一年最喜爱的书签。

这几年过年的时候,我总是那么默默地窝在屋子里,跟爸爸妈妈一起,静静地看着春晚。耳边偶尔一声“嘭,嘭”声,提醒着我新的一年又即将开始。

“宝贝,寒假回老家!”正当我出神地想着时,妈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

“宝贝,回来啦。”奶奶高兴地从屋子了冲了出来,一把抱住了发呆的我。熟悉的环抱让我的泪水像泄了洪的潮水,猛地冲了出来,止都止不住。

屋子是那么暖和,亲人们是那么和蔼,那个新出生的`小家伙是那么可爱,我沉浸在满满的幸福中了。突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了窗台上――啊!落叶!一片一片,还是那么美。风吹落后,它们在雪白的窗台上留下了玫瑰色的霞。

乡愁,

乡愁不就是那一片片飘落的树叶,

而我是行走在那叶脉上的求学者,

一回头,却发现故乡是那么遥不可及。

乡愁不就是那一天天翻过的日历,

而我是行走在那流淌着的岁月中,

回眸中,却发现故乡是那么近在咫尺。

乡愁,

是那承载着满满爱的一艘船,

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但是,

中间紧紧连接着,

是那暖暖的关爱。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字

三年了,已经三年没回故乡了。记得老家门口的那棵大树,也最喜欢在冬天落叶了。她总是那么调皮地把落叶铺满我家的菜园,也总是那么淘气地让落叶钻进我的窗户,飘进我的书本,成了我那一年最喜爱的书签。

这几年过年的时候,我总是那么默默地窝在屋子里,跟爸爸妈妈一起,静静地看着春晚。耳边偶尔一声“嘭,嘭”声,提醒着我新的一年又即将开始。

“宝贝,寒假回老家!”正当我出神地想着时,妈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

“宝贝,回来啦。”奶奶高兴地从屋子了冲了出来,一把抱住了发呆的我。熟悉的环抱让我的泪水像泄了洪的潮水,猛地冲了出来,止都止不住。

屋子是那么暖和,亲人们是那么和蔼,那个新出生的小家伙是那么可爱,我沉浸在满满的幸福中了。突然我的目光停留在了窗台上dd啊!落叶!一片一片,还是那么美。风吹落后,它们在雪白的窗台上留下了玫瑰色的霞。

不知不觉就过完了年,我又踏上了拥挤的火车,眼泪不自觉地滑了下来。望向窗外,那一片片落叶又随风落下,像是为我送别。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

道教的李白和世俗的李白!合上最后一页,忽然有点难过,明白了书名“通天之路”中的悲情意味。李白一生都在两个世界间撕扯——代表世俗政治最高层次的朝廷和代表精神领域的道教——注定了他内在的矛盾,在两个地方都无法久留。天才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轰轰烈烈的:他有西域血统,从小生活在多文化环境,精通月氏文;他年纪轻轻就游遍中国河山;他跟随驯养了上千种鸟儿的老师赵蕤在深山修行,学习炼丹术;他箭法精湛,有游侠之气;他的诗歌不拘于格律,受《诗经》和民歌影响颇深,他酒醉之后依然能够不假思索地让诗句倾泻而出,“每个字、每一行、每个韵都恰恰好”——这让目睹他作诗的人称他为“诗仙”。

然而,他正处在一个衰落、腐坏的王朝,他的从政之路无比坎坷,达官贵人要么嫉恨他的才华,要么只把他当作一件昂贵的家具。暮年的天子耽于享乐,通天之路上处处是百姓的尸山血海。但他虽在政治上天真到近乎愚蠢,对人却有赤诚之心,因此他一生都不缺朋友,也对底层百姓有真切的同情。他“虽然爱热闹,但他内心深处是一个独行者,是中国诗歌史上孑然独立的一个人物,就像一颗闪耀的恒星,它的光芒射向四面八方,对其照耀的世界全部一视同仁。”

只可惜,骄傲和个性注定不容于这个平庸的时代。天才轰轰烈烈地来,却悄无声息地死去。直到他死去一年后,朝廷才终于赐给他那个他一生都在等待的机会,却无人知晓他已不在。直到数年后他的崇拜者白居易来到他的坟冢,为他的一生写下最后的注解——“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字

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

常保持零下的冷。

和固体的硬度。

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

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

我结晶了,透明且硬,

且无法自动还原。

西螺大桥。

矗然,钢的灵魂醒着。

严肃的静铿锵着。

西螺平原的海风猛撼着这座。

力的图案,美的网,猛撼着这座。

意志之塔的每一根神经,

猛撼着,而且绝望地啸着。

而铁钉的齿紧紧咬着,铁臂的手紧紧握着。

严肃的静。

于是,我的灵魂也醒了,我知道。

既渡的我将异于。

未渡的我,我知道。

彼岸的我不能复原为。

此岸的我。

但命运自神秘的一点伸过来。

一千条欢迎的臂,我必须渡河。

面临通向另一个世界的`。

走廊,我微微地颤抖。

但西螺平原的壮阔的风。

迎面扑来,告我以海在彼端。

我微微地颤抖,但是我。

必须渡河!

矗立着,庞大的沉默。

醒着,钢的灵魂。

星之葬。

浅蓝色的夜溢进窗来夏斟得太满。

萤火虫的小宫灯做著梦。

梦见唐宫梦见追逐的轻罗小扇。

梦见另一个夏夜一颗星的葬礼。

梦见一闪光的伸延与消灭。

以及你的惊呼我的回顾和片刻的愀然无语。

风铃。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敲叩著一个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吗?

这是寂静的脉搏日夜不停。

你听见了吗叮咛叮咛咛?

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

铃都摘掉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著一个人的名字。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字

翻开那布满尘灰的书,看见了一张画像,那是徐志摩的头像。正巧,爸爸来到我身边,我缠着爸爸要他给我讲徐志摩的故事。

听爸爸讲,徐志摩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为人很好,他对人热诚,不管是九流三教,周围仕女如云,就像拜伦和雪莱一样,生活也招人物仪。他自谦不懂科学,可老早就发表文章介绍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要“诗化生活”,在现实面前当然会碰壁,碰壁是好事,他的深度近视眼里也没有能避开过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人间疾苦。

这些复杂的`思想感情,在他的诗里都有所表现。他的诗,不论写爱情也罢,写景也罢,写人间疾苦也罢,在五光十色里,有意识无意识,或多或少,直接间接表现的思想感情,简单化来说总还有三条积极的主线:爱祖国,发封建,讲“人道”。这三条不是什么“先进”思想。但是讲起来似乎是显得陈腐的三条,在我们的今日和今日的世界,实际上还是可贵的东西。

徐志摩的的诗自有特色,别具一格,生动、活泼、干脆、利落,多彩多姿,有气势。例如《再别康桥》中的“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写的干净利落,朗朗上口。又如《五老峰》中写道:

朝霞照他们的前胸,

晚霞戏逗着他们赤秃的头颅;。

黄昏时,听异鸟的欢呼,

在他们鸠盘的肩旁怯怯的透露。

不昧的星光与月彩:

柔波里,缓泛着的小艇与轻舸;。

听呀!在海会静穆的钟声里,

有朝山人在落叶林中过路!

写得生动活泼,多彩多姿,有气有势。

他是我们写作学习的榜样,他是我们的精神支持,他那灵活的诗歌让我沉醉。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字

在我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各位中外诗人中,泰戈尔莫非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位了,而他的那部《新月集》更是众多他的诗集中我所认为的经典了。

在我眼里,泰戈尔的名字是和《新月集》联系在一起的。许多评论家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因为他们都是天真的,善良的。在现代的许多诗人中,泰戈尔更是一个“孩子的天使”,他的诗,就是一张天真烂漫的孩子的脸,看着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就能感到和平和安慰,爱。

泰戈尔在《新月集》中给人们展示了一个美丽、诗意的儿童世界,这个儿童世界是所有成年人都已经忽略、遗忘的童真世界。

“谁从孩子的眼里把睡眠偷了去呢,我一定要知道``````”是啊,有谁知道到底是谁把孩子眼中那美好的新月偷走了呢,又有谁知道是谁把原本属于孩子世界中的纯洁、童真这样没好的事物给偷走了呢!

“``````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而这装满了孩子天真梦想的盒子却被所谓的睡仙精心掩埋在孩子要不可及的金银岛上,也许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长途跋涉才能得到或者是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无法得到的。而泰戈尔早已预料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将自己的儿童集命名为“新月”,是意图让那沉睡已久的月亮再度重升,获得一个崭新的灵魂。

《新月集》向成人描绘了一个魅力无穷、令成人无法企及的儿童世界,此书的翻译郑振铎先生曾精辟地说过,“《新月集》并不是一部写给儿童读的诗歌集,乃是一部叙述儿童心理、儿童生活的最好的诗歌集”。我认为,泰戈尔之所以能如此真实到位的描绘出儿童世界,完全是因为他将自己看作一个孩子,“真实”进入了孩子世界,因此,他便能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为孩子说话、说孩子话,用儿童的谚语表达出他们的精神世界及真实情绪。

所以说,泰戈尔无愧于“孩子的天使”这一称号,他的诗将真实的孩子带如了我们的视野,使得读者也感同身受地与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他的“卓越的儿童心理学家”称号可能也是来源与此。

余光中诗集读后感字

这段时间,我一直沉浸在《泰戈尔诗集》中,读了《泰戈尔诗集》,仿佛走进了这位一百年前来自印度的文学巨匠。他一生中创作了像《心中的向往》、《缤纷集》、《最后活着,还是死了》、《园丁集》、《飞鸟集》等等那么多令人为之沉迷的诗歌,这些诗歌就像是一盏盏明亮的灯,让无数颗冰冷的心感到温暖,也为无数个迷途者指引了方向。许多批评家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因为他们都是天真的,善良的·。在现代的许多诗人中,泰戈尔更是一个“孩子的天使”。

他的诗正如这个天真烂漫的天使的脸;看着他,就“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意义”,就感得和平,感得安慰,并且知道真相爱。著“泰戈尔哲学”的学者s。radhakrishnan说:“泰戈尔著作之流行,之能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兴趣,一半在于他思想中高超的理想主义,则另一半就在于他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与美丽。”在诗人的笔下,我们感悟着飞鸟的快乐、黄叶的轻盈、流水的灵动、月儿的美好、游鱼的沉默、兽类的喧嚣。自然是如此的美好;生命是如此的美好,这样的美好在诗人的笔下是永恒的!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令人潸然泪下,是的,人世间有一种比生与死更遥远的距离,不是时间上的跨古今,也非空间上的囊括宇宙,而是一种最难逾越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告别》是以一个孩子的语气写成,通过孩子与母亲所说的稚气的话语、天真的想象,讴歌了母子间真挚的感情。《金色花》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现了孩子金子般的童心,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和顽皮无邪的童稚、童真、童趣。

《生如夏花》则表达了泰戈尔对生死的从容和坦然,对于生,选择绚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对于死,选择静美,是一种坦荡的胸怀;极富诗意,强烈的表现了作者的生死观。而《榕树》呢,榕树是故乡的化身,是妈妈的化身。那孩子面对榕树的沉思与幻想,是思念故乡、思念妈妈的表现。诗中对榕树的描写,则使我们联想到妈妈的性格和形象。这些这些,蕴含了如此丰富的感情,并且用他的哲学和世界给了世人许多智慧,许多启迪。每每阅读泰戈尔的作品,总会有一种舒畅无比的感觉,似乎一股清新的风温柔地拂过我们的脸。在他面前,任何欺骗和隐瞒都逃不脱那双无比锐利的眼睛,还是让我们坦诚些吧,因为到最后我们才会突然发现,欺骗的往往是自己。我恍惚觉得这位大胡子老人就坐在我的身旁,静静地看着我饥渴般扑在他的书上。

读倦了抑或遇到不解的难题,他便微笑着、语调平和地做着回答。这就是阅读《泰戈尔诗集》的幸福。读了《泰戈尔诗集》,你会惊讶地发觉自己居然是如此的渺小。面对这样的文学巨人,渺小是当然的,但你不必自怯,更不必丧气,因为只要你愿意伸出手来,就会被另一双有力的温暖的手握住,指引你前进的方向,与你同行。

小巧浅黄色封面上掠过一群展翅高飞的群雁,映衬着三个柔中带刚的黑字“飞秀气的鸟集”(straybirds)——这,便是我桌面上摆在最显眼位置上的一本书。而就在昨天,在金海心空灵飘渺的歌声中,我刚刚读完了这本泰戈尔的经典诗集——《飞鸟集》。

泰戈尔说,爱就是充实了生命,正如盛满酒的酒杯。这位终生歌咏着“爱”的印度诗人,19以他的诗集《吉檀迦利》荣获瑞典皇家学院授予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

泰戈尔的一生,与诗相伴相随,《飞鸟集》收进泰戈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作品,诗一部歌颂生命的美和爱的小诗集。以清新流利、音乐性极强的孟加拉口语,歌咏大自然,歌咏青春和爱情。这里的每一首诗,每一句话,短小而精悍。而且每一句构思奇妙,意蕴耐人寻味,韵律优美流畅。都在揭示人生的真谛。“我今晨坐在窗前,时间如一个过路人似的,停留了一会儿,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时间就像一个顽皮的孩童,稍不留神,他就会从你眼皮底下溜过,因此,时间是宝贵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也是这个道理。说它有哲理,是因为泰戈尔从那些似乎平常的事情中,却能看出许多错综复杂的做人道理。

“我接到这世界节日的请柬,我的生命受了祝福。我的眼睛看见了美丽的景象,我的耳朵也听见了醉人的音乐。在这宴会中,我的任务是奏乐,我也尽力演奏了。”

在另一方面,泰戈尔捕捉了大量关于自然界的灵感。他说天空的黄昏像一盏灯,说微风中的树叶像思绪的断片,说鸟儿的鸣唱是晨曦来自大地的回音;他将自然界的一切拟人化。他让天空和大海对话,让鸟儿和云对话,让花儿和太阳对话……总之,在泰戈尔的诗里,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长与思考;而他只是为它们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而这,便也是《飞鸟集》名字的由来:“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

而在《飞鸟集》传入中国,被翻译出版后,中国诗坛上流行着一种“飞鸟集”式的“小诗”,这些作者的写作大半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泰戈尔的影响,其中包括冰心的《繁星》和《春水》。

冰心曾说过“从泰戈尔的诗中,我们可以深深的体会出这位伟大的印度诗人是怎样的热爱自己的有着悠久优秀文化的国家,热爱这国家里爱和平爱民主的劳动人民,热爱这国家的雄伟美丽的山川。从这些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似乎听得到那繁密的雨点,闻得到那浓郁的花香。”

作为诗人,泰戈尔一直保持着“人类的儿童”的一颗赤子之心。他一生追求美、爱与生命的和谐统一,在对生命的真切感受钟灵会爱,在爱的充盈中呈现生命的价值。

“有一次,我梦见大家都是不相识的。

我们醒了,却知道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

如果你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

对于乡愁,人们所思念的究竟是那片土地更多,还是思念在那的人更多?我们现在生活在高楼林立、钢筋水泥的世界里,耳边却充斥着扰人的车鸣声、重金属音乐的声音。而故乡那连墙皮都开始脱落的小土房,承载的却是最天真无邪的我们。

故乡有的是清新的夜露,也不愁深裹的浓云以及云海里闪烁的星光。从郊外的稻田、半空的飞燕到雨过苍茫的满庭绿荫,都好像淡描着依稀的梦景。

黑夜中倦牛夜嚼,水草间小虫底唱,茂林中老树吐绿,村子里炊烟袅绕,白水青田,记忆的深处始终对那方土地有着清晰的画面。

余光中乡愁读后感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在外漂泊的人对家乡忧愁的思念.近代著名文学家余光中老先生就在他的诗歌集《乡愁四韵》中写道:”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在每一个人的眼里都一样。乡愁是忆童年,乡愁是海外游子思念故乡、思念祖国的`急切心情。乡愁是故乡的改变,原来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乡愁是一曲怀古的柔歌……乡愁在余光中老先生看来是一个地瓜干,地瓜干并不好吃,可他独好这一口,地瓜不管落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地瓜是他对故乡的怀念,也是乡愁。

我的老家在陕西,我出生却在江苏,我来到这里就在这里生活,也回老家转转,看一看家乡的变化,看看自己的至亲。看看家中后院那颗老枣树。看看以前从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一起回忆小时候的糗事。少不了的是家乡的小吃,小时候奶奶做的凉皮,饺子......让我玩不了的是老陕的甑糕,用糯米和大枣做成又香又糯、又香又甜。也忘不了家里那曾经玩的小玩具,跑到后院看见小时候爱不释手的玩具,不知道为什么鼻梁一酸,眼泪流了下来,脑子里全是像过电影一样的记忆。乡愁是什么?我想他是心里永远放不下的思念永远忘不了的事物。

乡愁余光中读后感

余先生回忆起当年写这首诗时的心境,时光流转,仿佛近在眼前。他说:“写《乡愁》,我用的是孩子的视角,一种近乎童话的天真。我想,做一个诗人应该怀着广泛的同情。不设防、不世故,好的诗人应该一辈子天真,在这种前提下,所有的比喻都成为可能。”

我对他的话感受很深,在刚刚考上大学要来广州就读的那年,我在车上,隔着朦胧的玻璃窗,看着父亲母亲追着车子的身影,眼泪悄然而下。那时候,我是那么的真切的体会到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我,今天终于要离开了。明明知道还能回来,但是,原来离开家的感觉竟然是那么的深沉,就像有千斤重的坠子在拽着我的心,无法拯救自己,无法挣脱那莫名的愁苦......然而,余先生的乡愁当然远远在我之上,那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他居住在台北,离开祖国大陆足有了,担心有生之年回乡无望。他是那么的惊恐,那么的害怕在他的有生之年都无法回到祖国,回到自己的故乡。

然而却又是那么的彷徨失措,因为他没有办法啊!就在这样一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下,他把自己的相思、情意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因为那是唯一使他与母亲、新娘、祖国联系起来的工具啊,也是他的相思唯一可寄托之处啊!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在这首诗里面,长江水就是唯一使男女主人公联系起来的物,借着着滚滚的长江水,他们彼此之间找到了寄托相思之物,在男女主人公的心里,其实是有着万般的无奈,然而却又那么的由衷的感谢这唯一能紧密彼此的长江水啊!多么的让人心痛,为之惋惜的同时却又不得不跟着男女主人公一起去感谢、赞美这长江水!相思并不叫人心痛,叫人心痛的偏偏是无处话相思......读着余光中的乡愁,就有一种心痛,揪心的痛,至少我是如此,他用孩子般纯真的心写出了沧桑的惆怅与孤苦,如果你没有离开过家乡,那么,你就永远不能够明白,在巧妙文字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深沉,一种落叶无法归根的深沉。

在我看来,欣赏文字不仅仅欣赏它的巧妙,更注重它所带给人的感受。余先生的诗在乍看之下,让人佩服它的寓情于物所选的“物”是那么的工整,巧妙,久久回味之下却发现巧妙之下涵盖的是那么深沉的孤苦与无奈。但是,这又让我想到了更孤苦更无奈的是“惆怅此情难寄”之人。相比之下,余先生还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相思还找得到可寄托之物,也还有可相思之人。

余光中读后感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就是诗人——余光中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余光中本是福建人,大家一度认为他是台湾人。其实,他当年是被国民党押到台湾去的。原本以为只是两三年,便可重返大陆。可是,说好的两三年,却没了归途。亲人在望夫崖,在自己的生命尽头,一直在盼望着他的归来。可是,他们始终望不到归来的船只。海,是平静的,蓝得耀眼。这片美丽的海,依然见不到船只的踪影。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几十年前,亲人看着那渐行渐远的军舰,慢慢远去。可是那艘承载着家人希望的军舰,却再也没有回来。想必诗人在台湾,也一定在远望海对岸的这块大陆。可是他无法踏上祖国大陆的热土。漫漫长夜里,他只能感叹一句“今宵格外长”!

据历史介绍,当年蒋经国驱车到蒋府时,看见路边的一块石碑。上面写了四个大字“我要回家”,这是千万国民党老兵的心声。这四个字浓缩了他们浓浓的思乡情。遥望着故乡,眺望着远方,几位老兵在昏暗的灯光下窃窃私语。谈论的话题,是当年的家乡。而今时过境迁,那年的家乡早已坍圮,不复存在了。但他们仍然坚信“我牵挂着的家乡,就在那儿!”

殊不知,回家后,看到的是一片野草疯长的土地。泪眼朦胧中,诗人找到了自己以前的老房子。可是,他深深挂念着的母亲,却埋在了野草深处。此时此刻,思乡情随着母亲飞到了天堂。如果天堂能有思乡情,诗人就可以和家人团聚,将情感化为拥抱。

乡愁,让人无语凝噎。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对余光中先生最初的印象源于初中课本里的那一篇《乡愁》——作为课本里分量集中的一篇诗歌,它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思想之情,是在台湾望着故土的厚重的思念,充满了游子望归而归不得的感叹!等到终于可以踏上故土,早已物是人非。莫怪先生感叹:“山河还在,游子已老!”

再后来是先生的《李白》,那一句“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多少的豪情,多少的意气风发,都在那年长安,都在那湾月明里!

而今,再读先生的散文,看先生年少离开故土,到了台湾,又旅居欧美……走过了无数的路,跨过了无数的桥,甚至在不少的古塔和古堡驻足停留,但先生的内心里仍思念山城的月光,思念姑苏的流水,甚至是从没到过的北国的长城也都在先生思念的一隅。

先生的文字里偶尔夹杂着几个英文单词,但更多的却充满着儒家文人的气息,充满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儒雅、睿智。偶尔几篇骄傲的自夸,也满是中国人骨子里的谦逊、不卑不亢,但也有着中国人特有的那种凛然傲气和文人风骨。先生像竹,虚心在内,傲骨向上。高昂着不屈的头颅,努力地向上生长;亦奋力地向下扎根,不断汲取来自各国文化的养分,故成就其文学的精髓。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即是过去,便努力的奔向未来。生活里,大多数人往往会纠结于过去的某一瞬间,或某一个小小的`细节,亦或是深陷于一段错误的感情无法自拔,或是迷恋某个求而不得的人或事。只是,很多时候,即便再如何捶胸顿足,懊恼不已,那些过去的依然成为过去了,不会再次发生,也无法改变。很多的懊悔、遗憾、悔恨也都无济于事,于事无补。

人活于这个世界,总是蹒跚着迷茫着向前,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并为之热爱、坚持、付出,那么即便结局可能并不圆满,但是收获的又何止是结局呢?一段感情里,你付出了也得到了,或许分开了,但过程可能也很美好啊。一些目标,可能现在实现不了,甚至有些荒唐,但是热爱你所热爱的,并坚定地向着它努力,那么终究有一天山无遮,海无拦!

过去的终究是过去,未来仍在前方,不妨继续上路吧,把一切遗憾留在身后,让一切不圆满慢慢变成一种圆满。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如此甚好!

精选余光中,在现代诗、现代散文、翻译、评论等文学领域都有涉猎,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精选,欢迎阅读!精选1台湾著名作家余光......

范文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一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

对于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读者们并不陌生。那么,读过之后,大家有着怎样的感想呢?第一篇: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读后感《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

分享余光中,闽南人,一九二八年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亦自命江南人。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分享,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余光中散文》......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对余光中先生最初的印象源于初中课本里的那一篇《乡愁》——作为课本里分量集中的一篇诗歌,它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思想之情,是在台湾望着故土的厚重的思念,充满了游子望归而归不得的感叹!等到终于可以踏上故土,早已物是人非。莫怪先生感叹:“山河还在,游子已老!”

再后来是先生的《李白》,那一句“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多少的豪情,多少的意气风发,都在那年长安,都在那湾月明里!

而今,再读先生的散文,看先生年少离开故土,到了台湾,又旅居欧美……走过了无数的路,跨过了无数的桥,甚至在不少的古塔和古堡驻足停留,但先生的内心里仍思念山城的月光,思念姑苏的流水,甚至是从没到过的北国的长城也都在先生思念的一隅。

先生的文字里偶尔夹杂着几个英文单词,但更多的却充满着儒家文人的气息,充满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儒雅、睿智。偶尔几篇骄傲的自夸,也满是中国人骨子里的谦逊、不卑不亢,但也有着中国人特有的那种凛然傲气和文人风骨。先生像竹,虚心在内,傲骨向上。高昂着不屈的头颅,努力地向上生长;亦奋力地向下扎根,不断汲取来自各国文化的养分,故成就其文学的精髓。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即是过去,便努力的奔向未来。生活里,大多数人往往会纠结于过去的某一瞬间,或某一个小小的细节,亦或是深陷于一段错误的感情无法自拔,或是迷恋某个求而不得的人或事。只是,很多时候,即便再如何捶胸顿足,懊恼不已,那些过去的依然成为过去了,不会再次发生,也无法改变。很多的懊悔、遗憾、悔恨也都无济于事,于事无补。

人活于这个世界,总是蹒跚着迷茫着向前,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并为之热爱、坚持、付出,那么即便结局可能并不圆满,但是收获的又何止是结局呢?一段感情里,你付出了也得到了,或许分开了,但过程可能也很美好啊。一些目标,可能现在实现不了,甚至有些荒唐,但是热爱你所热爱的,并坚定地向着它努力,那么终究有一天山无遮,海无拦!

过去的终究是过去,未来仍在前方,不妨继续上路吧,把一切遗憾留在身后,让一切不圆满慢慢变成一种圆满。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如此甚好!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

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动用了迭字句。文章开始,就对雨作尽情的描绘: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一句就写出雨的形声。接着他跳跃联想,写道:······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雨伞撑着······这句奠定了整篇一种“忧伤”的基调。马上,他大胆想象: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这样下着雨。此时,我窒息般地感觉到余光中内心那种深深的乡愁以及爱国情怀。

本文恰恰似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意象。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灵历程相连相融。可谓情丝和雨丝交织。

余光中用诗样的语言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古诗韵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爱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而喜爱现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现代诗人汗颜。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没有音乐味,何能成为作家?同样,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将思想完美融入语言,正如他所说: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盐撒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

我读书,常常爱划句,但是读《听听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为每一句话都这么美。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评论毫无过奖,也深刻公道。

余光中文集读后感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不难看出,余光中自己就有些现代版李白的气质。诗不用说。他的散文写到兴处,也时不时会跳出一句“哈哈”之类的语气词,就好像这个人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和你交心畅谈一样。

余光中的诗使我想起年少时尝试写诗的经历。和所有以梦为马的同龄人一样,那些诗尚未懂得节制,往往只是一时兴起或无病呻吟,沦为情感发泄的工具。诗没有字数规定,不失为搪塞每周随笔作业的最佳选项。生硬的修辞、杂糅的句式、混乱的语序,时而插一句“你难道没见过江流水涌吗”式的反问,仿佛故意要人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到如今,自认为拿得出手的也仅剩下一句:

诗是我灵魂深处的利剑剑既出非见血不止步。

虽免不了自恋的嫌疑,气势总归还有的罢。可惜年代久远,明了世事通了人情,别人怎么假我就怎么学,曾经的少年意气早不见踪影。常常听到抱怨,说现在的人际交往真是越来越功利虚伪了。不错,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所谓一团和气不过是共同利益暂时营造出来的表面现象。有时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不得不割舍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所谓收敛本性乃是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嘛。

而如今,我依然在写诗,但我的诗已经失去了锋芒,出鞘的剑见不了血,只溢出多余的组织液。与其拔剑四顾心茫然,不如把破剑小心收好,别拿出来丢人现眼。我是这么想的。

“诗人”赵丽华的所谓的“诗”《廊坊下雪了》,只有两句话:

“已经是很厚的一层并且仍然在下”

如果说郭沫若写的“我的我要爆了”等等见证的是中国现代诗初期的青涩,赵丽华的“梨花体”是否已经预言了现代诗的末日?像《廊坊下雪了》这种自我炒作而成名的“名句”,简直就是在嘲笑中国三千年的诗歌历史。

舒婷在《神女峰》里写道:

“与其在悬崖峭壁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

现在看来,这倒更像在给时下流行的感情快餐做广告。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还有几个人依然在追求永恒呢?有一句话,叫做“时间是检验爱情的唯一标准”。时间的检验作用,狭义适用于爱情,广义则适用于一切事物,诗也不例外。赵丽华所谓的“诗”让时间检验的结果到底如何;仅仅凭借点击率,赵丽华所谓的“诗”究竟能存活多久——我也很想看看。

文档为doc格式。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初读《听听那冷雨》,不由大惊:散文可以如此写?细读之则手不释卷。余光中曾戏称:“右手写诗,偶尔左手写散文,算是副产品。”但这样的副产品在当代散文家中有几人能出其右?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动用了迭字句。文章开始,就对雨作尽情的描绘: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一句就写出雨的形声。接着他跳跃联想,写道:······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雨伞撑着······这句奠定了整篇一种“忧伤”的基调。马上,他大胆想象:整个中国整部中国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这样下着雨。此时,我窒息般地感觉到余光中内心那种深深的乡愁以及爱国情怀。本文恰似一首长诗,字字句句,充满令人惊奇的诗的意象。作者笔下的雨时而是“黑白片子”,时而是“宋画”,时而是“一滴湿漉漉的灵魂”,时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凭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乡愁化为种种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灵历程相连相融。可谓情丝和雨丝交织。余光中用诗样的语言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古诗韵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爱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而喜爱现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现代诗人汗颜。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没有音乐味,何能成为作家?同样,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将思想完美融入语言,正如他所说: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盐撒于烛,会喷出七色的火花。我读书,常爱划句,但是读《听听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为每一句话都这么美。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评论毫无过奖,也深刻公道。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我们大多数读者是从“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以及“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等诗句里认识余光中的,后来才知道他“右手为诗,左手为文”,散文也写得好。惜乎选本不多,就笔者目力所及,只读过他的几篇小品,如《我的四个假敌》、《宛在水中央》、《在水之湄》、《牛蛙记》、《听听那冷雨》、《借钱的境界》等,即如此,也早已为其作品中四溢的才气所熏醉。不过,跟读粱实秋一样,总感觉机巧有余而厚重不足。及至读到人民日报出版社的最新选本《桥跨黄金城》,才似乎窥到了余光中散文艺术之全豹,不,用他的话说,是全虎,是细嗅蔷薇的猛虎。

虎有威猛之气。当余光中驾着他的小道奇疾驰在辽阔的美国西部的时候,当他饮过嘉士伯啤酒开始浮想联翩的时候,当他陶醉于山、海、塔、高速公路等雄性意象的时候,余光中就是一头威猛的老虎。在《高速的联想》一文中,他说他崇拜速度,并引阿拉伯的劳伦斯的话:“速度是人性中第二种古老的欲望。”诗人的余光中或许永远不会说出“我倒觉得你(指夫人)煨得更腴了,雄得一塌糊涂!”或者“剩下他,血液闲着,精液闲着,泪腺汗腺闲着,愤怒的呐喊闲着”等痛快淋漓的话,但在散文家的余光中说来却显得本真、有人情味。文人不是阉人,不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应该是最健全,最富生气的人,是猛虎。

当然,这仅仅是浅层意义上的猛虎气。余光中的散文是以想象富赡、节奏紧张、内蕴深厚、造语奇特见长的。他的散文内容不外游记、咏物、品藻人物、家居感受、文艺随笔等几类,但他是带着他全面、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凝重的历史感进入他的意象世界的,所以他可以面对星空作逍遥游,面对莲花而意兴遄飞,从李白、杜甫到米芾、苏轼,从可口可乐到黄河饮过的血扬子江饮过的泪,从盖提斯堡的古战场到周幽王的烽火、卢沟桥的烽火,纵横开合,火花迭现。用他自己的话说“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之中,必定左右逢源,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花,字字珠玉,绝无冷场”。这种语言的密度是才气,是历史的厚重感,是猛虎气。

“微蔷薇,猛虎变成了菲力斯旦;微猛虎,蔷薇变成了懦夫”。余光中散文有其阳刚一面,也自然有其阴柔一面。以他最有名的代表作《听听那冷雨》为例,语言之迭宕、意象之开合,无不透露出他的猛虎气,但就“冷雨”这个整体意象来说,它毕竟是阴柔的、古典的。

余光中在自序中评价这个选本,“于我的散文艺术,有相当的代表性”,看来他是满意的。这一点,让我想起内地出的多种多样的港台文学选本,似乎这类反映全貌、遴选精当的集子太少了些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