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对策论文(优秀12篇)

时间:2023-11-27 10:28:35 作者:LZ文人

范文可以起到指导和激励作用,帮助读者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写作技巧。

峨眉山市矿山水土流失现状及对策论文

简介:矿山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一支专业队伍进行水保治理工程规划、设计技术指导,以确保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顺利进行。从我市现有水保行业技术力量来看,市水利水电建筑勘察设计所足以为此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在的全市矿业秩序整顿中,我作为市水土保持业务部门的一员,有幸参与了此项工作。我局依据《水土保持法》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的要求,对全市112家矿山企业进行了水土保持现场监督检查。通过检查,使我对现有矿山的水土流失现状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矿山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一些想法。

一、现状。

1、矿山分类。

在我市的所有112家矿山企业中,除5家从事地下水抽取的水业公司外,其余企业从开采方式上可分为两种:露天开采和洞采。采用洞采方式的企业主要是煤矿、石膏矿、粘土矿等企业,全市共有59家。采取露天开采的主要是石灰石矿、石英石矿、玄武岩矿、页(砂)岩矿等企业,共有48家。从矿产品种类上主要又可分为以下七种:煤炭企业、石膏企业、粘土企业、石灰石企业、石英石企业、玄武岩企业、页(砂)岩企业。具体统计如下:煤矿34家,石膏矿10家,粘土矿16家,石灰石矿17家,石英石矿7家,玄武岩矿7家,页(砂)岩矿16家,至于其它分类方式,由于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在此不再赘述。

我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属水力侵蚀地区。虽然矿山企业种类较多,但分析其水土流失程度时主要还是应按开采方式作为衡量其产生水土流失量多少的主要因素。

洞采由于此种开采方式仅在洞内挖掘,除主井口及风井口对地表有所破坏外,部分还有临时生产用房占用部分地表。此种开采方式对地表破坏较小,产生的水土流失量相对较小。

露天开采露天开采方式对地表破坏最大。在采矿作业中为了获取表土下的矿产品,必须先清除表土,这样就必然毁坏地表的树木、灌木、草皮等地表附着物,对原生地表的水土保持设施造成破坏,不同程度上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在破坏水保设施的同时,又会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此种开采方式不仅对地表破坏严重,还将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

(1)、水体污染有较大部分采取洞采方式的矿山企业,在开采过程往往出于降尘等目的人为喷洒水或洞内原本就有泉水。尽管水的来源可能不同,但在采矿中水质都极易受污染,主要存在悬浮物、色度等水质指标超标。由于基本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出洞外,汇入河沟,造成水污染。此类现象尤以煤炭、石膏企业发生最多。

(2)、植被破坏在洞采方式的矿山企业生产过程中,主井及风井和临时生产用房建设中,必然要毁坏部分林草,降低受损地表的水土涵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水土流失。而在露天开采的矿山企业生产中,由于要剥离表土,就必然毁坏地表的树木、灌木、草皮等地表附着物,对原生地表的水土保持设施造成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开采区内的水土流失程度。

(3)、弃渣。

无论是洞采还是露天开采的矿山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都将产生的大量弃土、弃渣。而产生的弃土、弃渣又往往随意随坡就地堆放,堆放渣场下方既无挡土墙,上方又无截、排水沟,每遇大强度降雨,就成为产生水土流失的物源,同时弃渣堆积体在雨水渗透后其抗滑稳定性就大大降低,极易造成滑坡和泥石流,危及堆积体下方的建筑物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我们在矿山水保执法检查中对各类矿山企业每年产渣量做了如下估算:。

煤矿生产:以一座年产量3万吨的小煤矿为例,废弃矸石量按煤炭产量的20-30%计算,每年产生弃渣量在6000-9000吨之间。全市34家煤矿企业每年产渣量约在20.4-28.8万吨。

石膏和粘土生产:石膏生产均采用洞采,弃渣量较小,但据实步估算每年也在400-600吨之间,则全市26家石膏企业每年产渣量约在10400-15600吨。

石灰石、石英石、玄武岩、页(砂)岩生产:全市47家这四类矿山企业年生产规模为328.5万吨,弃渣量以生产规模的20-30%计算,每年产生弃渣量约为65.7-98.55万吨。以峨眉山市金山石膏矿为例:该矿原系国营企业,在转制为私营企业。计划年生产能力为15-20万吨。该故生产中弃渣来源于爆破开采石膏矿时开采出的废石及剥离浮土覆盖层所造成的大量弃土石,按地质部门提供的勘查资料剥采比为0.4:1,每年产生弃渣9.2万吨。

通过以上估算可以粗略得出全市矿山企业每年产生的弃土弃渣量约为87.14-128.91万吨。如此大的弃渣量、不规范的堆放方式,为水土流失的产生提供了大量的物源,极大的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对策。

1、应对措施。

针对不同的水土流失种类,应采取不同措施来加以治理。

水体污染由于采矿过程中造成的污水主要呈现为悬浮物、色度等水质指标超标,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可采取不同处理方法分类处理。对水中悬浮物超标的的问题,可以建多组沉砂过滤池,池中过滤体采用不同粒径的砂和卵石。对色度超标的污染水,应采用简易的水处理设备加以净化,使处理过的水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就是在排入gb-3838三类水域的污水经处理后要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在排入gb-3838四、五类水域的污水经处理后要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具体经处理后排放污水中悬浮物与色度指标标准如下:(gb8978-)。

一级标准:色度50mg/l。

悬浮物(采矿、选矿、选煤)100mg/l;。

二级标准:色度80mg/l。

悬浮物(采矿、选矿、选煤)300mg/l。

植被恢复对于采矿造成的地表植被的破坏,要视其情况处理。除了永久占用的土地外,临时生产用房占用的土地,应在占用结束后栽种树木或种草。对于废弃不用的开采工作面和堆放的弃土、弃渣表面,也应在覆盖20-30公分的土壤上栽种树木或种草。在检查中我们发现位于黄湾乡黑水村的江屋基煤矿在此方面成功的经验,该矿业主在废弃矸石堆上直接栽种杨树取得了成功,目前所栽杨树树径已在2-3公分,长势良好。这样做既绿化了弃渣,又增加了弃渣的稳定性,并且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三得。

弃土、弃渣处理如前所述,全市矿山每年产生的大量弃渣的处理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对于弃渣,我们建议采取以下两项措施:。

首先是运走。由于煤矿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矸石又是火力发电厂和矸砖厂生产中所用的原料,因此建议各煤矿业主将矸石运销到我市境内的岷江火力发电厂和川主矸砖厂。对于无法运走剩余的矸石在寻找合适地点规范堆放。由于堆放地点多在山坡上,因此建议业主要在堆积体下方修建挡土墙,墙上留排水孔。堆积体上方修建截、排水沟,及时将渣场上游集雨区内产生的降水排走,确保堆积体的稳定。此外弃渣堆积体上要覆土种草植树,提高表面涵养水土的功能。

2、资金保障。

要开展好矿山企业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从我市实际情况考虑,水土流失资金来源有以下两种:一是本着“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对有技术力量的矿山企业,由业主自筹资金在市水保部门的技术指导下自行开展治理;二是对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力量,无力治理的企业,由市水利局按照法律的规定,收取其水土流失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在全市征收的水保“两费”中按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由市水利局组织进行有计划的治理。

3、技术支持。

矿山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一支专业队伍进行水保治理工程规划、设计技术指导,以确保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顺利进行。从我市现有水保行业技术力量来看,市水利水电建筑勘察设计所足以为此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市水利局计划每年对矿山有关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组织矿山有关人员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好的区县交流学习,提高矿山企业治理水土流失的意识。市水利局将为全市矿山水土流失治理提供行业管理和技术指导,使我市矿山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峨眉山市矿山水土流失现状及对策论文

提要:绿色营销在中国起步较晚,虽得到一定发展,但面临着全社会性绿色消费需求尚未形成、绝大多数企业绿色营销理念仍未确立、生产管理方式滞后、营销组合策略不相适应以及政府措施不力等障碍。

必须采取相应对策,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使绿色营销逐步成为本世纪中国市场营销的主流。

关键词:绿色营销;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一、绿色营销及其特征。

绿色营销是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产生的。

所谓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要求企业生产、销售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危害环境的消费。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

绿色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传统营销的延伸与扩展。

绿色营销的目的是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进行的前提是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与传统营销相比,绿色营销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绿色消费是开展绿色营销的前提。

消费需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绿色消费是较高层次的消费观念。

人们的温饱等生理需求基本满足后,便会产生提高生活综合质量的要求,产生对清洁环境与产品的需要。

满足绿色需求,是绿色营销的出发点。

2、绿色观念是绿色营销的指导思想。

绿色营销以满足绿色需求为中心,为消费者提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能有效防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损害健康的产品。

绿色营销所追求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展,重视协调企业经营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力求实现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发展。

3、绿色体制是绿色营销的法制保障。

绿色营销是着眼于社会层面的新观念,所要实现的是人类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必须有完善的政治与经济管理体制,实施环境保护与绿色营销的方针、政策,制约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短期行为,以全社会和全人类的共同努力,维护全社会和全人类的长远利益。

4、绿色科技是绿色营销的物质保证。

技术进步是产业变革和进化的决定因素,新兴产业的形成必须要求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如背离绿色观念,其结果有可能加快环境污染的进程。

只有以绿色科技促进绿色产品的发展,促进节约能源和资源可再生、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的开发,才是绿色营销的物质保证。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障碍。

绿色营销是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虽然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尽管理论上已具备了可能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我国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从政府方面看,主要采用经济手段来保护环境,执行过程中,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有法难执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些经济手段标准模糊,行政干预手段难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从局部利益出发,忽视环境保护,使企业没有外部压力去实施绿色营销。

同时,由于绿色产品的营销涉及到供应、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涉及的环节多,内容复杂,最终导致政府不能从客观上有力调控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第二,从企业方面看,绝大多数企业仍未确立绿色营销理念,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企业由于生产方式滞后,投入高、产出低,不仅浪费能源,同时还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

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旧的生产管理方式,必然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所生产的非绿色产品也将逐渐失去市场。

第三,从消费者方面看,绿色产品由于相对而言成本高,从而价格高。

由于我国消费者整体消费水平不高,再加上政府和企业对绿色产品宣传力度不够,致使目前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把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乏环保意识,对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还不能做到自觉抵制和进行有理有力的监督。

同时,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素质偏低,绿色消费意识淡薄,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选择。

三、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对策建议。

1、增强环保意识,积极主动开展绿色营销,培育企业的绿色文化。

企业承担环保义务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如果企业仍然无法摆脱“外部不经济性”的束缚,不仅与绿色营销,更与时代发展相悖。

因此,要开展绿色营销,企业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加强环境管理和对污染物的治理净化,促使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积极主动出击,适时适地地调整营销战略,树立全新的绿色营销观念。

2、潜心开发研制绿色产品,加快绿色产品创新。

所谓绿色产品,指对社会或环境的改善有所贡献的产品或减少对社会和环境所造成损害的产品,或指对环境及社会生活品质的改善优于竞争者所提供的产品。

绿色产品同传统产品一样,具有下列三个表现:第一,主要表现――核心产品成功地符合消费者的主要需求;第二,技术表现――是指产品各种技术质量标准;第三,策略表现――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企业实现赢利目标。

绿色产品除具有上述三种表现外更重要的是加上第四个表现,即绿色表现。

从产品能否维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从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来评价,绿色产品必须体现以下四种绿色理念:一是企业在选择生产何种产品及应用何种技术时,必须考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二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考虑安全性,产品在消费中要考虑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三是业设计产品及包装时,要降低原材料消耗,并减少包装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四是产品整体概念考虑产品的设计、产品形体及售后服务,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3、加强对绿色营销组合的研究,灵活运用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企业的绿色产品需求与绿色价格、绿色通道、绿色促销相互配合,才能引起消费者广泛注意。

绿色价格的制定要树立“环境有偿使用”的新观念,同时注意绿色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来定价;绿色渠道的通畅是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决定是否选用中间商,如选择则要考虑中间商的绿色信誉;绿色促销则需要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要与环保部门保持良好关系,寻求支持,并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有关的活动,以扩大企业绿色影响。

4、积极采用环境标志,认真贯彻执行国际环境公约、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和绿色标志制度。

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是由政府部门或其授权的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布的特定图形,用以表示某种商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等也符合环保标准。

要想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花大力气发展符合“绿色标志”的拳头产品,同时认真贯彻执行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标准,实行清洁工艺生产,在国际上为我国企业赢得良好的海外形象。

当今,在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世界主题背景下,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树立企业绿色营销和品牌形象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有助于企业顺利进入国际国内市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晋开集团人力资源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泰锋.绿色营销与我国企业发展[j].上海企业,2000.6.

[2]吴玉珊.绿色营销――21世纪的营销主流[j].江苏商论,2003.11.

[3]陈世光.论中国企业的绿色营销[j].暨南学报,2000.2.

[4]张汝根.我国企业采取绿色营销的博弈分析及成因[j].生态经济,2005.1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育现状与对策论文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世界都在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如何保持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又能减少能源消耗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对此,加快产业升级转型,促进服务业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信息服务业是服务业中具有高附加值的一个产业。而且,当前世界经济正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形态也随之由劳动密集型(人力为主体)、资本密集型(财力为主体)向知识密集型(智力为主体)转化,现代信息服务业相对比其他服务业更具有智力密集型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中的知识性日益明显,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将会带动产业深刻变革。因此,现代信息服务业将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但是目前我国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现代信息服务业概念认识不清晰,本文从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区域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一、现代信息服务业概念及范围界定。

众所周知,信息服务活动是以信息用户为导向、以信息服务者为纽带、以信息服务内容为基础、以信息服务策略为保障的活动[1].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一个相当具有潜力的新兴产业。但是,面对各个行业的信息化交叉,不同时代、不同学科与不同行业对问题的关注点不同,造成信息服务业存在宽泛性的特点,因此,很难明确定义信息服务业的概念及其范围。

通常,信息服务业是指从事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递、交流,并以信息产品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各种行业[2].这种定义可以看做是信息服务业广义定义,抓住信息服务业最本质的核心---信息,强调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信息产品为服务导向提供的服务行业[3].但是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以知识经济为时代背景,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必然发生重大转变,需要重新定位信息服务业。由于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不断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时代的划分---传统信息服务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

传统信息服务业一般指计算机广泛发展起来以前的信息服务业,主要是以文献信息为主体的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在信息服务提供方式更偏向于手工服务方式。传统信息服务业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情报业,邮政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图书馆和档案馆,图书、报刊及音像制品的销售、租赁等[4].与传统信息服务业的概念相对比,信息服务业包含信息生成、收集、加工、存储、传递等,“信息”与“服务”两个核心概念始终贯穿于信息服务业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但是由于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改变了信息服务业的整体布局,信息服务业包含的内容与实现方式必然发生变化。作为现代信息服务业,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是完全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兴电子信息服务业。因此,现代信息服务业也称为电子信息服务业[5].目前比较被认可的现代信息服务业是指充分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生成、收集、处理加工、存储、检索和利用,为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专门行业的集合体,主要包括信息传输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信息内容业[6].持相同观点的学者有周应萍[7]、王正[8]等。当然,其他很多学者对现代信息服务业涵盖的内容看法、研究呈现多样化,一部分对现代信息服务业涵盖内容的划分倾向于越来越细分化,也有一部分从宏观的角度提出过看法。孙大岩认为应从信息服务产业链的角度界定信息服务业,注重前后各个行业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他将信息服务业分为专门提供信息产品与技术的产业环节以及提供信息中介服务的产业集合[9].孙大岩的范围界定方法不再孤立地理解信息服务业,更加注重的是以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技术为核心,强调各信息服务业子群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的过程。

虽然很多学者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概念及范围界定看法不一,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哪个角度,都不能脱离信息服务业对信息进行生成、收集、处理加工、存储、检索和利用的本质,始终是以信息产品为终端,提供信息产品与服务的集合体。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将具有高度的信息技术浓缩性。信息服务业所涵盖的内容将会不断被扩宽,呈现出多领域、跨领域的发展状况。

二、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首先,我国经济正逐渐完成产业转型,信息服务业正逐渐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信息服务业的总体产业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增。以现代信息服务业的软件业为例,2005年,我国软件业实现业务收入2424亿元,同比增长45.5%,2006年,软件业实现业务收入3900亿元,同比增长60.9%,至2008年,我国软件业实现业务收入7573亿元,同比增长30.6%,增长速度呈现较快态势。2009年全国软件服务业收入为9513亿元,是2000年的16倍,软件出口185亿美元,是2000年的46倍。2010年我国软件业实现业务收入13364亿元,同比增长31%,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上升至18%.2010年我国软件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至超过1%,占全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份额超过15%,从业人数提高到超过200万人[10].占据信息服务业较大比重的通讯行业,据资料显示,增长速度逐年递增,还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的数字内容产品,是信息服务业中增长率最高的行业。因此,信息服务业整体上呈现了较快发展趋势,正逐步成为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其次,从产业布局看,信息服务业呈现产业聚集效应。其中,信息服务业产业聚集带主要有三个经济区域,分别为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这三大区域是我国信息产业增长最快的区域,拥有优越的资源条件,表现出较大的经济活力,逐步呈现产业互动与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三大区域存在各自的特点,其中,京津冀经济区域信息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最高,规模优势比较明显。主要因为北京和天津具有极佳的区位因素,两地重点高校众多,区域人才规模较大,优秀的信息服务人才提升了京津冀经济区的专业化程度;珠三角经济区信息服务业相对集中,信息服务整体水平比较具有优势。其中主要由于广东省经济圈对于信息服务业的重视,政府积极推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比其他经济区域具有较完善的市场机制,积极推进将珠三角建设成为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现代信息服务业聚集中心。因此,珠三角经济区能够充分整合资源,促进各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较平稳,产业支撑地位较稳固;而长三角地区呈现信息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其中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各方面经济增长都领先于其他城市,特别信息服务水平相对比其他地区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而浙江、江苏等地由于信息服务业中私营企业众多,造成整体信息服务业水平低下。但是长三角地区属于沿海地区,本身经济综合实力就较强,并且在上海信息服务业的辐射下,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能够有效推进长三角其他地区的信息服务水平。因此,长三角地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互动融合性最好,提升信息服务水平的潜力最大。三大区域的信息服务业发展具有自身不同的特点,有自身的劣势和优势,虽然整体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势头,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比,我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如何借用自身资源,充分挖掘区域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将是我国信息服务业重要把握的问题。

三、现代信息服务业存在不足以及对策研究。

1.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存在不足。

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近十年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对比仍然落后20-30年,其中,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存在的不足也比较明显,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缺乏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才结构不合理。任何一个行业人才资源始终都是核心竞争要素之一,现代信息服务业也不例外。但是与美国、日本和印度等信息服务业发达国家相对比,我国信息服务人才数量与质量都存在较大差距。面对资源丰富的市场环境,人才的缺失将直接抑制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优秀人才资源主要都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区,其中有因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以上城市相对集中,而且城市收入水平也吸引大量人才资源集中,以致其他区域信息服务人才资源不足,特别是具有高端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而且信息服务人才结构极度不合理,底层基础开发人员多,具有丰富经验的中端人才以及具有领导能力的高技术人才极度缺失,这造成企业与国外大企业相比较,自主创新性不足,其主要原因是信息服务业在我国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并且目前尚无统一的人员资格认定和考核制度,造成了人员素质的整体偏低[10].

二是行业整体发展不均衡,区域协同性差。目前,从行业的布局角度看,各项经济数据显示,我国信息服务业目前在软件业和通讯行业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突破,但是信息分析与咨询业、数据库业、软件服务业、文化传播和动漫游戏等新型业态发展却相对滞后,造成行业整体发展不均衡的现状[11].而从经济区域的.角度看,目前信息服务业的高增长主要集中于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域,总体偏向沿海城市,中西部城市的信息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资源较少,行业活力低下。这种不均衡的发展现状造成沿海各经济区域行业同构现象和同质竞争明显,沿海不同地区产品过剩,资源浪费,同类企业的过度竞争引起企业规模效益低下,但是内陆地区市场却无法有效激活,市场需求不大。各经济区域之间资源共享不完善,区域协同性较差。

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政策扶持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背景下,各经济地区积极响应产业转型的号召,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对推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各经济区域存在共同的问题在于对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虽有宏观环境的刺激,但是缺乏微观政策的扶持。各经济区域政府对于信息服务业的引导性不强,很少有针对信息服务业而提出的具体的政策调节,例如税收优惠、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等。由于这种在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上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部署,发展造成定位不清晰,整个市场体系不健全,不成熟的信息服务业市场机制完全制约了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

2.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对策。

面对现代信息服务业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想激发我国整体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彻底提升行业发展水平,笔者认为应该充分融合人为的强行干预和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两种方式,具体的发展建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信息服务人才体系,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坚持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充分调动高校、研究机构的人才资源,为企业培育优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政府与企业积极制定例如提供落户和提高薪酬等激励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盟。为人才在各经济区域的流动提供制度环境。而且企业可从自身角度出发,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尝试建立信息服务人才体系,通过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践岗位,制定相关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统一标准,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培训,构建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

二是信息服务外包与自主创新融合。由于各经济区域自身具有不同的优势与劣势,信息服务业整体发展不均衡,但是在行业资源暂时又无法合理流动的情形下,要解决同地区过度同构、同质竞争的不良影响,各经济区域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外包与自主创新融合。通过外包,可缓解同地域同构、同质企业的竞争压力。一方面,将企业资源逐步向中西部等流动,可促进信息服务业相对落后的城市的发展,逐步缩小国内各经济区域的信息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外信息服务发达的高素质企业合作,消化吸收各种企业资源,慢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各经济区域的优势互补,加强企业间错位竞争与合作,提升企业自身优势的同时避免优势资源的过度竞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积极促进我国信息服务业的整体水平提升。

三是加快制度法规建设,优化政策环境。目前,各经济区域对现代信息服务业虽然都十分重视,不同区域政府也从政策层面对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从不同程度起推动作用,但是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仍显得动力不足,外部环境也没有达到促进行业发展的最佳状态。首先,政府要继续提高对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认识,根据地区特点积极落实各项有助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并且,必须快速推进制度法规建设,构建有助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其次,通过完善制度法规,既能合理约束行业的不良竞争行为,又有助于形成行业标准,对于一些涉及政府的信息资源,能在标准范围内将信息资源得以释放。毕竟在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12].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有助于企业更有效地获得市场,抓住市场机遇。

四、结论。

在产业改革的背景下,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将对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我国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取得的成就是不容忽视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的差距还是较大的。本文提出的我国信息服务业所面临的行业发展不均衡、缺乏高素质人才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相关建议对策,希望能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帮助,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6]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信息年鉴[m].北京: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2008.

[8]王正。现代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国银行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在一定意义上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标志着一个国家女子田径运动水平的高低。本文通过找出当前中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成绩的差距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前言。

从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女子七项全能整体水平于1987~1988年小幅度下降,从1988~1993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在1993年达到最高点,略有上升,从1998~总体水平又呈下降趋势,总体水平又呈上升趋势。因此,可以证明中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成绩主要以全运会为中心,并在15年中经历了一个发展、提高、滑坡和上升的过程。但较国际优秀女子全能运动还有很大距离。

2.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现状。

2.1.女子七项全能运动自引入我国以来,发展很快,特别是8o年代末到90年代初,许多科研人员对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找出了我国选手的差距(主要是速度耐力差),并提出了以800米为突破提高整体水平的建议,使得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进入90年代后,我国女子七项全能选手在世界大赛中表现平平,成绩一般。可以说中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发展主要以全运会为中心,并在间经历了一个发展、提高和滑坡的过程。

2.2.中外优秀运动员的七项成绩比较。通过对第24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成绩与20第9届全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成绩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外运动员在各单项得分占总分的百分比的排序上没有明显差别。得分率最高的`都是100米栏,排在2~4位的是都是跳远、200米和跳高。最低的都是标枪和铅球这两个投掷项目。说明在女子七项全能运动中,跑、跳类单项水平相对比较高,特别是以速度为主的项目上。但中外运动员在各单项的得分率上有明显的差别。

在前三项当中,国内运动员在2oo米与跳远这两个单项上,得分率比国外运动员低。国外运动员在速度上占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在跳远项目上也大优于国内运动员,在得分率的排序上国外运动员排在了第2位、第3位,而国内运动员只排在了第3位第4位,而跳高排在了第2位。得分率差别最大的两项是标枪和800米,其中,国内运动员的800米在得分率上明显低于国外运动员。标枪是国内运动员在得分率上明显高于国外运动员的一个单项,也是国内外运动员在单项得分上差距最小的一个单项。

我国运动员在各单项的发展上也存在着平衡的现象,如果我国运动员能提高800米和投掷类项目的成绩,则全能的成绩也会大大提高,与国外运动员的差距也会缩小。

3.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发展对策。

3.1.训练思想指导思想的转变。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选材普遍存在着从单项运动员中挑选的问题,缺乏系统、全面的选材依据和方法。据调查,相当一部分基层教练员违背运动训练规律,对青少年运动员实施过度的早期专项化训练,妨碍了运动员成年后成绩的提高。从专项角度出发,通过投掷类项目成绩的影响因素来看,最主要的因素有运动员的出手角度和最后的出手速度,而这两方面又取决于运动员的身高和爆发力。因此在投掷类项目选材中既要注重运动员的身高,又要选择爆发力和身体素质好的运动员。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选材往往两者不能兼备,致使全能训练没有好的苗子。因此,要提高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水平,就要加强这方面的选材。

从世界优秀选手的成绩来看,要想取得好成绩,应该追求“全能能手”型运动员的培养。通过对女子七项全能等级的成绩与“全能能手”等级成绩的比较表明,某等级“全能能手”的确立,将提高等级的分值,以刺激运动员、教练员对分值的特殊要求,提高其追求的目标。

3.2加强女子七项全能训练力度和训练质量。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的速度,跳跃项目成绩得分差距不大,而投掷项目成绩的得分已明显落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应继续发扬和保持优势项目,加大弱势项目的训练。

在全能运动的训练过程中,中国的教练员过多注重速度和跳跃项目的训练,对投掷类项目的训练不是很重视,因此要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要在运动训练上改进训练手段以及训练思路,特别是训练创新上要下功夫。

女子七项全能比赛要求越来越高,项目之间的紧凑性加强,对体力及技术发挥的稳定性要求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成绩,提高整体水平,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加强项目之间的连接性和紧凑型,即在体力消耗很大和极限强度的情况下加强下一个项目的训练,提高成绩的稳定性,保证成绩的正常发挥。

4.结论。

4.1.中国女子7项全能运动目前水平比较低,单项发展不平衡。投掷类项目普遍低。因此中国女子7项全能应该加强投掷类项目的训练。从而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4.2.世界优秀女子7项全能运动员表现出相对“全能能手”型娄型特征,中国女子七项全能要想提高成绩,就要注重全能型运动员的培养。

4.3.中国女子七项全能要加强投掷类项目的选材和训练质量,并在训练过程中加强项目的衔接训练。

参考文献:

峨眉山市矿山水土流失现状及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依据重庆市农村地区当前经济环境,以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供给现状为出发点,浅析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单一、农民贷款门槛较高和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不完善等,同时借鉴我国在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问题上采取的措施和办法,比如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明确加强政府的地位和作用等,归纳提出了解决制约重庆市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需求;涉农金融机构。

一、重庆市农村金融的现状。

一是改革和重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原重庆农村信用社通过“三步重组”战略,于年底成功转制为重庆农商行,并于年底赴香港h股主板成功上市,期间,填充了资本金,提高了服务“三农”水平。二是改革和试点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农行重庆分行于1979年恢复成立,它是中国第一批“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试点单位,秉持“服务城乡、面向“三农”的经营发展理念,积极支持重庆城乡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力推进“五个重庆”建设,期间,中国农行重庆分行通过健全事业部管理体制和组织架构,积极落实“六个单独管理”制度,致使“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三是正式挂牌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分行。邮储银行重庆分行于宣布成立,坚持服务“三农”、扶持社区和发展中小企业的经营理念,坚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并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业务形式多样化,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期间,积极执行市政府所下达的任务,如支持重庆两江新区的建设、推进“五个重庆”的构建和扶持“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这一系列工作为重庆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约为千亿元的资金支持,经过不断深化和改革,它已逐步成为服务重庆“三农”的主力军之一。四是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截至年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继建立起33家,其中村镇银行占有31家,基本覆盖了81.01%的区县。农村资金互助社占有2家,例如,重庆市黔江区城东诚信农村资金互助社,它主要向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社员提供存贷款和结算代理业务。因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已成为重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一股茁壮成长的新兴力量。

二、发展重庆市农村金融的问题。

1.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单一。分散的农村金融市场,较高的服务成本,不利的交通网络,使得相关的涉农金融机构不愿意参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对提供多样性的服务方式的积极性也不高,再加上区县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都属于非法人机构,它们没有贷款审批权和业务信贷产品创新自主权,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涉农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多样化的涉农服务方式。2.财政支农投入不足。政府缺乏对金融机构涉农信贷的`激励机制,区县政府的激励机制只针对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总规模,而涉农贷款增量的财政奖励政策并未得到有效落实,导致金融支农的激励力度较弱,当前各家涉农金融机构的涉农信贷主要热衷于投放期限短、回收期限快且主要满足农户种植养殖业所需的信贷产品,而缺乏中长期限的信贷产品,如农村通信建设、抗洪抗灾、购置大型农用机器设备和大型农用机器设备保险等所需的3-5年的中长期涉农信贷。3.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不完善。,重庆市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农行这三家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出于经营成本、风险防范和盈利情况等多方面的平衡,共撤并机构网点约为303家,这些涉农金融网点的退出使得农村金融发展缓慢,金融服务质量低下,金融服务环境变差,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乡镇仅有农商行或者邮政储蓄银行继续保持经营,有些落后的农村地区还存在金融服务空白区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三、发展重庆市农村金融的对策。

1.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以农商行巫山支行为例,该行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打造惠民银行,例如,发放300万元支农资金,用于支持曲尺乡纽荷儿、李子等水果产业发展,发放1000余万元烤烟贷款,重点辅助官阳、笃坪、骡坪等乡镇烤烟种植户增产增收,同时,强化服务渠道创新,提高atm机覆盖面,仅20,大昌、官渡、骡坪等6个乡镇的分理处新增atm机13台,其次,加强推进农村便民自助服务终端建设并累计投放100余万元,这些都切实满足了当地农户的金融需求。2.加大对“三农”服务的财税政策支持。在重庆市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重庆市积极探索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促进农村金融资源合理配置。截至年年底,重庆市累计争取到中央财政支农定向费用补贴资金7357万元,安排市级专项资金8000万元。其次,建立起“三权”抵押风险分担机制,主要用于一定比例的经济补偿对于“三权”抵押贷款中的本息损失,运用市级专项资金万元,建立起涉农企业贷款贴息机制、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机制、贷款损失风险补偿机制等。3.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以农商行巫山支行为例,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从服务环境上,新增饮水机、添置绿色盆景、放置报刊架等用具,从服务方式上,新增vip服务窗口、增设1万元以下存取款快速通道、添加多台atm机,合理功能分区,切实营造了一种氛围和谐、服务高效和设施齐全的人文环境,使每一位客户都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服务。

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的发展,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重庆市也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出色成绩,表现在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的有序推进,信贷资产质量的不断增强,涉农贷款规模的稳步增长,金融抗风险能力的不断加强,极大地促进了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因此,在重庆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领导和管理下,在农民的金融意识不断提高下,重庆农村金融将会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

参考文献:

[1]杨子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j].农村金融时报,(05)。

[2]卢兴城.重庆市农村金融储蓄机构发展现状分析[d].2009.

峨眉山市矿山水土流失现状及对策论文

高校图书馆目前一般都采用数字图书馆的形式,数字图书馆是采用了数字处理技术,将图书馆建立成为一个虚拟的图文空间。在数据库内,将馆内的所有藏书进行登记、备注,从而简化管理者的工作内容,方便高校学生们进行阅读。但是,对于馆内的管理人员而言,却是一项全新的考验。对于高校图书馆的人事管理现状而言,普遍存在管理上缺乏适应性,在数字化图书馆的模式下,管理上容易出现疏漏。对于造成出现不适应以及管理疏漏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数字图书馆而言,其真正进行实施与应用的时间并不是很久,而对于多数的高校图书馆而言,其内观人事管理人员的工作年限较长。因此,所造成的问题就是对于数字化管理,资深员工的应对能力。数字化图书馆,需要采用最多的工具就是计算机。而对于计算机而言,一些年长的图书馆管理员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还不是非常熟练,从而造成了工作中的适应缓慢。

其次,数字化的图书馆管理主要是一个虚拟的图书馆界面,通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信息进行藏书的信息记录与显示,从而将信息更好的呈现,帮助学生们更加快捷方便的查询与浏览。但是,对于人事管理而言,原有的一些部门不要过多的人员,或者一些部门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于图书馆的内部人事安全,面临着裁员问题。那么,这对于一些资深员工而言,尤其是对于计算机操作不是非常熟练的管理人员而言,是一种很大的冲击。

第三,数字化的图书馆对于书籍的备份信息,需要及时更新。单片机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也得到了应用。因此,需要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们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适应新的管理模式。总之,高校图书馆的人事管理现状需要及时改善,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尽快找到解决的办法予以解决,从而实现高校数字图书馆的良性运营。

二、高校图书馆人事管理的对策分析。

对于目前高校图书馆存在的管理弊端,图书馆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本着顺应科技发展的方向,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尽快适应新的管理模式。例如,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对于数字化图书馆的相关变化以及操作等进行知识培训。最为重要的是,要培训管理者们的思想,从思想上给予影响,明确加强管理策略,提高管理素质,对于高校的图书馆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对于高校的图书馆的人事管理方面,应该更大程度上加强管理者们的素质,避免出现利用开馆时间,在馆内大声讨论。人事的'管理,需要根据各大高校的切身实际进行制度的制定,其最终目的在于能够通过人事管理与调度,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合理化运营。

三、结语。

面临着全新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从图书的采购、备注、借阅以及馆藏,几乎所有的图书馆内部的管理工作都发生了改变。对于学生们而言,的确是更加清晰明了,并能够更好的使用图书馆资源。但是,对于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则需要进行一定时间段内的适应与培训。高校数字图书馆应用的时间并不是很久,而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一般都是资深员工,更加熟悉传统的管理方式。数字图书馆的全新管理模式,确实会让一些管理人员不适应。因此,为了更好对图书馆进行管理,图书馆的人事管理要尽快做好安排,并抓紧进行培训,从而能够更好的对图书馆进行管理,让高校数字图书馆更加方便学生们使用。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

摘要:将农业科技管理作为研究重点,分析了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探究,总结了科技管理工作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化的推广实践策略,核心目的是通过对推广实践工作的优化,促进农业产业的经济发展。

在农业产业运行及发展的背景下,需要通过对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分析,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研究中发现,在农业技术推广中,需要采用先进的项目实践创新整合机制,营造生态化的农业项目发展机制,并为网络工作的项目革新提供支持。同时,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中,需要建立科学化的农业推广工作,根据农业的发展现状,建立科技化的网络系统建立方式,规范产业化的推广机制,从而形成规范性的网络体系运行机制,为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产品推广提供支持。

1.1农业推广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

在现阶段农业发展中,由于历史原因的限制,政府对农业化的推广工作并不重视,一些农业推广工作的从业人员主要是乡镇的技术人员,但他们多为编外人员,专业的推广能力较弱。相关管理部门没有形成垂直的管理体系,导致行政效率的整合机制偏低。统计中发现,有60%的农业技术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上,30%以上的人员年龄在40~50岁,而且学习能力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从而制约了农业推广工作的创新。

通过对农业科技信息整合技术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农业科技推广及工作创新中,需要将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作为核心,但在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薄弱的背景下,农业的地位逐渐降低,而且,农村发展中也没有将农业作为主导,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地区整体的产业推广能力降低。同时,在农业科技意识分析中,相关技术人员对农业生产的新信息技术以及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弱,影响了农业技术信息的推广[1]。

在现阶段的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存在着工作不对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制度设计中,上层制度的设置与下层需求呈现出不对称的问题,导致农业群体出现了特殊性以及复杂性的问题。同时,由于农业经济效益水平相对较低,对信息化的技术需求不足,导致专业能力的提升受到影响。第二,组织工作难以构建。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其信息技术的构建以及推广无法满足项目的推广需求,而且组织的观念意识相对较差,导致人才缺少专业性的培训,同时,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缺少针对性的品牌推广意识,从而对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构建造成影响。

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

国外道路交通事故形势虽然比较趋于稳定,伤亡率也很高,每年大约有150多万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伤亡。其中低收入的国家道路交通事故对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占国家总收入的1.5%左右。中等收入的国家每年的道路交通事故经济损失在700亿元左右。很多国家在遭受到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之后,采取了很多的办法和措施减少和防止道路交通事故的损坏,制定了一些列的交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并且对人们加强了道路交通安全的意识。有了这些措施和对策,国外很多国家的道路交通事故都基本保持了稳定,并且还有降低的趋势。

1.2国内道路交通事故现状。

与其他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一直是最为严重的,道路交通事故多发,并且危害极大。随着汽车制造业以及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道路交通事故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经济损失越来越大。目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已经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但效果和力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整体来说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还需要加大相关举措,研究出相关的措施和办法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2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特征。

2.1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高。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高,稳居世界之最。美国虽然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比较多,但死亡率不高,平均发生57起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数为1人。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高发,并且死亡率高,平均每4起道路交通事故中就有1人死亡。两者相比较,就可以发现问题的严峻性。

2.2道路交通事故伤亡率不断增长。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伤亡率还在不断增长中,增长趋势不容乐观。道路交通事故的各项数据都比较高,并且呈现增长的曲线形式,并没有平稳和下降的趋势。与国外道路交通事故相比较,国外道路交通事故显然已经度过了高峰期,逐渐趋于平稳和下降的趋势。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的伤亡率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是还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控制力度不够,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稳定趋势。

2.3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较多。

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历史比较短,但已经大规模的实现了高速公路的通路,高速公路的建设规模还在逐步的扩大中。我国高速公路的驾驶员和车辆对高速公路的适应力度还不足,高速公路在设计、建设和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还需要一定的实践进行发展。所以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较多,造成的损失比较严重。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中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占有很大一部分,高速公路为人们提供了方面快捷的运输方式,但也由于速度快,带来了种种安全隐患。高速公路对驾驶员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驾驶员在高速驾驶需要具备更高的驾驶技能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3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对策。

3.1加强法制建设。

针对交通安全部门,建立健全的机构,各个部门的职能要明确,并且对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指定长期的工作规划,对道路交通事故有综合和长效的治理能力。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制建设,对于交通违规严格的进行惩处。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和细化,对相关问题进行及时的进行补充和调整,以便符合和适应现在的形式。加大执法力度,对道路交通事故中的非法行为要严格治理和纠正,从而让人们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减少交通规则的违反。对于道路交通事故的肇事者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进行处罚,警示和教育他人。

3.2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加大道路交通安全的宣传,让道路交通的参与者交通安全意识提高。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自觉性,让人们自觉的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对于道路交通的驾驶员,要多进行宣传教育,对于其驾驶执照的审核要严格把关,提高综合驾驶能力。对于偏远地区和农村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需要更加重视,有效的提高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只有做好了道路交通安全的宣?鞴ぷ鳎?才能让道路交通的参与者都能够自觉的遵守交通规则,这样道路的交通秩序才会更好,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才能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3.3提高道路交通的理论和技术能力。

从理论和技术上大力提高道路交通的状况,改善道路交通的硬件设施和条件,为车辆创造更加安全可靠的驾驶条件。道路是交通安全的关键因素,道路状况不好,将会加大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所以针对不好的路况,要及时的进行改善,有效的减少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分析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了解其因果关系。很多交通事故都有其内在安全隐患因素,但深入分析其原因,就会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通过统计学的分析,可以掌握其内在的变化和规律,有了这些因素和数据,就可以有效的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预防和较少。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道路安全事故的现状是十分严峻的,道路交通事故的伤亡率居高不下,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了极大和威胁和损害,所以在原有的道路交通事故防范措施之上,还需要采取更好的措施和办法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加大宣传范围,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和避免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有着新的特征。在农业的生产结构安排方面逐渐向着市场需求导向层面迈进,在实际的生产经营风险方面不断加强防范,而农业产业的不断完善,也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生产经营的范围,然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挑战比较大。在农业的实际生产经营中,外部环境的复杂化特征比较突出,在分配的方式以及格局的变化方面也比较突出,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这些特征方面就使农业经济的管理方面彰显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现状来看,对于管理的体制层面,我国当前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制定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比较重要。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当前农业经济的管理和基本经济体制没有协调发展。这就会造成在农业经济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再者,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够,也是农业经济实际管理水平得不到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从当前的农业经济实际管理的现状来看,这一工作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农业经济在近些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也对农业经济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的关键发展时期,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观念上还没有及时转变。对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够,这就造成了经济管理的整体效用不高。

另外,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在管理方面的执行力也不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够丰富,这就造成了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难题。在实践管理中,管理人员、管理技术及管理制度,这几个方面没有紧密结合,从而使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得不到提升。

新的发展时期,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信息化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的提升,但是从实际的管理情况来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成熟。由于缺乏信息化的管理,管理信息的传递及创新措施的实施效率等都比较低,不利于经济管理的水平提高。

要加大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改革的力度,就应该从多方面进行重视。首先,应该充分体现农业经济管理改革的作用。通过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改革,就比较有利于社会主义农村小康社会的构建。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农业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层面的因素影响,管理十分繁琐复杂,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尚存在诸多不足,这就需要合理地进行改革,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健康发展。随着改革措施的有效实施,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就可以得到有效实现。

农业经济管理的改革,能够对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农业经济的管理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保障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密切其和农村发展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有助于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的目标[4]。通过农业经济管理的深化改革,也有利于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只有充分注重改革的具体措施,才能真正地保障农业经济管理的全面发展。

为保障农业经济管理改革优化目标的实现,就需在相关的策略实施上具有针对性,才能不断提升管理的效率水平。笔者结合实际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改革发展进行相应的探究,提出几点改革措施,希望对农业经济管理改革的整体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一,随着农业经济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要充分重视土地的'合理化使用。从具体的实行措施上来看,要有效提升土地的产出,加强对土壤进行改良,充分保持土壤的养分。注重对田间地头的管理以及优化管理方式,还需充分注重土地的多样性,结合实际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种植经济植物。只有土地得到合理化的使用,才能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第二,注重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性。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制度的完善,这也是维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条件。要加强对农村资金筹集方面的重视,并要在资金管理方面建立有效体系,注重资金管理改革的完善性。相关的经济管理人员,要充分注重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对资金总数的清算,要加强对审计管理等环节工作的实施。按照相关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升经济管理质量。

第三,农业经济管理的思想观念要及时转变,跟上现代化的管理方向。要充分注重农业经济管理这项工作,要力求将这一工作有效完善化。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管理效率及水平的提升。同时要注重经济管理队伍的科学化培训等,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这就需要对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扩大管理人员的知识面,这样才能更好提升他们的经济管理水平。

第四,充分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当前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在信息化管理建设方面得到优化,才能真正的保障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这就要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充分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注重人员的专业化知识学习和新技能的运用等[6]。通过财务信息化的管理,就可以有效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水平。同时也要能注重对信息管理制度的完善,从多方面进行强化及完善,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第五,加强相关的宣传工作。不断加强农民的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让农民能深切的认识到信息化的管理重要性。例如:通过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向村民公布相关农产品价格和市场供求信息,通过简单培训向村民教授新媒体知识,通过新媒体及时公布村务信息,方便农村工作的开展要建立覆盖农村的网络信号覆盖体系,力求家家户户通光纤要按照市、乡、商家、县、村、业主、农户的层次分工,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网络体系。加强宣传的多样化,将多媒体技术和广播电视等加以综合运用。只有如此才能保障信息化管理质量水平的提升。

3结语。

总之,处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在多方面进行优化,进一步强化经济管理的质量。充分注重管理措施的科学实施,只有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建设还有诸多层面需要加强完善,要充分注重农业领域的现状,充分重视基础性改革发展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整体管理的不断进步。此次主要从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措施等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希望能对实际的管理发展有所帮助。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题目及对策毕业论文

摘要:加强和完善我国会计监督的对策主要有:加强内部审计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实行季度评分制,将责任归结到个人;健全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巩固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关键词:会计监督;“三位一体”;财务透明化。

计监督概述。

会计监督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计监督集单位内部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三位于一体;狭义的会计监督是指会计人员根据相关法规政策的规定,享有其所赋予的特殊地位和职权,监督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相关的资金运行,以保障各项经济活动行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促进实现企业和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有效的会计监督有利于保障会计行为的规范化、会计信息的高质量、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和有效使用、企业行为的合法化,更有利于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的形成。

一、会计监督的重要意义。

1.会计监督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与企业经营活动及其结果息息相关的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以及政府等方面的利益存在一定矛盾与冲突。为了使经济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只能依靠法律、法规和制度约束下的会计信息来协调关系,依靠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来表述经济活动,根据会计提供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样,会计监督就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2.会计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还是国有独资公司,都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规范经营行为,并且依法设置会计监督。由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没有有效的会计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会计监督如果脱离了会计核算过程,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之中,只有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及时、连续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会计核算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3.会计监督是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需要。

4.会计监督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成来看,会计监督应该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帮助企业实行最优化的经营管理,合理、有效地组织各项经济活动和运用各项资金,努力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在国家法律、法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简而言之,就是帮助企业经营者合法、有效地完成受托责任。因此,会计监督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而且其本身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虽然有着强有力的监督体系,但是由于还有一些缺陷,导致我国部分企业出现了很多会计信息失真等监督不力的情况,具体呈现以下一些问题。

(一)企业财务报表的信息失真。当监管人员进行报表抽查的时候,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临时将报表信息肆意编造,改造,用来掩饰企业一些财务信息的漏洞。一些会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屏蔽财务会计真实信息,甚至用虚假的数据来粉饰会计报表。有些会计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通过粉饰会计报表的办法使其达到业绩考核指标的要求。失真的财务信息的积少成多,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董事会运作缺乏约束机制。在企业中,董事会拿监事会当摆设,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无法得到体现;一些企业管理者为了谋取利益,不惜编造虚假会计报表。因此让企业的资金流动数据缺失严重,虚假数据不断增加,最终影响企业的效益。对企业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健全,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当局,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比如“红光实业”上市公司的虚报瞒报、包装上市,坑害了广大社会公众股东,部分原因就是对单位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健全,阻碍了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督。

(三)对会计监督认识不到位导致会计监督不力。

虽然《会计法》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在内部会计监督中的主体地位,但有些企业单位负责人法制意识淡薄,不理解什么是会计监督,认为既是监督,应是外部监督,与企业内部无关,导致内部约束机制缺失或不健全。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是老板,会计上的事情由自己决定,让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事,甚至让会计人员做出违法行为,如变更原始作证,掩盖不合法的经济内容使其表面合法化。一旦违法行为被发现,更是发挥各路神通,找人代之,减轻自己的责任或是不了了之,这些都妨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也不利于后续的社会监督及政府监督的进行。

(四)企业组织结构不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失调。

公司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是管理控制和交易控制的基础和前提。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往往忽视内部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重核算轻管理,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及与现行核算的不配套,使决策层、管理层和业务层间前后不衔接,缺乏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导致内部控制失调,最终影响到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发挥。有的单位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有的单位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以致会计秩序混乱,现象经常发生。目前多数企业的内审机构形同虚设,其构成人员均由部门领导委任,经济利益均受到单位领导人的制约,这自然对内审人员的监督行为构成约束,因此对企业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能起到有效监督作用的极少。

三、健全和完善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内部审计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企业内部必须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使其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在领导层次选择上要提高内审机构的直属领导层次,直属领导层次越高,其独立性就越强。通过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为出发点,改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明确内部审计责任。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是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的、最根本的保障,应当要求审计人员明确职责,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理念,改善自身应有的知识结构,精通财务知识和审计技巧,具备一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实行季度评分制,将责任归结到个人。

许多企业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无法归结到个人,许多时候在调查的时候将根源中断。因此可以将会计人员分组进行管理,对于季度的'表现,打分记录,实行奖惩制度。对于资金流动的管理,要将责任归结到个人,实现财务的透明化。

(三)健全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只有通过单位内部、社会、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会计监督才能真正有所作为,会计行业才能得以继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单位内部监督是整个监督体系的基础,是做好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保障。社会监督以独立的第三方的身份对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进行有效的监察和督促。政府监督是指相关部门(主要是财政部门)、定期对计执法情况进行检查,并抽查会计信息质量,采取措施整顿规范会计秩序,从宏观角度为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巩固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会计的监督体系需要法律的强有力的支持,让会计监督制度有法可依。我国如今已颁布了新《会计法》,因此应该出台相应的细则,实现会计监督的可操作性。地区政府应该根据实际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对于违反会计职责的人员要有法可依,加大惩罚力度和执行力度。

(五)建立有效的现金控制制度。企业的生命力在于资产尤其是现金的流动性,控制了企业的现金,等于完全控制了企业的经营活动。控制现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l)杜绝账外现金循环,所有的现金都进入银行账户体系。(2)保证现金全部能够集中管理。企业可以设立财务结算中心实现集团内部资金的统一管理,及时了解子公司资金运营方向。(3)做好预算结算工作。日常开支做到事前要有预算,事后要做结算。(4)超过一定额度的支出项目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审批。(5)对资金的筹集、调拨、利润分配等重大决策都直接掌握,集中管理。

(六)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一是严格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增强其业务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二是加强会计人员思想政治教育,严格履行会计监督职能。三是建立具有刚性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力度,以此为约束和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另外,加强国家监督。国家监督作为一种外部监督主要是指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部门的职责权限,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行为和会计资料所进行的监督检查,是我国会计监督体系的主导。国家监督职能落实的如何直接关系到会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因此强化会计监督必须加强国家监督。

四、结语。

我们应当认识到会计监督体系在企业制度中的重要性,让“经济超越发展,会计随着超前”的原则在制度中贯穿始终。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在企业经济发展中会计造假,信息质量不真实的客观存在性和必然性。对于不断发展的企业中,必须要逐渐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加大人员投入的力度,才能有效地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扩大化,从而保持企业会计人员在经济管理队伍的健康和干净的形象。

参考文献:。

[1]王萍.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08.(22).

[3]高立红.浅谈企业集团完善和加强内部会计控制[j].现代会计.2008.(5).

[4]朱永永.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5).

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

在现阶段农业产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工作,需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构建,全面提升科技项目的推广力度。农业发展中,需要将提升农产品质量作为核心,提高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的过程中,若产品的整体质量相对较低,会使产业在经济发展中逐渐丧失市场份额,导致经济效益的严重损失。因此,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整合中,需要制定专业性的农业自主管理办法,改进种养模式,构建特色化的农业项目发展机制,满足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特色化创新需求,提高农业产品项目推广的实践能力。同时,在专业化农业推广实践中,也需要建立科技的研发及整合机制,保证科研经费的合理开发,实现农业产品项目的自主产权,保证新产品、新技术以及新科技的稳定开发,从而实现农业产业推广实践工作的稳定创新[2]。

2.2构建可持续化的农业发展机制。

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需要将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作为基础,并在可持续发展农业整合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长足性的农业产业科技管理机制,提高农业产品项目的服务机制,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合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而为人口素质的提升以及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支持;第二,在农业产业结构整合中,需要实现农业与农业非农产品的协调性发展,满足农业产业的经济发展需求;第三,在农业产业建设中,需要构建特色化的产业建设机制,实现农业项目生产的服务化以及节约化的发展目标;第四,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中,需要带动农户发展,以专业户带动专业村,促进农业科技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3构建特色化的品牌服务推广机制。

在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构建中,需要强化产品的宣传整合机制,构建特色化的项目服务品牌,重视产品品牌以及农业标准化的.项目建设,因此,在农业特色化资源转化中,为了提升品牌的优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力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积极推广并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从而实现特色化的农业产品生产机制,在农业产品加工及包装中,需要构建环保标志,提高农产品的优质化创新;第二,全面增强品牌的广泛性及文化性特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的集群化、品牌的集体化,并明确地理表示,满足产品品牌形象构建的核心需求;第三,在农产品项目设计中,需要建立可持续性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满足农业产品发展的可持续性需求,避免农产品资源运用的过度消耗,促进农产品的生态化创新,提高产业的经济价值[3]。

3结语。

在现阶段农业产业运行及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将农业产业的科技发展作为核心,通过对农业产业科技化的管理,进行农业产品的项目实践以及品牌推广,构建专业化的农业推广机制、产品项目创新机制以及特色化的品牌服务推广机制,从而为产业的资源优化以及项目发展提供良好依据,实现农业产业的经济化发展。

参考文献。

[2]汤国辉,刘晓光,董艳,等.协同创新大学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在农业园区创建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为例[j].科技与经济,(5):62-66.

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

随着网球运动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以李娜、彭帅、郑洁为代表的中国女子网球在国际网坛取得的辉煌战绩,对国内网球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纵观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的整体情况,所存在的矛盾依然凸出,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网球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以教育系统为主,以学校作为支撑点,同时兼顾文化教育与专项训练的新型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教体结合”模式备受国内专家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中学阶段正处于身体发育和运动素质提高的重要时期,不管是升学还是走职业化道路,都是我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期。笔者结合四川省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教体结合”模式培养基地―绵阳南山中学,同时对在该校参加2015年全国中学生网球锦标赛的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并从中找出“教提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力求完善网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以促进我国网球运动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参加2015年全国中学生网球锦标赛的各省的运动员、教练员、领队以及赛事领导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博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搜集了有关“教体结合”培养后备人才和有关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资料和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作者利用裁判机会对2015年8月8日至13日在绵阳市南山中学举办的全国中学生网球锦标赛的教练员、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据统计,参加此次比赛的运动员共412名,其中男运动员235名,女运动员177名,教练员132名。作者采用随机的方式向运动员发放调查问卷272份,回收272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48份,有效率91.2%;发放教练员调查问卷68份,回收68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88.2%,并对问卷效度进行了检验。

2.2.3专家访谈法。

本人就“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方面的问题,与负责本次锦标赛的赛事官员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队的领队进行了面谈,为此次研究提供了的较为全面的实际信息。

2.2.4数理统计法。

根据需要运用spss19.0和wpsoffice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生源状况。

网球运动员的来源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网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情况。在对来自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8支代表队中的272名中学生网球运动员及68名教练员调查后得知,有90.6%的学生运动员来自城市,仅9.4%的学生运动员来自农村。结果表明,运动员的来源比较单一,而家庭资金投入是影响青少年是否选择网球训练的重要因素,“教体结合”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从侧面也大大增加了网球后备人才的来源和总体数量。3.2运动等级状况我国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等级认定要求为在一定级别的比赛中获得一定名次。因此,拥有网球运动等级证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运动员技能水平的高低。在对学生运动员运动等级调查后发现,参赛选手有61.7%的为网球二级运动员,有0.8%的为一级运动员,但仍有37.5%的没有获得二级运动员等级证书。

3.3学训结合情况。

平衡文化学习和专项训练是培养网球后备人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教育系统为主的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训练的“教体结合”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这一问题,大部分的学校都是采用周末、晚自习等课余时间来进行专项训练。在对学生运动员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3.2%的学生运动员认为文化课学习非常难,72.6%的运动员认为文化课学习难度一般,仅有2.8%的学生运动员觉得文化课学习非常容易(见表1)。对于运动员外出参赛拉下的功课,大部分的学生会通过自己后补或者单独找老师补习。

3.4教练员队伍现状。

教练员是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直接执行者,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对运动员的技能提高和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因此,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是“教体结合”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保障。在对教练员的年龄及执教年限调查后发现,我国中学网球教练员30岁及以下有15人,占总数的25%;30-40岁的中青年教练员有15人,占总数的25%;41-50岁的教练26人,占总数的43.3%;51岁及以上者有4人,占总数的6.7%。由此可见,教练员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教练员年龄偏年轻化和老龄化。在对教练员职称与学历的调查中显示,有40%的教练员为高级教练,其他的均为初级或中级教练;有76.7%的教练员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结果表明,我国中学网球教练员知识结构及执教水平较为合理,但仍需提高。

3.5学校训练设施情况。

网球场地与基本训练设施是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条件,网球场数量的多少与训练设施的齐全程度也能大体反映出该校的网球水平以及领导对该运动项目的重视程度。通过运动员对自己学校网球训练设施的满意度调查后发现,仍有13.7%网球学生运动员对学校场地设施不满意。在对教练员对执教学校场及训练设施评价的结果发现,仅有10%的教练员认为目前的场地器材能够满足他们的训练需要。

3.6训练经费来源。

训练经费是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物质基础,如场地和设施维护、训练、参赛、师资培养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经费的保障也成为“教体结合”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对训练经费来源情况的调查显示,“教体结合”学校网球队的经费来源主要通过队员缴费(83.6%)和学校经费(54.3%)两种途径,基本上没有获得上级部门的拨款和来自社会的赞助。

3.7运动员出路状况。

后备人才的出路情况是检验“教体结合”模式培养成果的最直接因素,其中走职业化道路和升学是中学阶段网球后备培养最典型的两种出路。通过与各代表队的`领队交谈后得知,有99%的运动员毕业后顺利考入大学或者被输送到省队及以上走职业化道路,说明“教体结合”在保障学生出路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对运动员训练目的调查结果显示,76.6%的学生运动员从事网球训练的目的就是升学,对走职业化道路并不感兴趣,仅有6%的学生运动员愿意走职业化道路,仍有17.4%的运动员对出路不明确。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大大增加了他们通过国家相关政策(如运动训练单招等)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教体结合”模式是以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作为支点,同时兼顾文化学习与专项训练的新型培养模式,是解决我国网球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现状为:多数参与网球训练的学生来自城市,只有少部分来自农村,大部分具有一定运动等级,训练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升学;大多数运动员都认为文化学习和专项训练能够达到平衡,但只有少数运动员认为学习文化课非常容易;教练员的年龄普遍集中在在40-50岁之间,大多都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并对训练工作比较投入,责任心较强;学生运动员和教练员普遍对自己学校的训练场地和设施满意度普不高,训练和比赛的经费基本上都来自队员缴费和学校拨款。

3.“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制约因素为:后备人才来源单一,严重制约着我国网球水平的提高;学训矛盾仍然不可调和,影响着我国网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教练员队伍不完善,科研能力和执教水平有待提高;学校、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在对后备人才培养及管理上还不够协调,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体系。

4.“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的方式对以前存在的问题都有所改观,但仍然有很多不完善之处。许多学校虽引入了这一模式,但基本上只是在形式上结合,并没有真正的将其落到实处。

4.2建议。

1.注重文化教育与网球训练之间的平衡。“教体结合”模式培养网球后备人才应该把握教育是基础、训练是重点,文化教育和网球训练相结合的指导方针,以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运动员为目标,从而改善当前这种管理无序的状态。

2.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增加与俱乐部、网球协会及企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达成联合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共识。

3.增加训练场地,完善训练设施,给学生运动员塑造良好的学习和训练氛围。

4.建立健全相关规定及管理体制。将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以及培养学校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深度结合,从而真正的做到目标共定、责任分担、项目分建、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从而使我国的网球后备人才处于稳定的良性循环状态。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