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分数乘法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时间:2023-10-09 22:00:43 作者:文锋 最新分数乘法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 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数乘法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减法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还知道减法其数学模型。

1.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搭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通过减法性质的复习,建构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不感觉困难,而是通过推想,得出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两个数的积。

1.练习中注重了基本形式的练习:4800÷25÷45100÷3÷17,忽视了变式练习,导致错误率高的问题。

2.部分学生对于特殊数的简便计算还存在计算错误。

1.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掌握好练习的时间和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做到习题精而少,有针对性。

2.注重对习题的变换练习,全面而缜密的设计练习题。

分数乘法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篇二

《连减的简便计算》是一节计算课,为了有效地让学生思考,自己探索不同算法,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身特点的计算方法。我在教学时:

1、创设学生喜欢和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2、通过设计游戏练习:看看哪种方法更简便?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哪种方法简便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3、在解决过程实际问题中掌握学习方法:例如,举例验、用顺口溜、口诀或打比方的'方法帮助理解记忆等。

综上所述其成效,但本堂课仍存不足之处:

1、在简便计算中,学生对减法质的逆向运用掌握不理想,需加强指导练习。从而灵活的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分数乘法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篇三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减法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还知道减法简便计算其数学模型。

1.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搭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通过口算和运算定律的复习,使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不感觉困难,而是通过推想,得出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两个数的积。

1.小组合作学习设计的比重不够,小组成员在学习中的交流、讨论做的不多。

2.在拓展“一个数除以一个两位数,可改成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时对学生的引导不够详细。没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3.部分学生对于特殊数的简便计算还存在计算错误。

1.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掌握好讲与练的时间,做到习题精而少,有针对性。

2.注重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鼓励性评价语言应真实、准确、精彩。

3.注重对习题的变换练习,全面而缜密的设计练习题,形式应多样化。

分数乘法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篇四

今天的教学很顺利,书本上安排的题目的量的确不多。所以我把时间花到让学生表达上去了,哈,有充分的时间,上下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要说: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也很舒服。

一、

首先,在出示了例题1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

900÷50=

我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习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争论

到例题二900÷40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2.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20,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2.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我让认为余数是20的学生说说理由。说得很好。

方佳凯:余数是20,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个十。

袁林丽:余数是20.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20.

杨谨侨:余数是20,我也是验算的。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

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20.

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

所以,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

分数乘法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篇五

四年级下册学习运算定律后,简便运算就成为学习的重点。运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是重中之重。虽然课本中乘法运算定律讲的很明白,但是在应用中会出现多种变式,因此成了学生学习的难点。尤其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变化较多,有学生到了小学毕业,也没有将乘法分配律掌握。

很多数学老师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困难,想尽了办法。

比如,用形象化的表达来说明乘法分配律:我爱(爸爸+妈妈)=我爱爸爸+我爱妈妈。实际上,这个式子,只能形象的说明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相加。虽然点明了乘法分配律的要害,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变式应用,作用并不明显。

再比如,进行分类练习。分类练的时候,掌握的很好。一旦综合在一起,不少学生就傻眼了。乘法结合律、分配律混淆不清,乘法分配律应用更是错的五花八门,真可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老师一看到学生的作业情况,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失却了辅导的热情不说,火冒三丈是常有的事。因此,不少老师感叹,简便运算难,难于上青天呀!学会简便运算,能切实体会数学的有趣和实用。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

怎么办?困难摆在面前,发火、感叹都无济于事。痛定思痛,还是应该多反思教的方法。正因为倡导以学定教,更要思考教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乘法分配律,课本上的文字说明,不超过三十字,毕竟还是比较抽象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在练习中帮助学生掌握简便运算的窍门,是至关重要的。今年教五年级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解决困难。

我将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分为五类。每一类,有文字的说明,有具体的例子,并且把每个例子的解法板书。让学生将文字说明和例子相结合,认清每一类的特点和不同的解题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将文字说明、举例的解法抄写在数学书上,一是便于查阅,二是便于模仿。我认为,在模仿中领悟本质,也是必要的学习方法。

这五类分别如下:

1、几个数连乘,要想简便,只能运用乘法交换律或结合律,不会出现加减。

这里的说明,是为了让学生区分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明确告诉学生,乘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应用范围。

基本应用:0.25×1.5×42.5×7.8×4×0.2

变式应用:56×1.252.5×3.2×5(这两道题,找出隐藏的'4和8,才能简便运算。要提醒学生,把56转化乘7乘8,把3.2转化成4乘0.8,原则是“形式变大小不变”。)

2、几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几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相加。

这里的说明,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乘法分配律正应用的第一种情况。

基本应用:2.5×(4+0.4)

变式应用:0.65×202(需要把202看作200+2)

3、几个数的差乘一个数,等于几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相减。

这里的说明,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乘法分配律正应用的第二种情况。

基本应用:1.25×(8-0.4)

变式应用:2.73×99(需要把99看作100-1)

4、有乘有加有相同因数时,等于相同因数乘不同因数的和。

这里的说明,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乘法分配律逆运用的第一种情况。

基本应用:1.2×2.5+0.8×1.25

变式应用:4.75×99+4.75(需要把4.75看作4.75×1,才会找到相同因数。)

5、有乘有减有相同因数时,等于相同因数乘不同因数的差。

这里的说明,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乘法分配律逆应用的第二种情况。

基本应用:9.5×10.2-9.5×0.2

变式应用:8.2×101-8.2(需要把8.2看作8.2×1)

分类总结后,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有了比较清晰的综合认识,把认识提升为能力,就需要进行相关的练习。这里,除了老师出题学生做之外,应重视学生的自主编题和解题。我让学生根据五类题目的特征来编题,不会编的可以模仿。在作业批改中,我发现大多数同学都能根据每一类的特征来编题,解题的方法掌握较好,错误率较低。个别学生出的题,虽然是模仿着特点,但是并不适合简便,说明没有从本质上认识特点,只是做到了比葫芦画瓢。这些同学,还需要加强理解。在学生自主编题、解题熟练自如的时候,再做其他的命题,就几乎没有困难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简便运算的能力,较好的体会数学的乐趣和实用。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法始终为学法服务。让学生感觉简便运算不再困难,让简便运算变得真的简便,我的探索不会停止。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