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青藏地区第二课教学反思与改进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10-01 09:52:14 作者:ZS文王 2023年青藏地区第二课教学反思与改进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反思(实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藏地区第二课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一

上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节课,我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认真反思后,我记下了自己心灵的对话:本节课的内容我已特别熟悉,但对我的学生来说,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却是遥不可及的,因此我用美丽的图片引入新课,再用恰当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两个地区,学生兴趣浓厚,这一点我是成功的;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试采用探究式和生成式教学方法,转换师生的地位,我以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当中,学生的积极性倍增;同时,我鼓励学生以对比法来学习地理,教会学生“会学地理”而不是“学会地理”,比如,我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差异、人文差异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差异,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我依旧注重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在这一节渗透了人地和谐关系及区域经济联系发展的观念,对学生情感教育做出努力。

但本节课,给学生的时间较多,课堂时间的分配因此受到了影响,在答疑环节,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不能迅速给出科学的合理的解释,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让“生活地理”成为我的“地理生活”,为更优秀的学生服务,同时让我的学生更加优秀。

青藏地区第二课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二

1.教学目标

1、运用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界线,指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青藏地区地形图,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比较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4、运用图片及文字资料,分析高寒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懂得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唯物主义观点。

2.教学重点/难点

1、高寒的自然环境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高寒的自然环境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分为哪四个区域?(轻声问,轻声答)

第一阶梯是哪个区域?

长江、黄河的源头在哪个区域?

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是哪个区域?(大声问,大声答)

(由轻声到高声,调动学生积极性)

【讲授】第一部分微课呈现

下面我们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了解青藏地区内部差异,重点关注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先看一段视频资料,详细解读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然后针对视频内容开始计分抢答。

【活动】第一部分问题设计

第1题:青藏高原为什被称为世界屋脊?

答案: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

第2题:青藏高原北部边界是什么山脉?

答案:昆仑山脉

第3题:青藏高原东部边界是什么山脉?

答案:横断山脉

第4题:从青藏高原上方看,最常见的景观是什么?

答案:雪山、冰川

第5题: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答案: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第6题:青藏高原是哪些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至少说出3个

答案: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

第7题: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是什么?用2个字概括

答案:高、寒;(因高而寒)

第8题:影响气候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第9题:影响青藏高原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地形(因高而寒)

第11题:青藏地区最适合当地居民穿的衣服是什么?并口述理由。

答案:藏袍

第12题:说出你最想看的青藏地区的美景,并解释向往的适当理由。

【活动】讨论

去青藏高原旅游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做好什么防护措施。

【讲授】第二部分微课呈现

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也吸引了众多的旅游爱好者。去青藏高原旅游的时候有一些注意事项,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气候特点,这种环境对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再看一段视频,然后针对视频内容开始第二阶段计分抢答。

【活动】第二部分问题设计

第13题:列举青藏地区特有的畜牧品种,并口述解释该品种是如何适应高原独特环境的。

答案: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第14题: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哪2个区域?

答案: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东部的湟水谷地

第15题:青藏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答案:气温较高、土质较肥沃

第16题: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中分布最广的2种农作物是什么?

答案:小麦、青稞

第17题: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是什么?

答案:糌粑

第18题:青藏地区牧民的住所是什么?

答案:牛毛毡达成的帐篷

第19题:青藏地区城镇居民的住所是什么?答案:平顶碉房

【活动】讨论

青藏地区种植业分布的地区自然条件有什么共同点?并从光、热、水、土方面,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原因。

(河谷地带、水源充足、光照充足、气温较高;最后强调河谷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热量。)

课堂小结

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是因为高寒气候决定的,这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思想,劣势也可以变优势,这也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模式。

课后习题

设计一条旅游西藏的路线,包括预计时间、交通工具、需要准备的物品、人数和详细路线。要求:旅游路线上有哪些地方是需要停留欣赏的并说明理由。

青藏地区第二课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三

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新理念,把义务阶段的学生培养成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首先在教学思路上贯彻了正确的教学观,以“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为基准(新课程教学观的基础),创设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情境,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声学生开始自己动手,组内讨论,通过感知现象、读图分析、理解现象、学习探讨的自学步骤,使学生抓住“干旱”、“高寒”这两个区域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

教学手段的运用应尽量直观,变抽象为具体。在这方面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青藏地区第二课教学反思与改进篇四

1)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与其他地理单元(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

2)、说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及图表对青藏地区的学习,掌握学习区分地理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根据青藏高原农牧业的特点,培养学生具体分析和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使学生能在地图上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训练学生学会用分析与归纳的方法学习中国区域地理。

2)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对青藏高原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讲述,使学生了解青藏高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资源宝库,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三、.重点难点

1.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地高”、“天寒”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

2.“高原农牧业”,青藏高原独有的农牧业生产特点是受其气候影响而气候又是受其地形地势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要层层分析,使学生掌握形成高原农牧业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四、.课时要求:1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展示平台

六、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七、教学过程

1、歌曲激趣、营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藏地区吗?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ppt1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

2、读图求知,提升兴趣。

1.由ppt2和3展示;由雪山引出青藏地区图、所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及行政中心;

ppt4展示青藏地区的山脉、面积、人口等。

2.请学生在“青藏地区”图上(ppt4)找出各大山脉、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等地理事物。

3.再由雪面引导学生得出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主要特征:高、寒。ppt5显示(陆高海深)并完成课本p26的活动。

3、独特的自然环境

过程1.由ppt6展示:青藏地区图、青藏地热资源图、雅鲁藏布大峡谷图、柴达木盆地盐场图、青藏铁路图。(p27)

(要求学生阅读地图,并分析: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性的表现是什么?ppt7展示)

小结:

青藏地区第二课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五

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新理念,把义务阶段的学生培养成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首先在教学思路上贯彻了正确的教学观,以“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为基准(新课程教学观的基础),创设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情境,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声学生开始自己动手,组内讨论,通过感知现象、读图分析、理解现象、学习探讨的`自学步骤,使学生抓住“干旱”、“高寒”这两个区域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它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来完成学习内容,学生可自我检测学习的成效和能力,也使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差距,从而使个别辅导更具针对性。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减少了记忆知识点的数量。但是,探究学习是否适用于区域地理的学习?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另外,本节课运用分组自学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内容;运用指导读图法引导学生看、读地图,观察地理事物,使学生初步学会读图、识图,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运用分析比较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更加清晰,便于记忆;归纳法,使学生有一个更明确的答案,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等等。

教学手段的运用应尽量直观,变抽象为具体。在这方面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