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宁波环保局工作报告 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优秀9篇)

时间:2023-09-05 00:25:24 作者:FS文字使者 2023年宁波环保局工作报告 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优秀9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报告帮助人们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宁波环保局工作报告篇一

政府工作报告由于其独特的权威性和涉及面的广泛性历来广受国内外关注,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一起看一下吧!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主要工作和“”发展成就

20xx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富”“两美”浙江建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实施市委“六个加快”和“双驱动四治理”战略决策,扎实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11.5亿元,增长8%;完成财政总收入2072.7亿元、增长11.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6.4亿元、增长8.2%。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精准施策,千方百计稳定增长。针对内外市场需求疲软、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情况,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强化“双底线”管理,打好稳增促调组合拳。推动工业和外贸稳定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8%,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5.4%,外贸进出口连续三年保持1000亿美元以上。抢抓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xx”“互联网+”等战略机遇,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9%和10.1%,网络零售额增长59.7%,跨境电子商务试点进出口总额达到81.4亿元。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全国首家专业航运保险公司开业运营,直接融资总额达到1371.3亿元,宁波现代国际物流园区成为全国现代港口物流品牌示范区,老外滩升级为中国著名商业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商品房成交面积增长38.7%。发展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农业生产保持稳定,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渔山列岛海域成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二)破难攻坚,扎实推进重点工作。深入实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协调服务和要素保障,新开工重大项目261个、续建420个、建成155个。扩大有效投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6.6亿元,增长13%。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铁路宁波站交通枢纽等项目建成投用,吉利动力总成中国制造中心、大榭东华能源一期、中海油三期等项目基本建成,宁波新能源汽车、康龙化成生命科技、康达医疗等产业园开工建设,上海大众宁波基地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港口经济圈建设纳入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成功获批中国(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推进现代化枢纽港建设,大宗商品和航运交易发展迅速,“海上丝路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登陆波罗的海交易所,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63万标箱。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第xx届浙洽会、中国航海日和中国网博会等重大活动。

(三)改革创新,切实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口岸大通关建设,实施区域通关一体化和“区区联动”试点,深化全国保险创新综合示范区建设,获批全国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进国企“瘦身强体”,实现建设项目排污权交易全覆盖。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三规融合”,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试点、不动产登记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顺利完成。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四张清单一张网”,并向乡镇(街道)全覆盖。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实施政府常务会议集体学法制度,加大正风肃纪力度。加快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建设,引进国际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海洋研究院等创新机构,培育特色小镇和众创空间,电商经济创新园区开园运营,宁波杭州湾新区、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中意宁波生态园加快发展。优化创业创新环境,设立“四大产业基金”,出台人才新政,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和简易注销改革试点,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城市。发明专利授权量5412件,新增创新型初创企业1848家。

(四)统筹协调,加快提升城乡品质。完善大交通体系,加快三门湾大桥、杭州湾大桥杭甬高速连接线建设,栎社国际机场三期扩建、穿山港铁路支线和宁波至奉化城际铁路开工建设,铁路货运北环线全线通车,宁海通用机场顺利获批。优化城乡基础设施,新江桥、夏禹路建成通车,主干道快速化改造稳步实施,水库群联网联调和“两江同治6+1”工程启动建设,五大应急泵站建成投用。实施“提升城乡品质,建设美丽宁波”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三治理一提高”行动,开展“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和垃圾分类试点,垃圾焚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稳步提高。“三江六岸”品质提升步伐加快,中山路整治提升、“两路两侧”整治和城市门户区、高速出入口升级改造全面推进。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支持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整治重污染行业,实施“黄标车”全面禁行,淘汰改造高污染燃料锅炉,镇海电厂搬迁有序推进,渔场修复振兴“一打三整治”行动成效明显。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五)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十方面民生实事圆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7.8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4.8万元和2.6万元,分别增长8.4%和9%。推进社保制度统一并轨,提高低保和养老金标准,扩大医疗救助范围,医保参保人员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实施持证残疾人免费乘坐市区公共汽车、地铁政策。以成片危旧住宅区为重点的棚户区改造有序开展,提供保障性安居工程3.2万套。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快市图书馆新馆建设,组建宁波交响乐团,新闻客户端“甬派”上线运营,它山堰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文明城市创建深入推进。提升发展社会事业,宁波大学成为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工程学院新校区基本建成,宁波杭州湾汽车学院、李惠利东部医院建成投用,全国首家云医院上线运营,家庭医生制签约服务全面实施,成功举办第xx届市运会和首届宁波国际马拉松赛。创新社会治理,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信访维稳和矛盾化解机制,构建食品药品安全“两网五体系”,推进重点领域“打非治违”,安全生产事故和死亡人数继续下降。

各位代表!20xx年是“”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为“”发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五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会的决议决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年来,我们坚持扩总量、促增量、提质量,综合实力稳步提高。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万美元。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1%和13.6%。国际强港建设稳步推进,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全球排名由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年均增长44%。人才规模不断扩大,拥有“千人计划”人才271名,人才总量达到187.2万人。创新能力稳步提高,获批全国首批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八位。城市品牌稳步提升,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和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和“东亚文化之都”,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居全国38个大中城市第二位,政府透明度连续多年位居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首位,多次荣获“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五年来,我们坚持强创新、调结构、增后劲,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深化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1.6%提高到2.4%,高新技术企业从662家增加到1519家。扩大有效投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万亿元,建成铁路158公里、高速公路111公里;轨道交通从无到有,建成运营里程达到49公里。建设工业强市,实施“四换三名”工程,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4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7%和45.4%。培育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5%,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10.6%和10.8%,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233亿元。发展现代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水平稳步提高,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31个、粮食生产功能区80万亩。

五年来,我们坚持促改革、扩开放、增合作,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实施重点改革项目110个,商事制度、金融保险、新型城市化、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等领域改革加快推进,新增上市公司2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5家,巨灾保险稳步实施,民间投资占比达到48.1%。加大政府改革力度,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支持仲裁机构建设,调整完善大榭开发区管理体制,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面取消。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办理代表建议2951件、政协提案2915件,制定和修改政府规章43件。实施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新增国家级开发区(功能区)3个、友好城市26个,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外贸出口总额位居全国第八位,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试点城市前列,完成境外投资83亿美元。以“宁波周”活动为载体,深化与国内外城市合作,实际利用外资172亿美元、引进内资3324亿元,浙商甬商项目实际到位资金2165亿元。对口支援帮扶和“山海协作”取得新成效。

五年来,我们坚持抓统筹、促协调、优环境,城乡面貌加快改善。推进新型城市化,拉开现代都市框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从68.6%提高到71.1%,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构筑“两心一轴、三江六岸”核心景观体系,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基本建成,镇海新城、“两江北岸”建设稳步推进,东钱湖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打通“断头路”80条,整治主干道40条、背街小巷274条。区域统筹力度加大,南北两翼发展焕发新活力,“千人计划”产业园、宁南贸易物流区、南部滨海新区、象保合作区等特色平台加快建设,卫星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成效明显,建成全面小康村613个、中心村101个、特色村85个,完成农房“两改”3000万平方米、21.9万户,农村发展面貌和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杭甬客专、绕城高速、穿山疏港高速、象山港大桥建成投用,轨道交通形成“十字型”运营骨架,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95%,能源、通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循环经济、低碳城市试点,“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稳步推进,消灭垃圾河282公里、治理黑臭河647公里,“三改”、拆违分别完成5841万平方米和5345万平方米,淘汰落后产能企业569家、黄标车11万辆,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20%,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五年来,我们坚持保基本、办实事、防风险,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加大民生支出力度,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投入年均增长17.2%。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年均分别增长10.5%和11.7%,收入比缩小到1.81∶1。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培育创业主体49.3万家,城镇新增就业81万人。社会保障逐步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03万和382万,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分别提高69%、46%和162%。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6张。实现扶残助残爱心城区创建全覆盖。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40.3平方米和49.3平方米。打造文化强市,文化广场建成投用,奥体中心加快建设,中国大运河(宁波段)申遗成功,基本形成“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文化服务圈。繁荣发展社会事业,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10所,教育公平水平居副省级城市首位,每千人医生数达到3.7人。深化平安宁波建设,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和“12345政务热线”整合扎实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加快,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防范处置企业“两链”风险,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金融生态环境、政府性债务结构持续改善。哲学社会科学、档案史志事业取得新进步。国家安全、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不断深化,老龄、计生、工青妇、关心下一代、慈善、红十字事业稳步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在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困难挑战增多、自然灾害多发的情况下,过去五年的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甬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在甬部省属机构,向“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宁波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面对新形势、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经济增长动力不够强,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实体经济运行比较困难,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和开放带动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集聚辐射能力、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宁波都市区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承载力下降,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经济社会领域潜在风险较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同时,政府工作水平有待提升,一些工作人员的看齐意识、法治意识、改革意识和担当意识不够强,懒政怠政、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十三五”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我们制定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今后五年,我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打下坚实基础。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5%,居民收入提高与经济增长同步,力争提前实现“四翻番”,使综合实力更强劲、城乡区域更协调、生态环境更优美、人民生活更幸福、治理体系更完善。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好示范区”的要求,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着力打造港口经济圈,着力构建宁波都市区,着力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快构筑“一圈三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在厚植优势中增强发展动力,在补齐短板中提升发展整体性。

一是打造创新大平台,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市行列。加快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宁波杭州湾新区建设,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国兵科院宁波分院等平台做大做强,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打造集聚创新要素、发展特色产业、“产城人文”有机融合的功能平台。培育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推动大学生留学生创业园、“千人计划”产业园等平台提升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壮大创新型初创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到20xx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0家,众创空间和创客服务中心达到1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创新财政科技资金分配机制,发展科技服务业,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管理改革,不断优化创业创新生态体系。加强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推进国际教育合作,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快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

二是构建开放大格局,打造港口经济圈、经贸合作交流中心和港航物流服务中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构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规划建设梅山新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争设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港区和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多式联运国际枢纽,共同建设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推进甬金铁路、甬舟铁路、沪嘉甬跨海通道、杭甬高速复线等项目,加快建设“海甬欧”贸易物流通道和宁波华东地区集装箱海铁联运示范通道。到20xx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00万标箱以上。完善“海上丝路指数”体系,提升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人才、船舶交易的服务水平,打造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多商品定价和交易中心。加快浙江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建设,推进海港、海湾、海岛联动发展,打造海洋特色新兴产业基地和科技兴海创新基地。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打造国际贸易总部基地,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促进利用外资和“走出去”扩量提质。优化开放合作制度环境,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提高城市开放度和国际影响力。到20xx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200亿美元。

三是促进产业大转型,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经济强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港航物流和生命健康产业,提升发展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等优势制造业,在文化创意、金融、旅游、海洋高技术、新能源汽车、通航产业等领域形成一批新增长点。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四换三名”工程,争创“中国制造20xx”试点城市,打造标准强市、质量强市、品牌强市和制造强市,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促进国际产业合作园、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提质增效发展。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做精做强贸易物流、现代金融、创意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旅游休闲、健康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品质化转变,建设一批月光经济夜市街区,打造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国内一流休闲旅游目的地。着力构建金融生态示范区,争创国家级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加快全国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建设。到20xx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0%。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城市大数据中心,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经济蓬勃发展。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粮食蔬菜生产功能区、主导产业集聚区和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壮大现代种业、远洋捕捞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

四是推动功能大提升,形成更具集聚辐射能力的宁波都市区。加强与舟山协调发展,扩大与台州、绍兴、嘉兴等城市的合作,推动创业创新互促共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协同共保。加快新型城市化,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城市功能结构和市域城镇体系,增强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功能,促进北翼地区融合发展,推动南翼地区统筹发展,加快卫星城市和中心镇创新发展,推进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到20xx年,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4%。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推进东部新城、姚江新城、空港新区建设,建成栎社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和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4号线、3号线一期,推进杭甬城际铁路项目和轨道交通5号线一期、6号线,组建运营宁波航空公司,加快中心城区至县(市)城际铁路建设,完善快速路网和跨江通道,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基本建成“两江同治6+1”工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民生发展,完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争创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弘扬“宁波精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全域化更高水平的文明之城,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推进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五是抓好环境大优化,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投资环境最优城市。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强化生态带管理和生态环境治理,培育生态经济和低碳循环产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全面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深入实施“提升城乡品质,建设美丽宁波”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品质城区、美丽县城、特色城镇和富美农村,基本实现县县无违建。到20xx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黑臭河和地表劣v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pm2.5浓度明显下降,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使宁波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景更美。深化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重点的政府自身改革,以要素配置市场化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为重点的乡镇(街道)行政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水平更高的国际营商环境。

六是确保民生大改善,构建品质更高的民生幸福之城。坚持民生优先,创新供给方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总量扩大、质量提高、均衡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深化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高校毕业生、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创业就业服务。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力争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建成覆盖城乡、公平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健全以低保为基础、“救急难”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到20xx年,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公益普惠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动基础教育水平提升,引进和打造若干所高水平大学和特色学院,建成国家现代职业教育开放示范区。推进健康宁波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强化人口综合服务管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施最严格的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不断提升公共安全保障水平。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坚信,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十三五”发展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实现!

三、20xx年主要工作

20xx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目标、完成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很多,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建议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左右和7.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左右;节能减排降碳指标完成省定任务。

20xx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深入实施“六个加快”和“双驱动四治理”战略决策,扎实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千方百计扬优势,全力以赴补短板,坚持不懈增活力,统筹兼顾促均衡,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

做好20xx年工作,需要我们突出重点、开拓进取,以新作为谋新发展。围绕扬优势,我们将抢抓机遇、深化改革,不断放大港口优势、提升开放优势、增强制造业优势、扩大消费优势,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围绕补短板,我们将找准问题、聚焦难点,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扩大有效投资、壮大服务经济、加强环境治理、防范化解风险,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围绕增活力,我们将创新举措、改进服务,大力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消化库存和增强实力,提升发展的动能;围绕促均衡,我们将统筹兼顾、注重共享,扎实推进城乡品质、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持续优化,增进发展的协调性。

(一)突出发展质量效益,提高创新发展水平

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抓好“五水共治”、现代产业培育、城市功能提升、民生福祉改善、发展基础强化“五大工程”建设,确保“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新开工重大项目186个,续建327个,建成153个,完成投资2190亿元。加强重大项目的谋划和储备,优化土地和资金保障,推动ppp试点项目落地实施。谋划编制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施“科技领航”和创业引领计划,培育一批创新型初创企业、高成长企业和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加强技术、产品、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企业走出去并购技术和品牌,支持企业上市,鼓励企业到“新三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引导在甬央企、大型民企发展贸易物流等业态。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快技术研发与应用产品示范推广,强化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究攻关。推进新材料科技城和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建设,积极培育特色小镇和众创空间,扶持科研院所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发展,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建设,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试点城市,培育科技服务业和技术大市场,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推进专利区域布局试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5%。

增强产业竞争实力。积极争创“中国制造20xx”试点城市。加快石墨烯、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深化“四换三名”工程,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互联网+制造”示范工程,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推进建筑工业化。大力培育服务经济,加快现代金融、跨境电商、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推进宁南贸易物流区、电子商务“一城两区一中心”和电商经济创新园区建设。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完善现代农业经营和科技金融支撑体系,支持农村青年、高校毕业生、返乡人员领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培育发展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努力提高农业精细度、农村美丽度和农民富裕度。

落实企业减负稳增促调政策。完善企业减负机制,深入实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保费率、财务成本、要素价格和物流成本,推动企业发展提质增效。积极破解小微企业发展空间、融资渠道、政策支持、公共服务等共性问题,推进小微企业产业园、标准厂房建设,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健全优胜劣汰机制,稳妥处置“僵尸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以满足新落户居民需求和推进棚改货币购房为重点,管控土地供应,打通供需通道,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有效扩大“三大需求”。加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突出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生态环保和民生领域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坚持“优出优进”,推动跨境电商、服务外包和名特优产品出口较快增长,积极扩大进口,力争外贸出口增长2%。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健康、养老、信息、旅游、文化、体育等新型消费,做大做强月光经济、节庆经济,提升市民“菜篮子”品质。完善商贸流通网络,实施宽带网络提速降费行动,强化消费维权法律保障。优化消费市场环境,加快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和放心市场建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健全招投标监管协调机制,推进综合行政执法、税收征管和行政复议改革,全面完成新一轮公务用车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实行差别化资源要素定价机制,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培育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健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推进亩产倍增计划和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行动,强化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的刚性约束。集聚发展总部型、特色型金融机构,启动运营股权交易中心,加快发展产业基金、ppp投资基金。强化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做强做优国资运营平台。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宅基地有序流转机制。深入实施人才新政,优化人才服务机制,鼓励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

(二)注重统筹协同联动,提高协调发展水平

健全基础设施。加快栎社国际机场三期扩建,组建宁波航空公司,推进甬舟铁路、沪嘉甬跨海通道、杭甬高速复线项目前期,力促甬金铁路开工建设。深化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创建,建成东苑立交一期,推进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3号线一期和4号线建设,确保1号线二期通车运营。强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建设试点。建设智慧城市运营中心。

推进区域联动。深化“多规融合”,统筹抓好市区行政区划调整优化,构建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提升中心城区集聚辐射能力,加快空港新区、大榭穿鼻岛开发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国际贸易、航运服务和总部经济功能,提高人才、科技、资本等要素集聚水平。推动余姚、慈溪和宁波杭州湾新区融合发展,延伸宁波杭州湾新区的产业链、创新链,加快姚北新城、胜陆公路建设,支持慈溪转型发展。促进奉化融入中心城区,推动宁海、象山跨越式发展,加快南部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科学保护利用象山港区域。加强精准帮扶,推进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

提升城乡品质。做精中心城区,实施核心景观、形象品质、文化特色、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生态环境提升“六大行动”,加快中山路整治提升和“三江六岸”品质提升,推进夜景美化和塘河整治。做优美丽县城,抓好核心城区美化提质、县城与新区美丽连线、基础设施品质提升与交通畅行、特色文化传承与民俗文化彰显、公共服务保障与活力城市提升“五大行动”。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实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生态环境建设、安居宜居美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四大行动”,加强村庄规划、农房设计和特色传统村落保护。推进“三改一拆”,深化无违建县(市)区、乡镇(街道)创建,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村民自治,提升城乡治理水平。

协调推进“文化小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全域化更高水平文明之城创建。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弘扬众创文化、诚信文化和爱心文化,打响“爱心宁波尚德甬城”品牌。推进城市文化公园、农村文化礼堂和社区文化家园建设,抓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试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媒体、演艺、出版、影视等行业资源,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培育文化产业,加快象山影视城发展,促进华强非遗博览园开园运营。举办首届宁波特色文化产业博览会,办好“东亚文化之都”系列活动,深化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加快奥体中心建设,办好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和宁波(梅山)国际马拉松赛。

(三)狠抓生态环境改善,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加大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推进“五水共治”,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快“两江同治6+1”工程建设,抓好源头控制、截污纳管、达标排放、生态修复。强化工业废气、粉尘扬尘、建筑渣土和汽车尾气污染治理,加快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和高污染燃料锅炉改造淘汰,推进镇海电厂搬迁。深化“四边三化”“两路两侧”专项整治,推进矿山复绿和公路两侧青山白化整治。加强土壤污染监测和治理,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坚持依法治渔,加快渔场修复。加强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带建设,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依法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努力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

促进低碳循环发展。深化低碳城市试点,完善市场化碳减排机制,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扩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择优发展临港产业。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进微电网和智能电网发展。

推动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探索资源环境要素交易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实施节能改造项目500项,年节能50万吨标煤以上。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完善能耗强度总量“双控”责任制。加强用水总量和效率控制,提高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和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率。强化用地节地责任考核,大力清理闲置用地,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荒滩,复垦利用工矿废弃地,加强城镇低效地再开发,加大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力度,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四)坚持互利共赢合作,提高开放发展水平

推进港口经济圈建设。加快构建多式联运国际枢纽,完善沿海、长江内支线和近洋支线布局,推进梅山保税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共同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和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加快沿海沿江中转网络和铁矿石分拨中心建设。健全宁波华东地区集装箱海铁联运示范通道功能,拓展“海甬欧”货源,力争海铁联运集装箱量较快增长。完善港航服务体系,培育大型港口物流集团,加快临港物流产业发展,建立“海上丝路指数”平台。推进“三互”口岸大通关建设,全面完成国际卫生港创建。办好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中国航海日活动。

提升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外贸自主品牌建设,培育本土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争创全国贸易便利化综合试验区,争取国家市场采购贸易、口岸通关便利化、跨境人民币结算和汽车平行进口试点,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资源性产品进口。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推进服务外包园区建设。优化利用外资环境,引进智能装备、海洋装备等优质大项目,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积极培育“走出去”主体,加快建设境外投资创业基地,争创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

完善国际化合作载体。积极谋划梅山新区建设,推进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港区申报。整合提升重点开发区域,加快中意宁波生态园、北欧工业园、中东欧工业园和象保合作区建设,促进特色园区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深化与中东欧国家城市的合作,支持企业到中东欧国家建设经贸产业合作园区。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大力引进多边国际会展、活动和赛事。充分发挥“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作用,进一步密切与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

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精心办好“宁波周”活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国内中心城市和重点区域的交流合作,扩大投资贸易往来,拓展港口腹地。加大内资引进力度,促进浙商甬商回归。推进“活力浙东”建设,共建浙东经济合作区。深化“山海协作”和对口支援帮扶,推进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提高援疆、援藏、援黔、援青等工作成效。

(五)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共享发展水平

拓宽增收通道。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帮扶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创业指导,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强化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完善人才和职业培训体系,实施“技能宁波”行动计划,建设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和全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完善社保体系。深化医保改革,适度降低市区职工医保缴费费率。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实现职工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体系、待遇范围、享受办法“三统一”。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低保救助覆盖面,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加强对特殊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医养结合模式,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强化房屋使用安全管理。加快以成片危旧住宅区为重点的棚户区改造,提高货币化安置率,新启动项目70个、面积500万平方米。

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快转变育人模式。建设高水平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与浙江大学的战略合作。加快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深化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开放示范区建设。启动宁波供应链创新学院项目,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完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支持民办教育发展。

建设健康宁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李惠利东部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加快药品耗材采购和定价机制改革。建设区域医联体,加快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推进家庭医生制签约服务,让城乡居民享受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实施医教研一体化,推进宁波医学中心建设,启动市第一医院异地建设项目前期和市康复医院扩建项目。推进云医院建设,开展健康大数据应用试点。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查迎检工作。

提升群众安全感。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八大体系”,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信访制度改革,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依法处理和多元化解社会矛盾。健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深化出租房专项整治。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和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促进巨灾保险更加惠民。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建设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依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和恶意逃废债行为,推进不良资产化解处置,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全力做好g20峰会维稳安保工作。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

各位代表!20xx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办好一批关注度高、惠及面广、当年见成效的民生实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更多更好的发展成果。

各位代表!新时期、新目标、新任务,对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增强法治思维,科学民主决策,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切实把行政行为纳入法治的轨道。我们将扎实推进创新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度创新,积极运用互联网创新治理方式,完善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搭建创业创新、便民利民的服务平台,健全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公共财政绩效的政策体系,推出激发市场活力、提升监管效率的工作举措,努力提供高效公共服务和优质公共产品。我们将扎实推进廉洁政府建设,深入践行“三严三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规范“三重一大”集体决策行为,严格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专门监督和审计监督,以良好的政风谋发展、促改革、保稳定。我们将扎实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环节,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服务质量,坚决整肃懒政怠政行为,坚决消除不作为和“中梗阻”现象,打通“最后一公里”,把政策措施落实到底,把公共服务送到基层,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各位代表!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为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3页,当前第1123

宁波环保局工作报告篇二

始终坚持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放在首位,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整体联动防范机制,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有效载体,是维护社会政治持续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

一是我局加强对平安创建工作的领导,特成立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各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平安单位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局营造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科室各下属单位齐参与的工作氛围。

二是召开局干部职工大会,宣读创建活动的各项措施和实施方案,增强全局干部职工的遵纪守法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加大强化各项治安防范措施。

宁波环保局工作报告篇三

(一)召开动员大会5月18日,我局召开“整治吃拿卡要创优发展环境”全局动员大会,会上,局长冷彧同志向大家传达了区效能办关于整治“小鬼难缠、优化发展环境”专项活动的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强调大家一定要按照规定和制度办事,重点整治“吃拿卡要”等行为。会后立即制定了《区环保局整治“小鬼难缠、优化发展环境”实施方案》。

(二)成立组织机构我局成立了“整治小鬼难缠、优化发展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同志任组长,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局开展“整治小鬼难缠”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组织和指导,通过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安排专门力量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做到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和工作落实“三到位”,确保了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严格落实实施按照上级要求,根据工作实际,我局首先制定了整治吃拿卡要创优发展环境”公开承诺,要求每位干部职工都要做出承诺,并进行自查自纠,每位分管领导对所分管人员就“吃拿卡要“问题进行谈话,并对外公布了我局的投诉举报电话,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严防“吃拿卡要”问题的发生。

(四)健全制度规范为进一步将“整治吃拿卡要创优发展环境”工作做到实处,我局及时的完善了请销假制度、上下班签到、挂牌上岗等相关制度并严格落实,全局人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一)、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在日常工作中忽略了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提高,对理论指导实践、指导工作的意义认识不高,处理工作的问题凭经验,缺乏理论上的深钻细研。

(二)、存在业务学习不够、职工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由于辖区监管企业比较多,在保障日常工作开展的基础上,组织职工进行业务学习的机会较少。

(三)、存在对企业的法律法规上的援助较少的问题。

对于在此次活动中所查找的问题,我局立即召开了党组会议,对所查找到的问题进行研究,成立了整改小组,并提出了整改措施。

(一)继续抓各种环境问题监管力度,并定期进行巡查,对发现的问题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二)利用周五学习的时间,采取股室长轮流授课、邀请专家讲课等方式进行集中业务培训,提高职工业务水平。

(三)定期组织宣传活动,深入企业讲授环境法律知识,让企业多了解环境法律知识。

下一步,我局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整治小鬼难缠、优化发展环境”为契机,夯实作风纪律整顿基础,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依法行政,为我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宁波环保局工作报告篇四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全会精神和市委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巩固和扩大近年来环保局党支部扶贫帮困工作成果,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当前全社会倡导的节能减排,提高全局党员干部创建明珠、幸福的意识,特制定环保局20____年扶贫帮困工作计划。

一、全局党员将按照市委文件精神常年扶持辖区单位社区的户、解放路社区户贫困户,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二、节日期间走访慰问贫困户,为他们解决冬季取暖等问题。

三、根据情况解决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就业问题,使他们能够早日摆脱贫困。

四、帮助解决贫困户所收养的__名孤儿的学费等学习期间的各项费用。

五、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号召全局干部职工为贫困户子女捐款捐物。

六、党员经常性的深入贫困户家中,访贫问苦,了解第一手资料,对贫困户的冷暖要时刻放在心上,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为他们排忧解难。

七、继续加大对对口帮扶单位的帮扶工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他们出谋划策发展特色种植及养殖业,提高经济收入,早日摆脱贫困。

八、按照市委要求,继续做好安居工程的支持工作,使越来越多有困难的群众能够早日居住在安全、明亮的房子里。

宁波环保局工作报告篇五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宁波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频繁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市政府在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按照“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千方百计扩总量、促增量、提质量,与全市人民一道,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初步测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00亿元,增长8%以上;完成地方财政收入792.4亿元,增长9.2%;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7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500元,分别增长10%以上和1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2%。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紧紧围绕扩规模、优结构、提效益,狠抓有效投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23亿元、增长18%,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0.3%、民间投资比重超过50%;引进十亿元以上投资项目31个,其中百亿元项目3个。钓鱼台·美高梅“中国假期”、华强·中华复兴文化园等项目签约,华侨城文化旅游等103个重点工程项目开工建设,海越新材料、中烟宁波易地技改等项目进展顺利,上海大众汽车一期、南车超级电容器等项目建成投产。针对消费市场的新形势新业态,综合施策,完善城乡现代商业服务体系,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市镇商贸中心、商业特色街和商业示范社区建设,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0亿元、增长13%。面对严峻的外贸环境,做好产品和市场的优化提升文章,开展市场采购监管模式和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实施“外贸实力效益工程”和“外贸育苗工程”,加快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出口预计增长6%以上。

(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启动新材料科技城和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实施“科技领航计划”、“智团创业计划”,宁波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获批,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海洋电子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宁波信息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石墨烯产业化应用开发、碳纤维规模化生产等项目落地转化,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2%。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3315计划”和“百校千企”人才合作培养,出台新材料科技城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政策,“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和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为省级产业园,新增人才18万人。着力建设工业强市,实施“四换三名三创”工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展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改造试点,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25.5%和30%,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2%,关停落后产能企业199家。扎实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成为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建筑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

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宁波广告产业园区成为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0.9%和11.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3.5%。新增标准化粮食生产功能区1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60个,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35万亩,家庭农场成为全国五大发展“范本”之一。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智慧物流、智慧健康、智慧社会管理试点成效明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海洋经济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形成,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海洋资源产权交易改革积极推进。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9.5%和7%。

(三)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和报批工作,着力以规划引领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布局优化、发展空间拓展和城市功能提升。深入实施现代都市“50100工程”,东部新城、南部新城、镇海新城、北仑滨海新城、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区块建设稳步推进。加强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开展交通拥堵、户外广告、城市主干道和背街小巷综合整治,“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工程启动段建成投用,打通“断头路”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强力推进“三改一拆”,拆改面积大幅超额完成年度目标。都市圈南北两翼加快发展,余姚高铁新城、慈溪文化商务区、奉化滨海新区、浙台(象山石浦)经贸合作区建设步伐加快,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出台实施。加快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三村一线”创建、农房“两改”、“双清”等工作有效推进,新启动农村集中住房建设项目76个、省级农房改造建设示范村创建项目22个,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全面完成。加大低收入农户帮扶力度,相对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交通网络建设成效明显,杭甬客专、铁路宁波站、穿山疏港高速、大榭第二大桥建成投用,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一期、南北环快速路等项目有序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连接线开工建设,成为国家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城市。

(四)激发改革开放活力。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强化产业项目用地准入管理,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工作有序开展。大力发展“天使投资”,推动金融机构改革重组,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试点稳步实施。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搭建商品交易平台。农村集体林权制度、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继续深化。推进卫星城市改革发展,中心镇的管理权限和行政执法权限进一步扩大。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推进重点开发区域整合提升,国际卫生港创建进展顺利,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宁波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投入使用,梅山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通过验收。加强国际国内招商力量,推进招商选资,实际利用外资32.7亿美元,引进内资、浙商甬商回归投资项目实到资金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收购、生产制造和贸易基地建设,新批境外企业和机构206家,境外中方投资额增长20%。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增长47%。国内区域合作继续深化,援疆、援藏、援黔及山海协作等扎实推进。

(五)改善社会民生福祉。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实施“三治理一提高”行动,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推进“四边三化”行动和建筑渣土、建设工程扬尘整治。淘汰高污染燃料使用设施409台,关停重污染企业936家,“禁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宁海成为国家级生态县。开展“文明宁波”系列活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建成81890志愿服务中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县(市)区全部成为省级文化先进县,建成示范性农村文化礼堂150家,宁波文化广场建成投用,文化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成果。哲学社会科学、档案史志等事业取得新进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开展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落实高教协同创新计划,深化招生评价制度和民办教育综合改革,构建现代服务业公共职业培训平台,职业教育“校企通”平台功能更加完善。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宁波籍运动员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推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和充分就业县(市)区建设,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职业技能培训21.5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16.1万人,新增创业实体10.4万家,城镇登记失业率2.16%,创历史新低。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新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实质性启动。本地户籍人口养老保障参保率提高到87.2%,职工医保、居民医保覆盖面均达到95%以上,新农合覆盖面达到98.3%。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待遇和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住院报销比例继续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提升,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实现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创建全覆盖。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40.7万平方米、1.5万套。创新基层公共治理形式,协商民主和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深化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和回应渠道,推行多元化调解模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得到加强。深化“平安宁波”建设,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和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深化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加大。支持国防建设,国防动员、双拥工作进一步深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慈善、红十字、关工委等群团组织发挥作用,人口计生、老龄、民族、宗教、侨务、外事、港澳台等工作得到加强。

(六)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28条办法”和市委“20条措施”,认真查摆“四风”方面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正风肃纪”专项行动,大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简报,实施市长电话“一号通”工程,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政府透明度位居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首位。严格清理楼堂馆所和办公用房,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三公”经费大幅下降。主动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重大事项,认真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办理代表建议560件、政协提案588件,提交地方性法规议案3件。制定修改政府规章6件,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63件。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和行政机关合同管理,规范行政机关执法权限,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北仑区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化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中介服务,统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63项,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受理事项比例达到100%、办理事项比例达到93.7%。开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发展战略谋划和规划编制工作得到加强。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

各位代表!去年我市遭遇了禽流感、高温干旱、台风、洪涝等灾害,特别是“菲特”强台风带来的洪涝灾害,影响之广、损失之重历史罕见。在特大洪涝灾害面前,我们把抗洪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把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启动防台防汛应急响应,紧急组织抢险力量和救灾物资,第一时间投入灾区抗洪救灾,尽快恢复灾区生活秩序和重要基础设施运行。洪灾过后,出台“1+11”扶持政策和“一对一”帮扶余姚重建措施,复产重建工作有效、有序、有力推进。在抗洪救灾中,全市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基层干部群众奋战一线,驻浙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冲锋陷阵,广大志愿者无私奉献,社会各界慷慨捐助,各行各业全力支持,展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风貌,为打赢抗洪救灾这场硬仗作出了不懈努力。

各位代表!在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下,去年我市取得上述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甬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宁波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工作还有许多不足。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进口和节能指标没有完成预期目标。创新驱动基础不够坚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亟待加快;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和建设品质不够高,城乡基础设施尤其是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滞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还不到位,对外开放的新优势远未建立;生态环境、教育医疗、交通出行、养老服务、食品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创新、应急救灾能力都有待加强,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不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对此,我们将针对性地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改进。

二、全力实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一)大力实施“五水共治”工程。一是治污水。重点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加快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高污染行业整治提升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二是防洪水。以江河堤防加固、骨干河道整治和水闸、泵站配套为重点,加快“治水强基”工程建设。三是排涝水。推进水库除险加固,打通“断头河”,开辟新河道,清理疏浚河床,加快应急强排设施建设。四是保供水。加强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推进区域饮水工程和供水管网建设。五是抓节水。着力抓好减少漏损、再生利用、改装器具等工作,合理利用水资源。

到20xx年,以“五水共治”倒逼转型发展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水环境质量、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升,供水节水体系更加完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1%,力争城镇截污纳管基本覆盖,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基本覆盖;防洪减灾基础设施滞后局面切实改变,“三江”干流堤防全线封闭;洪涝调蓄能力大大增强,初步形成流域和主要平原的主干排涝体系。

(二)大力实施现代产业培育工程。一是加快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重点培育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会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二是推进工业强市建设。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等优势制造业,整合优化石化等产业,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三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海洋渔业综合基地建设,做优现代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和精品农业。

到20xx年,基本形成以城市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三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聚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2700亿元,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

(三)大力实施城市功能提升工程。一是推进功能区块开发建设。全面建成东部新城核心区、南部商务区二期,加快湾头区块、鄞奉片区、南站综合客运枢纽周边区块建设,启动东部新城东片区、姚江新区、甬江两岸、城西等区块开发,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老街区改造和老旧商务楼宇品质提升。二是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加快新材料科技城、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电子商务“一城两区一中心”、国际贸易展览中心拓展区、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宁南贸易物流区等建设,大力引进企业总部、科研院所,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三是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客运枢纽、国省道、县乡干线公路建设,推进轨道交通、快速路网、跨江通道、主次干道和公共交通建设。四是统筹城市化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全域都市化,加快构建“一核两翼多节点”网络化大都市格局。

到20xx年,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国际化品位明显提高,中心城区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产城联动、现代都市融合发展格局。城市化率超过71%,科技研发、国际贸易、港航服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功能和总部经济集聚水平大大提升,城乡交通网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等基本实现一体化。

(四)大力实施民生福祉改善工程。一是积极打造“美丽宁波”。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三治理一提高”、“四边三化”、“双清”行动为抓手,着力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深入实施森林系列创建活动,推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二是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加强城市景观绿化建设、交通拥堵整治、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整治、城中村和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实施新一轮打通“断头路”行动,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加快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三是加快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服务、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建设。

到20xx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城乡靓化、绿化、洁化水平大大提升。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新增公共绿地560万平方米,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大力实施发展基础强化工程。一是增强海港、空港服务能力。完善“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和海铁联运基础设施,加快机场三期等工程建设。二是增强要素资源供给能力。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科学开发利用滩涂资源,积极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加大人才引进载体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三是深化智慧城市建设。完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健康等应用项目建设。

到20xx年,港口和机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发展的要素资源支撑和信息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港口吞吐能力不断提高,机场客货枢纽体系更加完善,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超过98%,培养高技能人才10万人,人才总量达到170万人。

各位代表!为实施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我们将按照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的部署,以改革统领各项工作,奋力攻克体制机制的顽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摆脱传统路径的依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发挥效用,让一切可以激发的活力竞相迸发,力争在民营经济、城乡统筹、对外开放、海洋经济、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切实保障“五项工程”顺利推进,并取得预期成效。

三、20xx年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20xx年是推进“”规划纲要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始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五措并举”的要求,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按照“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扎实启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稳中求进、改中求活、转中求好,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强化城市经济培育,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城市国际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两个基本”、建设“四好示范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综合考虑发展趋势和工作导向,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城镇新增就业1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5%左右,节能减排指标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要求,今年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围绕增强城市经济发展基础支撑,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和报批,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完善中心城区统筹发展机制,着手行政区划优化布局研究。大力开展“五水共治”,完善三年行动方案,推进水气共治、城乡共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快甬江流域治理,做好姚江分洪排涝工程前期工作。优化市域基础设施布局,推进供水供电、治污纳污、地下管网设施共建共享。加快甬金铁路、港口支线和宁波至奉化、至余慈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机场三期、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继续推进南北环快速路、新江桥等项目,确保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铁路货运北站建成投用。

强化区域统筹,增强城市发展能级。提升中心城区建设国际化品位,推进重点功能区块开发,加快“两心一轴、三江六岸”城市核心景观带建设,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背街小巷整治。注重城市精细化管理,启动园林绿化、内河水质、景观照明“三大提升工程”,推进智慧城管二期建设。深入开展交通拥堵整治,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加强余慈地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重点产业共兴共转。加大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有序推进宁波三门湾区域开发建设。提升副中心城市集聚发展水平,加快卫星城市试点镇、中心镇改革发展。

培育壮大城市经济主导产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做好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国家示范物流园区申报工作,推进服务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东部新城门户区、国际贸易展览中心拓展区、空港国际物流园区和宁南贸易物流区建设。扶持现代物流、商务中介、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产业,强化旅游业特色发展,推进宁波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完善金融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法人机构,发展新型金融业态,加快国际金融服务中心二期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启动电子商务“一城两区一中心”建设。完善总部经济政策体系,支持本土总部企业发展。强化区域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推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

以更大力度推进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稳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协调配置。加强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打造城镇都市型新村、田园宜居型靓村、生态文化型美村,建设让人们留恋不舍、记得住乡愁的幸福美丽新家园。研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切实帮扶相对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二)拓展内外需求,开创经济稳定增长新局面

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加大城市经济、基础设施、节能环保、“三农”等领域投资。加快重大项目、重点功能区块开发的前期工作,强化要素保障,推进浙江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二期、上海大众汽车整车等项目。完善民间投资政策,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金融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领域。强化招商选资,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引进内资570亿元,浙商甬商回归投资项目实到资金完成省定任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

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信息消费、养老消费、健康消费,推动智能家电、节能汽车、新型电子产品等热点商品消费,鼓励新兴消费方式发展。拓展生活服务消费,完善家政服务体系,加快餐饮住宿业转型发展。统筹商贸综合体、城市商业广场和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培育夜市经济街区,加快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发展,增强“菜篮子”、“米袋子”的保障能力。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办好食博会、宁波购物节等大型商贸展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扶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拓市场工程,建立网上宁波名品商城,支持宁波产品进入国内外零售企业销售和采购系统,促进市内市外市场融合互补、网上网下市场联动对接。支持企业巩固传统出口市场,鼓励企业开拓内外新兴市场。深化“外贸实力效益工程”和“外贸育苗工程”。加强国际贸易摩擦应对。外贸自营出口增长5%以上,进口增长4%。

(三)强化创新驱动,激发转型发展新动力

深入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和科技服务专项行动,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35%。加快新材料科技城、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研发园区、和丰创意广场在创新引领、产业带动等方面的作用。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发展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企业职工创新团队,开工建设吉利—沃尔沃中国设计中心和试验中心。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积极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浙江(宁波)中心落地,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600件。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技术交易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以国际视野引进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

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810实力工程”企业和高成长企业培育,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快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深化“四换三名三创”工程,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支持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运营和高端制造方向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创一流,扶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开展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单位资源产出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要素供应、财政扶持政策挂钩。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现代农业先导区建设,新开工现代农业园区40个,新增标准化粮食生产功能区10万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和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扶持现代种业、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深化新型业态农业试点。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强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规范化管理和农民负担监管。发展林下经济。

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作,大力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深化“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大宗商品交易所、航运交易所建设水平,打造甬易第三方支付平台,推动东海航运保险公司筹建。加快港口综合开发和海铁联运发展,推进国际卫生港创建。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增长5%。

把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转型发展、城市功能提升紧密结合起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深化“三网融合”和“两岸无线城市”试点,完成光网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智慧健康、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试点。开展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和信息惠民工程示范城市建设。加快电子政务大数据布局。推动杭州湾新区和国家高新区智慧产业基地建设,集聚一批物联网、云计算与云服务等智慧产业。

深化质量强市建设。健全宏观质量工作体系,完善政府质量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扎实开展质量安全、质量提升、质量创新和质量惠民工程,突出抓好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建设,总体质量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四)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争创开放合作新优势

全面实施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打造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推进市场采购监管模式、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和进口贸易便利化改革试点,深化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国际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进口贸易,提高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梅山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的建设运营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推进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鼓励市场化办展办会,支持行业协会举办贸易展会。积极承办中东欧国家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及商品展,精心筹备20xx年亚太经合组织首次高官会议,办好浙洽会、消博会等重点展会。加强和改进口岸工作。积极培育本土跨国企业,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提升境外基地的规模水平,完成境外中方投资额18亿美元,境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12%。

构建开放平台新优势,加快宁波综合保税区“一区多片”申报,整合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进宁波象保合作区建设。推动大榭开发区与县(市)区产业合作,探索境内外合作开发园区新途径。促进重点开发区域错位发展,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引进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好项目大项目。宁波杭州湾、梅山产业集聚区各引进1个以上50亿元产业大项目。

深化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办好“宁波周”活动,推进与国内外重点区域、重要城市的合作交流,全面扩大和提升甬台经贸合作交流。推动浙东经济合作区一体化发展,增进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主动对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推进“无水港”、港口联盟建设。加强与“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联络。继续推进对口援助和山海协作。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回应人民群众新期盼

建设文化强市,努力让人们置身城市之中,处处能够感受到高尚的城市文明、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长效化,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完善群众评价和绩效评估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发展。加强文化遗产管理,推进大运河(宁波段)申遗,加快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国港口博物馆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落成开放。深入实施文化发展“1235”工程,培育壮大传媒产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推进钓鱼台·美高梅“中国假期”、华强·中华复兴文化园、华侨城文化旅游等项目。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深化教育改革发展。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确保60%以上幼儿入读普惠性幼儿园。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所有县(市)区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验收。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启动东部新城高中建设。实施高校重点学科和专业提升计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进中英时尚学院、中德汽车学院等二级学院,启动国家级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完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推进社会实践大课堂建设。健全校园安全“三防”联防体系,推进百万学生餐饮安全工程,保障学生食品安全和上下学交通安全。

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和充分就业县(市)区建设,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乡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帮扶力度。统筹城乡一体化社保体系建设,推进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转换,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管理职能和经办服务的整合,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办法,本地户籍人口养老保障参保率提高到88.5%。深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改善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实现不同保障方式的合理衔接。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09万平方米、2.7万套,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周边公共配套和后续管理服务。深化“三改一拆”行动,加快城中村、老旧小区、非成套房、危房改造和农村住房集中改建。推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开展按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试点,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探索合理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加快新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市第一医院西部院区项目,开工建设宁波杭州湾医院。加强与境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合作,推进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与台北医学大学合作办医,加快浙大宁波医院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和爱国卫生工作。积极创建体育强市,启动奥体中心项目。积极稳妥实施“单独两孩”生育新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促进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发展,推动“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工作体系与基层和谐促进网络紧密衔接。加大社会矛盾预防、排查和调处,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常态化。

加强基层综治组织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完善新闻发布体系,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强网络管理,规范传播秩序。进一步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优化流动人口结构。加强民族、宗教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地下油气管线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建设施工和高危领域的安全监管。加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深化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推进小餐饮规范整治。积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妥善处理劳资纠纷。强化应急管理,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开展巨灾保险制度试点。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大力支持驻甬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创新双拥工作机制,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各位代表!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市政府今年将继续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展现“美丽宁波”新面貌

“铁腕”推进“三治理一提高”行动。尽最大努力加强雾霾治理,开展空气质量指数预报,健全大气重污染预警和响应机制。控制煤炭消费,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率,扩大“禁燃区”范围,加快淘汰黄标车。加大重污染行业治理,开展重点区域污染整治,加强建设工程、码头作业场所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整治,坚决制止垃圾、秸秆露天焚烧行为。重视抓好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强化城区内河和农村河网水环境综合整治,推动中水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近海海洋环境污染治理。强化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和废塑料加工行业整治,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完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体系,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的治理修复。

推进生态环保设施和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电力企业脱硝工程,加快城镇污水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推进鄞西污水处理厂一期、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项目,建成运行一批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加强治污减排设施运行监管。深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实施工业循环经济“611”工程、清洁生产企业示范工程,推进开发园区生态化、循环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深化“四边三化”、“双清”等行动,加强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提高平原地区绿化美化水平。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开展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修编,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善生态绿地空间规划。实行差别化区域开发管理政策,完善重点生态功能乡镇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强化能耗强度和能耗总量“双控”节能目标责任制。深入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对生态功能重点保护区域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力度,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加强污染联防联控管理,全面实行“河长制”。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和执法力量建设,对一切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毫不留情坚决予以严惩。

四、推进改革和政府自身建设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以改革为突破口。市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要求,正确把握,勇于进取,稳扎稳打,统筹推进,以更大的胆魄、更快的步伐、更实的举措,抓紧出台各项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对方向明确、政策清楚的改革,不等不看,不失时机,马上改、改到位,争取走在前列;对面上推动难度较大、上级纳入试点的改革,积极探索,敢为人先,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对需要上级决策的改革,不盲动、不抢跑,认真细致做好准备工作,适时、稳妥启动改革。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做好改革和发展工作的切入点。市政府将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以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管理的改革创新,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优化审批,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审批权限,优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便利化建设,探索对负面清单外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项目实行零审批。对不符合深化改革要求的行政权力依法予以严管、暂停或取消。深化以职能转变、精简机构、精简人员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推进政事、政社分开,放开应该由企业和社会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事项,推行政府购买服务。

(二)改进管理,强化服务。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督查,启动“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强化政府目标管理,完善绩效管理考评体系。盘活财政资金存量,推进部门预算公开,加大对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的支出,增加对相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快地方金融改革,系统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区,扩大非传统信贷融资,鼓励企业有效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完善建设资金和政府债务统一管理制度,合理控制政府债务。健全经营性国资监管体制,整合重组国有企业资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企现代企业制度。坚决打破民间投资隐性壁垒,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增强政策咨询服务平台功能。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加强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

(三)转变作风,提高效能。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完善调查研究和联系服务群众制度,进一步改进会风文风。完善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管理、服务、结果“四公开”。推进政务热线整合,加快信访制度改革,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强化行政效能监督和问责。全面推行干部绩效对账制度,加强公务员培训、监督和管理,倡勤治懒,建设一支勤政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四)依法行政,勤政廉洁。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职,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重视舆论监督、公众监督,让政府工作置于全方位监督之下。强化权力公开规范运行,健全和落实重大决策、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公开制度和常态化工作机制,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突出对行政审批、工程招投标、土地转让、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和审计监督。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源头治理、制度防腐,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确保“三公”经费继续下降。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实干。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中共宁波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奋进,开拓创新,鼓足劲,扎实干,出实效,为实现“两个基本”、建设“四好示范区”而努力奋斗!

3页,当前第3123

宁波环保局工作报告篇六

1、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负责任制,把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并定期向环保部门报告我县的环境保护工作。

2.建立制水车间污染物信息档案,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及时掌握环保处理设施运行情况。

3.定期组织环保会议,进行工作安排和环保培训等。

4、加强环境管理,特别是现场管理,杜绝跑、冒、滴、漏现象。

5、完善废水回用设施管理,设专人负责,故障及时处理。

6.对在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和环境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7.加大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力度,开展企业环保竞赛,切实做好工业废水处理,确保零排放。

8.积极配合市环保局每季度一次的监督监测。

1、充分发挥各单位的主导作用,利用宣传标语和环保知识传单,围绕环保工作,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的社会化进程。引导和充分发挥员工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加大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要做好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环保问题的宣传工作,做好环保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

2.继续做好环境警示教育,把员工参与环境监管作为加强环保工作的重要手段。

3.要深入宣传,增强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今年要重点加强环保工作的宣传,向全体员工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在明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把我厂建设成为天水市“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典范,力争在未来三年把我厂建设成为我省最具代表性的“环境友好型企业”。

1、做好环境保护档案保存工作,规范环境保护档案管理。

2.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加强对各部门的监管。

4、做好环保资料的积累,装订成册,便于查阅。

5.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

6.扩大绿化面积,提升绿化水平,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宁波环保局工作报告篇七

2011年1月29日在哈尔滨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王克伦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10年全市法院主要工作

2010年,全市法院在市委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坚持“从严、求高、抓实”的治院方针,继续深化从严管理,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法院发展的突出问题,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62288件,审结61111件,结案率98.11%,其中,中院受理5760件,审结5558件,结案率96.49%。全市法院审结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犯罪、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等刑事案件5449件,判处有罪人犯7344人;审结涉及国企改制、金融证券、知识产权、婚姻家庭等民商事案件41328件,解决争议标的额35.28亿元;审结行政诉讼案件418件;执结各类案件11575件,执结标的额23.56亿元,审判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强化能动司法,创新工作方式,服务大局取得实效

紧紧围绕全市发展新战略,加强思想教育,促使广大干警知大局,想全局,找准法院服务大局的着力点,强化能动司法,增强工作实效,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严厉打击破坏经济秩序犯罪。公开审理“金源葆”、焦英霞非法集资等重大影响案件,从重从快打击破坏重点项目建设犯罪,依法审结地铁车辆段拆迁工程贪污受贿、诈骗土地补偿款等刑事案件37件,判处有罪人犯56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988.78万元,有力地震慑了破坏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犯罪。

妥善化解征地拆迁纠纷。提前介入重点项目建设,抽调232名业务骨干,深入哈南工业新城开发、棚户区改造、路桥建设等拆迁一线,开展法律咨询服务3073次,提出司法建议72个,配合政府部门现场化解拆迁纠纷1336起,促使208户钉子户自觉搬迁,避免形成诉讼影响项目建设提速,有效地服务了重点项目建设。

慎重审理涉及企业案件。涉企案件一律快立快审,由院庭长亲自办案,充分考虑企业实际,妥善处理涉企纠纷,成功处理了北亚集团破产重整、世罕泉公司股权确认、远东木业公司合同纠纷等涉企案件6003件,解决争议标的额23.72亿元,较好地促进了企业发展。

二、强化调解结案,清理信访积案,审判水平稳步提升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积极参与构建多元化调解体系,坚持“多调少积”,全力推进调解结案,集中清理信访积案,努力提高审判水平。

积极牵动诉前调解。两级法院普遍建立调解大厅,加强与人民调解组织、行政调解组织工作对接,牵动诉前调解,移交人民调解组织调解12831件,协调行政组织调解3213件,借助外力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大力推进诉讼调解。强化领导带头调解,强化指标推进调解,全市法院调撤结案36996件,调撤率达到60.54%,同比提高3.85个百分点,其中,立案调解21341件,行政和解202件,执行和解5412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认真清理信访积案。开展清积专项活动,院庭长包案推进,采取逐案确认、公开听证、司法救济、依法终结等措施,清结信访积案470件,其中,息访结案431件,依法终结39件,信访遗留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三、强化发现问题,促进解决问题,从严管理不断深化

继续深化从严管理,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总抓手,以发现问题促进解决问题,以解决问题确保不出问题、少出问题,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继续强化日常监督。深入开展明察暗访,及时发现和解决纪律松弛、作风不端等问题,发出工作督查、纪律作风、纪检监察等批评通报232期,通报批评纪律作风问题287个,涉及干警235人次、领导干部184人次,司法作风进一步好转。

严格落实审判监督。全面落实接访、评查、听证、剖析、述说等审判监督制度,深入发现和解决司法不公正、不规范等问题,两级法院院长同步集体接访46次,评查重点案件857件,公开听证信访案件237件,集中剖析典型案件170次,邀请当事人来法院述说44次,纠正有问题案件17件,案件质量稳步提高。

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加大违法违纪查处力度,着力发现和解决以案谋私、徇私枉法等问题,受理投诉信件280件,纪律处分16人,移送纪检、检察机关8人,干警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

四、强化奖惩激励,推进工作落实,实施能力得到提高

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强化领导监督责任,发挥领导表率作用,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努力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

强化主要领导督办。不定期召开主要领导督办会,听取重点工作落实情况汇报,跟踪问效,批评问责,限期整改。召开主要领导督办会33次,对中院院庭长和基层法院院长专项通报29次,有力地促进了工作落实。

深入推进领导办案。实行指标考评,促使院庭长回归审判组织,亲自办理重大疑难案件。全市法院院庭长办案40216件,占结案数的65.81%。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司法公信力进一步提升。

严格兑现工作奖惩。根据工作政绩排序和发生问题情况兑现奖惩,入围选拔中层领导干部28名,扣减领导干部目标奖12.8万元,对中院中层领导和基层法院院长诫勉谈话12人次,停止工作1人,免去2名基层法院领导干部职务,有效强化了领导责任。

一年来,全市法院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坚决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接受人大执法检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工作、入庭听审219次;办理人大交督办案件58件,办结56件,办结率96.55%;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批评、意见12件,全部办结,回复率100%。同时,自觉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社会监督,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回顾一年来全市法院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法官大局意识不强,就案办案、机械司法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二是个别法官裁判不公、司法不廉,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三是部分法院对大调解工作重视不够,借助社会力量化解矛盾的能力不强,致使有的纠纷进入司法程序后无法有效解决。四是基层法院职权配置改革不到位,低素质法官主办案件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五是执行威慑机制和社会联动机制作用发挥不够,“执行难”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1年全市法院工作安排

2011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指导思想,突出“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紧紧围绕市委加快实施新战略,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总抓手,继续深化从严管理,积极服务发展大局,全力化解社会矛盾,切实强化审判监督,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和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针对常规办案、机械司法,服务大局主动性、创造性不够,深入开展“做主人、敢担当,谋发展、惠民生”教育实践活动,增强使命感,创新管用办法,提高执行力,服务全市发展大局。

打击经济犯罪,维护发展秩序。从重从快打击贪污、受贿、渎职、诈骗征地补偿款等破坏重点项目建设犯罪。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创新工作方法,支持企业发展。注重办案效果,涉企案件一律实行院庭长办案,一律先行调解,一律依法慎用强制措施,一律从企业实际出发确定给付方式,避免因机械司法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困难,支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司法作风,服务项目建设。坚持提前介入,主动与政府部门对接,深入拆迁改造现场提供法律服务,及时化解拆迁纠纷。实行审判提速,涉及重点项目的案件,一律快立、快审、快结、快执,服务重点项目建设。

针对诉前调解牵动不够、诉讼调解方法单一,大调解工作责任感、紧迫感不强,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诉调对接,创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诉讼调解“三调结合”工作新模式,全力化解社会矛盾。

搞好工作对接,牵动人民调解。加快人民调解窗口建设,积极引导当事人接受诉前调解,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指导,及时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把民间纠纷化解在初始状态,减少诉讼对抗。

实行联调联动,推动行政调解。充分借助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专业仲裁组织力量,切实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协调配合,共同化解各类争议和群体性矛盾,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

坚持调解优先,强化诉讼调解。完善调解考评机制,量化调解指标,逐月排序推进,开展调解能手竞赛,强化全员调解。加大立案、审判、执行各环节调解力度,强化全程调解。采取委托、邀请等方式,借助外部力量强化诉讼调解,努力实现案结事了。

针对监督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落实,审判监督触及力、约束力不够,进一步强化审判权力监督,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流程管理,规范司法行为。加快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立案、审判、执行全过程监督,明确审判流程各节点工作标准和责任,从制度层面堵塞漏洞,着力消除监督工作盲点,防止审判权力滥用。

强化发现问题,促进司法公正。加大明察暗访和通报力度,把多发现问题、发现大问题就是负责任、就是有能力作为监督工作标准,强化发现问题通报。把不出问题、少出问题就是有政绩、就是有水平作为审判工作标准,强化发生问题通报,真正形成监督部门与审判部门的对峙局面,最大限度遏制司法不公。

严肃查处违纪,确保司法廉洁。严格兑现廉政承诺,法官出现违纪问题,一律停止审判权,直至免去法职。领导出现违纪问题,一律停止工作,直至引咎辞职。涉嫌犯罪的,坚决移送纪检、检察机关处理,保持惩处违法违纪的高压态势。

针对素质低的法官主审案件、怕得罪人的领导不敢碰硬,队伍建设改革创新力度、从严管理力度不够,进一步优化法官职权配置,严格领导工作问责,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强化考评排序,实现全员调动。坚持院考评到部门,逐部门排序;部门考评到人,逐人排名。充分运用考评排序结果评价政绩、选拔干部、兑现奖惩,激励每名干警超越自我、奋发有为,以个体进步促进整体提高。

深化职权配置,优化法官结构。深入推进法官“一分为四”改革,根据审判绩效考评结果,坚决将办案质量差的审判长、主审法官改任合议法官、辅助法官,坚决将案件出现严重问题的办案法官调离审判队伍,优化法官队伍结构,深入解决素质不一样的法官一样主办案件的问题,确保优秀法官发挥主导作用。

严格领导问责,促使工作负责。强化领导责任,对领导能力低、政绩排序在后、工作长期无起色的领导干部,予以诫勉谈话、调整领导岗位。对工作不负责导致案件问题多、队伍问题多的领导干部,一律停止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责令引咎辞职,促使领导干部触及问题、解决问题。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全市法院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市委的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人民群众社会监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积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在加快实施新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宁波环保局工作报告篇八

(一)坚持科学谋划。按照建设宜居水乡新城要求,正确分析环境形势,坚持科学谋划,制定出台了《xx市宜居水乡行动方案》、《xx市生态环保工作要点》、《xx市“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20xx年实施计划》和《xx市“四边三化”具体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宜居水乡行动指明了方向。

(二)强化责任考核。制定下发了《20xx年度桐乡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及考核评分标准》,召开由四套班子领导参加的“三改一拆”暨四大行业整治工作万人大会,签订了责任书,明确了工作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并将生态建设、污染减排、重点行业整治、污水新增入网量、燃煤控制等指标纳入了镇街道职能考核范畴,实施一票否决。强化生态“三偿”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努力提高全社会生态环保责任意识。落实污染整治责任制,明确全市党员干部必须做到“五带头”、“八不准”纪律要求。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制度,制定议事规则,对生态环保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实施部门协同,共商共计,确保实效。

三)注重营造氛围。强化生态示范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完成梧桐街道国家级生态街道和石门镇中国杭白菊博物馆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的申报创建工作。充分发挥报纸、网络、电台等宣传阵地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氛围营造。全年共计在各类报纸刊登宣传稿件116篇,其中中国环境报7篇;电视专题报道28期。组建了水环境治理义务巡防队伍,组织环保志愿者参与水环境治理巡防、环境执法和环境案件审理等活动。开展了“世界地球日”主题演出、水环境治理“皮贴画”制作比赛和“我是小小环保员”小学生巡查河道水环境活动,广泛宣传生态环保知识,营造了良好宣传舆论氛围。

二、以污染总量控制为着力点,全面落实环境容量削减指标

(一)抓源头控增量。以实施生态功能区规划、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为依托,通过空间、总量、项目 “三位一体”,专家评价和公众评议“两评结合”的环境准入制度,严格实施项目审批与区域环境质量挂钩、产业结构调整挂钩、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挂钩、污染减排绩效挂钩等措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增量。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695项,33个建设项目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替代,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减少7.65吨/年、3.47吨/年、4.1吨/年和34.1吨/年。同时,对污染排放大,能耗高以及不符合环保审批条件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全年共计否决建设项目46项,涉及投资金额8.56亿余元。

(二)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在统筹环境统计、污染普查及动态更新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下发了《关于公布20xx年度全市主要污染物重点减排项目的通知》,完成了20xx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形势分析,确定了22个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和工作任务,完善了《xx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应急预案》,出台了《xx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专项考核办法》,加大了主要污染物减排的督促检查力度,有效推进了减排项目的建设进程。截止12月,全市22个污染减排项目中21个已完成建设并稳定运行。

(三)抓调整腾容量。制定《xx市20xx年“退低进高”工作实施方案》、《xx市加快实施“退低进高”提质增效行动方案》和《xx市20xx年度退低进高“十百千”三大行动工作方案》,大力实施“十剑联动”、“百日攻坚”、“千企提升”三大行动,为实现全市“退低进高”、落后产能淘汰、重污染高能耗行业整治目标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实施了差别化电价、差别化水价、财政奖励、土地与排污指标分配等经济杠杆与行政措施加以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20xx年共计淘汰落后产能项目34个,腾退低效工业用地项目67个,盘活低效用地1711.1亩。

三、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根本点,全面落实污染综合整治任务

(一)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河长治水”工作机制,完成47条市级河道共计20xx处涉河污染源排摸工作,编制完成河道水环境治理方案,实现“一河一策”;绘制治水全景图,建立涉河污染源电子监管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确定126个监测断面,加强水质预警监测。加强水环境治理明查暗访,下发明查暗访工作联系单36张,落实环境问题整改48个;创新水环境治理模式,建立了首个县域交界区域水环境联治联席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三大治水工程”,着力推进“三大整治行动”,加大了污水纳管截污力度,全年新增污水入网187户。坚持“三不原则”,全面落实饮用水源问题整改。制定饮用水源保护年度计划,加大了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整治力度,20xx年,共计对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6家企业实施了关停,二级保护区内的4家企业已关停,其余4家企业污水入网,有效加大了水源地污染防控水平。

(二)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整治。制定了《xx市重污染高能耗行业整治提升方案》、《xx市濮院印花产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xx市违法开水房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和《xx市小锅炉整治方案》,出台了《xx市印染行业单位排放效益评价办法》,以定量指标与定性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效益评价,实施优胜劣汰。召开万人大会,开展整治企业法人集中培训,解读验收标准。严格镇(街道)、开发区整治提升计划审核,对企业“一厂一策”整治方案实施专家和部门联动评议核准,确保整治提升企业逐条整改措施实打实。完成行业整治企业收购兼并整合报备工作;对关停淘汰对象进行了联动执法,倒逼企业加快关停淘汰进程。20xx年,全市286家违法开水房全部被拆除;制革、印染、化工、造纸四大行业147家整治企业,已关停淘汰60家,80余家开展整治提升与搬迁入园工作。

(三)深入推进“四边三化”行动。按照《xx市“四边三化”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加大了资金扶持与督促考核力度,加强公路边、高速铁路边、河边、村庄边的环境卫生整治,努力实现美化、绿化和亮化,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突出道路、河道、农田林网绿化建设,快速提高林木覆盖率。 “四边”绿化森林通道建设合计110.5公里,绿化面积2464亩,建成进城绿色通道10条,村庄绿道70条,入城口绿地8个。大力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北永兴港等8条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河道整治工程正全面建设中,完成河道河沟治理76.1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2平方公里,完成水生植物净化工程36040平方,护岸林788.32平方。

(四)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的意见》、《xx市开展清理违章猪(禽)舍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和《xx市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开展了违章猪(禽)舍全面清理专项行动,拆除违法畜禽棚舍54.5万平方米;积极探索新型畜牧生态循环典型模式,实施养猪粪便资源综合利用。加大了畜禽养殖污染执法检查力度,下发环保整改通知书52份,对违法排污养殖企业实施了环保行政处罚。以生活污水纳管集中处理与“六格式”无害化处理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又在凤鸣街道建胜村等9个新村点建立微动力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服务农户1272户。开展美丽乡村“星级村”创建活动,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优胜劣汰,巩固美丽乡村创建成果。

四、以环境安全保障为关键点,全面落实污染风险防范措施

(一)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制定了《xx市20xx年度环境监察方案》,坚持“铁腕治污,露头就打”的方针,加强与公、检、法、司的联系与沟通,完善了案件移送、案件会商、信息共享等制度。开展了“十剑联动”等执法活动,对重点企业、重点区域、敏感地带采取了拉网式搜索、蹲点式守候、网格式监管等执法检查措施,对企业超标排污、规避环保监管等违法行为予以严肃查处,并实施新闻通报。全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4174余人次,检查企业4820厂次,立案查处行政案件127件,罚款680余万元,向公安局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罪案件1件,实施刑事拘留6人。取缔塑料造粒、废油加工等环境污染点40余个,通报给桐乡银监办、人民银行桐乡分行绿色信贷信息925余条,对19家企业实施环境违法行为公开曝光,提高环境执法震慑力。

(二)加强辐射固废管理。加强辐射安全监管。制定了辐射电离单位工作职责,下发了《关于辐射安全监管的通知》,开展了辐射单位监督性监测与监督性检查,强化辐射安全监测预警,巩固“放心放射源县市”“放心放射源单位”创建成果,落实长效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固体废物转移申报、审批制度。加强固体废物转移审核,规范固体废物台帐管理,全年共计完成危险废物转移计划初审172起,实际转移1588余吨。扎实开展污泥规范化处置专项整治,全力推进“可宁卫”污泥无害化处置项目实施。出台了污泥规范化处置管理办法,制定了污泥规范化处置集中整治方案,开展了规范污泥处置专项检查,落实污泥贮存场所“三防”措施,建立污泥管理台账制度。

(三)加强舆情信访调处。制定媒体与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实施方案。组建了媒体网络应对队伍,明确了职责分工,确保应对媒体网络舆情的各项工作措施到位。充分发挥公安网监大队以及宣传部网管科收集信息快速齐全的职能优势,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信息。通过第一时间收集信息、第一时间调查处理、第一时间正面回应,争取舆情信息主导权,取得了良好效果。加强信访调处和环保不稳定因素排摸。不定期开展下访、接访、信访老户回访活动,对重点信访建立“三走访”制度,即“重复信访必须上门走访,上级转办信访必须上门走访,三人以上集体信访必须上门走访”。完善信访abc分级管理,对调处过程中出现的c级信访件实施领导包案、挂牌督办和限期化解。20xx年,全市共受理各类环境信访359件,比上年同期的385件下降了近6%。

五、以综合能力提升为切入点,全面落实机构队伍规范建设

(一)优化内部机构队伍配置。为进一步理顺工作关系,适应生态环保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提高工作效能,提升服务能力,单设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办公室,分设了崇福小城镇试点审批分中心环保窗口。加大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积极组织环境监测、环境监察人员参与省市环保系统组织的环保监察技能以及环保监测质量认证等培训15批61人次,召开了环境应急监测“运动会”,开展 “说一遍、做一遍、考一遍”的业务学习活动,提升环境监测管理水平。开展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与轮岗交流工作,优化中层干部队伍结构,配足配强一线环保执法队伍。积极参与市级中层干部跨单位竞争上岗,2名同志被选拔到外单位任职,1名同志被选拔到环保局任职,有效促进了干部队伍的合理流动。

(二)强化三项考核机制建设。为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根据上级下达的环保目标任务,制定了《20xx年度科室环保目标责任书》,将全年工作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了具体的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并实施年终考核。完善了《镇街道环保所工作职责》,出台镇街道环保所考核办法,规范工作程序。出台了《xx市岗位合同工规范管理办法》和《xx市岗位合同工考核管理办法》,采取了定人、定岗、定职责的方式,加强岗位合同工的规范管理与考核评价,有效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深化党风廉政建设防控。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以及上级环保部门党风廉政建设与效能建设的各项规定,修改完善了《xx市环境保护局违反效能建设规定行为的责任追究办法》,盯住关键岗位,把握关键环节,突出重点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教育和警示活动。通过印发《党风廉政建设学习专刊》,观看警示教育片,组织参加全省环保系统廉政建设视频会议等,进一步提高效能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意识。修改完善了岗位廉政风险点防控制度8项,加大了中央八项规定的督促检查力度,确保中央八项规定执行到位。建立了行政处罚电子处罚平台,明确了立案标准,规范了办案程序,推进了依法行政。

宁波环保局工作报告篇九

为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加深对环保现状的认识,从而自觉加入环保的队伍中来,为我们周围的环境维护而努力。为了开展好新学期环保协会的工作,开展一系列生动的活动,并保证我校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绿色学校”,结合我会的实际情况,制定南通职业大学学生团体管理中心环保协会本学期工作计划。

1.定期开展一次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活动,如大型活动时可进行拉赞助等。

2.逢各项活动,可通过宣传部与活动方合作制作海报。

二月

召开协会会员全体会议,向会员布置协会工作任务,要求每位会员写一份对协会的工作计划,每次活动写份活动总结。带领会员学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极其本协会在其中所处的作用。积极发表自己对协会的新学期发展方向与总结上学期活动中的不足,力尽全力改进工作,争取在新的学期里协会有更大的发展。

三月

3月22日(农历二〇xx年二月二十六)是世界节水日,在这个对与世界上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富有重要意义的一天,为了让我们每位地球人都能够充分认识到水对与我们是多么的宝贵,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而现在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在人类过于对大自然的'依赖与破坏中正在慢慢枯竭。

我们协会要做的是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在学校做好节水宣传工作,做好宣传海报,尽力争取跟环保局联系,得到环保局的支持,拿一些节水宣传资料,让我们更好地开展宣传工作。

四月

为了更好美化社区环境,加强社区内部环境卫生管理,提高业主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社区环境的和谐发展,本协会将会于相关社区负责人联系,进社区宣传环保:“一水多用,水尽其用”、“白色垃圾”、多建绿化带。

l宣传水资源的可贵和提倡节约用水。用众多节约用水的必要来唤醒广大居民,希望他们能够节约用水,尽量做到“一水多用,水尽其用”。我们宣传在日常的生活中尽量少用塑料袋,回收那些他们看来没有用的“垃圾”;减少那些“白色垃圾”的流动量。

l通过活动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在生活中减少垃圾的排放量,同时可以时刻提醒人们,让其时刻明白美好的环境要我们共同的维护。为响应南通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和为协会以后在社区宣传积累宝贵的经验。

五月

无烟倡议以及相应的图片展

宣传吸烟的坏处,对人的伤害程度,一步步做到远离烟群,远离二手烟。让大家意识到吸烟对自己及他人的危害。

活动内容:以倡议书的形式在面向全校进行宣传,并在现场或者事后进行一个调查,看看他们对吸烟的看法在看到那么多有关吸烟的坏处后有无改变,也测试一下这种活动的可行性,以便安排日后的工作。

六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