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看日历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实用7篇)

时间:2023-09-25 04:40:50 作者:温柔雨 大班看日历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实用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看日历教案篇一

1.了解瓢虫的外行特征,学习用橡皮泥制作瓢虫。

2.发展幼儿的搓,捏,团,压等动作技能,锻炼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3.引导幼儿初步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

4.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红,黑,橡皮泥捏成的瓢虫一只,各种瓢虫图案一份。

(一)出示图片

2.你们仔细看看,他们长的那些地方是一样的 ,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形状一样,背上的花纹不一样)

3.逐一介绍瓢虫:这只背上的花纹是怎么样的----它叫瓢虫(7星是益虫,其它都是害虫)。

4.教师指着图让幼儿集体说一遍瓢虫的种类。

(二)出示橡皮泥范例,吸引幼儿注意

1.今天老师用橡皮泥做了一只瓢虫,看看这只是什么瓢虫?

2.讨论瓢虫的制作方法,教师根据讨论的结果来进行示范。(可把身体各部分都先做好,再组装上去)。

用红色搓成半球体行当做身体。

用黑色橡皮泥搓成6条圆柱体当脚,连接在身体的两边,再加上触角。

用黑色橡皮泥撮成几个小圆 ,压扁,贴在瓢虫的背部。

3.幼儿动手制作,教师向有困难的幼儿提供帮助。

4.陈列作品,幼儿欣赏。

请做好了的幼儿将作品摆在展览区,其他小朋友可以来观赏(双手藏在身背后)最后将做的好的几只点评(这只是谁做的,这叫什么瓢虫,哪里最可爱,我们给他取个好听的名字)

这个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不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学习到了知识还增加了见闻。在活动中幼儿不光积极思考和还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充分达到了教学的效果,这是一门很有创意的课。在教学类容来看我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安排的。在上课过程中更是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来进行教学让幼儿在一种愉快的氛围汇总进行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到了知识。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习很有帮助。

大班看日历教案篇二

1、探索使物体由沉至浮、由浮至沉的方法。

2、感知物体的沉浮与水的浮力有关。

让幼儿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

探索使物体由浮至沉、由沉至浮的方法。

1、小木块、纸盒、玻璃弹珠、鹅卵石等各种东西。

2、水、玻璃鱼缸或塑料盆、装饰品的篮子。

1、观察物体的'沉与浮:

这里准备了许多玩水的材料,看看这些物品放入水中会怎么样?

(1)、幼儿操作,将桌上篮子里的物品放入水中,观察沉浮现象。

(2)、交流观察结果。

(3)、对沉下水和浮在水面的物品进行归类。

2、探索使浮在水面上的物品沉入水底:

能不能把浮在水面上的东西让它沉到水底?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2)、交流操作结果,用语言或演示介绍自己的方法。

3、探索使下沉在水底的东西浮在水面:

能不能把沉在水底的东西让它浮到水面上来?

(1)、幼儿操作,交流操作结果。

(2)、教师梳理幼儿的经验,用问题激发幼儿继续的愿望。

大班看日历教案篇三

1、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硬币浮起来,大胆猜想并进行验证。(重点)

2、能够让沉下去的物体通过改变形状后浮在水面上,学习记录沉浮实验结果。(难点)

3、体验做实验的乐趣,感受物体的沉浮变化。

一、谈话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大班孩子会在科学区做很多实验,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有趣的实验。

出示硬币,提问:请你们猜一猜如果硬币放进水中会沉还是会浮?教师验证幼儿猜想,硬币会沉入水中。

二、幼儿观察并讨论记录表的使用,记录自己的猜想

1、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

2、出示材料引导幼儿讨论,提问:请你们猜一猜它们能不能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

3、出示记录表,提问:请你们想一想记录表怎么使用?

小结:第一列是材料,第二列记录猜想,第三列记录实验结果。

讨论上下箭头代表含义,提醒幼儿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沉和浮。

4、展示记录表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幼儿第一次探索,感受辅助材料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

1、实验要求:不要洒水弄湿衣服,每种材料都动手试一试,做好记录。

2、动手操作,验证结果,并进行记录。教师观察幼儿操作,引导幼儿发现沉浮原因。

3、展示记录表,互相交流发现,问:你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呀?

小结:硬币借助积木、大瓶盖、泡沫会浮起来。有些小瓶盖尽管自己能浮起来,

但却不能帮助硬币浮起来;纸船开始会浮起来,也能帮助硬币浮起来,但是吸水后就会沉下去。

四、幼儿第二次探索,探索橡皮泥帮助硬币浮起来

1、出示球状橡皮泥,提问:你们认为橡皮泥放在水中会沉还是会浮?教师进行实验,球状橡皮泥会沉入水中。

2、提问:橡皮泥也想帮助硬币浮在水面上,你们有什么办法?

3、幼儿实验,教师观察幼儿操作。

4、请实验成功的幼儿交流自己的经验:

(1)捏的'薄薄的

(2)不能进水

(3)轻轻地平平的放到水面上,轻轻地放上硬币

五、幼儿第三次实验操作让橡皮泥帮助硬币浮起来。

铁块也是通过改变形状后浮在水面上;生活中还可以借助木头、救生圈等让自己浮在水面上;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潜水艇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到水底?(潜水艇可以自己吸水、排水)

幼儿在科学区尝试制作潜水艇模型。

活动中通过启发性问题“有什么办法能让硬币浮在水面上”,让幼儿大胆积极进行猜想,猜想后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引导幼儿积极与操作材料互动验证猜想结果,并记录交流。幼儿通过动手尝试使用多种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辅助材料让硬币浮了起来,在多次操作比较中体验到了各种不同的材料在硬币的沉浮中所取得的不同效果,增进了幼儿对硬币及其他物体属性的了解。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的活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当幼儿尝试用常见材料帮助硬币浮起来后,我又出示会沉到水底的橡皮泥让幼儿思考如何让橡皮泥帮助硬币浮起来,通过操作知道改变某些物体形状也可以帮助硬币浮起来。但试验结束后没有及时鼓励未成功的幼儿活动结束后再次进行尝试。在以后的活动中会认真总结经验,努力上好每一节教育活动。

大班看日历教案篇四

1、知道周围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声音,人们都喜欢乐音,不喜欢噪音。

2、能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听噪音和发出噪音。

1、小铃、钢琴声、圆舞板、勺子、盒字等。

2、录有噪音的磁带、音乐磁带。

一、请三位幼儿逐个操作小铃,钢琴、圆舞板。

4、:周围世界有许多声音,有些声音很好听,这种声音叫“乐音”,还有的声音很难听,这种声音叫“噪音”

二、听录音分辨“乐音”和“噪音”

1、平时你在生活中听过哪些“乐音”?哪些“噪音”?

2、请幼儿听磁带里的声音。提问:哪些是“乐音”?哪些是“噪音”

3、平时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噪音?这些噪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讨论噪音的产生及危害。

3、幼儿讨论:在幼儿园里、在家里、在社区里、怎样减少噪音?

四、今天,小朋友知道了好听的声音是乐音,难听的声音是噪音,今后,我们要保护自己的耳朵,不要听噪音,自己更不能发出噪音。

大班看日历教案篇五

1、探索发现种子生长在植物的不同部位,感知种子是各种各样的。

2、初步了解种子的作用,体验发现的乐趣。

1、收集各类有种子的植物、果实等。

2、餐巾纸、水果刀若干。

3、记录单。ppt

长得怎么样?

(讲述名称及外形特征)

2、激发幼儿寻找种子的兴趣。

(1)教师:你们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南瓜)

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今年的南瓜吃了,明年想吃南瓜又该怎么办呢?

请小朋友们帮老师想想办法。

(2)教师:有小朋友说可以再等它长出来,那我们到哪里去找南瓜种子呢?

3、教师与幼儿交流讨论结果。

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

2、幼儿自由探索寻找种子,教师帮助幼儿切开部分果实。

3、提问:

(1)你果实的种子是在什么里面找到的?

(2)种子长得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4、小结:我们发现了这些果实都有种子,它们生长的部位也不一样,

有的长在果肉里,有的长在果壳里,有的长在果皮里。

种子长得各不相同,种子颜色、形状、大小都不一样,种子真有趣!

1、教师:你们会学一学植物的种子,学一学种子是怎样排列的吗?

小组合作学一学,并让其他组的小朋友猜一猜你们扮演的是哪一种植物的种子。

2、请幼儿模仿种子的排列。

3、小结:我们发现不同的植物种子,其排列的也是各不一样,有的一颗挨一颗,

有的对称排列,有的围成圆圈,还有的一排挨一排,像牙齿。

1、教师:小朋友这些种子除了可以传播下一代,你知道种子还有哪些用途?

藏在哪里呢?希望小朋友也能去找一找,好吗?

大班看日历教案篇六

活动目标:

1、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2、能用动作创造性的表现蚯蚓。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大树衣服、图片、营养-报纸球

活动过程:

1、师:“这是哪?”dd动画城。

2、今天动画城给小朋友准备什么好看的呢?一起来看。

(1)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2)大树是什么表情?

3、这时有一只老鹰飞来要在这棵大树上安家,突然有一条小蚯蚓从土里钻出来说:“老鹰你不要在这棵大树上安家,他就要倒了。”

(1)大树为什么要倒呢?(幼儿讨论)

(2)为什么蚯蚓知道而老鹰不知道呢?

4、蚯蚓:“老鹰,你去那边的树上安家吧!那边的树很健康。”

老鹰:“那边?那么远你怎么知道?分明是在骗我。”

老鹰:“哼!你那么小,既没有手也没有脚,也没有我这样的尖嘴,没有大大的翅膀,更没有尖尖的'爪子,而且还软绵绵的,怎么能在坚硬的地下钻来钻去呢?别骗我了。”

“小朋友,你们知道不知道蚯蚓到底靠什么爬来爬去的?(幼儿讨论)利用纲毛抓住粗糙的东西向前爬。”

老鹰不相信,生气的一口把蚯蚓咬成两截,

“蚯蚓被咬成两截会怎么样呢?”(幼儿讨论)

6、过了几天,老鹰在大树上生出了鹰蛋,“哼,小蚯蚓被我咬死了,再也不会有人来烦我了。”

“老鹰!你好吗?”(蚯蚓钻出)

“你为什么没死”?

小朋友来告诉老鹰,我为什么没有死,好吗?(讨论)

7、老鹰被蚯蚓气的飞走了。

蚯蚓:“小朋友大树真的没有营养生病了,小朋友变成小蚯蚓帮助我搬营养给大树治病好吗?”

小蚯蚓变好了吗?快去运营养吧!

8、老师变成大树

提醒幼儿:

小蚯蚓没有手脚,我却发现咱们小蚯蚓怎么在用手爬呀?

或dd小蚯蚓,你怎么长出手来了呀?

大树吸收营养慢慢舒展开来

大树:我已经有了营养不会死了,谢谢小蚯蚓

9、蚯蚓和大树跳舞

大树:“小蚯蚓我的朋友在那边,你们爬过去看看他好吗?”

幼儿爬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大班看日历教案篇七

1.初步感知、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能运用多种方式大胆猜想和表达对蚯蚓的认识。

3.初步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究、发现、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带领幼儿找蚯蚓并摄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猜想并记录;生活在泥土中的蚯蚓;蚯蚓的课件;放大镜,白纸,擦手布,记录纸;展板:我们的猜想、我们的问题、我们的发现。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引出问题和猜想

1.看录像,回忆经验。

提问:上次我们到花坛边干什么去了?你找到蚯蚓了吗?在哪里找到的?我们来看看那天的录像。(边看录像边讨论)

2.介绍问题并猜想。

师:我们不但找了蚯蚓,还提出了许多问题,作出了一些猜想,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块展板,分别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猜想、我们的发现。(分别出示并介绍三块展板,整个活动中提醒幼儿将问题、猜想及发现分类放到相应展板上。)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问题?(将记录问题的纸片送到“我们的问题”展板上,师幼共同猜想。如幼儿甲:蚯蚓和人一样有手、脚、眼睛吗?同伴1:我见过蚯蚓,没看到它有手有脚。同伴2:我认为蚯蚓有脚,要不然它怎么走路……)

(此环节是为了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需要,同时通过共同猜想,引导孩子向同伴学习和带着问题去探究。)

二、自由观察,初步感知

1.提出观察要求。

师:是不是像我们猜的这样呢?今天,我把蚯蚓请过来了,待会儿我们再仔细地看一看、小心地摸一摸,然后,把你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自由观察、议论、记录,验证猜想,教师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师:请小朋友把你发现的用图画或标记记录在纸片上。(幼儿有观察记录经验,这里的记录方式不做硬性规定,幼儿自主发挥。)

师:蚯蚓的身体长什么样的?摸摸它的身体有什么感觉?身体里有骨头吗?长了脚吗?

师:仔细看看蚯蚓的身上有什么?(一圈一圈,一节一节的)它的嘴巴在哪里?

(科学活动离不开观察和感知,这一环节我给予孩子充分观察和探索机会。观察前提出要求,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之情,同时教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集体交流,分享发现

1.提醒幼儿收拾好蚯蚓和工具。

师:请你们轻轻地将蚯蚓放回泥土,把放大镜和记号笔放回篮子,带好你的记录到老师这儿来。

2.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和发现。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的发现和你的猜想一样吗?请幼儿将记录纸放到投影仪下介绍展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验证了一些猜想,发现了蚯蚓的身体是细细的、长长的、软软的;身上是一节一节的,它是一种环节动物;它没有骨头也没有脚,但是它能在泥土里钻来钻去,它靠刚毛和身体的一伸一缩来蠕动。

(幼儿有了充分的观察感知之后急于想表达自己的发现,教师及时满足孩子的愿望,并引导孩子将自己的发现和先前的猜想作比较,从中领悟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猜想,更离不开实际的操作验证。教师简明扼要的小结,意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四、肢体模仿,体验快乐

师:你们喜欢蚯蚓吗,为什么?我们来学学蚯蚓松土和蠕动的样子。(幼儿模仿蚯蚓钻土、蠕动、打滚、蜷缩……)

(幼儿用肢体模仿蚯蚓,能加深对蚯蚓的认识。同时,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五、观看动画,整理经验

师:我还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呢?(小蚯蚓丁丁)。

看动画后提问:小蚯蚓丁丁告诉我们什么了?进一步巩固对蚯蚓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的认识,重点讨论奇怪的再生现象。

六、鼓励提问,引发新的猜想和探究

师:蚯蚓的秘密可真多,关于蚯蚓你们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1.相互提问并讨论,同时记录问题放到展板上。

2.提问留白,引发新的探究。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蚯蚓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有人知道吗?不懂的问题怎么办呢?

结语:今天,我们验证了我们的猜想,发现了蚯蚓许多的秘密,又提出了很多问题,进行了新的猜想。那么,蚯蚓是不是像我们猜想的这样?我们可以问问有学问的人,可以去查资料,还可以自己观察、做实验,继续研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此环节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能大胆思考和提问,是良好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培养。)

七、将蚯蚓送回大自然

活动延伸

在活动室一角为蚯蚓营造一个“家”,进行进一步的猜想、观察和实验。

相关范文推荐